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正經的軍棍

    甲午戰敗的鍋究竟在於誰?

    很多時候,中國近代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簽訂,人們都習慣性的把罪責加到慈禧和李鴻章頭上,然而事實上,很多人都沒聽過一個人:兩代帝師翁同龢。事實上,甲午真正的罪魁是他,翁同龢,而李鴻章則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的替罪羊,完完全全替人背鍋。

    自我們接觸歷史課本以來,李鴻章就是賣國求榮的罪人,慈禧則是拿走了北洋軍費的禍首。一直流傳的說法是,慈禧挪用北洋軍費去修了頤和園,導致北洋沒錢買軍艦,最後導致日本買下吉野號,打敗了北洋。事實上呢,修頤和園是用了錢,走的也確實是北洋的賬,但卻不是北洋的錢。慈禧修園子,沒錢,弄了個海防捐,以海防名義弄錢,還有各地孝敬的錢,錢走到海軍衙門賬戶,然後拿到慈禧那裡,這就和挪用沒什麼關係了。

    甲午罪魁--翁同龢

    翁同龢這個人呢,兩代帝師,論才學,數一數二,論人品,數一數二(倒數)。李鴻章翁同龢恩怨不是一朝一夕,最初原因,和李鴻章還真沒什麼關係,只不過德高望重的翁師傅心胸狹隘罷了。翁同龢主管六年戶部,六年時間裡,幾乎沒怎麼給過北洋軍費,很長的時間,北洋沒買過一艘軍艦和一發炮彈。北洋創立之初,亞洲第一艦隊可不是吹的(雖說那會兒亞洲沒什麼強國),到日本巡視,日本人嚇得不輕。日本也是從那時起,開始全國募捐,籌集軍費購置軍艦,目標就是打敗李鴻章的北洋海軍。

    李鴻章為了北洋可謂是嘔心瀝血,但奈何,小人作祟。打仗,打的就是錢,沒錢怎麼打仗?日本海軍高速發展同時,北洋海軍只有倒退的能力。開戰之際,李鴻章請求戶部撥款300萬兩軍費,最終也只拿到18萬兩。怎麼打?拿什麼打?

    國與國之間打仗都是要本錢的,要用很大的開支,涉及到的問題就是拿什麼打?沒錢,再大的勇氣,都是白費。

  • 2 # 老北京人142857A

    這是在探討甲午戰敗的原因,媒體評論很多,最有說服力的只一句:落後就要捱打,這是落後的封建制國家與上升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戰爭,腐敗的清政府風雨漂搖,民不聊生,不思進取,日本維新成功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軍事發展很快,走上對處外擴張之路。甲午之敗是兩種國體的較量,失敗是必然的,沒有李鴻章,也會有張鴻章,王鴻章,這是歷史的必然,當然他(李鴻章)只負其個人應負的責任。總之他在歷史上是負面人物。

  • 3 # 江東汪郎

    甲午戰爭的失敗,讓清王朝最後一場崛起的機會徹底被打破。作為北洋大臣,李鴻章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軍紀敗壞、任人唯親、軍備不足、貪汙成風等客觀因素,李鴻章沒有積極去處理整頓,而是任由其惡性發展,造成的結果就是一敗塗地。

    但是甲午戰爭失敗的最大根源是滿清政府的腐朽,這個鍋李鴻章不能背,也無法背。甲午戰爭雖然爆發於19世紀90年代,世界文明已經進入了近代化、民主化,但清王朝依舊是封建專制政府,無法看到世界變化的大勢,還企圖用老的思維對洋務派進行打壓、欺榨。

    同時滿清統治者還死抱著“滿漢有別”的政治偏見,看不到民族團結的力量,不敢發動一場全民抗日的愛國浪潮。

    因為他們怕,怕億萬漢族百姓一旦被激發出血性後,他們的統治就不穩了,哪裡還有心思想著國家、民族的未來!

