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景東影業
-
2 # 秋葉梧桐964
我們應該先理解什麼是正確的歷史觀。
個人認為:用歷史的眼光看歷史就里正確的歷史觀。所以讀哪本史書都可以。
-
3 # 侃侃品歷史
俗話說“讀史使人明智”,歷史觀是人們對歷史的看法。在歷史研究中,每當遇到重大事件時,特別是當事情發生或起起落落時,人們會問:這是真的嗎?為什麼會這樣?這件事合理嗎?這是不可避免的,還是偶然的?隨著更多的問題,研究人員將更抽象地思考:歷史發展背後的驅動力是什麼?歷史發展中有沒有法律?歷史發展有任何目標或目的嗎?還有很多。透過這種方式,思維被推入了世界觀和認識論的哲學領域。可以說,歷史觀是關於歷史世界觀(包括宇宙論)和認識論(思維與存在之間的關係),屬於哲學思維。哲學思想最初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但他們沒有在抽象層面上澄清,他們甚至沒有考慮過抽象。然而,當他們遇到生活中的特定問題時,他們就不會有意識。做出判斷和決定。歷史學家也是如此。他們都有自己的歷史觀。但是,有些問題不確定,不能系統地表達。但是,遇到特定的歷史問題時,他們會做出選判斷。
歷史的概念也被稱為“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基本觀點、一般觀點是世界觀的一部分。世界觀和歷史觀是相互影響的、是相互限制的。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這是哲學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基本問題的延伸。由於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兩種根本相反的歷史觀:唯物史觀和理想主義的歷史觀。唯物史觀是歷史的唯一科學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組成部分。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了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可以積極地抵制社會存在。它指出社會歷史是一個客觀的辯證發展過程。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全面發展的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的最初發展。資源;在階級社會中,階級鬥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力軍。唯物史觀的確立打破了理想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主宰世界的局面,是歷史觀唸的巨大變化。理想主義的歷史觀認為社會意識決定了社會的存在,否定了物質生產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並描述了個體的意識形態概念、理性或“絕對精神”、“上帝”作為歷史發展的動力認為少數英雄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
4 # 歷史有約故事會
可以先看看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讀這本書會建立你的全球史觀。還可以看看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肯定會讓你對歷史有個不一樣的認識。但是這本書不能算是一部歷史書,應該是本比較簡單的史學理論書。如果對中國歷史比較感興趣,比較建議讀黃仁宇的書(反正黃老最後也是加入美國籍了)《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都非常有意思,黃老介紹的歷史不會讓你去關注今天誰殺誰了,明天誰當皇帝了,這對你沒有任何用處,你知道了秦始皇是哪年死的對你有啥用?研究歷史要研究當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還有好多書可以看,但是先建議讀這幾本,等了解一些了,再讀一些難一點的。借用斯萊德的一句話:“我們熟知歷史,所以知道一切都有可能發生,無法直視的黑暗、意料之外的光明。不過,知道這些只能使我們更好地解釋現實,並不能使我們更好地預測未來。未來沒有什麼會必然發生,因為不知道哪隻蝴蝶會怎樣扇動翅膀。熟知歷史,使我們知道人這種動物能幹得出什麼事來,使我們對未來更有想象力。普通人要麼不夠了解歷史,要麼遺忘了歷史,於是失去了對未來的想象力。我覺得這句最能說明學歷史的意義。
-
5 # 一隻活著的假面
你可以試試重新認真讀中學教材,如果不願意讀中學教材,推薦翦伯贊先生的《中國史綱要》,最新版已經刪去了很多過於意識形態化的內容。這也是很多大學歷史系的教材。
歷史知識零碎者,最重要的是穩紮穩打。教材雖然線條較粗,但可以把建立基本的歷史框架,不要盲目排斥教材的歷史觀,畢竟它是完整系統的。建立框架之後才能知道細節應該擺放的位置。
-
6 # 大師神馬是大師
