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我的心理醫生自殺了

    延熙十六年~二十年(公元253~公元257年),姜維連續五年大規模北伐,可謂勞民傷財,窮兵黷武,在諸葛亮死後的後蜀漢時代,姜維面臨的困境非同一般,國力走下坡路時大興兵甲,導致蜀漢中原本團結的政治集團出現分裂,加速了蜀漢的衰亡。

  • 2 # 生活有音樂

    諸葛亮臨終前耿耿於懷沒能讓蜀漢統一中國,蜀將姜維對丞相的逝世十分傷心,發誓要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率領蜀軍打敗吳國和魏國。姜維是蜀國的大將軍,他本來在魏國天水郡擔任中郎將,後來棄官歸降了蜀漢,得到諸葛亮的重用,先後擔任多職,最終升遷至大將軍。姜維在諸葛亮手下學到了很多帶兵打仗的才能,諸葛亮生前最後一次北伐時,姜維也隨軍出征,提出不少作戰部署建議,諸葛亮病死後,為了保護諸葛亮的遺體,姜維率兵攔截前來追趕的魏軍,和司馬懿交戰激烈,併成功逼退司馬懿。回到成都後,劉禪嘉獎姜維的勇猛,封他為右監軍和輔漢將軍,統領全軍,並賜封為平襄侯。

    公元253年,丞相費禕去世,朝中沒有人再反對北伐魏國。這一年三月,吳國出兵二十萬討伐魏國,姜維見狀,也帶領幾萬人馬北上出征。姜維帶著大軍從石營(今甘肅西和西北)經過董亭(今甘肅天水西南)來到南安,準備攻佔南安城。魏國雍州刺史陳泰得知南安告急後,連忙率軍前來增援,蜀軍發動了幾次進攻都沒有獲勝,城內守軍和城外援軍一點兒也沒有疲乏的跡象。姜維很著急,眼看軍隊糧食越來越少,無奈之下只好撤軍。公元254年,司馬師成為魏國新一任掌權人,可是魏國中書令和皇后的父親密謀奪取他的權力,秘密計劃洩露後,很多人被斬首,魏國朝廷陷入一片慌亂之中,人人自危。這個時候,魏國的李簡密向蜀國請求歸降,當時是姜維主持蜀國政事,他見魏國內部發生動亂,認為是消滅魏國的好機會。姜維同意了李簡密的投降,要求他畫出洛陽的軍事圖,接著,姜維便帶著大軍浩浩蕩蕩朝北方前進。蜀軍先是佔領了狄道(今甘肅臨洮),然後進攻襄武(今甘肅隴西南)。魏軍將領徐質前來迎戰,殺死了幾名蜀將,後來敗在姜維手上。魏軍沒了將領,一時軍心大亂,姜維乘機大舉進攻何關(今甘肅臨夏西北)、臨洮(今甘肅岷縣)等地,並把何關、臨洮、狄道的當地百姓全部帶至蜀地安居。

    公元255年,魏國大將軍司馬師病死,姜維聯合督車騎將軍夏侯霸、徵西大將軍張翼等人,集結了幾萬兵力共同攻打魏國。魏國徵西將軍陳泰率領雍州刺史王經前來迎戰,王經駐守在陳倉(今陝西寶雞東)的軍隊幾乎被蜀軍全部消滅,姜維一鼓作氣接著進攻故關(今甘肅臨洮北),再次打敗王經,魏軍損失慘重,死傷幾萬人,王經帶著殘兵敗將倉皇逃往狄道。姜維緊追不捨,陳泰向朝廷請求增援,司馬昭便派安西將軍鄧艾前去助陣,同時讓太尉司馬孚在後方隨時待命。陳泰和鄧艾偷偷地從高城嶺(今甘肅渭源西北)繞道狄道城東南面的山上,姜維大吃一驚。陳泰又命令士兵點燃火把,使勁擊鼓製造聲勢。狄道城內的魏軍頓時士氣大增,打退了姜維的幾次進攻。姜維見攻城不行,於是改變主意攻打山上的魏軍。但陳泰宣佈要把蜀軍後路截斷,姜維害怕大軍不能全身而退,只好放棄進攻,退回到成都。公元256年,姜維聯合鎮西將軍胡濟在上邽(今甘肅天水)出兵攻打祁山,大軍走在半路上時,姜維得到訊息,魏將鄧艾已經在祁山佈下了埋伏,於是姜維改變路線,先攻打董亭,然後進攻南安。誰知又被鄧艾搶先一步佔領了重要關口武城山(今甘肅武山西南),蜀軍和魏軍在武城山交戰,無奈魏軍地理條件優越,姜維不得已放棄進攻,再次啟用之前的計劃,連夜渡過渭水,從東面進攻上邽。然而蜀軍剛到達段谷(今甘肅天水西南),就被魏軍截住了,援軍遲遲等不來,姜維大軍連連戰敗,士兵死傷很多。這一仗,蜀軍失敗而歸,姜維自動向蜀後主謝罪,自貶為後將軍。

