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長流中的魚兒

    瞭解三國曆史的朋友都知道,曹操手下謀士眾多,比如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等人都是當時頂尖的謀士,這些人都在同一時間競相爭輝。而蜀國的軍師多數時候都只有一個,不是走就是死,這難道真的是一個魔咒嗎?

    劉備手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軍師應該算是徐庶,徐庶跟了劉備7年之久,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說明徐庶為劉備的事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劉備才非常器重他。

    接著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臥龍諸葛亮,諸葛亮與徐庶有一段短暫的共事時間,沒過多久,徐庶因為母親被曹操抓去,不得不離開劉備而投奔曹操。諸葛亮輔佐劉備兩年後,鳳雛龐統也來投奔劉備,龐統被當時的水鏡先生司馬徽稱為南洲士人第一人,比對諸葛亮的評價還高。

    又過一年,西川的法正暗通劉備,也投向劉備一方。法正此人是劉備手下的重要謀士,他也和龐統一樣經常出奇謀,並且整個蜀國只有他一人有可能左右劉備的行為。《三國志》裴松之注中提到,劉備與曹操的一場戰爭處於不利局勢,按照當時形勢應該要迅速撤離,但是劉備在氣頭上,頂著曹軍的箭雨就是不撤退,誰也勸不住,這時法正衝上前去,用自己的身體替劉備擋箭,劉備大喊:“孝直避箭”,法正卻說:“主公這樣重要的身份都親身涉險,何況我這樣一個小人物呢!”劉備這才猛地醒悟過來,急忙撤軍。所以法正是劉備所有謀士中最為看重的,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說如果法正還在,一定能勸劉備不去伐吳了。

    至此劉備手下有3個重量級謀士了,武有關張趙,文有孔明、龐統和法正,劉備手上是人才濟濟。可似乎是天不幫蜀國,這些謀士不久就一一離劉備而去。三年後,龐統在一次戰爭中死於箭雨之中,又過了六年,法正也死去。原本形勢一片大好的蜀國,剛剛過了幾年輝煌的日子,轉眼幾個重要人物離開了,只剩下諸葛亮一個人。

    為什麼曹魏的謀士就都能儲存下來,蜀漢的謀士就是留不住呢?有人說這就是蜀國的氣運不好。小魚兒認為,不能完全歸於氣運的原因,以下4條原因供大家參考。

    1、曹魏國力強盛,蜀漢國力較弱。

    曹魏在三國鼎立時期,是國力最強的一個,跟著曹操才有肉吃。也因為天子在曹營,曹魏在名義上才算是大漢正統,跟著曹操名聲也好。曹操一統天下的可能性也是最大,前景一片光明。所以無論是從利益、名聲還是前景來看,天下有才能的人都願意跟著曹魏。反觀西蜀,地盤小,國力弱,與曹魏相差太遠了,智慧之士一般不會首選西蜀。

    2、蜀漢連年征戰,風險係數太高。

    劉備打出來一點地盤真的是很不容易,都是拿自己的命和軍士的命拼出來的。打荊州各郡,之後又打益州,每一步都很艱難,而劉備的軍師龐統,就是在搶劉璋的益州時隕落的。征戰時風險太高,連劉備自己都是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他的軍師又怎能倖免。

    3、或許真有蜀漢氣運不好的原因。

    劉備的軍師法正死因未知,正史上沒有提,如果是自然死亡,那就真的是天命不在蜀漢了。法正如果沒死,就能勸阻劉備伐吳,也就不會有夷陵之敗,蜀國還能多持續一段時間。

    4、成也諸葛亮,敗也諸葛亮。

    大家都在為諸葛亮歌功頌德,真正讀懂歷史的都會知道,諸葛亮的性格是有些追求完美、不能容人的,這也成了諸葛亮一個很大的缺陷。《三國志》中記載,諸葛亮考慮到一些人可能構成隱患,除去了很多蜀漢的中流砥柱,比如劉封、彭羕、廖立、李嚴,包括魏延,這些人都是陳壽立過傳的,可是都被諸葛亮或處死、或免官。這些被處理的人或多或少都是有自己的一點問題,曹操能把一堆有問題的人都各取所長,物盡其用、人盡其能,可是諸葛亮確實把他們全都除去。小魚兒不敢說諸葛亮做得不對,但私下認為並不是最高明的處理辦法,因為蜀國後期真的是人才凋零了。

