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目歷史君

    不論中外,在漫長的歷史之中,女性的地位彷彿都受到了詛咒,十分的低下,在中國,這樣的改變是在大約民國初年,女性的地位才得以改善——逐漸從一個附屬品便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這種婦女身份真正意義上的轉變則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

    在20年代末期一直到二戰時期,美國婦女的地位可謂是十分低下,婦女在就業之上是遭到歧視的,不僅如此,她們的家庭地位也十分堪憂,基本上都是男性的附庸。但是二戰的爆發,雖然帶來了相當程度大的危害,但同時也徹底顛覆了這一傳統,婦女在就業和家庭地位之上比起之前都有了很大的改變,我們說是一場對於婦女地位的革命也不為過。

    當然了,相信這樣虛無縹緲的說,還是過於簡單了,很多人可能感受不到到底有什麼不一樣,接著我們就來深入二戰那段歷史,透過分別看二戰前與二戰後的表現來更為直觀看待這一變化。

    二戰前的地位的低下,表現是全方位的

    一、二戰前婦女的就業

    美國在很長的一段時期裡都是以殖民地的形式存在的,而從這個時候開始,一直到19世紀的工業革命,美國的婦女基本上都是在家庭之中做家庭主婦的,幾乎沒有什麼人會選擇外出工作,直到工業革命開始,婦女的外出工作的人數才開始增多。到了1910年,女性從業人員也不再僅僅從事於工廠紡織業,而是有著各個不同的就業方向,其中以文職較多,但即使說這個時期的婦女就業人數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其比例也還是不到30%。

    而在美國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使得其經濟一下跌入低估,原本的泡沫化為了虛無。大蕭條促使不少的男性失業,導致他們進入原本的女性行業,這在一個程度上而言,使得工業革命後本來開始加大的婦女就業率急劇下降。畢竟當時對於女性的歧視依舊存在,若男性霸佔女性崗位,很多用人單位定是優先男性。女性對男性毫無競爭力,一般只能與同是女性的勞動者互相競爭。

    不僅如此,就連當時的美國政府也曾專門頒佈了限制已婚婦女就業的條例,婦女的就業權利甚至被法律限制。當時的社會輿論統一認為,如果說工作男性可以勝任的話,女性就沒有擔任這項工作的必要了,如果說男性被僱用完了,女性才有資格擔任工作,這樣的環境可謂是對女性十分的嚴苛。

    二、二戰前女性的婚姻

    現在我們說如果說要有婚姻的話,那麼必須是兩個人有一定的感情基礎。但是在二戰前的美國,這樣的美好狀況卻是十分稀少的,當時的婚姻和中國古代的婚姻一樣,是夾雜著利益的,家庭、宗教、社會背景甚至於繁衍成為了當時人的婚姻的最主要因素。

    而在這樣的婚姻之中,女性是沒有話語權的,男性因為能夠獲得金錢用以為養家而成為了家中話語權的絕對掌握者,女性則相反。直到二十世紀後,女性開始走出家門,能夠獲取報酬,其家庭地位才有所上升。

    而隨著女性地位在家庭地位之中的上升,婚姻才逐漸開始有了自主權,而非是所謂的包辦。但是這種婚姻狀況也並不是真正平等的,女性雖然開始了走出家門,但是其薪酬還是遠遠低於男性,所以其地位其實也並沒有特別的高。當時的男性甚至於會把家庭的破裂全部歸根於女性,即使是自己的出軌導致的婚姻破裂,也能夠找出是因為妻子沒有魅力的荒誕理由。

    三、二戰前女性的教育情況

    中國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俗語,美國雖然沒有這種俗語,但是對於他們而言,女性是沒有男性聰明的,因此也沒有加強對其的教育。斯托克就曾經將美國的婦女教育分為六類,其中只有一類是真正透過學校來完成的正常教育,剩下的幾類,包括像非正式道德教育、正式道德教育等等,都是帶著特殊目的的,即將女性培養成為一個優秀的家庭婦女,他們將女性放在了一個家庭的層面,而非社會的層面。

