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J你懂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了解一個詞“配享太廟”

    太廟是古代皇帝的宗廟,最早太廟只用於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神位。後來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特批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享受祭祀,稱之為配享太廟。

    縱觀大清260多年的歷史,能夠配享太廟的僅有27人,而能夠配享太廟的漢臣只有一個,那就是張廷玉,要知道就連歷事四朝、功勳卓著的范文程都沒有獲此殊榮,由此可以看出雍正對張廷玉的寵幸程度。

    可就是這個在康雍乾三朝都頗受器重、恩寵有加的張廷玉,卻最終不被乾隆待見,落得個罷官回家,還差點把配享太廟的殊榮丟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透過張廷玉在乾隆時期的表現,我認為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鑑於是父親雍正遺旨的輔政大臣,乾隆皇帝登基初期,對張廷玉也是很寵幸,甚至破例加封他為伯爵。可此時年逾古稀的張廷玉卻表現的固執、好衝動,加上乾隆想幹一番事業,正大力培養自己的親信,正所謂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慢慢就對他有了不滿;

    第二、張廷玉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位居中樞幾十年,其親屬、門生故吏遍佈朝堂,而且在這些人中,也有許多品行不良之人,只是依靠張廷玉的勢力庇護沒人敢動,這對於乾隆來說無疑是個很大的威脅,所以乾隆自登基後就在考慮要剷除他的勢力,只是缺少合適的機會。

    等到劉統勳擔任御史後,上述彈劾張廷玉:“張廷玉曆仕三朝,遭受極盛,所以應留心晚節。現在外人對他的斥責很多。說朝中官員他家就佔了19人,這對國家來說不是功德。”張廷玉得知被彈劾的訊息,立刻有了危機感,於是主動上書請辭。

    第三、乾隆十三、十四年,張廷玉連續兩次上書乾隆,請求病退,最終獲得批准,乾隆還親自題詩三章賞賜給他。本來這個事到此為止就圓滿翻篇兒了,可張廷玉老糊塗了,擔心雍正答應他配享太廟的事被乾隆給否定了,竟然要求乾隆給他寫個保證書,這讓乾隆很是惱火。不過考慮到畢竟有父皇遺旨,乾隆雖然不高興,但最終還是給他寫了保證書。

    事情到處結束的話也可以算圓滿,可張廷玉的老糊塗病又犯了,他竟然以年老為由自己不去謝恩,只派他的兒子去,這就是對乾隆的大不敬,乾隆這次是真火了,下旨剝奪張廷玉的官爵,罷去配享太廟的優容。

    雖然張廷玉因為以上種種原因不受乾隆待見,但等到乾隆二十年(1755)張廷玉去世,念及他在康熙、雍正時期的功績,乾隆皇帝最終總算開恩,信守了雍正對張廷玉的承諾,讓他配享太廟。

    值得一說的是張廷玉去世後的諡號只是文臣中最低等級“ 文和”,我想如果不是他晚年的昏聵失寵於乾隆,估計給個“文正”的諡號也在情理之中。

  • 2 # 勇戰王聊歷史

    乾隆上臺的那一年,張廷玉已經64歲。乾隆都已經是他的第三任老闆了。

    乾隆十三年之前,乾隆並沒有不待見張廷玉,相反,在朝政上很依賴張廷玉。直到這一年,76歲的張廷玉要告老還鄉,乾隆還挽留他。乾隆可能覺得張廷玉乾的不錯,應該再工作兩年。

    按照禮法“大夫七十而致仕”,七十歲的人就可以退休了。張廷玉76歲了,提出這個要求也不為過。但是,張廷玉錯在為自己退休辯解的時候,引用了明朝明太祖就允許劉基告老還鄉的例子。劉基是被朱元璋過河拆橋了。乾隆認為張廷玉在暗諷他“過河拆橋”,對老臣不夠意思。這件事,是乾隆開始轉變對張廷玉態度的開始。