    公元257年,魏將諸葛誕因不滿司馬昭的統治,暗中聯合了吳國在淮南地區起兵,司馬昭立刻派人前去鎮壓。姜維乘機發兵從駱谷(今陝西周至西南)攻打魏國境內的秦川地區(今渭水流域),一直打到沈嶺(今陝西周至南)。姜維之所以選擇這個地方,是因為魏軍在沈嶺附近的軍營裡囤積了大批糧草,但兵力卻很稀少。眼看姜維就要達到沈嶺,軍營上下急得不知該怎麼辦。安西將軍鄧艾和徵西將軍司馬望聽到訊息後,急忙帶軍前去增援。姜維這一次搶先佔領了有利地勢,依山紮營,司馬望和鄧艾則在水源邊紮營,兩軍相持很長時間,但誰也不主動出兵。姜維命人去魏軍軍營前挑釁,魏軍就是不肯出戰。

    公元258年,諸葛誕被殺死在戰場上,姜維眼看不能乘虛而入,便帶著大軍回到蜀國。劉禪在他班師回朝時後,重新任命他為大將軍。公元262年,姜維又一次舉兵進攻魏國,佔領了洮陽郡。安西將軍鄧艾率領魏軍前來迎戰。由於蜀軍北伐路線過長,軍隊物資在補給時間上有些緩慢,這給蜀軍作戰帶來了不便。鄧艾抓住蜀軍的這個弱點,故意在相隔較遠的兩個地方設立戰場,蜀軍應付不來,被魏軍打得連連敗退。

    這個時候,因為姜維連續出征北伐,蜀國很多人都對他表示不滿,認為戰事勞民傷財,而且一直不見有什麼收穫,大臣們紛紛上奏後主,請求除去姜維的兵權。姜維沒有辦法,只好請命去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屯田練兵,躲避朝廷的指責。

  • 3 # 完顏衣骨打

    歷史的功與過咱們後人無法客觀的去評論偉人的事蹟。但是歷史是沒有如果的,我們大家都知道,自從劉備伐吳失敗後與吳國的關係是時冷時熱,爾虞我詐的三國都是這樣過來的,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個放到現在來說也是如此,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但最終都還是失敗告終,但不能否認孔明的功勞,姜維何許人,原本乃魏國降將(孔明北伐的時候收的),諸葛死後,伯約繼承諸葛之志,更是八伐北魏(也有歷史記載十一次),也沒能成功,但這並不能說明伯約無能(跟孔明比不了,權利也不夠),只能說是魏國的強大與蜀國的衰弱,心有力而不足,畢竟是以弱對強,也多次取得區域性勝利,消耗自己的同時,也痛擊了魏國,拉小了三國之間的差距,這點咱們還是肯定的,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必須嚴謹求實,魏國的底子擺在那,被統一是必然的……(太多太多的說不完,等到了認證透過以後再慢慢細講,畢竟我是三國迷)

  • 4 # 一貳一橙

    相比於諸葛亮穩紮穩打,十全必克的北伐路線,姜維的北伐就進取得多了,而且在戰場上的主動性也比諸葛亮要好,史稱“九伐中原”。

    姜維自公元238年開始至公元263年蜀漢滅亡結束,一共有十一次北伐。

    姜維北伐,勝多敗少

    總結來看,姜維九次北伐的戰績是“大勝兩次,小勝三次,平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以三國中最弱的蜀漢卻能在最強大的曹魏之間周旋,不僅掌握了戰場的主動,還能殺敵奪城,其勝利的果實要比諸葛亮大多了。