    李鴻章進行洋務運動,積極努力的向“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救國理念前進,但他畢竟是封建士大夫體制中走出來的,相對當時的華人來說眼界稍微寬闊一點計程車大夫。

    忠君愛國的那一套封建理論依舊是他固守的心靈港灣。

    所以,在慈禧太后只希望天下太平,不願意有戰爭的指導理論下,對洋人一知半解的李鴻章推出了他那一套“和戎、自強”的外交思想。兩人的智慧得到碰撞併產生了火花,自然也就主導了滿清王朝的對外策略!

    這樣的結果就是,甲午戰爭爆發後,範圍僅限制在黃海和遼東、魯東、北韓,並沒有波及中國其他地方。

    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滿清政府拒絕了張之洞等人的請戰,只是躲在紫禁城裡夜夜笙歌,不顧李鴻章的困境,不顧前線軍人的死活。

    尤其是慈禧太后,在甲午戰爭爆發前夕居然還挪用海軍資金修建圓明園,這樣的國家領導人怎麼能夠治理好國家!

    甲午戰爭的結果就是,清王朝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並賠款割土,而李鴻章又一次在屈辱的條約上留下了大名,為他的主子再一次背起了鍋。

    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有人說甲午戰爭是日本和李鴻章一人的戰爭,而不是和清王朝的戰爭!

    可悲!可嘆!

  • 4 # 厲兵

    這話稀奇了,兩個飯店老闆做生意互掐,一個老闆生意黃了,不從老闆身上找原因,讓下邊的店小二來背鍋。李鴻章是大清國的主子嗎?李鴻章有財權麼?李鴻章有不受限制的軍權麼?李鴻章有不受限制的人事權麼?還是李鴻章有反心,吃裡扒外,向日軍洩露了軍事機密?

    圖一:李鴻章只是個打工仔,作不了大清國的主。

    經營不善,飯店倒閉,把飯店的生意搞得一團亂麻的,不是老闆還能是誰。老闆得負主要責任,管錢的掌櫃得負次要責任吧。大清國一個爛攤子,天天被列強糊熊臉,慈禧想的不是勵精圖治,而是躲在宮裡當老佛爺。擦屁股的事都讓李鴻章來幹。

    一方面,李鴻章一手屎,被罵成賣國賊是洗不白的。另一方面,對於大清國來說,李鴻章至少還是忠心的,還是希望盡力搶救一下的,無論是搞工業,還是建淮軍,還是搞北洋艦隊,至少沒有想過叛國。幹得好乾得壞,是能力問題,不是態度問題。淮軍和北洋艦隊戰力那麼差,李鴻章不擔責任是不可能的,這就屬於能力問題。

    圖二:很多人只看到李鴻章的專業技能是在賣國條約上簽字。沒看到他搞工業搞軍備。

    說到態度問題,慈禧為大清國的子民盡力了沒有?各位八旗王爺為大清國的子民盡力了沒有?管錢袋子的大管家清流黨為大清國的子民盡力了沒有?自古以來,嘴炮誤國。歷史無數次地證明,越是嘴上標榜仁義道德,對國家對軍隊越是危害大。從漢到明到大清,這些沒有實踐經驗,一切從嘴炮出發的磚家,沒幹成過對國家有益的事。

    李鴻章作為總理大臣,只是滿清國的一個打工仔而已。軍國大事,上面有慈禧和王爺們壓著,錢袋子,由清流黨管著。大清國的政令,出不了李鴻章的總理衙門。地方大員們哪個聽李鴻章的。張之洞聽不聽?劉坤一聽不聽?國家要打仗了,要有人來背鍋了,大家都是聰明人,能躲多遠躲多遠。