    乾隆十四年正月,此時乾隆對張廷玉還可以,看他年老,允許他十日一至都堂議事,四五日一入內廷備顧問。同年冬天,張廷玉再次請辭。乾隆帝忠於批准張廷玉“以原官致仕”,並御製詩三章賞賜。

    本來,此時張廷玉入宮叩謝就完事了。可惜,張廷玉又犯了一次錯誤。當時,以史貽直為首的官員,一直在詆譭他不配入太廟。張廷玉為了能入太廟,竟然讓乾隆寫個保證書,保證按照雍正遺訓,讓他配享太廟。張廷玉可能是真的老了,太看重“配享太廟”的名聲了。乾隆帝雖然不高興了,但還是擬了手詔,申明雍正帝的成命,並且賜詩以安其心。

    皇帝如此隆重的賞賜,張廷玉就是爬也要爬進宮,必須親自謝恩。乾隆很生氣,讓軍機處傅恆、汪由敦擬旨質問張廷玉,為何不親自謝恩。結果,第二天,聖旨還沒下達,張廷玉就去叩頭請罪。這更讓乾隆惱火,聖旨沒到,你張廷玉是怎麼就知道的。軍機處肯定有人給張廷玉告密了!這是結黨!乾隆將洩密的汪由敦重重的申斥一頓,還下令削去張廷玉的伯爵。

    乾隆十五年,張廷玉的學生,皇長子定安親王永璜病死。張廷玉不顧師生情誼,再次請辭。這次,徹底惹怒乾隆。乾隆認為他冷漠無情,不配入太廟。乾隆皇帝根據九卿的建議,修改了雍正皇帝遺詔,罷除了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的待遇。這一年,恰好張廷玉的姻親朱荃曾涉及呂留良案,張廷玉也受到牽連。賞賜的各種物品被收回,張廷玉在京住宅也被查抄。

    乾隆二十年春,83歲的張廷玉病逝。乾隆皇帝可能是出於眷念老臣的目的,寬恕了張廷玉的罪過,諡號文和,恩准其配享太廟。

  • 3 # 一個小人物的煩惱

    這是由人的性格和歷史背景決定的。雍正在位的時候,百廢待興,急需能臣幹吏,張廷玉有遠見卓識,又不結黨營私,當然深得雍正寵信。

    到乾隆繼位的時候,國庫充盈,一片太平景象。乾隆已經不用操心國計民生,所以乾隆曾經六次下江南,風流成性。再說張廷玉,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不知變通,更不會阿諛奉承,而且此時已是耄耋之年,不受待見很正常。

    乾隆自稱“十全老人”,自視甚高,很享受和珅那樣溜鬚之人天天在面前歌功頌德,哪需要張廷玉這樣整天不苟言笑,時時拿事情煩乾隆呢?

    所以,這是由當時的歷史背景決定的,與之前被寵信與否無關。

  • 4 # 向敬之

    1735年,雍正駕崩,卻以遺詔的形式,為自己的寵臣兼重臣張廷玉留了兩份護身符:一、給新君乾隆顧命輔政,二、死後配享太廟。

    乾隆即位,已經二十五歲,而且經過雍正朝的歷練,已然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尤其是他即位伊始,便對雍正朝排除異己、整肅貪腐的緊張政治環境實施緩和措施,無形中改變了雍正新政,不免遭到先帝寵臣張廷玉和鄂爾泰的反對與不滿。

    雖然張廷玉等主動改稱總理事務大臣,但他們的身份和意識中,不失為顧命輔政,掣肘要大刀闊斧的新皇帝,導致了乾隆對老邁衰頹而容易固執激動的張廷玉心懷怨恨。加之,張廷玉與鄂爾泰,在雍正朝就各結集團,相互傾軋,延續新朝,激怒乾隆培育自己的新人兩面出擊。

