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米樂媽媽趣陪伴

    我家女兒小米樂,目前20多個月了。

    作為一個媽媽,我一直認為孩子是能從大人的表情、動作及語言中獲取各種資訊的,從來沒有懷疑過。

    記得小米樂還很小的時候,剛剛六個多月會坐的時候。

    有一次,我在客廳裡看書,寶爸陪著小米樂在房間玩。

    突然我聽到一陣陣小米樂和寶爸的笑聲,就起身把門推開了一點點,從門縫中看發生了什麼。

    原來,寶爸在跟小米樂玩翻身的遊戲,從床的左邊翻到右邊,又從右邊翻到左邊。

    寶爸先翻過來,然後說“米樂,跟著爸爸一起翻過來,好不好”,小米樂當時還不會說話,已經能聽懂指令,跟著寶爸翻身了,特別棒。

    這個翻身的小影片,現在還一直儲存著,每次看到都覺得特別有意思。

    一週歲半的孩子,各種認知語言能力都已經發育得特別好了。大部分情況下,個人認為對家長的教育孩子是可以理解的。

    那麼,家長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更好的理解父母的教育呢。

    第一,要耐心滿滿。

    因為孩子畢竟才一週歲半,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有耐心。如果孩子有需要,可以多說幾遍。

    小米樂一週歲多時,特別喜歡聽我讀故事書,有時一個故事要讀十幾遍。有時雖然我真的是想換一個了,但還是尊重孩子繼續讀給她聽。

    第二,要平等對待。

    在教育孩子時,儘量放下父母的身段和權威,用平等的身份對待孩子。孩子其實能從我們的動作表情中,得到訊號。當我們平等對待時,孩子才會更願意接受。

    沒有父母是完美的,我也是。有時,當小米樂不太聽話時,或者故意把東西扔到地上時,第一反應也是想要批評她。但每次都會給自己冷靜的時間,然後蹲下來,看著她,跟她說“米樂寶兒,我們不能扔東西”之類的。

    第三,要清晰傳達。

    有些父母平時說話可能比較快,有些外婆奶奶過來帶可能會有一些地方口音。這時,作為家長,我們再跟孩子表達我們的意思時,一定要清晰傳達,這樣更有利於孩子快速接受資訊。

    平時在跟小米樂說話或講故事時,外婆、寶爸和我儘量都用清晰的普通話。因為一週歲半之後,小孩子模仿能力很強,家長儘量做好榜樣。

    第四,要鼓勵強化。

    這一點也很重要,當孩子聽懂了我們所要傳遞的資訊時,我們一定不要吝嗇讚美的語言,要及時具體給予誇讚。這樣孩子會在頭腦中儲存記憶,哪種行為更容易受到父母的誇獎,會繼續表現自己。

    每次當小米樂表現達到預期或超出預期時,都會及時給予誇獎,她也特別開心。

    第五,要給足時間。

    如果孩子一時沒有聽懂,或者沒有很好接受到家長所傳遞的教育資訊,也沒有關係。作為父母,我們要給孩子時間,陪著她慢慢成長。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不一樣的成長過程,我們一定不要著急,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她用自己的方式來成長。

  • 2 # 嫣然爸爸育兒記

    我是嫣然爸爸,我來回答。

    1歲半的孩子,對家長的教育肯定是可以理解的。

    一歲半寶寶如何教育,建議如下:

    1.寓教於樂

    很多新媽媽都不知道對一個一歲半的寶寶而言應該使用怎樣的教育方法,專家指出寓教於樂,這個時期寶寶最好的教育方法便是玩樂。因此在平時生活中,媽媽不妨與寶寶一塊玩耍,這樣在玩耍不僅可以幫助你逐漸的建立母子、父女、兄弟姐妹之類的社會關係的概念,同時還可以有效的促進寶寶的大腦功能發育。因此在玩耍的過程中媽媽不妨挑選一些益智的玩具,這樣不僅可以讓寶寶獲取到更多的快樂,同時大腦功能也在不知不覺中增長了。

