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人學歷王老師

    在《世說新語》中,曹操雖然奸詐但是不失為一代豪傑,有關的文章如下:

    《世說新語》中所凸現的曹操人格形象透析

    摘要:對於曹操的評議,歷代就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有褒有貶,有贊有罵;有的認為是撥亂治世的英雄,有的則認為是篡位自立的奸臣;有的認為是安邦國的一代文人英豪,有的認為是誤國傷民的歷史罪人。《世說新語》對曹操的評述描繪亦有本身的特點。本文從《世說》諸門中涉操的諸篇進行逐條分析,對《世說》中所表現的曹操形象給予正確的評定,得出在當時社會下按照當時的評判標準下、曹操不失為一代英雄豪傑的結論。

    關鍵詞: 《世說新語》曹操 人格 英雄形象

    透析

    一、鄙薄的出身和自小英雄氣概的外溢

    曹操出身低微,其祖曹騰為東漢恆帝宮中宦官,其父曹嵩是騰之養子,原出夏侯氏家(

    司馬彪《續漢書》、 范曄《後漢書》)。

    在魏晉那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出身乃是關係人的一生命運的大事。門閥世族掌握社會機器的運轉,妒賢嫉能,任人唯親,所謂“上品無寒士,下品無世族”。

    假使出身在一個白衣部族或中下階層,即使以後功名成就,功高蓋世,也洗滌不了家族所遺傳的血統,被當時的社會所鄙視。

    在《世說新語》(以下稱《世說》)“方正門”第二篇中,宗承對曹操的態度,是當世人們對血緣出身的一個側面折射。在《世說》中引《楚國先賢傳》曰:“宗承字世林。”“父賢,有美譽。”亦見其也非出自門閥顯貴,只是一閒雅名士之後只是“少而修德雅正,確然不群,徵而不就”,在當時頗有盛名。曹操少年時前去拜會,“屢拜其門,不能得言”。甚至操做出無賴之勢,“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請交,”而“承拒而不納。”其原因不過是操出身低微下賤,於是宗承便“而甚薄其為人”。試想假如曹操是出自名門顯貴世家,擁有所謂良好的門閥上品的高貴血統,宗承還敢不接納嗎?這還不算,及至操作司空“總朝政時”,問宗“可以交末”,宗承猶曰“松柏之志猶存”。可見當時的家庭出身對一個人事業及生活的影響是多麼的關鍵。

    曹操的英雄奮鬥史,可以說全是一個由個人奮鬥出來的結果,他沒有劉備“漢室後裔那樣的帝王血統”,亦沒有“父兄三代基業”孫權那樣深厚實力,亦沒有袁氏兄弟那樣祖傳殷實的家業。所有的只是一腔建功立業的熱血和高人一等的智謀。在當時漢末群雄並起並講求出身門第的等級社會里,透過自身的不懈努力亦然出類拔萃的成為一代霸主梟雄。

    在屢被罵為“閹人之後”的唾液中,擯棄家庭門第觀念,奮而力爭終達三足鼎立中舉足輕重的一鼎,從而可知,曹操的成功歷程,所遭受的挫折和困難要比同時代稱霸的孫權、劉備、袁氏兄弟等多人要大得多。

    下面再來淺談一下少年時便才溢位眾的曹操。

    在摒棄了門第觀念之後,曹操在少年時便出落的出類拔萃,智勇雙全,才藝外溢,且有史記載。如《世說》“假譎”門首篇中,寫曹操少時與袁紹“好為遊俠”。及至“觀人新婚”,而“抽刃卻新婦”。在新婦家人追逐之下,迷失道路墮入荊棘之中,袁紹又不能動彈時,操大喊“偷兒在此”,而使袁紹“慌迫自擲出,遂以自免”。或許本篇中作者是對曹操少年言行上詭計多端的貶斥,但其在危險窘境中的所表現出來的智謀卻不能不為我們所讚歎。

