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崇尚科學遠離迷信

    所謂的“脾胃虛”、“溼氣重”都是偽概念。

    我發現很多人談中醫的時候,都是在談它“先進”的理念。

    中醫中有很多的“理念”,你不能說沒有道理。

    比如“天人合一”強調人的生理活動必須與環境協調;比如“身心合一”強調生理的因素與心理的因素的協調。比如“整體觀”把人體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其認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為外來病邪作用於人體,破壞了人體陰陽平衡,使臟腑功能失調,氣血功能紊亂,從而產生各種病變。比如中醫治病講究扶正祛邪,調平陰陽,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實者瀉之、虛者補之、結就要散、逸就要勞,以平為期,以和為重,最終使陽生陰長、陰陽自和、五臟協調,病自然就好了。

    這些理念,都有一些道理,但這些都僅僅是一種“理念”而已,你必須把大道理轉化成小道理、把理念轉化成可操作性的東西,才可以使其發揮作用。就好比“為人民服務”這個口號也沒有什麼錯,關鍵是政策層面的操作,沒有操作層面的東西,不過是“正確的廢話”而已。

    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中醫有正確的理論和方法來指導中醫生實現這些看似正確的道理和理念麼?

    寒者當然要熱之,熱者當然要寒之,實者當然要瀉之,虛者當然要補之,這是三歲孩子都明白的道理,但中醫怎麼判斷一個人是熱是寒是實是虛?或著說,中醫怎麼知道某個人得了某種病,是因為寒了、熱了、實了還是虛了?

    有人要說了,中醫有中醫自己的理論啊,就拿寒熱症來說:浮緊脈是寒,浮數脈是熱;舌苔白色是寒,舌苔黃色是熱;咳嗽,痰稀薄色白是肺寒,痰粘稠色黃是肺熱…

    問題關鍵是,相對於現代醫學科學嚴密的邏輯體系,中醫這些說法幾乎全是一些主觀臆想,既沒有事實依據,也毫無邏輯可言。為何舌苔白色是寒,黃色是熱?為何痰色白是寒,色黃是熱?中醫既不能從理論上證明這些說法,也無法在實踐中找到這些說法的客觀依據。

    **************

    舉個例項,一個小孩發高燒,咳嗽不止,讓現代醫學診斷:聽診,有細小水泡音;化驗血常規,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偏高或支原體陽性;拍肺片,有陰影,部分密度增大,邊界不清楚等。由此基本可以斷定為小兒肺炎。

    現代醫學以事實為依據,以上每一個步驟都有過嚴格的科學論證。肺炎時,聽診為何會有水泡聲?白細胞為何會升高?肺部為何會有陰影?吃藥或打針後,藥物在人體裡是怎麼個作用機制?現代醫學,哪怕任何一個正規三甲醫院內科大夫都能給你解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讓中醫來診斷呢?問一問,你這幾天是不是吹涼風受寒了,切切脈,看看舌苔,哎呀呀,不得了啊,你這是風寒外邪侵肺,肺失清肅,邪聚於胸膈啊。來,讓老夫給你開幾副藥調理下,清熱解毒,宣肺降逆,止咳祛痰……等他調理幾天,孩子肺也完了。

    “寒”是什麼樣子,怎麼侵入人體的,“邪”又是什麼東西,怎麼聚於胸膈的?沒有中醫能解釋清楚。一大堆中藥放一個鍋裡,熬了一大碗,喝下去後,藥物在人體裡是怎麼清熱的,怎麼解毒的,怎麼止的咳,怎麼化的痰,哪些成份起了作用,原理是什麼?沒有中醫能說明白。

    **************

    再舉一個例子,比方說一個人視物模糊。讓現代醫學去診斷,他會檢查是否有屈光不正,比如近視、遠視、散光等等;是否有眼科疾病,比如角膜炎、虹膜炎、青光眼、視神經炎、球后視神經炎等等;是否是其他疾病引起的併發症,比如腦瘤、腦血管瘤壓迫視神經等等。

