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博士科普

    首先,說說明朝末年洪承疇與祖大壽的職務,祖大壽降清之前的最後一個職務是左都督,再往這之前是前鋒總兵,他的只要只能是在錦州一代抵禦清軍。洪承疇降清之前的最後一個職務是任薊遼總督,在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寧遠總兵吳三桂等八路人馬的支援下,在寧遠清兵會戰。

    其次,說說兩人降清的大概原因:洪承疇在兵部尚書及崇禎皇帝的反覆催促下,未能堅持原定作戰計劃,被清軍圍困松山,堅持半年之久後,兵敗降清;祖大壽兵敗在大淩河之戰中,兵敗詐降,逃往錦州繼續抗清,因洪承疇投降,感到再無援軍,隨即也降清。

    那麼,他們二人的降清對明朝有什麼影響呢?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的話,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明朝到這個時期,大廈將傾之勢已經形成,連年的動亂已經讓明朝很難組織力量抵禦清軍的入侵。皇太極之所以遲遲無法完成入關目的,只是袁崇煥、孫傳庭搭建的關寧防線太過於鞏固,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抵消雙方軍隊戰鬥力的差距。然而再好的防線也需要人去堅守,崇禎皇帝殺了袁崇煥,剩下的將領中也就還剩祖大壽、洪承疇比較瞭解關寧防線的使用之道,這兩人降清直接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 2 # 紀元的尾聲

    按照當時的格局來說,其實洪承疇和祖大壽歸降清朝,對在飄搖之中的明朝政府其實也不痛不癢了。因為洪承疇和祖大壽當時面臨的情況下兵臨城下,屢次勸降,不然則死矣!

    1642年,祖大壽和洪承疇投降後,並沒有在崇禎帝還在世的時候幫助清軍攻打明朝,洪承疇只是在1644年李自成攻陷紫禁城後,才給清軍出策略,該如何兵不血刃地佔領和控制地方。而祖大壽呢,自歸降以來,都沒有得到過清政府的重用,或者說他本人的價值就是“吳三桂舅舅”的身份,所以才被皇太極所注重。

    因此,結合歷史來說,兩者歸降清政府,雖然在當時中國漢人的圈子中,在後世的評價中是恥辱,是叛徒。但有一點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兩者在1642年的歸降中,實際上沒有對清朝造成“局勢的積極性增長”,因為他們在明朝還沒滅亡的時候,皇太極和順治根本不敢用他們,除此之外,他們也同樣沒有對明朝造成“局勢的消極性反攻”,因為他們當時除了投降之外,就是死,除了他們本人死之外,家人朋友還有城池的百姓也要陪葬。從客觀角度來說,兩人的歸降,真的沒對明朝造成什麼實質影響!

    “生死”抉擇

    實則兩亡(擇命義亡,擇義命隕)

    1642年,洪承疇戰敗被俘。明末的戰事頻頻失利,在面對農民起義軍和清軍的雙重壓迫下,昔日著名將領一個接著一個死去,從曹文詔再到盧象升,洪承疇成為了後來孫傳庭陣亡前的明朝將領最後一場厄難!

    這個時候被軟禁的洪承疇的結果很簡單,一是降清,二是帶著忠義骨節被處死。那麼當時崇禎帝在得知洪承疇戰敗之後,第一反應就是認為洪承疇已經死亡了,還寫下了悼詞。那麼在當時的民族大義前,大家的統一價值觀都是,認為洪承疇就是要死亡才是對的!

    不知當時洪承疇是如何想。生死問題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問題,洪承疇的掙扎大約是:究竟是為了大義,而為那個不斷猜忌屠戮臣子的崇禎帝去死,還是歸降清朝,苟且偷生呢?

