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情侃歷史
-
2 #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去世,十一月宋仁宗為父親確立了配享功臣人選。
配享真宗廟庭的功臣一共有三人:李沆、王旦和李繼隆。
和太宗配享程式一樣,真宗廟庭配享也是由翰林學士的首席翰林學士承旨李維等人先進行提案。
《宋會要輯稿》記載了李維的奏議原文:
伏以真宗文明章聖元孝皇帝紹隆景業,馴至治平。睿聖之功,誠超踰於邃古 忠賢之佐,亦協贊於大猷。爰舉禮經,用陪廟食。
有若尚書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贈太尉、中書令李沆,往以碩望,賓於東朝;洎翊天飛,首登宰府。鹹平之治,實總著嘉謀。以方正端朝,以嚴重鎮俗。始終待遇,冠於一時。
太尉、贈太師、尚書令王旦,踐歷臺樞,將二十載。贊弭兵之論,興曠世之儀。紀律用張,方夏鹹乂。藹然令德,洽於民瞻。
忠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贈中書令李繼隆,舊勳之門,克嗣前烈。沉毅有勇,倜儻好謀。從幸澶淵,實總兵要,奮威卻敵,厥功茂焉。並宜列大室之庭,預大烝之享。冀昭盛烈,允協舊章。
應該說這三人是名至實歸。李沆,字太初
李沆不僅是名相,而且是宋代唯一有“聖相”沒有的宰相。
往以碩望,賓於東朝;洎翊天飛,首登宰府。鹹平之治,實總著嘉謀。以方正端朝,以嚴重鎮俗。始終待遇,冠於一時。
李沆年輕時便顯現宰輔氣度,宋太宗十分看重。太宗確立真宗為太子後,將李沆“遷禮部侍郎兼太子賓客,詔東宮待以師傅禮”,來教導真宗。真宗繼位後李沆成為宰輔大臣,為真宗之初的鹹平之治作出了極大貢獻。
李沆此人雖難以說他作出了什麼轟轟烈烈的大貢獻,但因他的行為操守是典型的君子,所以古人對他的評價極高。
王旦是李沆的接班人,“踐歷臺樞,將二十載”,是真宗朝的名相,入選配享功臣毫無問題。
王旦
王旦唯一的汙點是,在宋真宗大搞的天書祥瑞事件中,接受了宋真宗的賄賂,沒有勸阻,使得真宗東封西祀,大搞迷信,勞民傷財。這使王旦後來很內疚,英名有虧。
李繼隆是北宋開國名將李處耘長子,其妹是宋太宗的明德皇后,出身是很顯赫的。
除了出身外,他的戰功也是宋代武將中出類拔萃的,在有宋一代,他是與曹彬、潘美、曹瑋並列的武將。
這些武將還有另外一個典型的特徵,那就是好儒近儒,李繼隆“好讀《春秋左氏傳》,賓禮儒士”,這是贏得士大夫支援的重要因素。
當時能和李繼隆競爭的武將還有石保吉,他是開國功臣石守信之子,也是皇家姻親,在澶淵之役中功勞和李繼隆相當。但是石保吉“好治生射利,性尤驕倨,所至峻暴好殺,待屬 吏不以禮”,這一點是士大夫不喜歡的,是石保吉的丟分項。
最終士大夫選擇李繼隆而非石保吉。
王旦和李繼隆能夠入選配享資格,還在於他們參與了澶淵之盟。澶淵之盟
毋庸置疑,提到宋真宗,遼宋澶淵之盟是他在位時期最重要的大事。
王旦有“贊弭兵之論”,李繼隆“從幸澶淵”,都是為他們配享真宗加分的。
那麼一個問題來了,在澶淵之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名相寇準為何沒有配享真宗廟庭呢?
寇準是宰相,是名相,更是在契丹大軍壓境情況下勸諫真宗御駕親征,迫使契丹議和,為澶淵之盟的訂立作為了巨大貢獻。
應該說寇準立下頭功。那為何寇準不配享真宗廟庭呢?
