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沉沉相殷

    這正是冒頓的高明之處,讓劉邦服軟交了保護費,如果跟劉邦進行大會戰,勝了也要死很多人,敗了冒頓威信掃地,回去後可能內部有人要挑戰他的地位,匈奴沒有滅掉漢朝的能力,攻城能力嚴重不足,漢人不好統治,匈奴人水土不服,假如洪秀全楊秀清有冒頓這樣的頭腦,也許不會敗給曾國藩等人。

  • 2 # 風玄正

    誰都不傻!

    冒頓能夠困住劉邦,主要是因為劉邦當時飄了!初登大位,內無憂,外無患,達到人生巔峰的劉邦就膨脹了,不聽下屬勸阻,執意出征,彰顯自己的功績!然後瞎指揮,就被困在了白登,幸好收買人心得力,下屬用命,硬生生阻擋住了冒頓的攻打,後來後續支援將要到達,冒頓的糧草也不多了,再不走就走不了了,就在順坡下驢了!

  • 3 # 日慕鄉關

    匈奴曾在中國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幾乎整個漢朝都在於匈奴作鬥爭,匈奴解體了,漢家的氣數也就差不多了,雙方相愛相殺,同歸於盡,可謂一對歡喜冤家。

    那麼漢朝以前,匈奴在幹什麼,為什麼不入侵中原呢?

    其實匈奴是個古老的民族,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司馬遷是個嚴肅的人,他的觀點應該多方求證過,但以今天的考古研究來看,司馬遷的觀點可能有一定的侷限性,中國古代有華夏和四夷的說法,南方叫做蠻,東方叫做夷,西方叫做狄,北方叫做胡,匈奴位於華夏以北,名義上屬於“胡”,實則是個多民族雜居的族群,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就提出,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

    戰國末期,匈奴逐漸形成了較為統一的政治結構,並開始有組織有計劃的進犯中原地區,趙國的名將李牧曾率大軍與匈奴會戰,此戰趙國出動戰車1300乘、騎兵13000人、步兵5萬、弓箭手10萬(這個數字應該有一定水分),大敗匈奴,打的匈奴很長時間無力南侵。

    秦國定鼎天下後,大將軍蒙恬再一次對匈奴用兵,並把匈奴徹底趕出河套地區,此後秦始皇修築長城阻攔匈奴南下,由於蒙恬作戰兇猛,匈奴不敢冒犯,加上長城高聳,雙方就此相安無事。

    正是在這段時期,匈奴的政治體制有發生了變化,飽受漢文化影響的遊牧民族,逐漸形成了以單于為首的更具控制力的權利結構。

    首任單于叫做:頭曼,按照漢人的習慣,頭曼怎麼也得是太祖高祖一般的人物,但由於匈奴沒有文字,這位大哥大的生辰八字也沒有記載下來,只知道,他兒子冒頓單于在公元前209年把他幹掉了。

    放在漢人群體中,冒頓單于就是個弒父自立的亂臣賊子,但匈奴以強者為尊,只要能帶著大家打獵,誰當老大都行,況且冒頓確有真才實學,不僅打仗兇猛,還是個武器發明家,鳴鏑響箭專利權的擁有者,不服不行。

    冒頓上位以後,正趕上劉邦開國,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兩個社團都換了老大,自然要比試一番,看看誰更厲害。

    白登之圍就發生在這種背景下。

    以漢軍當時的數量和戰鬥力而言,遠遠強於立國不久的匈奴,但劉邦輕敵深入,被冒頓抓住了機會,如果冒頓一鼓作氣,抓住劉邦做人質,“土木堡之變”就要提前1500年上演。

    司馬遷記載,高祖用陳平的計策,派人用重金賄賂單于妻子閼氏,建言匈奴撤兵,最終雙方簽訂城下之盟,不再交兵。

    太史公記載,陳平見單于經常與妻子在陣前有說有笑,認為二人恩愛,如果妻子進言,單于必然心動,這種說法站不住腳,冒頓單于是個殺父自立的狠角色,家庭感情與他無關緊要,初登大位,東胡曾試探性的要他一個老婆,他二話不說就答應了,這樣的冷血人物,怎麼會因為婦人之言而行婦人之仁,放棄到嘴的獵物。

    第二,史書記載陳平用奇珍異寶賄賂閼氏,這點也不可信,劉邦陳平帶領的是帶兵打仗的先頭部隊,難道還能隨身攜帶大量珠寶?