中國歷史可以說一下。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錢穆老先生所著 《中國歷史研究法》是錢穆先生根據 1961 年在香港孟氏教育基金會的八次講演稿修改彙集而成,是老先生講述他的史學理論 和治史方法的重要著作之一。
在閱讀錢穆先生的 《中國歷史研究法》時,經常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責任感,同時也 學到了錢老先生的治史態度和方法,所以此書是一本既有史學學術價值也有社會現實意義的好書。本文就讀這本著作後的感受簡析錢穆先 生的史學方法論。
錢穆; 《中國歷史研究法》; 史學 歷史是什麼,怎麼研究中國歷史,研究中國歷史的意義是什麼,這 些是歷代學史者孜孜以求的問題。
近代以來,許多學者對中國歷史研究 方法展開了多種解釋,《中國歷史研究法》是錢穆 1961 年在香港的 8 次 演講稿彙集而成,
本書包括八講,從通史和文化史的總題及政治史、社 會史、經濟史、學術史、歷史人物等 6 個分題言簡意賅地論述中國歷史 研究的大意與方法,每一分題,在其共同物件文化大體系下,各有其主 要內容,各自地位不同,分量不同。是作者對中國史學大綱要義的簡要 敘述。透過對這本書的學習,可以增加我們對歷史學習的層次感和整 體感。一、錢穆其人 錢穆 ( 1895 - 1990 ) ,字賓四,1912 年改名為穆,筆名有梁隱、公 沙等,江蘇無錫人。錢穆一生沒有上過大學,也沒有出國留洋深造,他 是自學成材,先是在江南水鄉無錫、蘇州等地做了十幾年的鄉村小學和 中學教師,然後經顧頡剛的推薦,走向大學講臺成為大學教授。1949 年,錢穆隻身前往香港,在 “兩手空空無一物” 的艱難情況下白手起 家,創辦新 亞 書 院,1967 年 移 居 臺 灣。1990 年 逝 世 於 臺 北,享 年 95 歲。 錢穆先生學識淵博,著作等身。
按現代學科門類來分,他的治學範 圍廣及史學與歷史學、哲學與思想史、文化學與文化史、政治學與制度 史等等,在人文學科中可以稱的上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按中國傳 統的分類法,其學問兼及經、史、子、集四部,所以有人把他稱為 “我 國最後一位國學大師”、 “最後一位讀書人”。他以中國傳統史學為基 本,吸取西方史學思想和方法來建設中國近現代新史學,他的以儒家文 化為本位的民族文化生命史學體系在中國近現代史學史上是獨樹一 幟的。
二、《中國歷史研究法》內容介紹 第一講是如何研究通史。學史要掌握我們自己學習的目的和意義, 在這樣的前提下進行對通史的掌握。懂得學習的方法,並明白學習的作 用。錢老認為歷史有其特殊性,變異性與傳統型。研究歷史首先要注意 的便是其特殊性。另外研究時貴在能從異中求變,從變中見性,從外到 內,以期有深入的瞭解。 第二講是如何研究政治史。從政治史的角度,對中國政治制度進行 講述。政治制度對於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大問題,隨著君主制度的不 斷成熟而不斷改善,政治制度對中國的影響深遠,怎麼對待、怎麼研究 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講是如何研究社會史。社會是華人民最重要的生活環境,也 因此社會問題總是人們最關心的。衣食住行,最基本的生活要素得到 後,人們才會想到其他的問題,比如怎麼賺錢,怎麼當官等,但是隨之 帶來的是更多的問題,因此怎麼對待社會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講是如何研究經濟史。經濟問題在中國一直是大的問題,中國 以農立國,只有農業生產為人生所最必須,也是最具低水平經濟中所有 的積極價值者。農業與商業的鬥爭總是給政府和人民帶來許多難題,中 國的經濟問題怎麼看待是我們研究的重要問題。
第五講是如何研究學術史。中國曆來不缺乏思想家,對於中國應該 以什麼思想為主流這個問題,一直是大部分有學識的人們爭論的主要問 題。學術的發展趨勢對於中國影響不淺。所以錢老認為欲研究中國學術 史,首先需要注重其心性修養與人群實踐。其次必須特別注意學者的人 格,即學者其人本身。
第六講是如何研究歷史人物。歷史是由人 “演”的,人是非常重 要的。一些人物的走向可能會影響歷史的發展趨勢。而對於人物的這方 面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第七講是如何研究歷史地理。歷史等於演戲,地理則是歷史的舞 臺。任何事件都是發生不同的地點,好的地理位置對於軍事、戰爭都是 十分必要的。中國歷史文化傳統之偉大,正是在於其千百年來不僅是地 區擴大,同時將文化也隨而推廣。而且在不斷推廣擴大之下,同時也注 意保留著各地區的地域差別。
第八講是如何研究文化史。文化包括的內容十分豐富,對於文化的 研究能看出我們的大體發展。
三、本書體現的史學觀點
( 一) 華人當知中國史 因為這麼一個簡單又充分的理由,我們必須好好學習中國史。我們 常常說這麼一句話: 學習就要學以致用,而對於歷史的學習更是如此。 歷史學是一門神奇的學科,從遠古到現代,一件又一件的歷史事件,不 斷地學習會讓我們瞭解到許許多多的歷史事件,使我們對於自己的傳統 的記憶變得有血有肉。“學習中國史,其根本就是找出中國歷史的普遍 性、特殊 性,對 比 西 方,審 視 自 己,獲得對於今天的我們更有用的 東西。”①