    最早對曹操能力的發現者,應該是漢末儒學大家兼人物評品大師的喬玄。在《世說》“識鑑”門首篇中,曹少時見喬玄,喬對其的評價是“天下方亂,群雄虎爭,梳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實是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恨吾老矣,不見君富貴,當以子孫相累”。據《續漢書》評喬玄是:“玄字公祖,梁國睢陽人。少治《禮》及《嚴氏春秋》,累遷尚書令。玄嚴明有才略,長於知人。”喬玄是當時一代儒家大師,又是知名評論家,能給操如此恰當的評價,一則顯示出玄的高超的學問和相人術;另一方面也體現出操在少年時便嶄露頭角、鋒芒漸露。操少時便英雄之氣外溢,才使喬玄在其事蹟及骨相學上對其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評價。

    曹操自小受“黨人”的教育模式,向宦官、閹黨開刀,向大權灼手可惹的“十常侍”之首的張讓挑釁,小時即以“擊蛟”而盛名鄉里。並且操與喬玄身世極為相似,幾乎可以稱為一個由時代造就的兩個完全可以替換的人物,其自身成長經過和發展歷程也與喬玄極為相似。比如喬玄少時治《禮》學,《嚴氏春秋》;曹操幼時明古學,18歲居孝廉。玄是良史,以剛猛著稱於世;操打擊巫祠,抨擊宦官、閹黨。喬玄對對隱士進行批評,提倡入世為官;操亦反對隱逸倡匯入世。玄鎮壓叛亂,鎮壓少數民族起義而成名;操以鎮壓黃巾軍起義而起家,受封洛陽北部尉。玄為人獨立,不懼時風,且“長於知人”;操亦是屢屢舉薦人才,釋出“求賢令”,唯才是舉。玄性剛烈,無大體,然謙儉下士;操亦如此,甚至赤腳而迎接謀士邴原。

    再者,“操雖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姿”。(《世說》引《魏氏春秋》)

    從自身經歷,並從盛傳當時的骨相學出發,喬玄對操有一個正確的評介“天下方亂,群雄虎爭,梳而理之,非君乎”的正確評價。

    喬玄又恐自己威望不足於把操推揚出名,建議曹操找當時的評議之士許邵、許靖二處士,二處士給操“治世之能臣,亂石之奸雄”的譽號。

    二、英雄霸氣之逐漸充囊過程

    隨著戰爭經歷的磨練和人際關係協調的需要,曹操在戰略上、策略上、用人上以及為人處事上逐漸走向成熟,也完成了從一個武士到一個英雄的脫胎轉變,成為影響一個時代之梟雄。所以,當曹操雄視天下之時說:“假使天下無有孤,當不時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時,是具有著深刻內在的原因的。

    曹操能成為一代之英豪或一代之梟雄,是時代的必然,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在當時那個動亂的、黑暗的、草菅人命的、殺人如麻的社會里,必然要出來一個豪傑亦或梟雄來維持當時的正義和社會秩序,扭正歷史發展的車輪。以操的低微的出身、多厲磨難、艱辛奮鬥的歷程、個人的品格及行事方式,聯絡整個歷史現實,於是社會選擇了曹操。曹操也沒讓整個社會失望,雖然沒有完全統一中原的的霸業,但促成了三足鼎立之勢,結束了漢末動亂黑暗的病態社會,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三國鼎足時期。

    在《世說》中對曹操英雄人物形象刻畫的僅有“識鑑”門第三篇和“容止”門首篇兩條,但僅僅是這兩篇,就把曹操英雄形象描寫的淋漓盡致謂、刻畫精微。

    在“容止”門首篇中,曹操會見匈奴使者,“自以形陋,不足以雄運國,使崔季圭代。”而自己“捉到立床頭。”這個李代桃僵的障眼法只是一個小伎倆,蒙不過真正相士的目光,而恰恰匈奴使者即是一位高雅相士,“然床頭捉刀之人,此乃英雄也。”可見此事曹操已有了一股王者之風,霸者之勢,英雄的氣概是掩不了的。至此時,操則真正走向成熟,成為一代之英豪。

