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柚子聊歷史
-
2 # 上將軍潘鳳
我是歷史小明王,我來回答。
明神宗的這一生是充滿矛盾的,早年期間得益於張居正親自教導,執政後也曾勵精圖治把大明帶向中興,後來由於立太子之事讓他徹底厭倦了朝堂之上的一些言官,乾脆從此不上朝避而不見,雖然在幕後繼續把持朝政沒耽誤幹活,但是也因立太子事件引發黨爭造成後期嚴重的混亂。
年輕有為的皇帝萬曆親政以後就開始繼續張居正老師未完成的事業,著名的萬曆三大徵也是在他的遙控指揮下獲得全勝,那時候的明朝已經進入了資本主義萌芽,得力於張居正一番改革之後萬曆接受的大明朝已經呈現了一派繁榮的景觀,人人都能吃飽飯,也不用擔心災荒。著名的義大利傳教者利瑪竇也來到中國並且有幸得到明神宗的接見,他驚奇的發現這個還沒有沐浴到天主教Sunny的東方世界竟然如此美妙,這裡的每一個百姓都精神飽滿臉上掛滿了幸福,他還發現華人非常博學,“醫學、自然科學、數學、天文學都十分精通,只是遺憾的是他們對科學似乎不是那麼感冒,後來利瑪竇終身沒有離開中國,葬於北京滕公柵欄,也是中國首位葬在北京的傳教士,正式利瑪竇的傳記才讓我們後人得知那時候的明朝是多麼的光輝偉大,跟滿清統治下的悽慘貧困產生了鮮明的對比。
萬年昏庸敲響亡國之路萬曆從性格上他是一個非常任性的人,有這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逆反心理,仗著自己的地位尊貴經常幹一些符合禮法的事情,也有可能是早年李太后張居正對他的教導過於嚴厲,所謂壓的越狠就彈的越高,李太后去世之後他就再也沒有顧忌,在立太子的事情上更是跟大臣們鬧的不可開交,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立長子為太子,這樣才能使得國家政權穩定,可是萬曆這個任性的傢伙由於不喜歡長子而偏愛三子福王,他想立福王為皇帝,大臣們集體反對,萬曆面對這麼多人的反對他縱然是皇帝也不敢輕易犯眾怒,於是就玩起了拖字訣,硬生生的把此事情造成了黨爭的源頭,這也是大明朝危機的開始,後來建奴起兵造反,遼東局勢敗壞,明神宗犯下致命的錯誤,他任用楊鎬為經略,結果幾萬大軍慘敗,薩爾滸之戰也是由盛轉衰的開始。
功過是非萬曆早年對政務非常用心,事無鉅細的他經常加班到深夜,不管是大小事他也從來不拖延解決,後來卻逐漸沉溺酒色加上在官場上的言官什麼事都要噴幾句,這也導致了他徹底厭倦面對這些鍵盤俠,也落下了怠政不上朝的名聲,後來的太子事情導致朝中大臣失和分成幾派,這也是黨爭的開始一直到明朝滅亡才結束,明神宗的這一生譭譽參半,可見一國之君必須理智而不是任性。
-
3 # 戴老師講歷史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曾評價:“昔在神宗之世,一人無為,四海少事。”這很有趣。在大明滅亡之後,這位忠誠大明的學者這麼評價明神宗,與之前大明還在時候,一片倒的都在罵萬曆皇帝偷懶不喜歡上朝可以說對比極為強烈。
明神宗在位期間,總是以腳疼的藉口來拒絕上朝,當時的大臣包括史書都說萬曆借各種藉口不上朝,其中萬曆最喜歡用的理由就是足疾。能想象嗎?就連史書記載都偏向於萬曆以足疾為藉口不上朝。就這麼個人,偏偏打贏了三大徵,你說奇不奇怪。
新中國建立之後,在學者郭沫若的堅持下,開挖明朝定陵,結果發現了萬曆皇帝的屍體,開了萬曆的棺材才知道萬曆確實足有殘疾。後世光緒也是檢測了頭髮才知道是被毒死。由此可見,史書記載確不可信,萬曆絕對是被黑了,僅次於武宗,史書對於武宗的記載我也持懷疑態度,事實上,中國歷史上記載的很多病亡的皇帝,有多少是真正的病亡,那就不得而知了。所以,你問我該怎麼評價明神宗,我就想說,這個人很不簡單吶,幾十年不上朝都能坐穩江山打贏戰爭。