    早在獨立戰爭前,平民家的女性甚至沒有辦法接受正式的教育,只有貴族家的小姐才有接受教育的機會,而這種教育也並非我們所想的那樣,而只是繡花。音樂這種取悅男主人,維持上流社會臉面的所謂貴族教育,是侷限在藝術層面的。這樣培養出來的女性是不少上流社會男子擇偶的物件,但是卻是死板的。

    直到19世紀,美國的第一所女子中學才正式向公眾開放,美國的女子學校才逐漸的建立,在十九世紀末期,基本上所有的學校,包括大部分的高校都向女子開放。但是教育依舊是傾斜的,女子的教育還是侷限在文科和師範教育這種輔助型學科之上,而且能夠獲得錄取機會的依舊很少,大部分是被上流社會所壟斷。

    那二戰前女性的境況並不算好,那麼二戰究竟帶給了她們怎樣的變化呢?

    一、社會輿論(就業環境)的變化

    在二戰中,青壯年男子們紛紛應徵入伍,失業問題因此得到解決,但是與此相關的是慢慢的產生了嚴峻的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這個時候,美國的女性就紛紛步上勞動崗位,用以補充原本的男子的勞動崗位。

    而社會輿論也從女性不能夠進入勞動崗位,應該限制女性變成了鼓勵女性進入勞動崗位,甚至於告誡女性要勤勞的勞動。由此可見,之前所謂的限制不過是男性社會要鞏固住自己的地位而有的說辭罷了。

    女性的特殊的生理現象註定了其肯定是不如男性的,於是不少的女性要求改善其工作條件,社會之上的勞動崗位大多數也只有女性在了,如果她們罷工,那麼美國的社會一定會陷入癱瘓,於是政府只能夠被迫答應這些婦女的提議。

    除了社會輿論有了變化之外,真正意義上的個人其實對於女性就業也有了新的看法。就比如很多公司就率先僱傭女性,甚至是已婚女性,包括一些原本認為女性進入工作會破壞原本的工作環境的公司也不例外。而這些女性並沒有讓僱主失望,以至於僱主們十分興奮,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女性勞動力比男性勞動力更加的細緻,也更加的容易控制。

    二、實際就業崗位與方向變得不再單一

    美國的女性在二戰的過程中的就業數量增長的十分快,上文已經說到,美國的女性在二戰前進入工作的也不過是女性比例的不到百分之三十,但是在二戰的過程中,女性勞動力的增長速度飛快,到了1945年,就已經佔了全社會的勞動力的百分之三十六!從這裡,我們可以顯而易見的看出,原本被鄙視的已婚婦女慢慢的受到僱主的喜歡,而在之前,已婚女性就業甚至是社會的大忌!

    除此之外,在二戰的過程中,不少的女性因為男性勞動力的不足而進入了原本只有男性才能夠進入的崗位,比如說軍工廠,在此之前,進入軍工廠是男性的“殊榮”。除此之外,原本文職就是不少女性的主要工作崗位,現在則更是,美國女性中有將近百分之七十的女性從事文職,甚至是能夠進入政府。

    三、就業不會那麼侷限於種族(雖仍舊有偏見)

    都知道美國是多種族、多民族所組成的國家,其中地位最高的是白人人群,白人鄙視其餘的印第安人和非洲裔,覺得這些人是低白人一等的,這些人的生活本身就十分的困難,更不用說婦女了。

    而二戰的爆發卻打破了這種隔閡,將原本只能夠從事最底層最髒累的活的黑人以及印第安婦女能夠獲得新的就業機會,可以說二戰也帶給這些受歧視種族婦女重新生活的希望。她們的工作從原本的以家傭為主變成了可以自由擇業,雖然說歧視依舊存在,但是比之前的現象已經好很多了。

    總結

    凡事都有利弊,二戰帶來災難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希望。這場災難的誕生,讓人們學會了反思,反思自己曾經的過錯,反思自己原本的不足;當然也學會了站在團結與平等對待的情況下看待問題——不止是男性之間的團結與平等,更是男女兩個性別之間的。