    圖三:大清國爛透了,李中堂救不回來,換了張之洞劉坤一翁同龢,照樣也救不了。

    清流黨老大翁同龢那個愛國口號,叫的是山響啊。為什麼不自告奮勇去北韓指揮作戰?大清國中央政府根本無禦敵之兵,能跟日本打的只有各位大員自己的私兵。所謂的中興名臣張之洞劉坤一為什麼不出兵為國盡忠?甲午戰爭拼光了李鴻章的老本。賴以起家的淮軍沒了,心血操持的北洋水師也完了。

    作為一個打工仔,工錢沒掙到,反而為了老闆的店鋪把自己的家當全賠進去了。這還沒完,還得替老闆籤個賣國條約——呵呵,老佛爺沒賣國,賣國的是李鴻章。

  • 5 # 潤l溪

    甲午戰爭之敗,李鴻章的責任是不可推卸的。當然,把責任都推給李鴻章也是不對的,根源還是當時大清帝國統治者的落後思想以及落後的制度。

    李鴻章作為北洋大臣,他的失敗之處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敵我實力變化報告不足。北洋艦隊建立之初,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四,但是在日本傾舉國之力全力追趕下,在戰爭爆發兩三年前,兩國海軍實力已經基本持平甚至日本稍稍領先。李鴻章沒有及時將情況報告給皇帝,至少沒有讓統治者引起足夠重視並投入資源。等日本挑起戰端,各國紛紛中立,再買軍艦買炮彈,人家已經不賣了。

    二是海軍日常戰備不足。一段時期內,北洋艦隊軍紀廢弛、訓練荒廢,搞走私、抽大煙、置辦房產等,缺少軍人作風。後勤保障也不足,由於腐敗、黨爭等原因,艦隊炮彈短缺、武器老化、無優質燃煤等,這些都嚴重削弱艦隊戰鬥力。很多問題到了戰爭爆發前都沒有得到充分解決。

    其餘的戰役指揮(比如北洋艦隊是防守還是進攻、陸軍方面的協同作戰),他雖參與其中,卻不具備最高領導權,他責任是有,但不能全怪他。最受人詬病的談判,他雖然簽訂的《馬關條約》,但考慮到城下之盟的背景,經受著朝廷和日本兩方面的壓力,也不能全怪罪於他,畢竟清廷也沒有民國政府抗日戰爭時期抗戰到底的決心。

  • 6 # 湘中明珠Zxp

    該不該背都得歸他背了,北洋艦隊打輸了戰爭北洋大臣能不承擔責任嗎?

    甲午戰爭是在清政府高層意見尚未統一,北洋艦隊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各地督撫(包括南洋艦隊)持觀望態度下開打的,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李鴻章在以一己(北洋)之力獨抗日本全國,不輸實在有為人和,因為他的好多政敵和豬隊友們都苦盼著他大敗的結局呢!

    甲午戰爭發生在清廷最腐敗的時候,政治精英大都因循守舊,腐敗無能,軍隊紀律渙散,素質低下,國民國家觀念淡薄,認同度極低,就是比較開明且有些能力的各洋務先驅,也都各自打著小九九,此時的大清既是一段朽木也是一盤散沙,在對外戰爭中輸得一敗塗地並不算意外!

    我不知道身在棋局中的李鴻章有沒有看清這局棋,是不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導致自取其辱,或許他是自認為以北洋的實力足以打敗那東洋島國,畢竟當時的北洋艦隊號稱亞洲第一和全球第四,且有主場之利,可未曾想到他背靠著的大清帝國並沒有給他多少助力,有些人還明裡暗裡下絆子,他實在是獨木難支,迴天乏力!

    在當時的政治環境和背景下 打輸了戰爭並不能證明他有罪和無能,儘管他確實應該為一些戰術性錯誤買單,客觀上他個人也確實存在一些瑕疵,但我要說,相對於大清政府的其它官員,他是做的比較好的,至少他盡力了,他算得上一個失敗了的英雄!

