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14177847723

    老朱比較喜歡大兒子朱標,長子(嫡長子)嘛,可以理解(一般老爹都會喜歡大兒子多一些),結果朱標死的早,自然愛屋及烏的喜歡大孫子(嫡長孫),再加上朱允炆聽話懂事學習好,孝順安靜不惹事,十足一個三好學生的樣子;再看朱棣,打架惹事臭流氓,完全就是個混世學渣的作派。老朱考慮是對的,讓三好學生搞管理(讓三好生管理各個學霸大臣),讓學渣去邊關對付蒙古(讓學渣流氓對付強盜)。從表面上看這樣的安排老朱絕對沒有失誤。但老朱忘了一點就是,他活著的時候沒問題,他一死,一分家,這可就是一個個小家庭了,每個小家庭都有自己的小想法了。第一個有想法的人還真不是學渣朱棣,朱棣雖然不大服氣三好學生的侄子,更不滿老朱的做法,但他前期基本上已經認命了(心中的不滿都發洩在對付蒙古強盜身上了,學渣流氓抓住強盜往死裡打)。本來這樣維持下去,老朱家至少在這一代不該內訌。可是沒想到三好學生可能是學習太刻苦,中暑了,腦袋一暈聽了幾個酸儒的話,暈頭暈腦的在位置未穩時就開始削藩了。本來學渣朱棣就對你朱允炆當班長不滿,你還沒事招惹他。於是學渣用拳頭教會了三好學生一個道理:沒事別惹臭流氓!

  • 2 # 不予謀

    不怕

    可能壓根沒想過

    老朱在確定接班人這件事情上其實花了不少功夫。

    首先考慮的是長子朱標。

    就封建正統性而言,這毫無疑問

    朱標也沒有讓朱元璋失望,朱標寬厚仁愛,朱元璋晚年殘暴的時候,朱標苦苦勸諫,挽回了不知道多少人命。朝廷上下也都很喜歡朱標,並且這樣一個老好人的性格。確實是適合做第二任皇帝的。朱棣在治國這方面,無論是經驗還是才能都比不上朱標。朱棣還在北平騎馬射鳥的時候,朱標已經輔政多年,有幾十年的從政經驗。

    說朱棣比朱標強的我不知道是什麼心態。不懂

    最關鍵的是,朱元璋還留了藍玉給朱標。藍玉這貨有多猛?熟悉明史的都知道,打10個朱棣不成問題。

    藍玉和朱標關係很鐵,而且,藍玉很討厭朱棣。

    所以朱標死了。藍玉也要死。不死朱允炆壓不住這貨

    至於怕朱棣造不造反。可能朱元璋根本沒考慮,因為在他眼裡朱棣沒這個想法也沒這個本事。

    很多人都對朱棣過譽了。

    硬要評價,朱棣軍隊的實力大概相當於陳友諒的二流部隊。

  • 3 # 百花長廊

    謝猴哥經常邀請!朱允文是朱標之子,朱元璋先立朱標為太子。朱標極有才能,品行端正。老四朱棣愛耍心眼,從小詭計多端,心術不正,朱元璋不喜歡朱棣。但朱標好人不長壽,年輕去世,朱元璋十分悲傷。其孫朱允文品行相當好,仁慈,善良,非常孝順長輩,這是老朱最喜歡的。朱元璋選就選品德好的繼承皇位,最後選中其孫朱允文。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有手段的,而且極其毒辣,他看中的,任何人不能反對。朱棣深知父親的厲害,根本不敢有半句怨言,敢怒不敢言。有次朱棣說了怨言,朱元璋馬上心生殺機,準備幹掉老四,但北平急報,邊界有叛亂,老朱才沒有殺朱棣,自那以後,朱棣萬分謹慎!

