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書上冬眠的蛇
-
2 # 靜夜史
原因有很多!
1127年4月,中國歷史上最慘重的政治災變降臨在中原大地。女真的鐵蹄踏碎了北宋都城汴梁的城牆,宋徽宗、宋欽宗以及一干后妃大臣盡為女真所擄,號稱中國封建時代最富庶的北宋王朝宣告滅亡。中華文明遭受到強力衝擊,險些被毀滅。
歷朝歷代,被農民起義軍打入都城的有之,劉邦進咸陽,黃巢進長安層出不窮;地方叛亂者攻破都城的有之,安祿山拿下長安,董卓殺入洛陽不勝列舉;少數民族殺進都城的有之,犬戎打進鎬京,五胡亂華攻陷長安的大有人在。但是像北宋這樣,一下子遭遇二帝被俘,社稷被毀,王朝覆滅這樣的慘重損失的,卻鮮有成例。
一直以來,北宋都在得過且過的妥協中齟齬前行,被歷史學家稱為“弱宋”,而與之相對應的卻是北宋經濟實力的空前龐大。封建王朝,北宋的經濟水平為所有朝代最高。這矛盾的情形是如何在北宋身上演繹的?北宋滅亡後,南宋依然是富庶依舊,軟弱依然。那麼,經濟強大的北宋王朝,為何老是被蹂躪?
1、丟失天險幽雲十六州,戰略被動
幽雲十六州,是分佈在西起山西北部,東到北京北部的十六座城池。這十六座城池雖然不大,但位置險要。扼守華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要衝,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然而,五代十國時期,為了取得契丹的支援,沙陀人石敬塘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皇帝。做“兒皇帝”還不止,石敬塘將幽雲十六州拱手贈予契丹。
幽雲十六州,是中原的屏障。北方的少數民族南下侵略,基本都要經過這裡。所以守住這裡,也就基本上擋住了遊牧民族的鐵蹄。但是這一地區現在被契丹所得,中原王朝沒有了阻擋他們的南下的防線。
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此時擺在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幽雲十六州,為此他做了兩手準備。設立錢庫攢錢,準備買回幽雲十六州;同時加緊練兵,如果贖買不成就武力解決,但是他沒有實現就駕崩了。趙光義繼位後,急功近利,北伐契丹很快被打敗。從此宋朝好像得了恐懼症,始終沒有能夠踏進幽雲十六州半步。
所以情況也很明顯了,每次契丹南下,北宋都被動迎戰,十分難受。而且幽雲十六州歷來為養馬基地,這下北宋連像樣的騎兵也組織不起來。步兵對騎兵,北宋除了捱打,沒有別的辦法。
2、尷尬的都城:成也汴梁,敗也汴梁
北宋的都城選址,曾經幾經波折。
傳統意義上的都城,基本都在關中地區。原因無他,就是安全,一般情況下,這裡固若金湯。
西周開始,沃野千里的關中平原就成為帝王霸業的搖籃,周武王、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都是從這裡展開的雄圖霸業。
趙匡胤心動了,他要定都長安,但是群臣不響應。
原因是這個地方被開發了兩千多年,自唐朝後沒什麼剩餘價值了,東都洛陽也差不多,還不如選在交通方便的汴梁。
汴梁,一個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地方。
但是誰能想到,每次外部進攻,這裡就讓人慾哭無淚呢。因為交通便利,誰都可以輕易打到城下。因為缺少山川等天險的阻擋,汴梁相對於北方的遼金來說就是不設防,這就很尷尬了。
因為這不設防的首都,宋朝需要供養歷朝歷代規模最為龐大的禁軍,還要在都城周邊遍植柳樹林,這也勉強算是一個補救辦法吧。
3、沉重的國家負擔:三冗纏身,有心無力
三冗者,冗兵,冗官,冗費也。這可以算得上是北宋的一大特色了。因為三冗的存在,北宋的負擔空前沉重。
很多人說,北宋每年給遼的三十萬歲幣對於富得流油的北宋而言只是九牛一毛。實際上理論和現實總有差距,除了遼,還有西夏,北宋在長期的對外衝突中,發現用錢砸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畢竟打仗也花錢。這樣固然是減少損失了,但是也造成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北宋遇到強敵就是想著如何用錢來搞定,這養成了朝廷上下妥協退讓的基調,久而久之,軟骨病不可挽回。