    適當的玩樂雖然能夠有效的提高寶寶的大腦發育,但是媽媽必須要注意保證寶寶的安全,在玩的時候應該挑選一些絕對安全的場所,同時附近不要有一些容易給寶寶造成傷害的物品,以免不小心導致寶寶收到不必要的傷害。

    2.玩識圖遊戲

    寶寶在一歲半的時候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因此在這個時期媽媽不妨給寶寶多玩一些識圖遊戲,透過這項遊戲可以讓寶寶認識更多的事物。比如像小動物、植物、汽車、輪船、飛機等,以此來拓展寶寶的視野。或者媽媽在平時還可以給寶寶讀一些寓言故事,透過這些故事他能夠更加深刻的理解其中的一些人物和簡單的情節。如果你有時間的話還可以多帶孩子去公園玩一玩,蕩蕩鞦韆或者是坐坐小火車等,這樣同樣可以更好的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

    並且這個時候的寶寶都喜歡同其它寶寶一起玩耍,因此經常會發生爭玩具的事情,這個時候大人應該從中進行適當的調節。同時在平時生活中媽媽還要注意,等到寶寶再適當大一點的時候就應該教他做一些日常事務,比如像刷牙、穿鞋、洗澡等。

    3.探知能力

    一歲半的寶寶在這個時候具有很強的探知能力,只要是他沒見過的或者是感覺到新鮮的事物,他們都想一探究竟。因此在一歲寶寶的教育方法中,媽媽不應該以各種原因去扼殺孩子的這種探知興趣,這對他以後對生活學習以及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雖然要著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以及探知能力,但媽媽同時也要做好保護措施,這個時候的寶寶通常剛學會走路,因此其活動的範圍也有了進一步的擴大,因此這個時候媽媽應該把家裡寶寶的活動範圍內的所有東西檢查一遍。

    尤其是甲種的電線插頭、玻璃器皿、熱水瓶等高溫、高壓、易碎的物品,這些物品對寶寶的傷害都非常大。除此之外還有像剪刀、改錐、刀具等尖銳、鋒利的危險品,媽媽必須要放在安全的地方,以免不小心傷害到寶寶。

    4.認識危險

    對於一歲半的寶寶而言,危險意識非常的低,因此媽媽在平時生活中應該教會孩子知道什麼是危險意識,並且怎樣去避免危險。比如媽媽可以設定各種場景,模擬不安全的環境,然後讓他親身感受某些情況下可能發生的不適、痛苦和危險等,這樣便可以幫助寶寶有效的形成條件反射,長期如此他們便能自動學會規避風險了。

  • 3 # 橘子說vlog

    近些年關於早期教育的話題熱度居高不下,不難看出,其實按照以前老一輩的教育理念裡面,很多人認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其實不然,從嬰兒時期的孩子就能夠懂。

    譬如:我的大女兒才幾個月大的時候我們對著蘋果告訴孩子:這是蘋果,當你問她蘋果時,孩子就把頭看去蘋果。所以不能看出不光1歲多的孩子懂,其實幾個月的嬰兒也懂!

    分享幾個我帶孩子的經驗:

    1:不可小覷的兒童模仿力

    孩子的模仿力很厲害,大人做什麼孩子就跟著做什麼。大人愛看書孩子就喜歡享受書中的樂趣,大人說話3句不離罵人,小孩子也會說話粗魯。所以你想孩子成為怎樣的人,自己就往這個方向去努力。

    2:不可小覷的親子閱讀

    親子閱讀的重要意義往往不是一兩天就可以顯現出來,時間越久越能體現重要性。它不光可以幫助孩子享受親子閱讀的樂趣,可以幫助孩子建立閱讀的習慣,提高孩子的語言發展,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不可小覷的交際能力

