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說新傳

    在很多人腦海中的印象,狄仁傑(630—700)是個神探。但這距離真實的狄仁傑有不少差距。

    史書記載,狄仁傑確實是位知人善任、能力超群的政治家,也是再造唐室的大功臣之一。 據說,狄仁傑考取了明經(相當於進士)第一名後,從此踏上仕途。按照唐代規定,明經科上來的人,根據考試成績,授予不同品級的官職。狄仁傑被派到汴州擔任判佐,是個從七品下的官。

    不巧的是,初入仕途擔任汴州參軍時,狄仁傑被人誣告。幸運的是當時是黜陟使(有升降官吏大權的欽差大臣)閻立本受理審訊他,閻認為事屬冤屈,並且發現了狄仁傑才學出眾,對他十分賞識,贊其為“滄海遺珠”,隨後提拔他做了幷州法曹參軍,可以說狄仁傑因禍得福。其後歷任大理丞、侍御史、寧州刺史、豫州刺史、魏州刺史、幽州都督,直至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宰相)。

    他的一生功績應該還是比較多的,尤其是在武則天登基之後,地位舉足輕重,頗受武則天賞識。在擔任大理丞期間,一年中審理解決了許多積案,處理結果非常公正,頗受朝野之稱讚。而且他為人寬厚為懷,不陷善良,在武則天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以後,他不畏強勢,處處為李唐老臣著想。在抵禦契丹兵入境侵擾時,他也是處處為民考慮,舉賢薦能,知人善任。在武則天稱帝以後,他也是積極勸阻引導武則天從大局出發,將政權歸還李唐。

    聖歷三年(700),狄仁傑病故,享年70歲。

  • 2 # 香茗史館

    李清照曾作詩云“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狄仁傑死後是否成為了“鬼雄”我們不知道,不過他生前的確可以稱得上是“人傑”了。

    狄仁傑很聰明,這種聰明不僅體現在他處理國事上,更體現在他為人處世上。宦海沉浮數十年,在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為官,卻能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已是極為難得,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

    兢兢業業,不畏權勢

    狄仁傑對待工作絕對算的上兢兢業業,唐高宗鳳儀元年升任大理寺丞,當時大理寺積壓的案件極多。於是狄仁傑便一心撲在工作上,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兢兢業業,用一年時間就將大理寺擠壓的案件全部辦結,涉案人員高達1.7萬人,而事後竟然沒有一個喊冤的。這說明狄仁傑辦案不僅效率極高,而且質量同樣極高,一時被傳為佳話。

    而不畏權勢則體現在狄仁傑為了維護封建法律制度,不僅敢於與權貴過手,甚至敢於犯顏直諫。儀鳳元年(676年),武衛大將軍權善才誤砍昭陵柏樹,唐高宗大怒,命令將其殺死。狄仁傑認為罪不當死,於是直接上奏高宗進行申訴,唐高宗疾言厲色地說:“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狄仁傑神色不變,據法說理:“犯言直諫,自古以為難。臣以為遇桀、紂則難,通堯、舜則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殺之,是法不信於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終於迫使唐高宗改變了主意,赦免了權善才的死罪。

    後來,狄仁傑又被升為待御史,負責審訊案件,糾劾百官。任職期間,狄仁傑格守職責,不論權貴,凡是犯錯的一律彈劾,唐高宗聞之讚歎說“真大丈夫矣!”。

    聰明絕頂,能屈能伸

    在狄仁傑第一次被任命為丞相時,正值武承嗣躊躇滿志之時,他認為狄仁傑將是他被立為皇嗣的障礙之一,便勾結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狄仁傑被下獄之後直接就認慫了,不等對方逼供立即就認了罪,卻暗中將被子拆了寫狀子,再藏到棉衣裡面,請獄吏轉告家人。其子狄光遠得到父親傳來的狀子之後,立即持書上告,武則天於是召狄仁傑等“謀反”的大臣當面審訊,弄清了事情的真相。事後,武則天詢問狄仁傑既然沒有謀反,為何要承認時,狄仁傑回答說“如果不承認,恐怕已經死於酷刑”。就這樣,狄仁傑運用智謀死裡逃生。結束了他第一次短暫的宰相生涯。