    其中,“認鑑”門第二篇,對曹操的知人論事也有少許描述。操向新投靠來的謀士裴潛詢問對手劉備的為人處事,抑或是說劉表的為人處事,用以打探對手的虛實。此時的曹操已不是平叛黃巾起義時的愣頭武將,亦不是任人宰割的吳下阿瞞,而是出落為掌握天下兵馬大權的一代英豪。所以,在行為方式上不僅要像呂布一樣勇,更要學會諸葛亮的智。所謂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從本篇中可以看出曹操已經成為一個思慮全備,智勇雙全的將將之才。

    在當今,無論是評傳曹操為英雄,為豪俠,為能臣,或為奸雄,為梟雄,甚至“竊國之奸賊”,但其在中國歷史上之重要地位是抹煞不了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之評傳英雄之標準,就魏晉之英雄評定準則來看,操能夠以己身之力,運用智謀,成就一代霸業,“英雄”之號應當之無愧。

    在古代典籍中,是如此對英雄定義的。“英”之為“草木之花”,為陰;“雄”則為“鳥之父”,屬陽。“英雄”搭配,是運用道德標準與傑、豪等形容出類拔萃人才的需要而產生的相互排列,來突出某人的才能。逐漸形成“萬人為英、千人為俊,百人為豪、十人為傑”的比擬格式,隨後“英”“雄”乃為組合為一詞,來描述聖、賢者的地位。至漢末社會大動盪,“禮”、“道”喪失,“聖”、“賢”概念亦受到衝擊,道德觀念淪喪、頹廢,天命觀念淡薄並被質疑。“禮”、“道”、“義”來衡量英雄的道德標準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時代需要有能力的“能人”來治理社會,更需要以一種全新的模式來詮釋英雄概念,也即能用武力、智謀來使社會和平穩定,而行為方式上未必一定遵循“先賢之道”。這些治世之能人拿這種“全新模式來詮釋的英雄概念”來評判時,當之“英雄”稱號無愧。在“識鑑”門首篇中喬玄對曹操的評價就是用這種全新的目光做出的。

    在當時“治亂”之際,漢末封建社會淤積的各種矛盾達到一個臨界點,人民生活悲苦,天災人怨,門閥貴族壟斷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人才的壓抑,有深厚治世才能的黨人的閒置清議,社會動亂掀起世族階層重新洗牌的各種潛在特徵初露端倪,一切矛盾一觸即發。

    在這歷史關頭,恰恰是曹操的挺身而出,振臂高揮,遷都鄴下,形成新的政治、文化中心,使得漢末這個動盪的“

    政治”加“文化”的主體社會得到理順和調諧,利用手中權勢成功的化解了各種危機和矛盾。

    可以說是歷史創造了曹操,選擇了曹操,亦可以說是曹操再造了歷史,於是社會把以新概念詮釋下的“英雄”桂冠拋給了曹操。

    如果說前面《世說》中各門觀點表明曹操是一個大英雄、大豪傑、政治家、軍事家,那麼在“捷悟”門前四篇則更加突出的表現出了曹操的偉大智慧和學識才能,不用操一篇文章即把操高深的文學素養和智慧的謀略方式溢於言外,深刻的刻畫並展示了操作為魏晉中文人亦或更恰切的稱“文豪”的一面。

    信筆寫一“闊”字,落筆書一“酥”字,即將自己意願完全表達;簡潔,但很深奧,非一般文人能解;在思腑曹娥碑文字時,亦巧解“絕妙好辭”的謎面;並巧利用廢品(竹片),變之為寶(椑楯)。或許這四篇本意在展示曹操之才不及楊修的才智,但卻從側面突凸顯出曹操本人高超的悟解力、深奧的智慧和豐厚的文學素養。我們不可否認在這四點上表面所顯示的操處處不及楊修,但是有一點我們也不能忽視了,操之身份是一宰相,是一元帥,是一謀略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的綜合體,而楊修只是魏晉千千萬萬恃才放曠、傲世清議的文人之一,與操則是萬萬不能相提並論。

    操不僅自己是一個大文豪,並且憑勢權利在自己的身邊形成了一個大文學團體(鄴下文人集團),並以己身參與其中,進行文學創造活動。其自身文學成就影響了一個時代,為建安風骨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貢獻。並以己身影響了兩個兒子——植、丕,形成了魏晉六朝時期兩個文化家族中的傑出的一門。(另一家是南朝蕭梁家族)。另外,很愛惜有才之士,對所有歸附文人皆是不計前嫌,進行良好安置。並且禮賢下士,求才若渴,釋出“求賢令”。