    嚴肅的歷史背後可能隱藏了不為人知的陰謀。

    站在冒頓的角度,對劉邦一戰更像是適逢其會,戰前絕對沒有想到可以輕而易舉包圍漢家皇帝,所以準備有限,號稱有十萬鐵騎,但總人口只有兩百萬的匈奴縱然全民皆兵,青壯勞力也不過如此,而漢軍大隊人馬將至,其數量遠遠大過匈奴,一旦漢軍拼死血戰,就是滅族之禍。

    除此以外,戰前冒頓曾與韓王信的降將王黃、趙利等於有約,但兩人援兵遲遲未到,冒頓心裡有所防備,不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以他多疑的性格,做兩手準備也不足為奇。

    三來雙方應該是達成了某種城下之盟,具體條約史書沒有記載,但和親是雙方議定的內容之一,漢朝對匈奴的和親政策就源於白登之圍,劉邦能答應把僅有的一個女兒--已經婚嫁的魯元公主許配匈奴,其他條件可想而知。

    如此一來,雙方各取所需,就此罷兵。

    劉邦回到長安以後,赦免了力阻對匈奴用兵的劉敬,盡斬先前進言匈奴可擊的十幾名使臣,算是繳納了投名狀。

    白登之圍可以說是劉邦晚年的滑鐵盧,對陣項羽英布的勝利,讓流氓天子劉邦開始目空一切,中原文化上帶來的優越感也讓他看輕了連文字都沒有的對手,最終造成了這場災禍,差點搭上老命。此後的惠帝、文帝、景帝奉行休養生息韜光養晦的國策,不再與匈奴正面交鋒,直到真命天子漢武帝橫空出世,才洗清了這場敗仗的屈辱。

  • 4 # 林城—布衣

    公元前201年,劉邦所封的異姓王韓王信(與名將韓信同名)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劉邦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絡。

    最初時,冒頓單于得知白登山上被圍漢軍中有漢皇帝劉邦大喜過望,命匈奴軍隊全力攻擊,意圖擊敗漢軍生俘劉邦。但由於劉邦所率先鋒部隊皆為精銳,加之白登山地勢險要,不利匈奴騎兵作戰,兩軍相持不下。而此時,漢軍大批主力部隊已快速馳援劉邦,匈奴大軍有被漢軍反包圍的風險。

    劉邦採用陳平的計謀,派使臣秘密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行賄,並曉以利害。於是閼氏勸冒頓單于說:"一但漢皇帝有失,漢軍會以死相拼,且漢軍大部隊馬上就要趕到,不如向漢朝索要財貨,放走劉邦一條生路。冒頓單于採納了閼氏的建議,漢軍拉弓上箭,從解除包圍一角順利脫險。

  • 5 # 斷橋1784740

    主要是匈奴遊牧民族性質決定的,它在乎的只有兩樣:人口、財物。這也是遊牧民族為什麼一直以來習慣於“打秋風”的原因,後來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的也只有蒙古和滿族(北方強盛的也有遼、金),這也是後期深入漢化影響以及中原偏於孱弱的原因。遊牧民族主要以部落為單位,中原出現大一統王朝,佔領成本過高,傷亡過大容易出現部落分裂。蒙古是宋已偏安於江南,滿人入關也是恰逢李自成攻破北京,而冒頓面對的是統一的漢王朝,圍困的也只是皇帝一人,以明朝土木堡之變為例,皇帝被俘並沒有換回多少實質收益。只能說成本於回報不成正比,還有就是遊牧民族看重的是短期收益