    每一種診斷都有清楚而又明確的理論依據。針對不同的病因,治療方法當然也就不盡相同。

    同樣是視物模糊,中醫怎麼辯證呢?中醫一向瞧不起西醫“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做法,中醫自稱講究“整體觀”。眼睛為何不好,正所謂“肝藏血開竅於目”,眼睛不好,肯定是肝出了問題,治眼要從肝入手。又因為“腎藏精以滋養肝血”,所以補肝同時又要補腎。肝腎好了,眼自然也就好了,這才是治本。

    上述理論,聽上去很高大上,很“整體觀”,實際上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全是中醫一廂情願的臆想,如果現實中是因為腦腫瘤或腦血管瘤壓迫視神經造成的視物模糊,中醫又怎麼去辨證?是該滋肝還是補腎?

    口口聲聲說什麼“肝藏血開竅於目”,為什麼是開竅於目?怎麼就不是開竅於口、開竅於耳?口口聲聲說什麼“腎藏精以滋養肝血”,為什麼是腎藏精而不是肝藏精?為什麼是腎精滋養肝血,而不是肝血滋養腎精?

    面對這些質疑,沒有中醫能回答出來。跟上面的寒症、熱症、外邪侵肺一樣,他們只會敷衍說老祖宗就是這麼傳下來的或是說中醫書上就是這麼寫的,你不需要知道為什麼,只需要記住就行了。

    中醫為何會這麼說?是因為這些理論本來就是古人臆想出來的東西,恐怕連第一個說這些話寫這些字的人都解釋不清楚,你又怎麼能指望“死記硬背”這些理論的中醫生給你說出個所以然來呢?

    **************

    說中醫理論是臆想出來的,很多人肯定要不願意了,他們振振有詞的說中醫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中醫實際上是門經驗醫學。

    大家知道,現代醫學(西醫)是建立在現代科學的基礎上的,這包括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微生物學、解剖學、細胞學、病理學、免疫學,藥理學等等。

    中醫那套源自陰陽五行的玄學的理論,明顯不是科學的理論,科學精神是理性、實證、求實…中醫符合哪條了?臟器都虛化了,經絡從無實證,怎麼納入科學體系?儘管如此,許多人還是堅信中醫是華人在幾千年實踐中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是一門經驗醫學。

    誠然,中醫最初就是源於古人的實踐經驗總結,比如生病以後吃點什麼草藥症狀就緩輕了;比如說哪兒不舒服按按那兒症狀就減輕了。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可後來呢?受易經八卦、陰陽五行等傳統化影響,中醫在其中加入了越來越多的主觀臆想。如果說蘿蔔順氣、冬瓜利尿等是靠嘗、靠經驗總結出來的,那什麼虎骨壯骨、熊膽利膽、紅棗補血、黑豆補腎、水蛭活血、穿山甲通絡、大米聰耳、蝙蝠屎明目等等等等,我不相信這些玩意也能“嘗”出來或透過經驗總結出來。

    中醫說蝙蝠屎歸肝經,清熱明目,難道是豬屎、貓屎、狗屎、雞屎、馬屎、牛屎、人屎、老虎屎、大象屎一個個試出來的,還是某個視力不好的人偶爾吃了點蝙蝠屎視力變好了?

    單味藥還好說,還有那複雜的君臣佐使搭配,曾經看到一個方子,用藥達60多味。大家可以自己計算一下,如果是靠經驗,靠窮舉法一個一個去試,有多少種組合?全世界70億人,夠不夠死?

    不說中藥,就說中醫診斷理論,中醫認為,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按照五行生剋關係,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克木。五臟之間的關係應為: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腎、腎生肝;腎克心、心克肺、肺克肝、肝克脾、脾克腎。(相生即滋生助養之意,相剋即抑制約束之意)

    請問,這套理論依據是什麼?是根據什麼經驗總結出來的?如果說陰陽五行學說勉強可以算得上古代樸素的哲學理論,那中醫毫無科學依據的強行為五臟賦予五行屬性,然後根據五行生剋關係讓五臟互相生克就是徹徹底底的臆想了。

    除此之外,還有五臟化五液理論(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五色入五臟理論(肝喜青、心喜紅、肺喜白、脾喜黃、腎喜黑);五味入五臟理論(苦入心、辛入肺、酸入肝、甘入脾、鹹入腎);以及人體的經絡穴位等等理論,又是哪位大師透過什麼樣的實踐總結出來的,誰能說來聽聽?