  • 7 # 帝國中興

    甲午戰爭無論是海戰還是陸戰清軍都是一敗塗地,而且讓他們引以為傲的北洋水師更是全軍覆沒,甲午戰敗完全就是清王朝統治者的短視和腐敗造成的,但是作為北洋水師統帥李鴻章還是有一定的責任的,初期這場戰爭是由李鴻章遙控指揮的,由於北洋水師在黃海一戰中損失慘重,鑑於李鴻章指揮不利損兵折將,光緒皇帝就越過李鴻章直接指揮了這場戰爭,最終的結果還是以失敗告終。

    戰前李鴻章就深知當時的清軍已經不是日本軍隊的對手,無論是從軍事裝備還是兵員素質,日本軍隊已經遠遠超過了清軍,所以在戰爭還沒開始以前他就積極主動的尋求英國,俄國和德國等歐美列強國家調停中日爭端,但是日本為了擠進列強的行列他們又怎末可能放棄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呢?也是因為李鴻章尋求歐美列強的調停而耽誤積極備戰的準備時機,導致北洋水師在開戰時軍艦炮彈不夠用。這個責任李鴻章是推脫不掉的。

    還有就是朝廷的短視和不作為,在當時海軍裝備日新月異新舊更替十分頻繁,而自從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成軍之後清政府在翁同龢的建議下暫停了北洋水師裝備採購經費的播放,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在日本傾盡全國之力不遺餘力的發展海軍的時候北洋水師卻在漸漸的落後於世界主流,直到黃海海戰打響之前北洋海軍連最起碼的炮彈都補不齊,用的還是沒有致命威力的穿甲彈,而當時的西方海軍和日本海軍已經大量裝備了開花彈,北洋海軍開一炮頂多砸個洞出來,而敵人的炮彈卻是可以炸到一大片。

    甲午海戰的失敗朝廷要付主要的責任,因為朝廷的短視使得本來名列世界前茅的海軍慢慢落後於世界,而負責為北洋海軍提供煤炭的後勤部門由於貪汙把煤渣交給他們,導致北洋水師的軍艦鍋爐迅速老化等等,同時也是由於李鴻章一味的請求洋人調停不積極備戰讓日本人鑽了空子,在清軍還沒有準備充分的情況下率先開戰。總之甲午戰爭的失敗清政府和李鴻章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主要責任還是在統治者身上。

  • 8 # 止戈軍是我

    這個問題本質上,還是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是什麼的問題?只有戰敗的原因搞清楚了,那麼李鴻章到底該不該背鍋這個問題,就順理成章地搞清楚了。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正文

    先分析戰敗的原因。

    我一直非常欣賞這一句話:“想看見真正的地球,就要脫離地球到太空去看”。120多年過去了,這場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表面上看,這只是一場戰爭,一個軍事問題而已,但仔細思考,肯定不僅僅只是一個軍事問題。所以,我不想侷限於戰爭本身來討論這個問題。而是要從另一個更廣泛,更宏大的視野來認識這場戰爭。

    一、人的問題。人的問題可能比較複雜,它涉及人心、信仰和精神等等方面的內容。從清朝方面來講,可謂是人心早散了,上層統治階級存在“帝黨”與“後黨”之爭,表明上層就不和,下層的人就會選邊站,從而導致兩派之間的諸多鬥爭,這種鬥爭就會蔓延到戰爭上來,比如,各派勢力協調的問題、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及淮軍與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的本地武裝協同的問題就不可能解決好。另外,在李鴻章四路增兵牙山之時,清兵剛剛登上運兵船,唯利是圖的老百姓就把這些情報出賣給了日本人,讓日本人提前知道了清軍的動向,這也表明下層老百姓的人心也壞了。還有信仰問題,我記得劉亞洲將軍曾說過,清軍揹著槍就像是農民下地幹活時揹著鋤頭,愁眉苦臉;而日本軍人拿著槍,趾高氣揚,非常自信,這體現在戰場上,就是戰鬥精神的天差地別。還有,從日軍進入旅順後的大屠殺,也可以看出,日軍人數很少,卻大量殺害當地的民眾,華人非常溫順,任由日本人殺頭,並且還幫助日本人運送屍體,一點反抗精神都沒有,這樣的場景甚至連日本人也看不下去了。