    姜維戰術與諸葛亮的不同

    諸葛亮講究的是步步為營,慢慢蠶食曹魏邊境,奪取人口和地盤,而姜維卻不同,他講的是出奇制勝的戰術,以配合東吳的行動,同時捉住曹魏內亂的時機,主動出擊壓制曹魏。

    姜維在蔣琬,費禕時代還一直束手束腳,直到費禕被刺身亡後才能獨攬軍權,開始在關中地區大展拳腳。尤其是曹魏重臣夏侯霸投蜀後,姜維已盡得曹魏的朝廷動態。於是第七次北伐大勝,“進圍襄武,斬首破敵,魏軍敗退”。第八次大勝,“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萬人”,其餘北伐的都有斬獲。

    這種“魏軍大敗,死者甚眾”的記載在諸葛亮時期是幾乎沒有的。

    諸葛亮以趙雲,魏延,姜維,王平,馬謖,楊儀眾人也只能和曹魏對峙於秦嶺和子午谷一帶,而姜維僅有老將廖化,王平等人,加上後面投降的夏侯霸,除要對付外部的郭淮,鄧艾,陳泰,徐質等名將,內部還有黃皓,譙周等添亂,可還是能把戰線推前至金城至芒水一帶,並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可以說姜維的軍事才能極高,他敢於挑戰“斂兵聚谷”的戰略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 5 # 小奔說史

    諸葛亮病逝以後,姜維成為蜀漢的中流砥柱,他竭盡全力主持北伐,前後大的用兵一共九次。

    姜維北伐的重心:

    奪取戰略地位至關重要的隴右。

    為什麼要奪取隴右:

    因為漢中東出不可能。

    漢中是蜀國北伐的基地,從漢中北上,有兩個方向,分別是:

    1.向東直出宛、洛,或者南下攻襄陽迂迴武關;

    2.西出經武興(陝西略陽),向西北迂迴祁山(甘肅禮縣東北)。

    由於荊州、上庸丟失,蜀漢只能選擇第二個,即奪取隴右。

    所謂既得隴,復望蜀,在蜀漢方面,獲得隴右不僅可以打破曹魏對蜀國的包圍,還可以居高臨下俯視關中。反之,隴右控制在曹魏手中,不僅可以屏護關中,還可以從側翼包圍漢中,並且直搗蜀漢腹地。(鄧艾滅蜀,正是以隴右為基地,蒙哥攻蜀,也是從甘肅隴山出發)

    所以,從諸葛亮北伐開始,雙方的主要戰場就是隴右。

    姜維北伐的主要經過:

    第一次,公元247年,姜維率軍出隴西,與魏軍戰於洮西,涼州胡王白虎文等率眾來降,維“居之於繁縣”,就是安置到蜀國。

    第二次,公元249年,姜維進攻雍州,圍困洮城,鄧艾守城不出,無功而返。

    第三次,公元250年,姜維出西平,打算聯絡羌胡進攻,最後無功而返。

    第四次,公元253年,姜維圍攻南安,不克。

    (這一年,長期節制姜維,每次只給他不超過1萬軍隊的大將軍費禕,被刺殺身亡。費禕死後第二年,蜀漢加姜維督內外軍事,又隔了一年,姜維被升為大將軍。)

    費禕的死對姜維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此後,姜維開始大舉伐魏。

    重點,還是隴右。

    第五次,公元255年,姜維出隴西,曹魏狄道長李簡舉城投降,繼而進圍襄武破徐質軍,乘勝“拔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還。”

    第六次,公元255年,姜維復出隴西狄道,大敗魏雍州刺史王經,殲滅魏軍數萬人。

    第七次,公元256年,姜維與鎮西大將軍胡濟約定在上邽合軍,結果胡濟沒有遵守約定,姜維被魏將鄧艾大敗於段谷,死者甚眾。

    姜維於是上書後主劉禪,自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第八次,公元257年,姜維得到魏國發生諸葛誕叛亂的訊息後,乘著關中軍隊東調淮南平叛的時機,率大軍出駱谷,魏將鄧艾、司馬望等人堅守不出。