    孩子1歲多的時候,多帶孩子和小朋友一起遊戲玩耍,可以增加孩子的交際能力,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幫助孩子建立完善的人格

  • 4 # 迎春花的生活日記

    謝邀,一歲半的孩子應該理解吧,前幾天回老家,僅僅九個月大的小侄女,想讓你抱就伸手,不同意就搖頭。呆了幾天臨走時,平時都一隻手再見,那天她正好手裡有吃的,弟媳告訴她姑姑要走了,她出奇地乖,雙手抱著東西做再見狀,可愛極了,現在的小孩聰明著呢!記得我妞小時候,我愛給她講故事、讀書、聊天.她一歲零三個月就會背唐詩了,是那種我背前面,她接最後一個字。特別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一天早起,她還沒下床,我想帶她出去吃早點,鑰匙找不到了,到處找也找不到,便自言自語,鑰匙哪去兒?鑰匙去哪兒?她坐在床上一停地重複,肚肚,我以為她餓了,告訴她找到鑰匙就去吃東西。她不停地肚肚,肚肚,好像很急,還要下床,我急忙把她放下來,她拉我到一個小鞋盒旁,盒子上有個洞,我把盒子開啟,鑰匙靜靜呆在那兒,那時興奮得跳起來,也顧不得老公正在上班,立馬分享給他,一歲零三個月的小孩,會記住前一天藏起來的東西,不能不讓人感到意外。所以我一直堅信,這小孩子的小腦袋,從腦子形成時,就開始工作了。妞胎教聽的是鋼琴曲,前不久她告訴我,她一聽到鋼琴曲會很熟悉,旋律會很快記下來,這也許是胎教的作用吧。

    所以說,我個人認為 一歲半的寶寶,一定能理解大人的教育的。

  • 5 # 沁雨幼教

    一出生就可以開始早教了,為什麼還有提倡胎教的呢?早教原則是“只管耕耘不問收穫”。孩子一出生,眼睛就是攝像機,耳朵就是錄音機,所有資訊全部儲存於大腦,形成思維和語言。不要怕孩子不理解,孩子的思維能力天天在增長,只要家長以孩子的角度說孩子能夠吸收的語言,每天增長資訊儲存量,就能促進孩子思維和語言的歲展。這就如播種-發芽-生長-開花-結果一樣的過程。家庭教育應更多注重生活習慣、行為規範、學習興趣和習慣等情商、健商(健康生活飲食及習慣)的培養,而不是僅侷限於智商開發,不是一定要孩子讀書字學文化知識,更不強求孩子理解和應用。希望對你有用。

  • 6 # 春妙淼淼

    怎麼與寶寶說話

    經常聽到大人父母和孩子的對話:“寶寶,今天吃什麼菜菜了?”,“飯飯吃飽了嗎?”,“睡覺覺了嗎?”大人在教孩子說話時,不要強化孩子的疊音字。如教“貓”而不教咪咪,教“米飯”而不教“飯飯”。教會孩子說多音字和短句。1歲左右的孩子發音一般都不大準確,大人不要把孩子不準確的發音當作好玩,有意去逗他,或故意學他錯誤的發音。時間一長,錯誤的發音就固定下來,以後很難改正。另外,一歲的孩子說話時,語句還不完善,語病很多,大人不要笑話或訓斥他。不然,孩子在人前會不願意說話,造成性格孤僻,影響智力發展。大人鼓勵孩子多說話,不要急著代替孩子說話,讓孩子有更多的交流語言的機會。

