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伴健康

    隋唐以來古代做官都是透過科舉的,科舉本身就有很大的漏洞可鑽,畢竟那時候沒有照片、身份證號啥的。所以冒名頂替的事時有發生。所以防止官員冒名頂替就是防止科舉漏洞。

    一個是准考證,當然那時候的准考證可沒有照片,描述一下他們的長相、籍貫等資訊,比如:胖、瘦、面白、微髯。萬一考生為了考前精神一下,把絡腮鬍子剃了,那很遺憾,你只能先回家養鬍子再說。

    還有一個是考生入場前必須得有認識他們的人,當場指認、簽字畫押,如事後發現有冒名頂替情節,指認者負連帶責任。

    當然不僅限於這兩方法,本來古代的科舉就是一個找和堵的過程

  • 2 # eyeyeye

    早期沒有科舉,都是親生的、地方上長者、熟人、老師、地方大人物推薦的,後來都要考試的,這個除了信件、委任書、官印還有他的親爹親媽、親戚鄉里、同學同事、前任和跟班,口音、言談舉止、待人禮節、筆跡……,其實都不是那麼好混過去的,排場大,有時工資不高還要倒貼的,要麼是開始就打算靠貪汙還是有很大圖謀,起這個心的人當然也不多,不過肯定是比不上現在這麼資訊靈通和嚴謹,而且都是去很遠的地方赴任,如果是有錢有勢的人起了這個心,又有誰知道呢,還真是不會有人知道的。

  • 3 # 伊耆角木

    題主指的應該不是前面有位說的科舉冒名頂替的替考行為,而是官員上任途中被殺後有人冒名頂替吧。其實這種情況微乎其微。

    我們知道《西遊記》裡有描述唐僧的父親陳光蕊赴任途中被水賊劉洪殺死,然後劉洪冒充陳光蕊到任上坐了十幾年官,等到唐僧長大報仇才真相大白。這個故事被很多研究西遊記的人有多種解讀,就是因為其中有很大的不合理因素。如果此類事情司空見慣也就沒有什麼討論餘地了。那就是劉洪一個水賊,怎麼能做到在州官任上十幾年沒有出現任何問題?未被揭發,而且不升不降也不調任。這都是非常不合理的。這裡,我無意去討論西遊記的背後問題,只是想舉這個例子說明,冒名頂替,幾乎是不可能的。

    首先就是,官員赴任途中不可能隻身前往,我們知道,清末“公車上書”。所謂公車,就是古代有些時期,連舉人入京趕考都有公派車馬相送,何況官員赴任?既有公派車馬隨從,哪個山賊土匪敢去殺人攔截?也有一些確實自己上任的。但這些人走的也是官道,住的是驛站。那些山賊土匪平素基本只在山林之中打劫來往客商,有幾個有膽子到官道上去劫殺朝廷命官的?

    其次,就算有那麼幾個山賊土匪真的吃了熊心豹子膽,真的把官員殺了,或者像劉洪那樣從水路下手,但他有本事上任當官嗎?要知道,古代官員和底層老百姓的文化差距是很大的。山大王們基本大字不識一個,一到任立刻露餡。官員底下都有小吏的,如果發現官員是假的,知情不報等同包庇,所以必然立刻向上級彙報。上級一定會派官員下來查驗,到時候那真的非死不可了。所以,山賊土匪不會去做這種事,風險係數太大。

    那有沒有可能就是讀書人,比如官員的同學,但是自己沒考上,於是殺了官員冒充赴任呢?可能性還是有的,但仍然微乎其微。首先是古代讀的是講的那一套基本就是禁錮思想,把人讀傻的,一般讀書人都是膽小怕事,為的是個光宗耀祖。沒膽子殺人,也不甘心冒名頂替。就算一時衝動做了,也很難矇混過關。因為讀書人都有功名,都在個地方官府備案。即使只是一個小小的秀才,也是有學官專門負責的。一個有功名的讀書人突然失蹤,地方不可能不做調查。如果說他連秀才都沒考上,那也就真沒什麼本事冒充官員了。

    另外,其實古代也有查驗機制。以清代為例,地方官到任不是直接去所在的州縣,而是先由吏部抽籤決定他要去的省份,然後去省裡。幾名候任官員一起到藩司衙門報到,再由藩司衙門進行考核查驗,再去各州縣任職。所以冒名頂替者還要過藩司衙門查驗這一關。而到任以後也不是沒事了。還有上級的監察制度。比如西漢的刺史,明代的巡撫,都會巡查所轄地區官員政績等,還有吏部考功司,專門負責調查官員任職情況。這些部門一來當然也少不了對身份進行查驗。私底下也會各種寒暄,談到官場上的關係等等,這不是誰都能冒充的。何況官員還有任期,一旦任期屆滿,要進行考核,好的升遷、續任,差的降職、調離。甚至還需要回京述職,要是假的不是全露餡了?

