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石海釣沉
-
2 # Jack准將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生鵬正。
德國由於一戰的戰敗受到《凡爾賽條約》嚴厲的控制,無論是在各方面,德國都遭到了嚴重的 懲罰,導致德國對其他國家的民族仇恨越來越大,還有就是由於制裁,德國的經濟一落千丈。到了後邊,世界又爆發了經濟危機,德華人更是苦不堪言,雖然還不能用“易子而食”來形容,但是可以用吃了這頓沒下頓。所以德國民眾很希望有一位強硬的領導人來讓他們擺脫困境,而希特勒就抓住了機會,開始他的征服之路。
(希特勒聚會)
希特勒利用貧富差距大蠱惑民眾情感,將自己推向神壇。當希特勒上臺以後向民眾許諾有喝不完的牛奶、吃不完的麵包和家家有大眾汽車(大眾就是元首搞的喔)元首上來之後主張搞基建(公共設施)――如:“高速公路網、火車、電線杆等”隨後,德國秘密擴充軍備發展,恢復德國義務兵役制。吸收和接納了大量失業人口,隨後,利用德國民族矛盾大力打擊猶太人並掠奪猶太人資產充歸國庫獲得第一桶金。國家政府直接干預經濟走向,給予大量的金錢支援和補助,背後控制經濟命脈、國家進行強制的經濟管理。(希特勒閱兵)
希特勒用德國的名譽做擔保,向世界銀行和各國貸款,希特勒能借多少借多少,從來不考慮後果,因為元首根本就沒想還。到時候,還給他們的都是子彈。讓他們付出代價,就根現在的網路用詞一樣,我憑本事借的錢,憑什麼要還?(開玩笑)迴歸正題,再加上美華人對他的暗地資助,德國經過這一系列的操作,德國的實力開始變的空前強大。然後用以戰養戰的方法,掠奪他國資源,來填充自己戰爭機器的運轉。(希特勒彩超)
-
3 # 填哥嗑歷史
先說明,德軍沒有橫掃歐洲,至少英國,瑞士,瑞典,西班牙等國還是獨立的。而且德國在蘇聯也碰到硬茬子,並沒能橫掃蘇聯。
但是,二戰時期的德軍確實相當厲害,橫掃大半個歐洲大陸。盛極一時的德意志第三帝國,北達北極圈,南達非洲大陸,高加索山地,西到大西洋,東達莫斯科和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軍事帝國。最多的時候,德國的軍隊發展到1000萬。
盛極一時的德意志第三帝國
而僅僅十多年前,甚至是第三帝國剛剛建立的時候,它的軍隊不過十萬,東面和波蘭接壤,還被波蘭切成兩半。西邊過不了萊茵河,連屬於自己本土的萊茵非軍事區都不得部署軍隊。北邊與丹麥接壤,南邊和捷克,瑞士,法國,奧地利等等國家接壤。面積不過區區40萬平方公里。
那麼,德國是如何在十多年的時間裡使得軍事實力暴漲,以至於橫掃大半個歐洲的呢?