    不久之後,諸葛誕叛亂失敗,姜維撤軍。

    第九次,公元263年,姜維進取秦州,為鄧艾所破,撤軍。

    綜合來看,姜維九次北伐,兩次大勝,一次小勝,一次大敗,一次小敗,相拒不克四次。單就軍事成就而言,勝敗大致相當。但如果考慮魏國與蜀國綜合實力對比的話,姜維面對強大的魏軍,不僅能堅固防線,而且多次重創敵軍,已經非常難能可貴。

    評價:姜維繼蔣琬、費禕之後獨力支撐蜀漢,但是連年征伐吸引曹魏注意力,而且也消耗了蜀國有限的人力物力,使得蜀國兵疲民困,反而加速了蜀國的滅亡。(曹魏本來是先滅吳再取蜀,公元263年,司馬昭發兵滅蜀,在詔書中寫道“蜀,撮爾小國,土狹民寡,而姜維虐用其眾,曾無廢志”)

    蜀國滅亡時,只有“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甲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平均七戶養一吏,九人養一兵,“民皆菜色”。

    此外,姜維重攻不重守,將主力置於沓中,造成漢中空虛,他又撤去漢中外圍據點,使得鍾會直插平川,迅速攻陷漢中。

    這也成為蜀國快速滅亡的重要原因。

    不過,我們不能以成敗定人,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一心拱衛蜀漢,最後兵敗主降,仍然想用奇計恢復,儘管計洩身死,但他的成就同樣值得尊敬,南宋胡三省就感慨姜維道,“始終為漢,千載之下,炳炳如丹。”

  • 6 # 亭殿閣

    公元254年,姜維降李簡、斬徐質,連克狄道、河關、臨洮等地,但是匪夷所思的是姜維並沒有乘勝擴大戰果,而是遷移狄道、河關、臨洮三城民眾主動撤退了,那麼姜維明明取得了勝利,為什麼突然撤退了呢?筆者就這一年北伐的過程分析一下姜維主動撤退的根本原因。

    李簡為何要投降?

    狄道在今甘肅省臨洮縣,是隴西郡郡治。而隴西郡因位於隴山(隴西高原與渭河平原分界限)以西而得名,要奪取魏國隴右地區,必先奪取隴西郡,要奪取隴西郡,必先奪取狄道,所以當魏國狄道長李簡秘密寫信給姜維表示願意獻城而降之時,姜維大喜過望,自然不會放棄這一次奪取隴西郡,進而吞併魏國隴右地區的千載難逢的機會,出兵北伐。

    李簡果然信守承諾,在姜維兵臨狄道城下之時,獻城而降,那麼李簡為什麼要背叛魏國,請求姜維出兵呢?原來李簡不僅不是魏國的叛賊,反而是十分忠於魏帝的,自從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以來,司馬氏便掌控了魏國朝政,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黨同伐異,清繳諸曹諸夏勢力,他們的野心已近召然若揭,終於引起魏帝曹芳的反抗。曹芳雖然已經是傀儡皇帝,但是他手下依然有一批忠於魏室的臣子。於是曹芳圖謀發動政變,剷除司馬師。光祿大夫張緝、中書令李豐密謀誅殺大將軍司馬師,以夏侯玄替代司馬師為大將軍,然而事情敗露,張輯、李豐、夏侯玄被夷滅三族,張輯不僅僅是魏國名臣,還是國丈之尊,李豐則善於平評人物而名聞海內,夏侯玄更是出身皇族,其父夏侯尚是夏侯淵的侄子,曾任魏國徵西大將軍,手握重兵,這三個人都是當時魏國名臣,這一次竟被司馬師一網打盡。

    魏國政局大亂之際,心懷魏室的李簡想借姜維之刀對抗司馬師,於是才寫信請求姜維出兵,李簡不僅僅是口頭上秘密投降姜維,在姜維出兵隴西之時,他還提供了糧草地圖等幫助,因此,姜維順利兵臨狄道城,李簡帶領城內吏民出城迎接姜維,因為這次是李簡的不戰而降,姜維兵不血刃的得到狄道。魏國朝廷不知道李簡要投降,以為姜維不會那麼快就奪取狄道城,對此幾乎毫無準備,姜維果斷的出擊打了魏國個措手不及,所以這時候大家熟悉的徵西大將軍郭淮、雍州刺史陳泰、南安太守鄧艾都沒有出現,迎接姜維的是討蜀護軍徐質,討蜀護軍顧名思義,是為了對付蜀漢專門設定的,歷任討蜀護軍有曹真、夏侯霸、徐質、戴凌、秦朗等人。