  • 6 # 亮仔學史

    從戰國末期,在北方的遊牧民族中,匈奴不斷吞併周邊小部落,成為了威脅中原北方的強大民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蒙恬北擊匈奴,將匈奴趕出了河套地區,並且修築長城,以此來抵擋匈奴的不斷騷擾。

    在秦朝末年,由於秦王朝的暴政導致天下大亂,百姓揭竿而起。而在匈奴,王權的交接也並不平靜,冒頓(念墨讀)單于鳴鏑弒父奪得了匈奴的最高統治權,這件事則被《漢武大帝》安排在了伊稚斜單于的身上,其實電視劇所演的劇情都是冒頓單于的所作所為。

    而在劉邦誅秦滅楚,平定了異姓諸侯王的叛亂之後,自信心越來越膨脹,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感受到了貴為天子萬眾仰慕的感覺。而匈奴在冒頓單于的率領下,日益壯大,對漢朝邊境的掠奪行動也較之前更加瘋狂。

    於是兩個王朝的領頭羊不可避免的容忍不了對方,都是天之驕子,誰會服誰?劉邦不顧劉敬的反對,決定親帥大軍征討匈奴,想一勞永逸的解決匈奴騷擾邊關的問題。

    可劉邦中了冒頓單于輕敵冒進之計,冒頓單于安排了一些老弱病殘故意展示給劉邦看,結果劉邦認為匈奴不過如此,孤軍深入,最終被匈奴包圍在了白登山,劉邦差點變成了匈奴的俘虜。

    在“鬼才”陳平的建議下,呂后派人給匈奴閼氏送上金銀珠寶,懇請單于把劉邦放了,兩家就此罷兵,漢朝每年和匈奴和親,最終在閼氏的“枕邊風”的作用下,單于決定放劉邦一馬,劉邦這才得以返回長安。

    其實這是漢朝給了一個臺階,匈奴一方就坡下驢的行為,而絕不是為了一點點財物匈奴就放棄了擊殺劉邦的機會。

    首先,匈奴每次的對漢戰爭並不是想要佔領漢朝的領土,而是在物資缺乏的北方,想最大可能掠奪生活所必需的糧食。冒頓單于也知道,他們根本不可能統治中原,漢朝既然給面子,每年送點糧食,還能和漢朝公主成親,也省的自己去攻城拔寨,戰爭哪是那麼簡單的事情,那是要玩命的。

    其次,劉邦屬於孤軍深入,漢朝見皇帝被圍,大批的勤王部隊正在趕來,如果孤注一擲抓住劉邦,漢朝必定和他拼個你死我活,如果漢朝傾全國之力,匈奴未必能佔的上風。

    最後,此次戰爭的爆發點是韓王信投降了匈奴,引匈奴兵入侵晉陽,就在白登之圍的時候,韓王信的部隊不知什麼原因未能如期而至與匈奴合兵,冒頓單于此時心裡在犯嘀咕,恐怕是漢朝的誘敵之策,所以他不敢久留,生怕中了漢軍的埋伏。

    可以說,白登之圍奠定了漢初近五十年的基本國策,那就是和親匈奴,休養生息。經過後世文景兩代帝王的經營,漢朝國力日益強盛,最終讓漢武帝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匈奴從此也就沒了好日子過了。

  • 7 # 阿剛2982

    首先匈奴騎兵深入漢境是孤軍深入。三十幾萬人補給是個問題,還有當時劉邦被圍的漢軍就有四十萬,還有不斷趕來救援的漢軍,冐頓單于不是不想攻打劉邦,首先山西的地形不太適合騎兵作戰,而且兵力也不佔優勢,硬拼下去只能是兩敗俱傷,綜合以上因素,冐頓所以選擇啦見好就收也就不足為怪啦

  • 8 # 清水空流

    應該說,這何財物沒有任何關係,不過是撤軍的藉口而已,冒頓撤軍的原因就是實力不繼。如果強行進行軍事行動,付出的代價太大。漢朝也可以經受起這次挫傷,而莫頓無論失敗和勝利付出代價都將是巨大的,得不償失。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和平解決是冒頓就是最大贏家。

