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玉之溪
-
2 # 虎皮貓大人的三哥
第一歷史人物,首推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前210)
姓嬴名政,戰國時期秦國國君,秦王朝建立者。公元前246----前210年在位。秦莊襄王之子。十三歲即位,相國呂不韋專權,宦官嫪毐用事。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親政之後,平定嫪毐叛亂,放逐呂不韋。好韓非之學,信用李斯。尉繚等客卿,派王翦等率兵進攻六國。
自十七年(前230年)開始,先後滅韓、趙、魏、燕、楚、齊,至二十六年(221年)完成統一大業,結束長期紛爭割據局面,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封建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
當然還有其他許許多多聲名顯赫的英雄人物,但是比之秦始皇,卻又稍顯遜色了。
秦朝丞相——李斯
秦國著名的將領——王翦
秦朝大將—— 蒙恬
尉繚——著名的軍事理論家
呂不韋——秦國丞相
嫪毐——戰國末年秦國的假宦官
趙高——有名氣的宦官
扶蘇——秦始皇長子
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
子嬰——秦三世(秦朝最後一個統治者)
陳勝——秦朝末年反秦義軍的首領之一
吳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
項羽——秦末起義軍領袖、西楚霸王
劉邦——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大漢朝開國太祖
蕭何——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併成功建立大漢
韓信——西漢初年軍事家、開國功臣
張良——秦末漢初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漢王朝的開國元勳之一
-
3 # 王子豐
秦始皇(前259~前210),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嬴姓,名政。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戰國末年,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秦王政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隨後,他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在經濟上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準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統一全國幣制。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開鑿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銷燬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隨後因求仙藥的侯生、盧生逃亡,牽連儒生、方士四百餘人,而將其全部坑殺於咸陽。軍事上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三十七年,秦始皇病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後不久,即爆發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秦朝滅亡。
=====================================================
李斯,秦朝大臣。原為楚華人,後入秦為客卿。以《諫逐客》一文為秦王政所賞識,由廷尉而至丞相。後來他先後向秦始皇建議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建立焚書,並大力主張“明法度,定律令”,並在統一文字方面做出突出貢獻。但他在秦始皇實行嚴刑峻法方面也充當了幫兇。秦始皇死後,中宦官趙高的圈套,參與宮廷政變,使秦二世上臺,最後死於權力爭奪,被趙高殺害。
======================================================
王翦,秦國著名的將領。王翦年少時喜好兵法,後來為秦王政攻打趙、燕和楚三國,戰績彪炳。秦王政曾問王翦和大將李信,攻打楚國要多少兵馬?李信認為二十萬就足夠了,王翦卻說非六十萬不可。秦始皇聽後說:“王將軍已經老了,李將軍果然勇猛。”之後秦始皇便給了李信二十萬大軍去攻打楚國。王翦也因此稱病而告老還鄉。後來李信攻楚失敗,秦始皇便親自趕赴頻陽向王翦謝罪,答應給王翦六十萬大軍攻楚,王翦才重新掛帥上陣。 王翦代替李信後,巧用兵法,用了一年的時間就攻佔了楚國的城邑,並俘虜了楚王,殺死了項燕(一說項燕自殺)。後來王翦又帶兵南征百越,立下了大功,被封為“武成侯”