    殺身成仁的張嶷

    徐質其實是姜維的老對手了,早在公元249年,就參與了對姜維的作戰,並且與鄧艾攜手迫使姜維放棄救援麴山二城,迫降句安、李歆二將,其實姜維收到李簡的請降信,大家都懷疑李簡是詐降誘惑姜維的,只有張嶷認為李簡一定是真心投降的,這才堅定了姜維北伐的決心。

    其實張嶷當時已經身患重病,原本是不該隨軍出征的,但是張嶷主動請求隨軍出征,對後主說“若涼州克定,臣為籓表守將;若有未捷,殺身以報。”這句話讓後主劉禪感動的留下來眼淚,也因此同意了姜維北伐,張嶷作為前鋒與徐質大戰,雖然最終戰死沙場,但是對魏軍照成兩倍的殺傷,隨後姜維趕來,斬殺徐質,為張嶷報仇。又乘勝長驅直入,遷移魏國數個郡縣人力物力。

    姜維為何主動撤退?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於街亭敗退,僅僅“遷西縣千於戶”入蜀,而姜維這次北伐,不僅僅是破軍斬將,而且遷移了比諸葛亮多得多的人口,所以姜維主動放棄三城,留下空城給魏國的目的就很明顯了,姜維打的是游擊戰並非攻城戰。

    表面上看蜀漢未得寸土,實際上透過此消彼長的遷移人口,已經大大縮小了魏蜀國力差距,礙於國力所限制,孤軍深入的姜維即使不撤退,也很難守住奪取的郡縣,經歷強一次北伐攻城戰的挫折,姜維已經“當求野戰,不復功城”,不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去尋求殲滅魏國有生力量。

    參考文獻:

    《三國志》

  • 7 # 漢史鉤沉

    荊襄名士司馬徽對諸葛亮有這樣的評價:“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世間自有臥龍、鳳雛”。許多人評價諸葛亮善於治國,這本身沒錯,但不能以此否定他其它領域的成就,治國只是諸葛亮才能最突出的一面。同時諸葛亮是後世“武廟十哲”之一,文學才能卓絕、奇謀善斷,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全面的謀士。李嚴、向寵、彭羕等人的貶黜,諸葛亮並無太多過錯,這些人自身問題就不小。但諸葛亮一生完全用錯兩人,一個馬謖害苦自己,另一個人則徹底毀掉了姜維。

    胡濟荊州義陽郡人,可以說是諸葛亮故交之一了,對於他諸葛亮格外器重,將他和崔州平、徐庶、董和並列。崔州平、徐庶是什麼人物?諸葛亮出山前的至交,特別是徐庶更是名留青史的大謀士,單論謀略用兵,徐庶絕對是當世一流人才。董和本人名聲小一點,但人家兒子是董允,和費禕並列的一代賢相。胡濟何德何能呢?諸葛亮評價胡濟敢於進諫,和崔州平、徐庶、董和一樣,作為至交好友,可以及時指出自己的錯誤。

    如此看胡濟應該是諫官之才,可缺乏人手的諸葛亮重用了這位好友,胡濟先後出任參軍、中郎將。先不論官職高低,胡濟一個明顯的文士,走向軍旅就是個問題,事後胡濟也確實成為了“馬謖第二”,一戰“打哭”了大將軍姜維。

    “姜維,自一時雄兒也。然與某相值,故窮耳”。鄧艾對姜維的評價不低,但卻認為姜維完全不是自己的對手。這是有原因的,不同於《三國演義》中姜維、鄧艾有來有回,《三國志》中的姜維遇到鄧艾起,戰績是一面倒的,連連戰敗。倒不是說姜維軍事才能不如鄧艾,而是胡濟害慘了姜維,使鄧艾再無敵手。

    《三國志》中姜維自費禕遇刺後,連年北伐,最初打得關中兵馬凋零,姜維成名離不開魏將王經。17年,姜維親自斬殺魏將徐質,魏軍小敗,但攜帶三縣居民返蜀。人口對於蜀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攜三縣居民安然撤退,此前只有諸葛亮做到過。18年,姜維大敗雍州刺史王經,斬殺魏軍數萬,這是大勝。甚至不是陳泰增援,王經可能會被破城活捉。