  • 4 # 鹹魚閒聊

    首先要糾正題主的一個錯誤!朱標死後,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並不是太子。那麼為什麼朱元璋不怕朱棣等皇子造反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封建社會的嫡長子繼承製。當年朱標身為嫡長子,在建國後自然而然就成為大明的太子,雖然朱標沒有等到登基的那一天,但朱元璋早就把他看作是大明未來的皇帝,而朱允炆身為朱標的嫡長子,也最有資格接任朱標成為大明皇帝,所以按照嫡長子繼承製這一皇位繼承的法則,朱允炆登基也是合乎禮制的,所以即便是立朱允炆在朱棣等人心中會引起不滿,但也絕對不會引起這些人的謀逆之心!

    2,朱標在兄弟中的威望。朱標身為長子,對其他的弟弟都很好,據記載,有時候朱元璋責罰弟弟們的時候,朱標時常會出面為弟弟們求情,在包括朱棣在內的兄弟們心中,朱標的威望很高,而朱標本身性情寬厚,也很寵愛這些弟弟,所以他們的兄弟之情很深,這些朱元璋也都是知道的,因而他才放心的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他相信基於朱標當年對他們的好,朱棣等人日後一定會盡心輔佐朱允炆的。

    3,朱元璋對朱棣等藩王的器重。朱元璋對朱棣等人很器重,當年明朝建國後,朱元璋包括開國功臣在內誰都不相信,就相信自己家的孩子,所以他大肆分封自己的兒子們到各地就蕃,為大明朝鎮守四方,保衛老朱家的江山,其中以朱棣,朱權等鎮守北方邊疆的“九大塞王”實力最強!所以朱元璋對朱棣等人是極度信任與重用的,他到死都不會相信藩王會作亂。

    4,朱允炆的性格。朱允炆繼承了他父親的性格特點,非常的仁孝寬厚,朱元璋知道,大明在經過他幾十年的高壓統治下急需朱允炆這樣的君王來施行仁政,緩和國內的緊張氛圍,因為朱棣等塞王久經沙場,性格方面或多或少都有些殘暴,所以只有朱允炆最適合,而且朱允炆登基後,以他的性格也一定會和他的叔叔們和平相處,朱元璋相信,他死後,大明江山會在朱允炆和他的兒子們共同治理下,更加繁榮昌盛的。

    可惜朱元璋到死都不會想到,由於朱允炆削藩太過急於求成,最終還是被朱棣造了反。

  • 5 # 自家講譚

    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皇太子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由於自幼就熟讀儒家經書,所以平日親近之人也多是一些理想主義者,性情也同他父親朱標一樣溫文爾雅,寬大仁厚。

    早在元至正二十八年 (公元1368年)2月,朱元璋剛剛登基,就開始為王朝定下傳統,立朱允炆的父親朱標為太子。 朱元璋的目的是為皇位的合法繼承樹立一個正式的原則,希望以此杜絕將來由於皇位繼承問題上的紛爭導致的國家四分五裂。

    但是朱標在許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親:他性情溫和而有教養,完全沒有朱元璋的陰沉殘忍。為了防止功臣居功自傲, 也是替朱標治理天下掃除障礙,明朝開國分封公候以上功臣一共有104人,被朱元璋殺死、充軍、奪爵的竟然達31人。而適得其反的是,皇太子朱標卻認為自己的父親殺戮太重,屢次上書欠告無果後積鬱成疾, 在37歲的盛年就病故了。

    按照朱元璋自己訂下的原則,嫡長子不在則應立嫡長子之嫡長孫,但是朱標大兒子早夭,而朱元璋看到嫡長子次孫朱允炆表現的十分孝順也很是喜歡,後來立其為皇太孫。

    朱元璋駕崩幾天後,朱允炆於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時年21歲。他定下一年為建文元年,並尊封他的母親——已故王妃呂氏為皇太后。