-
4 # 比遠方還遠的地方
萬曆皇帝廟號神宗,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也是明朝在位之間最長的皇帝。神宗十歲即位,小小年紀雖有名臣輔佐,可自己也不敢懈怠,在讀書方面,一開始就按照祖宗舊制,舉日講,御經筵,讀經傳,史書。在明朝的那麼多皇帝中,如此景象也是不多見的。又嚴格執行老師的安排,聽儒臣講讀經書,休息片刻,又讀史書,只逢每月三六九常朝之日免讀外,即使是寒冬臘月,酷暑炎夏,也從不間斷學習,年齡漸長,學識越豐。在這期間,與張居正合力改革,出現“萬曆中興”的局面。即使張居正離世,神宗親政,脫出了翰林學士的羈絆,掌握大權,但也不忘讀書,他曾命令大學士把本朝祖宗的“實錄”抄出副本供他閱讀,有讓宦官在京城內四處收買新出版的各種書籍,如此用心,神宗就不是一個不追求進步,平庸的人。而在神宗執政後期的三十年,也是他罷朝的三十年,後人把他評價為貪財,貪色,貪酒,貪權,認為明亡在於神宗只過,讓他背上了千古罵名,可是從另一方面講,我們真的非得要求一個皇帝完美無缺嗎,皇帝也是人,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也會犯錯,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萬曆皇帝有過無功,將在位時期的成就要麼歸於宰相張居正,要麼歸於朱元璋設立明朝官制的完美。在我看來,用客觀冷靜的態度評判神宗皇帝的功過至關重要,我們可以瞭解一下萬曆年間發生的一些事。
積極面:
1、管理考核
萬曆元年推行的“考成法”,它主要是針對官僚作風和文牘主義提出的,意在提高朝廷辦事效率,又能將一部分皇權轉移到內閣。神宗自己也說:“事不考成,何由底績。”可看出年少的神宗也是雄心壯志,少年老成,絲毫不輸一位年長而又有經驗的皇帝。當時神宗年齡尚小,雖說是張居正一手操持的改革,可如果沒有神宗在背後的支援,沒有神宗做後盾,張居正能順理成章地改革嗎?從這一點上,神宗還是明事理,清是非的,至少用自己的力量支援張居正,力推改革。
2、清丈田畝和一條鞭法
萬曆初年在經濟方面也實行了改革,他夏令清丈田畝,力圖改變有田者不交納稅糧,無田者苦於賠納的現象,這一舉措的成功實施,更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緩解財政危機。同時張居正和推行了一條鞭法,簡化了稅制,又使官員難與作弊,從而增加了財政的收入。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響的社會變革,同時也是統治階級的一種維權選擇。
3、早朝制度
神宗即位後,早朝儀式有了折中的變通辦法。大學士張居正作出了一旬之中,逢三六九日早朝,其他日子則不朝的安排,這一做法不僅簡化了早朝那些不必要又沒有效率的儀式,又留下時間來給給神宗攻讀聖賢經傳,以求安邦治國之策,而神宗也是照規定執行了十五年。拋開神宗做太子時的接受的嚴格教育不說,從新的早朝儀式開始,神宗嚴於律己,從不懈怠,小小年紀就高度自律,堅持了十五年,雖然說學識越豐,但不得不說這不是做皇帝的心酸,當普通小孩正享受童年之樂時,神宗便要旅行自己君主的責任。當然這一切,除開神宗自身的努力外,自然和張居正的督導息息相關。
4、萬曆三大徵
萬曆十二年,哱拜和哱承恩父子在寧夏銀川反叛。而神宗果斷決定平息叛亂,幾次派人攻打,最終謀律與武力結合,一舉平息叛亂。這便是一徵平定哱拜。