    所以說,水賊劉洪這種冒名頂替官員的情況只能出現在小說裡。真實情況中,做了這種事情還要不被發現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

  • 4 # 史論縱橫

    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官,簡單來說為政府辦事的工作人員都叫官,但是最小的官,也得是個縣令,所謂皇權不下縣,就是這個意思,在縣以下的基層組織,基本都是吏,像宋江在鄆城混的那麼好,其實也就是一個小吏,在古代,官就是官,吏就是吏,這是不能逾矩的。

    京官這個肯定是不能假冒的人,沒有做案的條件和能力,能假冒的,大部分都是地方官,也就是剛去赴任的地方官,這個古代還真有,很多人以為土匪殺了上任的官員然後冒充只出現在《西遊記》中,在《西遊記》中船伕劉洪殺了當朝狀元陳光蕊(唐僧他爸),然後霸佔了陳光蕊的妻子,並且冒名頂替做了知府,直到選奘長大,長將劉洪繩之以法。

    其實,在明朝切切實實的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崇禎年間到雷州擔任知府的官員在上任的路上就被殺賊殺死,這個山賊索性就拿著官員的文牒,去上任了,沒錯和《讓子彈飛》裡面的劇情一樣,這個山賊做了兩年知府,到他兒子來投奔的時候,才事發。

    其實,他這個案子,即使他兒子不來投靠他,第三年估計也會洩露,因為在古代,一般地方官在地方任職三年就要到京城述職,根據你的表現,決定是否升遷還是留任,一到京城,他還不露餡。

    由於古代的官員很少,遇到山賊什麼的雖然有可能,但是一般山賊所要的就是錢財,或者綁票,真有撕票的,山賊也不會冒風險去當一個縣令,因為在古代讀書本身就是被壟斷的事情,一般真正肚子裡有點墨水的,誰會去當山賊,再說打打殺殺慣了,誰願意去當官,所以,冒充官員上任是一件很小機率發生的事情。

    但是,如果真的發生,而古代又沒有身份證,如何防止有人冒充呢?

    其實聰明的古人早就想到了辦法,古代官員一般有兩樣憑證,一個是敕牒,一個是告身,敕牒就是朝廷發的委任狀,上面有吏部的印章。除了這個委任狀,還有告身,這個告身則是用於證明上任者本人的真實身份,為了防偽,也是由專門的部門印製。在告身上面註明了上任者的籍貫,年齡等,有特殊的生理特徵的也會寫入。

    有了這兩樣東西,相當於人與物必須相符才行啊,所以,即使山賊搶了上任官員的敕牒和告身也很難冒充,因為這兩樣東西都是特製的,很難偽造。

    除此之外,一般官員還會有其他東西來證明自己的官員身份,比如唐朝時期有“魚符”,到明朝的時候有牙牌來記載官員的身份地位等個人資訊,到清代的時候,就有了大家熟悉的“腰牌”了,牌子上會有更詳細的資訊。