    必須說明,劉邦並沒輸。在其他地區,在其他地區冒頓在軍事都已失敗告終,婁煩丟失,太原丟失,軍事要地雁門關被漢軍佔據。劉邦是由於冒進在平城(大同)被圍,解圍之後,平城是依舊是漢朝。同時與匈奴罷兵,七十餘年“和平”是漢朝方面最大的贏家。安定邊境。似的漢朝得以休養生息。那冒頓贏在何處?如果說劉邦贏的是戰略,那冒頓贏的就是戰術勝利。首先就是讓劉邦意識到了匈奴的強大,至少匈奴和漢朝是“平等的”國家。由於冒頓的撤兵,使得其獲得大量的金錢物資財富,“和親”只是雙方的一個面子。圍困劉邦但根本吃不下,但透過談判可以獲得更大的利益,何樂而不為呢。

    漢朝與匈奴的作戰是場糊塗賬,劉邦以為冒頓和其他境內反王一樣(項羽)而匈奴以為漢朝也是遊牧一樣,二者是瘸子(劉邦)打瞎子(冒頓)。都沒有意識和經驗。在不摸底的情況下,誰也不敢貿然行動,雙方都是麻桿打狼兩頭怕。因此,冒頓在婁煩,太原丟失情況下撤兵將是最佳選擇。即便冒頓消滅劉邦成功,他個人也將消亡,他的後方,匈奴草原將重新崛起新的單于主人,這是冒頓無法接受和代價的。冒頓犯邊不是劉邦親征的原因、韓王信造反才是關鍵(不是韓信)劉邦這才親征。在白登之圍前,漢軍多次獲勝連戰連捷,劉邦輕敵才在了平城白登被包圍,包括張良、灌嬰。在才情況下,和談是漢朝與匈奴唯一選擇。因為雙方各個都佔據一定優勢。

    冒頓單于世之梟雄,為了權力連自己的親爹都痛下殺手的主,絕對不會因為女人的幾句話。就撤兵,全面後撤,冒頓之所以放棄這個最大的機會和優勢就在於他也遭遇了同樣的問題,應該是他也遭遇到巨大危機,迫使冒頓只有撤兵。

    但透過這一戰,冒頓單徹底於確立了匈奴相對漢朝的戰略優勢地位,但漢朝贏得了時間和空間,七十年以後,漢朝以時間換空間,以戰術失敗換區了戰略的勝利,歷經七十年的臥薪嚐膽,才有漢武帝大勝匈奴,至漢元帝才徹底解決。

  • 9 # 漩渦鳴人yy

    為了點財物?或者是因為女人,稱一點對於冒頓來講,確實不應該。

    冒頓還是太子的時候,那個時候他父親賜給一種射線的方法,由於這種射箭的方法在建設出去以後會有一種很劇烈的響聲,所以叫做響箭,冒頓覺得這樣一種優秀的技能應該應用到軍隊裡面,而不是作為一種傳家寶流傳下去,這樣對於整個匈奴來講沒有任何好處,所以冒頓把他這種射箭的方法傳授給他的親衛和侍從,並且告訴他們我以後弓箭射到哪裡,你們就必須跟著一起射!

    接著冒頓就開始了自己一系列的實驗,她首先拿弓箭射死自己的寶馬,自己手底下有些人照做了,有些人沒有照做,他把沒有照做的人直接給處理掉了,點他又拿箭射死自己最心愛的女人,然後他的是侍衛跟著一起做,接著她拿這種射線的方法把自己的父親給弄死了,所以冒頓殺死了自己的父親,成為了單于。

    從本質上來講,冒頓不會是那種為了一點兒點兒財務,或者是因為自己女人的話而選擇去向當時的大形勢妥協的一個人,一切只為了匈奴所有做的一切都必須從匈奴的權益出發。

    繼承單于位置以後,月之人曾經向匈奴建議,看你們家的寶馬不錯,送給我吧,所有人都覺得這是一種挑釁,想要和他開戰的時候沒讀書沒事兒不就是馬嘛,隨便,多的是,接著把他最心愛的寶馬送給了對方,然後對方得寸進尺說要匈奴最漂亮的女人,冒頓又把自己的一個女人送給了他們,接著,對方要土地!冒頓二話沒說,直接帶著軍隊把人家給滅了!問問他送嗎?送女人都那麼順手,為什麼不把這些荒涼的土地送給其他人呢?莫頓說,土地是國家的根本,土地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本,如果把這些東西送給其他人了,我們還要不要存活了?