這個,得益於當時的外部環境和德國自身的努力。
我們先來看看當時德國面對的外部環境。
一、經濟危機的巨大影響。
1929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對各個大國造成嚴重影響。
一戰之後,世界進入恢復經濟時期。從1920年開始,世界經濟的發展還是比較好的。但是,1929年,源自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使得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倒退,工人失業,社會混亂。政局動盪不安。根本上沒時間,也沒精力去打理國際的事務。而一些原本具有軍國主義思想的國家則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
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
比如對於法國。因為法國本身的工業就不怎麼強大。且殖民地遍佈。但是法國存在大量的小農經濟,農民生活貧困。所以法國受到經濟危機影響比較慢。但是經濟危機影響的時間很長。直到1940年,法國仍然未能夠擺脫經濟危機的影響。這使得法國內閣倒臺頻繁。軍事工業發展緩慢。沒有統一和堅定的決心對抗德國的崛起。軍隊人數,質量和裝備嚴重下滑。
二、各國利益不同,不可能聯合對抗德國。且存在利用德國的企圖。
德國的鄰居與宿敵法國,本來有能力抵抗法國。但是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使得法國心有餘悸,一方面經濟危機的嚴重影響,使得法國沒有統一的對德國的策略。它既與波蘭、捷克等國家簽訂互助條約。但是又不主張跟德國正面對抗。在德國吞併奧地利,大肆擴軍,吞併萊茵非軍事區的過程中,除了動動嘴皮子之外,毫無作為。甚至在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時成為幫兇。法國還希望德國佔領波蘭之後能進一步進攻蘇聯,禍水東引。
慕尼黑陰謀
作為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英國一直秉承著“大陸均衡”的策略。一方面防著德國東山再起。一方面也防著法國和蘇聯做大。甚至為了防止法國和蘇聯,在一戰後,英國還明裡暗裡幫助德國,避免德國被過分削弱。在德國大肆擴軍,吞併非軍事區和奧地利的時候,英國也持默許態度。一方面,它與歐洲大陸還隔著英吉利海峽,另一方面,他也希望禍水東引。讓德國侵略蘇聯。
波蘭則是夾在德國與蘇聯之間。相比於防備德國,波蘭更在意防備蘇聯。因為自波蘭立國之後,蘇波之間戰爭不斷。而德國與波蘭之間從未發生過戰爭。
與英法相對的,蘇聯則是希望禍水西引。讓德國進攻西歐。其實蘇聯也並非對德國完全信任。一開始還是準備聯合英法對抗德國的。所以,在西班牙內戰中,蘇聯是支援西班牙的。在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的時候,蘇聯也準備援助捷克。後來,蘇聯洞悉英法的陰謀,為了不引火燒身,蘇聯才開始和德國合作。
內部環境對德國的影響。
經濟危機對德國國內的影響
一戰之後德國經濟發展不錯。這很大一方面得益於美國的援助。和對國外市場的開拓。但是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之後,美國停止了援助。擁有廣袤殖民地的國家紛紛提高關稅壁壘。東歐大量國家工廠銀行紛紛倒閉,使得德國的大量銀行家被迫宣佈延期還債。虧損巨大。大量的工人的失業則使得德國的經濟雪雪上加霜。在這個時候,希特勒的上臺,並且大力發展軍事工業,一方面,使得德國的經濟逐漸擺脫危機的影響。另一方面,解決很多人的就業問題。不得不承認,德國發展軍事工業,最初還是得到廣大民眾的支援的。
世界經濟危機時期的德國
一戰並沒有徹底摧毀德國的軍事工業和軍國主義思想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在《凡爾賽——華盛頓條約》中,協約國對德國的軍事進行嚴厲的限制。規定德國只能保留十萬的常備軍。少量的海軍,不得擁有空軍。但是德國非常巧妙的使得條約對德國的影響最小化。他把大量的軍事工業轉移到一些中小國家,還有蘇聯。特別是蘇聯。大量接受德國的軍事工業。甚至接受德國的大量軍備。更加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保留的十萬常備軍絕大部分是德軍的精華。大部分都是有過一戰經歷的優秀的軍官。比如“坦克怪傑”古德里安。“沙漠之狐”隆美爾,“閃電凶神”曼斯坦因等等。由於有大量的軍官,德國得以在短時間內大量擴充軍隊。