=====================================================
蒙恬,秦朝大將。一家受到秦政府重用。自祖父始連續三代為秦大將,為秦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長期以來在蒙古高原逐水草而居。戰國末年,匈奴產生第一個首領頭曼單于(相當於國王),並乘戰亂佔領河套地區。秦滅六國後,派大將蒙恬北伐匈奴,奪取河套地區,長年率兵30萬眾戍北邊,主持修築長城。後為趙高陷害,被秦二世賜死。
======================================================
尉繚(?—?) 魏國大梁人。姓氏不詳,只因曾為秦國國尉(主管軍事),後人稱其為“尉繚”。著名的軍事理論家、遊說家。傳說尉繚曾拜鬼谷子為師,學成後隱居山林。後為魏惠王招用。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入秦遊說,為秦所用。收買六國高官重臣的外交手段是他所提出來的。嬴政對尉繚的才智十分賞識,甚至在服裝飲食等方面,讓他和自己享有同等的待遇。然而尉繚對嬴政的評價卻並不高,他對嬴政的評價是“蜂準長目、鷙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尉繚著有《尉繚子》一書,共24篇。表述了他對戰爭的各種看法。
趙高
趙高,中國秦代宦官,權臣。原為趙國宗族遠支。其母在秦國服刑,故兄弟數人皆生隱宮。趙高為內官廝役,因通曉法律,被秦王政提拔為中車府令。後因犯罪,被蒙毅依法判以死罪。秦王惜其才幹,下令赦免。後以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事。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趙高和胡亥見秦二世隨從秦始皇出遊會稽。還至平原津,始皇病危,遂與秦二世胡亥、李斯合謀,秘不發喪,篡改始皇遺詔,立胡亥為太子,又更為書賜長子扶蘇和蒙恬死。胡亥還至咸陽,立為二世皇帝,趙高任郎中令,常居宮中參與決策。他指使胡亥更為法律,誅戮宗室、大臣,且專擅朝政。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勝、吳廣起義爆發,秦朝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加劇。他為了鞏固權位,故意在二世面前指鹿為馬,對不隨聲附和的大臣,捏造罪名加以迫害。秦二世三年八月,劉邦攻下武關,趙高與其婿閻樂等人密謀,乘二世在望夷宮齋戒之機,詐詔發兵圍宮,逼二世自殺,企圖篡位自立。因左右百官不從,只好立二世兄子子嬰為秦王。九月,趙高被子嬰用計殺於齋宮,夷三族。
白起
白起是戰國時,秦國.邑人,為秦將軍,善於用兵,昭王時封武安君。有一次,和趙國將軍趙括在長平交戰,佯裝戰敗退走。暗中埋伏兩隊奇兵,加以脅制。趙括不知,乘勝追至秦國壁壘,壁壘堅固拒守,不得攻入,而秦奇兵在後斷絕趙軍糧道,白起率輕騎攻擊,趙軍屢戰失利。因而築軍壘堅守,以待救援,趙軍絕食四十六日,人與人相食,趙括親自出陣搏戰,秦軍射殺,趙括中箭而死,敗兵四十萬人投降,白起說:“趙國軍卒,反覆無常,恐會作亂。”於是用詐騙手段,將四十萬降兵,全皆坑殺,只遺下年少的二百四十人,迴歸趙國。這場長平戰爭,前後斬首俘虜多達四十五萬人,趙華人心大為震駭。
後來秦王派別的將軍攻伐趙國邯鄲,屢戰不利,秦王又想取用白起為將,白起推辭不受,秦王強迫命令,白起託稱病篤,於是秦王大怒,貶謫白起為士伍,放逐於陰密,當他出咸陽西門,走到杜郵。應侯範睢奏說:“白起遷貶,心中不服,口出怨言。”於是秦王遣使賜劍,命白起自殺,白起引劍自剄時,說:“我有何罪於天,而至如此下場?”思惟良久長嘆說道:“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國投降兵士數十萬人,我詐騙引誘全部坑殺,此罪足以當死。”於是自刎而死。
章邯
章邯(??公元前205年),字少榮。秦末大將。秦二世時任少府。
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驪山(今陝西臨潼東南)刑徒及奴產子迎擊陳勝起義軍周文部,屢戰屢勝,使秦廷得以苟延殘喘。又陸續攻滅義軍田臧等部於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直逼陳(今淮陽),迫陳勝遁走。後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咎、田儋、項梁,移師渡河(黃河)攻趙。鉅鹿之戰中被項羽擊敗,漳?之戰中再次被項羽擊敗而投降,隨項羽入關,封雍王。楚漢戰爭中,章邯在漢王元年(前206)八月,與劉邦軍屢戰不利,退保廢丘(今陝西興平東南)。二年六月,城破自殺。
蘇秦
蘇秦,字季子,東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陽軒里人。他出身農民,少有大志,曾隨鬼谷子學遊說術多年。後辭別老師,下山求取功名。
蘇秦是戰國時期縱橫家的代表人物。他師從於鬼谷先生。第一次遊說不被重用,後得周書發