    對,從這兩件事情上來講,冒頓之所以放過劉邦,肯定是有其他的原因,首先,《史記》上面記載包圍劉邦的有40萬大軍,這40萬人全部都是匈奴人嗎?

    這也就是為什麼草原之上。匈奴被滅了以後,無數大大小小的遊牧部落,如同草原上面的星星之火不斷的燃起,你實力強的時候,你就是老大,等到你實力弱了,我自然就脫離你自立門戶了。

    冒頓這一次包圍劉邦,逼迫劉邦服軟,事實上所做到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了,他不需要殺到只因為面子問題,去把劉邦的20萬大軍來作為自己發洩怒火的物件,對方不是一群兔子是一群長著獠牙的狼啊,兔子逼急了還咬人呢,更何況是這一批野狼,冒頓這麼做還是逼迫漢王朝承認自己的正統地位,也算得上是在草原之外建立了一個盟友,透過建立這個盟友把兩家的事例合二為一,這樣的話能夠更加什草原上面的部落對匈奴臣服。

  • 10 # 晉公子

    提要:

    對西漢王朝來說,最大的邊患莫過於北方的匈奴。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匈奴問題,親率32萬漢軍與匈奴冒頓單于的40萬精銳騎兵戰於平城。

    本來冒頓單于已經設下包圍,將劉邦團團圍困於白登,可是最終他卻主動撤圍放走了劉邦。為什麼冒頓單于要放棄這擒王破軍的千載良機?難道真是聽信了一個女人的說辭嗎?

    遙遠的地平線的盡頭,凜冽的北風掀起大漠黃沙滾滾而來。風聲裡,有雜沓紛亂的馬蹄,有聲如響箭的嘯叫。漸漸地,黃塵卷近,大地開始了震顫。影影綽綽地,有無數身背長弓、手執利刃的勇士閃爍在昏暗的日影中。

    正當人們努力睜大雙眼,想要看真前方究竟是何人物的時候,那些馬背上的勇士已經遮天蔽日地衝到了夯土的城牆之下,接踵而至的,便是血腥的屠戮……

    公元前166年,戍守在朝那塞(今寧夏彭陽)上的漢軍士兵所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幕恐怖的場景。那年冬天,匈奴老上單于親率14萬騎攻破朝那、蕭關,一路燒殺搶掠,前路軍鋒直逼渭北的甘泉宮。站在渭南的長安城上向北眺望,廣闊的平原處處狼煙,烽火星布。

    敵人已經打到家門口來了!雖然怒不可遏的孝文帝劉恆欽點了六大將軍,舉盡全力以反擊匈奴的侵略,但漢軍所能做到的,也僅僅是將匈奴人“禮送”出塞而已,絲毫傷不到那些強盜的皮毛。從攻破朝那到全身而退,老上單于在西漢的腹心之地——渭河平原上大模大樣地逗留了整整一個月,而近在咫尺的孝文帝卻拿他毫無辦法。

    在中原王朝對抗北方民族的歷史上,大概也只有明末的崇禎帝,在清太宗皇太極發動的那幾次入口之戰中才品嚐過這麼窩囊的滋味吧?朝氣蓬勃的西漢不是行將就木的大明,一手開創了文景之治的孝文帝更不可與剛愎自用的亡國之君崇禎同日而語。但奇怪的是,西漢王朝最嚴重的邊患都集中發生在孝文帝執政的這24年間:

    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五月,匈奴右賢王入居河南地,趨騎入侵上郡,長安告警……;

    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天,老上單于親御戎行,陷朝那,破蕭關,燒回中,至甘泉……;