    只要張廷玉等工作有瑕疵,或態度不端正,乾隆的斥責和打壓就來了。乾隆六年,新任左都御史劉統勳參奏張廷玉徇私結黨,不能謙慎,結果被乾隆公開表彰,以示支援。

    乾隆也曾對張廷玉有過恩寵,將其晉升伯爵,命為皇子師傅,但對他的防範是始終的、積極的、寡恩的。乾隆十三年正月,年過古稀的張廷玉不堪乾隆的折磨,主動陳疏以老病乞休,卻被乾隆帝專降諭旨:“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清高宗實錄》三百零七)乾隆的態度很明確,我不喜歡你,但你不能離開我的視線。

  • 5 # 板鴨小桔子

    因為張廷玉有大智慧,他故意自汙自貶,操作成這樣為了保全自己以及整個家族的平安。對於今天的人來說,張相爺有大隱隱於朝的特殊技能非常值得學習。

    中國歷史上,那種立下過漢馬功勳的大臣多了去了,然而最後平平安安活到死的,沒有幾個,就只是清朝來說,剛剛賞賜你三眼花翎,下一秒就抄家,慘不忍睹的例子隨便一抓就是一大把——鰲拜、曹寅、明珠、索額圖、隆科多、年羹堯、和珅......

    我們再來看張廷玉——

    首先,配享太廟唯一的漢人。

    其次,張廷玉的子女——

    張若靄,雍正十一年中式二甲一名進士,選庶吉士,入直軍機處,歷任漢軍機章京、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入直南書房,諡文僖。

    張若澄,乾隆十年乙丑科以二甲第十六名聯捷進士,入值南書房,官至內閣學士。

    張廷玉的這兩個兒子都是和他爹一樣,自己考的進士,然後直接就是機要部門任職當差,沒有他們爹的關係和麵子,估計要進步到老死。比如劉統勳的兒子劉墉,老爹這麼牛,但是兒子也一般般,一直是地方官,犯個錯就老在外面待著。

    張若渟,乾隆十四年捐刑部湖廣司主事,任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嘉慶七年加太子少保,諡勤恪。這個小兒子沒有透過科舉,其實不是考不起,而是犯了欺君之罪,這個後面我會講。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張英、張廷玉,再到他兒女這一代,三代都是桐城望族,宰相之才。這個家族可謂是光宗耀祖了。在今天的桐城,張相爺是很有名的。

    那麼,晚年張廷玉為什麼要和乾隆爺鬧不愉快?

    七分故意,三分意外。

    張廷玉晚年,注意,這個晚年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五六十,而是七八十,在人均壽命很低的中國古代,張大爺屬於是風燭殘年了可能開著開著會睡過去就醒不過來那種了,他老是主動給老闆乾隆表示——

    少爺啊我累了,我打你爺爺開始就為你們家創業操勞,現在我想回家抱抱孫子了,你能不能讓我拿乾股,放我走,說好的社保交到65的。

    少爺表示——

    不得行的啦,我離不開你,你這個人怎麼沒有點職業精神?我爹就指揮得動你,我就指揮不動?我比我爹魅力小麼?這麼不給我面子麼?給你了乾股你就走,其它員工怎麼看我?臉往哪裡擱?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正月,張廷玉已經76了,康熙大帝,千古一帝,才活了68,張廷玉是真的擔心自己抱不到幾天孫子,累死在任上,更是擔心,年邁體弱,老眼昏花,萬一犯個什麼錯誤,晚節不保,所以他向乾隆申請退休,然而這個時候乾隆很不爽。

    乾隆爺為什麼要不爽呢?

    因為在清朝,能幹的封疆大吏很多,但是幹職業秘書幹得最好的,用起來最順手,最可以信任的就是張家人了。突然換人,乾隆不習慣。

    其次,這個從小就很驕傲的皇三代還是有自尊心在裡面——你伺候我爹就好好的,怎麼到了我這裡就使喚不動你了,你是倚老賣老麼?