    不要遷就寶寶的不合理要求

    1歲左右的孩子有時會向大人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如要進廚房、玩剪刀等。當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孩子就會大哭大鬧。遇到這種情況,大人首先要耐心勸阻,說明危險。如果孩子不聽,大人應想辦法分散他的注意力,如用一件孩子平日十分喜歡的物品逗引他,或帶他去看畫冊等。倘若孩子仍不肯罷休,可以採取冷處理,讓他自己去哭一陣、待發洩完畢後,再和他講清道理。大哭大鬧往往是一歲左右孩子逼迫大人“就範”的主要手段。如果大人總是遷就他,孩子一哭,就無條件地滿足他的任何要求,就會使他認為只要自己一發脾氣,一切都會如願以償。以後遇到類似情況,他更會變本加厲,愈鬧愈兇。由此養成難以糾正的任性、不講理的壞習慣。因此,大人要堅定地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孩子因無理要求被拒絕而發洩幾次,對他的健康並不會有多大影響,大人不必為此擔心。應讓孩子從小懂得,每個人都要約束自己的行為。

    如何教孩子玩玩具

    早在入8個月時,我們鼓勵孩子自己玩。到了一歲左右,我們一方面繼續鼓勵孩子能自己玩一會兒,同時,也要經常教孩子玩。因為這個時期,孩子已基本能聽懂我們

    的日常語言,而且模仿行為日益發展。同一個玩具教不同的玩法,如一個小皮球,可以讓孩子丟球、拋球、滾球、授球、擊物拍球等等,等孩子稍大一點還可讓孩子數球,辨球形、識顏色、踢球。玩具可以作為孩子認知學習的入門,它有益於孩子的思維發展,而使用替代物(如用小椅子排起來當“火車”)則能促進他聯想和想象能力的發生,發展。

    學步期就是探險期

    寶寶學會了走路,他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個階段為他提供了新的學習課程,活躍了探險環境,更是培養自信的機會。

    學步期的寶寶是一個小小的探險家,用他那從蹣跚到穩當的步子,用他那小小的雙手,永不疲倦地向他的周圍探索,也包括他自己的身體。他需要鍛鍊他的大肌肉。小肌肉,更要緊的是,在所有的探險行為中,他應當樹立起自信心。隨著不斷的探索,他逐漸對自己正在發展的各種能力產生信心:走、跑、爬、跳、搭積木、玩小車、玩娃娃、玩水、玩沙、學著講話、看書、學成人樣子做事,聽大人讀書等等。如果寶寶能夠在有啟發性的環境中自由自在地玩,自由自在地探索,他就能夠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心。如果他總是被人呵斥和制止“不要……!”“不能……!”他將產生一種自我懷疑,而這種感覺將影響他成年後的成就感。當然,有的寶寶會去捅電源插座上的小窟窿,這就要制止他,把他引開。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要儘可能地鼓勵寶寶的探索。

    寶寶摔倒後如何處理好

    1~2歲的寶寶,因為學習行走和跑,常常會摔倒。在寶寶摔倒以後大人的態度和處理方法,將直接影響寶寶

    為了使寶寶形成勇敢和堅強的人格品質,大人要特別注意對寶寶第一次摔倒的反應,從一開始就給寶寶建立良好的條件反射。有的大人過分擔心寶寶的安全,一看寶寶摔倒了,趕緊跑過去,大驚小怪,又抱又親,不知道怎麼安慰寶寶才好。本來寶寶沒什麼事,一經這種過分的安慰,反而使寶寶產生了恐懼心理,哭了起來。最好的做法是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不要去扶他,從寶寶第一次摔倒後,就讓他自己爬起來。大人應顯出不在乎的樣子,並用溫和肯定的態度告訴寶寶沒關係,鼓勵他自己爬起來,“摔倒了要自己爬起來”、“勇敢的寶寶是不哭的”。寶寶受到鼓勵後,為了做一個勇敢的寶寶,會自己爬起來,含在眼睛裡的淚水也就不會掉出來了。如果大人堅持這麼做,寶寶就知道摔倒了應該自己爬起來,其獨立性會因此而增強,成為一個勇敢的寶寶。反之會形成寶寶依賴和膽小的性格。如果寶寶有了點小傷,父母要注意給予適當的安慰,但一定不要過分。

