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露為霜65799235

    不一定,可能性不大。

    一來劉邦的後代,包括他哥哥的,很多,劉裕又是徐州人,所以是漢室宗族一點不意外,二來又正如題主所說,劉裕立國號沒有用漢,就很可能不是了。

  • 2 # 風正輕搖雨自飄

    劉裕的祖籍在彭城縣綏輿裡 ,是漢高祖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二世孫。

    劉裕稱帝后不稱漢,可能有如下幾點:

    1、漢室經魏晉之後,時日長久,民眾百姓已經沒有恢復漢室之心,”漢“之稱號已經失去凝聚民心之作用。

    2、漢之稱號已被蜀漢、趙漢、成漢用過,且國運不祚,劉裕應有所忌諱。

    3、劉裕也想成為立國之君而不是繼承之君。

    4、彭城春秋時為宋國之地,國號為宋,既能成就自己為一朝開國皇帝,又表明自己不忘本。

    綜合上述,恢復漢室已無必要,這些可能是劉裕棄漢稱宋的原因吧。

  • 3 # 真誠地看著你

    漢朝先後傳了400多年,劉裕是漢朝宗室的話並不奇怪。至於為什麼他建立的國家叫宋而不叫漢,那得說到讖緯學說,五行更替了。

  • 4 # 亭安讀書

    劉裕的漢朝宗室身份沒必要懷疑,《宋書》中有記“漢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後也”。而劉裕為什麼選擇國號為“宋”,原有可能有幾個:

    【1】稱帝立國者,都會使用前朝封號,比稱“漢”更易被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稱帝立國者都會使用之前在舊朝時的封號,來當做接受前朝皇帝禪位後自己建立王朝的國號。像曹丕稱帝之前獲“魏王”封號,所以建立的王朝也自然地稱“魏”;司馬炎稱帝之前也獲“晉王”封號,建立的王朝也稱“晉”;同樣的劉裕在稱帝之前,因其祖籍彭城原本為宋國,故獲封“宋王”,自然而然地建立的王朝也會稱“宋”。

    如曹丕、司馬炎和劉裕雖然接受的都是前朝皇帝的禪位,但他們都具備“篡位者”的身份,為了讓篡權稱帝的過程更加被禮法、民心等接受,劉裕等人便會接受舊朝的冊封,更會使用舊朝冊封的封號,來當做自己建立王朝的國號。這是為了彰顯他們是順應時勢,前朝“自願”禪位,他們也是“合乎禮法”地去篡權稱帝。

    這種情況下,使用晉朝皇帝冊封的“宋王”稱號,來作為自己接受晉朝皇帝“自願”禪位後稱帝建立王朝的國號,就在“禮法”上更容易說得通,也比稱“漢”更容易被接受。

    【2】“漢”已經失去了原本具備的正統性

    劉裕是晉朝的權臣,他在稱帝時東漢已經滅亡兩百年,“漢”的正統性和影響已經微乎其微。像劉備利用“漢”的稱號,彰顯自己建立蜀漢勢力的正統性,並且用光復漢室的旗號招攬天下民心,正是利用當時雖然衰微但依舊有著很大影響的漢室正統性。

    與劉備所處的年代不同,劉裕所處的時代,東漢滅亡經歷曹魏、西晉、東晉之後,“漢”的正統性和影響依舊非常少,再像劉備那樣,利用漢朝的正統性完全沒有必要。當時的正統是晉朝,如何利用晉朝的冊封,來取代晉朝,才是劉裕應該去考慮的。而不是去用早就失去影響力的“漢”稱號,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

    【3】“漢”與“魏”的淵源

    值得考慮的是,劉裕稱帝時,北方是北魏王朝,國號是“魏”。當初北魏把國號“代”改為“魏”,就有向江左東晉政權展示其才是中原正統王朝的意味。

    而劉裕確定國號時,即便沒有“宋王”的封號在前,面對北方一直想要確立自己為中原正統的“魏”王朝,自己再去使用被曹魏取代的“漢”稱號,那麼就有了天然的不利性。

    畢竟漢朝是被曹魏取代,北方有“魏”,自己再去使用“漢”作為國號,不利於王朝的權威性。並且,東漢滅亡後又有“蜀漢”、“成漢”等政權存在,並且已經慘淡收場。再去使用“漢”來作為國號,雖然能有一定的“正統性”考量,其實也不具備太大優勢。