    儘管有朱元璋的遺詔,不許諸王“入臨、會葬”,但燕王朱棣仍直奔京城應天(今江蘇南京),朱允炆聞訊後,立刻派人持敕,令朱棣返回北平(今北京)。對此朱棣十分不悅,其實這遺詔可以說是救了他,朱允炆也因此錯失了對付朱棣的最佳時機。 這時候,鎮守北部邊疆的諸王已有很大的權勢,朱允炆對這些雄心勃勃的皇叔們憂心忡忡。尤其是最年長而且又雄才大略的燕王朱棣,更是十分忌憚。

    我覺得會不會是這樣的,朱元璋出於不知道的原因,已經預感到,在他百年之後,只有朱棣才是最佳人選,但是如果直接傳位給朱棣,必然會引起其他藩王的不滿——君無戲言!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因此只有先傳給比較軟弱的朱允文,然後再讓朱棣自己動手奪得皇位,其他藩王就不敢不服了,而他自己也沒有出爾反爾。

    朱允炆命一眾大臣把那鐵箱從奉先殿找了出來,這鐵箱是木製的,表皮全用鐵皮包裹,用兩把鐵鎖鎖著,再看鐵鎖,鎖眼裡也灌滿了鐵汁,無法開啟。 朱允炆連忙叫人用斧錘砸開,只見裡面裝著一隻玉璋、四幅卷軸、三張度牒(和尚工作證),分別寫著應文、應能、應賢三個名字,另外還有僧衣,僧帽,僧鞋各三套,剃刀一把。 眾人七手八腳打開卷軸,原來是四幅橫幅畫,畫工差強人意,但畫得非常細緻。 每卷右首都寫有六個行書大字,左端也寫著密密麻麻的小字。 那些字遒勁有力,率真流暢,字型深沉,章法不囿陳規,全然不似大書法家劉基的結字嚴謹、點畫清朗、清秀優雅,筋骨內含。

    朱允炆這下算是明白了——這那裡是什麼誠意伯卷軸,這分明是爺爺留給他的救命稻草。

    他連忙看那第一幅,橫幅右首豎書六字:自僧而興第一。畫的是一位少年行腳僧人,託缽化緣的情形。僧人面長,大口而環目,下巴前突,卻正是朱元璋的自畫像。又接著看後面的小字:朕起自寒微,少時曾牧牛于田野,曾行乞於鬧市,曾獵食于山林。深知民間之疾苦,後應天命, 率眾南北征討一十五載,年四十而登至尊之位,自知千秋萬世,乃痴人說夢,漢唐盛世,終有盡時。順天者,天必恤之,愛民者,民必愛之,切記切記。

