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島男爵
-
2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在令人蕩氣迴腸的“破釜沉舟”後,項羽與章邯兩位絕世高手在漳水河邊上演了一場長期被後人忽略,卻精彩絕倫的對決。
最終,大秦最後的頂樑柱在政治和軍事的雙重打擊下,被迫投降。
章邯出手,嚴絲合縫在鉅鹿之戰第一階段,項羽以其驚世的氣魄“破釜沉舟”消滅了王離軍,順利解圍。一時諸侯“莫敢仰視”,紛紛聽從項羽排程。項羽可指揮的兵馬達到了20多萬,聲勢大振!
可是,項羽依然很頭疼,因為對面的章邯給他出了道難題。
在逆境中沉著冷靜,是名將們的風格。
章邯即是如此。
此時,章邯手中依然有20來萬軍隊(也可能少於20萬,但不會差太遠),且戰力很強(說章邯軍不是正規軍,戰力不強的夥伴,可以抽空了解一下秦朝的兵役制度)。
章邯收縮陣勢,左翼依託太行的滏口陘,據險而守;右翼沿漳河隔水而陣,前出保證對敵的威脅;中軍在棘原,交通各處,隨時救應。項羽對這個佈陣也很頭疼。顯然,章邯的右翼是突出部,項羽連續打擊後,確實也能擊退章邯軍,但每次都是小勝,好不過癮!而且···糧草漸漸緊張了!
章邯的佈局,先立於不敗之地,待機而動,未必沒有機會反敗為勝!
豬隊友待機而動,可是章邯最後等來的,卻是深深的絕望。
首先,是秦二世派來了使者。使者劈頭蓋臉質問了章邯為何作戰不利。
章邯覺得有點惶恐,只要你們支援我,我有信心反敗為勝!但沒有朝廷的信任和支援可不行!於是,派將軍司馬欣回去報告軍情。
可是,司馬欣回到咸陽後,聽說丞相趙高對章邯等領兵大將懷有戒心,他停留司馬門三日,不得相見。司馬欣不敢久留,走小路回軍中。
司馬欣驚奇地發現:趙高果然派人沿著司馬欣來路追捕司馬欣!好險!
司馬欣回到軍隊後,和章邯說:大秦已經無可救藥了。如今趙高專權!如果您勝了,趙高嫉妒您的功勞;如果您不勝,更不免一死了!
攻心章邯征戰沙場,面對項羽這樣的對手,他不覺膽寒,但面對朝堂的猜忌和陷害,他不禁一陣心寒,開始猶豫了起來。
就在章邯開始憂心忡忡之時,一封來自項羽陣營的信,解答了他的猜想,撥動了他的心絃。
陳餘直接問項羽:白起、蒙恬功勞大不大?怎麼死的?為什麼?太大的功績秦是封賞不了的,只能幹掉的!現在您和我們打了三年,損失了十幾萬人,諸侯卻越打越多。現在,趙高心裡也不安!他也怕秦二世怪罪他!所以,想依法誅殺您!現在您打過了我們,功勞大了會被殺;打不過我們,也會被殺;為什麼不和我們一起起兵呢?一起當個諸侯不好嗎?不比你和家人都被殺了好嗎?
中間突破+後路包抄陳餘的話說到了章邯心裡。章邯也開始和項羽接洽、談判。
項羽很清楚,這個時候,即使章邯想投降,秦軍上下也是不服的,要想讓秦軍上下都投降,只有進一步打擊對手!
既然章邯開始談判,部署很可能出現鬆懈。但章邯畢竟是名將,這個偷襲的時間視窗不會太長!如何利用最短的時間,最大限度地改善戰局呢?
項羽派出司馬卬遠距迂迴,進攻河內,切斷秦軍一條退路。
在主戰場,項羽了自己的速度型先鋒——蒲將軍。讓他直接趁機以最快速度渡河直接逼近章邯中軍所在的棘原!目的不是為了一舉中央突破,而是為了在漳水以南建立橋頭堡,加強對章邯防禦體系中心的威脅!