    每天給寶寶講故事

    過了週歲的生日,寶寶的語言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學習階段,在這~階段,寶寶一步步的把語言和具體事物結合起來,開始說出許多有意義的詞,語言發展較快的寶寶開始能說短句了,例如“媽媽抱抱”。“爸爸再見”、“奶奶好”等。喜歡看圖畫,聽大人講故事了,常常一個簡單的故事喜歡重複聽許多次。可以藉此時機培養寶寶對書(主要是聽故事)的興趣,並透過故事這種形式對寶寶進行教育。

    閱讀是寶寶未來求學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技能。閱讀興趣的濃淡、閱讀能力的強弱,關係到寶寶智力發展和學業成就的好壞。培養閱讀興趣是培養閱讀能力的先決條件,因此,我們要從早開始就培養寶寶的閱讀興趣。為了培養寶寶的閱讀興趣,最重要的是讓寶寶對書感興趣,願意聽書中的故事。每大都給寶寶講一、兩個書上的故事,利用寶寶這時開始喜歡聽故事的特點,讓寶寶知道好聽的故事是從書中來的,進而對書感興趣,願意聽大人讀書。最初給寶寶選擇的圖書最好是類似於嬰兒畫報的畫冊。故事簡短、情節簡單有趣,每頁只有一句話的事物,而且圖畫色彩鮮明,充滿童趣,最適合這個年齡寶寶的理解水平和特點,也為寶寶學說短句提供了很好的範例。講故事時要把寶寶擁在膝前,或靠著他坐,這樣寶寶不僅能聽到書中有趣的故事,又可以看具體的畫面,使寶寶更愛這個活動。在給寶寶講故事時要繪聲繪色,同時要用手點著相應的畫面。當同一個故事講第二遍以上時,大人邊講邊用手指看相應的字,使嬰兒認識到字寫的就是故事,為培養嬰兒對文字的興趣打下最初的基礎。

    1~2歲兒童適齡玩具

    要給寶寶準備各種形象玩具,以促進語言發展和認識能力,促使他對周圍事物環境感興趣,如認識顏色和簡單圖片等。

    1.成長必備玩具

    1~1.5歲:積木、球和筐、小鏟和小桶、蠟筆、不同內容的圖片。

    1.5~2歲:套桶或套盆。積木及各種仿製動物、不同內容的圖片、圖畫書、蠟筆。

    2.參考玩具

    1~1.5歲:套桶或套碗、拖拉玩具、娃娃、充填動物。滑梯和搖馬。

    1.5~2歲:過家家玩具如餐具、炊具,娃娃用品、推拉小車、滑梯J、電話及打擊樂器(鈴鼓,小鼓)。 o to top

    經常帶寶寶到室外去

    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會,寶寶長到週歲前後,特別是會走路以後,總是強烈地渴望到室外去玩。佳宇也不例外。他剛滿一歲,只要媽媽說聲“走”,他就顯得特別興奮,急不可待地拽著媽媽往外走。回家時,一走近家門口,他就知道事情不妙,吵著要往回走,不肯回家。寶寶渴望到室外去,是心理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的表現,也是擴大認知基礎的有利條件。家長應該儘量給予滿足。佳宇的家長每天都儘量抽點時間帶他出去散散步,既可鍛鍊身體,呼吸新鮮空氣,又能擴大他的眼界,滿足他的需要。佳宇最初見到黃沙,怯生生地不敢用手去抓。媽媽玩給他看,挖小溝,種小樹,堆小山。佳宇看著看著也動手了,想抓起一把黃沙給媽媽,可沙子還沒到媽媽千里就流光了,媽媽驚奇他說:“啊,沒了!”加深了他對沙子的印象。讓佳宇撿一把小石子,再讓石子從手上一顆顆掉下來。這樣,他可以體驗到沙與石的不同。室外有山、有水、有動物、有植物,有各種交通工具,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景物。任何人物與景色,對寶寶都是新