    而權力上,歷來只有皇帝我擺佈你們大臣,哪有你們大臣牽著我皇帝鼻子走的道理。

    最最重要的是,有張廷玉這樣一個大漢臣在自己面前擋著,是可以很好地制約其它漢臣的。也就是說,你張廷玉是不是個人,老不老,不重要,在乾隆的政治棋盤上,你是一仕和相一樣的存在,必要的時候,我可以把你支起來,要是你沒了,將前面就空空如也了。

    令乾隆更沒面子的是,張廷玉不但要退休,而且還在請求退休的摺子上說:

    “以世宗遺詔許配享太廟,乞上一言為券”。

    意思是,嘿小朋友你不要忘了哦,你爸爸當時說了的哦,我退休了你們家要給我分個乾股哈。

    乾隆很不爽,但是準備還是答應他,畢竟爸爸的意思不好違背。

    但是張廷玉居然沒有去謝恩,而是讓自己兒子去了。

    乾隆覺得你張相爺太不給我這個年輕皇帝面子了,於是決定要修理他,但是隻是決定而已,協辦大學士汪由敦知道了,趕快通風報信,張廷玉於是趕快跑去謝恩彌補。結果其實乾隆還沒正式下旨,張廷玉居然就來賠禮道歉謝罪求饒了,乾隆更加憤怒,因為這意味著張廷玉結黨,而且還在皇帝身邊安排耳目,乾隆一怒之下,把給他的所有獎勵,爵位,全部收回。

    張廷玉於是借坡下驢,主動申請:

    “年衰識瞀,衍咎自滋,伏乞罷臣配享,並治臣罪。”

    意思是,少主子,我確實老眼昏花,辦事糊塗,不配拿你們家乾股了,你處罰我吧。

    到這一回合,張廷玉的操作表面上看很懸,實際上是相當穩的。

    作為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直在中樞的重臣,張廷玉是獨一無二的。和皇帝的關係,地位和榮耀,權力,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並不是好事,老而不死是為賊。槍打出頭鳥。

    康熙早期的鰲拜,三藩,都是被收拾的物件,這個歷史清朝的官員都是要學習的。

    康熙中期的中樞重臣明珠,索爾圖,不得善終,掛得很慘,這個張廷玉是親眼目睹了的。

    雍正早期,擁戴有功的隆科多,年羹堯也不得善終,這個張廷玉甚至是親手參與的。

    那麼榮耀一時的張廷玉自己官位已經最高了,自己兒女也跟著享福了,在往上進步已經沒有空間了,要再爭取進步空間,就只有讓乾隆下臺,自己做皇帝了。而且,張廷玉還不能隨便和前面那些人比,前面的哪些人不是旗人,就是佔有一點關係的人,而自己是個漢人。

    張廷玉不會不明白一個道理——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尤其是在中國封建文化,高度中央集權的背景下,一著不慎就全盤皆輸。

    秦朝大將軍王翦出去打個仗都不斷提醒皇帝——誒你不要忘了賞賜我家裡那些地和金銀財寶和大美妞哦。這其實是提醒皇帝,我其實眼光不長遠,就看得到吃喝嫖賭這些世俗愛好,對於稱王天下,沒有想法。這樣皇帝才放心。

    張廷玉呢,一輩子見得多了,你權力再大又能怎樣,能幹的過愛新覺羅家族?你再能幹又怎樣?還不是鳥盡弓藏。所以一切都是浮雲,平穩落地,全家保命才是最大的勝利,所以其實他也是希望順利退休,不貪戀權勢,不謀求君臨天下,免得那一天一句話不對被皇帝給抄家了,那麼一輩子的辛苦都白費了。

    張廷玉作為皇權制衡的棋子,在朝中有天然的對手,鄂爾泰這些人的目的就是要和張一直鬥。為了鬥而鬥,反正不能聯合起來和皇帝鬥,這個乾隆是不允許的。

    讀書人出生的張廷玉好個名,其實就是希望自己放棄權力的同時,能夠爭口氣,就是求個配享太廟的資格,說白了就是為自己一輩子求個蓋棺定論的榮譽,為子孫後代求個名分。同時很有可能也是賣個破綻——我這麼清廉,有這麼多朋友,不是為了自己奪天下,二就是讀書人愛名。我希望忠於你,你能給我一個忠君愛國的認可。這個明明就是在示弱和賣萌,在求乾隆。

    但對於年輕老闆乾隆來說——你幫了我爸,又不是擁戴我上位的恩人,我沒看到你為我做多少貢獻,只看到你倚老賣老,你又不給我賣力,卻還想著要我給你名分,憑啥?