屢作先鋒卻知名度不高的猛人----蒲將軍。蒲將軍領命而出,趁著秦軍部署不嚴,飛渡三戶津。
章邯立刻反應了過來!組織軍隊對蒲將軍實施反攻。兩軍在漳河南岸激烈交戰,蒲將軍英勇反擊,連續擊敗了秦軍的反撲。而項羽軍後隊也逐漸渡河而來,楚軍在漳河以南的陣地得到了鞏固!
汙水,最後一擊在初期的全力反撲無效後,章邯意識到已經不可能把越來越強的漳南項羽軍趕走了。而隨著項羽軍在這個橋頭堡力量的不斷加強,章邯的整個防禦體系將被切割,有全軍覆沒之危!
此時,只有暫時退卻,更換戰場,只要儲存主力,就有再戰的希望!
退去哪裡?河內已經被司馬卬攻略了,只有退回上黨!對從左翼軍所在的釜口陘,過太行山,依託上黨,抗擊聯軍!
先後撤再伺機反擊,你叔父項梁就是這麼被我幹掉的!於是,章邯組織了大轉移!
如此規模的大轉移,從來就是風險巨大的。尤其···當對手是項羽這種絕世高手時。
這麼大規模的轉移,尤其發生在士氣受挫的部隊時,跡象是很多的。敏感的項羽鼻子一聞,就嗅了出來!
於是,項羽立刻調兵埋伏於章邯轉移的必經之路——汙水。
當章邯軍行到汙水時,遇到了項羽軍的阻擊,瞬間傻眼了!他們的前方,是據狹窄隘口的敵軍;後方,轉移時放棄的險阻之地已經被楚軍所有!真叫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章邯被迫組織部隊漫無目的地朝南撤退,一邊走,一邊和項羽接觸、談判。
納降項羽在接到章邯的請降書後,召集軍吏商討。
項羽其實也被章邯搞煩了,要不是你丫這麼能撐,我至於耽誤這麼多時間嗎?現在劉邦那小子都快要先入關了!
項羽告訴大家,楚軍的軍糧不多了,要再打也很難打下去了。
隨後,項羽與章邯相會於洹水指南的殷恓墟,章邯向項羽做了盟約(說得好聽叫盟約,難聽點叫投降儀式)。
大秦帝國最後的一絲希望,徹底隨著涓涓的洹水,奔流而去了。
章邯的最後敗亡,最大的原因還是大秦帝國自身的混亂!作為武將,章邯在面對氣勢正盛的項羽軍時,已經做到了他能做的一切。
只是,秦二世、趙高,不僅不能發揮支援、鼓勵的作用,反而以陰毒的手段來對待自己的守護者。他們不滅亡,確實沒有天理!
而項羽在此戰中積極主動的軍事風格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章邯儘管信心動搖,但其戰場部署並沒有大的紕漏。也只有項羽這樣的人物,才能充分創造時機、把握機會,一舉取勝!
當章邯最後向項羽哭訴自己的遭遇時,不知道他會不會想起李牧等六國名宿。如果想起這些,章邯或許心裡會好受些,因為,李牧們,早已人頭落地!他們可沒有機會向人哭訴自己的遭遇!要幹出成績,能力是基礎,平臺是關鍵!
願君有個好平臺!