    鮮的,都能吸引他,並擴大他的認知範圍。

    安慰受傷的寶寶要適度

    受傷的寶寶需要安慰,這是人之常情,但安慰有個適度與否的問題,能否掌握好這個“度”,將直接關係至到寶寶人格品質的形成。過分的安慰會使寶寶變得膽小怕事、,怯懦嬌氣,缺乏自信心、創造性的精神。有些家長對寶寶的小傷小痛常常大驚小怪,過分驚慌或採取過分的保護安慰措施。手碰破了點皮,又上藥又包紮,又抱又哄,買好吃的,寶寶說怎樣就怎樣,就連寶寶以此為藉口提出的無理要求也都答應。久欣之,會使寶寶形成不良人格。安慰不足會使寶寶受到壓抑,否認各種情感,變得冷漠、孤僻,以致影響一生中自己與家人、朋友、同事的友好關係。有些家長為了使自己的寶寶將來有所作為,成為一個堅強勇敢、自信的人,一貫很嚴厲,擔心自己的安慰會使寶寶變懦弱嬌氣。當寶寶受傷後表現出痛苦和疼痛時,顯得漠不關心,或很嚴厲,用批評的態度斥責寶寶嬌氣,這會使寶寶產生不良的情緒體驗和心理壓力。致使親子關係疏遠。所以,在寶寶受傷後,應保證:

    (2)要儘快結束安慰,不要沒完沒了。

    (3)安慰的方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安慰的時間可縮短,身體接觸可減少;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自身也會想成為一個勇敢、堅強的人。

    讓寶寶在遊戲中認知學習

    認知遊戲和認知學習大約從開口說話前後就開始。寶寶的認知學習是從低階向高階不斷進步的,認知學習的內容和物件主要是常見事物。最初階段的學習是記周圍環境中的具體事物或畫冊上事物的名稱。同時學習執行簡單的命令“把手帕給媽媽”、“把勺子放在碗裡”等等。從而,使寶寶獲得大量的詞彙,而詞彙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他認知事物,並增進他對成人語言的理解能力。在認識周圍許多常見事物的基礎上,寶寶的認知學習就可以進入第二階段,即認識事物的一般屬性,如形狀和顏色。寶寶如能儘早認識一些幾何形狀和基本顏色,將有利於促進他對周圍事物的感知,使觀察更自覺、更精細。大人要明確,在認知的遊戲中讓寶寶進行認知學習,在玩中學,不要太看重寶寶什麼時候能學會,更應該允許寶寶在遊戲中出錯。當寶寶表現出對某個遊戲不感興趣或不懂,其原因可能是方法問題,也可能是寶寶還不具備認知這一內容的生理條件或知識基礎,因此要視情況改變方法或暫時放棄。大人還要明確一點,進行認知遊戲雖然以認知為內容,但它仍然是遊戲;既然是遊戲,就不能讓寶寶感到有壓力、有負擔,應該是寶寶高興玩就己,不高興玩就不玩,絕無半點強求。應儘量設計些寶寶覺得有趣的認知遊戲,使寶寶更多地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逐漸培養起寶寶對認知的興趣和信心。

    寶寶家教十不宜

    (1)包辦代替:有些家長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前的一切都為孩了安排好。這種教育方式只能形成寶寶對家長的依賴性,阻礙寶寶自立性的發展。家長應從寶寶1歲後

    就開始培養寶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讓寶寶做力所能及的事。

    (2)不適當的滿足:1至2歲的寶寶已經會用一些手段來要挾家長滿足他的要求,如果此時家長採用妥協的方式滿足寶寶的要求,寶寶就會在下一次以更糟糕的行為來取得家長的注意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從這時起,家長就要堅決拒絕寶寶的無理要求。

    (3)干涉太多:要讓寶寶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培養起寶寶的自立性。干涉多,會使寶寶產生對父母的反感,也可能使寶寶形成儒弱的性格。

    (4)不理解寶寶:1至2歲的寶寶,有時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或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能夠理解寶寶,會促進寶寶語言的發展,也有利於親子間親密的

