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街味道
-
2 # 文人雅士詩酒田園
“對仗”與“對偶”就其大致的語言形式而言,二者極為相像。一些工具書對這兩個概念也含糊其辭,難以界定,一般人更是難以區別。通常情況下,人們也不做深究,兩個概念經常混用、錯用,但作為專門從事語言教學和研究的人則大有必要將它們區分清楚。
相同之處:
1、在語言表達形式上:都是兩個彼此相對稱的句子。
2、在語言表達特點上:都要求字數相等,詞性相同,結構相似,意思相關或相反。
3、在語言表達效果上:都是為了達到句式整齊一致,音律和諧上口,內容相互映襯的語言表述效果,以提高語言的藝術性和表現力。
不同之處:
1、概念內涵不同:“對仗”專指古詩詞創作和楹聯撰寫的一種寫作方法。“對偶”是一切語言表述中的一種修辭方法。
2、適用範圍不同:“對仗”只適用一些特殊文體之中,比如,古詩詞創作和楹聯撰寫,所以“對仗”通常是古詩詞,特別是律詩和絕句的寫作的專用術語。“對偶”可以適用一切文學創作,如小說,散文、喜劇、現代詩歌等,也適用於各種實用文體,如新聞、報告、總結等。
3、寬嚴程度不同:“對仗”嚴苛工穩,要求上下句在字數相同,詞句一一對應的基礎上,同一結構位置的詞語還必須“詞性一致,平仄相對”,並且力避上下句在同一結構位置上重複使用同一個詞語。“對偶”的要求則相對寬鬆,上下句除字數相同之外,在詞性、結構方面一般也作要求,但已不是特別嚴格,至於在平仄運用和力避使用同一個字方面,基本不作要求。所以,“對仗”的句子一定是“對偶”,“對偶”的句子不一定“對仗”。
下面舉例來說明:
唐代詩人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四句話,構成的兩組句子,上下句字數、詞性、結構、平仄、意思,彼此對應,工穩整飭,通篇運用,是為該絕句運用了“對仗”的寫作手法。
宋代歐陽修的散文《醉翁亭記》:“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其中“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上下句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思相關,但是在平仄方面,“開”和“暝”,“香”和“陰”同為平聲字,就沒有做到平仄相對。而且,上下句都用了同一個字“而”,沒有力避相同的字。這些兩兩對應的句子,在文中也是區域性使用,用以詞句的修飾美化,是為文章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
-
3 # 燕北林叢
對偶是一種修辭方法,即指成對使用的兩個字數相等,結構、詞性大體相同、意思相關,相互對稱的語句。對偶就是對稱,這是基本特點,表達形式上要求兩個並列的語句要整齊劃一、內容互相映襯。
比如,駢文名篇,著名的《滕王閣序》中的“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都是隻對偶,不對仗。
對仗就是“對立”,專指詩詞和對聯寫作的表現形式和寫作手法。它的要求是,詩詞聯句在對偶的基礎上,上下句在同一結構位置的字詞必須“詞性一致,平仄相對”,並且避免上下句在同一位置上重複使用相同的詞語,或意思相同的字詞。但對聯與格律詩相比,格律詩在對仗上要求極為嚴格,而對聯則比較寬泛。
比如,魯迅的“橫眉冷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唐詩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野火燒不盡,春風春又生”等等,都是既對偶又對仗。
對聯的要求在結構和用詞上與格律詩相同,但在平仄上的要求比較寬,尤其是春聯的撰寫,只要上下聯的結尾字符合上仄下平的要求基本就算可以,沒有“仄起平起”、“仄收平收”之說。
對偶與對仗之所以不同,主要是由於它們所運用於不同的文體,對各自表達要求的不同,所以表達形式也就不同。對偶多應用於古代散文和古體詩歌。而對仗則是格律詩詞和對聯獨有的特殊的寫作技巧。起源於隋唐,要求一首律詩中的頷聯(即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必須對仗。這種寫作方法同時被詞曲創作所採用,後來又被應用於對聯的撰寫。
-
4 # 梧桐樹邊羽
首先說清楚,“對偶”和“對仗”雖然差不多,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
對偶是一種修辭方法漢賦以及後來的駢文中很多對偶,要求比較寬鬆,仄聲韻結尾也沒什麼問題。比如王勃《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駱賓王《討武曌文》中的“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這些都是仄聲收尾。又比如蘇軾《前赤壁賦》中的“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不但仄聲收尾,上下句中還出現了重複字。這些都屬於文法中的對偶,用在賦,散文,議論文之中都可以,在對仗中都是不允許的。