-
3 # 國史記聞
章邯的投降就是典型的外部作戰受挫,內部領導猜忌,他雖然手握重兵,但實在是走投無路了。
在上篇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章邯在秦國危難之際(周文已經率領數十萬大軍抵達戲水,威逼咸陽)勸秦二世釋放驪山七十萬刑徒,讓他們拿起武器反抗起義軍。在秦國正規軍的率領下,這批新生的秦國軍隊很快就取得了重大的勝利——章邯先後擊敗了周文和項梁部隊,開創了“楚地兵不足憂”的局面。
隨後,章邯及王離、涉間等人北上救趙,對鉅鹿城形成了包圍之勢,致使率領數萬大軍駐紮在鉅鹿城北的陳餘都不敢出兵救援。在這種情況下,剛剛取得楚軍指揮權的青年項羽以銳不可當之勢,以破釜沉舟之勇取得了鉅鹿之戰的勝利。
但是項羽所取得的勝利是區域性的,他取得了“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的戰績,沉重打擊了士氣高漲的秦軍,但是卻未能與章邯所率領的秦軍主力作戰。所以,在鉅鹿之戰後“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
此時的章邯依然在軍隊數量和地理區位上佔據絕對的優勢,項羽雖然“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並且在隨後的戰爭中多次取得勝利,卻未對章邯造成實質性的威脅。如果章邯與項羽真的在此時舉行決戰,其勝負是不可斷言的。
正在此時,“二世使人讓章邯”,章邯感覺到壓力,但是又想堅持自己的策略——此時秦軍有甬道保證糧草的供給,而項羽則是孤軍深入,補給正是他最大的問題。所以,章邯派長史欣前往咸陽給秦二世彙報戰況,但遭到了趙高的阻撓。這讓章邯感覺自己已經失去了秦朝的信任,內部的長史欣和外部的陳餘都開始勸章邯投降:
今戰能勝,高必疾妒吾功;戰不能勝,不免於死——長史欣夫將軍居外久,多內卻,有功亦誅,無功亦誅……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此孰與身伏鈇質,妻子為僇乎?——陳餘這些話都說到了章邯心裡——此時確實沒有再給秦國賣命的機會了!
所以章邯先後兩次主動提出要與項羽部隊“約和”:
章邯狐疑,陰使候始成使項羽,欲約。章邯使人見項羽,欲約。而此時項羽也終於因為糧草不濟而答應了議和,雙方最終在“洹水南殷虛上”會盟,章邯從此不再是項羽的敵人,反而倒戈相向“長史欣為上將軍,將秦軍為前行”。為履行和議的條款,此時尚未被封為諸侯王的項羽“乃立章邯為雍王,置楚軍中”。章邯的有條件投降極大地打擊了秦國的有生力量,並擴大了起義軍的實力,極大推動了滅秦戰爭的進度。
-
4 # 南宮外史
鉅鹿之戰後,秦軍大將章邯投降了項羽,原因有四點:
一、秦國滅亡已成定勢,章邯軍也處於被殲滅局面。
經過鉅鹿之戰後,秦軍主力王離的二十萬大軍,被項羽領導的起義軍徹底殲滅,王離被俘,蘇角被殺,涉間自焚而死。章邯率領的七十萬刑徒軍等,在經過兩年多的戰爭損失,以及項羽軍隊在鉅鹿之戰的打擊之下,只剩下二十多萬人;糧草也被項羽截斷,全軍已經喪失鬥志,戰場上的主動權已經完全喪失,敗局已定,被殲滅只是時間問題。
二、秦朝廷奸臣當道,對章邯軍的威脅和迫害。
章邯在接連失利的情況下,受到秦二世斥責。到朝廷回報戰況的司馬欣,也受到趙高的刁難,感到趙高可能要讒害他們,連夜從小路逃回軍中,向章邯彙報了奸臣趙高當道,戰勝,會被趙高忌恨而死;不勝,則會被依法處死。在這種情形下,章邯只有投降或戰死兩條路可走,而戰死相當於為奸臣賣命,心有不甘,所以,只有投降,才是出路。