    但不論洪承疇如何想。他的抉擇對於崇禎的末路是沒有影響的。

    戰敗城破被包圍:

    承疇師十三萬,死五萬有奇,諸將潰遁,惟變蛟、廷臣以殘兵萬餘從。——《清史稿》

    突圍失敗:

    九月,上還盛京,命貝勒多鐸等留護諸軍。承疇悉眾突圍,攻鑲黃旗擺牙喇阿禮哈超哈,戰敗,不能出。——《清史稿》

    被送到盛京軟禁:

    上欲收承疇為用,命范文程諭降。承疇方科跣謾罵——《清史稿》

    歸降對內戰毫無影響

    連番的折騰,洪承疇於是就降了,因為到了盛京,洪承疇即便是長了翅膀,也跑不回北京了。而清太宗這個人,他對於明朝將領都是喜歡用攻心計的。先是設計殺了袁崇煥,再到收割洪承疇以及祖大壽,並且還想著透過祖大壽勸降吳三桂。誅心之策,兵不血刃。洪承疇歸降,還沒等清朝清朝人看不起,明朝國內就罵聲一片。

    那麼若非要說有一定性質意義的影響,那就是洪承疇的投降訊息,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當時明朝將領的積極性,所以在後來對抗清軍的程序中,顯得有些妥協演戲的成分在其中。但當然,這種情況隨著皇太極翹辮子後,就沒有了,因為到了順治年間,對付明朝已經不用暗計了,明攻即可!

    其實當時洪承疇被辱罵到極致,根本原因就是在於民族問題上站錯隊。說到亡明若是罪名(不包括南明),那麼李自成才是那個終結明朝的罪人。那麼洪承疇有幫助皇太極倒戈攻打明朝嗎,計殺崇禎帝嗎?一開始,的的確確是沒有的,所以不論如何,明朝的倒臺是必然結果,洪承疇是在松山做一具屍體,還是在盛京做一個官員,對崇禎帝自縊這件事情都不會造成根本性改變!

    而且洪承疇阻止不了李自成北上,也阻止不了孫傳庭死亡,更阻止不了崇禎帝在皇宮內求饒失敗,最重要的是,洪承疇阻止不了那個已經腐朽了的明朝社會!

    南明之禍

    那麼李自成走入皇宮,掠奪財富,這一刻的明朝是屬於滅亡狀態了。於是皇太極此時就敢用洪承疇了。而洪承疇的“不光彩”歷史,也正是從順治元年開始的!所以合理地說,洪承疇真正造成影響的政權是南明。

    順治引之伐漢

    順治元年四月,睿親王多爾袞帥師伐明,承疇從。既定京師,命承疇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同內院官佐理機務。——《明史》

    四月的這場戰爭,就是著名的山海關之戰。當時多爾袞作為攝政王,手上的權利實際要比順治大一些。山海關破後南下,洪承疇站在清朝陣營後,第一場要面對的敵人就是李自成!

    其實從理性角度來說,洪承疇討伐李自成是沒有錯的。唯一不同的是,他站在了不同的陣營,代表了不同的民族去對抗自己的“族內敵人”。所以洪承疇對於這場針對北京闖王的戰爭並沒有吝嗇自己的計謀,於是闖王受驚敗走,清軍正式入關,入主北京!

    再到後來,洪承疇幫助清朝辦事是越來越得心應手,在1645年,洪承疇又被派去跟著多鐸勸降江南地區的舊朝官員,那麼本該是兵不血刃,挽救垂危的漢人命運,洪承疇揹負罵名去勸降,那倒也還算合理:

    承疇至官,招撫江南寧國、徽州,江西南昌、南康、九江、瑞州、撫州、饒州、臨江、吉安、廣信、建昌、袁州諸府。——《清史稿》

    可是到了後來,有人不願意屈服,洪承疇的手段就讓人感到不滿了,因為他把屠刀指向了昔日同僚:

    十二月,進破道周於婺源,聲、道周見獲,皆不屈,送江寧殺之;總兵李成棟破崇明,本徹走入海,殺其將李守庫、徐君美。三年二月,遣總兵馬得功、卜從善等擊破司空寨,斬守寨石應璉、應璧等五人,獲常闒。——《清史稿》

    洪承疇殺了這些人,對於已經破滅的明朝實際上沒有影響。但卻對當時的漢人高層代表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首先,他們是漢人,更是前朝官員,對於後來的南明政權來說,也能算是人才儲備的一個預備役!