後來北韓遭到日本侵略,求救之時,神宗並沒有見死不救,當然也是為了避免日本對邊境的威脅,於是出兵相助,戰勝而歸。此次戰役在幫助鄰國的同時,保衛疆土,也樹立了明朝在外邦眼中的強大形象。這便是二徵援朝抗倭。
萬曆十七年時,播州地區楊應龍發動叛亂,最初是因楊應龍反覆無常,神宗也未作出的確切的決定。好在最後兵分八路,大敗楊應龍,鞏固了西南地區的邊土,給了那些還在想著叛亂的少數民族沉重的心裡打擊。這便是三徵勘定播州。
5、文化思想,科技藝術
萬曆年間除經濟得到發展外,文化也得到飛躍發展。百姓可以自由言論,各種文化思想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可以說又是一次“百家爭鳴”可見當時社會的開明程度。
同時人們在思想上也是不斷追求進步的,出現了思想文學家李贄,他對男尊女卑,社會腐敗,等作出了批判,不亞於今天的審視。而著名著作《本草綱目》也在當時出版,其書的科學性,系統性等被現在醫學所認可,流傳至今,可見對後世影響至深,也可見當時的社會發達程度。
除此之外,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的產生,戲曲家湯顯祖《牡丹亭》的出現,都間接當時的社會生產經驗的豐富和文化思想得到解放,人們追求自由與幸福的心裡特徵。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男耕女織已是常事,而人們的言談自由,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明的進步,思想的進步,就算是放在今天,也值得稱讚。
消極面:
1、三徵
萬曆三大徵雖然平息了叛亂,穩固了疆土,但是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的損失。但是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我想若是不動用軍隊進行平叛的話,導致的後果不比平亂造成的損失更嚴重,而且若是叛亂者一天天強大,那對明朝的威脅會更大。所以我們需要社會穩定,維護統治,難免要付出代價。
2、徵收礦銀稅
張居正死後,萬曆便透過向各地徵收礦銀稅的方式,增加內庫的內帑,一定程度上也可說是充盈皇帝的腰包,證實了貪財一說。不過話說回來,這些財務大部分都是用到了國家身上,多次戶部上書邊鎮用錢,邊響告急,或者是發生饑荒,神宗雖然抱怨戶部,沒有提前最好庫銀準備,但還是關心邊情,同意撥用。你說貪財,愛財,世上大多數人不都是如此嗎,很多人一生的意義就在於金銀財富的多少,完全是向錢而生,我只能說貪是一種人性的體現,按照經濟學上的資源稀缺性來說,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當你滿足了低階慾望,又會有更多的慾望,更高階的慾望,管理學上有一個經濟人假設,闡釋了人類的本性。神宗貴位天子,身上負擔著整個天下,每時每刻膽戰心驚,要為了國家基業,為天下考慮,可他也是人,他也有人性的弱點,只能說這種弱點在他身上明顯地表現出來了,而且皇帝承擔那麼大的責任與風險,難道不應該多給他點慾望滿足的機會嗎?何況神宗所徵收的財富大部分用於國家開支,並不是自己荒淫作樂。當然,神宗貪財也可能是由於少年經歷導致的,據說神宗少年讀書時,雖地位尊貴,但老師和母親教育非常嚴格,神宗非常節省開支,身邊連個打賞的錢都沒有,這可能導致他後來對財富的貪婪。
3、後期罷朝