    所以說,古代防止官員冒名頂替這事就不用我們替他們擔心了,他們早就想出應對之策了。

  • 5 # 魏青衣

    在古代,因為時有發生官員被頂替的現象,所以各個朝代也發明了不少,避免官員被頂替的方法。

    比如從唐朝開始,古代官員都有會身份證,沒錯,就是相當於我們現代的身份證,那時候名字叫“魚符”,上面刻有古代官員的名字、簡介、官品等。

    這個魚符是分兩塊的,一塊在朝廷放著,另一塊放在官員身上,並且隨著官員品級的高低,分別用金、銀、銅來鑄造,一般來說,古代朝廷的工藝,民間很難模仿。

    到了明清的時候,身份證已經變為卡牌形式了,跟今天的個人簡歷差不多,上面寫清姓名、年齡、單位、學歷、官銜等,還會特意表明不用身份證或者冒用身份證的懲罰。

    在古代替官,風險是極大的,尤其是君主專制的王朝,被抓了後那就是死罪一條,甚至株連九族,正常人是沒人願意幹這種事情的。

    當然,雖然古代沒有網路,沒有影片,但是在體制健全的王朝,這一點肯定能想到。

    首先,去某地赴任,基本上都是舉人及以上的水平,文化層次不能低,不然字都看不懂,在古代文人都是有士氣的,一般不會做出這等冒名頂替的事情,當然事無絕對,而劫匪一般大字不識幾個,短時間冒充還行,時間一久了,被人發現不識字,肯定不行。

    其次,古代官員去某地當官,需要帶上任職書,上面會詳細的記載相貌、畫像,生平以及七大姑八大姨的親屬關係等。而這種文書,也很難偽造。

    再次,古代人大多數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只要你當官了,就會有親屬找到你。古代的官一般都是回鄉任職,當然也可能是去別的地方,但是不管到哪,總會有想要攀龍附鳳的親戚來找你。

    最後,古代無論大小官,每隔三年左右的時間都要回京述職,據說有的朝代一年述職一回,有些邊疆的官員,一年有多半的時間都在路上。另外,中央還會定期派巡視組去各地檢查,比如明朝的錦衣衛,清朝的軍機處等。

    當然,古代也不是沒有冒名頂替的事情發生,我隨便說個吧。

    據《雷州志》記載,崇禎年間,一位來雷州赴任知府的官員,在半路被山賊打劫,接著山賊的首領利用官員的文牒,做了雷州的知府。

    兩年後,那個官員的兒子來投奔父親,結果發現知府竟然不是自己的父親,而且還用著父親的名字,於是向駐紮在當地的錦衣衛舉報,最後這個冒名頂替的山賊被正法。

    你看,這就是因為上面的某一條,而導致東窗事發的例子。

  • 6 # 小黑豆

    古代冒名頂替官員是件很難的事情。

    首先,官員的選拔和任用過程中,是要對官員的外貌和言行等有所記錄的,這是要入檔案的。

    第二,官員的同科和同門之間的來往是比較密切的,起碼與自己恩師要保持聯絡的。如果是冒名的,聯絡過程中肯定漏出馬腳。

    第三,官員的家族中需要來往,以及要幫忙安置家族其他男丁的。這點屬於心照不宣的規矩。你當官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一個家族甚至於宗族的事情。活動關係讓你當了官,是需要反哺之情的。如果是冒名,會很容易被族人發現的。

    第四,述職。官員是要本人去的。

    所以,幾乎沒辦法假冒的。

  • 7 # 刺蝟歷史

    在古代,朝廷透過任命官員,去別的州,縣上任。遙遠的路途如果有人殺人冒名頂替的話,那豈不是有很多假的父母官?歷朝歷代,都有人假冒官員身份,但不多久就會被發現。

    我們都知道,《西遊記》中唐僧的父親高中狀元,後被授予江州刺史,坐船赴任時被歹人謀害後,拿著官憑上任,持續多年未被別人識破。《讓子彈飛》 中土匪張牧之冒名頂替真縣長上任鵝城,本想大撈一筆卻被當地惡霸黃四郎種種行為所激怒,打算改變現狀惡懲黃四郎……那麼像電影中張牧之從麻匪搖身一變化名清官馬邦德上任鵝城,這兩部影視作品中取代真官員上任的事在古代其實是基本不存在的。畢竟有很多手續與身份證明存在,造假並不是那麼容易!

    我們都知道,古代交通並不發達。特別是一些窮鄉僻壤的地方資訊更是閉塞!所以古代時官員並沒有完備的人事檔案,僅有簡單的檔案又儲備在京師的吏部,資訊傳遞起來異常困難,驗證起來也很不容易,所以,古代官員上任主要就得憑藉兩樣東西,一是委任狀,二是身份證明,合稱官憑。 委任狀用來證明朝廷的人事變動,身份證明就如同現在的身份證,用來證明自己就是上任的新官。這兩件重要憑證在每個朝代都有區別,委任狀的名稱有“敕牒”、“旨授”或“判補”等;身份證的名稱有“告身”、“出身”或“官照”等。