    再者,勸降這些高官,實則是要為清朝所用,那麼這樣一來,此消彼長,南明與清朝的實力就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倒置,為漢族南明覆闢增加了難度!

    再到後來洪承疇勸降鄭芝龍,實際上就是在徹底熄滅南明的復生火種,因為鄭芝龍所代表的是另一個維度的軍事力量和棲息地,可最後鄭芝龍也歸順了清朝,這其中不得不說就是有著洪承疇的功勞!

    客觀災難!

    所謂客觀,便是不偏不倚。

    洪承疇於1642年歸降,於1665年逝世。而在1642到1644年四月時,洪承疇並沒有受到重用,處於軟禁監禁狀態!

    但皇太極在勸降洪承疇成功後,就迅速把訊息傳回明國,那麼此舉就導致了洪承疇這類高官在明朝士族、百姓心裡造成了一種消極陰影。雖然在面對李自成的同族抗爭中,這種心態不會造成影響,但在後來面對清朝軍隊時,其實不論是百姓還是軍隊,都有著一定的天然恐懼感,這便是皇太極的誅心之計,一頓操作,讓清朝看起來神秘,令人不禁敬畏!

    而後崇禎自縊,洪承疇已為清員,為主謀事,或求得榮華富貴,或保住性命,箇中思維,難以得知。

    洪承疇帶領清軍、多鐸理治江南,實則是有一定性的好處,那便是可以避免漢族百姓的生靈塗炭,血流成河。但在這件事情上,洪承疇的做法,同樣也是在扼殺漢族人民的民族感和復辟情緒,加快了漢民當時的奴化,這件事情的後果可是一直影響到如今的。

    所以洪承疇響應皇太極的“漢人漢制”,實際上是用奴性來換取性命。在此事上而言,過大於功,連續影響大於實時效應!

    再到後來,洪承疇親自下場,參與滅南明之戰。三次南明,兩次都有洪承疇劊子手的身影。不論南明之員與洪承疇是否舊識,但洪承疇此番扼殺前朝萌芽的行為,就說明當時的洪承疇已經奴化了。這個時候的洪承疇也不再是當初那個被圍困幾乎要餓死都不願意鬆口歸降之人!

    所以洪承疇對後世的影響,是有一定性的。但說再多,也並不是全都是他的責任。洪承疇的才能大於祖大壽,所以不可能被清朝閒置,人一旦惜命,便會上癮,該怪的應該是統治階級的無情和態度傾倒,洪承疇一直都是時代的棋子,身不由己!

    參考史料:《清史稿》

  • 3 # 土豆到底去哪裡挖

    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自崇禎皇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後,千刀萬剮了袁崇煥使國家再次墜入驚濤駭浪之中。

    上天不算吝嗇,在帝國生死存亡時刻連續賜予朱家一長串文武能臣,幫助力扶將傾之危廈。然而幾乎都被崇禎一一囚禁、殺害,除袁崇煥外,孫傳庭、文震孟、劉宗周等也一個個中很全都死於非命,不得善終,要知道當年的袁崇煥大將軍和鄭鄤是皇太極都要忌憚的物件,可卻被崇禎凌遲處死,可見天不亡明明卻自尋死路。

    與此同時滿清的皇太極卻招降納叛,廣攬人才,為我所用,展現了一代明主的氣度與胸襟,他深知要入主中原非得有漢族能臣的一臂之力,因而在說服洪承疇背明降清做足了功夫,野史稱甚至派出溫婉動人的孝莊后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終於感動這個決心以死報國的漢臣放棄為明朝死忠,轉而投靠新主。在袁崇煥等隕落之後的文韜武略都算得上擎天一柱的洪承疇是崇禎皇帝扭轉頹勢可以倚仗的國士。然而洪承疇,祖大壽等還是的歸附清朝了,它標誌著明朝士大夫階層對朱氏王朝的絕望和遺棄,也標誌著滿清帝國天命的噴薄而出和新王朝的冉冉升起,同時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氣象萬新的開啟!