    知人善任,舉賢任能

    一次,武則天讓他舉薦一名將相之才,狄仁傑向她推舉了荊州長史張柬之。武則天將張柬之提升為洛州司馬。過了幾天,又讓狄仁傑舉薦將相之才,狄仁傑曰:“前薦張柬之,尚未用也。”武則天答已經將他提升了。狄仁傑曰:“臣所薦者可為宰相,非司馬也。”由於狄仁傑的大力舉薦,張柬之被武則天任命為秋官侍郎,又過了一個時期,升位宰相。後來,在狄仁傑死後的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趁武則天病重,擁戴唐中宗復位,為匡復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狄仁傑還先後舉薦了桓彥範、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位忠貞廉潔、精明幹練的官員,他們被武則天委以重任之後,政風為之一變,朝中出現了一種剛正之氣。以後,他們都成為唐代中興名臣。對於少數民族將領,狄仁傑也能舉賢薦能。契丹猛將李楷固曾經屢次率兵打敗武周軍隊,後兵敗來降,有關部門主張處斬之。狄仁傑認為李楷固有驍將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節,於是奏請授其官爵,委以專征,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果然,李楷固等率軍討伐契丹餘眾,凱旋而歸,武則天設宴慶功,舉杯對狄仁傑說“公之功也”。由於狄仁傑有知人之明,有人對狄仁傑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傑回答:“舉賢為國,非為私也”。

  • 3 # 王事情

    以下總結自《新唐書·狄仁傑傳》,列傳第四十。

    一、關於神斷

    提及狄公,世人皆知這五個字“神探狄仁傑”,彷彿他生而如此,並終生如此。

    事實上《傳》中關於他斷案就一句話而已,“稍遷大理丞,歲中斷久獄萬七千人,時稱平恕”。一年就明斷久囚於獄者一萬七千人,平均每天47人,以十小時工作制,每小時要處理接近5個人的案子。

    “平恕”,意為持平寬仁、公平正義及寬厚仁慈,既然時人如此稱許,可見冤假錯案率極低,這就需要對案宗有一定的瞭解,起碼曾經閱讀過案卷梗概,再配合其雷厲風行的性格,精明能幹的稟賦和持之以恆的耐性,才能有如此之高的效率。

    這些優點他幾乎保持了一生,在後文還能時常看到他的神來之筆。

    二、關於為文臣

    1、賢良,能影響及人。

    因為賢良,狄仁傑常有溫情之舉,如登太行山,見到一片孤單的白雲飄飛,便惆悵的說,“我的雙親就住在那片白雲下啊(吾親舍其下)!”

    同府為官的參軍因為母親年老多病,有命令下來叫他出使絕域之外,狄仁傑知道後馬上去拜見上官,願意以自己代替這個人去。上官見而嘉之,且有自愧之意,見賢思齊之下,因而去與一位有齟齬的朋友合好如初。

    2、諍臣,敢犯顏直諫。

    有兩人(權善才、範懷義)誤砍昭陵前的柏樹,唐高宗下詔誅之。狄仁傑上書反對,高宗大怒說:這種(砍伐我父親墳前柏樹的)行為是要使我成不教之子,必須要殺。狄仁傑以漢時一人盜高廟玉環當族誅,而得張釋之一句諍言,卒殺其一人之事諫之。於是兩人免死。

    皇帝要從長安去山西汾陽宮,幷州長史徵發士卒數萬修路改道。狄仁傑不以為然,說“天子之行,風伯清塵,雨師灑道”,於是勞役之事遂罷。皇帝聽說了頗壯其行,說,“真丈夫哉!”