戰爭少了,傷亡就小。但是軍隊並不會被裁撤啊。北宋雖然農民起義較少,但是對外的形勢一直都很嚴峻。遼夏金的存在讓北宋一刻也不放鬆擴軍。實際上,為了維護地方穩定,北宋不斷吸納地方上的身強力壯者加入北宋軍隊。戰鬥力不做指望,只要放在軍隊裡看住,不讓他們作亂就行。在這樣的思想下,北宋軍隊中充斥著大量流氓罪犯等,從水滸傳中也能略知一二。在宋朝,從軍不再是榮耀的職業,所以素質也一路滑坡,這種軍隊的戰鬥力是難以保證的,北宋的軍隊規模和戰鬥力基本成反比。
和冗兵相對應的是,是多如牛毛的將領。而宋朝是以文制武,為了壓制將領,宋朝又不得不保持龐大的文官數量,這就導致官僚階層的空前龐大。而將領在文人的高壓下早就被抽去了靈魂,所以朝廷上下罕有陽剛之氣。
官僚階層的坐大也影響了北宋整體的整體性格,在這裡,文人誤國絕不是說說而已。
官僚階層的瘋狂增長很快就超出了皇帝的控制範圍,所以我們看到宋朝的官員福利最好。皇帝有心無力,官僚操縱國家,官員不好過才怪。福利好了,就要燒錢,不僅自己拿,子孫也要恩蔭,所以宋朝財政一直是入不敷出。
沒錢就沒有底氣,所以大家都習慣了逢敵乞和、遇事低頭了。
4、畸形兵制:以文制武孱弱不堪
趙匡胤登上皇位後,沒有多少興奮,反而憂心忡忡,因為底下這幫大臣,隨時有可能再擁立一個皇帝,把自己拱下去,所以趙匡胤吃不好睡不香。
然後來了個“杯酒釋兵權”以後,趙匡胤的病也好了,吃得也多了。
應該說,杯酒釋兵權在歷史上的地位還是非常重要的,它結束了五代以來武人當國的混亂局面,使北宋沒有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有利於國家的發展。
但是過猶不及,由於過分拔高文臣,打壓武將,導致宋朝後面不可挽回的以文制武。
宋太祖本身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雖然打壓武將,但是自己也能兼職指揮,而到了宋太宗時代,就徹底亂套了。宋太宗典型的詭計有餘,勇武不足,在他的帶領下,宋朝屢戰屢敗,徹底失去了收回燕雲十六州的可能。
而且,為了防止武將不聽話,在開戰前,宋太宗還親自授陣圖,讓武將以不變應萬變,其結果就是每次打仗,每次捱打。據說很多將領接到陣圖後,紛紛寫好了遺書。
何苦在宋朝當武將啊!
北宋是一個特殊的時代,它的“特立獨行”不僅讓整個宋朝都畸形發展,更深刻影響了中國其後近千年的發展。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3 # 三野行動美食探索
在封建王朝裡,“開疆拓土”是每一個有作為或者想有作為的皇帝必須要乾的一件事情。這也就像現在經濟發展一樣,每年的GDP增長則意味著執政黨跟領導人的正確領導與英明決策,不但史書會對此大書特書,就算是老百姓,也會是更加擁護。而開疆拓土則需要過硬的軍事實力,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很厲害的將領。
因為,古代打仗將領的作用非常之大,往往起著鼓舞軍心的作用。在中國的歷朝歷代裡,每一個王朝在建國之初,軍事實力也幾乎是最強的,要不然,這幫人也建不成一個國家。但是,卻有個王朝,至始至終它的軍事實力都不是很強,而且,名將似乎也沒幾個能拿得出手的人,這個王朝就:宋朝,且有一種說法,那就是:北宋缺將,南宋缺相。
其實,北宋確實也有一些有才能的武將,比如:楊家將、狄青等,但是,這些將領不僅沒有受到當朝皇帝足夠的重視,其可以發揮的舞臺也無法和漢朝、唐朝時期的武將相媲美。在南宋的將領中,前期有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等人,而即便到了南宋後期,也有孟珙等良將,就孟珙來說,在抗擊蒙古鐵騎上獲得了多次勝利。但就是這樣的人,不是被害死就是被排擠。
可以說,宋朝這個朝代也是比較的奇葩,其經濟文化水平,可以說已經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看過《清明上河圖》的人都能夠感受到當時宋朝首都的繁榮景象,可以說,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直線上升的。這種景象在以後的封建王朝裡,再也沒有出現過,後世王朝怎麼也達不到宋朝的高度。可以說,這往往是現代人無法理解的,不是說:一代還比一代強嗎?