    也正因為如此,當初諸葛亮一進了劉備賬下,推薦諸葛亮的徐庶很快就離開了劉備,小魚兒想徐庶是很瞭解諸葛亮的為人的,知道諸葛亮不能容人,留在劉備這不如投曹操,於是借母親被曹操抓去的理由,投奔了曹操。小魚兒不能說徐庶在曹營一定比在蜀漢好,但是一定避免了被朋友排擠的而鬱郁不得志的尷尬。

    總之,蜀國作為三國時期弱小的一國,本來人才就少,連連征戰中又損失了一部分,更兼諸葛亮本人不能容人的原因,蜀國似乎真的氣運很不佳,留不住人才啊!

    每天一段有深度的歷史,謝謝大家關注、點贊和評論,小魚兒帶您暢遊三國!

  • 2 # 雷襌

    (三國時期人口分佈圖)曹操三分天下其實一半疆土及人口都在其掌控之中,本身引進吸納人才方面就有優勢。而且這麼大的領域,自然需要很多善於治理的文官,也更容易發掘選拔出優秀的人才!

    並且曹操勢力穩固,又挾天子以令諸侯,任命都是有正規文書的,簡單說,曹操代表的是政府!劉備雖是漢室宗親,但前期根基不穩,沒有固定的後方保障,隨時可能GG!放著國家公務員不當,跟著私人小老闆創業,是很需要勇氣的!

    曹操的實力無疑是三國中最強的,他需要武將來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同時也需要更多的能臣幫他治理半壁江山!所以文臣武將都有很大空間施展才華和抱負!

    此時劉備還在前期打地盤的過程中……需要智慧型人才,需要軍師謀士,但一共就那麼點兒人,就那麼幾個城……養那麼多謀士,聽誰的?一個人可以做完的事,搞一堆人來參合,那不添亂嘛!所以劉備此時更需要的是兵力和武將,他此時沒有能力多點作戰,走到哪打到哪,並不需要太多的智囊!朝不保夕的日子,跟遊牧民族似的……也吸引不了多少謀士追隨!

    其實劉備也沒有那麼可憐,只能留住一人那麼慘……可能是諸葛亮名氣太大,掩蓋了其他謀士吧!劉備帳下也還是有一些能媲美曹營智囊團的謀士,只是小說中諸葛亮光芒太耀眼!而蜀國後期有了一定基礎後,本應該也跟曹魏一樣,有更多人才湧現才對,但諸葛亮事必躬親,鞠躬盡瘁的做法,反而妨礙了蜀華人才的發掘和培養!北伐最後一戰五丈原,司馬懿聽說,諸葛亮凡二十軍棍以上的責罰都親自過問批閱,晚睡早起,吃不下飯,就估計出諸葛亮命不久矣!由此也可以看出,諸葛亮管的太多,不肯放權,致使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街亭馬謖也是屬於用人不當,蜀漢後期的問題,其實也是諸葛亮造成的!

    劉備在世時,對武將更為看重,是有原因的,不是劉備留不住人,而是前期的作戰以點為主,謀士再多,發揮空間也有限,好的計策一兩條就夠了!到了後期領域夠大了,可以多點作戰了,需要更多謀士的時候,劉備又於東吳結仇,犯了一些致命錯誤!結果導致蜀國不論是武將還是文臣,都逐漸人才凋零,最終走向衰敗!

  • 3 # 憶尋塵

    為什麼曹操手下謀士如雲,而劉備身邊卻經常只能留住一個呢?