    武則天欲立武三思為太子,以問宰相,眾莫敢對。惟獨狄仁傑直言當以廬陵王李顯承繼大統。武則天大怒,罷是議。

    又,武則天召狄仁傑與王方慶問之:朕數夢雙陸不勝,何也?(可以理解成,我老是做夢打牌輸錢,為什麼?)

    兩人對曰:“雙陸不勝,無子也。這是天意在警示陛下啊!並且太子是天下之本,本若搖則天下危。太宗皇帝親冒鋒矢,勤勞而有天下,傳之子孫;高宗皇帝重病,才下詔令陛下監國。陛下臨朝稱尊十幾年了,又想以武三思為後。試問姑侄與母子誰親呢?陛下立廬陵王,千秋萬代常享祭於宗廟,立三思,(可則可矣),但宗廟裡有祭姑姑的道理嗎?”

    武則天有感於斯言,便令朝臣迎回廬陵王。

    在迎回李顯這件事上,起初吉頊、李昭德等都曾數次言及,但武則天不置可否。只有狄仁傑常常以母子天性來啟發,武后雖不愛聽,而終究不能完全無動於衷。

    3、有長者之風,身正不怕影子斜。

    武后問他,你在汝南為官時,雖有善政,然而依然有說你壞話,你想知道是誰嗎?

    狄仁傑謝曰:陛下以為過,臣當改之;以為無過,臣之幸也。譖者(說壞話之人)乃不願知。

    4、有識人之明。

    時有李楷固、駱務整二人討契丹,大勝而歸,南俘闕下,武后大悅。此二人,本契丹部將,隨契丹主李盡忠數度入寇,常常打敗唐軍。降唐後,有司請求按國法追究兩人罪責。狄仁傑稱其忠勇可任,如果寬貸其死,應能感恩納節,用心王事。等兩人得勝凱旋,武后特意舉酒屬仁杰,贊其知人善任。

    5、錚錚鐵骨。

    狄仁傑曾被史上有名的酷吏來俊臣逮捕下獄。王德壽令其誣指某為同黨,可免其死。狄仁傑聞之“以首觸柱,血流沫面”,堅不肯為,德壽懼而謝之。

    6、有悲天憫人之概。

    越王李貞起兵反武后失敗,餘黨二千餘人論死。狄仁傑密疏道:

    臣欲有所陳,似為逆人申理;不言,且累陛下欽恤意。表成復毀,自不能定。然此皆非本惡,詿誤至此。

    直抒自己的矛盾心態,但終究希望武后開恩。詔下,改判戍邊。、

    三、關於為武將

    表現極其一般。

    說實話,讀到他在拒敵時的表現,感覺有些誇誇其談,說得多做得少;這與他為官時做得多說得少形成鮮明對比。

    萬歲通天年間(696-697年),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動。朝廷擢升狄仁傑為魏州刺史。在他來之前,前刺史怕契丹來,驅民保城,修守具,應該說這種做法並沒有錯,賊人兵臨城下,官員有守土之責,自當保境安民。

    可是狄仁傑來後便說,賊人遠著呢,不用勞民?萬一虜來,我自有安排,哪用得著他們?將民眾全部放歸種田。幸好,“虜聞,亦引去”,契丹要不退兵,不知狄仁傑會有什麼了不起的安排。

    又,突厥入趙定,殺掠甚眾,詔仁杰為河北道行軍元帥,假以便宜。既然可以便宜行事,那時又正是盛唐,若是名將,自然是立戰功的好時候。然而當突厥“盡殺所得男女萬計”,且退兵時,仁杰竟“追不能逮(追了,沒追著)”。

    突厥來時,河北民多有脅從於賊者,如帶路黨、假扮突厥等,突厥退兵後,這些人都怕朝廷秋後算賬,逃匿山中澤中。狄仁傑不曾以殺立威、亂世而用重典也就罷了,反上疏為其求懇,請求朝廷“曲赦河北,一不問罪”。

    先前越王之亂時,狄仁傑也曾與宰相張光輔當面頂撞,指責其之暴索之行為“是一越王死,百越王生也”。這句話極其精彩,可惜狄仁傑既有如此見識,又怎會不知“養寇自重”與“養虎貽患”的道理,他不問那些附賊之人的罪過輕重大小,只一概恕之,可以想見,下次契丹及突厥來時,只會有更多的帶路黨,更多的假突厥!