其實,這只是現代發展型社會給我們的一個錯覺,歷史倒退是常見的事情,比如:歐洲的中世紀、五胡亂華等事件,都在一定程度上算是歷史的倒退。我們這幾代人已經習慣,甚至,相信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是一個正常現象,因為,沒有經歷過大動亂,所以,才會有這種想法。話題再扯到宋朝,為什麼軍事實力差,而且,缺少將領的這個話題。
按說,一個國家越富有,他計程車兵裝備也會越強。這個也不假,宋代可以說是軍事裝備非常精良的一個朝代,而且,火器也被首次用來當做武器使用,還有威力巨大的弓弩。這些武器都對侵略宋朝的敵人形成了龐大的威懾力,甚至,還曾經多次打死過敵對方的主要將領。但是,即便如此,宋代的軍事實力依舊不強。不是軍事裝備的問題,那肯定就是人的問題了。
軍事將領在宋代的確沒有什麼很強的人,這也是事實,整個北宋幾乎叫不出幾個有名的將領。原因可能就在於北宋王朝“重文輕武”的國家政策,宋太祖趙匡胤對文人非常優待,但是,對於武將卻是貶低的態度。致使很多有識之士都去學習文化知識參加科舉考試,武將的身份既然如此尷尬,尚武之風也就越來越弱了,也因此,能打仗的將領在苗子上的選擇性上就變少了。
這就像中國足球一樣,十三億人找不到十一個比較厲害的球員,其實,這還是大環境的因素。
並且,很多將領向皇帝提意見,但是,宋太宗就是不聽,他堅持自己的意見,要攻打遼國。其實,宋太宗的心思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是宋太祖的弟弟,繼承皇位有點不合常理,有人說他是弒兄才登基的。宋太宗希望可以一統天下,功勞要超過自己的哥哥,以此,來堵塞天下人的嘴。但是,他的確不是那塊會打仗的料,而且,完全不聽將領的勸說。
之後,那些打仗的將領也就只是宋太宗的執行者了,動腦子這樣的事則成了皇帝的事情,將領沒有皇帝的授權也不敢隨意發揮,這就大大的限制了武將的個人能力。名將都是在一場一場戰爭中練出來的,如果,總受制於皇帝的瞎指揮,這個將領的本領也難練不出來。果然,宋太宗因為不太懂得軍事又一意孤行,在攻打幽州這個戰役中損失慘重,連自己的小命都差點賠上。
這件事情也是讓宋太宗心灰意冷,再也不提打仗的事情了。
其實,宋太宗的視野已經變得很狹小了,他沒有注意到:天下的形勢早在唐朝末年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唐朝末年的很多藩鎮都已經成為事實上的獨立王國,但是,那些實力強大的藩鎮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有著大量的優良戰馬和騎兵。騎兵在古代就相當於坦克士兵,可以在步兵裡面往來穿插如入無人之境,經常將沒有騎兵的一方打的大敗。
所以說,宋朝軍事力量弱小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大量質量良好的戰馬。連很多官員都只能騎驢上班,可以想見,宋朝的馬匹是多麼的稀缺。而且,據說宋太宗在這次戰役中因為損失了馬匹,自己只能騎著一頭驢僥倖逃脫。這裡,大家可能就說了,用驢當戰馬使用可以嗎?這個古人不是沒想過,但是,只要一看到驢跑幾步就果斷放棄了。
驢子不但體型較小,跑起來就是個小碎步,也不是大踏步的奔跑,比起戰馬來,簡直遜色的不止一個層次。因此,在北宋時期,戰馬的稀缺一直是一個問題。這種歷史圖景,其實,也被寫進了《清明上河圖》裡面,裡面驢子就有幾十頭,幾乎沒有馬匹的蹤影。可見,驢子在北宋是被廣泛使用的。