三、被攻心戰擊破心理防線。
趙國大將陳餘給章邯寫了一封勸降信,對他開展了攻心戰術。陳餘信中陳述利害,分析了秦亡已是大勢所趨;秦朝奸臣當道,白起、蒙恬都沒有好下場,而今已經沒有領兵將帥的活路;只有投降才有前途。章邯被陳餘說服,這才派人到項羽軍中洽談投降事宜。
四、項羽談、戰結合,徹底打垮章邯的僥倖心理。
在和談過程中,項羽繼續派遣軍隊進攻章邯軍。章邯軍本就喪失了鬥志,又有和談意願,更加難以抵抗項羽軍的進攻,接連被打敗。章邯在這種接連戰敗的情況下,只得再次向項羽請求投降,最終項羽同意了章邯的無條件投降。
-
5 # 芒果論史
其實章邯投降項羽這件事和項羽的關聯性不是特別大,這件事之所以發生應該說是多方勢力共同促成的,這其中既包括項羽的施壓,又包括趙高的胡作非為為章邯帶來的心理壓力,但更重要的還是司馬欣和陳餘二人的勸降。
首先要說明的是,章邯絕沒有被嚇破膽。
相反,章邯當時是較為冷靜的,他其實是在經過一番思考,權衡利弊之後太痛下決心背叛秦王朝,二十萬軍隊不過是他給項羽的投名狀而已。
來自皇宮的壓迫如果閱讀過史記,那麼我們就會知道秦二世胡亥的三觀是非常不正的,在秦二世的眼中,君主天生就應該享受,而子民就應該是奴僕,如果像三皇一樣與百姓一起勞作,那就無法體現出天子的尊貴,更無法展現天子的不同。
在這樣極度歪曲的三觀之下,善於阿諛奉承的趙高逐漸成為了秦二世手下的第一重臣,章邯的壓力也正是來自於趙高。
談到秦末的農民大起義,其實真的不算很強,他們的實力和曾經的六國軍隊根本無法相提並論,但最終他們卻取得了勝利,摧毀了秦王朝,這和秦王朝內部的腐爛是息息相關的。
蒙恬在北方有三十萬大軍,但蒙恬被處死,這三十萬大軍並沒有在秦末的戰爭中出現。趙佗帶軍前往南越,聽聞中原戰亂,他直接在南越當土皇帝而不回去援救秦王朝。唯一一個真正挽大廈於將傾的人是章邯,但章邯率領的並非秦王朝的正規軍,他率領的不過是二十萬驪山刑徒而已。
即便這樣,章邯也鎮壓了數不勝數的起義軍!但是項羽的鉅鹿之戰為章邯帶來了一些小麻煩,王離被殺是秦軍面臨的一次大挫敗。章邯只能派司馬欣回皇宮報告,但司馬欣沒有被二世召見,預感到不對之後,司馬欣果斷逃跑,後來果然被趙高追殺。
司馬欣向章邯報告此事之後,章邯逐漸感到了害怕。
陳餘的勸降信趙高為什麼要追殺司馬欣?
這個問題在陳餘寫給章邯的信中有較為充分的分析,趙高是靠著欺騙秦二世的方式才能逐漸掌握宮內的大權。趙高是怎麼欺騙秦二世的呢?趙高告訴秦二世,如今的這些起義軍不過是一些盜賊罷了,大秦的軍隊可以輕而易舉的平定他們。
趙高說得是很有道理的,前文也已經分析過了,起義軍的實力根本沒法和舊六國大軍相提並論。但趙高故意隱藏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秦軍的實力也不復從前,正規軍根本就沒有上場,全靠臨時組建的雜牌軍在做抵抗。
也虧了是章邯厲害,才能夠扼制住起義的擴大。
但是問題在於趙高吹的牛皮得靠章邯來實現,如果章邯平定了起義,那頭功肯定是趙高的,如果平定不了,那鍋肯定是章邯的。而事實很顯然,章邯沒有能夠平定起義,王離被殺更是秦軍的失敗。到了這個時候趙高就需要抓替罪羊帥鍋了,所以他才會追殺司馬欣。這麼一番分析就很清楚了,章邯堅持守護秦國,不論輸贏都不會有好處可得,他的風險是要遠遠大於收益的。更何況,鎮壓起義軍本不是章邯的分內之事,他不過是強行頂上而已,為何要去冒這份風險呢?