玄機在於宋真宗去世後,宋仁宗雖然繼位,但是執掌政權的是劉太后劉娥。
劉娥是北宋版的武則天,她在真宗晚年患病時便參預朝政,這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強烈不滿。
真宗也有所察覺,有讓皇太子監國的想法。宰相寇準立刻入宮和真宗秘密謀劃此事,連夜起草了“太子監國”詔書。 事情很機密,但還是被劉娥知曉,她質問真宗,軟弱的真宗竟然說“不記與準初有成言”,把責任推得乾乾淨淨。 事洩後,寇準被罷相,被一貶再貶。 真宗死後,劉太后把持朝政,自然不會講寇準列為配享功臣。而且寇準比真宗晚一年去世,活著的大臣自然不能配享。
很多年後宋仁宗親政,為寇準平反恢復名譽,卻也沒有追加寇準為配享大臣。
在當時,三個配享大臣已經是最高的,若追加寇準或以寇準代替李王任何一人都會引發風波,不作變動是做好的選擇。
-
3 # 史道驛站x
太廟配享是一種無比榮耀的榮譽,封建社會很多臣子都以此為傲。大家知道,太廟是供奉帝王靈位的地方,後來皇室的近親和為國家做出過特大貢獻的人,在去世後也會被配享到太廟,與他們的主子朝夕相處,但能享受到這個待遇的人極少。
北宋配享制度是從宋真宗開始的,宋真宗為他的伯父宋太祖趙匡胤,安排了趙普和曹彬兩個人。趙普就是那個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名相,他跟隨趙匡胤建立了大宋,功不可沒,實為名至所歸。曹彬也為宋太祖趙匡胤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宋真宗為他父親宋太宗趙光義安排了,薛居正、石熙載、潘美三人。薛居正是北宋初期的著名大臣,史學家,他曾主編《舊五代史》。石熙載以孝出名,對宋太宗忠心耿耿,處世嚴謹有序,講究禮法。潘美也是北宋開國名將,一生戰功顯赫,他配合宋太祖趙匡胤平定了李重進叛亂,滅了南漢,不過他在後來對楊繼業見死不救,被後人不齒。
公元1022年,宋真宗去世,宋仁宗繼位,宋仁宗為他配享了三名功臣:李沆、王旦、李繼隆。對於這個安排,後人有些不理解,因為宋真宗時期的名相寇準沒有入列。
李沆作為宋真宗時期的宰相,雖然他沒有特別吸引眼球的功績,但他做事有模有樣,規規矩矩,而且品德很高,是臣子的楷模,他入列毫無懸念。
王旦是李沆的接班人,也是宋真宗時期著名的宰相,‘’澶淵之盟‘’也有他優秀的表現,雖然他跟宋真宗沆瀣一氣,不過在政治上還是很有作為的。
李繼隆的父親是北宋開國名將,妹妹又是宋太宗的皇后,在‘’澶淵之盟‘’也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提到‘’澶淵之盟‘’,貢獻最大的當屬寇準,當契丹大軍壓境之時,文武百官議論紛紛,拿不定主意,宰相寇準力勸宋真宗御駕親征,宋真宗接受了寇準的建議,如此氣勢迫使契丹議和,簽訂了‘’澶淵之盟‘’。就此一功也足可以讓寇準作為配享功臣入列太廟,可寇準竟然沒有,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覺得有如下幾個原因:
1、宋真宗繼位後,實際掌權的還是太后劉娥,劉娥是個專橫跋扈的女人,干涉朝政,一心想成為武則天式的女人。
2、由於太后劉娥的霸道,宰相寇準等一批大臣都看不慣,個性剛烈的寇老西同宋真宗密謀,想用太子來監國,削弱太后劉娥的權力。可事情很快就洩露了,宋真宗軟弱無能,把責任全部推到寇準身上,寇準被太后劉娥打壓,罷免了宰相。‘’太子監國‘’對他影響很大。
3、宋真宗於公元1022年去世,宋仁宗繼位。寇準於公元1023年去世,活人是沒有辦法作為配享入列的,加上當時太后劉娥還是把持朝政,根本不可能讓寇準作為配享功臣。
雖然後來宋仁宗給寇準進行了平反,但由於名額有限,也不會再把寇準作為宋真宗的配享大臣,因此寇準錯過這一榮耀,不過寇老西在歷史上的名氣遠遠超過那三位配享大臣!
