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歷史學家100

    當然能夠稱為英雄,明末的局勢已經到了非要改朝換代的地步。即使沒有李自成還會有其他的農民領袖來推翻明朝,這是中國歷史的規律,李自成起義加速了明朝的滅亡這是進步的,不能因為後來滿清趁亂奪取了天下就否定李自成。

    如果要否定李自成你就要否定朱元璋,為什麼?朱元璋自己就說了,他當初起義就是因為沒飯吃,同樣李自成起義也是因為沒飯吃,但是在明末像李自成這樣沒飯吃的人太多了,他只是這群沒有飯吃的農民裡面比較有出息的,當初開始參加起義的朱元璋沒有想過推翻元朝,同理李自成當初也沒有想到過要推翻明朝,只是形勢比人強,歷史把他推到了這個地步,李自成推翻明朝是沒有錯的,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歷史的進步。

  • 2 # 大獅

    請問他算哪門子英雄,若不是李闖等流民的造反,後金滿清也不可能最終吃到成熟的果實,沒費多少勁兒就拿下整個大明朝。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先說幾句心裡話,我發現最近很多鍵盤俠的腦子出了嚴重問題。比如你說滿清有多麼能征慣戰,然後他們就會說你是替滿清人說話的狗,甚至打出“復我大明”的口號;然後你說李自成是個混蛋,他們就說李自成是推翻暴政的民族英雄。那麼問題來了,民族英雄應該反抗的是外族入侵,李自成反的大明朝是哪個族呢?既然你認為李自成反抗的明朝是個暴政,那麼你對明朝到底是懷念呢還是不懷念呢?請問這是不是邏輯出了問題。

    最終我明白了原來這群人才真正是一群無腦蟲,根本不用腦子去思維,多用一點腦子去思考問題,對他們來說都奢侈!

    就比如這個話題,很多人稱李自成是個大英雄,又說他是代表了什麼什麼,又反抗了什麼什麼。那麼好,如果他是個英雄,起義是對的,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那麼就一定說明大明王朝是壞的,是可恥可憎的,將老百姓逼的民不聊生都紛紛起義了,難道還不夠令人可憎嗎?那麼請問那些天天滿口復我大明的朋友,你是支援你心中敬仰的大明呢?還是支援所謂的英雄李自成呢?

    如果多看點史書,你最終會發現,不管是晚明、李闖、滿清都不是什麼省油的燈,也就說沒什麼好東西。如果不是明朝後期的苛捐雜稅和橫徵暴斂,何至於這樣。當時的小冰期使糧食產量驟減,老百姓本來就沒有糧食,你朝廷再橫徵暴斂,肯定就不得人心,反你是必須的,造成這個結果的肯定是明朝皇帝的錯,這毋庸置疑。

    身為驛站公務員的李闖在失去工作後趁機造反,這也也無可厚非。但是你如果看看史書上寫的他與張獻忠等人做的那些缺德事,攻陷京師後,那些荒唐行徑,你不難發現這夥人並不是什麼善類,一群烏合之眾罷了。清軍入關後打這幫烏合之眾簡直勢如破竹,摧枯拉朽。

    沒有李自成的搗亂,明軍完全可以有更多的力量去抵抗後金滿清,但是最終卻要分出大量人馬去對付李闖等流民。這無疑是幫了滿清一個大忙,你們窩裡鬥,我們等著吃就是了。如不是李闖等人的胡作非為,吳三桂也不能輕易引清兵入關。清兵入關就意味著中原將要易主,也就很難發生揚州十日這樣的慘劇。

    所以這就成了一個三角關係,跟食物鏈差不多。這三方擺在你面前,請問你支援誰呢?所以請用腦子來思考問題,你是個人,不是碳水化合物,老天爺給你大腦是讓你思考的,不是讓你用手機來罵人的,越是這樣就說明你越不自信越無知,是個典型的 loser。

  • 3 # 嗨我這爆脾氣嗨

    首先作為農民起義,必然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的成度,造成百姓民不聊生,而做的最後掙扎。

    明朝後期的李自成,闖王起義,其實兩個來說並不是名政府所造成的,當場,當時天災人禍橫行糧食絕收,瘟疫橫行。老百姓流離失所,不能忍受。二林朝政府在救災這一塊也確實乏力,所以造成民不聊生,這種情況下。李志成率領農民起義從自救方面來說,也情有可原。