    說實話,在任性且自尊心極強的乾隆面前,張廷玉稍微有一點溝通不到位,就容易給人一種倚老賣老的感覺。而張廷玉因為特別謹慎,所以有時候謹慎的言行和迴避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傲嬌自大的誤會。但是做到他這個地位上了,他只能選擇謹慎,因為言多必失,一句話說不好就會被人扭曲利用,打壓治罪。所以,張廷玉在驕傲的乾隆面前演苦肉計,是最穩的。

    所以七分是他故意要跑,三分是他控制不住賣的破綻。

    乾隆十五年二月,皇長子永璜逝世,張廷玉又一次強烈要求退休回家抱孫子。

    好死不死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在乾隆最悲傷的時候選擇離開呢?

    因為他經歷過康熙朝的九子奪嫡,他知道這中間有多血腥殘酷,而皇子逝世,冊封太子這些事情必然引起很多矛盾,自己身處高位,作為權鬥棋子,想要獨善其身,不表態裝睡是很難的。不參與不站隊,政敵得勢擁戴有功,那麼新皇上臺處理自己的家人後代,參與吧,難免給現任皇帝形成攬權奪勢,覬覦皇位的嫌疑。

    怎麼做都是錯。

    康熙這麼偉大的皇帝,立儲都搞得那麼差勁,死傷那麼一大片,乾隆自然是沒有他爺爺的睿智的,而乾隆和他兒子的關係也很讓人頭疼。

    首先是永璉,這個是雍正,乾隆都喜歡的皇子,從小就秘密立儲了。然而身體不好早逝了。

    接下來永璜,又要選人家吧,乾隆又經常吐槽人家,無奈壓力過大,年紀輕輕,活活被乾隆吐槽死了。

    如果說張廷玉還年輕,那麼可以等著乾隆繼續選皇子,吐槽,換,選,吐槽,換,無奈張廷玉已經七老八十了,跟著乾隆這麼折騰,一著不慎可能就被拖下水,自己一輩子已經榮耀夠了,沒有必要再爭這最後一下子,明哲保身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張廷玉其實想趁這個機會捲鋪蓋跑路,見好就收。

    對此,乾隆很憤怒,讓他把配享太廟的那些大臣的人的名字抄幾遍,好好想一下自己配不配。

    其實乾隆真的很可愛,他都已經處罰責怪了張廷玉了,張廷玉也說我不要配享太廟了,但是乾隆還在問他,你配不配,其實說明乾隆心裡面還是想把這個資格發給他的。但是之所以這樣怪他,三個原因——

    1. 還是要做給滿朝文武看一下,我是皇帝,我總不能被你牽著鼻子走。

    2. 對張廷玉有更高的更完美的要求,覺得他應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像諸葛亮一樣為自己家族流乾最後一滴血,畢竟我們都把你當自家人了。

    3. 你和鄂爾泰斗就好了,我可以清閒兩天,你走了,鄂爾泰天天跟我要這要那,你在旁邊養老看熱鬧,天底下哪有這麼好的事?

    然而老張知道,你們愛新覺羅家族今天表面上把我當自家人,其實就是讓我七老八十了還在當權力的棋子,明天就可能把我打來吃了,這種例子多了去了。以往沒有立儲我還可以陪著你玩,現在你們自家人要搞事情我弄不好就會被拖來墊背。