在古代沒有機械力量的情況下,人們只能使用牲畜幫助自己的生產生活。而且,驢子雖然沒成為戰驢,但是,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驢的養活成本很低,吃的東西也比馬的要少,生病率也比較低,身體很硬朗。而且,據測算,三頭驢的載重可以抵得上兩匹馬的載重,在北宋境內有很多優質的產驢的地方,可以保證優質驢的供應。
其實,驢在軍事上也是有很大作用的,當然,這不是在戰場上與敵人直接廝殺。而是任何部隊都需要後勤供應。驢託運物資的功勞還是很大的,而且,驢的成本較低,它本身也是一種物資,可以讓部隊宰殺當軍糧,不必再送回去。如果是馬匹馱運,成本就高得多了,還要再送回去,又吃又喝的,會增加朝廷的成本。
但畢竟,驢發揮不了戰馬的作用。
在那些將領看來,北宋太缺乏優良的戰馬,導致北宋往往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來抵擋鐵騎。騎兵對於步兵的威懾力就不用說了,很多步兵經歷過一次與騎兵的作戰後,就會崩潰的不知所以,乃至產生了恐懼感。因為,中原王朝喪失騎兵優勢的時間已經很長了,大家早已經不記得當年的老祖宗如何用騎兵與遊牧民族對攻的光輝時刻了。
很多將領也沒有對付騎兵的好辦法,自己又沒有足夠的戰馬,而且,馬的質量也不好,自己的騎兵根本無法與遊牧民族的騎兵相比。在這種情況下,宋朝就開發了很多對付契丹人的武器,比如:一些火器、床子弩等,希望透過這些武器來壓制騎兵的進攻。但是,沒有強大的騎兵就喪失了機動性,熟悉軍事的人都知道機動性對於一支部隊而言是多麼的重要。
有了機動性就擁有了很多種可能,很多著名將領就是透過變化莫測的用兵之道來取得一次次戰役的勝利的。而衡量一個將領是否厲害的標準之一就是這個將領能否把軍隊指揮的出神入化,而無論是變幻莫測,還是出神入化,這些都需要士兵具有很強的機動性。缺乏了騎兵的機動性,再厲害的將領也指揮不出他的神奇。
從這方面來講,是以步兵為主的非機動型軍事力量制約了名將的產生,這是名將短缺的客觀因素之一。
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應該還是北宋專制權力的集中程度空前加強,朝廷對於將領的控制太過嚴密。帶兵打仗的將領在平時並不與士兵有什麼交集,他只有在打仗的時候才對士兵有領導權,一旦不打仗,那麼,他們便就喪失了與這些士兵的聯絡。平時訓練的將領卻不是帶兵打仗的人,他只負責訓練,這是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一種奇異景象。
其實,這些都是皇帝為了防範軍人擁兵自重而做的制度設計,讓“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這樣士兵與將領都只能效忠皇帝一個人。但是,如果帶兵打仗的將領平時不接觸士兵,那麼,他們根本不瞭解自己手下士兵的優缺點,也不能按照自己的帶兵方式對士兵進行訓練。到真正打仗的時候,將領根本無法對手下計程車兵進行有效的約束,也無法因人而異的進行戰爭部署。
當然,士兵同樣也有一樣的煩惱,他們不知道將領的喜好是什麼,還要再花時間進行戰術磨合。這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可以說,是非常危險的一種狀態,他們這些人簡直就像烏合之眾一樣被組織起來了,戰鬥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北宋專制權力強化的另一個小細節是:朝廷在打仗前會組織各路專家,設計出細緻入微的作戰圖,對於即將開打的戰爭進行戰前策劃。