    但問題在於李志成所率領的在民企,以對歷史的影響,以及對當時社會所造成的破壞。恰恰因為李自成起義造成民明朝內部的崩潰而給了後金機會。讓中華民族在隨後的200多年間,處於落後的滿清政府統治。這直接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序。

    綜合來看,李自成稱不稱英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當時起義的初衷是好的,但最後造成的結果,卻是我們的民族所無法承受的

  • 4 # 史官伏案

    謝謝邀請,評價李自成這個人,個人覺得,他作為明末起義軍中最為著名一支,也是最為出色,和強勁的一支,這也足以讓世人對他矚目了,從歷史的角度來評價他一生,所作出的種種事情,在當時那個年代,它是我們所值得關注的,因為在千萬萬被受奴役的百姓當中,他能挺身而出,來領導大家,揭竿而起,反抗腐敗的朝廷,是很多人都所擁戴的,是大多數被壓迫的百姓所擁護的,這也是他唯世人所稱讚的地方。但是從政治與國家層面上來說,他的強大,和他在在眾多起義軍中脫穎而出的結果,對於那個本來就岌岌可危的國家來說,他再一次重創了這個國家,這也致使滿清才得以迅速的加快腳步入關,奪取天下,同時這也導致崇禎皇帝最後縊死,也是這個國家徹底的崩塌了,無異於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最後也同樣對於自己的行為復出了慘重的代價,這也與他自己在管理政權,指揮,上有莫大的關聯,不懂得政治,只是一味的攻陷城市,奪取財物,是典型的貧民起義!並不能理智對待,也使他迅速崛起,也迅速消亡了。

    總和評價,他的做法值得百姓擁戴,但談不上有何功績,他是民族的英雄,但他不是國家的英雄,他所代表的起義,是被壓迫而使用暴力來打破格局的謀生手段的一種方式,並算不上像反秦起義,反元起義那樣真正確立建國的政治主場,只是單純的起義謀生!

  • 5 # 清水空流

    李自成,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唯一的錯誤就是他失敗了。

    李自成,原名李鴻基。有人說李自成是西夏李元昊後裔,這應該是瞎認祖宗。不值一提。李自成是陝西人,生於公元1606年,自幼家境貧苦。和朱元璋一樣也當過和尚。後為驛站驛卒。後又被裁撤。李自成失業欠債。被債主拷打,激憤之下殺死債主,此時妻子又因通姦又將其誅殺。李自成迫於無奈只有投軍。在軍隊的時候剋扣軍餉嚴重,李自成殺官造反投奔當時最大的義軍高迎祥。

    自公元1629年起是以後,真是屢敗屢戰,最慘的時候被楊嗣昌殺的只剩下十八騎。可以說是打不死的小強一樣。高迎祥死後,李自成被推舉為闖王。從起兵到攻克北京用了十八年。李自成時年三十八歲。入京以後召降吳三桂失敗,李自成在山海關一片石敗於多爾袞。隨後匆忙回京登基,但只當了四十二天皇帝就匆匆離京。公元1645在湖北九宮山被誤殺,一代梟雄死於農民之手,實在是歷史的黑色幽默。只。成事之艱難,敗事之迅速。世間難有。李自成最終也沒有成為第二個劉邦。

    1644年的華夏大地有三個皇帝,一個大明的崇禎在北京,一個是大順的李自成在西安,一個大清的順治在瀋陽。誰是最後勝利者。可以說李自成的輝煌就在眼前。但第一個敗亡就是他。

    但李自成敗在何處?首先就在於李自成是流寇,沒有自己的根據地,一直處於流動做戰。劉邦的根基在關中,朱元璋在淮西。萬一失敗就可以退守根據地,待機再起。而李自成卻沒有這樣的機會,一旦失敗就徹底完了。

    這只是表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李自成集團沒有迅速地和當時的利益集團,說白了就是地主階級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喪失了‘’民心‘’李自成進京簡直就是災難。縱兵劫掠,無惡不作。姦淫擄掠。如此一來在百姓心中民望大跌。進而敲骨吸髓地搶奪大明官僚的財產,這些官員是該死,但也應該區分對待。而李自成如此一來官民都得罪了。失敗肯定就是必然了。