    剛看完 ,監察御史葉希賢馬上遞上第二幅,這一幅六字是:自僧而治第二。畫的是一位僧人的背影,僧人後腦有小塊凹陷,消瘦的背上負了一個包袱,手拄一支竹杖,攀行在山間石階上,捲起的褲管下,露出右小腿肚上一點鮮紅…… 朱允炆知道這畫的就是他自己——他頭型不好曾被祖父嫌棄,他的右小腿上自幼就有一顆紅色痦子。 再看左邊的註釋:朕之嫡孫允炆,寬厚有餘而威嚴不足,內難服眾王,外難懾強番,必遺禍子孫也,朕四子棣,威毅果斷,聰敏超群,足堪君臨天下,然眾臣諸王,亦皆不服,朕唯有令叔侄一戰 ,勝者則天下莫敢不服耶。 應天城破時,允炆不須慌亂,當與楊應能、葉希賢就地剃度,化名應文、應能、應賢,趁火起時率二人從鬼門出,然後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會於城西,再一路向西南,抵滇後,當可獲故人庇佑,餘生無憂也。 箱中有祖傳玉璋一隻,留予應文為念,望一心向佛、悠遊天下,亦自在哉! 天哪,原來這三四年的戰爭,只是未卜先知的爺爺,為了替叔叔朱棣樹立天威而刻意安排的,自己只是連線兩個時代的一座橋。他又取過那隻玉璋,痴痴看著上面的“奉天承運”四個字,心中不由百感交集,轉頭看時,楊應能、葉希賢早已義無反顧的在剃度了,也就不再猶豫,褪下冠冕,解開頭髮,讓翰林院編修程濟給自己也剃度了。 片刻之後,君臣三人已經成了三位世外之人,應文也不再去看那其他兩幅卷軸,只留下玉璋和自己那一幅, 其餘三幅收入鐵箱,依舊取鎖鎖了,令太監送與城外的朱棣。 這時忽有人入報,宮外起火,應文雙手合十,默唸法號數聲,吩咐眾人四散逃命去罷,自己則只帶了 應能、應賢二人及少量金銀也逃出宮去了。 馬皇后及幾位嬪妃不願意走,竟投火自盡了。 火勢越來越大,應文、應能、應賢三人出了鬼門(所謂鬼門,在太平門內,是內城的一道矮門,只能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見門外剛好有一艘小船,船上有一位道士,對眾人道:“昨晚夢見高皇帝,命我至此等候。”,於是三人乘船而去。 這道士自然是朱元璋生前便安排好的,那送情報給朱棣以及在宮裡放火的人,說不定也是他。 應文等三人本是君臣,現如今以師兄弟相稱,出了京城,一路向西,邊遊邊走,倒也沒有遇到大的阻礙。 次年八月,三人到達雲南——此地當時由與應文自幼友善的黔國公沐晟鎮守。沐晟把他們安置在風景秀麗,人煙稀少的武定獅子山,並在山上建了一座寺廟,取名“正覺寺”,供他們居住。清朝時改名為正續寺。 在出逃的三十八年,應文往來於滇蜀黔桂粵之間,足跡遍佈獅子山、白雲山、高峰山、飛虹山……卻再未到過爛柯山,朱棣也終其一生都沒有找到他。 直到明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為了救被騙子楊行祥牽連充軍的幾十個和尚,應文才不得已透露了自己建文帝的真實身份。 欽差大臣不敢怠慢,馬上向正統皇帝彙報,正統皇帝於是將應文秘密迎入大內,讓曾經伺候過他的老太監驗明正身後,供養在宮裡,宮裡人都尊稱為他為“老佛”。進宮後的第二年——明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年底,“老佛”就圓寂了,享年六十四歲, 正統皇帝命將其葬於北京西山,不封不樹,碑文只刻“天下大法師之墓”,建文帝也就成為了明16帝中沒有葬在13陵中的一位。

    今天我們在雲南獅子山看到的這些對聯,就是寫這件事情的。 1、滄桑變太奇,可憐一璋一缽一袈裟,匆匆把君王老了,直到那華髮盈頭,面目俱非,聽夜靜鐘聲,皇覺始歸正覺; 黃粱夢已醒,回憶走東走西走南北,處處都荊棘叢生,何如這曇雲滿地,莊嚴自在,看潭澄月影,帝心默印禪心。 2、僧為帝,帝亦為僧,數十載衣缽相傳,正覺依然皇覺舊; 叔負侄,侄不負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獅山更比燕山高。

    再說那朱棣, 命令自己的大軍退守龍江驛, 本人則猶猶豫豫的在金川門外紮下營寨。如今已是勝券在握,如何安置那書呆子氣的皇帝侄兒卻成了大問題——要公然奪位,畢竟還是有些不妥。正在朱棣內心天人交戰間,卻忽然有人來報,宮中起火!朱棣不由大驚失色,馬上命人入城救火。 這時剛好太監送鐵箱到,朱棣也來不及看了,先救火才是。火救滅後,雖然找到數具屍體,但都已經燒的面目全非,不可辨認了。 朱棣只得令人開啟鐵箱,馬上看到了剩下的那三幅卷軸,見缺了一幅,自然心中懷疑,遂親自審問那些來不及逃跑的官員,終於有一個扛不住鞭子的官員招了,說出了朱允炆剃度出走之事。