    實際上中醫的絕大部分概念和陳述根本就沒有經驗基礎,諸如太陽、太陰、陽明、厥陰、少陽、少陰之類的概念在經驗世界是不存在的。再比如藥性的“五味”辛、甘、苦、鹹、酸,“四氣”寒、熱、溫、涼,表面上看很有些經驗的味道,其實它們均不能在經驗世界中得到任何解析。

    所以說,中醫理論確實有一小部分是經驗的總結,比如我們上面提到的蘿蔔順氣,冬瓜利尿等等,但大多數是毫無科學依據的臆想而已。

    **************

    事實上,完全依靠經驗,反倒是醫學的大忌。

    例如一個人發燒嗓子疼,上次吃的抗生素,吃了三天好了,這次症狀一模一樣,按照經驗是不是也可以吃抗生素呢?

    發燒嗓子疼,有可能是細菌感染引起的,有可能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是對付細菌的,對病毒一點作用都沒有。上次吃抗生素好了,這次吃抗生素有可能一點用處都沒有,還增加腎臟負擔和耐藥性。

    那怎麼判斷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化驗個血常規就一清二楚了。(這也是西醫為何動不動就化驗血常規的原因之一)

    有人說西醫離開了儀器就什麼不會了,這種觀點純屬胡說八道,偏遠地區沒有先進儀器,西醫大夫還不看病了?先進儀器能幫助我們更快、更準確的確定病情,減少誤診,為何不用呢?

    反而是中醫,完全與所有現代科學隔絕,幾千年來,居然沒有任何科學的進步使中醫發生過絲毫改變。

    比如肺結核,在古代,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對肺結核基本上都是束手無策的,肺結核在數千年的漫長曆史中始終都是威脅人類的首要元兇,相對於中醫而言,西方傳統醫學對肺結核病沒有更多的認識,許多稀奇古怪的“藥物”被人們用來治療結核病,諸如狼肝、鴿糞、黃鼠狼血、活蝸牛、木溜油、洋地黃、鴉片、重金屬等,可謂五花八門卻又無一有效。

    直到1882年3月24日晚,在德國柏林大學衛生研究所的一間圖書室裡,德國醫生兼微生物學家羅伯特·科赫宣佈發現結核桿菌。1943年,美國微生物學家瓦克斯曼成功提取了鏈黴素,對結核桿菌有非常好的抑制作用。隨後,對氨基水楊酸、異煙肼和利福平相繼被髮明。結核病逐漸退出了流行病行列,科學終於戰勝了病魔。

    隨著人類智慧的發展,現代醫學採取了觀察、實證、邏輯等科學方法,在結核桿菌被分離、純培養以及接種感染這樣的“鐵證”面前,如今的中醫界依然沿用幾千年前的經驗,堅持認為正氣虧虛、肺腎兩虛是肺結核的主要致病原因,在治療上胡扯什麼滋陰潤肺、培土生金、溫補脾腎、化痰祛瘀等稀奇古怪且沒有事實依據的胡言亂語。

    中醫始終沉迷在老祖宗偉大“智慧”裡,以經驗去妄斷病情,固步自封,思維僵化,醫術也就談不上進步了。

    **************

    實際上,陰陽五行也好,中醫理論也罷,都是理論上可以自洽,實際上無法操作,因為這些理論沒有任何事實依據,更毫無邏輯可言,經不起嚴密的實踐檢驗,因此只能採取類比、附會等方法來解釋一切,結果問題就越來越多,到最後自己都整不明白,只能死記硬背了。

    至於當讀者在不同書中遇到不同的觀點時,該相信哪一個,就不得而知了。

    比如說,按《中醫藥法》定義,中醫是中國所有民族傳統醫學的統稱,就問你,漢族,蒙族,藏族等各民族傳統醫學理論各不一樣,很多都互相矛盾,聽誰的?以什麼為標準?