    這其實和他們的經歷有關

    無論曹操劉備孫權還是其它諸侯,劉備與其他人都有一個本質的不同。劉備是個白身,他不像其他人那樣有著官方的背景,只是一個從買草鞋的家庭裡出來的人,藉著黃巾叛亂進入這個亂世。而其他人基本都是官家出身,比劉備當時要高出許多,懂得也更多。

    謀士和勇將的重要性對於曹操一類諸侯而言都是非常清楚的。所以當曹操需要建立武裝的時候,就開始不遺餘力的請人出山,招收猛將。反觀劉備,找到了關張結義,就開始了四處奔走,即便有了徐州,建立勢力的時候,也只是招收兵馬,而不是找尋謀士,可以說是經驗太少,沒有意識到謀士的重要性。

    謀士也是要擇人而仕的

    沒有多少謀士會去依附當時什麼都沒有的劉備,而放棄接納謀士的曹操。曹操作為曹氏一族的後人,官家背景厚,再加上矯詔起義,自然會有人依附。

    可是劉備有什麼,一不出名,二無勢力,三無背景,就是個三無人員,除非眼光獨到,看出來劉備日後的飛黃騰達,否則依附於他在一般看來就是“很沒前途的”事。當然也不是劉備身邊沒有謀士,只是沒有出眾的,畢竟孫乾,糜竺還是還是在劉備身邊出謀劃策的,不過這是劉備也有了徐州,算不得三無人員了。

    劉備多年漂泊,開始明白了亂世的勢力建立的模式,懂得了謀士的重要性,從有了荊州開始,劉備就非常重視謀士的需求。身邊也算是有了一些班底。題中劉備身邊謀士只有一個,或許就有些片面了。只是三顧茅廬孔明出山,所有智慧的光芒就丟在了諸葛亮的身上,遮住了其他謀士比如馬氏五常的光芒。或許人數上比不得曹操,但終究還是有了班底。

  • 4 # 紅色星河

    劉備幼年時父親去世,與母親相依為命,靠織蓆販履維生,家庭太窮,上學都靠別人資助;青年時期的劉備靠出生入死的軍功弄了一個小官,還被督郵給擼掉了。劉備人脈資源不夠豐富,還缺乏資金,起點太低,自然難以籠絡到人才。僅有的幾個人才還是靠劉備的人格魅力吸引而來。

    曹操的祖父曹騰、父親曹嵩都是東漢高官,依靠高官厚祿和貪汙受賄搜刮了鉅額財富,並且給曹操積攢了深厚的人脈關係;而且曹操年紀輕輕,依靠家世就輕易獲得了官職;此外,由於有雄厚的家世,曹操家族從而能夠與夏侯家族聯姻。因此在曹家、夏侯家兩大家族的支援下,有雄厚資本和廣泛人脈資源的曹操自然可以招募到大批人才效力。

  • 5 # 關東俠客

    原因非常簡單,曹操出道比較早"挾天子以令諸侯”代表的是東漢中央政府,有徵伐不臣的大權掌握著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多的地區。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知識分子當然要孝忠國家,而且曹操珍重人材三次頒佈唯材是舉令。北方統一以後生活安定百姓樂業因而曹操手下人材濟濟。相反劉備除了漢室宗親劉勝之後這均招牌外一無所有,五易其主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人材往往因人成事者也,誰願意和叫化子要飯?後來劉備投奔劉表在新野|縣彈丸之地有個落腳點。好不容易徐庶來投又被曹操給挖走了。在赤壁之戰前,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趁赤壁之戰後空間搶得荊州四郡,後有西圖益州佔領漢中成就帝業。劉備擁有了荊州集團和蜀地集團兩方面人材。

  • 6 # 上將噯福斯

    劉備手下有很多謀士的,並不是只有一個。

    劉備創業之初,缺乏謀士,所以沒有一個明確的戰略規劃,屢戰屢敗。到了荊州之後,忽然時來運轉,先後收攬了徐庶、諸葛亮、龐統、馬良、法正等一批重量級謀士。

    徐庶是劉備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謀士。

    徐庶,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本名徐福,出身寒門。早年為人報仇,獲救後改名徐庶,折節向學。後與同郡石廣元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來往密切。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徐庶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魏文帝時,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諸葛亮是劉備最重要的謀士。是劉備事業的真正奠基人。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諸葛亮幼年喪父,同叔父到南陽躬耕,後追隨劉備,為了劉備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礎。蜀漢開國後,被封為武鄉侯,對內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吳抗魏,最後病逝於五丈原。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若論智謀,諸葛亮可與郭嘉匹敵;若論才學,諸葛亮勝郭嘉遠矣!