    按例,委任狀一般都是由吏部所發,官員手上持有一份,吏部備案一份,通常是紙製或是帛制的,上面詳細註明委任者的資料;身份證則是由朝廷統一製作的,在取得官員身份的時候,如科舉考中進士時授予,這個身份證明由官員自己儲存,不設有效期。

    宋朝時,官員的身份證除了有某官員的檔案之外,還要註明他的祖、父、己三代和籍貫、出身,最後授予的長官和承辦人還要簽名、蓋章,其程式複雜鄭重,古代官員即便賦閒在家,也可以憑藉身份證享受一切該有的待遇。

    在隋唐時期,沒有出現像明清時代象徵官員等級的官服補子,所以單憑服裝並不能準確判斷其官員的品級,所以朝廷會頒發給官員“魚符”作為身份證明,隨身佩戴以便官府的驗證。 魚符一般是金屬製作而成,形狀像分左右兩片,魚符上刻有官員的姓名、任職單位以及官員品級等。

    為了防止偽造官員身份證,從五代開始,身份證上便由描述官員的歲數、相貌等,但這終究不是照片,且符合描述的人也很多,比如老舍的父親當年在紫禁城當差,做禁軍軍官,他出入宮門全憑一張寫著“面黃無須”字樣的腰牌,核對一下就讓進去了。

    到了晚清,官員身份證稱為“官照”,由於賣官鬻爵和捐納,官員隊伍極度膨脹,很多人都是拿著官照、沒有實職的候補官,他們絕大部分一輩子都沒有官可做,於是,官照惡化為可以買賣的商品,曾經是至高無上的官員憑證,淪落為一張廢紙。

    所以古代出現冒名頂替上任的還是比較不容易的

  • 8 # 集賢院居士

    簡單說,古代官員上任必須要有正式的任命狀,叫做敕牒。

    宋史中記載了這樣一個關於敕牒的故事,公元1051年,著名的紅杏尚書宋祁的兒子與越國夫人曹氏的門客張彥方遊玩。而張彥方偽造皇帝敕牒,替人補選官職,被判死罪。諫官包拯奏說宋祁的哥哥宋庠沒能嚴格要求子弟,又說宋庠在朝廷沒有什麼建樹,宋庠請去職。

  • 9 # 影子的樣子

    冒名頂替去當官,絕非聰明之舉,誰又會拿性命開玩笑?

    在古代,赴地方上任的官員都是拿著上面發的上任狀之類的東西,騎著馬或者做著馬車,遠的地方要走幾個月才能到上任的地方,而地方上也只是知道要有新官到人,知道姓甚名誰,長什麼樣樣子也不清楚。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上任途中,官員被殺,然後拿著他們的檔案冒名頂替,會不會很容易能?

    當然不管是在哪裡做官,只要是朝廷任命的,都會每隔幾年上京述職一次,每個朝代的規定不一樣,一般都是三年一個期限。只要是去上京述職,就一定會露餡的。

    在古代替官,風險是極大的,尤其是君主專制的王朝,被抓了後那就是死罪一條,甚至株連九族,正常人是沒人願意幹這種事情的。不用嚴厲的法律制約,這種鋌而走險的事願意做的的人不會很多。加之制度懲戒的嚴苛,誰又會拿性命開玩笑!

  • 10 # 歷史密探

    看過《讓子彈飛》的都知道,裡面葛優曾花了點錢冒名頂替鵝縣縣長的職位,不過,那是發生在亂世的事件。那麼歷史上,冒名頂替官員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其實古人對這方面有很多的防範措施。

    《讓子彈飛》發生在亂世,無可厚非。《西遊記》中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那就是唐僧的父親陳光蕊,中狀元被任命江州刺史,卻被人殺害冒名頂替十八年的事,其實仔細推敲就能知道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機率很小。

    首先,古代的官員任職後,即使是帶著委任狀去,然後對此進行偽造,假設各種信物都被偽造。那麼他還是逃不了一個流程,那就是古代官員每隔幾年都要進京向皇上述職,然後決定是否升遷。

    在面見皇帝的過程中,一個狀元是瞞不過去的。因為唐朝官員都有一塊魚符,朝廷手中一塊,官員手中一塊,要對上才可以,像驗證碼一樣。而且,古代官員出行會帶著家眷,他的朋友也都不可能在他當官後就斷了來往,如果被冒名頂替,會很快被識破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媽媽買山海經的經過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