都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將領是可以根據戰場的環境來決定如何打仗。但是,宋朝不這樣幹,他們在打仗前就已經設定好了打仗的步驟與方法,將領們必須按照這個作戰圖去打仗,違反的人則要受到處分,這就嚴重束縛了將領們的手腳。
如此之下,還怎麼打勝仗,所以,也就不會出現名將了,因為,打輸了戰爭怎麼可能是名將呢?這又是一個矛盾體,而且,是無解的啊。
給個贊吧。
-
4 # 趣談唐宋元明清
宋朝,是整個歷史朝代當中最為奇特的一個帝國。宋朝的重文抑武,達到了一個恐怖的程度。造成這樣的一個局面,可以說是好壞參半,有喜有憂,只不過終究是苦了百姓。
宋朝被羞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軍事人才其實在歷朝歷代,但凡有幾位極其優秀的軍事人才,就可以使這個朝代免受其他帝國的侮辱。華夏帝國雖然龐大,可是周邊總有的幾個不太友好的鄰居。往北有蒙古族女真族,往南有寮國,越南,緬甸,往東有著倭寇不斷侵擾沿海地區,往西有著大量的劫匪,衝過絲綢之路。
華夏之地雖大,可依然要面臨了諸多侵擾。而面對這些軍事行動,跟他們講道理,擺事實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只有拿出拳頭來看看誰的拳頭大,誰的拳頭疼,才是真理。
可是宋朝卻是唯一的一個例外,在整個南北宋時期,都以學習文字書法,吟詩作賦,當做人生的至高追求,而至於武將則成了魯莽的代名詞。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趙匡胤在黃袍加身的時候,清晰的認識到了武將,對於奪取權力更換皇帝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作用。
趙匡胤的皇位來之不正,他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走上這樣的老路,被別人逼宮。所以除了在宋朝建立之初打過幾場硬仗,收復了一些地區之外,整個南北宋時期很少有出名的武將。與之截然相反的是,南北宋時期的文官多之又多。在這樣的一個大的政治背景環境之下,使得宋詞得以流傳天下,只不過,在這優美的宋詞之下又有多少白骨呢?
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使得宋朝手無縛雞之力燕雲十六州,可能在南北宋時期並不是非常的出名,只不過它有著一個極其重要的作用,而這個作用使得古代所有的帝國都無法避免。
燕雲十六州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它在南北宋時期擔當了一個養馬區。而這個養馬區是南北宋唯一的一個養馬區。
當時南北宋的主要敵人有蒙古族,金以及周邊的原始部落。與這些原始部落打仗,靠單純的刀槍劍戟起不到任何作用,唯有戰馬上的對決才能一決天下。
可問題的關鍵在於,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使得南北宋根本沒有戰馬可養,連馬都沒有了就更無法去在中原上逐鹿天下了。
結語:宋朝之所以如此屈辱,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點就是國家的政策,第二點就是地理位置。當這兩點形成一個穩固的枷鎖時,便使得南北宋根本無法動彈分毫。 -
5 # 王君生活記
為什麼宋朝總被捱打羞辱因為多方因素,我們先來了解宋代版圖,由於宋朝在丟失了幽雲十六州地區和河西走廊之後,北宋沒有穩定的大量馬匹供應,讓宋朝的對外戰爭屢處弱勢,而宋朝百萬大軍大部分都是步兵,所以面對金國,契丹、遼、西下、等國作戰時,總是勝少敗多,對上強大北方少數民族騎兵時候,北宋軍隊無可奈何只能被動挨打與防守。