二戰時期德國龐大的軍事工業
且因為一戰時期英法兩國是因為有美國的參戰才僥倖獲勝。因此很多的德華人並不服氣。一戰之後的巨大數額的賠款,更使得很多德華人心生不滿。拒絕簽訂合約,拒絕賠款的呼聲不絕於耳。一戰之後帝國主義國家並沒有佔領德國。日耳曼民族主義仍然在德國大行其道。特別是在經濟危機之後。在加上希特勒的煽動,很多的人受其蠱惑,紛紛參軍,為其賣命。
德國的戰略戰術高超
由於擁有一流的將領,德國的戰略戰術常常出人意料。取得的戰果也相當輝煌。德國的總體戰略是先西后東,避免兩線作戰。為了作戰的順利,德國巧妙的進行戰略矇蔽。使得對手難以弄清其戰略意圖。
比如在西線戰役中,德國利用英法想禍水東引的想法,調動大量軍隊前往德蘇邊境,雖然不可能完全使得英法聯軍誤判形勢,但還是起著一定的干擾作用。
德國還利用英法聯軍陳舊落後的戰略構想,讓英法聯軍誤以為德軍將在比利時一帶發動主攻,從而忽略了阿登森林的防禦。
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前,德國又故技重施,使得蘇聯相信德國準備渡海進攻英吉利海峽。調兵東進不過是為了矇蔽英國。因此,當得知德國進攻蘇聯時,蘇聯領導人還大吃一驚,不敢相信。
與巧妙的戰略相配合的,是高超的戰術。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閃電戰”。先是飛機大規模的轟炸,然後是先進的裝甲縱隊的大規模進攻,最後是步兵跟進,肅清殘餘敵人。在波蘭戰役中,德軍首次運用閃電戰。打的波蘭軍隊暈頭轉向,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波蘭亡國。
在西線戰役中,德國利用裝甲縱隊的優勢,在荷蘭比利時方面快速推進。使得英法聯軍確認德國的主攻方向是北線。從而從阿登森林調走大量軍隊,北上支援。阿登森林的防守空虛,為德國裝甲縱隊快速透過阿登森林,穿插包圍英法聯軍創造條件。
當然,德軍的高超的戰術不僅僅表現在“閃電戰”,對滑翔機和空降兵的運用,也是其亮點之一。
在攻佔荷蘭的戰役中,德國首先運用空降兵,大量破壞荷蘭的通訊,交通,給荷蘭造成極大的混亂。為德軍快速佔領荷蘭創造了條件。
希特勒電鋸
在攻佔比利時的時候,德國遇到著名的埃本埃馬爾要塞。要塞背山面河,比利時在那裡佈置1200名精銳士兵進行把守。鋼筋混凝土工事和四面八方的加農炮,使得比利時方面認為要塞固若金湯。但是,德國僅僅用一架滑翔機載著78名士兵,以幾乎等於零傷亡的代價,輕而易舉的佔領了要塞。
複雜的國際環境,為德國的崛起創造有利的條件,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完好的軍官團體,則是德國崛起的雄厚底蘊,巧妙的戰略構思和先進的戰術思想,則使得德軍橫掃大半個歐洲成為可能。加上希特勒的敢於冒險,歐洲的大戰,不可避免!
-
4 # 戰略論
德國軍隊的軍備重整幾乎是從一戰結束凡爾賽合約生效後便已經秘密開始了,凡爾賽合約對德國軍隊做出了最嚴厲的限制,陸軍總人數不得超過10萬人,不得擁有坦克和重型火炮,作為德軍“靈魂”的總參謀部也被取締;海 軍 只 能裝備6艘 排水 量 10000噸 級戰列艦 、6艘 巡洋 艦 、12艘 驅逐艦和12艘 魚雷 艇 ,禁止擁有潛艇 ,人 員限定 在1,5萬 以內;另外德國空軍也被解散了。 德國不僅僅是失去了進攻能力,連最基本的防禦能力也沒有了,連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二流國家的軍隊都遠於當時的德國軍隊。在嚴峻的國家安全危機下,德國已經在為將來恢復強大軍事力量而做秘密的準備。