    再就是沒有得到士大夫階層的肯定,也沒有和朱元璋一樣網羅儒家分子,李自成身邊也缺乏有戰略眼光的謀士。給李自成做戰略分析和測算。缺乏長遠目光也是失敗的原因。

    可以說,李自成的起兵反抗是值得肯定的,但唯一錯誤就是沒有和利益集團結合。應當說。滿清的入關趁虛而入。但這一點首先應該指責崇禎。如果崇禎治國有方,就不會有農民起義。李自成只是因為失敗才有著這麼多指責。

  • 6 # 懷疑探索者

    如果用一個詞評價李自成,那就是"無能"。如果用一句話評價李自成,那就是"爛泥巴扶不上牆"。

    當然,李自成還是懂一點的詭計的,那就是會假投降。這種假投降,在兵法裡面是最下等的伎倆,屬於"三十六計"之內的歪門邪道。李自成一輩子假投降了好幾次,每一次都給你矇混過關,這說明他運氣還是不錯的。不過,畢竟他個人才能太有限,做不了開創盛世的霸主,最後還是被歷史淘汰了。

    明朝末年,就是一場激烈的大競爭局面,各路英雄,梟雄紛紛登場,能力弱一點的就被淘汰出局。李自成之所以淘汰崇禎,是因為崇禎的能力比他還要差。舉一個例子,崇禎想給他計程車兵補發欠了很久的糧餉,一個姓周的大臣就阻止崇禎,說,陛下不必對他們太好了,他們是大明的軍人,為陛下征戰是理所應當的,發不發糧餉都無所謂。按道理,這樣的鬼話要是成立,大鹽都會賣餿掉了。可是,這個崇禎帝偏偏認為其說的很有道理。弱智級別的崇禎,遇上李自成這樣的梟雄,就完全不是對手了。李自成至少在打進京城之前,很會裝逼收買人心,比如,吹噓說"迎闖王,不納糧"。等進了京城,把臉一翻,變為"不交錢,見閻王"。

    劉宗敏等大將破壞統戰政策,搶了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李自成也無力阻止。劉宗敏直接對李自成說,你當你的皇帝,我不攔你,兄弟想發財,你也別攔我,否則別怪兄弟翻臉無情。李自成連自己手下的將領都駕馭不了,他還不算無能嗎?李自成快打倒京城的時候,眼看就要勝利在望,胸無大志的李自成又去乞求崇禎帝給他做"西北王",想的只是榮華富貴,這不是爛泥巴扶不上牆嗎?

  • 7 # 漢周讀書

    《綏寇紀略》記載:“自成年十八,娶韓金兒,豔而淫。自成以事往延安,金兒與裡棍蓋虎兒奸。適自成歸,殺金兒,蓋虎兒逸……”

    明朝末年,陝西米脂縣韓家莊出了一個大美女,叫韓金兒,芳齡十四,美豔動人。

    西安一位土豪有一次到米脂縣會朋友,宴席間聽朋友談起韓金兒,垂涎三尺,於是託友牽線,納為小妾。土豪年老體弱,滿足不了好淫的韓金兒。

    老傢伙不行,韓金兒就紅杏出牆了,和管家勾搭成奸。姦情敗露,韓金兒被掃地出門。回家之後,追求者還在排隊,延安一個監生慕名求婚。

    嫁給監生不久,韓金兒又因與隔壁老王——某鄰居偷情,弄得監生顏面掃地,之後一紙休書把她休了。

    “豔而淫”的韓金兒經歷兩次婚姻之後,視窗排隊的狼友一個個急得跟屁猴似的抓耳撓腮,十八歲的李自成暗下決心,此生一定娶韓大美女為妻。

    見到韓金兒,李自成就邁不動步了,鬼迷心竅一樣,不顧家人的反對,堅持娶了韓金兒當老婆。

    韓金兒故態復萌,在李自成外出送快遞的時候,與同村的地賴子蓋虎兒搞在了一起,著實給“前任三”扣了一頂大綠帽子。

    李自成發現姦情後,怒不可遏,怒斬淫婦韓金兒,姦夫蓋虎兒卻僥倖逃跑了。

    崇禎二年(1629年)二月,李自成與侄子李過來到甘肅甘州投軍。在榆中,因為拖欠軍餉之事,李自成把參將王國和以及當地縣令給宰了,發動了兵變起義。

    李自成此後又迎娶了第二任妻子邢氏,這個妻子“武多智”,掌管義軍的錢糧,但同樣對李自成不忠。

    李自成有個老鄉高傑,兩人“同起為盜”,高傑趁工作之便,與邢氏通姦,擔心被李自成發覺,高傑就裹挾邢氏私奔了,於崇禎八年(1635年)八月投降了明朝總兵洪承疇的部將賀人龍。