奮研讀,有所收穫後,重新出遊。 至秦,不被用。正好遇見燕昭王廣招開下賢士,蘇秦入燕,深受燕昭王信任。蘇秦認為,燕國欲報強齊之仇,必須先向齊表示屈服順從,將復仇的願望掩飾,贏得振興燕國所需的時間。其次,要鼓動齊國不斷進攻其它國家,以防止齊國攻燕,並消耗其國力,為此,他勸說齊王伐宋,合縱攻秦。公元前285年,蘇秦到齊國,挑撥齊趙關係,取得齊愍王的信任,被任為齊相,暗地卻仍在為燕國謀劃。齊愍王不明真相,依然任命蘇秦率兵抗禦燕軍。齊燕之軍交戰時,蘇秦有意使齊軍失敗,五萬人死亡。他使齊國群臣不和,百姓離心,為樂毅五國聯軍攻破齊國奠定了基礎。之後,蘇秦又說服趙國聯合韓、魏、齊、楚、燕攻打秦,趙國國君很高興,賞給蘇秦很多寶物。蘇秦得到趙國的幫助,又到韓,遊說韓宣王;到魏,遊說魏襄王;至齊,遊說齊宣王;又往楚,遊說楚威王。諸侯都贊周蘇秦之計劃,於是六國達成聯合的盟約,蘇秦為縱約長,並任六國相。回到趙國後,趙王封他為武安君。秦知道這個訊息後大吃一驚。此後十五年,秦兵不敢圖謀向函谷關內進攻。
蘇秦說服魏國“合縱”,用的是激將法,魏國雖然是一彈丸之地,在六國中力量最弱,而蘇秦卻以他的口舌激發起了鬥志,痛下決心,合縱抗秦。蘇秦首先進言:“大王之地,地方千里,人民之眾,車馬之多,魏,天下之強國也。”此話讓魏王樹立了自信心,克服了恐秦心理。接著,指出事秦的危害:“事秦必先割地以效實,故兵未用而國已虧矣。”魏王聽後,沒有了自己的主張,於是,蘇秦認為到了推出合縱主張的時候了:“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專心併力,則必無強秦之患。”魏王心被說動了,最後,蘇秦以“事秦為天下笑”使魏王下定決心,投入合縱的行列。既然像魏國這樣的弱國都被蘇秦說服“決不事秦”,那些比魏更有實力的國家又哪肯輕易向強秦低頭呢?就這樣。合縱政策得以成功實施。
張儀
張儀,原本魏華人,為效忠秦國,以故土為進見之禮,“陰令秦伐魏”,遂成秦之名士。其威名遠播四海,處亂世而有威名,誠不易也。戰國名曰七雄,實際真正有實力可以稱雄的,只有秦、楚、齊三國。於是齊國這顆砝碼,無論加到秦、楚哪邊,均可形成壓倒對方的絕對優勢。屈原當時主張聯齊抗秦,而張儀做為秦之相國,赴楚的使命便是破壞這種聯合。
公元前313年,張儀出使楚國,楚懷王迎為上賓。張儀說:大王如聽臣之建議,斷絕與齊國交往,秦王將以商於一帶600裡土地相讓,並嫁秦王女為大王妾,從此秦楚兩國可結為兄弟之國。對於這種空口說白話的許諾,智商低下的楚懷王高興地接受了,授張儀為楚相,宣佈與齊國絕交。然而秦之賠地卻只有六里。一個堂堂大國之君,被小兒戲弄,楚王一怒之下,決定發兵攻秦。大臣陳軫反對曰:與其攻秦,不如回贈秦一座城池,與秦合力攻齊。這樣,我們失地於秦,卻可以由齊得以補償。否則秦、齊兩國攻我,勢必損失。但楚懷王不聽。丹陽一戰,喪師八萬,楚國失去漢中大片國土;再戰,又輸兩城。被失敗激怒的楚王向秦提出:願以大片土地換張儀。張儀使楚被囚。上大夫靳尚出面說情:張儀不可殺,此人乃秦之重臣,秦王要救他,必以秦之美女相賄。楚王妾鄭袖以妒忌出名,堅決拒絕秦美女來楚,不斷給楚王吹枕邊風,楚王允之,釋放張儀,並依張儀所請,以大片土地送秦以結好。此時屈原出面說:大王原被張儀所騙,此次張儀前來,臣以為大王定會將其烹而死之,如今不殺也就罷了,怎能又相信他的邪說,這萬萬不可。不可救藥的楚王聽不進意見,將屈原流放。
“欺詐”從來都是貶義詞。張儀就是憑了一欺一詐,取得了對楚國和其他列國外交上的勝利。“兵不厭詐”原是兵法致勝法寶,其實卻源自政治,不說假話辦不成大事,千古一理。
審視春秋戰國時期活躍於政治舞臺的那些文人們,可以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朝秦暮楚,反覆無常,出爾反爾,有奶就是娘。他們沒有固定的思想、信念和主張,也沒有一個固定的國家、君主。戰國計程車,是由原統治階層中分離出來的一些有學問之人,他們失去原有的統治地位之後,只能以仕為業,自謀出路。戰國時士人不斷改換門庭的政治生存方式,人稱“士無定主”。為撈個一官半職,常常採用一些見不得人的卑劣手段,人稱之為利慾薰心之輩,蠅營狗苟之徒,豈不知,這竟是中國文人進入仕途的最早途徑。“仕途坎坷”,是他們在飽嘗艱辛之後的慨嘆。余英時說:“士在先秦時是‘遊士’”,若不遊,誰知道你是誰呀!這種跑官既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也是一種不得已的立命方式。處亂世而不驚,能從容取得功名的文人,多半是這種有著政治特異功能的“遊士”。
韓非子韓非(約前280-前233)是南韓的貴族,“喜刑名法術之學”,後世稱他為韓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當時南韓很弱,常受鄰國的欺凌,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採納。韓非寫了《孤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這些作品後來集為《韓非子》一書。秦王嬴政讀了韓非的文章,極為讚賞。公元前234年,韓非作為南韓的使臣來到秦國,上書秦王,勸其先伐趙而緩伐韓。李斯妒忌韓非的才能,與姚賈一道進讒加以陷害,韓非被迫服毒自殺。