    朱棣對外宣佈,將 朱允炆以帝王之禮葬之 ,並追諡為孝愍皇帝,廟號神宗,壬午以後此諡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改廟號惠宗,諡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一個“讓”字,也可以算是大明王朝對朱允炆的一種最終肯定。

    在朱棣登基後,又派出胡濴,鄭和等人多次在國內外尋找朱允炆,最終未果。 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七月,朱棣在應天稱帝,年號永樂。 作為大明王朝歷史上與朱元璋並稱為“祖”的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勵精圖治。在看了剩下的三幅卷軸之後,不動聲色,依舊鎖入鐵箱,令人置於奉先殿密室之中。 朱元璋晚年曾對國都的選址不甚滿意,曾說“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就緒。維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只得聽天。惟願鑑朕此心,福其子孫。”

    到後來,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果然遷都北平,改為北京,又將那箱子一併帶往北京,並仍然藏入奉先殿密室。

    餘下兩幅卷軸的內容如下。 第三幅,左首六字:至俘而平第三,畫的是一位年輕帝王,立在土丘之上,被幾個手執兵器的番兵,團團圍住,無法脫身,眼看就要當了俘虜。左端註釋為:北元胡虜,狡詐兇殘,亡我中華之心不死,子孫當常屯兵北疆以備之,朕歸天五十餘年後, 朕之後世子孫繼大統者,如親征失敗,被擒,眾臣可擇其弟兄子嗣中較年長者立之,方可破敵投鼠忌器之奸計也。

    第四幅, 左首六字:至縊而休第四,畫的是一人身穿內衣,光著左腳,披頭散髮自縊在一棵樹上。註釋為:我朱氏帝業,共得天眷二百七十六年,自古以來,一姓天下,終有完結之時,此天命難違,不可抗也。

    對於軍事才能比起朱元璋也毫不遜色的永樂大帝朱棣來說 ,兩百年之後的事情,他自然管不了,但是五十年後,算下來還是自己的孫輩在做皇帝,怎麼能就當了俘虜呢?不行,必須先下手為強! 於是朱棣以追討華夏傳國玉璽為名,一共五次北伐蒙古,而且其中有四次是親征,最後一次竟死在了回師途中的榆木川( 今內蒙古烏珠穆沁)。讓他沒想到的是,這幾次北伐打得蒙古最強大的韃靼部龜縮一隅,卻讓相對弱小的瓦剌部乘機崛起。而朱棣的重孫朱祁鎮還是做了瓦剌的俘虜。 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去世,廟號“太宗”,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在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由明世宗朱厚熜改廟號為“成祖”,諡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後來,在三大殿大火中逃過一劫的鐵箱還被一位太后、兩位皇帝開啟過。他們分別是明英宗的母親孝恭孫太后、嘉靖皇帝和天啟皇帝。 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 “土木堡之變”後,正統皇帝朱祁鎮被蒙古瓦剌軍俘虜,他的母親孫太后開啟鐵箱,在於謙等人的支援下,根據祖訓另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挫敗了瓦剌人“挾天子以令天朝”的陰謀。

    繼承堂哥明武宗朱厚照皇位的,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朱厚熜(公元1521年-1566年在位),年號嘉靖,後世稱嘉靖皇帝,他由於好奇開啟過鐵箱,對於先祖的未卜先知佩服得五體投地,可惜走錯了方向,把此異能歸為神道,從此痴迷於修煉丹藥,求仙問道,慢慢心理變態,雖然在"壬寅宮變"裡沒被宮女們勒死,最終還是死於丹藥過量。臨死前才幡然悔悟,無奈地將卷軸鎖入鐵箱。