    龐統是劉備的重要謀士,在劉備攻取益州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龐統在,諸葛亮可以安心坐鎮荊州。龐統一失,諸葛亮不得不入川增援。為後來失荊州留下了隱患。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於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諡曰靖侯。

    馬良是劉備荊州集團的重要謀士。劉備重用他,一方面是因為諸葛亮的推薦,一方面是為了安撫荊州集團。

    馬良(187年-222年),字季常,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稱白眉馬良,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馬謖之兄。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華名氣,而馬良又在五人中最為出色,因此有"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讚譽。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擔任荊州牧,徵召馬良為州從事。馬良與諸葛亮關係友善,曾奉命出使東吳,受到孫權恭敬的接待。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政權,任命馬良為侍中。章武二年(222年),劉備東征東吳,派馬良招納五溪少數民族。同年,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兵敗,馬良也遇害身亡。

    法正擅奇謀,與諸葛亮一正一奇,相得益彰。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風郿(今陝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而後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追諡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

    曹操: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

    諸葛亮: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

    楊戲:翼侯良謀,料世興衰,委質於主,是訓是諮,暫思經算,睹事知機。

    陳壽: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擬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這就是劉備的謀士。

  • 7 # 一念永恆之永遠

    劉備自義結金蘭草創之初,到蜀漢稱帝,身邊也先後招攬和擁有過徐庶、諸葛亮、龐統、法正、馬良(五氏五常)、孫乾、糜竺等一批重量級謀士,而遠非諸葛亮一人。只是因為徐庶的離去、法正的仙逝、龐統的陣亡,相對於曹操“謀士如雲”☁️的局面,而較為“凋零”。曹操謀士如雲,劉備謀士“稀疏”,有其因由。試述之:

    |曹操綜合實力最強,對謀士吸引力更大。曹氏祖上已奠基業,劉備雖為漢室劉勝之後,但已破落不堪,屬於草創。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天下三分”,實際佔據一半之疆土及人口。曹操、劉備都傾慕愛惜人才,但無疑曹操陣營更有號召人和吸附力,謀士也會“擇木而棲之”。

    |曹操地廣人眾,文官需求量大。魏國幅員廣闊,自然需要大量文官來治理。加之,曹操重視人才,“矯詔”一指,人才歸依。而劉備實力“單薄”,幅地有限,謀士“用謀之地”相對較少。

    |曹操和劉備對謀士的倚重、使用、管理方法有很大不同。曹操,“世之梟雄”,本人奇謀善斷,他駕馭及使用謀士的方法是,以自己為中心的“一霸聚多賢”,擅於集合和採吸眾謀士之精華而用之。

    而劉備則是以“舉漢室”為旗幟,以仁德為銘,以“寬厚愛仁”立威立德。創業之初,他求賢如渴,三顧茅廬,招攬諸葛亮加盟後,全方位採納了諸葛亮“三分天下”的大政方略。並在基業初成,羽翼漸豐之時,賦予了諸葛亮超越兩個兄弟的“二把手”的地位。“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矣”,他這樣向義弟關羽、張飛表達了這個安排的原因。這樣,在劉備的謀士陣營,形成了以諸葛亮的“一超領多賢”的局面。

    |因為劉備的信任及放權,諸葛亮的賢能之名運揚,加之,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思想,及“事無鉅細,事必躬親”的行事風格。也間接地阻滯了蜀漢陣營對新謀士的招攬、發掘和培養。

    |同時,在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中,側重於“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蜀漢的描述,將諸葛亮的大略奇謀著墨濃重,賦予了“智聖”光芒,遮住了其它謀士的光彩……