    而且,藉助“漢”稱號來建立王朝的勢力,都或多或少有匡扶漢室之意,但劉裕建立劉宋之時,需要對抗的是晉朝和北方的北魏,跟漢朝的覆滅都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使用“漢”匡扶漢室的禮法上就不具備優勢,所以也就沒有必要去使用漢來作為國號。

    總結

    使用稱帝之前的封號,來作為新建立王朝的國號,是有順應時勢延續前朝稱帝的意思,這是出於政權交替的合法、合禮性考慮的選擇。而且,晉宋之際,漢朝的影響依舊微乎其微,也沒有必要使用漢室的國號來謀取支援。

  • 5 # 老貓談史

    先說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吧,我們知道東晉王朝自建立之後時刻面臨著北方的威脅。雖然祖逖、殷浩、桓溫都曾先後北伐,但無一成功。 晉元興二年(404),劉裕起兵擊敗篡晉稱帝的桓玄。

    隨後南燕軍隊侵犯東晉淮北地區,因此劉裕趁此時機上書皇帝北伐,隨後劉裕的兩次北伐戰爭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劉裕率軍大破南燕以及北魏軍隊,並收復北方大量地區。使得山東全境、潼關以及黃河以南全部地區全部劃入劉宋版圖之中。

    我們知道劉裕稱自己身上留著漢高祖的血,還是高祖的子孫,那為什麼他建國之後沒有恢復漢朝國號呢?

    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第一點就是劉裕害怕其他的漢朝宗室勢力打著正統的名號與他爭取皇位。

    我們知道東晉是一個短命王朝,劉裕在司馬家族爭奪權利的時候趁機控制了東晉權利。

    隨後,劉裕對司馬氏家族展開了前所未有的報復。他即位後馬上下令誅殺全國所有的司馬姓氏者,這也使得司馬家族的人士全部南下逃散。他這麼做也的確能證明他漢室後裔對司馬家族的憤怒。

    劉裕誅殺司馬家族不但為漢室殘餘勢力報了仇,與此同時還得到了他們的支援。 話又說回來了劉裕為什麼沒有將國號改為漢呢?很顯然他也對漢室殘餘勢力有著警惕心,如果恢復漢室,那麼漢室勢力便會與他爭奪皇權,倒不如自己建立一個新王朝,自己說了算。

    第二個原因就是劉裕之前被人稱為宋公。

    劉裕從一開始宋公之間當上了新王,在這裡,劉裕借鑑了之前皇帝設立國號的經驗,將自己的國家設立為宋,畢竟之前的劉邦沒有稱帝之前也是由漢王升為皇帝的,從王國升為帝國,所以自然會保留王國的國號。所以說劉裕經過考慮之後選擇將宋做為國號。

  • 6 # 水月觀

    劉裕(363年-422年)是楚元王劉交(?―公元前179年)的22世孫。劉裕的祖籍在彭城縣綏輿裡(今安徽蕭縣),這裡是西漢時候楚元王劉交的封地,劉交是漢高祖劉邦同父異母的弟弟。這樣看來,劉裕確實是漢朝宗室之後。

    那麼,劉裕稱帝,為什麼稱宋而不稱漢呢,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 漢朝距離已遠,“漢”的政治影響式微。劉裕稱帝時是公元420年,距離東漢滅亡也已經200年了,中間歷經曹魏、晉兩朝,復興漢室的口號不吸引人了。

    2、 “漢”的名號負面影響擴大。西晉末年匈奴主劉淵殺進中原,揭開了“五胡亂華”的序幕。劉淵是匈奴人,為籠絡漢人,隨其母親姓改姓劉,他建立的割據政權叫做“漢”,自稱“漢王”。這些胡人粗魯野蠻,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把“漢”的名號搞臭了。

    3、 受歷史讖言的影響。漢末三國時期,圖讖之說盛行,有“代漢者,當塗高也”的說法。即是指“魏”當代“漢”,如劉備的蜀漢被曹丕的曹魏所滅。 386年北方的鮮卑人拓跋珪稱王,定國號為“魏”, 劉裕如果再使用“漢”,就會於國不詳。

    4、 與劉裕的經歷一以貫之。劉裕“加九錫”,東晉給劉裕的封號是“宋公”,後來是宋王,最後劉裕稱帝,國號也就稱“宋”。

    劉裕雖然是宗室之後,可是劉漢歷經魏晉兩朝,到他這一代,已是標準的草根。劉裕參軍立功、輔佐晉室、滅南燕、徵巴漢,可以說劉裕一路走來靠的都是真本事, “大漢”的名頭對他來說已經無關緊要。