-
4 # 熱帶伊甸園
兩件事,三句話,看完你就知道要是你是皇上你也不會選寇準了。
一、挽衣留諫
《宋史》裡記載:"(寇準)嘗奏事殿中,語不合,帝怒起,準輒引帝衣,令帝復坐,事決乃退。"君臣之間,在說話上因為某些事鬧個不愉快,皇上拂袖而去又沒幹別的已經很給你面子了,寇準竟然揪著皇上的袖子按椅子上不說明白就不讓走。你說這是什麼人?雖然皇上後來,“朕得寇準 猶文皇之得魏徵也”,為了大家的面子把魏徵抬出來,但這種行為太不討喜了。
二、挾聖督軍
“若大駕親征,賊自當遁去”
寇準半哄半騙的把皇上帶上了前線,還登上了北城樓。雖然表面上安撫眾將,士氣大振,但皇上心裡苦啊,御駕親征是顯得威武雄壯,但也是搞不好就會換個皇上的。這不,回來就有人告訴皇上了,城下之盟,春秋所恥。澶州這一回,以天子的尊貴而為城下之盟,這是陛下的奇恥大辱!陛下懂得賭博嗎?賭博的人輸得快要完的時候,把所有的錢一齊拿了出來,做末一次的勝負:勝了便加倍,負了便完結。這喚做“孤注”。這拿我的身家性命都壓上了真不拿我皇上當回事。
三句話。
第一個,“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
這是說寇準不學無術的段子,有個叫張詠的先聲,德高望重。聽說寇準做了宰相。就對自己的同僚下屬說:“寇準是少見的人才,可惜他知識學問不夠啊。”等到寇準出使到陝西的時候,恰好張詠從成都被罷官回來,寇準隆重設宴,準備酒食款待張詠。張詠將要離開的時候,寇準把他一直送到郊外,寇準問他:“您有什麼話要教導我嗎?”張詠慢慢地說:“《霍光傳》不能不去看啊。”寇準沒有領會到他的意思,回去以後拿出《霍光傳》來看,看到裡面有“不學無術”這句話的時候,才明白過來。笑著說:“這是張先生在說我啊。”不光張詠批評,還有個王旦大臣,公然在皇帝面前說寇準。他說:"(寇準)好人懷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所避。而準乃為己任,此其短也。"寇準當時的風評可見一斑。
二、《宋史》的記載:"(寇準)少年富貴,性豪侈,喜劇飲。每宴賓客,多闔扉脫驂。家未嘗爇油燈,雖庖匽所在,必然炬燭”
啥意思呢,咱的寇大人不是什麼兩袖清風的人。沒事就喜歡搞個大party,豪華酒會,犄角旮旯兒,到處都點亮了胳膊粗的蠟燭,即使廁所、馬廄也不放過。還喜歡和下屬拼酒,常把下屬們喝到嚴重影響家庭夫妻幸福地步,甚至有下屬的妻妾會到寇準的府邸上訪,要求寇準放過自己酒量不佳的丈夫。
三、宋史記載:"(寇準)在相位,用人不以次,同列頗不悅。它日,又除官,同列因吏持例簿以進。準曰:‘宰相所以進賢退不肖也,若用例,一吏職爾。""
寇大人提拔或調動下屬,全憑直覺。什麼制度履歷政績我都不管,想用提就提誰,想免誰就免誰。從來不排隊論資站山頭。這就很難有人願意和他玩,有也是溜鬚拍馬之輩。寇準還有個施恩圖報的毛病,又讓人感恩戴德還得服帖順從。
換作皇上是你,你會讓寇準享配太廟?到下面也帶著你沒事搞搞御駕親征?