韓非注意研究歷史,認為歷史是不斷髮展進步的。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讚美“堯、舜、湯、武之道”“必為新聖笑矣”。因此他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
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聖人”)一人手裡,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徵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鍊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韓非子.顯學》)。韓非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他強調製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呂不韋
呂不韋,(?-公元前235年),戰國末期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濮陽縣城西南)人,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行政管理思想家。
呂不韋原為大商人,在趙國邯鄲經商時,結識了在趙作人質的秦公子異人(後改名子楚),認為得到此人是“奇貨可居”,這樣就開始了他的政治投機生涯。
呂不韋一方面用金錢幫助異人,為異人安排好生活,另一方面又到秦國遊說,為異人爭取得到繼承王位的資格。當時,秦國在位的是秦孝文王,他的寵妻華陽夫人無子, 呂不韋透過華陽夫人的弟弟陽泉君,買通華陽夫人,立異人為太子。秦孝文王死後,異人得立,於公元前249年繼位,稱秦莊襄王。呂不韋政治投機成功了,異人感恩戴德,任呂不韋為相國(丞相),封為文信候。莊襄王死後,秦王政年幼繼位(公元前246年),仍任呂為相國,稱“仲父”,食邑有藍田(今陝西藍天縣西)十二縣,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賓客三千, 家僮萬人。
在秦莊襄王時期和秦王政的前幾年,呂不韋抱著“欲以並天下”的心願,為秦的統一事業做出了貢獻,但是隨著秦王政年齡的增長,即將親政,呂不韋意識到要發生相權和王權的矛盾,便從多方面做了應付的準備,終於在公元前238年(秦王政9年)秦王政舉行加冠禮時,發生了武裝叛亂。秦王政在追查這一事件的過程中,發現與呂不韋有牽連,罷免了呂的相國職務,下令將其遷往蜀地。呂不韋看到大勢已去,自殺身亡。 戰國時期,中國的社會經濟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學術思想得到解放,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墨先起,黃老繼之,進而有名、法、嶽、農各家,各執一端,爭論不休。呂不韋生活在戰國末期,卻有著要求思想統一的傾向。所以呂不韋要門下客人,個個著其所聞,綜合百家九流之說,暢論天地萬物古今之事,最後彙編成書,名曰《呂氏春秋》。全書有八覽、六論、十二紀等三個總題目,共一百六十篇,二十六卷,二十餘萬字。於公元前239年(秦王政8年)完成。這部書特別注重吸取儒道兩家的學說,對法墨兩家的觀點往往採取批判的態度。 《呂氏春秋》是中國古代雜家的代表作,說它是“雜家”,因為它是“諸子之位兼有之”,沒有形成自己的體系,調和了儒、道、法的思想觀點。呂不韋主編《呂氏春秋》的目的,是為秦朝統一天下進行理論論證的。這是在韓非之前進行的一種統一思想的試驗,結果失敗了。但是,作為《呂氏春秋》的歷史任務, 並不是結束於先秦,而在於啟開兩漢
-
4 # 閒來聊史
秦朝時期,按照歷史上的說法,應該是秦始皇真正改秦王為皇帝稱號之後的時期。
這一時期名人湧現,為大家介紹以下四位
1.蒙恬
蒙恬是秦國將領,出身名將世家,自幼胸懷大志,他駐守九郡十餘年,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據史書記載,蒙恬還曾改良過毛筆,因此也被譽為“筆祖”。前210年,秦始皇病逝,胡亥即位後賜死蒙恬。蒙恬是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寧夏開發第一人。
2.李斯
李斯是秦朝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秦始皇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巨大作用,參與指定法律、統一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是完成華夏大統一的鐵腕傳奇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帝的君主。秦始皇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統一時代,建立起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央集權的國家,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4.呂不韋