  • 7 # 貓爺歷史觀

    根據歷史記載,南朝劉宋的開國皇帝劉裕是西漢楚元王劉交的後代。劉交是漢高祖劉邦的異母弟弟,是劉邦父親的第四子,是一位比較有作為的藩王。

    說劉裕是西漢宗室的後代,是歷史的記載,不過關於這件事的真偽我覺得應該不是謬傳。劉裕是今天江蘇鎮江人,他出身於寒門。劉裕出生時,他的母親就因為難產死了,他的父親因為沒錢請乳母差點將其拋棄。多虧了劉懷敬母親的幫助,劉裕才活了下來。

    記載劉裕事蹟的史書是《宋書》,這本史書是南朝梁史學家沈約撰寫的。一般後世修前朝歷史,多少都會說一些昧良心的壞話。所以從這一點出發,劉裕為西漢宗室之後的說法應該沒什麼問題。

    回答了第一個問題,下面我們再來分析分析第二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劉裕建立政權後不以漢為國號而是用宋做為國號。其實這個問題也不復雜。

    首先,劉裕是楚元王劉交的後代,劉交跟劉邦同父異母,其實劉裕跟劉邦的關係也不是很緊密。劉裕不是劉邦的直系子孫,不用漢為國號也跟正常。

    再者劉裕的祖籍是彭城,春秋戰國時期屬於宋國。東漢以後也曾有過兩個分裂王朝以漢為國號,一個是劉備建立的蜀漢,另一個是匈奴人劉淵建立的漢。可能因為後來的這兩個漢國運都不太好,所以劉裕建立政權後也沒有用漢。

    第三,就是為了避諱。漢武帝曾經放出話說“代漢者,當塗高也”。中國有個成語叫一語成偈,華人對讖語最忌諱了,劉裕也怕一語成偈。

    第四就是,東漢距離劉裕時已經過去了很久,在當時基本上沒什麼號召力了。如果拿出來號令天下,說白了跟雞毛無異。劉裕本就出身寒門,如果再拿過去了很久的漢朝來說事,說實話有點多餘。

    還有就是,自劉邦建立漢朝以後,後世王朝的變更都往往以此前的封號為後來的國號。劉裕在取代東晉以前被封為宋王,建立政權後以宋為國號也算是遵循了傳統。

  • 8 # 穿越再現彼岸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這是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描寫宋武帝劉裕的詩句,簡明扼要說了劉裕的出身以及戰功。

    劉裕,小名寄奴,字德輿,祖籍彭城(今天徐州),東晉時期家族南渡,住在晉陵郡(江蘇丹徒附近),滅亡東晉建立了劉宋王朝,被後人稱作“南朝第一帝”。(楚元王劉交像,劉裕的祖先)

    劉裕真的是漢朝宗室之後嗎?

    根據《南史.武帝本紀》(劉裕的本紀)的記載,結合現代多地《劉氏族譜》的記載,主要有:廣西《劉氏族譜》、江西《中華劉氏族譜》、江蘇武進《蓉湖柳蕩劉氏宗譜》、無錫《劉氏族譜》等多方面考證,宋武帝劉裕確實是劉邦的四弟楚王劉交的第22代孫。

    劉裕的祖籍是彭城,而劉邦在公元前201年封自己的異母弟弟劉交為楚王,定都彭城,他的很多子孫世紀代居住在彭城,立國270年,東漢漢明帝時改成“彭成國”。並且漢朝皇室宗室絕大多數是都有宗廟、宗譜留存後世,傳到劉裕這一時代,劉裕窮的只能賣草鞋、砍柴、打漁、賭博為生了。

    劉裕和漢初楚元王劉交的世系如下(根據《南史.武帝本紀》記載):

    劉交-—劉富—劉闢強—劉德—劉安民—劉慶忌—劉岑—劉平—劉某(姓名散失)—劉景—劉治—劉弘—劉悝—劉某(姓名散失)—劉亮—劉膺—劉熙—劉旭孫—劉混—劉靖—劉翹—劉裕。

    其他現在的《劉氏族譜》中,中間有些許偏差,但楚元王劉交和劉裕的關係是沒有錯誤的,也因而證明劉裕就是劉交的後代,所謂的漢朝皇室後裔。

    劉裕同時代的重要嫡系人馬劉穆之也是漢朝皇室宗親的後代,劉穆之是漢高祖劉邦庶長子劉肥的後代,被劉裕重用,其中最關鍵的是兩個人能續上家譜,同是劉邦父親劉太公的後裔!(漢代楚王陵墓群博物館內陪葬品圖,徐州(彭城)有眾多楚王的墓葬出土)

    劉裕為何不稱“漢”,而是“宋”?