    作為今天的人們來看這一之轉折有著更多的糾結於不甘,一個漢民族的王朝怎麼說完就完了,而且從洪承疇祖大壽開始,大規模的明朝官員向滿清歸附輸誠也同時開始,特別在北方更為突出,這種現象已不能用簡單的更官員無節操加以概述,只是到江南,那些看上去稍顯文弱的南方人顯示出比北方人更多的血性與執著,用頭顱和熱血展現出漢人的不屈與決絕!

    作為一言不合就把大臣拖出去廷杖一頓的大明王朝,他的文臣武將的忠誠與才華遠遠配得上這個小肚雞腸,猜忌和鉗制的王朝,從開國起到最後覆滅都幾乎伴隨著對大臣的防範與戕害,從胡惟庸,李善長,汪廣洋到于謙,張居正都難以善終,更不用說遭崇禎猜忌活颳了袁崇煥,大廈將傾時食俸祿者們都看清了崇禎這個德薄而位尊,智弱而權重,力小而謀大的末代皇帝的嘴臉,另投新主謀求錦繡前程是他們的共同選擇,再一次印證了“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華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的千古鐵律。從此大明王朝的覆滅僅僅是時間問題了。

    滿清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迅速穩定統治華夏與它的依靠和倚重、信任明朝降臣的幹部政策分不開,這也是它迅速漢化的主要原因,有清一朝雖然最後把這些降臣歸入《貳臣傳》以表明尊崇華夏氣節這一重要價值觀,但從始到終沒有發生無故殘殺漢臣的先例,足以顯示它符合傳統典章制度是中華正統,大明王朝氣數已盡理應退出歷史舞臺…

  • 4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崇禎皇帝執政時期,正值大明王朝因為積重難返,而處於風雨飄搖之時!在那個混亂時代裡,因為明朝上下人心難安,所以導致了內憂外患迭起。

    在關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搖根挖牆,外有清軍鯨吞蠶食東北,且又頻頻扣關之際,處於兩線作戰的明朝,呈現出各類危機大爆發的危急局面!

    而對明朝那搖搖欲墜的大廈,給予了致命反噬的是:洪承疇和吳三桂!至於祖大壽雖然是迫於無奈而降清,但卻並沒有為清軍入關吞食中原出力。因此祖大壽與洪承疇和吳三桂,還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

    如果從清軍入關前後,明朝降將對中原的危害程度來看,其前期主要是洪承疇,而後期則主要是吳三桂!洪承疇在松錦大戰失敗後被俘,而後經不住清朝的利誘而投降,並利用他對明朝時局與朝廷內外政局的熟悉,為清軍入主中原出謀劃策,極盡其漢奸之能事,為了清朝能夠統治中原而“殫精竭慮”,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危害,加速了明朝崩潰的速度!

    至於崇禎皇帝死後,吳三桂開關迎清軍入關,併為其充當掃蕩中原的急先鋒,從而將各支抗清力量逐步消滅之事,就是人所共知的了!

  • 5 # 七世貓哥

    明朝滅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批高階軍事將領投降,然後又成為攻打大明的急先鋒。洪承疇、祖大壽就是比較早降清的重要將領。這兩個人都是松錦之戰失敗後投降的,松錦之戰的失敗,使明朝在東北地區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關寧錦防線被完全摧毀。而洪承疇是當時的薊遼總督,是明軍在東北地區的軍事統帥。而祖大壽更是一直在山海關外和大清作戰。這兩個人同時降清,影響巨大。

    洪承疇生於(1593年——1665年),字彥演,號亨九,別稱洪彥演,洪亨九,洪文襄等等。洪承疇是福建泉州人,後來考中了進士,進入仕途。

    洪承疇在明政府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效果卓著。從崇禎二年(1629年)到崇禎十二年(1639年),洪承疇一直在鎮壓農民起義的前線。洪承疇這個人,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爭中,以手段血腥著稱。簡單地說,就是殺降。應該說,雖然血腥,但是這真是一個有效的辦法。在明末的農民起義戰爭中,包括李自成、張獻忠等人一度打敗了就投降,養精蓄銳一段時間再起兵,多次反覆。明朝多次對農民軍圍剿而失敗,就是因為這種詐降。由此可見,洪承疇在這方面是頗有先見之明的。所以說,在當時明末的官僚中,洪承疇算是比較有能力的官員之一。