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聞名於世。他曾攻取周趙衛三國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六國的大業有重大貢獻。
秦朝時期出名的皇族及朝廷大員還有:扶蘇、子嬰、王翦、趙高、張邯等;
秦末時期起義軍領袖有:項羽、劉邦、項梁、范增、蕭何、張良等名人。
-
5 # 歷史偵探
1、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
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於韓人間諜鄭國入秦,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
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採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
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燬民間的兵器;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
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蒙恬
蒙恬(約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國(今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人,秦朝著名將領。
蒙恬出身名將世家,自幼胸懷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破齊國,拜為內史 ,深得秦始皇的尊寵,當時與其弟蒙毅號稱“忠信”。
秦統一後,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鄂爾多斯市一帶),率軍修了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國內交通閉塞的困境。
大大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中車府令趙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胡亥即位後,賜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藥自殺。
蒙恬曾駐守九郡十餘年,威震匈奴,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據傳蒙恬曾改良過毛筆,因此也被譽為“筆祖”。他是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3、呂不韋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
扶植秦國質子異人進入秦國政治核心,異人繼位,為秦莊襄王,前249年以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
莊襄王去世後,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權傾天下。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
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
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併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
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覆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飲鴆自盡。
4、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農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
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
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
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
5、嫪毐
嫪毐(?-前238)是中國戰國末期秦華人物。他受相邦呂不韋之託偽為宦官入宮,與秦始皇帝母親太后趙姬私通。
因而倍加寵信,受封為長信侯,並自稱為秦王的“假父”。後來因發動叛亂失敗而被秦始皇處以極刑,車裂而死。
-
6 # 笑看東籬
繁星拱月,群鳳呈祥。秦王嬴政麾下集合了賢臣良相,成就了他秦始皇一世功名。千古一帝盛名之下,必有:“千古一相”;“中華第一勇士”!