    自秦朝建立大統一王朝之後,正統王朝建立國號都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劉裕建立“宋朝”自然有自己的考量,主要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第一,以建國者之前的封號(封地)建立國號。

    秦朝立秦朝之前只是一個諸侯國,統一後,秦始皇認為秦國是自己的龍興之地,所以建立秦朝;漢高祖劉邦的的封號則是“漢王”,他建國號為“漢”;曹丕建立魏朝,主要是自己原來的封號是繼承了曹操的“魏王”,因此立國號為“魏”;司馬炎建立晉朝,主要因他之前的封號是“晉王”。這是遵循自己起家之前的“封號”、“封地”為王朝的國號。

    418年,劉裕在以十個郡建立“宋國”,封宋公,接受九錫的特殊待遇;419年,再增加十個郡,受封“宋王”,不久之後取代晉朝自立為“宋”。劉裕的封地主要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宋國”的土地,所以稱“宋王”。

    劉裕立國號為“宋”,是和歷代開國王朝立國號的標準是一模一樣的,完全符合規範、標準。

    第二、為何不立國號為“漢”。

    自西漢建立以來,成為以後王朝的典範,很多人建立的王朝以“漢”為國號,其主要目的就是拉攏民意,民眾都渴望統一大漢王朝再現,人民可以安居樂業,免受戰爭之苦。

    劉裕建立王朝之前,比較典型的“漢”有劉備建立的“蜀漢”,偏居一隅,最終被晉朝統一;後有成漢,是氐族首領李雄在巴蜀之地建立“成”國,後改為“漢”,349年被東晉的桓溫徹底消滅,“成漢”立國45年。(復立漢朝匈奴首領劉淵形象圖,據說有漢武帝姐姐的血統)

    304年,匈奴首領劉淵,稱自己有漢朝皇室血統,復立“漢”,歷史稱“漢趙”、前趙,被東晉史學界稱為“偽漢”,329年,漢趙被羯族石勒所滅,立國25年。

    這兩個“漢”朝,都是想拉攏中原的子民,為其統治所服務。劉裕深知,再以“漢”為國號並不能帶來應有的政治效應,況且自己就是漢朝皇室後裔,沒必要再用“漢”這個名號,劉宋代表的就是漢人為正統的王朝。

    第三、劉裕經歷使然。

    劉裕除了是漢朝皇室後裔之外,祖上給他也沒有留下什麼政治遺產,他要成就大業還是依靠自己。他自己出生微末,在軍中崛起,周圍的人馬都是自己一把手帶出來的,開創了自己的王朝。

    劉裕一生南征北戰,先後消滅了N個割據政權,東晉內部有桓楚、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對外消滅南燕、後秦,擊敗北魏的軍隊。東晉的領土在劉裕的征戰下,國土疆域達到最大面積。(劉宋疆域最大圖,比東晉要大)

    因此,劉裕建國時,按照大一統王朝建立“國號”的做法,將自己做皇帝之前所封“宋王”中的“宋”作為國號,表明自己是正統,同時希望“宋朝”能夠真正的長治久安,以區別於祖先建立的“漢朝”。

    劉裕雖然“氣吞萬里如虎”,無奈子孫並不爭氣,劉宋立國420-479年,立國59年就被自己的大臣篡奪了。

  • 9 # 耗電快

    劉邦做過漢王,曹操做過魏王,司馬家做過晉公,劉裕做過宋王,用自己的爵位為國號好像是慣例,後來的隋,唐也是這個原因。

  • 10 # 彼岸歷史

    這種話就姑妄聽之,但千萬別信。

    一、開國皇帝“認宗”是慣例

    從“五胡亂華”開始,只要當皇帝,大多都給自己找個比較出名的祖宗,比如下面這幾位。

    劉裕。據《宋書》記載,劉裕是漢高帝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的後代。而且還把詳細的族譜給羅列了一下,什麼“交生紅懿侯富,富生宗正闢強,闢強生陽城繆侯德……”,云云,但直到其祖父劉混的時候資訊才確切起來,“……混,始過江,居晉陵郡丹徒縣之京口裡,官至武原令。混生東安太守靖,靖生郡功曹翹,是為皇考(劉裕)”。後面的例子告訴我們,這個一點也不靠譜。