對仗又稱隊仗、排偶對仗是一種嚴格遵守平仄格律的對偶,專用於詩詞之中。
經過上官儀和上官婉兒的努力,將對偶整理成格律詩中的對仗。“對仗”出現在律詩的頜聯和頸聯,也就是五律,七律的第三四句和五六句。由於太過嚴格,後來的律詩就只要求頸聯對仗了。但是這是一個最低要求,如果你寫古詩,第五六句不能嚴格對仗的話,就不能稱為律詩。
對仗因為主要用在格律詩中,所以必須遵守平仄格律。
對仗的規矩首先,出句(上句)必須是仄聲結尾,對句(下句)必須是平聲結尾。仄聲收尾,其實就是告訴你話沒說完,等著聽下句。平聲悠揚結句,就是告訴你,話我說完了,自己領會去。這個在律詩中頜聯、頸聯是一樣的。
第二個就是上下句平仄必須相對,這個是律詩“對”,“粘”格式中的“對”,是必須遵守的。不能“孤平”,也不能“三平尾”。這都是寫律詩的基本要求,在對仗中同樣成立。
然後,詞性也要相對,“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不能亂來。
第四點,對仗中上下句是不允許出現重複字的。單句中可以,不過如果出句出現了重複字,那麼對句也必須用同樣的手法來對應。比如“飛雪片片凝瑞去,馬蹄聲聲報春來”。上句“片片”,下句“聲聲”這樣才對。如果上句隔開幾個字用了重複字,那麼下句也必須一樣,比如“孤舟逆水孤江渡,老雁乘風老路巡”,出句兩個“孤”字,對句就有兩個“老”字對仗。
第五點,對仗在內容上的要求。作為對仗的頜聯、頸聯要符合律詩中整體意思,要注意銜接首聯和尾聯,完成詩意的刻畫和表達。
對仗的類別按照文字對仗嚴謹的稱為“工對”,比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就是工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還有些對仗就沒那麼明顯,比如同樣是杜甫的詩句“澗道餘寒歷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這個看上去就有點散,但是仔細看,還是對仗的。這種就稱為“寬對”。這是從對仗工整上來分的。
對仗如果像“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樣,上下句內容相同,又稱為“並肩對”,並沒有對意思有推進。而如果像“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樣,既對仗,又有意思的推進,我們稱之為“流水對”。這是從對仗內容上來分的。
同時律詩中對仗聯的位置不同,也有不同的講法。一般情況下,頜聯、頸聯對仗,這是正格。如果放寬了頜聯不對仗,只有頸聯對仗,這種叫做“蜂腰對”,就像蜜蜂的腰一樣,形不形象?如果首聯對仗,頜聯不對仗,頸聯又對,叫做“偷春對”。就好像春天偷偷地早來了,所以提前到首聯去對仗了。
古人的命名,還真是幽默而形象。
-
5 # 曦觀
前面的幾篇文章我們介紹古體詩、近體詩、樂府詩和歌行體,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時,涉及到了一個修辭方式“對仗”。但具體什麼是對仗?和我們語文中經常說的“對偶”有什麼關係?這篇文章,我們一起梳理一下。
第一篇 對偶【定義】
對偶是一種修辭方式,是用兩個結構相同、字數相等、意義對稱的片語或句子來表達相反、相似或相關的意思。
對偶又俗稱對子,在詩詞曲賦等韻文中稱為對仗。
【分類】
從形式上分類 :
1.單句對偶
用一句對一句叫單句對。例如:
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諸葛亮傳》
----即使是做了些小的好事,也無不給予獎賞;即便是做了很小的壞事,也無不急於貶斥。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 岳墳對聯)
---青山感到榮幸的是墳裡埋著抗金名將岳飛的忠骨,白鐵感到恥辱是墳前跪著的是用它鑄造的秦檜等人的像。
2.偶句對偶
用兩句對兩句叫偶句對。例如: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宮賦》
----六國結束,四海統一。蜀山樹木砍光了,阿房宮才建造起來。(“六王畢”與“四海一”相對,都是主謂片語,“蜀山兀”與“阿房出”相對,也都是主謂片語,且“六王畢,四海一”與“蜀山兀,阿房出”相對。)
3.多句對偶
用三句對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對,叫多句對對偶句。例如: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
----登上高處向人們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可是老遠的人也可以看見;順著風勢呼喊,聲音並沒有加大,可是聽到的人卻覺得很清楚。
4.句中對偶
同一句中的上下兩詞語互相對偶。例如:
“峰迴路轉”(峰迴對路轉)、“曉風殘月”(曉風對殘月)、“羽扇綸巾”(羽扇對綸巾)。