    同時乾隆其實不是不知道張廷玉再跟自己耍小聰明,所以內心有些被人看穿了,看透了的不爽。

    簡單地說,就是我表面上愛你那麼深,你卻對我不認真。

    於是張廷玉又上書請求——乾脆就別讓我配享太廟了。

    這就比較牛逼了。意思是,乾脆也啥也不求了,你放我平平安安回家就行了,爺不陪你玩了。

    老油條其實就是在表示——我愛你愛不起,怕你哪天蠻不講理。

    同年七月,張廷玉兒子張若澄“匿喪趕考”,牽連張廷玉。高宗決定收回三代帝王對張家的一切獎勵,以示懲罰。

    乾隆扳回一局——得不到的就要毀掉,讓你知道你是我的人就不可以隨便跑掉。

    從這裡,我們其實一直看得出來,表面上,張廷玉一直在躲乾隆,一直在提醒乾隆——我不想幹啦,我特別不想玩權力的遊戲,做權力的棋子,我就是貪戀那點虛名啊。

    而乾隆也一直在打擊張廷玉——這些個榮譽你丫也配?你走了我短時間找誰來制衡權力?

    而張廷玉也表示——真的不配啊,不想做棋子呀,老了幹不動了,賺夠了輸不起了,你放過我吧!

    表面上,張廷玉如此不受乾隆待見,但是實際上呢?

    張廷玉的大兒子,二兒子逐步頂替張廷玉的職位,三兒子犯了欺君大罪,但是沒有服刑,而是捐官繼續入仕。而乾隆二十年,也就是1755年四月,張廷玉去世。乾隆將其配享太廟,諡文和。清朝最高的諡號是文正,第二就是文和文忠一類的了。

    其實從心理學上分析,乾隆有一點點驕傲得變態,就是依賴自己身邊的股肱之臣,喜歡他們鬥來鬥去,自己居中調和,也喜歡他們分開來吐槽對方,拍自己馬屁,他對張廷玉是依賴的,然而張廷玉老了,看淡了,不陪自己玩了,乾隆自然是很不爽的。雖然感性上不爽,但是理性上,他非常清楚,張廷玉是大大的忠臣,對自己無害。他只是覺得,老油條把這一切都看得這麼通透,不願意受自己擺佈,有點沒面子。

    很快,讓他有面子的人,就來了,1750年,就在張廷玉去世前五年,也就是張家全家老小在和乾隆耍賴撕B苦肉計最激烈的這一年,乾隆生命中註定要依賴的另外一個人出生了,他不信邪,費盡心思,陪伴著這個驕傲的少主子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也見證了清朝的全面腐朽,當然自己最後也逃不過命運的魔咒和權力的絞殺,他就是——

    和珅

  • 6 # 月光侃歷史

    張廷玉可以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做官本領最高的一個人之一,他有著高超的做官藝術。他的做官生涯從康熙晚年一直到乾隆十三年這幾十年之間,他幾乎沒有犯過任何錯誤。

    二十九歲的時候中了進士,升為翰林,三十三歲的時候被康熙看中,留在康熙身邊做了康熙的貼身秘書,雍正剛剛登基,就把張廷玉封為禮部尚書,雍正也越來越離不開他,什麼事情都要和他商量。雍正四年當了文淵閣大學士,雍正六年又兼任吏部尚書,雍正七年設立軍機處之後,他又當了首席軍機大臣。可見雍正皇帝對張廷玉有多看中。雍正去世之後也留下遺囑,張廷玉獲得了非常之大的榮譽死後配享太廟這個是滿清入關到滅亡這200多年來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人

    雍正立儲之後,這個秘密只給兩人看過,其中之一就是張廷玉,雍正去世,找不到祖傳密詔,唯一能找到這個密詔的人也是張廷玉。

    乾隆登基的時候,張廷玉已經是六十五歲的高齡,乾隆對他也是十分尊敬,和顏悅色,乾隆繼位之初又封了張廷玉為三等伯爵,也是獲得了很大的殊榮。

    但是為什麼乾隆十三年以後張廷玉就不受乾隆待見了呢?