  • 4 # 看遍山川

    近幾年來狄仁傑透過影視作品越來越被人們所熟悉,其在清代就有《狄公案》小說存世,而真正最早讓更多人所瞭解狄仁傑的倒是一外華人,荷蘭漢學家高羅佩。他在上世紀中葉寫的140萬字的《狄公傳奇》演繹了一個超級神探,80年代根據他的小說還拍過電視連續劇,其斷案邏輯思維之嚴謹,手法之巧妙,令人稱奇。

    當然這都是小說演義,狄仁傑於其說他是一神探還不如說是一名秉公執法,既講原則又尊重實際情況法官。

    這個被工部尚書閻立本發現的“滄海遺珠”從小就經過嚴格訓練,透過科考及第,被閻立本推薦為幷州都督府法曹參軍,期間逐漸學習兵法,刑罰,吏治等各發面的典章制度,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以講在機會來臨之前你要有所準備,讓自己充實起來。

    從儀鳳元年到神功元年幾十年間,狄仁傑的仕途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也是宦海沉浮。但不管是大理寺丞,度支郎中,到入閣為相再被貶縣令又恢復相位,無論他擔任哪個職位都表現得很出色。

    為了維護法律,狄仁傑絕不徇私枉法,同時也掌握用刑有度有據,甚至為此犯上直諫。高宗時期有人誤砍了昭陵的柏樹,高宗大怒要將其處死。狄仁傑直諫認為不可,判處死刑國家已有明文規定,作為君王不能心血來潮將法律置之一邊,不該隨意干擾有司,最後高宗納諫。

    據載任大理寺丞期間僅一年,判決積案几千件,涉及一萬七千人,公正廉明,堅決果斷,時有盛譽。

    高宗協武后出遊,預定線路需要經過“妒女祠”,按風俗的話,衣著華麗的人經過“妒女祠”會招來不吉利,重新修御道意味著又要勞民傷財。狄仁傑勸諫講,皇帝出行,風伯會吹去塵土,雨師會灑溼道路,哪來的要避開“妒女祠”的道理。這一番話既讚美了皇家威嚴,同時又讓高宗打消了重新築路的念頭,狄仁傑勸諫有方。也難怪將來武則天嘴裡一口一個懷英的,狄仁傑的話總是入耳。(狄仁傑字懷英)

    武週期間,武則天為了加強自己的統制,推行告密制度,大力使用周興,來俊臣等酷吏。狄仁傑也未能倖免,入獄後狄仁傑告訴來俊臣自己是大唐臣子,現在是周朝,承認參與謀反。這樣先穩住來俊臣,再設法通知兒子狄遠光上訴,等武則天親自過問此事,狄仁傑才道明真像,不這樣採取辦法,首先身受重刑,可能還等不到天聽過問已經身首異處了。

    狄仁傑長期在刑獄方面任職,深知這些酷吏的手法,承認自己是大唐臣子也不是原則問題。歷史上有很多大權臣能謀國,而不能謀己,受不了刀筆吏的威逼而自盡,或捲入皇權,立嗣問題而身死家敗的比比皆是。狄仁傑在這方面就能謀國又不誤謀己,雖有跌宕,卻始終立於不敗。

    至於狄仁傑在武周時期關於武則天立嗣的諫言,在下以為這只是“諫言”而已,它不可能成為武則天選擇的決定性依據。武則天也知道倆個侄子武三思,武承嗣是沒有帝王之才的,如果將來讓他們某個人繼承王位,第一在他們之間會因為利益衝突而內訌,第二李唐集團根基深厚,自己在世時能一時應付,一旦百年以後,靠他們倆來領導武氏宗族來應對心向李唐的滿朝文武和各位李氏藩王顯然如蚍蜉撼樹。如果發生這種情況不但武氏宗族被滅,連自己也會從宗廟中被剔出晚節不保。