    曹操的一生幾乎全部是在爭戰中度過,長期的軍旅和政治生活不僅沒有使其單純化為一員單純的武將,進而豐富了他的創作體裁,寫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篇章,這不僅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孫權、劉備、袁氏兄弟、劉表,司馬氏家族中沒有出現,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如此傑出的人物還是甚為罕見,操完全可稱為“文豪加英雄”般歷史人物。

    曹操是一位文人英雄,但在漢末魏晉那個動亂交雜的年代,要保持著良好的節操即或要保全性命,就不得不奸詐一些。在“假譎”門第二、三篇中,寫出曹氏假寐以殺人之事,看似描繪出操之奸詐的性格,事實上也確實表現了一些奸詐的資訊。但是在讀到“假譎”門第四條,我們便欣然可知,操以前的舉動其實是事出有因。因有了第四篇中的危險經歷,所以才有了第二、三篇中假寐持劍殺人行為。

    在魏晉那個求功利的黑暗年代,使士刺客身份如牛毛,且不說張良的僱士襲擊秦耳,操自己也曾持匕首刺殺董卓,且操自己被襲的經歷就數不列舉。比如第三篇所說的袁紹差人的刺殺。

    所以,在當時要保住自己的性命,要想有一番作為,就不得不奸詐,換句話說不奸詐就活不下去。可是說是時代或者是時世培養了曹操的奸詐。

    操在少年時曾說:“寧叫天下人負我,不讓我負天下人”;喬玄(劉昭)也曾評價操是“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在這裡得到充分的體現。其實,在那個時代,一個出身宦官家庭的下賤子弟要如此一番作為,這些做法也就無可厚非了。

    先秦即有莊子妻亡而擊鼓而歌,稍後又有魏晉風流中的“任性情”的放誕的、真情直露的、一切隨己願的表達方式,換句話說就是大丈夫做事不顧小節。所以,曹操的這些事件和做法在當時的大環境下也實是事出無奈,亦或事出有因,亦或英雄品質中的奸詐謀略成份。跟時代是慼慼相關的。

    所以,在“貪猖”門首篇中,操先畜養培訓一來代替有一技之長的愛妾,所表現的不僅僅是“詐”,更有“智”的成份。

    “言語”門第8條中,對真正有才之士的尊敬,表現出了知錯能改,禮賢下士,又從側面表現操性格中的豁達和成就一代霸業所貴有的用人之策。

    其中,在“夙惠”門第二篇中,妻何晏之母后,欲以晏為己子,但晏本人不願,在宮內劃出“何氏之廬也”,從中可以看出操之豁達、不願強人所難,另一面,又可看出操之內心童趣愛心的一面。

    在“輕詆”門中第11條,恆公以操殺青牛例來懲懈,敢於向自己權威的挑釁者袁虎。在當時那個從自傲、以己為大的社會里,很少有人讚譽別人。而恆公以操例訓斥袁虎,亦能從一個方面可以看出是對操行事上的讚譽和附和。

    在“或溺”門首篇中,操大破鄴城,但姿色稍豔的袁熙之妻被五宮中郎搶先得去,即曰“今年破賊,正為奴”,破一城只為一婦人,看似笑話,或是以為曹操的輕言寡語,其實反過來想為什麼不一定是真的呢,“率性情而自然”,把真情流露出來,或許在破鄴之前已有了霸佔曹熙之妻之意了。再者,操終究是一武人般的文人政治家,擺脫文人氣概,盡顯武夫脾性,操此句話也可以理解為一個老兵痞內心的渴望,是在情理之中的。

    “賢媛”門第四篇中,寫武帝崩後其眾愛妾為文帝所佔有,即“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宮人自恃”。其實,這從側面反映出操在植與丕間最終誤選太子為丕接替己位的一個諷刺。