受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影響,宋朝崇尚文治!社會文學氣息濃厚,文人善於詩詞歌賦,當權者總喜歡化幹弋為玉帛、以和為貴。卻不懂國家真正的存亡之道,一個國家的皇帝不肯強兵重武,遏制國家軍事的發展,削弱武將權利,宋朝本有機會逐鹿中原收復河山的,只是宋朝後期皇帝個個都是彔彔無為者,更有後來的靖康之恥,金國攻破宋朝都城東京汴梁,宋微宗、宋欽宗成為俘虜,宮裡的嬪妃公主等三千佘人被金軍扣押北上,那些成為俘虜嬪妃與公主慘遭到金軍非人的羞辱,而這次的失敗更讓金軍更加肆無忌憚燒殺搶掠,讓汴京成為了人間地獄。
我覺得雖然宋朝經濟十分發達,但由於重文輕武的治國思想,致使宋朝軍隊總體戰鬥力不強,宋朝被侵略時皇帝猶豫不決一心求和,又有奸臣當道殺害忠良,也是宋朝被羞辱與滅亡的許多原因的交合。
-
6 # 史研
宋朝是一個非常弱小的國家,雖然經濟十分的強大,但是有些人卻沒有買好裝備,在打外華人的時候,總是不行。
想當初在趙匡胤的時候,宋朝經過了幾十年把全國統一了。可是也只有一部分,有很多地方都沒有收回來,於是趙匡胤就是努力的在做準備,可是等他死後,後來的人都是不行。他的弟弟打了一仗,把所有的兵力都賠上去了,宋朝從此一蹶不起。
到了後來,真的是越來越慫了,連仗都不想要去打,敵人來了就只知道防守,甚至只知道賠款,和清朝末年是差不多的。但是清朝末年是實在是不可以打了,可是宋朝是那麼的有錢,軍備還是非常好的,卻沒有了膽子,真的是給我們這些子孫後代丟臉。
尤其是北宋王國的時候,兩個皇帝都被別人擄去了,還被那麼的羞辱。自己羞辱自己都還好,可是被敵人這麼羞辱,卻一點反應都沒有,活得這麼窩囊,還在南方每天都過得快樂的生活。
後人一想到這些的話,氣不打一出來,就是想要罵一下出一下氣。要是換其他人來的話,一定要攻打,要把所有的失地收復。當時有一個人卻這樣做了,而且差一點就真的是可以做到,但是當時的皇帝卻不肯這樣還命令他回來,最後命令奸臣把他殺死了。這個人就是岳飛 ,可憐這個千古英雄就這樣死不瞑目,是一個有良心的人看到了就會非常的譴責。
就這樣的情況,就算是小孩子都會非常的生氣。我小時候看電視劇的時候,真的是想要把皇帝和姦臣打死,都比那些敵人還要恨。
-
7 # 歷史小昆蟲
大宋為什麼總是被羞辱,我是這麼認為的。大宋也不想被羞辱啊,可是實力不允許啊!具體原因有這麼幾個!
1.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從禁軍處獲得皇位,所以他害怕有一天自己也會被哪個禁軍首領以同樣的方法把自己搞下去。登上皇位沒多久他就來了一招杯酒釋兵權,從此以後重點發展文官,忽略武官,造成了兵微將寡的局面,以致武功全失。敵人來犯無人能應,這是被羞辱的一個原因。
2.大宋周圍強敵環立,都是虎狼之師的遊牧民族。遊牧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的威脅,宋朝沒有得到幽雲十六州,喪失了最好的屏障,所以就會被遊牧民族的鐵騎踐踏,不被羞辱才怪!
3.大宋偏居於中原地區,中原地區一馬平川,正適合發展經濟,方便文化溝通於交流,所以宋朝經濟繁榮。中原地區本來向北方擴充套件就沒有什麼地利條件,加上時間一長,中原統治者都安逸了,也不願意再去主動出擊,處於是被迫防守的局面,只有應對的措施。
當然,宋朝被羞辱的原因很多,當時宋朝周邊有很多小國,沒有得到大一統的機會沒有佔的天時。失去了戰略要衝,也沒有很好的養馬地,沒有得到地利。戰士在勇猛也沒有更好的將領來領導,這又喪失了人和。所以終宋一朝,只能處於被動地位,所以要被外邦羞辱了!歡迎補充!