-
5 # 樓蘭都護
寇準真的有電視劇裡那麼好嗎
首先我們來介紹一下幾位出場人物。宋真宗是宋朝的第三個皇帝,他爸爸是宋太宗。宋真宗名叫趙恆,母親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趙德昌,後改趙元休、趙元侃,後被立為太子,改名恆。至道三年(997年),登皇帝位。
李沆,宋真宗的老師,真宗即皇帝位以後,任用李沆為相,李沆在歷史的評價很高,被稱為“聖相”,此人學問大,人品正,是震懾一朝的一位名臣。死後諡號“文靖”。
王旦,字子明。大名府莘縣(今屬山東)人,兵部侍郎王祜之子。他善知人,多薦用厚重之士,勸真宗行祖宗之法,沒有百倍的利益,不要輕易變法。為相十二年,深為真宗信賴。死後諡號“文正”。“文正”是個很高的諡號,清朝的曾國藩的諡號就是文正。
李繼隆,北宋名將、外戚,樞密副使李處耘長子、明德皇后長兄。祖籍上黨(今山西長治,這個地方常暴發對中國歷史產生影響的戰爭)。
寇準,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
主要人物均已出場,他們之間發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我們大家對宋真宗的印象,不是太深,如果一定要說出幾件事來,大概有那麼二件。
一呢,景德元年(1004年),趙恆北上親征,與入侵的遼軍會戰於澶淵。局勢有利於北宋,但因趙恆懼於遼的聲勢,並慮及雙方交戰已久互有勝負,不顧寇準反對,以每年給遼一定金銀為“歲幣”於澶淵定盟和解,史稱“澶淵之盟”。
二呢,“封禪泰山”,泰山封禪,古已有之,受歷代帝王追捧。究其原因,一是為了鞏固皇權、粉飾太平,二則是向天下及後世宣揚自己的功績。因此,古代帝王雖然都想去泰山封禪,但一般皇帝還真沒資格。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曾想去泰山封禪,按理說李世民這個皇帝當得還是不錯的啊。但可惜這件事剛提出來,就被魏徵罵了個狗血淋頭,以至於他以後再也不敢提起此事。
然而遍觀歷史,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宋真宗以後再也沒有皇帝去泰山封過禪。就連明太祖朱元璋都沒搞過,而且明確提出,“封禪泰山”,這種事情,以後不要再搞了。為什麼呢,難道後人的成就沒有前人大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得看看封禪過泰山的都是些什麼人。他們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秦皇漢武沒問題,非常有資格,一代偉人毛澤東的詩裡還曾提到過;漢光武帝劉秀雄才偉略,說是繼承,實乃開創,也沒問題;唐高宗李治,他在任時期,唐朝的疆域達到了頂點,雖然其它方面差一點,也還說得過去;唐玄宗封禪,就欠點意思,雖然他封禪是在安史之亂前,可唐朝就是在他手裡敗的,中國的歷史就是在他手裡由盛轉衰的;那麼宋真宗呢?宋朝經濟文化空前發達,但常受到北方的遼國侵略,由於“澶淵之盟”的達成,宋遼兩國約為兄弟,宋真宗為哥,遼帝為弟,兩國結束了常年的戰爭。宋真宗引以為榮,常向人說起自己搞“澶淵之盟”的好處,可有一人把“澶淵之盟”的作用貶低了,告訴宋真宗,“澶淵之盟”就是城下之盟,是遼國打過來了,咱們沒辦法,與人結成的盟約,有什麼值得高興的。這個人是誰呢,這個人叫王欽若。