    同年,姜維再次發起兩次北伐,第一次王經再次大敗,退守狄道城,斬殺人數沒有記載,不會太多算是小勝。第二次姜維和夏侯霸、張翼等名將齊出,再次大敗王經,斬首數萬,又是一場振奮人心的大勝。

    可以說姜維掌權後,前四次北伐碩果累累,兩次大敗王經,斬首數萬;一次小勝王經;一次攜三縣居民還蜀。曹魏關中地區兵馬折損,超過五萬,低於十萬。而且蜀漢損兵之餘,有三縣人口補充,絕對穩賺不虧,姜維自此名揚海內。而成就姜維威名的,是魏將王經,這個男人幾乎打光了曹魏關中家底。

    但19年的北伐,一切都變了,鄧艾取締了王經,統領關中兵馬。但此時的關中,兵馬並不多,特別是連番戰敗,胡、羌等部族多半支援姜維。所以說姜維在局面上是佔大優勢的,但胡濟改變了整個戰局。

    胡濟受諸葛亮賞識後,和董和交情也很好,董和兒子董允又和費禕共同執掌過朝政。胡濟就是在那一時期,由文士之才,成為了前將軍。之後,漢中都督王平病故,胡濟更是持節接任了漢中都督,受封鎮西大將軍。很難想象,一個有諫官之才的文士,從未上過戰場,卻靠人脈關係成為了蜀漢實權大將。

    19年北伐中,姜維雖然擔任大將軍之職,但也難以指揮鎮西大將軍、漢中都督胡濟。許多時候,軍中並不是以官職確定地位的,自身直轄兵力很重要,胡濟就有讓姜維退讓的資本。姜維決定兵分兩路,自己和胡濟各領部眾,相會上邽。但文士出身的胡濟沒有按期到來,姜維苦戰鄧艾和關中諸路兵馬,最終大敗而歸。

    上邽之戰,就是蜀漢北伐轉折點,其意義是深遠的。其一,姜維本身威信受到嚴重衝擊,戰敗之後自貶三級,擔任後將軍。反而罪魁禍首胡濟,不僅沒有獲罪,還升任驃騎將軍,可見蜀廷文官群體對於姜維,不惜一切代價的制約。其二,蜀漢於隴西胡、羌等部落影響力急劇下降,前四次北伐,姜維打得王經分不清東南西北,所以這些部族追隨蜀漢。可鄧艾的出現,胡濟的失約,姜維成為了一個悲劇,神話自此破滅。

    之後姜維有了難以磨滅的汙點,再難達到諸葛亮統領軍政大權的高度。不僅文官體系制約,就連好友張翼、廖化等蜀漢名將,對於北伐態度也很遲疑,姜維獨木難支。

    此後,姜維進行過兩次北伐,第一次淮南諸葛誕舉兵,姜維引軍北進,遙相呼應。但諸葛誕很快就兵敗身死了,姜維和鄧艾沒有實質性交鋒,只是對峙了一段時間。第二次姜維北伐,已經難以獲得國內太多支援了,糧草補給,用兵人數都很有限,甚至部將戰心也不強。史冊記載很模糊:姜維北伐,為鄧艾所敗,逃亡沓中避難。

    姜維兵敗損失兵馬沒有具體描述,至少沒有損兵“數萬”這樣的描述。可姜維確實是大敗而歸,可以推斷,此次北伐,就像費禕在世時一樣,姜維統率兵馬不會太多,很可能就是本部直轄兵馬。而姜維逃難沓中也值得推敲,堂堂大將軍,竟然無家可歸。能讓“軍方第一人”忌憚的,不就是黃皓和文臣群體嗎?而黃皓代表的,是劉禪的意志。

    “天水麒麟兒”是孤獨的,他的戰鬥是“一個名將”拼盡一切的北伐。連連大勝的他,因胡濟失約兵敗,英明掃地,之後受到整個蜀廷的制約。蜀漢群臣親手扼殺了蜀漢最後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名將,而逃亡沓中後,鄧艾、鍾會雙雙入川,劉禪舉城投降,蜀漢滅亡。

    就是這樣的待遇,姜維還嘗試離間鍾會,復興蜀漢,他不負孔明門徒之名。可姜維滿門滅族,劉禪子孫遇害後,世間傳出了那聲“此間樂,不思蜀”。為君如此,只顧自保,毫無氣節血性,國家不滅,天理難容!