所以說,章邯選擇投降也就不奇怪了。
畢竟帶著二十萬大軍投降,那就是一件大功,封王不在話下(後來項羽封其為雍王),而如果投降晚了一步,要麼被秦王朝搞死,要麼投降起義軍也撈不到好處。
想通這一層後,章邯才急不可待的向項羽投降。
-
6 # 歷史評說
說來,章邯也是個悲劇性的人物,本是一介武夫,為了秦國忠心耿耿,心有餘力也足,無奈皇帝不給力。鉅鹿之戰後,章邯投降項羽。而章邯投降的時候手下還有二十萬秦軍精銳,而且還佔據優勢,為什麼要向項羽投降呢?
秦二世被趙高殺掉鉅鹿之戰後,章邯與項羽依然保持對峙的狀態,但是此時朝廷卻發生了一件大事,趙高把他一手扶持的秦二世胡亥給殺了。秦二世都死了,秦國名存實亡,章邯作為秦國大將,這時候到底為誰而戰呢?為趙高?
趙高早已不得人心,人人得而誅之,為趙高賣命不值得。這個時候如果再堅持與項羽決戰,只會徒增雙方士兵的傷亡,而秦國敗局已定,章邯沒有必要再做無謂的犧牲。正是出於這個考慮,章邯最終還是選擇了投降。
為了自保趙高權傾朝野,連皇帝都只不過是他手裡的玩物,丞相李斯也被他給夷三族。李斯和章邯的關係很好,而且也是章邯在朝中的靠山。靠山倒了,章邯也得考慮考慮自己的後路。
此時的秦朝氣數已盡,滅亡是遲早的事情,再加上司馬欣在一邊勸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章邯自然心動了。在項羽手下依然帶著他那20萬秦軍,何樂而不為呢?
結局可惜的是,章邯的結局也是悲慘的,他帶著的二十萬秦軍最終被項羽坑殺,章邯也由於項羽對他不信任,最終自殺身亡。
-
7 # 歷史學習之窗
秦將章邯投降主要原因我認為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將領不和。項羽率軍渡過黃河之後,面臨30萬秦軍,但是這30萬人分別有兩個人率領,章邯率領20萬大軍,剩下10萬大軍由王離統率。項羽渡過黃河之後,面對的第一個敵人就是王離,而此時他與章邯已經產生了嫌隙,二人雖然都在秦始皇面前為將,但是為了爭奪皇帝的寵信,曾經多次互相傷害,直至王離被項羽圍困,章邯率領的20萬大軍在旁邊觀戰,卻沒有出手救援。王離大軍被項羽所破,秦軍主力尚失近一半,導致章邯已成為孤軍作戰。
第二、糧草不足,士氣低糜。秦朝朝廷在王離兵敗被俘、運糧甬道被破之後,已無糧草輸送給章邯大軍,戰爭難以維持。而糧草是戰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糧草一斷,實際上軍隊士氣也走向低糜。反之,項羽的軍隊在大敗王離軍後,士氣高漲,並激起所有反秦武裝均投入到積極反秦戰爭中,局勢利好已轉向反秦武裝一方。
第三、朝廷猜忌。秦朝內部被趙高專權,章邯受到猜疑。秦二世責怪章邯大軍“數卻”,章邯派司馬欣到咸陽親自去向皇帝解釋原因,分析局勢時,卻因為趙高的大權獨攬,司馬欣連續三天未見到秦二世皇帝得面,又察覺到趙高欲殺害自己,於是另選一條路潛回章邯軍營,對章邯說明了朝廷內部的事,以及半途險被殺害的事。分析了當前局勢,趙高妒賢,若僥倖戰勝,則會因為功高受趙高嫉妒,而如同蒙恬、白起一般慘遭殺害;如若戰敗,趙高則會因此用秦法治罪,勝敗都難逃趙高欲加之罪而慘遭迫害。如若以大軍實力尚在,去投降反秦武裝中,最具有實力的項羽,則以後可不失封王之貴。這些分析堅定了章邯的降項之心。
第四、項羽策略的改變。本來項羽有徹底打垮章邯秦軍的想法,以報叔父被殺之仇,但後來接受了招降章邯的建議,與章邯進行和談,這一舉動也加速了章邯投降的決心。
所以,章邯投降項羽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秦運勢已盡的表現。此後,劉項大軍所向披靡,很快摧垮了看似龐大的秦朝,並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