    “如果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那千秋萬歲享受兒子在太廟給您的賠食,如果立侄兒,歷代是沒有侄子到太廟祭祀姑姑的”。狄仁傑的這段諫言高明之處就在於把武則天猶豫之間想傳位於武氏,但又擔心極有可能發生上述情況的心結給點透了。武則天在李,武平衡的天平上在李唐這邊加了狄仁傑這句話,作出了明智的選擇。

    狄仁傑任宰相時和武則天的關係是非比尋常的,武則天對其信任和親切是其他臣子無法企及的。狄仁傑在軍事上面對契丹問題也能運籌帷幄,推薦的張柬之也堪大才,眾所周知正是這個張柬之在將來作為宰相擁戴中宗恢復了人心所向的李唐。

    人無完人,狄仁傑在初期和同朝為官的婁師德之間的誤會經武則天點撥後,狄仁傑才知道自己嫌棄的婁師德原來是他一直在武則天面前推薦自己,萬分羞愧,承認自己的過失,當然這就瑕不掩瑜了。

    武則天親切習慣稱呼的“狄國老”於公元700年病故,武則天傷心痛哭道:朝堂空也,天奪中國老也。

  • 5 # 非說不凡

    元芳,你怎麼看?一句走紅的狄仁傑是《神探狄仁傑》中的主角,電視劇刻畫的狄仁傑無所不能,那現實中歷史上的狄仁傑又是如何的呢?

    一、狄仁傑其人

    狄仁傑,字懷英,生於唐貞觀四年(630年),死於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現在的太原市小店區狄村人。

    狄仁傑是武則天時代的名相。

    二、年輕時候的狄仁傑

    年輕時候的狄仁傑,科舉的時候中了“明聖科”,類似進士,被任命汴州參軍。官職不是很高,但是很重要。當時狄仁傑的同事們都很喜歡他,給予他高度讚揚。

    不過後來,狄仁傑被誣告,虧得工部尚書閻立本幫他洗刷冤情,同時閻立本發現狄仁傑是一個人才就推薦他做了幷州的都督府法曹就是法官。後來狄仁傑被升為中央大理寺的大理丞,相當於最高法院的法官了。

    三、狄仁傑怒懟唐高宗救將官

    唐高宗年輕的時候體弱多病,很多事情都是由武則天處理。有一天,唐太宗陵上一株柏樹不下心被近衛軍大將軍權善才和中郎將範懷義給砍掉了。皇帝知道了非常憤怒下令處死兩人。

    狄仁傑知道了上奏勸說皇帝:“兩人按照律法砍了一棵樹不至於死罪。”

    皇帝聽了之後非常生氣,對狄仁傑說:“照你的意思,是要讓我當不孝子了,這兩人必須死。”

    看到皇帝生氣,狄仁傑並沒有害怕,而是和皇帝據理力爭,他說:“就算是皇帝也不能按著自己的喜怒殺人。就因為一顆柏樹就要殺死兩個將官,更是不可以。”

    沒辦法後來高宗收回成命,沒想到過了幾天之後,狄仁傑就被提升為侍御史。

    四、狄仁傑不迷信

    在武則天成為皇后的第六年,也就是660年時,高宗和武則天來幷州瞻仰高祖和太宗的今次,之後有迴文水看望父老鄉親。那時候,狄仁傑被臨時委派為掌管行宮佈置的“知頓使”。

    那時候,高宗和武則天去了汾陽宮。前往那裡的途中要經過一個妒女神祠。據說有穿的好看的女子路過妒女神祠的時候會招來雷電。

    當時幷州刺史下令重新修一條道路繞過妒女神祠,狄仁傑知道後極力反對,他不想勞民傷財重修道路,他不相信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結果還是讓高宗和武后走了原路前往汾陽宮。受到皇帝的讚許。