    在二戰中,更多的男性死於戰場,在勞動力嚴重不足的背景下大規模的啟用了女性。而在戰爭之下,全華人們眾志成城,男性拿下了原有的執拗與偏見,放下了包袱與女性一起共同為國效力,抵禦法西斯。在此過程中,男性們也見識到了女性的作用,認識到男性很多能夠擔當的,女性也能——而這種觀念的改善,也是女性地位能夠得到變革式提升最為直接的原因。

  • 2 # 隨心轉運影視

    摘 要 二戰使美國婦女的地位發生了變化, 主要表現為婦女就業人數的增加, 就業範圍及

    就業結構的變化; 二戰使美國婦女的女性意識得以提高, 從而為 20 世紀 60 年代的女權運動埋下

    了革命的種子; 二戰對人們的婦女觀有較大沖擊, 但傳統的婦女觀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自

    從 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當代婦女運動興起以來, 美國史學界關於美國婦女史研究的廣度、深度都

    在加強。客觀地分析美國婦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的作用, 著重闡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美國

    婦女的影響, 是個具體的歷史研究問題。 同時, 把性別作為研究歷史的新視角, 亦可為傳統的史

    學研究拓寬一個新領域。

    關鍵詞 二戰 美國婦女 婦女地位 女性意識 婦女觀

    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地影響了美國經濟、 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對於婦女而言, 意義則

    更為深遠。二戰對美國婦女的地位、女性意識以及人們的婦女觀都有或大或小的影響和衝擊,誠如美國著名史學家威廉?1 查夫所言: ‚二戰及其隨後的歲月構成了美國婦女發展的里程 H

    ? 碑。‛本文試對這影響做一略論。

    ‚美國女性的社會地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因各個時代的經濟條件和社會條件而異, 美國

    ? 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也就不盡相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緊急時期, 把婦女推到‚光天化日‛ 之下, 戰爭的全面爆發不可逆轉地改變了美國婦女和男子的生活, 使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了 政治意義。‚隨著戰爭總體性的加強, 婦女在戰爭中的作用也在擴大, 更多的社會領域希望婦

    女去接管男子的工作, 去軍工廠, 為軍隊提供輔助性服務, 在野戰醫院護理傷病員, 甚至有

    ? 時候在保衛國家的最後奮戰中要求婦女參加軍隊作戰。‛這樣, 美國婦女作為一支浩大的生 力軍, 以其特殊的愛國熱誠響應著國家的號召, 活躍在國內生產的各個領域, 投身到武裝部 隊

    ? 的各條戰線上, ‚在各種各樣的工作崗位上為其國家做著貢獻‛, 為美國婦女史譜寫了一曲 曲極為輝煌的樂章。 正因為這種特殊的經歷, 使婦女的某些方面得到了改善, 儘管有些方面 仍然保持不斷的歧視, 但 ‚與前半世紀的改革和輿論所取得的成果相比, 戰爭給婦女的經濟

    ? 地位和前景帶來了巨大變化。‛

    ?‚婦女實現其社會解放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就是婦女大量地、社會規模地參加生產‛。第 二次世界大戰給美國婦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就業機會。 戰爭期間有 600 萬以上的婦女—— 相

    ? 當於過去的兩倍—— 湧進勞動力市場, 首次參加工作, 在勞動大軍中的比例從 1940 年的

    ?51?

    1/5頁

    ?25% 增加到 1944 年 7 月的 35% , 以至於 1945 年已高達 38% 。

    由於成千上萬的男子參加了軍隊, 婦女便成為最大的人力資源。‚為了進一步吸引婦女進 入工廠, 同時又能排除人們對這種變化的憂慮, 政府發起了大規模的宣傳運動, 新聞媒體和

    ? 廣告商積極配合, 給予支援和幫助。‛美國婦女們以其前所未有的技術和智慧對這場空前的

    戰爭做出反應。在國防危機的頭幾個月中, 女性勞工的最大流量是民用需要部門。‚婦女局發 現婦女們在大大小小的地方工作 賓館, 商店以及辦公樓中電梯操作人員, 電報員, 傳遞