    還有就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1620年—1627年在位),這位工程師皇帝開啟鐵箱,根據卷軸屈指一算,大明江山已經危在旦夕,內心之惶恐可想而知。可惜他也只是走對了一半方向,他多次向葡萄牙在澳門的鑄造廠購買紅衣大炮,更在寧遠大捷之後想方設法要設計出威力更加巨大的火炮類武器。 可是當時的科技水平實在有限,實驗過程又缺乏安全措施,於是造成了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5月30日的皇家火藥廠局——王恭廠大爆炸,該爆炸引爆了貯存在那裡的約一千噸火藥,正在工作的數百匠人和周邊上萬無辜群眾瞬間殞命,連附近兩噸多重的石獅子都被衝擊波推移百步。由於頭天加班太晚,而沒有準時上班的朱總工程師雖然倖免於難,但卻也嚇得不輕,只得也把卷軸鎖回鐵箱,並於次年英年早逝。

    又過了十七年,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十八日晚,天啟皇帝的弟弟,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崇禎帝無比悲憤地咬破手指,奮力留下血書遺詔:“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隨後在絕望中登上煤山(也稱萬壽山,今北京景山),在一株老槐樹下自縊身亡,時年35歲。貼身太監王承恩對著崇禎遺體行了三拜九叩的臣子之禮後,也以身殉國,吊死在老槐樹旁邊的海棠樹上。

    根據野史記載,當初大內奉先殿(奉先殿乃是大明皇室供奉祖先牌位的宮殿,相當於皇室的家廟,南京、北京都建有。)中有一間密室,看管的十分嚴密,專門保管各種皇家密寶,相傳其中有誠意伯劉伯溫所藏的鐵箱在內,說沒有重大變故不能隨意開啟。而朱由檢從繼位就一直處在內有奸佞魏忠賢“夫婦”,外有強敵努爾哈赤的焦頭爛額狀態,以及更加致命的腐敗吏治、自然災害和農民起義,他到死也沒有想起來開啟鐵箱看看。

    其實老祖宗朱元璋還是替他留了個應急方案的:明朝禁衛軍自洪武年間就有個慣例,在西華門設馬廝和兵器庫,常年備有一定數量的快馬、寶刀、強駑,手銃。朱棣遷都後也依然承襲父制,而且朱棣甚至在南京還留有一套完整的政府部門。但是大明王朝的覆滅猶如摧枯拉朽,崇禎皇帝最終失去了實施這些逃跑方案的機會。 北京城破之後,那鐵箱被逃出的宮人所獲,經數年輾轉,又回到朱明皇室後人手中,後人開啟來看,看到是三副繪圖卷軸。那最後一副:繪圖中人模樣,身穿短衣,光著左腳,以頭髮覆面懸在空中,與傳說中上吊後的崇禎帝的情況並沒有太大區別。

  • 6 # 喧囂平原

    首先,朱元璋為何立朱允炆為太子?

    第一,朱允炆並沒有被立為太子,而是皇太孫。

    朱允炆為懿文太子朱標的第二個兒子,洪武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

    第二,嫡長子繼承製。

    從周朝開始,中國的古代帝王就有王位有嫡長子繼承的制度,目的是為了防止子孫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發生紛爭,從而削弱國家實力。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初期就立大兒子朱標為太子,也是為了能給後世子孫定個規矩。

    另外,朱允炆並不是朱標的長子,而長子朱雄英八歲時便夭折,因此朱元璋視朱允炆為嫡長孫。

    第三,愛屋及烏。

    朱標是朱元璋的第一個兒子,出生於至正十五年(1355年),當時朱元璋正在攻打集慶(南京)。朱標從小就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與朱元璋感情極其深厚。朱元璋也對朱標寄予厚望,視其為自己的繼承人。

    洪武元年(1368年),朱標被立為太子。來看看當時太子的老師名單: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真是整容強大。不但如此,從洪武十年(1377年)開始,朱元璋便將很多軍國大事交由朱標處理。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朱標毫無疑問會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任帝王。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這對年近古稀的朱元璋來說是極大的打擊,從此他將對朱標的愛轉到了朱允炆身上。不僅立朱允炆為皇太子,而且細心教導其成為帝國的統治者。再者,朱允炆從小聰明好學,極其孝順,很討朱元璋喜愛。不僅在朱標病重時,盡心伺候,而且還親自伺候朱元璋直到朱元璋離開這個世界。因此,在朱元璋心目中,朱允炆雖不及朱標,但也是很合適的皇位繼承者。

    接下來,我再來回答第二個問題,朱元璋不怕朱標造反嗎?