    在挑選繼位接班人上,曹操沒有少下功夫,最終把秤碼偏向了曹丕,結果卻是“文帝悉取武帝宮人自恃”。也是對操選曹丕接位的諷刺和對曹植人生命運的同情。

    縱觀《世說》中所有關於曹操的條目,無論裡面的內容是詳實,也是都能傳出一個訊號——《世說》作者對曹操人物形象的獨到看法及人物性格總透析。總觀全文涉操條目,操應該是一個文人、奸雄、政治家、軍事家、文豪、流氓、無賴集一體的用魏晉眼光來評價的時代英雄。

  • 2 # 古梁鏞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曹操是三國時代一方霸主,引領末代漢室群臣對抗東吳孫權、西蜀劉備兩個國家,華夏大地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後人瞭解三國的歷史,多以陳壽所著《三國志》為重要參考,而《世說新語》為劉義慶所著,這兩部著作中對曹操的評價截然不同,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結果呢?

    小哥詳細分析。

    下面,小哥先詳細介紹一下《三國志》和《世說新語》這兩部著作。

    《三國志》

    《三國志》為陳壽所著。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期蜀漢和西晉史學家。

    《三國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鹹平六年(1003年)三書才合為一書。 《三國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為其過於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範。

    在陳壽創作《三國志》以前,魏國和吳國都有自己的史官負責編撰本國的歷史,但是蜀國沒有設定“史官”一職,所以陳壽做《三國志·蜀志》完全是自己自行收集資料來編篡的。《三國志》全書一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國志》名:為志其實無志。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吳二志只有列傳,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

    《三國志》為曹操、曹丕、曹叡分別寫了《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劉禪為《後主傳》;孫權稱《吳主傳》,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從篇幅來看,《魏書》約佔全書的二分之一,《吳書》約佔三分之一,《蜀書》約佔將近四分之一。

    何為“傳”?何為“紀”?

    傳是一種用來記載人物生平事蹟的文章體裁,現代的傳記著作分為歷史性傳記和文學性傳記兩大類。

    “傳”分為自傳、列傳、別傳、外傳等。

    自傳,顧名思義,就是自己為自己寫的傳記。

    列傳,一般用以記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蹟,也有記載少數民族和其他國家歷史的。

    別傳,指本傳(列於家譜或列於正史的傳)以外的傳記,或對本傳的補充記載。

    外傳,凡是人物為正史所不記載,或正史已有記載而另為作傳,其事蹟與正史不同,或是記錄一人遺聞軼事的,都稱為外傳。

    主要有兩大類:一類以記述翔實的史事為主;另一類不排斥文學的虛構和想象。它的寫作強調歷史紀實性、莊嚴崇高感和藝術聚焦點。

    傳記中的不同文體型別,如人物傳記、自傳、評傳、小傳、回憶錄、長篇或中篇傳記文學等,有著不同的文體特徵和實用功能。

    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紀就是傳記的意思。

    紀傳體是以本紀、列傳人物為經、時間為緯,反映歷史事件的一種史書編纂體例,其突出特點是以大量人物傳記為中心內容,是記言、記事的進一步結合。從體裁的形式上看,紀傳體是本紀、世家、列傳、書志、史表和史論的綜合。優秀的紀傳體史書把這些體裁配合起來,在一部史書裡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它既有多種體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規格。

    《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是南朝出版的圖書,由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又名《世說》。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 《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遺失後只有三卷。

    《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先分上,中,下三卷),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雜採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採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於前人的記載。

    劉義慶(403年—444年),字季伯,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政權文學家。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世說新語》由劉義慶組織一些當世名人編著,除此之外,他還著有志怪小說《幽明錄》。

    《三國志》和《世說新語》中的魏武帝曹操

    透過兩本著作的介紹,我們可以發現,由陳壽所著的《三國志》,雖然只有“傳”沒有“紀”,但是他是以史學家的態度來編撰的,內容力求真實,而《世說新語》則是以小說這種文學形式來編撰,並且是在一百多年後編撰的,從東漢末年開始,經歷了三國時期、西晉時期、東晉時期,再到南北朝時期,這期間就有200多年年的歷史(三國始於220年,南北朝宋政權始於420年。)