    **************

    有很多中醫粉常常抱怨,說反中醫的人用現代醫學(西醫)的標準去要求中醫,根本不是一個體系嘛。

    非也非也,不管是中醫、西醫、藏醫、蒙醫,還是其他的印度醫、埃及醫,不管你是靠有效成份還是靠陰陽五行易經八卦去治病,只要是醫學,就要遵循一個標準,即以事實為依據,堅決不允許任何臆想,這應該是所有醫學的標準。

    而中醫理論,不過是打著“天人合一”、“身心合一”、“整體觀”等旗號,在陰陽五行的基礎上,採用取象類比的方法,胡亂臆想出來的東西。

    用臆想的理論去指導實踐,又怎麼能實現“陽生陰長、陰陽自和、五臟協調,病自然好”等看似正確的理念和大道理呢?

    ------------

    本文節選自本人《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珍惜健康,遠離中醫》一文。

    那麼:

    中醫如果無效,那麼多被中醫治好的是怎麼回事?

    中醫是否是超科學?

    西醫是否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治標不治本,中醫是否是標本兼治?

  • 2 # 桂花芳香77105282

    脾胃虛,:溼氣重多表現食納減少,食後作脹,氣短懶言,面色萎黃。或有小便不利,大便溏瀉,舌質淡苔白,脈緩弱。可見於消化性潰瘍,慢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慢性肝炎,胃腸神經官能症等病。

    治療:1.宜健脾胃滲溼,益氣。藥物可選用黨參,白朮,茯苓,淮山,扁豆,陳皮,麥芽,蓮子,薏米仁,砂仁等。

    方如香砂六君子湯或參苓白朮散加減;

    2.節飲食乃驅病良方:飲食宜半流質,少纖維,吃七八分飽;

    3.忌冷飲及刺激性食物;

    4.每天進行適當的運動。

    5.必要時到醫院診斷和治療。(現代醫學確診。)

    以上供參考。

  • 3 # 321180811298

    找中醫治療,健脾除溼是主要方法,雖然脾胃虛致溼氣生,但溼氣與風,寒,暑,熱可合邪侵人體各部位,在上焦宜芳香化溼之法,如藿香、白蔻、佩蘭之輩,在中焦宜苦溫燥溼之法,如蒼朮、厚朴,半夏、之輩,在下焦宜淡滲利溼之法,如茯苓、滑石、澤瀉之輩。溼邪致病纏綿難癒,要分初、中,後期三型,最終溼邪傷人陽氣,少數也有傷陰出現,每期用藥有所不同,臨症靈活施治。

  • 4 # 濱州市儒果農莊乾果店

    脾虛溼盛,臨床有脾虛症狀,便稀溏薄,腹脹,乏力等,溼盛,表現肢體困重,應用參苓白朮散比較好,但也需要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平時可吃薏苡仁,白扁豆等補脾化溼的藥食兩用的食品,平素注意脾胃的保護,不吃辛辣油炸食品。更多可關注健康要棗知道。

  • 5 # 證悟5003

    總是在提溼氣重怎麼辦,溼氣也並不能一個藥方就都能治療的!有的人脾胃寒溼,有的人則是脾胃溼熱,一個寒溼,一個溼熱,出現的病症也是必不相同的,能一概而論嗎?所以,總是在片面的提溼氣重的人,辯證上必會有偏差,對此,還是應該因溼氣的寒熱來辯證施治為好,不能一個簡單的吃什麼好就解決的。