    到了崇禎十二年(1639年)初,農民軍相繼被打散,關內局勢相對平穩起來。洪承疇被當做滅火員,調任薊遼總督,到了東北抵禦滿清的前線。而這裡,成了明末許多將領的最終歸宿,包括孫承宗、熊廷弼、袁崇煥等等。在松錦之戰中,明朝十幾萬大軍土崩瓦解,洪承疇作為明朝當時在東北地區的最高軍事將領,最終投降了清朝。

    洪承疇作為當時明王朝比較有能力的官員,更是當時東北前線的大軍區司令員,他對明王朝的局勢相當瞭解。可惜,因為怕死,最終還是投降了。

    祖大壽,字復宇,吳三桂的舅舅。和洪承疇豐富的在關內做官的經歷不同。祖大壽的爺爺、父親一直都在山海關以外做軍官。和洪承疇幼年家裡貧困不同,祖大壽有世襲的軍職。早在在宣德年間,寧遠城築成當年,原籍安徽的軍官祖慶率全家老小遷居至此,世襲明朝寧遠衛軍職並不斷提升,成為寧遠望族。

    祖大壽從軍之後,因為作戰勇敢,得到升遷。尤其是在寧錦大捷之後,因為祖大壽表現突出,擢大壽前鋒總兵,掛徵遼前鋒將軍印,駐錦州。因為祖大壽職位提升,他的兄弟侄子都做了各級將領,分別駐守當時關寧錦防線各處。

    發生在崇禎二年(1629年)的己巳之變,對祖大壽影響很大。當時皇太極繞過袁崇煥、祖大壽的防線,從蒙古借道,突破長城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煥、祖大壽緊急回援北京,與皇太極展開激戰。戰後,明崇禎皇帝召袁崇煥進城,不由分說把袁崇煥下獄。當時祖大壽就在袁崇煥的身邊,史書記載:大壽在側股慄,懼並誅,出,又聞滿桂為武經略,統寧遠將卒,不肯受節制,遂帥所部東走,毀山海關出,遠近大震。崇禎皇帝抓袁崇煥,祖大壽很害怕自己會和袁崇煥一起被殺掉。又不滿意朝廷朝廷的人事安排,就帶領自己的部隊,毀壞山海關,退出關外。

    後來明朝政府採取了措施,祖大壽又回到了錦州前線。在大淩河之戰後,祖大壽曾經短暫投降皇太極,然後藉口家人在錦州,願意回錦州做內應,逃回錦州。

    松錦之戰失敗後,祖大壽再次降清。

    另外,根據有些史料記載,明末清初大明鼎鼎的“關寧鐵騎”,很可能就是出自祖大壽之手。吳三桂的父親是吳襄是祖大壽的部將,吳三桂還是祖大壽的外甥。透過這層關係,這支部隊後來到了吳三桂的手裡,戰力更加強悍。

    因為祖大壽是明代世襲的軍官,所以他家族很多人都在明軍任職。他降清以後,家族裡好多人都相繼降清。

    明朝滅亡,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許多高階將領相繼降清。除了洪承疇、祖大壽,還有孔有德、

    耿仲明、尚可喜等等一系列將領。可以說,當時明朝大部分地區,都是這些人幫清王朝打下來的。

  • 6 # 沉墨I方之城

    明朝末年,明軍將領投降滿清都值得同情和原諒;明朝文官投降滿清都讓人唾罵,遺臭萬年。

    明朝滅亡的根源不在於軍事,而是朝中文官集團腐敗,黨爭劇烈,所謂的清流橫行,崇禎皇帝死前說的文官皆可殺,他真正的看出了帝國覆滅的實質。

    明朝的武將絕對比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武將都要忠於國家,對朝廷的忠誠度非常的高,在大明一朝,沒有一個武將正兒八經的造反過,沒有任何一個武將主動投降過敵國。