一戰時期的德軍總參謀部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總參謀部,也是德國軍隊的“大腦”和“指揮中樞”,德國軍隊的復甦離不開這一強大的指揮機構,儘管名義上德軍總參謀部已經不復存在,但是有遠見的德軍領導人還是想方設法的保留了這一機構,只不過以部隊局的名義存在,那些優秀的總參謀部軍官大都被收入其中。德軍將重心放在了人才的培養上,對職務實行雙軌制或者三軌制,即為在每一個步兵師配屬一個參謀長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名步兵指揮官和一名炮兵指揮官,這樣一旦情況允許,軍隊就可以迅速的擴充3倍。這10萬德國陸軍將被訓練成“一支小型的精銳之軍”,以構成未來 強大德國軍隊的核心,為這支軍隊提供各級指揮 官。這支小型精銳國防軍的培養經歷了12年的時間(1920-1932),而希特勒的軍備重整不過花費了6年的時間(1933-1939),而正是前者的苦心經營才讓希特勒的軍備重整迅速成功,最大程度的保證了軍隊的戰鬥力。
1932年德國軍隊尚只有10萬人(常備軍),飛機36架,軍費開支6億馬克,到1939年軍隊已經增加到73萬人(常備軍),飛機8000架,軍費172億馬克。隨著希特勒準備對波蘭發起武力入侵,德國軍隊也迅速的進行了戰爭總動員,軍隊數量開始急劇增加,僅陸軍就高達370萬人,到1940年則增加到460萬人,1941年500萬人。可見德國軍隊的迅速增加是在1939年至1940年間,這一時期的德國軍隊是存在嚴重的缺陷的,那就是步兵素質的下降,這是因為德軍在此前的十餘年一直維持在極小的規模,因此沒有大量的退役軍人,新動員的新兵大部分都沒有受過軍事訓練,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來訓練他們。不過在德軍新型的“閃擊”戰術下,步兵已經不再擔負最主要的進攻任務,新型的裝甲兵和空軍成為進攻的核心,而德軍在這些方面佔據了明顯的優勢。
德國軍隊當時擁有一流的裝甲部隊和空軍,尤其是空軍,德國空軍無論在規模還是武器裝備上都遠遠強過當時的英國和法國,英國和法國空軍加起來才勉強能和德國空軍相當,但是由於英國需要留下相當的空軍力量擔負本土的防禦,因此在法國戰役期間,德國空軍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德軍裝甲部隊的戰鬥力同樣是歐洲第一,雖然在數量和坦克效能上不如英法盟軍,但是在裝甲兵戰術上確遙遙領先對手,從而使德軍成為歐洲最具有進攻能力的軍隊,因而德軍也能充分發揮內線作戰的優勢,對它的對手進行各個擊破,再度恢復了德軍一直推崇的運動戰戰法。
-
5 # 唐格林奇
幾方面因素。
一、歐洲有實力的就那麼幾個國家,也就是英、法、德,其餘國家就算有實力國土面積也太小,所以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歐洲主要就是英法和德之間的戰爭。
二、一戰並沒有破壞德國本土,那時候還沒有戰略轟炸的概念,飛機也不成熟。德國又是主動有條件投降,所以基礎並未被破壞。而且戰爭並未給德國國內造成什麼破壞,除了嚴重的食品短缺。
三、英法民間嚴重厭戰。一戰中英法的主要兵源不是徵兵,而是募兵,是當時的百姓主動上戰場的,那會兒還有殘存的騎士精神。所以在一戰戰場陣亡的雖不能說全是精英,但也是當時社會的青年骨幹。一場戰爭上百萬人死亡,已使英法的民間對戰爭深深的厭惡。
四、根本因素還是德國戰略、戰術上的全面領先。如果僅僅從數量和質量上,德軍的裝備一點也不比英、法先進,只是英法的軍事將領思想頑固。做為首先發明坦克的英國,在一戰末期已經看到了坦克集中使用的巨大優勢,可是在二戰前期英法仍然頑固的將坦克分散到步兵師中使用,還以為戰爭以步兵為主。戰術上,在一戰末期德國就已經開始使用類似閃電戰的戰術,既沒有傳統的預備兵力,而是以突襲為手段,集中兵力多波次連續進攻。那時只用步兵已打的英法招架不住,二戰時使用坦克更是威力無邊。英法短時間完全潰敗是因為被德軍穿了空子並抄了後路,造成這個後果不是德軍運氣太好膽子太大,德軍已經開創了用機動和空間創造戰機的全新作戰方式。後續的戰爭中德軍一直是這樣執行的,所以做為老式作戰理念的英法完全招架不住了。
-
6 # 精英出鞘