    五、狄仁傑救下數千人

    688年,是武則天當太后的第五年,那是唐朝貴族豫州刺史李貞造反,反對武則天臨朝。李貞帶領5000人造反,不過造反失敗,全家閉門自殺。

    當時前來討伐李貞的是張光輔,他帶領了30萬大軍前來剿滅李貞。豫州人民聽說張光輔帶領這麼多人立刻出門投降。但是張光輔計程車兵貪得無厭,進城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以搜查李貞我藉口到處惹事,連累了五六百家。導致5000多人淪為官府奴婢,2000多人被判處死刑。

    狄仁傑知道此事後就秘密上奏,武則天看了狄仁傑的奏章之後相信狄仁傑,下令不殺一人,將他們全部流放到豐州。那些人到了豐州後幫狄仁傑立了紀念碑。

    六、狄仁傑懟張光輔

    狄仁傑看討厭張光輔,因為他慘無人道。有一次,張光輔向狄仁傑要一些東西,狄仁傑不給。張光輔很生氣,說你一個州官居然敢得罪元帥嗎?

    狄仁傑懟他:“恨不得尚方斬馬劍加於明公 (張)之頸, (我) 雖死如歸耳!”

    張光輔無言以對灰溜溜的跑了。但是張光輔恨透了狄仁傑。後來由於張光輔狄仁傑被貶官為洛州司馬。

    為臣有過, 臣當改之, 以為無過, 臣之幸也。”武則天讚歎他的人品。

    不過,狄仁傑當宰相的時候就是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想要做太子的時候,武承嗣把狄仁傑當做眼中釘想要除掉狄仁傑。就誣陷狄仁傑謀反,讓狄仁傑下了大獄。

    當時審問的是酷吏來俊臣,狄仁傑知道這個人善用私刑,而當時有個規定說如果造反的人如果一審問就承認的話就可以免死。但是如果死不承認就要被用以毒刑。狄仁傑沒辦法只好先承認不,一審問就說:“大周革命, 萬物維新, 唐室舊臣, 反是實”就這樣躲過了毒刑。

    不過,後來又想讓狄仁傑陷害另外一名宰相,說這樣可以減刑。狄仁傑怒了,當時63歲的他用頭去撞柱子滿臉的獻血。嚇得判官連連忙道歉。之後監獄的管理寬鬆了些。有一次狄仁傑趁看守不注意撕下頭上的綢子寫了申訴狀夾在在自己的被子中然後藉口說自己的被子太熱了想讓兒子換一條薄一點的被子來。兒子將被子拿回家後發現申訴狀就向朝廷告狀。

    武則天知道後就召見了狄仁傑問他為什麼要承認自己謀反,狄仁傑告訴武則天如果不先承認的話現在已經死了私刑之下了。

    在武則天的審問下終於搞清楚狄仁傑是被冤枉的,不過最後還是將他降為了彭澤縣縣令。

    八、武則天親賜狄仁傑

    狄仁傑被貶彭澤縣令後,契丹首領造反,所以武則天調回了狄仁傑為為魏州刺史。當時前任刺史調了大批的農民前來修築防禦工事。但是狄仁傑想不可能攻打到這裡的就讓百姓們回去種地去了。後來如果很快契丹就兵敗了。武則天為了表彰狄仁傑的安撫工作就親賜親賜紫袍、 龜帶, 還親手在紫袍上題了十二個字: “敷政術, 守清勤, 升顯位, 勵相臣” 。

    九、後期時候的狄仁傑

    後來武則天要建大佛,狄仁傑覺得勞民傷財阻止了武則天。

    武則天在後來到底是傳為了姓武還是姓李的問題上也詢問狄仁傑。

    狄仁傑勸說武則天:“ 陛下也知道, 《禮記》 說: “天子七廟” 。以後各朝帝王都建立家廟, 稱為太廟, 由本姓子孫奉祀祖宗。一位皇上升天后,由新君敬他的牌位,安放於太廟中,從來絕無侄兒奉祀姑母牌位於太廟的事。所以, 陛下皇位, 不可傳侄, 必須傳子。”

    武則天被狄仁傑說服了。

    狄仁傑還舉薦了很多名臣,後期的時候武則天十分的信任狄仁傑,狄仁傑死後武則天非常的傷心還說:“ “朝堂空矣!”放假三天,每次有事情解決不了就經常感嘆說:““天奪吾國老, 何太早耶!”