-
8 # 莽原大語文
想當初,章邯躊躇滿志,率領數十萬大軍殺出潼關。一路上,他消滅了周文、陳勝等義軍,又將項梁斬殺於陣中,威風八面。他奮力追擊敵人,驕橫無比,不可一世,成了秦王朝最鋒利的爪牙。誰知,章邯在鉅鹿吃了敗仗,接著連續失利並一再退卻。不僅攻取趙國進而收復天下的宏願都化作了泡影,而且他突然發現天地之大,竟無秦人容身之處。退無可退之時,章邯只能痛哭流涕,向項羽投降。此事絕非偶然,仔細分析,有下述三方面原因。
一、秦軍被義軍合圍並截斷了退路,章邯懼怕各路諸侯瘋狂的報復。鉅鹿之戰後,秦人的戰略處境驟然惡化。章邯手下大將蘇角戰死,王離被俘,涉間自焚,士卒更是聞風喪膽,早沒有了此前的銳氣,軍隊的戰鬥力迅速下降。秦軍雖然還有二三十萬人馬,但軍心渙散,逢戰必敗,章邯也無力扭轉這一頹勢。章邯駐軍棘原,項羽安營漳南,看似戰局僵持著,實則項羽引而不發,展開了一場心理威懾戰。章邯和秦軍心驚膽寒,他們意識到,秦人已一步步落入楚趙聯軍和各路諸侯的合圍圈中。章邯知道,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秦人與楚人、趙人結下的仇怨最多最深。而此時,也是楚趙復仇的最佳時機。一場大決戰之後,秦軍很有可能全軍覆沒,靡有孑遺。 更可怕的是,即便秦軍能衝出重圍,他們的退路也被徹底切斷了。沛公劉邦率領義軍,從南陽抄近路攻打秦朝的老巢咸陽。秦人後方空虛,沛公勢如破竹,攻破咸陽,指日可待。此時,河南也被瑕丘申陽佔領,與楚趙控制的河北連成一片。這樣看來,章邯已無突圍返回秦地的可能,若想生存下去,只能向舊日的死敵投降,否則,死無葬身之地。
二、章邯被趙高之流嚇怕了,不敢回咸陽。遭受合圍,章邯倍感處境不妙,恰在此時,秦二世派人嚴厲責備他。章邯惴惴不安,深怕朝廷那面生出什麼問題,於是,派長史欣回咸陽打探訊息。可是,掌握秦朝實權的趙高,不但不見不相信章邯的使者,而且派人沿途追殺。此事讓章邯明白了自己的處境:趙高專權,忌憚自己這樣的實力派將領,我們打了勝仗,他嫉妒,要加害的;打了敗仗,他更要加害,他必除掉我們而後快。此時,趙將陳餘也來信勸降:你們秦國有殺功臣的傳統,白起、蒙恬都蒙冤而死。而你做秦將三年了,損折了幾十萬將士,秦二世和趙高肯定都饒不了你的。有功,他們要誅殺你;無功,他們更要誅殺你。秦朝必亡,已是天下共識。你還是應該聯合義軍,共同攻秦。讀了陳餘的信,章邯尚有狐疑之心,猶豫再三。但是,項羽不給他討價還價的機會。項羽派蒲將軍與章邯大戰一場,徹底摧毀了秦軍的戰鬥意志,章邯也乖乖地帶上20萬秦軍,無條件地投降了項羽。
三、鉅鹿之戰的結果,使章邯誤判天下將歸屬項羽。鉅鹿之戰中,項羽義無反顧,喑嗚叱吒,他的楚軍以一敵十,所向無敵,打得秦軍心服口服,也使章邯認識到各路義軍中,自己只能向實力最強的一方投降,這樣自己的將來才有保障。他對項家父子兩代人的威名早有耳聞,對項羽在各路義軍中的地位也看得清清楚楚:作為鉅鹿之戰的旁觀者,各路諸侯來見項羽,只能採取跪行的姿態,只能採取仰視的方式,完全被需要孔武神勇震懾住了,一個個服服帖帖的。此刻,在楚懷王旗下的各路英雄中,項羽是最有實力、最有戰功的將領。這也讓章邯據此認定,項羽也是最有前途最有號召力的領袖,天下非他莫屬。想到這些,章邯決計投降項羽,項羽也投桃報李,封他做了雍王。不過,這一回,章邯真是看錯人了,選錯了人了:項羽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章邯跟著他,就開始了一系列的噩夢:項羽坑殺20萬秦卒,章邯手足無措,只能聽從;項羽讓他稱王關中,以抗衡漢王劉邦,可是,劉邦重返秦地,就立刻消滅掉了他和他的封國。
回覆列表
因為劉邦已經兵臨武關下,打入關中也就轉眼間的事,朝廷都不保了,章邯的榮華富貴甚至性命還能保嗎?