    這個時候的張廷玉已經是七十六歲的高齡了,年紀大了,不中用了。乾隆剛繼位的時候根基不穩定,他需要張廷玉為自己出個主意,輔佐自己,但是乾隆已經當了十來年皇帝了,已經算是老江湖了,治國理政的經驗也是大大加強了。而張廷玉對他沒有什麼利用的價值了

    另一方面,乾隆要接受黨爭誤國的教訓,打擊朋黨而張廷玉作為一個老臣,乾隆自然要把這個頭一把火放在他身上。張廷玉肯定也是察覺出來了,所以向乾隆提出要告老還鄉,但是乾隆卻沒批准。帝王的想法真的是很難猜測的,面對乾隆的挽留,張廷玉卻舉出了前朝劉伯溫的例子觸及了乾隆的敏感神經,乾隆以為你告老還鄉是因為我不重視你才這樣嗎?張廷玉的退休願望就被乾隆駁回了。

    之後,孝賢皇后病逝,也就是在乾隆十三年的時候,因為一件小事被罰奉一年,從沒犯過錯的張廷玉卻因為這件事被罰款了一年之後乾隆同意他告老還鄉,可能年紀大了思考的事情就多了,他到宮裡詢問配享太廟的事情,乾隆寫了首詩迴應,但是錯就錯在這,張廷玉沒有親自去謝恩,讓他兒子去的,乾隆本來就敏感,這件事讓乾隆大為不滿

    然後這件事就讓乾隆認定了張廷玉結黨營私,乾隆讓大臣寫奏摺,問張廷玉為何沒親自來啊,可是這個寫奏摺的是張廷玉的門生,他的門生就告訴他了,這個張廷玉也是老糊塗,聖旨抵達之前他就進了宮裡,這肯定讓乾隆以為張廷玉肯定有同夥呀。這件事真是惹惱了乾隆,取消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

    乾隆十五年,張廷玉回到了老家,心想日子終於可以舒坦一點了,但是又出了事情,他的親家朱荃貪汙被抓,又牽連到了張廷玉,畢竟這是張廷玉提拔的人啊,你張廷玉舉薦一個貪汙犯,真是又犯了錯誤。乾隆派了一個自己的近臣給張廷玉抄家,這個打擊對於張廷玉真是巨大,他在朝中已經不再是德高望重了,政治地位也不再有了,最後在乾隆二十年的時候在家裡鬱鬱而終。

    乾隆聽到張廷玉去世的訊息心中也是有幾分悲痛,畢竟從繼位到以後的十三年都是他在盡心竭力輔佐自己,他最後寬恕了張廷玉,讓他配享太廟,讓他和雍正作伴去了。

  • 7 # 清水空流

    首先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要用自己的人,再就是張廷玉已經年老,沒有了在康熙朝的謹慎,也沒有了在雍正朝的精明強幹。在乾隆一朝確實有些倚老賣老,多少有些咎由自取。

    張廷玉,康雍乾三朝宰相,生於公元1672,字衡臣, 安徽桐城人。其父張英也是大學士當朝宰相。康熙末年進入權力中樞。官居刑部左侍郎,在雍正帝即位後,個人達到個人政治生涯的頂峰。做到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架構和組合成了軍機處。是雍正託孤大臣,乾隆帝即位後,晚景淒涼,但總算平安致仕歸家。公元1755年病逝。終年八十四歲,諡“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滿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張廷玉有一句名言,“萬言萬當,不如一默。”這是張廷玉政治格言,是他作為三朝元老的做官秘訣。這就說明了張廷玉是個的謹慎的人。頗懂為臣之道。但作為三朝宰相,再不結黨也結黨了,上下勾連再所難免。門生故吏遍及天下,在乾隆一朝素有“張黨”之說。如此巨大的政治影響力和陰影使得乾隆感到不安,消除張廷玉的政治影響,樹立起自己的威信。拿張廷玉開刀震懾百官是乾隆必須做的。再就是乾隆沒有君王的氣度,十足的小肚雞腸。十分的刻薄和反覆無常。張廷玉的最大失誤就是年老以後糊塗了,希望乾隆發上諭公佈自己配享雍正太廟的事,此事引發乾隆強烈不滿,乾隆認為這是張廷玉在要挾自己,這是自己絕對不能接受的,暴露出其暴戾陰狠的一面。下旨嚴斥,張廷玉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失誤,已是追悔莫及但為時已晚那,只有上書乾隆:“罪臣福薄,鬼迷心竅,導致為人做事紕漏百出,給朝政帶來很大的危害,請求皇上嚴加懲處”。謹慎了一輩子的張廷玉在晚年做了一個最糊塗的事情,差一點讓自己一世英明付之流水。