舉國之力下的窮兵黷武,是任何歐洲國家都難以抵擋的。要問德國在二戰時期戰鬥力為何那麼強,以至於歐洲諸國聯合起來都擋不住,還得看其之前發生了什麼。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凡爾賽條約》令德國上下感到十分屈辱,因為條約的內容令德國喪失了約十分之一的土地,同時其不能實行義務兵役制,軍隊規模和戰力被嚴重限制,其中,陸軍不能擁有坦克,海軍不能擁有大噸位戰艦和潛艇,空軍則乾脆不允許存在,正因如此,失敗的德國一直積攢著一股力量等待爆發,這是必要的環境條件。而在《凡爾賽條約》簽訂後的第二年,德國便開始陸續違反相關規定,其中,德軍的相關軍事訓練以及戰略思想研究依然在進行,1935年全面恢復了義務兵役制,軍隊規模重新得到啟用,最為重要的也是最關鍵的,凡是條約內禁止的武器裝備,德國都在隨後陸續恢復了生產,正是在這種到達臨界點的壓制後,柏林開始以更為強烈的姿態反抗歐洲多國對其的打壓。所以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二戰打響後,歐洲多國在應對上顯得十分乏力。首先,大多數國家即便眼看著德國軍力不斷壯大,但還是沒有做好應對入侵的準備,失去了寶貴的戰爭先機。其次,德國的軍事思想在那個時代始終處於前列,就拿最典型的裝甲部隊“閃擊戰”來說,僅一個戰略迂迴,就繞開了法國引以為傲的馬奇諾防線,進而將英、法軍隊包圍在了敦刻爾克。此後,隨著佔領地的不斷擴大,德國因而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資源支援,原油、鋼鐵、橡膠被源源不斷地送入德國境內,德軍的裝備也在戰爭期間逐步升級,後期更是出現的虎式坦克、V2導彈以及噴氣式飛機。若不是他們想不開去招惹蘇聯,恐怕二戰的歷史還會有其他情況發生。
-
7 # 軍武小咖
二戰時期德國能夠擁有橫掃歐洲的實力,一方面是由於德國的工業基礎雄厚,另一方面是由於德國採用了先進的作戰方式。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領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之後,德國的總體工業實力領先於歐洲的其他老牌工業強國,僅次於同時期的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被限制發展軍事實力,但是德國的經濟實力和工業實力仍然十分的強大,這也是德國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軍事實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希特勒上臺之後,德國正處於經濟危機的壓迫下,為了改變德國的困境,讓德國重新成為歐洲大國,希特勒在1935年開始大規模擴充德國軍隊。因為德國的工業基礎比較強大,擁有較多的軍事科研人員,因此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德國就建立起了一支十分強大的軍事力量。可以說德國能夠在二戰前快速恢復實力,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德國的工業技術基礎好,能夠在短期內造出大量的先進武器,不需要受制於人。
其實在德國發動戰爭的時候,德國的武器裝備和軍事實力並不比英法蘇三國強多少。當時的世界第一陸軍大國是法國,法國的坦克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領先於德國,而德國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擊敗法國,主要原因是因為德國採用了先進的作戰技術,這一作戰技術就是我們常說的“閃電戰”。
德國率發現了裝甲部隊的重要作用,將坦克集中起來使用。這種戰術讓英法軍隊和蘇聯軍隊都猝不及防,所以德國才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掃蕩歐洲。當然德國能夠掃蕩歐洲,也和德國軍隊的高素質有一定的關係。德國在撕毀《凡爾賽條約》錢只能擁有10萬國防軍,這10萬國防軍都是按照軍官的標準來培養的,再加上德國軍人一直以來服從命令的傳統。因在德國擴軍後,德國的普通士兵不僅沒有因為新兵的問題降低戰鬥力,反而比其他國家計程車兵更加的服從命令。
-
8 # 東斯坦因
英、法、美、蘇各強國各懷鬼胎,給了納粹德國空子
英法兩國雖然本土面積不大,但是卻又有著廣袤的海外殖民地,英法可以從這些殖民地調動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蘇聯作為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人口眾多,地大物博那也自是不用多說;
美國綜合實力世界第一,且地處美洲有大洋做為屏障易守難攻。