一、一個重大誤解與很多人的一般印象不同:
章邯在鉅鹿之戰之後就馬上投降了。(×)
項籍和章邯進行了長達大半年的相持和談判。(√)
劉邦趁項章相持,取巧搶先進入了關中。(×)
鉅鹿之戰發生後,劉邦還在項籍後面,項章談判大半年,劉邦才打到武關下。(√)
鉅鹿之戰發生於秦二世三年十二月,而項籍進關是次年十二月。
劉邦軍的行動是迫使章邯投降的重要因素!
二、鉅鹿之戰打敗的是王離,不是章邯章邯在擊殺項梁以後,北渡黃河參與(和王離)滅趙,楚王並呂臣、項梁軍自將之,分遣宋義北上救趙、劉邦西進,並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
章邯到達趙低後,與北路的王離匯合,王離是正規軍出身,爺爺是王翦,看不上章邯,並且章王原本一南一北,分於黃河兩岸,現在卻是南路章邯先搞定項梁,北上支援王離,王離面子掛不住,兩人為指揮權鬧得很不愉快,最終還是身份高貴的王離佔了上風(王離是秦朝少有的幾個侯)。
這個時候,項羽矯殺宋義,擊王離軍鉅鹿,而章邯與王離有怨恨,消極應對,致使王離戰敗被俘虜,這就是有名的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時間是秦二世三年的十二月,距離項羽入關殺子嬰,整整隔了一年!
鉅鹿之戰,時間是秦二世三年的十二月,距離項羽入關殺子嬰,整整隔了一年!
鉅鹿之戰,時間是秦二世三年的十二月,距離項羽入關殺子嬰,整整隔了一年!
重要的事情說三次。
三、南路劉邦的任務難度不比項籍小。鉅鹿之戰前,項軍兵約7萬,劉邦軍未知,推測不足2萬,以1.5萬算好了。
鉅鹿之戰項籍實際上利用了王離、章邯的矛盾,而是諸侯軍也並非完全作壁上觀,只是不願做出頭鳥而已,項籍帶頭後,諸侯軍也紛紛加入到戰鬥序列。
一開始王離、項籍,兵力對比是20:7,不足三倍,雖然也算以少勝多,但不至於太離譜,後續諸侯軍也加入戰鬥了。
等消滅王離部,諸侯聯軍結成,反而變成項羽方面兵力優勢了(40:20=2倍)。
而南路秦軍應該不少於10萬吧?兵力對比10:1.5,約合7倍,當然了,南路秦軍不集中於一處,但以萬爸人進攻關中,難度絕對不小。
相對應的,項籍手握40萬大軍卻頓足不前大半年,不知道是能力問題,還是另有打算。後者比重更大一些吧。
四、後發先至的沛公鉅鹿之戰發生時,劉邦還在昌邑,自己在地圖上看看昌邑和鉅鹿在哪裡。
昌邑是不是在鉅鹿後面?