    β κ員之類的服務。‛此外, 辦公室中工作的婦女增加了 200 萬。但對‚婦女力量‛的最大需求是 戰爭工廠。 國防工業吸引了 200 萬的婦女。 戰爭也使國家的商業、 專業方面的人員短缺, 打 破了僱傭婦女的一些障礙。 僅華盛頓婦女新聞工作者的人數就增長了 3 倍。 更引人矚目的則

    是在各兵種中服役的 35 萬女兵。她們從事護理、通訊、行政工作; 做駕駛員、無線電操作人員、人事專家、技師、教練員等非戰鬥性的工作; 還有許多在海外服役, 其足跡遍及歐洲、非 洲以及太平洋戰場。 美國的女兵們以其勇氣、 耐力克服重重困難, 在戰時部隊中發揮著她們 的巨大作用。

    歷史學家蘇麗?1 哈特曼認為, ‚二戰對美國婦女的影響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戰爭對不 M

    同的婦女有不同的影響。‛美國婦女以史無前例的規模成為社會公眾生活的焦點, 但種族和階 級差別依然存在著, 而且即便取得成果, 也常常是在不改變婦女在觀念、 行為上所承受的根 本不平等結構情況下發生的, 但這並不妨礙承認戰爭給美國婦女經濟地位帶來的變化。

    美國婦女的廣泛就業, 在戰爭中發揮了其巨大作用, 為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這是不容置疑的。 更重要的是, 美國婦女本身的地位也因此發生了重大變化, 這 尤其體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婦女就業結構的變化—— 從傳統的女性職業如服務性行業、 紡 織、 食品之類的非耐用品製造業向男性職業如飛機制造業、 造船業的移動; 另外, 婦女勞動 力大軍的結構發生了變化, 已婚婦女的增加, 繼續持續了整個戰後歷史時期 ‛那麼, ‚這

    β λ遠不是一個暫時的偏離, 戰爭是婦女與工作關係永久變化的分水嶺。‛因此, 我們可以說這種 戰爭行為對婦女社會地位的變化具有重要的影響, 不僅僅意味著就業上的解放, 也標誌著整 個社會的重大變革; 婦女參加工作, 不僅僅使其在經濟上贏得了獨立, 更為重要的是其構成 一股強大的力量, 影響著婦女自身意識的覺醒, 衝擊著人們傳統的婦女觀。

    ‚當戰爭結束的時候, 婦女們知道是她們和男人一道使勝利成為了可能, 她們表現出的精

    βµ 神力量和愛國熱情給公民身份和自我意識賦予了新的含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 她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了工作, 以全副的精力投入了戰爭, 使 其對待婚姻、家庭以及工作的態度因戰爭的衝擊, 因工作的經歷都有所變化。例如 1944 年進

    行的一次關於婦女登記註冊的民意測驗發現, 被調查的婦女中 36% 的人反對登記註冊, 只有27% 的人把 ‚婦女的位置是在家中‛作為理由, 沒有更多的婦女還相信 ‚她們的位置是在家

    β ν中‛這樣的看法了。同年, 戰爭人力委員會的官方調查發現, 許多婦女並不想回到家務中去。

    ο β從婦女們那裡聽到的典型回答是:‚如果不奪走男人的工作, 他們需要我, 我願留在工作中。‛儘管她們不願奪走退伍軍人的工作, 但她們要繼續工作。 而對工廠中女工的調查表明, 所有 戰時女工中的 61%, 85% 要在和平時期繼續就業, 而所有已婚婦女一半以上要繼續堅持她們

    ?52?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5頁

    的工作。 她們喜歡工作, 喜歡從工作中得到的滿足感、 成功感。 正如巴爾的摩的一位家庭主 婦所說: ‚婦女們喜歡走出去, 參與世界, 她們感受到一種令人愉快的自由、活力、個人的滿