於是宋真宗就覺得不過隱了,心想做為一代帝王,怎樣才能流芳百世呢,於是王欽若給宋真宗出主意,讓他封禪泰山。就這麼興沖沖的跑到泰山舉行了封建時代的最後一次封禪。
可你宋真宗必盡不是秦皇漢武,你沒對中國作出過那麼大的貢獻。由於宋真宗的這種行為,導致後世帝王都羞於與之為伍,嚴重拉低了泰山封禪的檔次。於是,自宋真宗以後,歷代帝王再也不願意舉行封禪大典了。
我們把宋真宗的主要事蹟介紹了一下,接下來,我們說說李沆。
宋朝的皇帝還是宅心仁厚的,沒有以後明朝、清朝那些皇帝們那麼強勢。宋真宗有一次想給自己心愛的女人要個名份,想把一個叫劉娥的女人提拔為貴妃,於是呢給當時的宰相也是自己的老師李沆寫了一張條子,讓人送給李沆看。
李沆在家中,接過條子,看過之後,竟然直接放蠟燭上點了,告訴來人,“告訴皇上,就說沆以為不可”。就這麼強勢,都懶得跟皇上廢話,懶得跟皇上解釋一大堆道理,直接了當。
那你說李沆跟皇上的關係不好嗎,不是的,宋真宗外出郊遊,動不動就是李沆家吃飯。他們的關係非常融洽。只可惜李沆命薄,當宰相沒幾年,就撒手人寰。
王旦繼位宰相,他沒有李沆那麼強勢,因為李沆當過皇帝的老師。王旦怎麼處理政事呢,如果王旦覺得這事不可,他就莫不作聲。時間一長,皇上就明白了,只要王旦不做聲,此事就不可做。
宋真宗信任王旦到什麼程度,朝中有什麼大事,先問王旦,只要王旦覺得可以,立馬照辦。
那麼寇準呢,寇準這個人聰明絕頂,十九歲就進了進士,相當於現在的博士。我們現在讀個博士還了得,不到三十大幾,你是成不了博士的,就是古代,范進中個舉人,白鬍子都一大把了,可人家寇準就這麼利害。
電視劇中的寇準風趣幽默,詼諧愛開玩笑,真實的寇準是這樣的嗎?
才不是呢,寇準脾氣特別大,性格剛烈,性如烈火,一點就著。早在宋太宗朝,宋太宗也知道寇準年少有為,難耐大,就把寇準召來工作。寇準有一次處理工作,因為一些小事跟另一位宰相呂蒙正吵了起來,吵的特別兇,皇上還在龍椅上座著呢,還沒退朝呢,宋太宗就勸架。結果寇準越吵越來勁。
宋太宗實在看不下去了,說道,“寡人這番好意,鳥雀尚懂,況人乎。”這話說得很重了,如果換了明朝、清朝的皇帝,寇準估計當時就得報銷,但寇準並沒有死,只是被外放到外省當官。
到了宋真宗朝,真宗也是愛才的呀,就又把寇準召回來了,這此寇準趕上了好時候,遼國入侵大宋,其它幾個宰相(宋朝是群相,並非獨相)都勸宋真宗逃跑,只有寇準,力阻皇上逃跑,說主張逃跑者,該殺。
拉著皇上就往北邊跑,在黃河邊,本來宋真宗並不想過黃河,因為那時的黃河,並沒有大鐵橋,高速公路,萬一過了河,還能不能回來,就不知道了,宋真宗就跟寇準說,“寇愛卿,你看,我手機忘宮裡了,沒帶出來,我回去取一下”。
寇準怎麼能輕易放走皇上,勒馬揚鞭,驅趕幾個抬橋子的,“皇上要過河,就你們幾個慢,還不快點走”。
皇上就這麼被趕著過了黃河,到了澶州城,本來皇上想,就這麼在城裡待著辦。可宋真宗想錯了,寇準道:“皇上,你得登城啊,得讓將士們看見你啊,這樣才能鼓舞士氣”。
邊上有人就說:“寇準,你是什麼居心,皇上登城,將士們是能看見,可對方遼國的射鵰、射鷹的獵戶也能看見啊,皇上要有個好歹,你擔的起嗎?”