    明末時期的洪承疇、祖大壽等將領降清,不但值得同情,甚至覺得應該如此。這都是被朝廷逼出來的。

    先說洪承疇,他是大明王朝最後的柱石將領了,率領明朝最後的精銳在松山與清軍對峙,按照洪承疇的策略,憑藉大明雄厚的國力(相對後金來說要強大得多),步步為營,邊戰邊守,與明君其他幾路大軍逐步圍合錦州,迫使皇太極後退遼東北部。

    但是朝廷那幫書呆子為了快速解決遼東問題,抽兵回中原剿滅農民起義軍,不停的下旨催促洪承疇出兵與皇太極決戰,洪承疇拖延了半年之久後,無奈全線出擊,最後在松山一役兵敗被俘。

    洪承疇被俘後,也是堅決不降的,皇太極非常的看重他,不停的找人勸說,最後投降了皇太極。為滿清入關後,剿滅農民起義軍起了很大的作用。

    祖大壽的經歷更傳奇,他涮了皇太極幾次,他假投降滿清兩次,兩次的詐降都讓皇太極把他放回來,他依然義無反顧的領兵抗清,直到松錦大戰,救援他的洪承疇在松山被俘,他已經孤軍無援,才徹底的投降了皇太極,就這樣幾次投降滿清的祖大壽,依然得到了滿清的重用。

    明朝末年這些重要將領的投降對王朝來說打擊是巨大的,畢竟帝國已經處於崩潰邊緣,內憂外患,此時需要的是軍事的強硬,而不是要那些鼓譟文人。

    這些將領的無奈降清,明清雙方實力是此消彼長,加上農民起義軍已經成了燎原之勢,明朝的大勢已去,民心漸失,無兵無將可以扶大廈將傾,只剩下那群黨爭文官最後爭先恐後的投降滿清。悲哉。

  • 7 # 媚之夭夭

    明朝末年,洪承疇,祖大壽降清,對明朝的影響很大嗎?為什麼?

    明朝末期,可以說是多事之秋!真正的處於風雨飄零之中!特別是冤殺了袁崇禎後,大明的氣數已是江河日下了!作為薊遼總督的洪承疇在“松錦之戰”後被俘降清,更加連根拯救大明的稻草都沒有了!這樣一來,讓那些原本繼續抗清的大明臣民,幾乎沒有信心和看不到希望了!從而洩氣了!這樣的影響是巨大的!

    一,自從袁崇煥被冤殺後,威望最高的數洪承疇了!

    公元1639年,薊遼總督洪承疇為了阻止清兵入關,與吳三桂等人屯兵錦州!

    第二年冬,清兵主攻錦州,大戰爆發!

    公元1641年,大明軍隊集結錦州一帶,清兵從盛京調來重兵與大明軍決一死戰!

    由於圍困太久,援軍未到,糧盡的松山城在副將夏承德的帶領下主動投降了,洪承疇被俘!不久,錦州守將祖大壽也降清!!

    初時,洪承疇以絕食表示不降清的決心!

    後來,洪承疇最終為清朝所用!

    二,洪承疇降清,讓其他還在抗清的大明臣民心寒!

    自從袁崇煥被殺,大臣中數洪承疇威望最高了!

    被俘後的洪承疇誓死不屈讓祟禎非常的感動還特意下旨表彰!也鼓舞了還在繼續抗清的大明將士兵們!

    沒有想到,洪承疇還是降清了!而且還作為隨行指揮官,很有針對性的攻擊明軍,勢如破竹!

    這樣一來,那些原本繼續抗清的大明將士幾乎沒有信心和看不到希望了!也徹徹底底的心寒了!

    因為像洪承疇這樣的重臣都降清了!這對於其他的大明將士是一個很嚴重的打擊!

    三,如果洪承疇誓死不屈,慷慨赴義,那麼清兵能不能順利南下是一個未知數!

    如果洪承疇選擇誓死不屈,那麼清兵就會被動很多!