認識中國,我們要整體的看待每一個朝代,這是一部不能分割的歷 史,任何故都是使它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哪裡缺了都已不是 真正得中國。學習中國,我們首先要明白中國史對於我們的意義,學史 以明鑑,學史以致用。而對於中國史的學習,我們則喜歡用斷代史的方 法進行劃分和學習,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的故事,人物不同,情況不 同,這樣的學習方法可以讓我們理清中國所經歷的事情。但這樣的方法 往往使我們對於歷史的認識過於分裂,對於知識也只僅限於塊狀,不能 形成整體感。 從眾求異,從異求變,從最初的學歷史到會看歷史,從看歷史到總 結歷史,說歷史,在從說歷史到如何對待現在。這就是我們學習歷史的 最終目的。
( 二) 中國歷史總是由小部分組成,分析部分才能總結出整體 中國的歷史大致可以分成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這幾個方 面,學習這幾個方面的內容可以從大體上掌握一個朝代的主體。 政治方面,我們著重看的是政治制度的變更。從各國分立到分封 制,中國將進入了封建政治; 從分封制到郡縣制,中國又進入了大一統 時代,其中又有對中國影響深遠的行省制度,中國的地方制度在不斷調 整,以適應日漸加強的中央集權,同時對中央的行政也逐漸加強控制, 兩方面的措施並進以達到中央的高度統一。研究政治制度一方面,我們 要將其放在相對應的時代背景下觀察,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懂得這些政 治制度對於我們如今的意義。 經濟方面,可以說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農業大國, “農”對於中 國來說的意義非凡。
因為農業,中國得以有大發展; 也因為農業,中國 不能有大發展。農耕一直就是中國的立國之本,也因為國家的過分重 視,其他商業經濟不能有很好的發展,特別是明清時候的資本主義萌 芽,受到了極大地壓迫,所以中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十分畸形。對於因農 業而帶來的問題,我們必須認真看待。中國就是這麼一個獨特的國家, 有著矛盾的一切,而這一切需要我們用全新的眼光看待。
社會方面,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以漢族為多,但少數民族的勢力也不 弱。民族關係一直就是個大問題。因此內部的戰爭問題也大多是圍繞這 個方面展開,到底是漢族征服少數民族,還是少數民族征服漢族?問題在中國一直是歷朝 “爭吵” 的大問題。一般都是漢族贏得勝利, 但也有少數民族成功的例子,元朝和清朝就是例項,只是兩者的差別是 少數民族的文化與漢族的文化誰佔上風,誰馴服了誰。
而在社會其他方 面,我們也可以從各階級地位,人民生活變化程度等各方面去了解中國 的魅力。 思想文化方面,似乎有這樣一個現象,就是局勢越亂,思想文化越 繁榮,社會越開放。前期的中國並不是一個十分安穩的國家,頻繁的戰 亂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地困苦,但文化卻大多是往開明處發展,人人 想要自己的國家好,各個集思廣益,為國家的發展想出各種方法,社會 也處於一種相對寬鬆的環境之下。而後期的社會,社會安定了,思想卻 侷限了,各種條例和規矩把人牽往所謂的 “真理”方向走。
( 三) 英雄與時事的關係自古以來,我們都是以大人物的故事為特徵來記住一個朝代,這似 乎就是所謂的英雄造時事,而時事也同樣記住了英雄。不管這英雄是好 還是不好,都已經對歷史產生了不小的作用。
在這麼一個規則下,往往 亂世比盛世能產生更多的英雄,在亂世中總湧現出不少奇人異士,對一 個國家的走向產生了極大地作用。對於一個英雄是否成功,其實有很多 的看法,不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相聯絡。 我們常說,歷史是由一個個鮮明的人物構成的,由這些人物改變歷 史,創造歷史,成就歷史。“華人有一個習慣,對於人物總喜歡分一 個三六 九 等,把人物歸 類,什麼人應該怎麼記,都 有 一 個 標 準 的 說 法。”② 其實這也只是我們的看法,歷史是不會講話的,評價也只是我們 人為地看待某一事物,某一人物。
作為後人的我們其實能做的也只是知 道、瞭解,懂得這其中的意義,至於評價,也只是很形式的東西,只是 便於我們記住這個人而已。漫長的歷史中,有這麼多的人物,或功成名 就,或碌碌無為,或遺臭萬年,或流芳百世,我們要做的就是懂得他 們,這就是我們最好的行為。作者對於盛世與亂世中的歷史人物的看法 是這樣的: “我所謂的歷史人物,乃指其能對此後歷史發生的作用和影 響而言。而此等人物,在中國歷史上,顯然是生在亂世衰世的,更多勝 過治平盛世的。”③ 亂世給了當時的人們更多的民族危難感,能使人們產 生更多復興國家的方法,都說多難興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四、結語 錢穆先生是一位對待歷史十分嚴謹的人,他有著豐富的歷史積澱以 及對於歷史的獨特的看法。我想正是有這樣的基礎,他才能總結出如此 清晰明瞭的八點。讀這本書,讓我們瞭解,學好歷史要藉助一定的方 法,而這本書就包括了許多好方法。從整體到特殊,從點到面,從人到 事。前人的經驗總是比我們邊摸索邊總結出來的要成熟的多,有用的 多,給我們在如今的歷史學習方面以重大幫助。 當然,錢老的一些觀點,我也並不完全接受。