  • 8 # 白口電影

    曹操手下謀士眾多,荀彧、郭嘉、程昱等。但是劉備身邊的謀士也不少,不僅僅只有諸葛亮一人。因為諸葛亮的光芒太強,遮住了其他人。

    劉備早期有孫乾、簡雍,到了徐州得到了糜竺,陳登也幫過他,只是沒有留下來。伊籍是在劉備來荊州時跟隨的。新野的徐庶,是早期劉備謀士中最有名氣的了。

    徐庶讓劉備嘗到了打勝仗的滋味,只是因為要盡孝,不得已離開劉備。正是徐庶的介紹,劉備才三顧茅廬,請出三國裡的大神諸葛亮出山。

    赤壁之戰後,劉備得到了白眉馬良,可安天下的另一個鳳雛龐統也來了。劉備入川前,又有了張松、法正。而法正,同樣不簡單,可惜去世過早。

    入川后,劉備收下了劉章的謀臣董和、秦宓、蔣琬、費禕、鄧芝、黃權等。可以說,劉備的謀士不比曹操的少,質量也不會比曹操的差。

    徐庶,劉備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謀士。他為劉備出謀,打敗曹仁,計賺樊城。曹操扣了徐庶母親,令徐庶不得不離開劉備。要不然,徐庶肯定會一直待在劉備身邊,不會埋沒了自己。

    最善良的諸葛亮,對劉備的貢獻,對蜀漢的貢獻,可以說是所有謀士裡最大的。沒有諸葛亮,蜀漢早就滅亡了。

    鳳雛龐統,在劉備攻取益州時貢獻了很多力量。可惜命喪落鳳坡,不然會是劉備在益州的最佳輔佐人。龐統去世的間接影響,就是坐鎮荊州的諸葛亮,不得不入川增援劉備,為後來荊州的丟失留下了隱患。

    法正,劉備手下第一謀士,諸葛亮都勝不過他。法正死,劉備有了夷陵之敗。諸葛亮得知劉備夷陵大敗,就說若是法正在,就可阻止劉備東征孫吳。是不是很像三國裡另一位牛人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後說過的話,提到過的那位鬼才郭嘉。

    在正史《三國志》裡,陳壽也評價法正堪比曹操手下的最優秀謀士程昱、郭嘉。可惜,法正也是早逝。

    劉備手下謀士不少,可惜最優秀,能與曹操謀士齊名交手過招的,去世太早。

  • 9 # 介和而不同

    曹操是個禮賢下士的人,而且重視人才的培養,能讓人才有用武之地,個人感覺在他的手下幹活是幸福的,能發揮自己的特長也能學到東西。在打敗袁紹後手下兵士發現一箱曹操手下官員與袁紹的書信,曹操看也沒看就燒了,這樣的處理就可以看出曹操的高明。

  • 10 # 西魏書生

    曹操謀士多,劉備謀士少。一是曹操起兵早。曹操發矯詔討伐董卓,一舉佔領道德制高點,起兵勤王啊。荀彧、荀攸、郭嘉、程煜等一大批謀士相繼來投,有力助推了曹操集團的崛起。劉備儘管自稱漢室宗親,可是手下只有關張趙而已,謀士只有孫乾等人,等到臥龍鳳雛出山時,曹操已控制北方江山。哪還有更多的人才讓劉備請啊。二是曹操佔據中原,劉備偏安西蜀。中原自古以來人才輩出,得中原者得天下。漢末大亂人口銳減,糧食短缺。曹操佔據中原實行屯田制,生產糧食,繁衍人口。既穩定政局,又能招攬人才。來曹操公司上班,薪水好,待遇好,有奔頭。劉備佔據的蜀中,號稱天府之國,無奈與中原相比畢竟不在一個水平上,本來人才就少,好好的臥龍鳳雛,入川時還死了一個鳳雛。人才凋零,國力衰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血壓,腦卒中的人能喝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