英、法、美、蘇的實力加起來是德國的好幾倍,但他們彼此之間卻是各懷鬼胎,在對待納粹德國的問題上也是各自有自己的小算盤(二戰之前),這使得在扼制德國的問題上,各國無法形成合力,甚至還彼此拆臺。這給了納粹德國發展的有利戰略環境。
借錢“搞發展”,不算不會過希特勒上臺後,歐洲的很多銀行都向希特勒借款;美國的商人資本家為了自己的利益,也將大量的資本投入到了德國,這使得美國有很大一部分資金流入德國;除此之外,納粹政府也從本國這些富人手裡借出了大量資金。
透過,大量的借債,納粹德國獲得了發展所需要的資金。
完善的教育體系教育可以說是德國崛起的最重要因素。教育是一個國家的百年大計,為國家培養人才,一個國家的教育強則綜合國力強。德國作為義務教育的起源地,擁有完善且發達的教育體系。而發達的教育也在一直反哺著德國,高素質人才,一茬接著一茬不斷湧現出來,逐步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人才金字塔。
發達的教育,使得德國的科技實力突飛猛進。科技實力的提高,極大促進了德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增強了德國的綜合國力,為德國爭奪世界霸權奠定了物質基礎。
發達的教育和雄厚的科技實力,使德國研製並生產出大批效能先進的武器裝備,這些武器都成為了德國軍隊攻城略地的利器。
教育體制的完善,使德國的國民素質很高,高素質的國民給德國軍隊帶來了高素質的兵員,進一步使得,德國軍隊整體素質非常高。完善且發達的教育體系,為納粹的崛起提供了人力資源基礎。
“臥薪嚐膽”式的軍隊體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德國投降,簽署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軍隊不能多過十萬人,海軍則不多過一萬五千。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德國都在走精兵路線,保留的10萬軍隊不是一般計程車兵,他們個個都是精英,不是軍官就是資深士官。到了戰前擴充兵力的時候,每個人都負責訓練數十名新兵,幫助他們快速形成戰鬥力,數百萬人的大軍悄然成形了。這數百萬兵力可不是臨時組建的烏合之眾,德軍在二戰中表現出的單兵戰鬥力沒得話說。
國家經濟軍事化希特勒執政後,大力發展軍事經濟。1933至 1939 年間, 德國的軍費總開支共計 900 億馬克 ,佔同期國家支出總額的6成以上,而且德國經濟政策都直接或間接以實現軍事經濟為目的。短短几年時間,德國的軍火生產就翻了9倍。而1939年德國的軍備生產更是英法兩國的2倍。
憑藉這一波瘋狂擴軍備戰,納粹德國的軍事實力暫時超過了其他強國。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
9 # 尖刀出鞘
首先,一戰的失敗,不僅給德國帶來了屈辱,也還給德意志民族帶來了為復仇而全民奮鬥的種子,二戰早期德國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強大,德國的強大也是英法的綏靖政策從容起來的,理由如下:
一戰的失敗,《凡爾賽條約》限定了德國的軍力發展,但卻壓不住嚴謹的日耳曼人崛起之勢;在文藝復興以後,世界中心逐步從東向西方轉移,而西歐各國處於文藝復興的中心,思想的解放換來的就是科技的發展,科技的發展直接帶來了工業革命,而工業革命之後的西歐各國,逐漸開始走向全球殖民的道路,在這片土地上先後產生了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世界性大國,而其中在西歐穩定以後,在當時的普魯士聯邦各國當中,經過“鐵血宰相”俾斯麥多年的努力,鬆散的德意志聯邦各國成為了新興的德意志帝國,也就是德國成為了又一個西歐大國;
但俗話說得好,老牌帝國與新興帝國終有一戰,法國為了稱雄歐洲大陸,不像這個後來者威脅自己的地位,因此糾結各國以及英國進攻剛誕生的德國,而德國也爭鋒相對的組建了自己的聯盟,但終究還是被法國擊敗,雙方簽訂了《凡爾賽條約》,這也是德國成立之後遭到的最屈辱的一戰,但是日耳曼人經過長達一個世紀的努力才換來新興的大國,豈是法國一場戰爭就能滅掉的,於是仇恨的種子在德華人心中種下了,這也為後來納粹德國的誕生埋下了伏筆;