    β π足感, 她們忘掉了自己的小家庭。‛‚婦女們不完全一樣了, 許多人不安於家務工作, 戰爭第 一次帶給她們解放的機會, 而對她們而言, 洗盤子、 看孩子同戰爭工廠有趣的, 且令人激動 θβ 的具有社會性的工作相比, 是令人厭倦的、單調乏味的。‛婦女們對工作的這種看法, 自我意 識的提高都有助於戰後婦女就業趨勢的發展。

    此外, 婦女們在戰爭中做出的巨大貢獻, 發揮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是對其自身能力的證 實, 另一方面則促進了她們自信心和競爭意識的發展。

    一位婦女工人在解釋其渴望就業時談到: ‚戰時工作表明瞭美國婦女毫不令人懷疑的能 力, 為什麼要浪費這些能力? 那就是因為一個信條——‘婦女的位置在家裡’或其他什麼嗎? ‛

    關於婦女的 一位女鋼鐵工人宣稱 ‚如果婦女有能力做, 為什麼她們應該放棄職位給男子

    β ρ位置在家裡的傳統說法不再存在, 永遠不再存在。‛安妮?菲羅爾?斯科特在戰爭期間, 得到 了研究生獎學金, 並獲得了幾乎理所當然地全部給男性的政治學方面的碩士學位, 最後她得 出了一個結論: ‚當一個人在年輕且什麼都不穩定時, 沒有什麼比被社會需要更能培養其自信

    心了。‛一位曾經在國防工業中工作的婦女 1984 年回憶說: ‚對我而言, 國防工業中的工作經歷是我作為一名婦女解放的開始, 有生以來第一次發現, 我除了能在烤盤旁烘烤麵包外, 還 能用自己的雙手去幹些別的工作。 我有和男子一樣敏捷的頭腦和智力看懂、 設計圖紙, 使用 測量工具。 我也遇事好問, 但這是用以提高我的技術, 不是用來發展我的傳統角色。 我意識 到自己是金工車間裡唯一的一名女工, 而且面臨男子所設下的種種挑戰和刁難。正因為如此, 產生了一種競爭意識, 並努力證明自己才能不比男子差。這一切, 再加上我在工會的工作, 給

    σβ 了我極大的自信心。‛這一系列事實不僅體現了婦女們對其自身能力、自身價值的認同, 同時 也使人感受到了婦女們身上那種強烈的愛國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反過來更有助於婦女們日趨 走向成熟。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美國婦女們的戰爭行為的重大意義在於, 驚人的就業大軍使她們匯 成了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 向舊的傳統觀念提出挑戰, 向社會上歧視婦女的觀念及行為宣戰。 澳洲學者雅納?湯普森在其《婦女與戰爭》一文中談到: ‚戰爭後果本身, 不僅把大批婦 女帶

    β τ進政治和社會組織中, 而且改變了婦女們所關心的地方。‛她們不僅要求就業與訓練機 會平等, 而且要求同工同酬及增加社會福利, 並懂得了聯合起來爭取達到要求的重要性。1940 年美國工會中的婦女人數不足 8 萬人, 代表了不足 10% 的工會會員, 1944 年後達到了 300 萬, 代表了工會會員的 22% 。婦女工會會員們聯合起來爭取同工同酬。1945 年, 無線電和機械工 人聯合會取消了性別歧視和同工不同酬的規定; 橡膠工人聯合會為工會婦女提供了同酬條款。

    戰爭期間, 美國的兩大黨都批准了‚平等權利修正案‛。國家也採取了一些社會福利措施,如建日託中心、 公共食堂、 臨時住房等等, 從而為工作的婦女解決了一些困難。 儘管美國婦

    女所爭取到的這些權利和待遇離男女真正平等還有一段距離, 但這些努力和

    鬥爭的長期且深遠的影響則是不可低估的。 二戰中婦女爭取同工同酬的鬥爭, 爭取其自身權益的努力, 為 60 年代的女權運動積累了經驗。誠如有的學者所說, 戰後‚男子確實返回到他 們原來的工作中, 而婦女們則大批地返回家庭, 但這並不意味著戰爭對婦女們的自我意識和 自