  • 6 # 大樹康樂

    醫者稱:"胃主收納、脾主運化",也就是說,我們所進食的食物是靠'胃臟'來進行消化的,而'脾臟'是負責運化水谷精微再'細分營養'後被吸收利用的。

    脾胃功能對我們身體健康的影響非常重要,脾胃虛,溼氣重應及時對症進行調理;不以為然會誘發慢性疾病。

    脾胃虛,溼氣重我們可以選擇以健脾祛溼的'藥食同源'食療方法進行治療效果不錯。

    我們可選擇健脾祛溼的食材有:茯苓、山藥、薏苡仁、白扁豆、紅小豆、燕麥米等,我們在熬粥或做米飯時可將這些食材適量或隨意進行新增即可,還可到超市裡選擇已做好的茯苓餅口味也不錯。治療脾胃虛,溼氣重還可結合服用:人參健脾丸或人參歸脾丸進行調理,按(說明書服用)。

  • 7 # 血液與醫學諮訊

    脾胃虛弱,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調理。

    一,可以服用一些補脾益氣的中成藥,比如參苓白朮散;

    二,可以結合自己按摩一些穴位來調理。選取再說了、意見建議:三陰交、內關、中脘等穴位,具體穴位定位可以網上搜索,每天按摩20分鐘,以區域性酸脹感為度;

    三,注意飲食調理,以清淡飲食為主,不要吃辛辣、油油膩的食物。

    祛溼平時可以吃薏米仁、赤小豆、通草做的粥吃。也可以炒薏米平時喝。

  • 8 # 健康小達人fcs6899

    脾胃虛需要及時進行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改善

    一般脾胃虛的表現:

    1. 清晨起床,感覺胸悶氣短、頭暈腦漲

    2.舌頭邊緣已經出現明顯的齒痕,這身體機能出現問題了。如果此時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溼潤,就進一步說明體內有寒,需注意。

    3.脾溼的人在夏季常常感覺口內粘膩,面色晦暗發黃

    4.食慾不振,消化功能減退

    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改善方式:

    1.飲食應有規律,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

    2.平時多吃易消化食物,如稀飯,粥等;少吃有刺激性和難於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乾硬和粘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儘量少吃

    3.使用一些健脾養胃的食物,粳米、大棗等

    4.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適當的體育鍛煉能增加人體的胃腸功能,使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並能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迴圈,促進其新陳代謝,推遲消化系統的老化。

    5.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

  • 9 # 純鈞LHGR

    我幾次寫過類似的東西,但好像有點高估了大部分人的醫學常識,所以要先說一下,健脾化溼的食療,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薏米、紅小豆,有的人吃了可能有反作用。另外,食用薏米排溼的話,薏米最好先炒一下。

    脾胃虛,溼氣重,主要指的是脾虛運化水液無力,而導致痰濁內停或者溼濁內停,虛實夾雜的病理變化。

    《素問·厥論》中說,“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並且脾對水液起著吸收、轉輸和佈散的作用。脾胃好能夠有效的防止溼、痰、飲等病理產物的產生。

    脾為太陰溼土之髒,喜燥惡溼。“太陰溼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此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

    食療上有多種選擇,但要注意的是,健脾是一個週期比較長的工作,首先我們要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配合飲食療法,按摩,才能使身體達到一個比較好的狀態。

    健脾化溼的食療都不會好吃,味多辛苦或甘淡,性多偏溫,主歸脾、胃二經,功能健脾益氣、燥溼利水,主要適用於脾虛溼阻之證。

    健脾養胃的食品有多種,多兼有其他保健功能,如具有補中、淡滲、健脾作用的大米、薏苡仁、大栆、山藥、南瓜、紅薯、綠豆芽、蘋果等;但未必適合所有人。

    辛散開胃消食止瀉痢的辣椒、大蒜、洋蔥等,在功能分類中這些食品分散在其他類別之中,但對調解脾胃,促進消化功能也是發揮作用的。

    重點!