    繼邢氏之後,李自成又娶了第三任妻子,叫高桂英,也是一個習武之人,丈夫死後改嫁李自成。

    李自成失敗後,這位高夫人與李自成侄子李錦的義子李來亨堅持與清軍鬥爭,後自焚而死。

    李自成攻佔北京後,妻子高桂英當時不在城內,於是就把紫禁城一個叫竇美儀的宮女封為妃子侍寢。

    順治二年(1645年)九月,清軍在九宮山圍剿李自成,繳獲“自成妻妾二人,金印一。”

    諸多史料證實,李自成三十九歲短暫的一生,很少親近女色,與老鄉張獻忠“廣美姬”形成強烈反差。

    他先後娶了三妻一妾,其中就有兩人背叛他投入野男人懷抱,看來其婚姻生活實在是乏善可陳。

  • 8 # 葦說定製化運營

    山賊草寇以及流氓無產者所造成的災難,正在蹂躪這座帝王之都。李自成拷掠前朝舊臣,屠戮虐殺無辜,在北京大搞白色恐怖。

    其實,農民政權裡也有高人,可是,擋不住最高領袖腦子不清楚。

    比如,李自成麾下的名將李巖,他早就坦率地規勸:“以不殺收人心”;李自成偏偏沒往心裡去。一句話,拿錢來!這叫“助餉”,而且明碼標價:“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

    如果說,對貪腐成性的明朝官員發洩私憤,還有情可原,那麼,對無辜百姓下手,則徹底暴露了農民軍的“匪氣”。他們的確開始趁火打劫了,所謂“殺人無虛日,大抵兵丁掠搶民財者也”。劫掠還不算,又規定了新政策:“令五家養一賊,大縱淫掠,民不勝毒,縊死相望。”對無辜百姓來說,朱明皇帝當然不是什麼好東西,但是,前門驅虎,後門進狼,橫豎沒好日子過。

    所以說,血腥屠城後,李自成僅僅在京城喘息了42天,便兵敗如山倒,首要的原因便是不得民心。

    導致李自成進京後快速滅亡的第一個原因是不尊先帝。李自成入京後的第一件事不是安撫民眾,而是派手下搜尋崇禎皇帝和皇后,並聲稱“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其次,第二個原因就是虐待降臣。由於李自成本人不喜讀書,所以對待讀書人不是那麼的看重,於是在進入北京城之後就出現了“群賊爭戲侮學士”的場景的出現。

    李自成身上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缺點——思想覺悟不高,很容易產生驕傲。

    當進入北京城之後,他自然有了一種“天下無敵”的感覺,因此對於軍隊的管理他已經疏於關注——連首都都被自己佔領,還有什麼好怕的呢?

    北京作為中國歷史上元明清時期的“第一城市”,遭到了如此待遇,訊息很快傳來,整個中國領土不免都有所擔憂。但李自成卻對此毫不在意,在他的眼中“十個燕京也比不上一個西安”,他唯一的目的,就是快速將北京的財富帶回西安。

    正是因為縱容手下,所以大順軍在進入北京城後,反而被貼上了“恐怖”的標籤;但如果李自成能夠適當要求中層首領的行為,那麼也許還會有改觀的機會。但李自成並沒有這樣做,終於因為得力手下的不理智,逼得原本可以與自己站在一起的吳三桂徹底投降了清軍。

    因此綜上所述,李自成集團的硬傷在於核心謀士團檔次不高。

    李自成敗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知識分子政策的失誤,不能不說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下層知識分子,長期生活在鄉野或江湖之間,不僅缺乏帶兵打仗、從政治國的經驗,而且視野狹隘,不能準確把握全國形勢及其走向。