    關係。反之,寶寶會對父母產生不滿。

    (5)模稜兩可的語言:1至2歲的寶寶,理解力和判斷力還不強,因此,父母要用清楚、直截了當的語言給寶寶明確的指示,否則,寶寶會無所適從。

    (6)不良的榜樣:1至2歲的寶寶好模仿,父母不良的習慣如講穢語。邊看電視邊吃飯等,對寶寶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父母要注意加強自身修養,糾正不良的習慣。

    (7)教育不一致:上下輩或父母之間對寶寶的教育不一致,一方批評、另一方袒護,會抵消教育的作用,也會降低寶寶對家長的尊重和信任。

    (8)家長的羅嗦:當寶寶犯錯誤時,父母嘮嘮叨叨數落個沒完,會傷害寶寶的自尊心。

    (9)失控:當寶寶做錯了事或闖禍時,父母大發雷霆會使寶寶學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同伴。

    (10)體罰後反悔:這種教育方式會使1~2歲的寶寶不明是非,對父母的行為感到迷茫。

    寶寶自己收拾玩具好處多

    1~2歲,是寶寶形成良好習慣的最佳年齡。每次玩完玩具大人都叫“寶寶把玩具放回原處”,寶寶會逐漸地養成了好的習慣,玩具玩過以後,立刻放回原處。玩具架上總是分類擺放著各種玩具,每種新添的玩具,一上架就列入同類之中,定位以後就不再變動位置。孩子生來具有注意環境中的某些方面的傾向,如運動、輪廓、曲線和顏色等。因此,玩具架上的擺設在寶寶的頭腦裡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整體的“圖案”。寶寶非常喜愛這個“圖案”,願意保持它。這一好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讓1~2歲的寶寶學習收拾、整理、擺放玩具,能幫助他們形成這種分類有序的於圖案。這不僅有利於良好習慣的培養。整理能力的形成,而且有利於促進分類意識的發展。

    拿起人生第一支筆

    寶寶週歲以後便會拿起筆來亂塗亂畫。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2歲左右,這一階段為塗鴉期。在這一時期,寶寶沒有意圖,畫出的線條只是手運動的痕跡。寶寶笨拙的小手抓注筆在自認為可以畫的地方亂畫,只要畫出痕跡來就會心滿意足。此時,寶寶畫畫的慾望十分強烈,如果不及時向他提供適當的寫畫條件,他會在牆上、窗上、床單上亂畫。大人在發現寶寶拿筆想畫時,就為他準備一些彩色筆和紙,讓他隨心所欲地畫。看著不同的筆畫出不同的顏色,寶寶會很開心,從此,他對“畫畫”也越來越有興趣,每天都要畫上幾次。並慢慢地學會塗一塊顏色。這一方面滿足了他的繪畫慾望,另一方面可使他意識到繪畫與現實物象的聯絡,這對他由塗鴉期過渡到象徵期有很大促進

    說話是不是太遲

    1歲左右的寶寶大都開口說話了。但也有的寶寶一歲多了還不講話,或者嘰哩咕嚕說些誰也聽不懂的“話”,這樣的寶寶說話是不是遲了呢?這使父母有些擔心,怕寶寶不聰明。其實,這種擔心是多慮了。寶寶學說話要比學走路、吃飯、穿衣難得多,因為說話包含了位於頸部和臉部50~60塊肌肉精確協調的運動。寶寶是按他們自己獨特的速度獲得語言的。各個寶寶在開始說話的時間上存在相當大的差異。語言發展相對遲一些,這對將來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或在學校中的表現來講沒有什麼關係。