神宗執政後期懈怠政治,久居深宮,幾乎不上朝堂,歷史把他稱為荒唐皇帝。我想一個原因在於國本之爭,當時神宗想立福王為太子,可是卻遭到群臣反對,神宗覺得自己作為皇帝,居然連這點權利都沒有,也許是想跟群臣跟自己賭氣,所以再不上朝。第二個原因是當時黨派之爭非常嚴重,玄宗由於年少老師教育太嚴格,產生了很多畏懼心理,養成了軟弱的性格,這可能也是他不選擇對那些反對他的人動武的原因,是軟弱,也可以說是溫柔。因此他並不想去面對黨派之爭,於是就任由他們爭鬥,自己居於深宮,從這方面來說,他的確不是一個好皇帝。第三,據說神宗晚年身體虛弱,每況愈下。我們都是到,皇帝不僅是個腦力活,也是個體力活,兩肩身負天下重,兩眼閱盡天下事,腦袋還要不停轉動,可以說,皇帝的工作量非常之大,所以大多數皇帝都不會獲得太久。神宗身體虛弱,加之前十年勵精圖治,過於拼命,後面難免不會想找個機會休息一下,不過,一休息就是幾十年,難免後人會說明亡於神宗。
雖然久居深宮,但是不上朝不代表不關心國家大事,他還是牢牢把權利把控在自己手中,並沒有出現宦官專政,外戚干政的局面,他還是以一定的方式控制著朝局。假設神宗晚年勤於朝政,又是否能力挽狂瀾呢。我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延緩明滅亡的過程,但是天下事怎麼放在一個人身上,是由於一個人造成的。在明滅亡一事上,神宗的確有一定的責任,但是每個朝代都有興衰更替的規律,如果前朝不滅,怎麼會有後來的朝代,政權的取代從某些方面可以說是社會的進步。總之,我們不能因為他處的某個特定時期,便把很多原因都推到他身上,畢竟那個時代風雲變化,朝代興衰都有自己的規律,有時候不是一人就能拯救天下的。
-
5 # 青史明言
中華上下五千年
封建王朝輪番登場約兩千年
中華帝國最後的榮耀
也是最被歷史學家和民眾低估的盛世
【萬曆盛世】
首先宣告不洗白不偏頗
實事求是蓋棺定論萬曆皇帝的功與過
公元1573年明隆慶帝駕崩
未滿十歲的朱翊鈞登基繼承帝位
年號萬曆
萬曆在位前十年
內閣首輔張居正一手把持朝政
日理萬機,身兼帝師、亞父、攝政
考成法整頓吏治
一條鞭法改革稅制
知人善用治國理政
史稱【萬曆中興】
萬曆十年
張居正病逝,萬曆帝親政
親政的頭五年
萬曆帝勤於政事日理萬機
一派帝國明君的大好景象
直到萬曆十五年
看似平淡無奇的一年
實則暗藏湧動
萬曆帝想立最疼愛的福王為太子儲君
可惜群臣上書反對,為了江山社稷
說一定要遵循立嫡長子為儲君的祖制
終於君臣關係陷入僵局
從此萬曆帝開始【無為而治】
長達三十餘年
不上朝不代表不管事不上班
恰恰是這三十多年的時間
明代中國商品經濟空前發達
當時全世界三分之二的白銀總量
流入明帝國境內
藏富於民,還富於民
民間文化異常豐富活躍
在衰落中走向開放
在腐敗中擁抱革新
明帝國變得越來越有意思
越來越有趣有味道
總之,萬曆皇帝無為而治下的中華帝國
百姓衣食無憂安居樂業
民族自信渾然天成
這樣有養分的土壤
孕育了一批科學家藥學家藝術家
曾記否中華民族領土上有這樣一個盛世
萬曆盛世
讓人心嚮往之
-
6 # 發條鳥編年史
萬曆皇帝,明神宗。這個廟號神字用的好!
治民無為曰神。
萬曆確實是無為,根本不作為。
其實後人所說的怠政,不足以說明萬曆皇帝的不作為。
看《明神宗實錄》,你就會發現他簡直是重度神經官能症併發拖延症。
他不光是自己不幹活,同時他還阻礙延緩內閣官員們幹活。
朱翊鈞的功過該如何評說呢?總體來概括的話應該是:無功,有過。
萬曆皇帝朱翊鈞小時候被老師張居正嚴厲管教,努力當一個用功自律的好小孩,壓抑許久。後來張居正死了,萬曆一查,原來管我這麼嚴的老師又喝花酒又生活奢侈?