    如果李自成能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在站穩腳根之後,像劉邦、朱元璋那樣禮賢下士,廣泛網羅知識分子,特別是吸納具有真知灼見,能準確判斷全國形勢並提出相應對策的高層次知識分子,在制定重大戰略方針和政策措施時注意傾聽他們的意見,是可以少犯或不犯錯誤,使大順政權的統治穩定下來,阻遏、擊敗清王朝的進攻,進而統一全國的。

    有關李自成戰死在九宮山的說法又有好幾種。

    一說李自成在戰敗之後,帶領著二十幾名隨身軍士逃到九宮山,被清軍圍困,最終上吊自殺了。

    還有一說是李自成在逃到了九宮山之後,被困山林,由於飢餓難當,於是帶領幾個手下找到機會來到上下的村子裡找吃的。

    吃飽喝足之後,李自成發現一個元帝廟,於是前去拜祭祈求上天庇佑,最後被一個農民拿著鋤頭從後面捶碎了腦袋,甚至還有人說這個村民最後還憑此在當地當了一個小官。

  • 9 # 陽城導航

    實際上,那兩篇文章已經明確地表達了我的觀點:

    第一、艱難困苦,不失信心,攻堅克難,拚命鬥爭,堅持不懈,直至推翻明朝,取得成功,吊絲逆襲。

    二、勝利而驕,喪失警惕,決策失誤,昏招頻出,敗壞軍紀,鑄就大錯,以至使滿清入關,全盤皆輸。

    這也是我對李自成的客觀評價。

    今天,我想就這個話題,談另外一個問題。

    即學歷史的目的是什麼?

    在網上,我曾問過一個網友:你罵李自成有什麼用?他說,表達自己的觀點。我說,他三百多年前就己經死了,你現從早上罵到晚上,不感到累嗎?這位網友症了一下,沒想到我會問這個問題,一下子回答不上來。

    這裡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學歷史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最有資格回答得是毛主席。他一個趕考論,兩個牢記,一個【決不當李自成】的警言,警示了1949年時的全黨,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天下聞名。

    而有些人,從早上到晚上,賣力地罵李自成,又是為何?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不久前發生的一件事:我有一個朋友在大街上打撲克。當今社會,沒事幹打撲克,打麻將的人很多。無意中,朋友與人談論起了歷史,談起了李自成。大家立即來了勁。多數人持否定意見,稱他是土匪頭子,亂臣賊子,其口氣與網上某些人的口氣一模一樣。

    朋友與我談論這事,感概萬千。說,我算是開了眼界。在現實中,大家都把李自成,把歷史當作飯後談資來對待。

    說到這裡,不能不談談這滿大街打牌的人。有不少人不是因為生活富足了,閒得沒事幹了而打牌。反倒是因為經濟蕭條,企業困難,失去崗位,無事可幹而打牌。筆者曾這樣做過調查,問他們能不能做些什麼?他們使勁搖頭,不可能!不可能!他們試過了,做什麼都不行,困難重重。

    聯想到,不久前,我與幾個企業家朋友交流,也面臨過這樣的情況。他們也是使勁搖頭:很困難!很困難!有人對做事己經失去信心,只是現在在苦熬!

    聯想到,三百年前的李自成,從南原突圍後敗退入商洛山中,身邊只剩下十八騎。面對眼前的重重困難,按當今社會一般人的想法,早應當洗手不幹,當一個山大王得了。可是李自成沒有灰心,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悉心總結經驗後,他又東山再起,在商洛山中打開了一個局面。

    這就是差距。在評價歷史小說《李自成》一文中,我曾這樣說,小說《李自成》與其說是一部小說,不如說是一部勵志作品,它讓你在黑暗中看到光明,迷茫中看到希望,困難中感到力量。讓你知道,在前進的道路上,榜樣與信心才是最重要的。

    有人說,小說《李自成》與它的主人公是特殊時期的政治產物。是的,它確實是特殊時期的產物。這個時期就是一個下定決心,克服困難,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年代。你說在那個時期,困難比現在大,條件比現在艱苦,人們尚且信心百倍,取得了一個個的勝利。而現在,條件好了,人們反倒失去了信心,做什麼什麼不成,幹什麼什麼失敗,一個個象苦瓜一樣,灰心喪氣,苦苦煎熬,這才是當今社會所要的效果?