    在朱元璋心裡根本不怕朱棣造反。

    第一,朱元璋很信任自己的兒子們。

    大明王朝建立之後,朱元璋開始“兔死狗烹”,大殺開國功臣。因為,他怕這些隨他打江山的“功高蓋主”,威脅到朱家的統治。而對自己的兒子們卻大加封賞,一共封了24個兒子和一個孫子為王。其中,實力較大的為:代王、寧王、燕王、谷王、秦王、晉王、慶王、遼王、肅王。並將這九大藩王安排到邊疆去戍邊。其意圖很明顯,就是用朱家人來保衛朱家的江山。

    燕王朱棣便被分封到了北京,抵禦蒙古人的侵略。

    第二,朱元璋相信藩王並沒有實力對抗中央政府。

    雖然,藩王有權擁有自己的護衛,但數量並不多。一般的藩王,護衛數量少則幾千,多則萬把人。即便是像晉王和燕王這樣勢力大的,也不過十餘萬人。

    據史料記載,靖康之難時,南京中央政府的常備兵力為朱棣的三倍之多。

    第三,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了看似強大的班底。

    這個班底中最重要的三個人是:方孝孺、齊泰和黃子澄。這三個人其實都很厲害,都是飽讀詩書之人,都有遠大的理想。

    其實這第三點,我不想多說。因為,恰恰是這個第三點成為朱允炆失敗的主要原因,雖然從朱元璋的角度來說,這確實是個朱允炆不懼怕任何藩王的理由之一。

    三個書生,三個書呆子,誤國啊。。。

  • 7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從小家破人亡,當過乞丐當過和尚,直到24歲那年才離開皇覺寺,投奔濠州的紅巾軍郭子興麾下,他從最基層計程車兵幹起,從總兵至將軍再到皇帝,他完成了人生的大逆轉,實現了龍魚的轉變。

    而其中,朱元璋離不開一幫鐵哥們的支援,也離不開一個女人的幫助——郭子興的養女馬秀英。

    朱元璋稱帝后,馬秀英也自然成了馬皇后。馬皇后共為朱元璋生了5個兒子,最為出名的就是老大朱標和老四朱棣。

    朱元璋最寵愛的是長子朱標,他還在稱吳王的時候,便立朱標為世子,稱帝后,朱標理所當然地成了太子。期間,朱元璋一直用心用情地培養他、鍛鍊他,希望他能很好地接過自己的班。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392年,38歲的太子朱標因病去世了。

    這對於64歲的朱元璋來說如同五雷轟頂般悲痛欲絕。痛定思痛後, 朱元璋再次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冊封太子朱標的15歲的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做為皇位的繼承人。

    朱元璋所以這麼做,一方面是為了繼續把對朱標的愛延續下去,另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子孫爭權奪位。

    然而,朱元璋的舉動讓他的兒子們不滿,其中四子燕王朱棣是最為突出的一個。

    做為朱元璋的嫡四子,朱棣上面的三個哥哥分別是長兄太子朱標、次兄秦王朱樉、三兄晉王朱楓。按理說皇們的事跟他沒有半毛錢關係,但他的三個哥哥都屬於福大命不大之人,先後都去世了,朱棣也就成了健在的“大哥大”了。

    朱棣精通文韜武略,是個智勇雙全的人,他常年在外征戰,立下赫赫戰功,因此,在軍中有很高的威望,在朝中有很響的名聲。而且朱棣和朱元璋最“類已”,兩人無論是做事果斷方面,還是心狠手辣方面,或者是脾氣秉性,都十分的相像。因此,就連朱棣本人也認為自己是最皇帝的最佳人選,而朱元璋卻燒滅了他的希望。