從內容上分類:
1.正對(偶)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例如: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明朝解縉的對聯)
----牆上的蘆葦,頭重腳輕沒有根基;山中的竹筍,嘴尖皮厚肚腹中空空。比喻沒有定性的人只會胡說八道,沒有真的真才實學。(“牆上”對“山間”,“根底”對的“腹中”,“頭重”對“腳輕”,“嘴尖”對“皮厚”等,上下聯意思相關互補)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只要朋友互相知心,即使分離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鄰一樣。 (“海內”對“天涯”,“知己”對“比鄰”,上下聯意思相關互補)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范仲淹《岳陽樓記》
----有時長空中的煙霧一下子消散了,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浮動的波光,閃耀著金色的光彩,明月的倒影像一塊璧玉,靜靜的沉浸在水底。(“皓月千里”對“長煙一空”,“靜影沉璧”對“浮光躍金”,上下聯意思相關互補)
2.反對(偶)
上下句表達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對的,多指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例如: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用刀刻東西,刻一陣子就放下,即使是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不停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堅硬的金石也能被刻穿。(“鍥而舍之”與“鍥而不捨”是反對。)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蘇洵《六國論》
----列國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貪暴秦國的慾望是不能滿足的。奉送給它的越多,它侵略你就越厲害。(“諸侯置地有限”與“暴秦之慾無厭”是反對,“奉之彌繁”與“侵之愈急”是反對。)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的《自嘲》----對待敵人決不屈服,對人民大眾甘願服務。(“橫眉冷對”與“俯首甘為”是反對。)
3.串對(偶)/流水對
即“相串成對”,有如流水順承而下,因此又叫流水對。它的起句與對句是從事物的發展過程說的,因此,意思是緊密連貫的。例如: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即刻從巴峽穿過巫峽,便可下達襄陽,再向洛陽進發。(行經巴峽巫峽,再過襄陽,直向洛陽,一氣貫下,寫出急欲出蜀的喜悅心情。)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鶴雀樓》
----要想用盡目力眺望到極遠的地方,那就要再上一層樓。(欲窮盡目力,就必然要繼續登高。)
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毛澤東的《水調歌頭 游泳》
----剛在長江遊過泳,又吃到了這麼美味的武昌魚。 (這是一個寬式的流水對,具有相串成對的結構)
從結構上分類:
1.成分對偶。例如:“然而我的壞處,是在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型別,而後者尤與時宜不合。”,其中“論時事不留面子”與“砭錮弊常取型別”均為句子中的成分,所以稱成分對偶。
2.句子對偶。例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與“秋水共長天一色”均為獨立的一句,所以稱句子對偶。
【對偶的發展歷程舉例】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漢代的樂府民歌和古詩,如“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
古詩《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漢代賦體駢文中“所好則鑽皮出其毛羽,所惡則洗垢求其瘢痕”。
唐詩宋詞元曲: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在中國的歷代散文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第二篇 對仗【定義】