    《世說新語》這本書,首先它的目的之一就是“暴露魏晉統治者殘忍的本性和奢侈的生活。”所以說這部書就是為了摸黑魏晉而寫的。

    在《世說新語》中,講述了曹操少年到老年的幾個故事,少年時期和袁紹劫持別人家的新娘,曹操偷窺祖父曹騰私生活,曹操夢中殺人,曹操假扮僕從接待匈奴使者,曹操殺楊修,曹操望梅止渴等等,可以看出來曹操少年時代為人就比較皮,說難聽點就是“目無法紀,傷風敗俗”,長大了心胸狹隘、多疑、猜忌等等,整體而言把曹操說的很不堪。

    所以說,曹操都形象從《三國志》到《世說新語》形成了人設崩塌,這都是小說家為了藝術效果和宣傳目的故意黑化而來,而《三國志》中曹操的形象非常偉岸,因為陳壽當時任職於司馬氏建立的東晉王朝,而東晉又是司馬氏從曹魏手裡奪來的,因此曹操的形象就非常正統。

    總體而言,《三國志》作為史書,可信度高,《世說新語》作為小說,飯後娛樂尚可,作為史料研究肯定有失偏頗。《二十四史》簡介

    明朝時,人們把《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明史》行世,人們就把它與“二十一史”合稱“二十二史”。

    此後,人們又把《舊唐書》併入其中,合稱“二十三史”。

    史書中有一個很有名也很有價值的《舊五代史》,已經散失了。在乾隆年間,學者們主要依據《永樂大典》,又把《舊五代史》輯錄整理成書,經乾隆皇帝欽定,與“二十三史”合稱“二十四史”,成為過去傳統史學領域中的“正史”。這樣,我們所熟悉的二十四史就正式形成了。

    在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設立部門,編撰“清史”,因為這部書後來沒有完結,因此稱為《清史稿》,後來臺灣以《清史稿》為藍本,一年速成修訂《清史》,一經刊發就引起廣大學者的質疑和反對,臺灣將《清史》和上面的二十四史一起,合稱《二十五史》,但是《清史》截至目前依然被廣大學者質疑,因此他們並不認同將臺灣版《清史》列入二十五史。

    有意思的是,人們對《清史》的質疑度不亞於《明史》,但是觀點截然不同,大家認為《明史》過分摸黑明王朝,而《清史》則過分美化清王朝。

  • 3 # 空桑空桑

    首先,我不同意題主的這種說法,三國志到世說新語,曹操的人設崩塌了嗎,並沒有吧。

    讀曹孟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何等氣概。

    讀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又是何等的宏大高遠。

    再讀讓縣自明本志令,心跡盡然。

    講真,雖然人是複雜的,但是我真的不認為一個很低劣的人能寫出以上文章。

    世說新語基本可以當做一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段子集錦看,那麼這部段子集裡有些關於曹操的什麼記錄呢。以下是透過百度整理的:

    其一,和楊修猜字謎,曹娥碑上"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絕妙好辭,這個演義上引用了;

    其二,還是和楊修一起,不約而同想到把剩餘的竹子片做成盾牌;

    其三,何晏七歲,明惠若神,魏武奇愛之。因晏在宮內,欲以為子。晏乃畫地令方,自處其中。人問其故,答曰:″何氏之廬也。"魏武知之,即遣還;

    其四,曹操和袁紹一起劫走了人家的新娘,半道上袁紹受傷走不動了,曹操就喊,偷人的賊在這裡,袁紹被逼無奈,就不得不強忍著傷繼續趕路;

    其五,望梅止渴;

    其六,夢中殺人,這兩條演義上也都有;

    其七,曹操見匈奴使者,床頭捉刀者,這個好像是初中生的文言試題;