    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冬天,六萬匈奴鐵騎兵分兩路,攻入上郡、雲中,首都保衛戰的警報再一次響徹長安城的上空……

    《中國軍事通史·西漢軍事史》一書就此評述說:

    從漢高祖到漢文帝初期的20多年間,西漢王朝由於經濟和軍事實力的限制,對匈奴基本採取妥協政策,用和親、開放關市的辦法,以換取邊境的安寧。

    ——《中國軍事通史·西漢軍事史》

    孝文帝真是因為國力不敵,才無奈地任匈奴人在塞南為所欲為嗎?恐怕未必。

    文帝時期投靠匈奴的燕人中行說曾經對老上單于說過:“匈奴人眾不能當漢之一郡”(《史記·匈奴列傳》)。對那些使用冷兵器作戰的古代國家來說,人口數量是決定國力與軍力的關鍵因素。而囿於極其有限的傳世史料,中行說的這句話幾乎成了描述匈奴人口規模的權威論斷,直到今天還在各類歷史研究著作中被一再引用。

    可是很少有人注意到,這句話的描述其實相當模糊。以《漢書·地理志》所載漢郡資料來說,大郡如潁川、汝南,人口都在二百萬以上,至於人口稀少的小郡如武陵,人口還不足二十萬。同為漢郡,差距何止10倍?到底中行說口中的“漢之一郡”是多大數目呢?

    要解索答案,我們不妨參考一下《漢書·西域傳》裡邊的這段旁證資料。據班固所載,與匈奴同俗的大月氏國:

    戶十萬,口四十萬,勝兵十萬人。

    ——《漢書·西域傳》

    從這裡看,北方遊牧政權治下的人口總數和軍隊人數比例最高可以達到4:1。而根據《史記·匈奴列傳》的記載,公元前200年發生在漢高祖劉邦與匈奴冒頓單于之間的白登戰役,匈奴總計投入了40萬精銳騎兵參戰。

    照此推論,鼎盛時期的匈奴應該擁有約160萬左右的人口——當然,40萬參戰軍隊的數字並不一定準確,司馬遷在別處提及匈奴軍力,總說30餘萬。因此班固在《漢書·匈奴傳》中記述白登之圍,便將這40萬改作了30萬,要照這樣算來,匈奴的人口總數還要更少——的確還抵不過規模最大的幾個漢郡。

    不但人口基數差距很大,在軍隊裝備和軍事素質等方面,漢軍相對於匈奴騎兵也有更多優勢。太子家令晁錯曾在給孝文帝的上疏中仔細分析過漢、匈兩軍的優勢與劣勢,他說:

    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飢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

    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匈奴之眾易撓亂也;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堅甲利刃,長短相雜,遊弩往來,什伍俱前,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材官騶發,矢道同的,則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下馬地鬥,劍戟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此中國之長技也。以此觀之,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

    ——《漢書·袁盎晁錯傳》

    相比於漢軍,匈奴騎兵的主要優勢是善於長途奔襲。匈奴馬匹的越野能力超過漢馬,騎兵的騎術優於漢騎。因為戰士與戰馬的耐受力都很突出,匈奴武裝力量的大範圍長距離機動能力要明顯強於中原軍隊。但是遊牧騎兵的劣勢與他們的優勢一樣突出:從武器裝備來說,匈奴騎兵的弓箭射程和鎧甲防護能力都比不了漢軍。

    至於戰術素養,差距就更大。漢軍在車、騎兩兵種的相互配合下,於平原作戰中能夠利用密集突擊輕易衝散匈奴騎兵的隊形。經過嚴格訓練的漢軍騎兵可以做到萬箭齊發,而匈奴的革甲木盾卻難以招架傾瀉而下的箭雨。更不必說匈奴專倚騎兵,作戰樣式單一。一旦離了戰馬,步行格鬥就更不是漢軍步兵的對手了。