    κχ我能力的思考方式沒有永恆的影響。‛

    二戰中, 美國婦女自我意識的增強, 自我能力、 自我價值判斷的提高以及鬥爭自覺性的

    ?53?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5頁

    加強等都為戰後美國女權運動得以重新高漲奠定了基礎。 二戰動員了相當數量的婦女, 給社 會帶來諸多方面的大轉變, 已埋下了性別革命的種子, 這顆種子在二戰中萌芽, 在戰後的歲 月裡成長, 在 60 年代的婦女解放運動中開花結果。從這個意義而言, 以二戰為契機, 隨著婦

    女就業人數的增長, 美國女權運動也日臻成熟起來。

    ‚如果說, 戰時的緊急狀態促使婦女可以進入各種行業, 那麼戰爭年代也是改變國民對事

    χ λ務看法的催化劑。‛美國社會中傳統的婦女觀認為婦女的位置和職責是在家裡。 這種觀念由 來已久, 影響廣泛且根深蒂固, 甚至賦予了其政治和法律的意義。 戰爭使成千上萬的婦女就 業, 家庭也因此受到了衝擊。‚公眾對婦女去工作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 至少暫時地從直接的

    µχ 譴責到容忍的認可。‛決定這種改變的因素: 一是戰爭的危急形勢, 二是婦女們在各行各業中 的出色表現, 三是廣播、 報紙、 雜誌的宣傳。

    珍珠港事件發生後, 美國官方和公眾輿論一致看到婦女作為人力資源的具大潛力, 戰爭 人力委員會成立, 其附屬的婦女顧問委員會專門負責動員婦女參加工作。婦女應該走出家門、 參加工作已成為當時美華人的共識。

    其次, 婦女們的戰時成績使一些工廠, 一些男人開始平等地對待她們。 儘管性別歧視仍 然限制著婦女們就業及成功的機會, 但工作場所、 勞動環境的變化確實使過去的性別歧視失 去了其權威性, 婦女們正是以其自身的實際行動來征服美華人們改變其傳統的婦女觀。 廣

    播、 報紙、 雜誌在戰時動員婦女為戰爭做貢獻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與此同時, 它 們也以其巨大的輿論力量來征服美國公民, 特別是那些工作著的已婚婦女的丈夫們。 如當時 一幅動員婦女參加工作的廣告畫上寫到: ‚我驕傲 我的丈夫讓我去承擔我的那份責任。‛

    戰爭期間, 人們的婦女觀確實發生了某種變化, 但這種變化究竟達到怎樣的程度, 對平

    等的婦女地位究竟有怎樣的影響呢?

    戰爭剛剛結束時, 美國婦女就出現了大批失業者。 伴隨失業的出現, 許多美華人認為婦 女們返回家裡的時刻來到了。 一些觀察家認為妻子和母親繼續工作將直接威脅社會制度的穩 定。‚如果說婦女因在戰爭年代承擔了男人的工作, 並在自己的國土上幫助軍隊在前線繼續作

    νχ戰而受到表揚的話, 那麼她們卻因為沒有很好地養育兒子而受到批評‛。 取代瑪麗?埃德森 的婦女部部長弗雷德?米勒評論說:‚公眾的意見已從過分地認同婦女能做任何事情的時代轉 向婦女們應該高高興興地放棄工作, 回到她們最適合的地方—— 廚房這種觀念上去了。‛一些 民意測驗也表明相當一部分的美華人反對婦女參加工作。 因此, 戰爭儘管引起人們婦女觀的 某些變化, 但傳統的關於 ‚婦女的位置‛的觀念並沒有徹底改變。 之所以如此, 部分地 ‚由 於對戰後經濟衰退的恐懼‛, ‚更主要的是由於對待婦女平等地參與經濟世界的敵視觀念的連

    οχ 續性。‛

    因此, 戰爭對人們婦女觀有所衝擊, 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無論如何, 宣傳鼓勵婦女 從事戰爭工作, 使公眾形象適合於戰時形勢, 但並沒有對社會現存的婦女觀提出根本性的挑