    其八,魏武有一妓,聲最清高,而情性酷惡。欲殺則愛才,欲置則不堪。於是選百人,一時俱教。少時,果有一人聲及之,便殺惡性者。

    其九,曹丕捷足先登得到了甄姬,曹操說了一句今年破賊正為奴。

    三國志本身就寫的很簡單,三國志裡的曹操給人的印象就是很忙,忙著戎馬一生,忙著打打殺殺,看不出太大的性格。

    而世說新語裡的曹操,不但沒有崩塌,還鮮活了不少。權謀,機智、宏達,狡黠,甚至是自卑,反倒是三國志曹操的性格補充。

    就算三國演義這樣擁劉貶曹的文字,今人討厭曹操了嗎,恐怕也沒有,曹粉應該很多吧。

    曹操也許就是這樣越黑越紅的人吧。

  • 4 # 黃老夫子

    我對題主的說法不以為然,曹操儘管性格偏執多疑,有些所作所為並不光彩,但這應了他奸雄的本質,所以我認為不存在性格崩塌之說!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觀滄海》是曹操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意氣風發所作,詩中所展現出的氣質與胸懷,折射出曹操的人格魅力,而他不僅僅是個文學家,曹操做為三國時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統一中國北方地區,他當政期間,改革了東漢很多的惡劣的政治行為,他打擊豪強,督促開荒,實行屯田,發展生產,推行法治,提倡節儉,同時還重視人才和文化建設,他的作為促進了遭受破壞的社會逐漸穩定恢復和發展。

    雖然現在很多人詬病他很多缺點,比如猜疑而殺人,亂世自保罷了,比如愛好人妻,其實都是喪夫的寡婦,甚至有人說他,此後中國六百年的中衰也是他之過。我想說的是這評價肯定是過了…看不到他的出類拔萃,不拘小節和目光遠大。

    有句詩評的好,我深以為然:“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我們看到他的缺點的同時也應正視他的優點!

  • 5 # 天擇雜談

    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血統原因。在魏、蜀、吳三分天下的時候,蜀國是皇姓,如果是蜀國統一,人們在心理情感上會更加認同,然而卻是魏統一了,而曹操的宦官的後代,血統不高貴,必須引起不滿,從而加以醜化。

    二是文化原因。中國儒家文化影響太深了,如果把劉備和曹操相比較,劉備是真小人,偽裝得好,而曹操則是奸雄的形象,在儒家文化中,真小人偽裝得好而受到讚揚,而奸雄則會受到抨擊,是曹操的形象更加真實。

    三是作者的感情因素。任何一體著作都會摻雜作者的個人情感,在《世說新語》中,作者個人情感摻雜較多,而《三國志》相對更加客觀真實。

  • 6 # 戴草帽的小老鼠

    《世說新語》裡的曹操形象是蠻可愛的。

    一、敢於挑戰自我。家人舉辦婚禮,他居然想出去搶人家新娘這個歪主意,然後被幾百人拿著棍子菜刀追趕,這種舉動,沒有一定的勇氣是做不到的。

    二、愛人婦的癖好從就有。人家的新娘也不放過,《三國演義》說曹操喜歡別人妻子,開始我還不信,看了《世說新語》,完全信了。

    三、做大事不拘小節。《世說新語》裡講曹操為了防止人暗殺,到處忽悠人說他睡覺時會殺人。為了給人證明,他不惜犧牲了幾個對他很好的僕人。這實在是沒辦法,畢竟樹大招風,曹操為了成就大業,就得防這些,該犧牲的人他不會因為同情而不去殺的。

    四、武藝高強。《世說新語》裡講,袁紹和曹操鬧矛盾,於是派殺手去殺曹操,結果殺手擲出的兩鏢全被曹操給躲過了。

    五、損人高手。當初與袁紹搶人家新娘,結果袁紹不小心掉進了長滿刺的林子裡,稍微一動就被刺得生疼。眼看人家追來了,曹操不是引開追兵,而是大喊“賊人在這裡”,結果袁紹一蹦老高,一下子跳出叢林。路上袁紹追著曹操打,曹操邊跑邊說“是我救了你”……可真夠陰的。

  • 7 # 乾坤正法

    別扯淡了,誰告訴你說曹操人設崩塌了?曹操是三國時代眾多的英雄豪傑之一,怎會存在人設崩塌的說法?除非你是秦檜的子孫或者同類才會說這種顛倒黑白、指鹿為馬、是非不分、昧良心的話。告訴你一句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不是一句好話,但是可以給你敲響警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迷霧》中的高慧蘭黛珂口紅了解一下,職場女性應該用什麼色號的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