李斯(前284—前208):河南上蔡(今上蔡縣李斯樓村)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有封建社會“千古一相”之稱,家鄉人為永世紀念他,把村落原名改稱“李斯樓村”,沿用至今。
李斯:跟隨效力秦王嬴政滅掉六國,統一天下。開朝第一任丞相,始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傾大秦。鼎力輔協秦始皇制定頒佈了一系列治朝理政的大計方略:制定親修了《秦律》,天下通用;協理細化了統一度、量、衡(尺寸、斤兩、升斗、車軌等);統一貨幣(全國通用圓形方孔銅錢)。
親自主持文字統一籌劃工作。他以原來秦國的文字為基礎,廢除原來六國的所有文字,除掉異體、繁體字,簡化字形,整理部首,形成了筆畫更為簡單、形體更為規範且便於書寫的小篆,李斯親筆寫出字樣(又稱秦篆或斯篆),作為全國通用的標準文字。
秦朝統一文字,實質是李斯主持主修主筆而成。對中華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的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歷史上曾不斷出現分裂割據局面,但文字始終是統一的,對化亂為治,變分為合,起到了凝聚和紐帶的作用。
李斯:首先建議秦始皇廢除造成諸侯分裂割據、長期混戰、霸佔一方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由皇帝委派官員,層層管理地方。全國形成了“金字塔”般的行政管理體系,納入中央集權政治格局。
秦始皇死後,丞相李斯忠心耿耿於大秦王朝,與權臣趙高共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後為趙高暗算所忌,於公元前208年腰斬於市。
蒙恬:嬴政麾下心腹愛將,滅六國,掃六合,東進西征,屢屢建功,秦始皇時期最著名的將領,有“中華第一勇士”之稱。開朝元勳。
建朝後,又奉命大舉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並把內地民眾移到那裡墾田戍邊,開發生息。後世稱為“開發寧夏第一人”。
蒙恬:又率30萬軍民,親自負責指揮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浩大城防,蜿蜒萬餘里,用來抵禦匈奴,這就是:聞名中外的“萬里長城”。宏偉的長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獨創精神的象徵!
篇幅所限,就此停筆打住。相信真心學史的朋友們和我同感共識!
-
7 # 94310417小云
秦始皇,秦穆公,秦孝公,白起,商君,王合,呂不韋,李斯,蒙括,蒙毅,王剪,李信,章邯,宣華太后,趙高,公子扶蘇,子櫻,
回覆列表
秦朝出現那些名人,這個問題要分兩個層面回答。
一是活到了秦國統一六國時期的人;
二是秦朝滅亡時還在的人。
先說第一類,那時的文臣武將好多,有名的就有:贏政(千古一帝)、扶蘇(嬴政長子,長城軍團監軍)、胡亥(秦二世)、寡婦清(秦朝女首富)、呂不韋(秦朝贏政親政前的丞相)、李斯(嬴政勤政後的丞相)、趙姬(嬴政母親)、嫪毐(假官宦、長信侯)韓非子(李斯師兄,法家大成者)、尉繚子(兵家謀劃滅六國的謀士)、王翦(滅火大戰主帥)、王賁(滅滅燕國齊國主帥)、馮劫(將軍)、馮去疾(大臣)、李信(大將軍)、鍾離昧(大將軍,戰敗叛逃),王陵(大將軍)、王忔(大將軍)、蒙驁(前期大將軍)、蒙恬(秦朝建立北逐匈奴,長城軍團主帥)、蒙武(秦朝大臣)、甘羅(秦朝大臣)、章邯(秦朝少府,後投降項羽)、屠雎(秦朝50萬嶺南大軍統帥)、任囂(屠雎副帥南海郡守)、趙佗(任囂繼任者,後為南越武帝)。
第二類,都是滅秦的推手。項羽(西楚霸王)、劉邦(漢高祖)、呂雉(劉邦皇后)、蕭何(漢丞相)、張良(漢謀士)、韓信(漢軍統帥)、范增(項羽謀士)、英布(項羽大將)、樊噲(劉邦大將)、項燕(楚國大將,項羽爺爺)、荊軻(刺客)、高漸離(刺客)還有很多,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