德國戰後人民生活水平地下,給極右派納粹黨生存的土壤,最終德國在希特勒的統領下完成了法西斯軍國主義改革;《凡爾賽條約》的內容極為苛刻,規定重新劃分德國疆界,為此德國失去了重要的工業區,喪失了1/8的領土,1/10的人口,65%的鐵礦以及45%的煤礦,還有大部分海外投資、商船等;並解散德國總參謀部,嚴格限制軍隊發展,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不得超過1.5萬人;不許有潛艇、主力艦;不許建立空軍;禁止擁有飛機、坦克等武器,除了政治與軍事限制,合約還規定德國要向協約國賠付113億英鎊的黃金;
戰後的賠償以及經濟遭到重創,讓德國底層人民群眾的生活日益艱難,戰後被協約國扶持的德國傀儡政權,很快在人民的反對聲中倒臺,而當時德國誕生了一支納粹政黨,這個政黨當時貼近底層人民群眾、平易近人,靠著使德國強大和富裕的承諾贏得選舉,上臺後即大搞基礎建設,整頓社會秩序,迅速振興了經濟,恢復了公共服務,僅僅三年間,德國的高失業率即下降為零,成為當時的經濟強國,實現了共同富裕,也正是這段時間,納粹黨領袖獲得了德國至高無上的權威,最終完成了德國擴張戰爭的準備;
戰前英法不希望與德國衝突,預設其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寄希望與“禍水東引”,承認了其佔領波蘭的事實;雖然德國在納粹黨的帶領下,實現了國家經濟的復甦,但並不代表著其國力已經超越英法等老牌帝國,相反其工業實力遠不如法國,且軍隊人數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所以法西斯德國在二戰爆發初期,英法完全能夠壓制對手,只可惜英法希望“禍水東引”,借德國之手削弱遠在東歐的俄國國力,綏靖政策的結果就是坐看德國一步步走向強大;
德國在經濟發展較好之時,當時德國陸軍就開始按照以一帶十的標準培訓軍官,雖然條約限制了軍隊的人數,但是提高軍官素養,一旦開展透過大量擴招兵員,然後以軍官帶領底層人民組建軍事戰鬥力,所以在德國在吞併捷克斯洛伐克之前,軍隊人數短短半年之內就擴充了兩倍左右,而此時德國已經完全無視條約內容,就這樣德國軍隊的發展不再收到限制,而當時捷克斯洛伐克是歐洲重型坦克的生產基地,德國在消化完畢以後工業實力大增,終於在坦克的生產數量以及質量上開始縮小與法國的差距,而吞併波蘭又進一步提高了德國的能源保障,且透過《蘇德友好條約》,德國解決了東線的後患之憂,此時騰出手來的德國,法國早已戰戰兢兢,雖然法國國力完全能與德國一戰,但是厭戰、不敢戰、不會戰的英法聯軍,在新型“閃電戰”軍事思想武裝起來的德軍鐵蹄之下,一個月之內就讓法國亡國,戰前法國軍事裝備完全優於德國,但是其一步步坐看德國壯大,且面對德國的進攻又缺乏行之有效的抵抗策略,所以此時已經佔領整個歐洲的德國,再也沒有有效的對手與之對抗了;
回覆列表
德國開戰之初之所以能橫掃千軍,有以下幾個因素至關重要。
一是,英國法國一戰之勝實屬僥倖,所謂皮洛士式的勝利 所以戰後全民厭戰情緒高漲,無形當中自廢了武功。而德國在一戰中本土幾乎毫髮未損,自覺是因為猶太人的叛賣和協約國的陰毛才致落敗 所以全民上下對昔日敵人充滿復仇慾望,一聽說要打英國法國波蘭這些葬送了自己大好青春的死敵,德華人連戰爭動員都省掉了。
其二呢?英法兩國自廢武功 企圖躺在凡爾賽條約背後獲得安全,但德國不是傻子,他們巧妙躲開凡爾賽條約的陷阱,低調轉進,總結一戰教訓,創新戰法打法,同時和蘇聯這同樣不招人待見的國家抱團取暖,因此實力此消彼長 再開戰成敗立現。
第三,英法一戰後耍雞賊,把一戰出力甚偉的美國給涮了,不僅美國的盟友中國的利益沒有得到保障,而且他們欠美國的賠款也能賴就賴,結果氣的美國重新走上孤立主義道路。而德國則不同,德國有個堂皇的理由去親近美國,那就是德國是響應了美國總統威爾遜的無兼併無賠款的和平條約才宣佈停戰的,結果卻被英法鑽了空子,停戰變成了投降,百分之七的領土和七百萬人口被協約國瓜分掉,舉國還揹負上鉅額的賠款。所以美國戰後對德國天然有種歉疚感,所以一戰後美國對德國經濟復甦起到了很大作用 ,而二戰一開局,美國鑑於當年英法用著人時臉朝前用不著人時臉朝後的做法 ,一開始就宣佈兩不相幫,這實際上就等於幫了德國大忙,一戰是,英國法國外加俄羅斯,三個列強捆一塊才勉強和德國打成了平手,最後沒美國幫忙,英軍差點被趕下海,法國差點遷都 。現在蘇美都宣稱中立,靠英法兩個老光棍,哪能打的動德國這個新銳流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