寇準言道,“皇上,這仗能不能打贏,就看您的了。有些將士可能已經知道您來了,現在要是不出去,士氣一定會動搖的。”
在寇準的勸說下,宋真宗還是登上了城樓,澶州的將士們看到皇上親臨前線,倍受感動,山呼萬歲,萬歲聲不絕於耳,驚動了遼國的軍隊。遼國大將蕭撻凜領兵出戰,被宋軍用三床強弩直接發射命中,牢牢釘死在地上。三床強弩是射牆垛的,用來射人,而且直接命中,這人還有個好嗎。
遼軍一看主帥被釘死了,軍心大震,士氣低落。無力再戰,就和宋軍議和了。
本來寇準是有功的,可奈何寇準驕傲了,回軍的路人,就和皇上說,“皇上,你看,要沒我,你能成就這不世之功嗎?”學許攸,老對曹操說,“阿瞞啊,(曹操小名)要不是我許攸,你能有今天嗎。”結於有一天,曹操被說煩了,把許攸給殺了。
回到朝中,整個朝堂都容不下寇準了,每天大宴朝臣,拉人到自己家吃飯,一喝酒就可以吹牛,說自己如何如何。慢慢地皇上也不喜歡他了,再次把他趕出了朝庭,外放為官。
寇準還是嚮往京城的生活,一心想回去,怎麼辦呢。也學著做過去自己所不齒的事情,向皇上報祥瑞,說自己冶下的地方,蝗蟲都捨不得吃莊稼,抱著稻穀而死。為什麼這樣呢,還是皇上聖明啊。
宋真宗一看寇準是不是慫了,就又把寇準召回來了,可寇準回到京城,還是老樣子,一點兒也沒改,又一次被貶官,這次皇上也下了狠手了,把他打發的遠遠的,到雷州做司戶參軍,雷州就在今天的海南島對岸。天聖元年 (1023年),寇準病逝於雷州。
宋真宗本來是挺喜歡寇準的,可由於寇準的性格,讓人親近不起來,寇準死後並沒有被配享太廟。 -
6 # 歷史戰爭
在中國古代,祭祀是先人最重要的禮法活動,它是傳統禮教制度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配享則是祭祀的重中之重,配享制度歷史悠久,《周禮.夏官.司勳》記載:“凡有功者,銘書於王之太常,祭於大烝。”鄭玄注:“生則書於王旌,以識其人與其功也;死則於烝先王祭之。”由此可見,配享制度在周朝就已經形成,且非常重要。
配享制度分為三種,分別是祖先配享、孔子(孔廟)配享以及功臣配享。所謂功臣配享,就是皇帝死後選取其在任期間最有作為的大臣,給予他們進入祖廟的資格,陪祀皇帝左右。每代可以獲取此等殊榮的功臣僅有二三人,他們莫不是位極人臣且天下盛譽的執宰者。
功臣配享制度不是宋朝獨有的制度,但它在宋朝發展完善,達到了頂峰。宋代配享功臣制度起源於宋真宗,並在此之後迅速發展。乾興元年(1022年),宋真宗去世,十一月宋仁宗為父親確立配享功臣人選,一共有三人,分別是李沆、王旦和李繼隆。此三人獲得配享功臣的資格實至名歸,他們都是宰輔之臣,有經世濟民之才。不過值得深思的是,宋真宗最信任的大臣,宋朝名臣,寇準卻不在配享功臣之列,這到底是為何呢?