    當然,朱元璋之所以“無視”朱棣,原因很簡單:源於朱棣的出身。據說朱棣的母親是元朝末代皇帝的妃子,長得美豔絕倫,元大都被攻陷。她沒有來得及逃出去被抓,成了朱元璋的妃子——碽妃。也正是因為朱棣是一個妃子所生,且不是馬皇后親生,因此,朱元璋將他排除在繼承人之列。

    當然,朱棣對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的舉動非常不滿,但礙於朱元璋也是敢怒不敢言。一次進京面見朱允炆時,城府極深的朱棣還是在不經意間表示出了“不滿”。結果被善於察言觀色的朱元璋看到了。

    因此將朱棣叫過來狠狠的訓了一頓。

    朱元璋當場就把朱棣狠狠的罵了一頓。朱棣只有低頭認錯的份。而朱允炆也展現仁厚和精明的一面,等到朱棣走後,他說了兩句話。

    第一句話是為朱棣開脫,他說:“叔叔們以後還要為自己站崗放哨”。當時朱元璋在大肆屠殺功臣後,把所有的兒子都封為藩王,手握兵權,負責鎮守邊疆。因此,不能輕易得罪他們。

    第二句話是為自己擔憂。朱允炆說:“萬一以後叔叔們造反怎麼辦”?

    對此,朱元璋也不擔心,但同時也頗為自信,原因很簡單,他早已設立了無孔不入的用來監察百官的錦衣衛。朱元璋自信朱棣真的有什麼風吹草動,是逃不出他的火眼的。

    按理說,這事就到此告一段落了。然而,隨著朱元璋的一個夢,再起風波。

    因為長子太子朱標的病死,朱元璋很長一段時間情緒低落,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噩夢。夢裡面是一個身披金甲的戰士,帶著四個隨從,來到金鑾殿,向他索要皇帝寶座。

    朱元璋當然不給了,而金甲武士見朱元璋不答應,上去就搶。他情急之下抓起桌上的一個桔子擲了過去,金甲武士用手一擋,桔子碎到了一邊,金甲武士上前一步,舉刀就砍……

    朱元璋嚇得驚叫一聲一,然後就醒了。

    事後,朱元璋認為夢裡面身披金甲的戰士象極了朱棣。於是,馬上派人把朱棣從封地叫回京來。

    朱元璋一反常態,見了朱棣後,直接拉起了家常。在聊天的時候,他還親自剝開了一個桔子,仔細把桔子的絲絡擇乾淨,最後才笑呵呵遞給了朱棣。朱棣接到桔子後感動的熱淚盈眶,心裡道:難道父皇改變主意了,要讓我繼承皇位?

    朱棣於是很開始心地把桔子吃下。在接見完畢後,朱棣去見生母碽妃。並將此事與其分享。其母聽後卻大驚失色,驚叫道:吾兒命休矣。於是讓朱棣趕緊逃回自己的封地,不能在宮中多待一刻。

    朱棣不明所以,碽妃道:“你父皇剝桔子的意思就剝你的皮,抽你的筋啊!”

    朱棣這一嚇非同小可,立馬潛逃回了自己的封地。隨後按照母親的辦法裝瘋賣傻,躲過了朱元璋的謀害。

    朱棣回去後不久,朱元璋就死了,朱允炆繼位後,為了剝奪叔叔們手中的權利,開始削藩。最終導致了朱棣起兵造反,發動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死磕,最後朱棣於1402年奪取了侄子的江山,他成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篡奪侄子的皇位後,為了讓自己名正言順的繼位,他再做偷樑換柱之舉——將生母由碽妃篡改為馬皇后。這樣他就可以以嫡出的身份來正大光明繼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晶《追龍2》定檔6月6,能在同檔期的好萊塢大片中逆襲奪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