    1.明朝將士同仇敵忔與清兵死戰!

    2.沒有洪承疇做“嚮導”,想順利南下很難!

    3.大明將士的持久戰,讓清兵騎虎難下!

  • 8 # 秋雨魯北說歷史

    明朝滅亡的原因其實很明顯就是內憂外患,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的橫掃,關外有強大的八旗軍牽制,最終因國力消耗殆盡被起義軍消滅。洪承疇和祖大壽作為清朝取代明朝這一歷史事件的重要見證者,極大的影響到了明朝的命運。

    洪承疇和祖大壽在關外的地位舉足輕重

    1639年洪承疇出任薊遼總督,想幹好這個差事不容易,是因為幹不好基本就是被殺掉,此前有袁崇煥袁督師就是因為沒幹好被崇禎帝處死。

    洪承疇在關中與孫傳庭、盧象升一起將高迎祥、李自成等農民軍圍剿的沒脾氣而名聲大噪,其中李自成不得不躲到陝西商洛的大山深處蟄伏。

    崇禎帝為了挽救日益嚴峻的關外只好啟用洪承疇出任薊遼總督,此時的關外形勢已經非常不樂觀,皇太極繼位後不僅建立了清朝還遷都瀋陽,清朝為入關多次繞道山海關襲擊北京和河北。

    1639年的關外明軍只剩下了寧遠城和松山等幾個據點,其他地區都被八旗軍圈佔,1640年八旗軍圍困錦州,此時的錦州守將就是祖大壽,祖大壽是身經百戰的明軍老將,憑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應付著八旗軍的攻擊。

    但是此時的關外形勢已經非常的緊張,為了解救錦州在洪承疇聚集起十三萬大軍援救錦州,此時八旗軍也集結的10餘萬軍隊,雙方在松山對壘。洪承疇主張步步為營徐徐推進但遭到了崇禎帝的否決,在速戰速決的錯誤決策下明軍最終慘敗。

    投降後明朝滅亡幾成定局

    松山兵敗後洪承疇成為俘虜,祖大壽主動投降,明朝在關外苦心經營的寧遠城最終被放棄。此役失敗後明朝失去了和清朝繼續周旋的能力,山海關僅僅剩下吳三桂殘部五萬人和清軍繼續相持。

    由於失去了剿匪能手洪承疇,李自成在河南潼關擊殺孫傳庭部隊實力擴充套件到幾十萬人,而此時的明軍已經丟掉了原來的血性成為了起義軍隨意打擊的物件。

    洪承疇祖大壽的投降讓明軍沒有了對抗起義軍的實力,明朝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只不過崇禎帝在北京城破後選擇自殺,讓本來可以周旋的局勢變成了死棋,這也是很多人不曾想到的結果。

    總結

    清朝入關是實力的體現,即使沒有李自成農民軍明朝也很難打敗八旗軍。松山兵敗是明朝滅亡的前奏,而這場戰役的總指揮洪承疇和重要參與者祖大壽的投降也讓明朝本就無力的局勢變得希望更加渺茫,最終被李自成消滅也是歷史的命數吧。

  • 9 # 世界史圖鑑

    祖大壽和洪承疇投降滿清與皮島三將領的價值和意義不同,所以滿清給他們的待遇也有很大區別。

    首先孔有德耿仲明歸順後金時,後金還處在發展階段,急需人才和兵力。當時遼東地區還沒有完全被滿清所控制,明軍依然在此與其進行拉鋸。孔有德和耿仲明兩人率領1萬精兵以及當時後金軍隊進攻明朝所需要的艦隊大炮和工匠歸順滿清。極大的擴張了滿清的軍事資本,同時也給皇太極更高的國家威望和權利,也就在此時滿清軍隊真正裝備了與明朝科技相當的紅衣大炮,使得後金軍在攻城野戰等方面具備了與明軍對等的實力。

    這是任何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所不具備的巨大軍事優勢。這也使得明朝在戰略戰術失敗以後再一次喪失了自己的軍事裝備優勢,所以對於這兩個人的投降,皇太極十分重視,又由於當時特別需要人才,所以兩人加官進爵,並沒有大問題。