    蕭衍。“漢相國何之後也”。相比於劉裕,蕭衍比較寒酸,因為之前沒有姓蕭的皇帝,這一姓氏最有名的人物就是漢相蕭何,所以只能將就一下了。

    李淵。這個有點亂,認了兩個祖宗。一開始是李暠。“其先隴西狄道人,涼武昭王暠七代孫也”。李暠,五胡十六國時期西涼國開國君主,還算是小有名氣,就被李淵拿來說事了。到天寶二年(743年)的時候,李暠還被玄宗李隆基追尊為興聖皇帝。後來追加到李耳。這個厲害了,就是寫《道德經》的老子,太宗李世民在修《氏族志》時專門說過:“朕之本系,出自柱下。”這個“柱下”有來歷,是周朝的一個官職,叫“柱下史”,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管理,而老子恰恰幹過這個差事。而據《資治通鑑》記載,高宗李治的時候又追封李耳為玄元皇帝。

    侯景。追認的是漢代司徒侯霸,只是過程比較搞笑,也有點扯,充分說明了“認宗”就是胡扯。侯景亂梁的時候,謀士王偉請立七廟,侯景問:什麼是“七廟”?王偉解釋說:“天子祭七世祖考,故置七廟”,於是問侯景往上七輩子的名諱。侯景回答說:“我哪記得,只知道父親名摽”。沒辦法,還是他的一個屬下記得侯景有個祖宗叫“乙羽周”,其他的只能委託王偉去編造了。最後,“以漢司徒侯霸為始祖,晉徵士侯瑾為七世祖。於是推尊其祖周為大丞相,父摽為元皇帝”。

    二、為什麼必須“認宗”

    第一是為了給自己“貼金”。

    華人特別注重“名分”,講究“名正言順”。比如《易》以道陰陽,要求做事必須合乎自然規律; 而《春秋》則以道名分,要求做事必須合乎社會道德。

    劉裕出身底層庶族,其天下是奪自於東晉,方式更是極不光彩:“禪讓”。按傳統觀點來說,他的皇位來地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他要想辦法讓這件事情看起來是眾望所歸、順理成章。

    最好的辦法就是認個皇帝祖宗——如果直接到劉邦的話,太親近,容易穿幫。所以就退而求其次,認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為宗。

    這樣做的深層原因就是:我劉裕本來就是帝王貴胄,天下也本來就是我們劉家的,所謂“禪讓”只是拿回本來就屬於我們的東西而已。

    第二是為了給自己的政權“貼金”。

    這方面的典型事例是劉秀。雖然史書上說“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但實際上,他和西漢皇族的血緣關係已經很模糊甚至存疑。之所以最後定國號為“漢”,只是為他的帝國披上一件“合法性”外衣而已,西漢、東漢兩個朝代其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延續和繼承。

    三、劉裕為什麼不建國號為“漢”

    大致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漢”已經被用濫了。劉裕之前,歷史上已經出現過四個“漢”:劉邦的西漢、劉秀的東漢、劉備的蜀漢和匈奴人劉淵的漢趙(五代十國時期還出現過幾個漢:劉知遠的北漢、劉陟的南漢等,在此不提)。這幾個“漢”呈現出一路萎縮的態勢,存在感和歸屬感越來越低。因此,劉裕就完全拋棄了這個已經明顯過氣的稱呼。

    其次,應該是避諱。東漢怎麼亡的?曹丕建魏代漢。而此時,劉宋在北方的最大對手正是理論上接續曹魏“正朔”的拓跋北魏,劉裕如果用“漢”為國號,顯得不太吉利。

    再次,以封號為國號。這也是一條慣例:劉邦建漢來自於其稱帝前的封號“漢王”,曹丕建魏得自於其父曹操的封號“魏王”,司馬炎建晉因為其父司馬昭的封號“晉王”。因此,劉裕建宋也是來自於其封號“宋王”,順理成章,後來的隋、唐也莫不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自成稱帝到逼死崇禎用了三個月,擁兵百萬,八天之內敗滿人之手,這是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