寇準是宋真宗時期最有作為的能臣之一,他性格剛直,敢為直諫,善於治國理政,而且最重要的是,寇準在契丹南下、朝野慌亂的時候力挽狂瀾,穩定軍心,並勸說宋真宗御駕親征,從而使得遼與宋簽訂了“澶淵之盟”。寇準在後期雖然遭到排擠和貶謫,但他在朝野的盛譽極好,趙光義甚至讚譽他說:“朕得寇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宋史·列傳第四十》)
更為重要的是,寇準與宋真宗配享功臣有極大的相同性。李沆是宋朝名相,王旦和李繼隆則都參與了“澶淵之盟”,這對於他們能夠成為配享功臣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點從《宋會要輯稿》中李維的奏議原文中就可以看出:太尉、贈太師、尚書令王旦……贊弭兵之論,興曠世之儀。紀律用張……忠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贈中書令李繼隆……從幸澶淵,實總兵要,奮威卻敵……伏請並配享。
可以看出,參與“澶淵之盟”對於他們能夠成為配享功臣至關重要,而寇準卻符合他們所有的優點,作為宰相,他有李沆的理政能力,同時他不僅參與了“澶淵之盟”,而且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按照寇準對於朝廷的貢獻和他的盛譽,他完全是有資格獲得功臣配享的。
不過,寇準雖然能力出眾,但他太過鋒芒畢露,不知急流勇退與保全自己。寇準一生中得罪過許多人,而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後來的太后劉娥。宋朝的外戚專權並不嚴重,不過宋真宗是一位性格軟弱的皇帝,因而野心極大的劉娥便經常干涉內政 尤其是在宋真宗患病之後,劉娥愈發肆無忌憚,“時上不豫,艱於語言,政事多中宮所決”。(《宋史·后妃傳》)朝廷中最不缺投機取巧者,看到劉娥專權,時任參知政事的丁謂勾結朝中大臣,支援劉皇后。
寇準和其他大臣對此非常不滿,於是向宋真宗進諫,指責劉皇后後宮干政。宋真宗對此心知肚明,他也知道讓劉娥專權的危害,因此他秘密與寇準商量對策。而在密談當中,寇準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他向皇帝建議讓皇太子監國。寇準上疏說:“皇太子人望所屬,願陛下思宗廟之重,傳以神器,以固萬世基本。丁謂,佞人也,不可以輔少主,願擇方正大臣為羽翼。”(《宋史·寇準傳》)宋真宗深以為然,因此他同意了寇準的建議,並準備讓他聯合翰林學士起草奏章,請求太子監國。
寇準此舉其實是犯了大臣妄論皇權更迭的忌諱,當初宋太宗立太子時就曾徵詢過寇準的意見,寇準謹嚴不語,不過此時他實在看不下去劉皇后與丁謂禍亂朝政,因此冒險上疏。當宋真宗同意後,寇準終於放下了懸著的心。然而令寇準沒有想到的是,宋真宗在酒後竟將密請太子監國的事情透露了出去,此事被丁謂得知,他立刻聯合皇后,在皇帝面前彈劾寇準。
宋真宗當然知道寇準的為人,但性格懦弱的他在面對皇后的逼問時竟回答說:“不記與準初有成言。”劉皇后得到這樣的回覆不怒反喜,她知道宋真宗最終還是不敢支援寇準,換言之,寇準已經成為棄子。於是劉皇后聯合朝中大臣,不斷排擠和打壓寇準,皇帝也將寇準一再貶謫。
宋真宗死後,劉太后把持朝政,寇準被貶離京城,官職一降再降。此時的寇準莫說功臣配享,便是自身都難以保全。而在宋仁宗親政後,他雖然為寇準平反,但卻無法為寇準追加配享功臣。因為宋真宗的配享功臣已經有三位,另外再新增一位寇準顯然是不合適的,但是他們又都是當朝重臣,將寇準替換其中的任何一人都是不合適的。宋仁宗當然不會冒著引起朝野震盪的風險將寇準追封為配享功臣。因此,這位宋朝名相,宋真宗最信任的大臣,卻不在配享功臣之列,是朝廷上波詭雲譎的政治鬥爭的必然結果。
參考資料:
《周禮.夏官.司勳》
《宋史·列傳第四十》
《宋會要輯稿》
《宋史·后妃傳》
《宋史·寇準傳》
回覆列表
宋真宗和寇準是誰?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初名趙德昌,後改趙元休、趙元侃,997年繼位,1022年駕崩,享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
萊國忠愍公寇準(961-1023),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天禧元年,改山南東道節度使,再起為相(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景靈宮使)。天聖元年 (1023) 九月,又貶寇準衡州司馬,是時寇準病篤,詔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陽)任,病故於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歸葬故里。
發生了些什麼?1004年,遼聖宗奉了蕭太后大舉攻打中國,深入內地。攪得人心惶駭,都想避亂。宋真宗召叢集臣,商量對策,但是群臣給到的對策中除了逃只金陵,就是躲避到成都。當輪到宰相寇準發言時,寇準道:臣要把獻策避地的人先殺了,把他的血釁了鼓,然後北伐!陛下若能御駕親征,契丹自然會得逃走。否則亦可想出一點奇謀,把他們擋住。若要逃到金陵、成都,徒然使得一處處的人心渙散罷了!