這種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風格當時就引爆了萬曆的小宇宙。
後來又因為立儲問題使他走到了文臣系統的對立面,他不管不顧的正式開始放飛自我。
萬曆後期政治上只對兩件事感興趣,一是搞錢,但凡涉及錢糧稅收,礦鹽軍餉……這他是一定要深究的。提到銀子,他一定是叫真的,誰也別想糊弄他。
而且他也會哭窮……這估計是老朱家貧農基因隔代顯現了。
二是他比較關注打仗,而且得是具體的戰役,誰統兵,多少人,怎麼打的?這個很重要。
至於什麼軍政建議裝備軍火等等等等一概不感興趣。完全不理。
聯想到萬曆提撥愛將李如松地位到和監軍提督宋應星一樣高,對文臣系統言官黨派完全無視的行事風格,讓人不由的覺得他的政治主張可能就是“外面有兵,手裡有錢”這麼簡單吧。
生活中的萬曆,喜歡讀書,喜歡閒雜書。
小說、繪本、佛經、醫書無所不讀。東廠在萬曆這,有了個以前沒有的新任務,上街頭給皇上買書。
萬曆對宦官比較防範。在他的時代裡,沒有權閹。而且由於他比較宅,錦衣衛也基本派不上用場。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神州已有陸沉之禍。
可朱翊鈞,如同一個事不關已的過客,什麼功過,什麼評說?關我何事,隨便你們吧。站起來拍拍屁股,他走了。
-
7 # sunjin6278
提起萬曆皇帝,總感到他是個昏君,他不該那樣對待開創了萬曆新政的首輔張居正,他為什麼會那樣做?他怎麼能那樣做?張居正剛剛去世,二十歲的萬曆皇帝就一反常態,翻臉不認他的恩師張先生,廢除新政,抄家罪族曝棺,變態嗎?十年的萬曆新政,不但讓頻危的大明恢復了元氣,還國富民強,萬里昇平,一派盛世景象。以後的萬曆皇帝正是坐在張居正為他創的萬曆新政財富上,肆意揮霍了三十八年,國空民窮,楞是把個中興昇平的大明又回到了垂危衰敗的景象,等輪到勤勉的崇禎帝坐樁,無論如何也挽回不了大明覆亡的命運,只能哭天抹淚無奈地吊死煤山作罷。當明成祖朱棣奪了侄子的皇位後,問軍師姚廣孝,他的江山能傳到多少代時,姚廣孝說能傳到萬子重孫,朱棣聽了當時還喜歡得屁顛屁顛的,他可萬沒想到竟是如此的結局。
那萬曆皇帝朱翊鈞又是如何敗壞大明江山的呢?三大征伐讓國庫枯竭,萬曆一朝曾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征伐,第一次是出兵平定了寧夏哱拜叛亂,第二次援朝抗日擊敗日本對北韓的入侵,第三次派兵遠征西南播州鎮壓了楊應龍叛亂。這三次大規模出兵,透支了國庫大量的銀錢,但為國家安全計,似乎出兵平叛,理所當然,無可厚非。近三十年不上朝,造成朝政混亂,卻是聞所未聞。萬曆皇帝本想立福王朱常洵,但御史大臣們卻要立朱常洛為太子,在與大臣們的幾次口槍舌戰後,最終妥協了,立了朱常洛為太子,因不願見御史大臣們喋喋不休,再加有腳疾,就杜絕上朝,任由大臣們爭吵,他只管控幾個輔政大臣,達二十八年不上朝,恐怕這要創歷代皇帝不上朝之最了。萬曆皇帝溺愛福王朱常洵,民間有私天下富福王之說,把個大明的財寶都賜予福王了。萬曆皇帝一登基就開始為自己建陵墓,把個定陵建得豪華優裕,也許吧,朱翊鈞想死後比自己在世過得更好更舒服吧,只可惜了大明國庫的銀子。最可惜的就是對東北的薩爾滸之戰了,面對遼東後金的崛起,萬曆皇帝也是夜不能寐,食不甘味,迅速組織了十萬大軍,征伐遼東,因準備不充足,再加冬日東北天寒,有將領要求來年征伐,但萬曆皇帝坐不住啊,十萬大軍那可是要吃的,等來年還不把湊起來的一點軍糧全吃光?還再到哪兒徵集糧草?因此萬曆皇帝不能等,嚴歷促戰,結果可想而知了,明軍大敗,從此大明失去了對遼東的有效控制,又多了一個強敵後金。經此一役,明朝軍力難抗後金,國勢明顯頹廢轉衰,萬曆皇帝這個氣啊,但生氣有什麼用?最終因氣而病,在病急交加中,匆匆為子孫留下個國空民貧、內憂外患的爛灘子,就撒手人寰了。