    乾隆為了懲戒以漢臣張廷玉為首的“張黨”,免了張廷玉的伯爵,配享雍正太廟被奪。此時候回到老家的張廷玉再也不求配享太廟了,只求家人平安自己安心度過殘年。自此深居簡出閉門謝客,但刻薄的乾隆依舊不肯放過張廷玉,借張廷玉親家四川學政朱荃因為隱瞞喪之事。乾隆二次將張廷玉牽連治罪,收回三代皇帝給予張廷玉的一切賞賜,以示懲罰。其實晚年 的張廷玉所糾結的,就是一個配享太廟的事情,卻沒有沒想到乾隆就此而引發懲戒張黨,對自己這個三朝宰相百般凌辱,。張廷玉如果能灑脫,看淡一些也不至於如此。以張廷玉的精明應該知道,乾隆根本不敢違背其父的懿旨,只不過是身在局中不知罷了。但總算還不錯,張廷玉死後還是吃上了太廟裡的冷豬肉。

  • 8 # 布夫舟

    乾隆打壓張廷玉主要還是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乾隆對張廷玉進行吹毛求疵的打擊是在乾隆十四年,這個時候乾隆已經做了十幾年的皇帝,自身權力已經完全鞏固了。

    張廷玉和乾隆關係是非同不一般的。首先,張廷玉是乾隆的老師。雖然張廷玉政務繁忙,但是他們之間還是有著良好的師生關係的。張廷玉對這個學生讚賞有加,而乾隆則非常敬重張廷玉。

    最關鍵的時候一點,張廷玉對乾隆是有恩的。張廷玉深得雍正信任,當時的張廷玉是雍正朝最核心的大臣之一。當雍正去世以後,是張廷玉站了出來,擁立了乾隆做皇帝。所以乾隆是非常感激張廷玉的,當時就任命了張廷玉作為四大輔政大臣之一。同時,他還把雍正遺詔中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聖旨曉喻天下,並且對張廷玉的家人都進行了加恩。

    乾隆這麼重用張廷玉,除了酬謝他的擁立之功,最重要的還是乾隆根基不穩。康熙晚期,諸子奪嫡,雍正深受其害,所以雍正開創了秘密建儲制度。同時,雍正鑑於康熙晚期皇子干政的教訓,他不讓皇子過早的參與政事,這使得乾隆從政缺少歷練。

    加上雍正做皇帝的時間並特別久,這就使得乾隆繼位的時候還是比較年輕的,而且政治經驗不足。換句話來說,乾隆能做皇帝靠的便是一紙詔書,並沒有在朝廷上有什麼根基。這使得乾隆早期的時候是個弱勢之君。

    他為了坐穩皇位,不得不重用雍正時期的舊臣。張廷玉也不負眾望,在乾隆初期的時候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不過隨著乾隆年歲漸長,張廷玉這樣的前朝重臣便成了新皇帝加強皇權的障礙。乾隆收拾到那些強勢的宗室勢力以後,便開始對張廷玉、鄂爾泰這樣的大臣下手了。畢竟張廷玉曆經三朝,備受寵幸,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影響力相當之大。權力慾望的乾隆是必定除之而後快的。

    特別是乾隆這個皇帝,是屬於比較保守的一個人。他認為滿洲舊俗關係到國運的興衰,為了保持自身的特性,乾隆這個人是非常提倡騎射。他多次對八旗子弟說,騎射是我朝的國本。

    張廷玉自然成了乾隆必定要收拾的人。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普京是如何打敗車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