    晁錯說,面對匈奴騎兵,漢朝軍隊在紙面上更有優勢。可書生口裡的這支優勢軍隊真上了戰場,表現卻令人沮喪。這其中最刻骨銘心的失敗無過於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圍。在楚霸王項羽跟前兒尚且無所畏懼的劉邦居然落入了冒頓單于設下的包圍圈,差一點讓土木堡之變的故事提前一千多年上演。高祖皇帝御駕親征的失利在漢人心中投下了濃重的陰影。

    劉邦死後,冒頓單于致書劉邦的遺孀呂雉,言語之間頗多輕慢調戲之意。剛毅的呂后勃然大怒,召集諸將,議欲出兵。她的妹夫、上將樊噲第一個站出來,拍著胸脯表態說:“願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史記·季布欒佈列傳》)耿介的季布當場厲聲批駁樊噲道:

    “樊噲可斬也!夫高帝將兵四十餘萬眾,困於平城,今噲柰何以十萬眾橫行匈奴中,面欺!”

    ——《史記·季布欒佈列傳》

    此言一出,朝堂之內鴉雀無聲,出兵之議因此無疾而終。“連高皇帝都敗在匈奴人手裡,我們又能做得了什麼呢?”後來的許多年裡,面對匈奴頻繁的南侵,只要有人提出武力反擊的動議,這個聲音就會像魔咒一樣響徹在未央宮的大殿上。談匈色變,畏敵如虎。

    漢朝因白登之圍而產生的恐慌似乎有些過分了。白登之圍真的敗得那麼慘嗎?讓我們來還原一下這場戰役的經過。據《史記·匈奴列傳》所載:

    匈奴大攻圍馬邑,韓王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晉陽下。高帝自將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於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

    ——《史記·匈奴列傳》

    公元前201年,匈奴大舉南侵、被劉邦徙封於馬邑的韓王信為圖自保,變節投敵,漢朝北疆由此藩籬洞開。匈奴騎兵長驅直入,逼至晉陽。劉邦被迫御駕親征,發起反擊。司馬遷接下來的敘述較為籠統,很容易給人造成一種錯覺,好像劉邦甫一北上就輕敵冒進,陷入了重圍。

    但這並非事實。在《史記》的另一篇《韓信盧綰列傳》中,太史公對戰役的前期進展有更詳細的描述:

    七年冬,上自往擊,破信軍銅鞮,斬其將王喜。信亡走匈奴。其與白土人曼丘臣、王黃等立趙苗裔趙利為王,復收信敗散兵,而與信及冒頓謀攻漢。匈奴仗左、右賢王將萬餘騎與王黃等屯廣武以南,至晉陽,與漢兵戰,漢大破之,追至於離石,復破之。匈奴復聚兵樓煩西北,漢令車騎擊破匈奴。匈奴常敗走,漢乘勝追北。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從這裡可以看出,在戰役的開始階段,劉邦的反擊其實進行得相當順利。韓王信一再為劉邦所破,力不能支,只得向新主匈奴請求援手。但即便匈奴左、右賢王率軍赴援,與韓信併力禦敵,仍然無法抵擋漢軍的凌厲攻勢。一敗晉陽,二敗離石,三敗樓煩。匈奴節節失利,且戰且退。戰場形勢的發展印證了晁錯的論斷:平原交鋒,遊牧騎兵不是漢軍車騎的對手。

    戰役的轉折點出現在追亡逐北的路上——劉邦得到情報,冒頓單于就在代郡、上谷間。漢軍挾戰勝之餘威,若能擊敗冒頓單于,或可一勞永逸地解除匈奴的威脅。這個願景當然美好,但劉邦畢竟是百戰餘生,還不至於愚蠢到不打探敵情便貿然出兵。史載:

    聞冒頓居代(上)谷,高皇帝居晉陽,使人視冒頓,還報曰“可擊”。

    ——《史記·匈奴列傳》

    決定向冒頓單于開戰前,劉邦曾派使者到彼以探虛實。而《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顯示,劉邦派往匈奴的使者不是一批或一人,而是前後共計十批。這些人回來之後異口同聲地向劉邦稟報說,匈奴人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強大。

    在這種情況下,謀士劉敬獨持異議,提醒劉邦要小心匈奴的誘敵之計,他的聲音就太微弱了,高祖皇帝當然聽不進去:

    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但見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輩來,皆言匈奴可擊。上使劉敬復往使匈奴,還報曰:“兩國相擊,此宜誇矜見所長。今臣往,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是時漢兵已逾句注,二十餘萬兵已業行。上怒,罵劉敬曰:“齊虜!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軍。”械繫敬廣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圍高帝白登。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陷入白登之圍,並非漢軍實力不濟之故,而是由於初次交鋒,漢軍統帥不瞭解匈奴“善為誘兵以冒敵”(《史記·匈奴列傳》)的戰術戰法所致。冒頓單于以示弱偽退的辦法吸引機動力強的漢軍車騎脫離步卒的掩護,獨進白登。然後將劉邦率領的這支先頭部隊和後續的步軍主力分割開來,造成區域性包圍之勢。

    如果此時冒頓單于決意要吃掉包圍圈中的劉邦,包圍圈外的幾十萬步軍必然拼死營救皇帝。白登將會因為雙方70餘萬軍隊的慘烈廝殺而變成一架恐怖的“絞肉機”。

    但是,就在決戰打響之前,冒頓單于主動撤圍,放了劉邦一馬。倘若換做項羽,或者其他任何一位中原軍隊的統帥,恐怕都不會放棄這破敵擒王的天賜良機,冒頓單于為什麼要賣劉邦這個人情呢?司馬遷在《史記》中給出了兩點解釋。

    其一:

    高帝用陳平奇計,使單于閼氏,圍以得開。高帝既出,其計秘,世莫得聞。

    ——《史記·陳丞相世家》

    其二:

    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

    ——《史記·匈奴列傳》

    坦率地說,我認為這兩點解釋都不足以令人信服。在此前的戰鬥當中,王黃、趙利一敗塗地。這群散兵遊勇來與不來,能對漢、匈兩國傾力相搏的大決戰產生多大影響?

    至於陳平,我不否認他的奇謀密計曾在楚漢戰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但《史記》、《漢書》所載的匈奴歷史中,還沒有哪位閼氏展示過足以左右匈奴單于的強大影響力,就像呂氏、竇氏之於西漢皇帝那樣。“其計秘,世莫得聞”,這說不清道不明的“夫人外交”恐怕是太史公採自故舊耆老之口的傳聞吧。

    冒頓單于究竟為何撤圍?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注意到漢、匈百年戰爭的這樣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漢、匈兩軍的歷次主力決戰無一例外都爆發在匈奴境內,在漢朝的國土上則從未有過。換句話說,只有漢軍主動出擊、深入敵境,才能引發大戰。換做匈奴為主動方,大戰就打不起來。同利軍《漢朝與匈奴戰爭述評》一文說:

    從戰爭方式上,匈奴大都是“盜邊”、“寇邊”,而且一遇漢軍主力,即撤回本土,從不敢“佔領漢地”,或奪取長城以內的漢朝地界。

    ——《漢朝與匈奴戰爭述評》

    匈奴民族的習性,“其見敵則逐利,如鳥之集;其困敗,則瓦解雲散矣”(《史記·匈奴列傳》),唯利是逐,輕進易退。南下盜邊,匈奴人的目的端在搶掠財貨,攻城略地甚至入主中原,則歷代單于從來不做此想。這就好比一個入室行竊的小偷,盜得了值錢的東西就要趕緊撤,不到萬不得已,沒必要跟主人家搏命。

    冒頓單于集兵白登,結結實實地嚇了劉邦一跳。逃出生天後,劉邦馬上採納了劉敬的建議,對匈奴和親納貢。往後不必鞍馬勞頓、親自南下,漢朝就會自己乖乖兒地送來金銀絹帛,冒頓單于的戰略威懾已經達成了目的,他幹嘛要在白登與劉邦拼個你死我活呢?

    參考文獻: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同利軍《漢朝與匈奴戰爭述評》;王先謙《漢書補註》;《中國軍事通史·西漢軍事史》。

    — THE END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洋蔥雞蛋,千張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