    吳三桂與這兩個人類似,在明朝滅亡以後吳三桂在繼續防守邊疆以及進京勤王,兩條路上躊躇不定。

    但即便明朝滅亡,有關寧鐵騎在,滿清依然無法入關。對於滿清而言,吳三桂的投降開放山海關,確實給滿清入主中原以最大的助力。

    其所立下的功勞也並不比前二者少多少,甚至在山海關開啟以後,滿清入主中原鎮壓各地叛亂,以及追殺南明小朝廷吳三桂等人都立下汗馬功勞。用明朝人去抓和鎮壓明朝人,滿清入主中原事半功倍。他們都是在滿清發展的關鍵時候選擇脫離明朝,投降滿清的,滿清也將他們利用併發揮了巨大價值。當然對於投降的人,雖然發揮了他們巨大的價值,同時也給他們巨大的權利 命其鎮守南疆這也造成了之後康熙初年的三藩之亂,給中央帶來巨大的軍事壓力,甚至半壁江山進入它手。

    而洪承疇和祖大壽與這些人不一樣。

    第一,兩者都是兵敗被俘而歸順滿清的

    洪承疇在崇禎14年,因錦州被圍困援軍不來,彈盡槍絕被迫歸順。他自己沒有什麼嫡系軍隊,也沒有拿得出手的可以與滿清交換的力量。但是為了給其他明朝將領樹立榜樣,祖大壽依然被滿清所接受。

    洪承疇也是如此,原本是個文官帶兵主張步步為營,原本不會出大亂,但是禁不住中央的權力催促而貿然進兵最終兵敗如山倒。幾乎是全軍覆沒自己被抓。他也沒有與任何滿清談判的權利。

    第二,這兩個人在投降之前都保持了自己的民族氣節,這種氣節也是他們的底線,所以滿清可以利用他們招降明朝將領,但是無法真正用他們帶兵。

    他們在歸順滿清以後基本就是個廢人了。自己也不會請纓出戰,皇太極也不會主動用他們帶兵。而前面三個人不一樣,他們都是有著滿腔的憤怒投靠滿清的,自己又有滿清畏懼的力量作為資本。這些人有實力,有軍隊又有功力之心,所以可以被利用。當然並不是說祖大壽和洪承疇像進入曹營一言不發。他們只是不會出現在最前沿,而兩者在細節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祖大壽多次降而復叛,所以滿清都對這個人有較高的戒心。

    對於祖大壽沒有人會去重用他,只把他招降這一面旗幟樹立起來,使明朝那些想要投降的將領看到祖大壽這種多次降而復叛的人,滿清依然願意接受,從而給明朝的一些將領和將軍提供了另一條出路,所以依然給他一個總兵當,對於各方都是一個平衡,而洪承疇在當時算得上是明朝將軍當中被俘的級別最高的人。

    明朝後期不缺武將更不缺傑出武將,但最後卻淪落到用一個文官統兵,不得不說明朝這個政治框架已經爛透了。

    洪承疇雖然沒有軍政閱歷,但是其步步為營的紮實打法確實也無懈可擊,若不是明朝政府多次催促打亂洪承疇的陣腳,是非成敗尚未可知。洪承疇在領軍之前主要抓的是省級部門的宏觀軍務工作。在他投降以後所做的事情也與之類似。

    在清軍入關,以後洪承疇也為滿清政府平定南方經略中原,參謀了大量的建議和可行的辦法致力於穩定天下局勢。但是作為明朝的一品大員洪承疇也時刻被滿清政府所警惕,但至少洪承疇也得了善終,而且滿清是馬背上的民族,對於武力是很崇尚的,在投降滿清的將領當中,只有數個與洪承疇一般的文官,其他都是武將。武將的封爵通常都比文官高,而在投降滿清的文武將領當中武將大多不得好死,文官反而相對的能獲得一個善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近來北極圈罕見32℃高溫,高溫成因是什麼?北極熊受此影響會走向滅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