    參考文獻:

    《一代名相狄仁傑》 高華

  • 6 # 小八戒愚論

    唐朝時期的狄仁傑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本人卻認為武則天當政(武周)時期更為恰當。

    狄仁傑(字懷英)生於唐貞觀(630)年間~於武則天九視元年(700)病逝。唐朝幷州太原(現在的山西省太原南郊區)人士。

    狄仁傑本是出生於宦官家庭,從小接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再加上狄仁傑勤奮好學的態度,多年的勤學苦讀經過當時的科舉考試透過測試,最初擔任汴州的一個小參軍(也就是當時的官職判左)。但是因為狄仁傑辦事公正廉明,工作認真負責,因而得罪了不少人,這些個利益之徒羅織罪名,誣告狄仁傑。但當時掌管官史升降的黜置使閻立本也是個清官,於是把狄仁傑叫來詢問在兩人的談話間,閻立本大人就發現狄仁傑是一位德才兼備剛正不啊的可造之材,不但沒有治狄仁傑的罪,反而還寫了舉薦信推薦擔任了幷州法曹參軍(官升一級)。就次狄仁傑開始了他真正的仕途之路直到丞相直至。

    先說下狄公在接朋待友方面。

    一次和狄仁傑在一起共事的參軍鄭崇奉命令出使很遠的邊疆。而鄭崇質的母親又年老多病,古人非常重孝道。但忠孝又不能兩全怎麼辦呢。鄭非常好為難,狄仁傑知道鄭崇質的家庭情況後,自告奮勇請求長史藺仁基,要代替鄭出使邊疆。當時長史藺仁基與司馬李孝廉不和。但是聽說了這件事後被狄仁傑的對待朋友的態度所感動,對李孝廉說看見狄公對朋友的情意。我們還有什麼矛盾不能解決呢?這就是狄仁傑對朋友的態度。

    狄仁傑處事辦案為官更是公正廉明,敢於直言。

    特別是在對待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這件事情上,排除萬難,冒死進諫當時的武則天,最後終於使武則天改變心思,不讓歷史真的應該改寫了。

    大家看到電視劇中的狄仁傑是斷案如神,想下在當時那種科技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狄仁傑透過過人的天賦把每次的大小案件都梳理的有條不紊,而且不為他人金錢威脅而讓步的精神。是值得讓後人學習和敬仰的,這大概就是史記對狄仁傑大加讚賞的原因吧。

  • 7 # 有書共讀

    武則天任命了73個宰相,唯有狄仁傑壽終正寢,在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還痛哭流涕,慨嘆朝堂空矣!既可見狄仁傑在武則天心中的地位,也證實狄仁傑必有其過人之處,那麼歷史上的狄仁傑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

    有書君認為狄仁傑是拯救大唐的權謀師,是一個敢言直諫的能言善辯者,是一個斷案如神的大法官。

    一、狄仁傑是拯救大唐的權謀師。

    狄仁傑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勸說武則天放棄立武氏家族人為太子,立李顯為太子,把皇位歸還大唐,因而後世稱他為“唐氏砥柱”。

    狄仁傑為大唐的江山社稷著想,替李唐宗親著想,替天下百姓著想,為了免除朝代更替帶給百姓和李唐宗親的血雨腥風,極力勸諫武則天,立李氏子孫為太子。

    武則天本欲立梁王武三思為太子,眾臣都不敢進言。

    狄仁傑巧舌如簧,從武則天自身的利益出發,勸諫武則天:“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動了,國家將面臨災難。天下百姓有嚮往大唐,應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何況姑侄關係和母子關係,誰更親?我只聽說過兒子會供奉父母親入廟堂,沒有聽說過侄子把姑姑供奉進廟堂的。”