    πχ 戰。‛此外, ‚在平等工資、 職業隔離、 公共服務以及婦女領導的認同上缺乏巨大進步, 也使

    θχ人們就戰爭對婦女觀的永久影響提出懷疑。‛戰爭期間, 婦女們儘管受到了高工資的待遇, 但 依然存在工資上的不平等以及同工不能同酬的問題。1945 年同 1940 年時一樣, 在製造業工作

    ?54?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4/5頁

    的婦女平均只能掙到男子工資的 65% , 而國家戰時勞工委員會的努力也只是縮小工資上的性 別差異, 但並不能消滅; 即便是做同樣的工作, 婦女的薪水也常常比男子少。 婦女們確實大 批地進入重工業部門, 但無論情況如何變化, 僱主們都能很快地為某些工作可集中使用婦女, 某些工作排斥婦女提供一個合理的理由, 許多戰爭工作不清楚地被僱主們標上了‚婦女的‛或

    ‚男子的‛標籤, 至於較高的商業和政府職位, 婦女們則就更難問津了。

    因此, 二戰中, 人們的婦女觀受到了衝擊, 發生了一定的轉變, 但這種轉變只是使婦女 的公眾形象適應於戰時特徵, 而傳統的婦女觀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在長期的經濟發展 中, 以其文化上的滯後為特徵, 也表明了深深紮根的思想觀念是很難在短時期內就能改變的。

    總之, 儘管人們的婦女觀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儘管婦女們沒有達到與男子完全平等 的地位, 儘管美國婦女的女性意識中還有許多滯後的表現, 儘管‚婦女的家庭和社會地位, 不 會簡單地隨著參加社會勞動而改變, 因為經濟不是決定她們社會地位的唯一因素, 傳統文化 及

    χ ρ其他的社會因素, 亦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但無論如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美國婦女所 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 它為婦女們長期就業趨勢的社會化提供了有意義的槓桿作用, 對已婚 婦女就業的合理化提供了決定性的推動, 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響性別角色的整體架構, 使性 別不平等的價值觀, 現存社會秩序的永久性受到挑戰。 因此, 我們可以說二戰在美國婦女史 中代表了一個關鍵性的時刻。

    ??β χ χ 威廉?H 1 查夫: 《二十世紀的美國婦女: 變化的矛盾性》,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174、121、158、 ρµθ133、 152 頁。

    ? 富士谷篤子著, 張萍譯: 《女性學入門》, 中國婦女出版社, 第 144 頁。

    ?βτ κχ 參見 《國際婦女研究論壇》1991, 14—1ƒ2。

    ? 安傑拉?霍華德?索菲: 《美國婦女史手冊》1990 年版, 第 700 頁。

    ? 《馬克思、 恩格斯、 列寧、 斯大林論婦女》, 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版, 第 152 頁。

    ?χλ 卡多爾?卡爾金斯主編, 王岱等譯: 《美國社會史話》, 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第 210 頁。

    ? 南希?沃洛克: 《婦女和美國曆程》, 紐約 1984 年版, 第 461 頁。

    ?βµ νχ 埃文斯著, 楊俊峰等譯: 《為自由而生—— 美國婦女歷史》,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 250、259、265 頁。

    βκοβ θβ 《戰爭的洗禮—— 二戰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社會和性別觀念的》, 波士頓 1985 年版, 第 179 頁。

    λβ 克伯爾和德哈特: 《現代美國, 1920—1990 —— 重新審視過去》,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442 頁。

    βν πβ 伯金和諾頓: 《美國婦女史》, 波士頓 1979 年版, 第 350、 353 頁。

    σβ 貝利和肯尼迪: 《美國精神》第 2 卷, 萊剋星頓 1987 年英文版, 第 338 頁。

    χ χ 利拉?1 魯普: 《為戰爭動員婦女: 1939 年—1945 年美國和德國的宣傳》,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1978 年版, 第οπJ

    174 頁。

    鮑曉蘭主編: 《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 三聯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 75 頁。 χρ

    〔責任編輯 董鐵松〕

    ?55?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贊成彈劾朴槿惠的5名法官集體卸任,朴槿惠是否迎來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