對仗,又稱隊仗、排偶,指(律詩、駢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義的虛實做成對偶的語句。
對偶用在詩詞曲賦等韻文中的對偶稱為對仗;但對仗又比對偶稍微嚴格一些,尤其是在格律詩中。
格律詩對仗的要求:
(1)出句和對句平仄對立,即平對仄或仄對平。
(2)相對的句子句型應該相同,句法結構要一致。如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短語對動賓短語,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述補結構對述補結構等。有的對仗的句式結構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對。
(3)要求詞語所屬的詞義相同,詞性一致。詞義相同,如山川對山川,草木對草木,顏色對顏色與白等;詞性一致,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
(4)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複。例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對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複,這在律詩對仗中是不允許的。
【分類】
根據寬嚴程度分類:
凡是同類的詞相對、反義詞相對都算工對,同一小類的名詞相對,更是工對。例如:
李白《塞下曲》“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句中自對(“曉戰”對“宵眠”,“金鼓”對“玉鞍”)而又兩句相對,是工對。
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與“河”是地理自對,“草”與“木”是植物自對,已經工整了,於是地理(山河)對植物(草木)也算工整。
寬對和工對之間有鄰對。用詞義的門類比較接近的詞為對,便稱為"鄰對"(注意,這裡是“相近”而不是“相同”,如天文對時令、地理對宮室、器物對衣飾、植物對動物、方位對數量等門類接近但不同;如黃與白,雞與鴨,草與樹等就算是門類相同的詞)。例如:
白居易《感春》“草青臨水地,頭白見花人”,草與頭不同類,水與花不同類,地與人不是同門類,但屬於接近的門類,就是鄰對。
王維《使至塞上》“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以“天”對“塞”是天文對地理。
陳子昂《春夜別友人》“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以“路”對“堂”是地理對宮室。
寬對是一種不很工整的對仗,比鄰對更寬一點,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詞的詞性相同(如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等)。例如:
杜甫《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憐”對“解”是動詞對動詞,“兒女”對“長安”是名詞對名詞,但兩個名詞不是同一範疇。
“明月清風非俗物,輕裘肥馬謝兒曹”,“明月清風”對“輕裘肥馬”名詞對名詞,但兩個名詞不是同一範疇。
4. 流水對
流水對又叫串對,是出句與對句(一聯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在意義上和語法結構上不是對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關係,兩者不能脫離或顛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語言結構。例如:
杜甫《聞官司軍收河南河北》“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它們有前後相承接的關係,必須是從四川的巴峽到達巫峽,然後才能再從襄陽到達洛陽,先後的次序不能倒置。
駱賓王《在獄永蟬》“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杜甫《秋興八首其二》“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元稹《遣悲懷》“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5. 借對
借對也叫假對,它透過借義或借音等手段來達到對仗工整的目的。
(1)借義。利用詞的多義性,透過一個詞的某一種意義與相應的詞構成對仗。例如:
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尋常”的一種解釋是“八尺為尋,倍尋為常”,表示數量詞,與“七十”相對,就是“借義對”。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尋常”放在現代詩平常的意思,但是古代八尺為尋,兩尋為常,所以借來對數目“幾度”,屬於借義。