    過去,曾經有過高大上,但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而現在,一切都現實了,一切都讓人消極,讓人灰心喪氣?

    我曾千百次問過自已。學歷史到底為了什麼?難道僅僅是罵幾聲土匪頭子,亂臣賊子,讓人出出氣了事嗎?我且再問,被罵的人早己死了三百多年,你罵給誰聽呢?況且,象有些人一樣,自己的命運尚且不知掌握在誰的手裡,倒是關心去前人的事,難道真是吃飽了撐的?

    現在再說說如何評價李自成。

    有一個網友這樣寫到:

    一個普通的人,不堪受壓迫被迫起義,推翻了一個強大的王朝,你說李自成是否能力超強?誰再看不起人家,也難以比上人家。請問那些看不起李自成的人,你能辦得到嗎?

    這是一個頭腦清醒,能把歷史與現實聯絡起來的人的評價。

  • 10 # 坐看東南了

    李自成是明末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他文化水平不高,他也有點想學習,想上進,但是終究不能堅持,而且天資不如朱元璋。不過,我覺得李自成比張獻忠要好。李自成的十幾年的革命生涯,主要缺了以下五樣東西:

    一是缺高階智囊。

    李自成手下的牛金星、宋獻策等人與漢高祖劉邦的蕭何、張良等人無法比擬,與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李善長等也比不上。當時沒有人才嗎?有。任何時代都有人才,幫朱元璋打天下的人,基本是朱元璋老家同鄉,徐達、常遇春、湯和、朱文正等等,小鄉小村怎麼有這麼多人才?本來遍地是人才,只是缺平臺、缺歷練。朱元璋能發現他們、培養他們、駕馭他們。而李自成呢?沒有這樣的眼界和水平。

    二是缺胸懷。

    明朝官軍殺降,李自成也殺降。上蒼有好生之德,殺降就是殺人氣。不斷殺降,而且屠城,在河南項城就屠過城。1644年三月進北京後,李自成下令:“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可惜,沒堅持幾天,北京就開始雞飛狗跳,面對笑臉相迎的明朝故臣,極盡羞辱之能事,這還不要緊,進京後對大戶、明朝故臣嚴刑拷打,索要銀子,吳三桂在北京的家也被騷擾。

    三是缺軍隊正規化建設。

    軍隊建設一直停留在底層小農意識,沒有把起義軍轉變為政府軍,仁義之師、勝利之師的形象沒有樹立好。李自成雖然號稱擁兵50萬,但這支軍隊管理落後,組織不嚴密,正規化建設不夠;戰鬥力並不強,對付極端腐朽的明軍尚可,對付多爾袞的八旗兵就差遠了。所以後來一觸即潰,連個像樣的相持階段都沒有。

    四缺戰略眼光。

    李自成的作為很多是自發性的,行事隨意性強。不是說李自成沒有能力,李自成敢做敢為,敢負責,但這些代替不了文化。在進北京、打山海關、優待明朝遺老遺少等方面存在重大失誤。當時情形下,北京能進嗎?大順政權只佔領了陝西、河南等地,地盤還小,又不是長期經營的根據地,政權不穩固。1644年的北京雖是一座孤城,但北京東北的山海關有大明吳三桂3萬精銳,山海關東北有多爾袞的十數萬雄兵,長江以南還是明朝的地盤,張獻忠在成都稱帝。此時的北京,對崇禎皇帝來說非久留之地,對李自成來說是馬蜂窩。李自成最好的辦法是以西北和中原為根據地,加快政權建設,鞏固中央權威,建立政權自上而下的組織體系,增強政權的合法性,積極向南發展,以待時機。讓崇禎、吳三桂和多爾袞他們先周旋。

    五是缺仁義。

    舉個吳三桂的例子,吳三桂一開始想投靠李自成的,但李自成在京城的所作所為最終讓吳三桂決定投靠滿清,為什麼?吳三桂認識到,李自成不靠譜啊。要知道,吳三桂的一家老小全在李自成手裡,這個情況下要投靠多爾袞,得下多大的決心?李自成要是靠譜,吳三桂會冒這麼大的險嗎?李自成從山海關逃回北京後,殺了吳三桂一家34口。家屬何其無辜?這樣不仁不義,如何成大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月14日油價是不是無緣六連降?油價會不會重回8元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