真宗聽得這番議論正大,遂決定親征。當時命朝臣出知諸州,在殿前受勅。寇準警戒他們道:各州的百姓都是兵,各州的府庫都是財。我不希望你們立戰功,只希望你們堅守。若是你們失去了一城一壁,可不要怪我用軍法從事!他還把提議逃到金陵的王欽若出判天雄軍, 不准他辭職。王欽若嚇極了,在軍中整天閉著門,修齋唸經,禱求佛菩薩的保佑。
宋真宗雖是親征,心中也著實害怕。寇準逼住了他,一定要前進。好容易到了澶州南城,真宗望見契丹軍勢甚壯,又想停下了。寇準指揮衛士,把御輦向前開發,就渡過了黃河。真宗無奈,只得到了北城門樓。遠近宋軍望見城樓上張著黃色的御蓋,知道真宗已到,大家跳躍著呼喊“萬歲”。這聲音傳播了數十里遠,軍氣頓時一壯。契丹料不到真宗能親來,聽得宋軍的歡呼,心中有些吃驚。他們數千個騎兵衝向城樓,宋軍迎上,擊殺了大半。真宗到澶州五天,契丹就請和了。宋的舊將王繼忠降在契丹,他向遼聖宗言和好的利益,又寄書到宋營中勸和。真宗本來怕事,落得藉此收場,就派曹利用到遼軍議和。承天太后對他說,他們這次所以出兵,為的是要取還周世宗奪去的瓦橋關南的地方;現在如能把這些地方還給他們,當然無事。利用把這話回報,真宗道:歸地的事沒有名義,我們不能答應。倘使他們要財貨,那麼,漢代已有“以玉帛賜單于”的故事,我們可以照辦。
寇準正想把契丹打敗,使得他們向中國稱臣,並將幽薊之地一併獻出,聽得這話,大驚道:照我的計策做去,可以保得百年無事。若這樣苟安地做了,數十年之後他們又要生心了!但真宗已怕得很了,說道:數十年之後,自然又有人去抵禦他們了。我忍不得生靈的困苦,姑且聽了他們的話,和他們講和吧!
寇準還是執意不肯答應。但這時有說他壞話的,以為他想借著這回兵事,自己抬高地位,他受不下這種毀謗,只得答應了。真宗再派曹利用到遼軍商議歲幣,對他道:若是實在沒有法子,便是一百萬也沒有什麼不可以。寇準聽得這話,連忙召了曹利用來,叮囑他道:這事雖是你奉了御旨,可以答應到一百萬,但我決不許你這樣做。倘使你對他們許過了三十萬,我就把你斬了!曹利用到了那邊,講定了每年送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並議定名稱上宋為南朝,遼為北朝;南朝為兄,北朝為弟;宋真宗稱蕭太后為叔母。兩方便各自退兵。
這便是歷史上所謂“澶淵之盟”,是宋史上的一件大事。後來遼興宗雖曾於1042 年派人又來求地,宋仁宗使富弼前往,再三磋商,又加了歲幣銀絹各十萬,但兩國國交總算沒有破裂。自從澶淵之盟以後,雙方的和平居然保持了一百二十年。
寇準從澶州回來,頗矜張自己的功績。先前在天雄閉門唸經的王欽若到這時想報仇了,對真宗毀寇準道:城下之盟,春秋所恥。澶州這一回,以天子的尊貴而為城下之盟,這是陛下的奇恥大辱!陛下懂得賭博嗎?賭博的人輸得快要完的時候,把所有的錢一齊拿了出來,做末一次的勝負:勝了便加倍,負了便完結。這喚做“孤注”。陛下在那時,做了寇準的孤注,這是多麼危險呵!
真宗聽了他的話很動心,對於寇準就漸漸地疏遠。並且為他自己湔除恥辱起見,假造天書,舉行封禪,做出許多粉飾太平、張揚功德的事。
最終結果最終寇準沒有成為宋真宗的配享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