    參考資料:

    《三國志.姜維傳》、《諸葛亮集.卷一.公文上尚書》、《三國志.蜀書三.後主傳》

  • 8 # 楊角風發作

    諸葛亮死後,其實蜀國的大勢已去,靠著諸葛亮留下的老本,以及魏國內部政變才讓這口氣沒那麼快嚥下去。姜維秉承著繼承先主、武侯的遺志,在合力北伐和獨自主持北伐兩種狀態下前前後後進行了十一次北伐,其中有勝有負,但是勝多負少,可以看出姜維的確在軍事上有一定的才能。

    下面咱們詳細介紹一下姜維掌握蜀國軍政大權後的蜀國的內部關係和北伐經歷。

    姜維作為魏國的棄將,在三國後期代表蜀國多次與魏軍名將鄧艾、陳泰、郭淮交手,由於蜀中很多大臣反對姜維北伐,加上諸葛亮死後,益州本土官員在往日的打壓下逐漸抬頭,蜀國內部主張投降偏安的人遠遠大於主張北伐的人,劉禪雖然禮賢下士但是不通是非分明之理,宦官黃皓干涉朝權,姜維想要除掉他,奈何黃浩深得劉禪喜愛,姜維害怕黃皓報復他,於是在沓中屯田避禍,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蜀國之中得劉禪信任的是主和派,也能從側面看出姜維北伐時內部也是有一定阻力的,本來就國小兵弱,再加上舉國將臣各懷鬼胎,無法上下一心,可以體會到姜維在政治泥潭的舉步維艱。

    不過雖然有各種不利因素加身,姜維對北伐的執念甚至更甚諸葛亮,費禕、姜維共理軍政時就數次北伐,多次出兵西入羌中,導致雍州和涼州的羌胡均棄魏投蜀,魏國雍州刺史郭淮同魏將夏侯霸竭力阻止,奈何兵敗於姜維,無力阻止叛軍投奔蜀國。

    後來司馬懿政變,姜維認為時機良好企圖控制整個隴西,想要大舉兵伐,費禕屢屢限制,只肯給他一萬兵馬,費禕認為羌胡善變不可信,蜀國最大的威脅是魏國,而不是附庸在魏國腳下的少數民族,如此大動干戈依靠不可靠的人策應,怕給魏國可乘之機。

    公元253年,費禕遇刺身亡,無人可以節制姜維,姜維正式開始主持北伐,這已經是姜維第六次揮師北上了,當年夏天就領兵圍攻南安,魏軍陳泰前來救援,姜維因為軍糧供給不足而退軍,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姜維做的並沒有諸葛亮好,北伐準備做的一點也不充足,糧草後勤太過於緊張,根本無法支援他長期作戰,當然了也可能是因為姜維沒有往日諸葛亮那樣的權力,無法自由調配國內資源。

    公元254年,姜維決定出軍隴西,魏官李簡舉城而降,姜維勢不可擋,圍剿襄武,擊潰魏將徐質,斬首示眾,魏軍大亂,姜維先後攻破河間、河關等地,將各個縣城的人民全部遷到蜀國的治理下。這也是蜀國自北伐以來少有的輝煌的戰績。

    公元255年,姜維再次北伐,大破雍州刺史王經,魏軍死傷數萬,後來魏將陳泰前來解圍,姜維退軍駐紮鍾題,但是還是老毛病,後勤得不到保障,對峙不久就草草收兵,沒有擴大戰果。

    公元256年,姜維帶胡濟分兩路出兵再次北伐,有人可能已將看出來了近乎每過一年姜維就大舉北伐一次,姜維這種連年的北伐確確實實有點窮兵黷武的感覺,軍隊得不到休息疲於奔命,經濟重心向戰爭傾斜,一年接一年的戰鬥,軍民苦不堪言,並且這次北伐由於蜀將胡濟配合不當,姜維在段谷被鄧艾擊敗,蜀軍死傷無數,百姓士兵開始,埋怨姜維,但是姜維並沒有就此收手。

    公元257年,魏國諸葛誕起兵反抗司馬氏,姜維見機會難得,率軍出秦川,準備趁魏國內亂搶奪資源,司馬望和鄧艾堅守不出,姜維駐軍芒水,連日叫陣挑釁無果,次年諸葛誕兵敗身亡,姜維無奈退兵,又一次無功而返。