    這一年齡的寶寶說話的速度受智力發展速度、個性、身體的發展、學習的機會等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有些寶寶由於某種原因肌肉發展遲緩,可能說話比別的寶寶遲。大人與寶寶說話時間總量的多少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臨睡前講故事是增進語言發展的一條途徑。如果大人對1歲多寶寶講話的時間少,他常常比一般的寶寶說話遲。如果家庭裡的幾個成人說話的地方口音有很大差異,寶寶沒有確切的模仿物件,也可能說話晚。只要寶寶說話不是過分遲,就不必擔心。但是,如果寶寶對聲音反應不多,或者不去模仿說話,那就要及時檢查聽力是否有問題,聽力有問題會影響嬰兒的語言發展。

    讓寶寶在模仿中造就健康人格

    寶寶到了1歲的時候,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喜歡模仿大人。這是寶寶積極學習大人經驗和生活方式的起點,因此大人要注意正確地引導寶寶去模仿。

    模仿大人的動作、語言、表情等。經常看到1歲多的寶寶抱著娃娃,給娃娃喂水,餵飯,甚至有的寶寶讓娃娃枕上枕頭,蓋上被子,邊拍娃娃邊說“乖乖孩睡覺覺”,這是多麼形象的模仿!完全把媽媽的形象再現出來了。這是寶寶積極主動學習大人經驗和生活方式的起點,因讓大人要注意正確地引導寶寶去模仿。父母應認識到模仿是好事,要給寶寶創造機會,到了1歲的時候,應該給他們準備好小塑膠飯碗或鐵飯碗,小勺,教給他正確握勺和端碗的姿勢,模仿會了這些動作,寶寶自然就掌握了一些生活技能,這對於獨生子女早期培養獨立生活能力是很重要的。父母要注意儘量為寶寶提供好榜樣,不當著寶寶吸菸,對寶寶說話時語言文明、不帶髒字。在寶寶尚不具有分辨好壞是非的能力的時候,讓寶寶看到生活積極的方面,多模仿一些好東西。大人要善於利用寶寶模仿語言的積極性,教寶寶一些兒歌,充實寶寶的語言,增長知識。樹立什麼樣的榜樣至關重要。由於寶寶對大人的信賴和尊敬,往往以為大人的言行都是對的,樂於把大人的言語、儀表、神態、動作以及待人接物的態度作為自己模仿的物件。這就需要大人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處處以身作則,要求寶寶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

    教寶寶認識顏色

    五光十色的周圍環境激發著寶寶的認識興趣和願望,也培養寶寶的美感。教寶寶學會區別認識顏色,是教寶寶認識事物、發展智力、培養美感不可缺少的內容。根據寶寶的心理發展特點,紅色最先引起寶寶的興趣,但1歲多的寶寶對顏色的喜好已經表現出了差異。我們在教1~2歲的寶寶認識顏色時,主要是認識紅、黃、藍、綠四種基本顏色。一般來說,教寶寶認識顏色可以從週歲左右開始。這時,寶寶雖然還不會說話,但已能聽懂和理解許多話。父母反覆地結合實物,指出顏色的名稱,寶寶是能夠學會的。光靠說教不行,主要是讓寶寶透過遊戲學習。如找找什麼是紅顏色的等等。

    孩子為什麼邊塗鴉邊說話

    孩子的塗鴉即亂塗亂畫,它的意義不僅在於繪畫發展本身,而且它對孩子語言的發展有著直接的作用。當孩子興致勃勃地塗著畫著時,小小的腦瓜中一定有些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的幼稚、離奇的想法,如果他邊畫邊講邊叫,一定是思維極為興奮,在積極活動著,要急於表達出來,他發出的各種聲音就是他表達的語言形式,只是大人們尚不瞭解或不完全瞭解。這種活動及表達方式,能促進孩子左右腦的發育。在孩子塗塗畫畫時,大人也應參與這種有趣活動,要用語言鼓勵他,不懂他畫什麼時,也要表現出十分理解,高高興興地同他講話,注意幫助他養成畫好一張就仔細看看講講的好習慣,這對培養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今後的閱讀能力有直接好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姚崇為什麼被稱為“救時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