杜甫《巫峽敝廬奉贈侍御四舅別之澧朗》“行李淹吾舅,誅茅問老翁。”,“行李”的“李”,借用桃李的意義的“李”來與“茅”字相對。
李商隱《令狐八拾遺見招》“漢苑風煙吹客夢,雲臺洞穴接郊扉。”,“漢苑”的“漢”是漢朝的意思,借用“星漢”的意義來與“雲”字相對,屬於借義。
(2)借音。是利用字詞之間的同音關係,以甲詞(字)來表示乙詞(字)。例如:“殘春紅藥在,終日子規啼”,以“紅”對“子(諧紫)”;又如“住山今十載,明日又遷居”,以“十”對“遷(諧千)”。
杜甫《秦州雜詩其三》“馬驕珠汗落,胡舞白題斜。”,借“珠”為“朱”(顏色),來對“白”,屬於借音。
杜甫《獨坐》“滄溟恨衰謝,朱紱負平生。”,借“滄”為“蒼”(顏色),來對“朱”,屬於借音。
李商隱《錦瑟》“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借“滄”為“蒼”(顏色),來對“藍”,屬於借音。
劉長卿《新安奉送穆諭德》“事直皇天在,歸遲白鬢生。”,借“皇”為“黃”(顏色),來對“白”,屬於借音。
6. 自對
自對也叫當句對,對仗的一種。一句之中某些詞語自成對偶,叫作自對。例如:洪邁《容齋隨筆》中引李義山詩:“密邇平陽接上蘭,秦樓鴛瓦漢宮盤。池光不定花光亂,日氣初涵露氣幹。但覺遊蜂繞舞蝶,豈知孤鳳接離鸞,三星自轉三山遠,紫府程遙碧落寬。”,第二句的“秦樓”對“漢宮”、“瓦”對“盤”,第五句的“遊蜂”對“舞蝶”,第六句的“孤鳳”對“離鸞”。
7. 錯綜對
古代韻文對仗的一種方式。它不拘字詞的位置,相對的詞語處於錯綜交叉的情況。例如:
中唐詩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贈美人》詩:“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雲”,“六幅”與“一段”結成對仗,“湘江”與“巫山”也結成對仗,但位置不同,屬於錯綜對。
8. 合掌對
合掌對是格律詩對仗的一種毛病。一首詩中,出句與對句所用的詞基本同義或完全同義,上下句意思相重複,好像兩隻手掌合在一起,故稱這樣的對仗為“合掌”。例如:
根據內容分類:
有事對、正對、反對等。(可參見“對偶篇”)
第三篇 對偶和對仗的區別1、表現形式上不同
對偶限於“字數上相等,結構、詞性大體相同,意思相關的兩個短語或者句子”;
對仗除了具備對偶的要求外,還要求詞性一致,平仄相對,意義相反(否則就“合掌”,這在詩歌中是不可取的),不能在上下句中的相同結構位置上出現相同詞語。也就是說,對仗在形式要求上比對偶高。
例如:
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對偶不是對仗,因為其平仄不相對,音律不太和諧,特別明顯的是在同一結構位置重複使用了“天下”、“之”、“而”等同一詞語,所以不合對仗的要求。
劉禹錫《酬白樂天揚州初逢見贈》“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其中頸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就是對仗。
2、使用範疇不同
對偶屬於語言運用範疇,是一種修辭手法,常常被廣泛用於各種文體。
對仗屬於詩詞寫作範疇,是一種表現手法。格律詩要求頷聯與頸聯必須對仗,可以說對仗是格律詩詞獨具的一種特殊創作技法。。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對偶和對仗的關係,那就是“對仗是更加嚴格的對偶,所以對偶不一定是對仗,對仗一定是對偶。”
-
6 # 重新撿起來
對仗,古人也叫“對偶”或“儷詞”。 這裡的“偶”或“儷”,都是成雙成對的意思 但“對仗”的“仗”,還有整齊的意思 對仗就是就是將意義相似或相反的字詞,用相同的字數和筆法以構成華美的詞句(陸震寰)。 這個定義是陸震寰先生下的 注意:意義相似或相反的字詞,成對、整齊! 這是關鍵詞! 由於漢字為方塊文字,且一字一音,最適宜構成相對的詞句。故對仗為中國文學特有的修詞方法。無論詩、賦、詞、曲或四六駢文,對仗往往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格律詩的對仗,唐朝才有;對聯比對仗還要晚 但所謂的對偶、儷辭卻很早就有了 劉勰《文心雕龍·儷辭篇》開宗明義的說:“造化賦形,肢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辭,運裁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 對仗的好處是勻稱、平衡、圓滿,相輔相成,互為映襯。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濛濛。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
像這樣的對仗,我們在最初的課本上應該見過。
晨對午,夏對冬。下晌對高舂。青春對白晝,古柏對蒼松
回覆列表
問題:什麼叫“對仗/對偶”?