    此時蜀國內部矛盾已經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隨著反對姜維的聲潮越來越大,劉禪也開始產生了對姜維的不滿,更加親近偏安派的官員,公元262年,姜維一意孤行,再次出兵北伐,這是姜維生前最後一次北伐但是被一生之敵鄧艾擊敗,也就是這個時候朝廷上下對於姜維的不滿開始爆發,姜維越來越不受劉禪待見。

    公元263年,魏軍意欲伐蜀,姜維上表劉禪希望派廖化、張翼帶兵駐紮前線,但是劉禪並不信任他,宦官黃皓更認為姜維這是以防守的藉口呼叫兵力北伐,希望劉禪不予理睬,結果魏軍挺入蜀地,和蜀國小打小鬧不一樣,兵分五路,聲勢浩大,劉禪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是為時已晚,大片國土被魏軍鐵騎踐踏,蜀軍放棄關口、陰平等據點,退保劍閣,雙方僵持不下,鄧艾卻從景谷道偷渡,直接攻進劉禪家門口,逼劉禪勒令姜維投降,自此蜀國氣數已盡,姜維投降鍾會,煽動鍾會造反,企圖力挽狂瀾,並沒有得逞,姜維和鍾會都死在魏國亂軍之中。

    如果姜維沒有遇到一生之敵鄧艾,北伐的成果應該會更大一點,或許既生艾何生維才是姜維過不去的心坎。

  • 9 # 安定郡小書生

    自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遺命姜維斷後回到成都,被任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封平襄侯。此後直到延熙十六年(253年)這10年時間,蜀漢政權的軍事都是掌握在蔣琬、費禕先後兩任大將軍手中,姜維雖然得到多次升遷,與魏國發生過幾次戰鬥,但都不是自己做主。

    直到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費禕被刺殺身亡,姜維才完全執掌軍權。先後進行了7次北伐,實質上是6次主動進攻,最後一次僅是被動防守。

    第一次北伐:這一年夏季,姜維開始率領數萬人馬從石營出兵,經由董亭,包圍南安,魏國雍州刺史陳泰前往洛門解圍,最終姜維因糧盡而退兵。

    第二次北伐: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維再次出兵隴西,狄道縣長李簡獻城投降;姜維進兵包圍襄武縣,與魏國將軍徐質交鋒,斬首破敵,魏軍敗退;姜維乘勝進軍,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將三縣的的百姓遷徙入蜀。

    第三次北伐:延熙十八年(255),姜維與投奔過來的車騎將軍夏侯霸共同從狄道出兵,在洮西大敗魏國雍州刺史王經,王經的部隊死亡幾萬人;王經退守狄道城,姜維率軍包圍狄道城,魏國徵西將軍陳泰率領軍隊前來解圍,姜維退兵駐紮鍾題。

    第四次北伐:延熙十九年(256),姜維被任命為蜀漢政權第三任大將軍。於是再次整頓軍馬,與鎮西大將軍胡濟約定兩路出擊在上邽會師,結果胡濟失約未按期而至,姜維在段谷被魏國大將鄧艾擊敗,士卒四散,死者很多。姜維引咎自責,自請削職貶官,被降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第五次北伐:延熙二十年(257),魏國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在淮南反叛司馬家族,姜維想要乘敵方空虛進襲秦川,再次率領數萬人馬出駱谷,直撲向沈嶺。魏大將軍司馬望與鄧艾據守長城,姜維駐軍於芒水,面對姜維多次挑戰拒不出戰。直到第二年姜維聽聞諸葛誕兵敗身死後,才引兵回成都,恢復大將軍的職位。

    第六次北伐:景耀五年(262),姜維率軍出兵漢城、侯和,被鄧艾擊敗,退還駐守沓中。同時得罪了宦官黃皓,遭到黃皓嫉恨,姜維只得遠離成都在沓中屯田練兵。

    第七次北伐:景耀六年(263),姜維上表給後主劉禪,讓派遣張翼、廖化分別駐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防患於未然。結果遭到黃皓從中阻撓,錯失戰機,最後魏軍五路伐蜀,姜維兵敗退守劍閣。最後鄧艾繞道後方,劉禪開城投降,並敕令姜維投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英國留學要準備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