《中國曆代政治得 失》裡他說相權制約君權,已經有點一廂情願。在本書中,也有此類問 題。還比如說到經濟,對中國曆來的平均主義與重農輕商表示贊同,連 漢武帝的鹽鐵專賣也成了 “裁抑兼併”。④ 另外有點誇大了地理決定歷史 論,認為中國的地理特徵決定了中國的文化形態,雖然有一定道理,但 是我認為不應該就此下肯定的結論,而應該綜合各種因素進行考察。 總而言之,這本書將如何學習中國史的方法系統的闡述出來,對於 學習中國史有很大的幫助。
讓我們明白,學習歷史,並不是單單掌握方 法與材料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要在學史之前對於為何學史、如何學史 有一番自己的看法,懂得其中的意義,根據這一意義來研究歷史,掌握 方法,合理的運用所擁有的材料,從各方面進行研究,才能深刻的感受 到在歷史背後所蘊藏而完成的文化。
-
7 # 楊書琴A
正確的歷史觀與人品有關,只要中華文化深入骨,特別是儒家思想通徹人心,那麼就會有正確的歷史觀,因為這樣的人人品正,為國家和民族未來著想,這樣的人必然從人民的利益出發來評判歷史!
-
8 # 浪淘沙84055
何謂正確的歷史觀呢?所謂正確的歷史觀,便是唯物史觀,即通常所說的歷史唯物主義。從某種程度上講,竊以為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一種立場,應該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在史學領域的反映。因而為要樹立唯物史觀,讀一些毛主席的哲學著作是有好處的,比如《實踐論》與《矛盾論》。
-
9 # 暢言1298
其實這個問題是很難回答的,人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要全面瞭解中國歷史程序、世界歷史程序、正確的”進化理論”和哲學 ,才能對書本作出正確的合理評價。
-
10 # 笨笨伯伯
第一、什麼是歷史觀:
歷史觀是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之一。由於對哲學基本問題的不同認識形成了兩種完全對立的歷史觀:唯物主義史觀和唯心主義史觀。
唯心主義史觀: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否認物質生命對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是錯誤的歷史觀。
唯物主義史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於社會存在,是科學的歷史觀。
第二、正確的歷史觀包括以下幾類:
文明史觀:人類社會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從文化的角度來研究歷史,注重歷史與社會的結合,側重與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方面的介紹。(推薦維爾·杜蘭特著圖書《世界文明史》)
全球史觀:將人類歷史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在美洲被發現之前所有的歷史都只是地方史。全球史不只是所有的國家和地區歷史之和,重在揭示各個國家和地區歷史的相互聯絡和影響。
(推薦《全球通史》[美]斯塔夫理阿諾斯 譯者:吳象嬰、梁赤民 (1999-05出版) 的全球通史,分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後的世界)即第7版,是很多學校的歷史教材)
近代化史觀:人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包括經濟上的工業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學化。(《中國近代史》徐中約著作,根據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The Rise of Mordern China》第六版翻譯而成,是美國大學的常用教科書)
第三、學習的方法:
大道三千,擇其一而從之。流水三千,取—瓢而飲之。從以上三個方面選自己感興趣的,精讀一門,有了心得了,再看其他,自然豁然開朗。
最後嘮叨一句,正確的歷史觀不是讀書能讀的出來的,是需要理論聯絡實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學問之法,不唯無才,難於距師,核道實義,證定是非。書上的理論是別人寫的,實踐的總結和思考是自己體驗的,這樣才能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19.2.26 晚閒聊,呵呵
回覆列表
讀西方人寫的歷史書籍,劍橋中國史系列,西方人不受儒家史觀干擾,客觀、公正。《大明權力場》是一部用西方語言寫成的明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