我們在整理一下劉項兩軍行進的時間線。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項籍發動鉅鹿之戰。
二月,劉邦軍昌邑,襲擊陳留。
三月,劉邦攻開封,搜滎陽。
四月,劉邦攻穎陽略韓地。章邯向朝廷請援兵。
五月,司馬欣自咸陽回,稱趙高要誅殺他,勸反章邯
六月,劉邦攻南陽,破之城東。章邯向項羽約降未定
七月,劉邦降南陽。章邯降項羽,羽以章邯為雍王。
八月,劉邦破武關。項羽命司馬欣為上將軍統秦軍。
九月,劉邦下藍田。
十月,劉邦入咸陽。
十一月,劉邦約法三章。項羽坑殺秦降卒。
十二月,戲下分封。
從一月到七月,北方都沒有重大行動,而南方劉邦卻從昌邑打到武關,而劉邦行進到武關,章邯才投降。
五、章邯投降可能受到司馬欣的欺騙以章邯的能力,手中尚且有20萬軍隊,就算進攻不足,自保還是有餘的,事實上項羽也沒有正面擊垮章邯。
傳統觀點認為,章邯派司馬欣向秦廷請援,司馬欣回覆說趙高想殺他,最後進退失據,這才造成章邯投降,我覺得這個觀點並不可信。
章邯是秦廷最後的支柱,秦廷在則趙高在,趙高不可能這麼傻去對付章邯,事實上趙高非但不傻,而且還很聰明。
而且章邯就是趙高提拔的,兩人並沒有不對付的地方,章邯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軍官,是以文官被趙高提拔率領南路秦軍的,如果對秦廷官員進行分派,章邯應該算趙高一派的吧,對趙高來說,最好的方案應該是令章邯返回關中,固守秦國故地。
然而司馬欣他就那樣說了,那樣說只有兩種可能,可能性一:趙高是個傻子。可能性二:司馬欣說謊。
趙高是傻子的機率很低,那麼司馬欣說謊的可能性呢?可能性很高!
說到這個,還是要首先了解一下司馬欣這個人,司馬新此時的職務是長史,可以說是章邯副手之一,關鍵是此人還是項羽的故交,答案似乎呼之欲出了。
項羽的叔叔項梁當年犯法被抓,透過朋友的朋友的關係被釋放,而這個朋友的朋友就是司馬欣,兩人也因此結交,司馬欣可以說是項梁的救命恩人,而項梁等同於項羽的父親,這交情不能再深厚了。
而之後的發展告訴我們,項羽對司馬欣是真的優待。先封其為上將軍統帥所有秦降軍,等於是架空章邯,不久之後又封司馬欣在秦東,與項羽的地盤直接相連,可以說項羽對章邯和司馬欣信任度完全不同的。
你願意相信趙高是個傻子,還是相信項羽的好朋友(司馬欣)幫助他騙了章邯?
六、劉邦的行動沉重打擊了秦朝,是造成章邯投降的重要原因。即便是如此,從五月司馬欣勸降章邯,到七月章邯確實投降仍然磨蹭了兩個月,你要說劉邦破南陽,兵臨武關的行動沒有一點影響,我是不信的。
結論:章邯投降是劉項兩方共同作用的結果概括一下全文:
宋義軍7萬北上趙地頓足不前,項籍殺之奪軍權。
南路秦軍將領章邯率20萬兵,北援北路王離(同樣20萬),雙方為指揮權歸屬不和。
秦軍和聯軍各40萬。
項軍7萬先行攻擊了王離部20萬,諸侯跟進,由於章邯消極應對,王離部被殲滅。
後,項籍將兵40萬與章邯20萬邊大邊談判,琮一月到七月持續七個月。
同時劉邦1.5萬出碭郡,七個月打到武關。
五月份項籍好友、章邯副手的司馬欣以趙高要殺他為名,勸降章邯,章邯迫於項籍軍勢和南路劉邦軍即將攻入關中的大勢已去,決定摔軍投降項籍,以謀一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