    日軍在花園口登陸

    日軍旅順屠城

    從日本方面來講,從當時的內閣成員到前線軍官,幾乎都受過西方教育,要麼留洋,要麼接受過良好的西方軍事教育。而清朝方面,儘管像以劉步蟾為代表的青年軍官也留過洋,但李鴻章、丁汝昌這樣軍事上的實際領導者卻是地道的“土鱉”,甚至連有些海軍基本的常識都不懂。這是軍隊人員的差別。還有日本民眾是熱情支援子弟上戰場的,把這看成極光榮的事情,成群接隊地為上前線參戰的官兵送行。

    日本老百姓為上前線參戰的官兵送行

    二、文化的問題。儘管歷史上日本人一直在學習中華文化,但中華文化傳到這個島國以後,慢慢地就被本土化了,特別是在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人脫亞入歐,在文化上更趨近於西方,信奉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另外,日本還是一個海洋民族,海洋民族更加開放,天生的危急感也讓其有擴張的慾望;而中華民族本質上是農耕民族,當面對浩瀚的海洋時,往往覺得它是難以逾越的天塹,自己的利益也就到此為止了。所以,由於文化的不同,日本人在戰爭中就會充滿冒險精神 ,具有賭徒的心理;而農耕文化往往表現出求穩的特徵,相對保守。在戰略上的體現也會非常明顯,比如,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在戰爭中取守勢,從而導致戰爭序幕開啟後的一系列戰役的惡性後果。

    背靠歐亞大陸的中國與島國日本

    三、改革的問題。清朝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進行洋務運動;日本在“黑船事件”以後,進行明治維新,到1894年戰爭爆發時,改革或改良都是30多年。其實,這場戰爭,就是兩國改革成果的大比拼。日本人的改革是全面的、徹底的、從頭到腳的改革;而清朝的改革僅僅只是器物層面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實用主義,表現上看是改革,但其本質根本沒有進行改革,信奉的還是老一套的東西。不思進取,不知道與時俱進,只有戰敗了才清醒,甚至戰敗了,還不清醒。這場戰爭不失敗才怪。退一步講,這場戰爭即使僥倖勝利,在第二場甲午戰爭中也會失敗。

    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漫畫

    再說李鴻章應不應該背鍋?

    如果從純軍事的角度來說,李鴻章確實要背鍋。但如果跳開軍事層面來分析戰敗的原因,很顯然,李鴻章不應該背鍋。因為上面三個方面的原因,不是他能承擔得起的,他不過是一個具體“辦事的人”和華人的一名“代表”。如果把全部戰敗的原因歸罪於李宗堂大人,是不公平的、不理智的。

  • 9 # 水繞山環2

    李鴻章在甲午戰爭中的責任應從甲午戰爭失敗原因上探求。

    1.從兩國的社會政局看,日本明治維新後,積極推行殖產興業,文化開明,富國強兵的三大政策。把對外侵略擴張作為基本國策,同時向國內民眾進行伸張國權的思想鼓動,民族情緒不斷高漲,甚至走向極端,發動戰爭已能舉全國之力。

    而於中國,清政府雖然有同治中興的洋務運動,但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封建落後的政治、軍事、經濟體制沒有改變。在面臨一場決定國家命運的關鍵戰爭前,軍備廢弛,缺乏防範,主戰派和主和派爭論不休,互相攻訐,把政見之爭看得比國家利益還重。至於被奴化的民眾,更是一盤散沙,從上到下毫無鬥志。這種情況下,日本對中國的戰爭可謂先進與落後的對決。