    健脾類食療,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拿來就套用,應根據個人身體狀況,不可一概而論。

    1.對於陰夜不足引起的便秘患者,應少用苡米、茯苓、芡實等有利水滲溼而健脾的食品,以防加重大便燥結。

    2.對於腹瀉的患者,應查明原因,因溼濁礙脾引起的洩瀉患者選擇健脾食品時也應注意,核桃仁、大豆等油多滑腸,蘿蔔子降逆刺激腸蠕動,應當慎用。

    3.食慾不振的症狀,也應分清病因,如辣椒、大蒜、洋蔥等辛散食品可開胃,促進食慾,但多適用於片虛寒患者,如溼熱體質,尤其是脾胃有實熱的人則不宜,且不宜久用及過量食用。

    脾胃虛、溼氣重的人,平時應忌食生冷油膩,注意腹部的防寒保暖,適當活動,少吃容易增加脾溼的諸如夏天少食高熱量的食物(牛羊肉類),尤其是晚上飲食要注意清淡,天黑之後儘量少喝水,否則體內的水溼更不易消散。

    推薦:

    洋蔥:具有和胃下氣、化溼祛痰、解毒殺蟲等功效,適用於胸悶脘痞、咳嗽痰多、小便不利等病症。

    水芹:有清熱利水的功效,適用於小便淋痛、小便出血、帶下等病證。

    玉米:具有調中開胃、降濁利尿等功效,適用於尿路結石或慢性腎炎水腫、高血壓、食慾不振等症。

    冬瓜:有清熱利水、消腫解毒、生津除煩等功效,適用於暑熱煩渴、水腫、小便不利、消渴引飲以及水氣浮腫喘滿等病症。

    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溼等功效,適用於暑溼吐瀉,脾虛嘔吐、食少便溏、洩瀉水腫、赤白帶下等病症。

    鯽魚:有健脾利溼的功效,適用於脾虛食少、虛弱乏力、消渴引飲、浮腫、小便不利等病症。

    馬齒莧:具有清熱祛溼、散血消腫等功效,適用於急性腸炎、痢疾、尿血、小便熱淋、黃疸、牙齦炎等病症。

    粥類:

    1.粳米100克,生山藥片、蓮子肉、葡萄乾各50克,冰糖適量。米、山藥、蓮子同入鍋內,加水煮粥至將熟時,入葡萄乾,繼續煮至成粥,加白糖調味。

    2.用砂鍋煲粥,以荷葉做鍋蓋,荷葉不接觸水面。待荷葉煮軟了塌下來,再換一張新的荷葉,直到粥熟。

    食用薏米排溼的話,薏米最好先炒一下,才能更好的發揮功效。

  • 10 # 梅竹凌心

    溼氣分為外溼和內溼,外溼是由於外部原因,如季節氣候、身處環境、涉水淋雨等原因引起;而內溼則是脾、肺、腎功能失調,尤其是脾胃虛、脾失健運,使得身體內多餘的水分滯留於體內無法排出所致。所以脾胃虛導致的溼氣重,食療調理原則為:利水健脾化溼。但食療不像中藥方劑,不是一朝一夕即可見效的噢,需要一個比較長的調理過程,千萬不要心急。

    食療調理,可以學學廣東地區的阿婆們,時常煲些祛溼功效的粥、湯,如薏仁排骨湯、扁豆鯽魚湯、茯苓馬蹄豬肉湯等。多吃些補脾益氣、醒脾開胃消食的食物,如粳米、鍋巴、山藥、扁豆、馬鈴薯、紅薯、香菇、牛肉、雞肉、兔肉、牛肚、豬肚、泥鰍等。泡茶飲祛溼是一個簡單有效的法子,很合適生活節奏快的白領一族,如:芡實薏仁赤小豆煮茶飲(健脾祛溼、固腎利尿)、山藥、蓮子、芡實和茯苓煮茶飲(健脾祛溼養胃)、陳皮和茯苓泡茶飲(健脾祛溼、和胃理氣)、花椒姜棗泡茶飲(助陽祛溼補氣血)、菊花玉米鬚泡茶飲(排水溼、利肝膽、降血脂、血壓、血糖)等。同時脾胃虛、溼氣重要注意避免吃生冷寒涼的食物,如冷飲、冰啤酒。少吃甜食、適度運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與年秋月兩情相悅,四爺胤禛是什麼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