-
8 # 覓史說事
我們不得不說,宋朝是文人們在歷史上過得最舒服的一個朝代,然而士人們的舒服卻讓這個朝代被百般羞辱,被遼國羞辱,被金國羞辱,被西夏國羞辱,被蒙古羞辱,甚至被後世羞辱。
雍熙北伐三路伐遼,以失敗告終,此次戰爭對宋的內政,產生了重大影響,宋對遼的戰略關係由進攻轉為防禦,從而使在對遼關係上"終宋不振",直至“檀淵之盟”,一直被戰爭騷擾與羞辱。
李元昊建西夏政權後,多次進攻北宋,敗宋軍於好水川(今甘肅隆德西)、鎮戎軍(今甘肅鎮原)等地。戰爭對邊境地區經濟和人民生活影響很大,雙方於慶曆三年(1043年)訂立和議,史稱“慶曆和議”。宋每年向西夏輸白銀7萬2千兩、絹15萬3千匹、茶葉3萬斤,此後游擊戰爭羞辱不斷。
靖康之恥面對金國的羞辱更是漢人之痛,華夏之痛,每每想起,無不讓人義憤填膺。
與蒙古的崖山海戰,宋朝的恥辱滅亡使得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
從古至今,我們想到宋朝,每每都離不開一個“弱”字,確實,對外戰爭上,是真的弱。
宋朝一直被羞辱,主要是因為宋朝軍事上的弱。原因不問自知。
1、強幹弱枝的地方政策,敵方無權,無兵,無錢,打起戰來要從京城調兵,結果可想而知。
2、將兵互不知。兵不知道將,將不知兵,以文官或者太監監軍。
3、崇文抑武、以文抑武,當兵已經不是為了國家,是為了一口飯吃,人人都去考科舉了,大兵 們只是為了混日子,哪會有戰鬥力。
直至現在的我們,看到宋朝,也會恨其不爭,怒斥那些讓人反感的措施。
終宋一朝,一直被羞辱,從未被間斷。
-
9 # 夢中花鏡中人
宋朝被羞辱,說白了就是軍事力量的薄弱,雖然經濟是發達。為什麼宋朝軍事力量弱啊?我們看宋朝的開國者就曉得了,趙匡胤以前本來就是帶兵的將領,後來兵變黃袍加身才當的皇帝,他當皇帝后就一直在削弱武官的力量,因為他曉得槍桿子裡出政權,因此整個宋朝的風氣就是武弱文強,同一級別的文官要比武官權利大些。朝堂亦是如此更何況民間。而且宋朝時期士兵的待遇也是極差的,士兵的素質也自然好不到哪去,外敵侵略的時候,武官敢打的沒幾個,文官喊割地賠款的一大堆,還打著什麼泱泱華夏,文明之邦不與蠻夷計較的冠冕堂皇的話!
就這種情況,宋朝不就是別人眼中的肥羊嘛!不欺負你欺負誰!
-
10 # 趙永志67
宋朝自開國之初,太祖深知唐藩鎮軍閥擁兵自重,各據一方,尾大不掉,中央政權對其無能為力,致使國力衰亡。而宋太祖本是後周手握重兵的權臣,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奪取了孤兒寡母的天下,遂杯酒釋兵權,實行重文抑武的,強幹弱枝的國策,抑制了藩鎮割劇政權,但造成了經濟丶文化的繁榮,軍事的軟弱。燕雲十六州是後晉兒皇帝割讓給契丹的,此處乃北宋之地理屏障,良馬的重要所產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失去燕雲十六州,北宋都城暴露在千里平川之下,無險可守。宋太宗親征契丹,大敗而歸。澶淵之盟後,宋向遼繳納歲幣,以求苟安。宋朝皇帝畏敵如虎者居多,鮮有秦皇丶漢武之英武之主,只知花錢買平安,但錢也不是萬能的。南渡之君除孝宗外,更無圖霸謀
業之志,辛棄疾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缺乏血性的皇朝是個多麼懦弱的王朝。
回覆列表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都說宋代積弱,被北方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欺負,要說其成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立國後的征伐方針。大家都知道,宋承接五代,立國的時候只佔有黃河流域一片土地,國家四分五裂,在統一的方針上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北進,先打平了遼國,則南方諸國不打自下,但是要是失敗了,就連退路也沒了。另一種就是先南下,打平了南方,再集中打遼國,統一天下,這個方針比較穩妥,因為即使南征失利,也不至於亡國,宋太祖趙匡胤就採納了先打南的方針。雖說最終打平了南方,卻把最難的問題遼國留給了後人,而宋太宗趙匡義文治武功都不如哥哥趙匡胤,兩次徵遼都失敗了,北宋積弱的形勢就此形成,很難扳回。
二,宋的制度制約了宋的強大。北宋承襲五代十國,最大的問題是藩鎮割據,為了消除藩鎮影響,他把全國精兵都集中到首都,但又壓制武人,不允許他們打仗立功,平時還得受到文官的管束。因為要防禦北方的遼國,所以北宋不斷增加禁軍的兵力,而增加了兵力又不允許他們打仗,造成了養兵越多,卻越不能打仗的奇觀,到宋仁宗時期,首都開封已經有兵120萬人,這些兵力一個也裁剪不下來,需要國家財政來養,造成國家很大的負擔。
綜上,就是宋代積弱形成的主因,有宋一代都未能扭轉這種頹勢,最終被金人抓住機會亡了國,也算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