據說萬曆皇帝是個愛讀書的人,也許是他可愛的張先生從小輔導的吧,既然愛讀書,朝代興亡他應該很懂啊,是非曲直他應該能分辨啊?怎麼能拒絕上朝三十年?怎麼弄得國貧民怨呢?不過朱翊鈞也是有優點可誇的,那就是縱其一朝,沒有發生太監專權,這在有明一朝,也算奇蹟了;還有一點,那就是對危害國家安全的叛亂敢打,哪怕耗盡國庫也在所不惜,本身文弱的萬曆皇帝,在這上卻有點與其祖先朱元璋、朱棣相似了。拉拉雜雜說了這麼多,有愧邀答,我也說不清朱翊鈞到底是昏是明瞭,眾網友怎麼看呢?
-
8 # 清水空流
一部《萬曆十五年》的小冊讓萬曆皇帝成為明朝最有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1563-1620),大明朝第十三位皇帝,隆慶帝朱載垕第三子,10歲登基。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公元1620年萬曆駕崩,終年56歲,廟號神宗,他死後僅24年,明朝滅亡。乾隆說,大明亡於萬曆應該是不錯的。
萬曆前期的興盛是由於張居正的主政的原因,而後期的“發達”不過是畸形的繁榮。可以說,萬曆是平庸之主,絕非睿智聰慧之主。在萬曆一朝,沒有權臣,也沒有太監專權。更沒有後宮干政的局面。始終是萬曆把持權力。而值得稱頌萬曆三大徵的勝利,不過是由於張居正的改革的政治成果。積攢的財力和振興國防帶來的成就。這與萬曆無關,但未及二十年這點家當就折騰完了,後來萬曆怠政,使得萬曆一朝黨爭使逐漸形成。萬曆皇帝最大錯誤就是做看女真做大,薩爾滸一戰,大明王朝由戰略主動轉為戰略相持。而之所以如此就是在於他萬曆縱由心性。想幹什麼就想幹什麼,但由於明朝官僚體系的龐大。使得萬曆幾乎達不到目的,所以就叫開始“罷工”不理朝政,大明王朝就像一個無頭殭屍朝著懸崖走去。
萬曆皇帝極為“貪婪”一個皇帝如此貪財是實在的讓人費解,萬曆礦稅之弊使得太監所到之地民不聊生,殺官造反之勢成燎原之之勢。不要說萬曆和朝臣(東林黨)爭利。實際上都是一丘之貉,五十步笑百步。都一樣的德行。應該說有內閣,司禮監票擬,萬曆怠政問題不大,關鍵在於缺官不補,國家大政議而不決的問題。這個才是巨大的危害。萬曆的典型的我死以後,哪管洪水滔天。可以說,天啟和崇禎都在給他被黑鍋,萬曆成年以後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為張居正早年管教的太狠,而且萬曆覺得張居正“表裡不一”欺騙的了自己,讓萬曆產生了巨大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大概跟了萬曆一輩子)他應該希望成為明武宗,但卻活成了嘉靖,但沒有嘉靖的運氣,他要的是權力上的獨尊和情感上的放縱。他寵愛鄭貴妃,反感王恭妃。但整個官僚集團都在反對他,也就此他和官僚集團鬥了一輩子。不能說誰贏了。但輸的肯定是大明王朝。失望加透頂,也就此心灰意冷。從個人角度來說萬曆其實很可憐。
-
9 # 內江黃大姐