    2.雙方軍力的對比呈敵強我弱。甲午之戰,清政府動員的是北洋系,淮軍為主體。有邊海防衛陸軍5.4萬人,其中機動兵力2.5萬。日本則是全國總動員,總共12萬人,幾乎全部投入中國戰場,任何一個兵團均在3萬人以上,超過中國機動兵力的總和。

    海軍方面,雙方主力艦艇都是12艘。北洋艦隊總噸位32396噸,日本聯合艦隊總噸位為40849噸。大口徑火炮中日對比為42 : 43,速射炮中日對比為0: 97。150mm口徑火炮發射速度對比,中國每分1發。日本每分8~10發。北洋海軍所攜帶的彈藥只有半個基數,其餘用減三裝藥的教練彈代替,海陸軍打出的炮彈擊中目標後不炸的情況幾乎是常態。

    3.雙方指揮系統突顯兩軍體制的巨大差異, 這種差異嚴重的影響著戰略決策、戰鬥機動和戰力。中國軍隊沒有嚴密的指揮系統,沒有司令部,沒有參謀官,戰鬥部署全憑最高指揮官拍板。諸軍平時各駐一地,互不隸屬。以致戰時不能統一排程,出現混亂。關鍵的平壤之戰,清軍苦戰100天,因沒有補給彈盡糧絕,無法再戰而後撤;日軍在威海登入後,集中3萬人猛攻北洋7000人,山東巡撫李秉衡所屬1萬多人以邊海防務屬海軍範圍而坐視北洋全軍覆沒,李鴻章不能節制;南方解救威海的援軍,直到威海被日軍攻陷,仍在行軍的途中。

    反觀日本,為了這場戰爭組建了一個完備的戰時統一指揮系統。特別設立了暫時大本營,作為戰時最高指揮機構,全權負責對中國和北韓的軍事行動。成員有天皇、參謀總長、次長、軍令部長、陸軍大臣、海軍大臣等。這一戰時指揮系統完善、協調,使日軍作戰方向明確,迅速靈活,始終掌握戰爭的主動權,總是能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4.兩國決策者的指導思想決定著兩軍的戰鬥意志。大戰在即,清政府方面戰和兩派激烈爭鬥,不能齊心合力一致對外。李鴻章對日本迅速崛起以及其軍事實力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他認為,北洋海軍的軍力僅僅夠守門戶而已,避戰求和、以夷制夷是他的指導思想。他一直寄希望於利用英俄兩國在遠東地區與日本的直接利害衝突,請求英、俄從中調停,迫使日本從北韓撤兵。這樣的指導思想很難想象能影響軍隊形成戰鬥意志。

    相反,日本的決策者把對外擴張作為基本國策,征服中國是其多年的夢想。為發動對中國的戰爭,進行了20多年的擴軍備戰,不斷向北韓和中國派出間諜收集情報,以中國為假想敵建設日本海軍,加緊以中國為作戰目標的備戰活動。對全體國民灌輸戰爭思想,動員全民參戰。軍隊的體制、官兵的素質、訓練、士氣及對戰略戰術的掌握都達到優於中國,遂下定決心傾全國之力賭國運。中日兩國的戰鬥士氣無法相比。

    從上述影響戰爭勝負的幾個主要因素看,與李鴻章有關的責任是,他把避免戰爭的希望寄託於外交斡旋,企圖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抑制日本,這是徒勞的。當然也有他的種種客觀原因,內部的各種矛盾,各種鬥爭會對他有很多制約,並不是有些事他想做就能做。他只是盡心竭力地為減輕清廷的被損害而奔波,以致最後出面簽訂賣國條約,背上賣國的罵名,實際上只是他為清廷效力而已。甲午戰爭的失敗,最根本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敗,這個鍋讓他背有失公允。

  • 10 # 華海機電1

    這個鍋,李不該背,因為本身,李,的思想操前,海軍全是他一手操辦的,主要的是官場上內鬥不斷,還有當政者為我獨大的感覺,是主因,沒有危機感,能不敗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貝克曼梁法試驗原理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