前言狹義來說,對仗除了結構和詞性、品類以外,還要求平仄相對。從廣義來說,對仗就是對偶。古人有儷對、儷偶、對仗、駢偶、隊仗、排偶等說法,不但用於詩中,也用於文章中,特別是駢文。
李商隱當年拜入令狐楚門下就是學習的駢文,因為科舉考中的律賦就是駢文。《新唐書·文藝傳下·李商隱》:“ 商隱 初為文瑰邁奇古,及在 令孤楚 府, 楚 本工章奏,因授其學。 商隱 儷偶長短,而繁縟過之。”
而科舉中的另一項科目,五言律詩,更是要求對仗,失對是大忌。
一、對仗/對偶 出現很早早在詩經中就有了很多對仗的例子,例如: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漢朝司馬相如子虛賦中:
浮文鷁,揚旌栧。張翠帷,建羽蓋。罔瑇瑁,鉤紫貝。摐金鼓,吹鳴籟。到了魏晉時期,詩人們開始大量使用對仗,例如謝靈運的《登池上樓》,幾乎每兩句都對仗:
潛虯媚幽姿,飛鴻響遠音。薄霄愧雲浮,棲川怍淵沉。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祿反窮海,臥痾對空林。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持操豈獨古,無悶徵在今。二、格律詩的對仗永明體以後,詩人們開始注意對仗的聲律協調,平仄相對。一直延續到今天。例如
庾信的《詠懷六首之六》, 開始了平仄相對。
日色臨平樂,風光滿上蘭。南國美人去,東家棗樹完。抱松傷別鶴,向鏡絕孤鸞。不言登隴首,唯得望長安。到了唐朝科舉的時候,平仄是一絲不可出現錯誤的 :
白居易在貞元十六年(800)省試的試帖詩是《玉水記方流詩》:
良璞含章久,寒泉徹底幽。矩浮光灩灩,方折浪悠悠。
凌亂波紋異,縈迴水性柔。似風搖淺瀨,疑月落清流。
潛潁應傍達,藏真豈上浮。玉人如不見,淪棄即千秋。
三、對仗的不同種類對仗的種類比較多,常見的有幾下幾類:
1、工對
工對不僅要詞性相同,而且門類相同,古人為了應付科舉考試編輯了不少這樣的書,我們稱之為類書,分了很多門類如:天文、時令、地理、宮室、器物、衣飾、植物、動物、方位、數量等
古人作詩用同一門類的詞語相對被稱為工對,例如: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2、寬對 鄰對
詞性和大的類別相同,小類上有所不同,例如元稹《早歸》的第三聯,魚和露相對,水和衣相對:
春靜曉風微,凌晨帶酒歸。遠山籠宿霧,高樹影朝暉。 飲馬魚驚水,穿花露滴衣。嬌鶯似相惱,含囀傍人飛。往寬裡說,名詞對名詞就可以算是對仗了,門類可以遠隔千里,例如水和衣相對。
3、流水對
一般的對仗上下聯是並列的關係,流水對前後意思連貫如流水,顛倒後語意就可能不通了。
最有名的就是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4、扇面對
扇面對在詞裡用的非常多,例如: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古詩裡最有名的是白居易《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曲感舊》:
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絃。
5、借對
從字詞本身來看並不相對,甚至詞性都不一樣,但是因為是多音字或者多義字,詩人硬是拉郎配,杜甫就很喜歡搞這種遊戲,看起來也別有意思:
杜甫《曲江》中"尋常"一詞具有多種含義,一為"平常",一是"八尺為尋,倍尋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詞,後者是數量詞,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的《九日》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分在此處是仄聲, 是本分的意思,與動詞“開”詞性不同,但是分是多音多義字,有動詞的分開之意,於是杜甫拿來對仗了。今天寫詩的詩友們,敢這樣用嗎?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6、當句對
當句對是在句子中自有對仗的詞語,例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既是上下聯對仗,而且也是當句對,巴峽對巫峽,襄陽對洛陽。
7、錯綜對
上下聯需要對仗的詞語,所處的位置卻不相對,例如[唐] 李群玉《同鄭相併歌姬小飲戲贈 》 :
裙拖六幅湘江水,鬢聳巫山一段雲。 風格只應天上有,歌聲豈合世間聞。 胸前瑞雪燈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 不是相如憐賦客,爭教容易見文君。第一聯:裙拖六幅湘江水,鬢聳巫山一段雲,六幅湘江水對巫山一段雲,六幅對一段, 湘江對巫山 ,位置不相對。
8、偷春對
瞭解偷春對,首先要了解偷春體,五七言律詩對仗在中間二聯,如果第一聯對仗,中間聯不對仗叫做偷春體,比喻成先於春天偷開的梅花。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因為第一句是平收押韻,因此平仄不相對。
9、詞中的對仗
詞的對仗非常寬鬆,不避諱相同的字,平仄可以不相對,同一首詞對仗的位置也不同,可以不對仗亦可以不對仗。關於詞的對仗可以看看我的文章:《詩詞格律 以《沁園春》為例3分鐘說明白詞的對仗》
例如蘇軾《沁園春·孤館燈青》前三句對仗: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辛棄疾《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前三句不對仗
三徑初成,鶴怨猿驚,稼軒未來。結語初學對仗要學工對,但是升級階段要善於用寬對,為什麼呢?可以看看《老街詩詞閒話136-對仗種類與前世今生 10分鐘瞭解詩詞創作小知識》文章最後的結語部分,我寫了一些自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