萬曆是明朝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年號,萬曆明朝使用此年號共48年,(1572年~1620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公元1620年萬曆駕崩,終年56歲,廟號神宗,他死後僅24年,明朝滅亡。
明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奇特的朝代,即是中國封建社會達到巔峰的一個朝代,又湧現出了許多昏君,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每個明朝皇帝都和之前的皇帝不一樣,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
就那萬曆皇帝來說,他和嘉靖皇帝一樣,30年都不上朝,還搞了一個“萬曆中興",正是那個年代,資本主義萌芽開始產生了,外華人也來中國傳教,西方文明漸漸的湧入中國,思想也開放和進步了……
歷史上對萬曆皇帝的評價和民間的就不一樣,民間認為萬曆皇帝在位48年,30年都不上朝,整天在後宮醉生夢死,荒淫無道,昏君無能。而歷史學家認為萬曆皇帝的缺點就是,四大貧欲,貪酒,貪色,貪財,貪權。
他可以30年不上朝,但這人玩弄權術卻有一套,國家在他治理的時候沒出現什麼大的問題,反而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樣子。他玩弄權術,就像他的老祖宗朱元璋一樣。
又有人認為,明朝的衰敗是從萬曆皇帝而開始。明朝的黨派之爭,也是從萬曆皇帝起的。東北的女真族的崛起,也都是從萬曆時代而開始的。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人們開啟萬曆皇帝的墓穴後,發現萬曆皇帝的右腳比左腿短,說明他腿腳不太方便,也說明了他30年都不上朝,原來是這個原因。
回覆列表
薩爾滸之戰敗了之後,敲響了萬曆的喪鐘,成了他眼角最後憾恨的淚水。他再也沒有力氣去喚起天下跟著他大戰一場了,連朝廷上下也開始忙著張羅太子要登基的事宜。雖然女真的肆虐讓萬曆心裡很是痛苦焦慮,但這個只能加速他的消耗。萬曆四十八年七月,這個充滿爭議色彩的皇帝終於駕崩了,享年五十八歲。
萬曆如願以償地睡進了他一絲不苟地修建了幾十年之久的定陵,成為他朱氏一行天子裡,陵寢最為奢華的一位。要說這個懶惰的皇帝,對自己是真心不錯,毫不馬虎地給自己準備身後的處所,他活著有一半精力是給自己準備怎麼更舒服地去死。但是要說他為他的江山,趕不上對自己四分之一好,一輩子都由著性子來,五十年也沒長出來承擔責任的肩膀。他給兒子留下的,是堆積如山的外患,是冗雜沉重的軍費,是怨氣沖天的百姓,是空空如也的國庫,還有凋敝廢弛的官僚政治,和一個虎視眈眈的努爾哈赤。這個自私隨性的傢伙,應該和法國的路易十五很談得來吧——「我死以後哪怕洪水滔天。」
他的隨性,讓廢弛的廢弛,而關注的卻會得到成功。比如,「萬曆三大徵」的戰爭。那該是明神宗一生最閃亮的自豪吧。他的散漫之外我們不能忽略這個皇帝可稱「偉大」的作為。三大徵打贏了,邊事就寧靜了,雖然花了很多力氣很多錢,但保住的是國家和民族,有人說是這三場戰爭拖垮了明朝,在女真興起遼東時再也打不動了,所以斷送了朱姓江山,但是此時用光力氣是為了打跑日本人,經此一役,令日本三百年不敢貿然犯邊。而趁此空虛滅明入關的滿清政府,三百年後的甲午戰爭,卻再也沒有了萬曆「雖強必戮」的堅強。當這個取而代之的政權用臺灣和琉球換來日本撤軍的時候,有沒有想到過他們筆下的正史中這個「亡國之君」面對日本入侵,是怎麼表現的呢?