    這句諫言既以天下穩定為宗旨,為大唐整個國運考慮,又設身處地的為武則天考慮生前身後事,透徹的分析她百年之後將面臨的問題,如果立武家人為太子,必會面臨去世後不能進廟堂供奉。

    武則天明察善斷,當然不想天下大亂,生靈塗炭。她終於聽從勸諫,下定決心歸政於大唐,讓大唐又延續了幾百年。

    狄仁傑具有心繫百姓的仁心和對大唐的忠心,終於力挽狂瀾。所以人們都說狄仁傑是拯救大唐的權謀師。

    二、狄仁傑是一個敢言直諫的能言善辯者。

    狄仁傑是兩朝元老,經歷了唐高宗和武則天兩任帝王,在朝野中是一個敢於犯顏直諫的人。

    高宗在位時,將領權善才因為懲治了一個值班犯錯的侍衛,侍衛告發權善才砍了唐太宗昭陵柏樹。

    唐高宗認為權善才誤砍父皇陵園上的柏樹,陷自己於不孝,怒不可遏,命令殺了權善才。

    狄仁傑據理力爭,按照律法砍伐一棵柏樹,不至於犯死罪,皇上因為一棵柏樹而殺一位將軍,千年之後,別人會說皇上您是一個怎樣的君王呢?我不敢聽從命令殺了權善才,陷皇上於不道。

    唐高宗聽得有理,赦免了權善才的死罪。只是擼了他的官帽,讓他做百姓去了。

    像這樣的直言相諫的例子不勝列舉,雖然每一次勸諫,都有可能給他帶來災難,但他從不畏懼,只求本心以對。

    狄仁傑不但在高宗時期敢於直諫,武則天時期也直言不諱。

    武則天想建造一尊大佛像,費資巨大,當時庫存銀兩不夠,武則天讓大唐所有僧人,每日施捨些錢財資助造佛像。

    狄仁傑認為不妥,就向武則天進言:要去建造佛像,必然要有人去做,就會增加老百姓的徭役。

    而我們的莊稼是一個國家的根本,為了造佛像,而讓百姓不去種莊稼,誤了農時,就是動搖了國家的根本。

    這樣又要花費錢財,又要動用勞力,假如有什麼重要的事情要辦,誰還會支援你呢?

    武則天覺得狄仁傑說的有道理,是在要她向善,就終止了造佛像。

    有書君只擷取了這兩件小事,足以見證狄仁的能言善辯,敢於犯顏直諫。

    這些事對他個人是沒有任何好處的,但是他敢於直諫,甚至冒犯龍顏,知道稍有不慎,可能他的人頭就要落地,然而他為大唐的江山穩固著想,為老百姓著想,為促使兩個皇帝嚮明君靠攏,他願冒殺頭的危險,直言相諫,勇氣可嘉。

    三、狄仁傑是一個斷案如神的大法官。

    據不完全統計,狄仁傑擔任大理寺丞時,一年判決積案無數,涉及到一萬七千人,一天就要為47人判案,效率真是槓槓的,而且還沒有一個人覺得冤枉的,這判案的效果也驚為天人,被稱為東方的福爾摩斯,所以大家都說他是一個判案如神的大法官。

    重要的是他剛正廉明,不畏強權,執法公正,懲奸除暴,得到老百姓的一致好評。

    後世的小說《狄公案》,影視作品《神探狄仁傑》等,都在刻意塑造狄仁傑判案如神的一面,說明狄仁傑判案水平高超絕不是空穴來風,一定有其歷史原型。

    狄仁傑敢於直諫,判案如神,以江山社稷為重,真是難得的人才,如閻立本所言: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

    怪不得有詩傳頌狄仁傑:千秋青史奉日月,一代人傑古今傳。大唐中心天子臣,斷獄如神父母官,去偽現真揭謎案,懲惡揚善蕩青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丹清廣告跳舞的那個音樂原版是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