不過話說回來,這個做皇帝的,長了一副好頭腦,接了一身好衣缽,受了一番好教導,卻實在沒有發展好他應該發展的,沒有對得起所有人對他的美好希冀。概括來說,就是他身上從頭缺到尾的責任感和上進心,也許是被官僚系統逼的吧,不是連漢武帝都起過「放棄朝政,歌舞酒肉享樂去也」的念頭嗎,然而漢武帝只是憤而發洩,萬曆卻認真去貫徹落實了,做人都不能凡事縱容隨心,何況是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呢。天下多少人都在罵他,他已經全然不在乎,只是留存著某個角落還時不時提醒自己一句,你還有個國家。萬曆的一生似乎都是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混日子當中度過的。
他拋下一切逍遙的後果,就是他們朱氏辛苦打下來的江山,正在慢慢地移向萬丈深淵,他帶著這個熠熠發光的朝代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他不愛他的子民,不愛他的臣屬。他的民間像是有默契一樣,災荒人禍不斷,自然災害和世界末日到來前夕似的,一串接一串。在最需要強有力的中央時,萬曆的團隊只有用日漸腐敗和廢話連篇對待受災的百姓,當時又正值經濟轉折,可能發生社會轉型之初,他也沒有合理的應對措施來迎接這個新的時代。當蠢蠢欲動的邊境要問鼎中原時,他已經沒有力氣再保護那脆弱的國門了。他把數不清的麻煩留給他的子孫,他也用這些麻煩畫就了大明的日落圖。這個君王,控制了執政以來的基本平衡局面,他,有能力。這個君王,卻沒有擔當起掌舵天下的重任,他,不稱職。這個君王,也折騰得他祖宗傳下來的天下走向懸崖,他,太荒唐。
他是一個「荒淫怠政」的「聖明君主」,一路上我們都在探討他,看他的腹黑深不可測,看他的貪婪無底深淵,看他的懶惰四體不勤,看他的精明運籌帷幄。我想給他一個最公允的評價,卻發現寫到這裡已經無法再定義什麼,定性什麼,看到萬曆這個閃耀著複雜光輝的字眼,莫名地會掠過一絲別樣的惋惜。最後讓人覺得,這只是個很「真」的人,一個普通而可愛的平凡人,有著數不清的缺點,人們批他,卻是因為他對不起頭上「明神宗」的CROWN。話又說回來,皇帝這個職業,也實在是太難做了,自古以來那麼多幹這一行的,有幾個是像模像樣的呢?我們不如在最後把神宗放下來,用朱翊鈞的身份再做一次對話。萬曆的一生,應該是很累很累的吧,他沒有朱棣那樣對王位飽滿的熱愛,也沒有正德游龍戲鳳朔北江南的玩樂性質,他一直都呆在金碧輝煌的帝都小圈圈裡,輾轉反側,思來想去。不像是一個君臨天下的帝王,更像個和大臣鬥智鬥勇的孩子。自私和貪婪,這個人性很常見的缺陷,在他的身上便會放大一萬倍,變成荒唐怠政、橫徵暴斂的嚴重後果;而精明和強幹,在他的發揮下也變成了華夏民族怒反侵略的代表。脫去了龍袍,才能卸下歷史沉沉的定義,揭開一個真實的他。
我們的故事,從定陵開始,也將從定陵結束。四十八年,像一場顛沛流離的夢,一路上僕僕風塵坎坷不斷,終於閃著黯然的星火走到了盡頭。再多的紛紛擾擾,也都化作世俗的繁蕪了,再也不用翻開那些惱人的奏摺,再也不用忍受天下人的嘲諷,再也不用處理無盡的國事了。在那一段,他的年號最後命名的時光。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夕陽映透了天邊,映透了定陵蒼遠的背景,映透了他曾經的天下,大明王朝。紅得像血,卻涼得駭人,這個在位時間最久,也最為傳奇的君主,蕩盡了一生的塵埃往事,是非成敗轉頭空,只剩下他這身後深深長長的定陵,不見了什麼怠政什麼三大徵,只見得沒了白天的「明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