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兔棠

    由於閱讀內容零碎又分散,經常看完就忘,即使之後再看到相同主題的內容也不容易聯絡。

    這種情況下不知道該怎麼整理資訊?我推薦你看一本書《如何有效整理資訊》,因為它教會了我如何僅用一本筆記本收集、整理資訊,從而把碎片化閱讀中看到的相對獨立的知識、觀點整合形成具有一定聯絡的知識體系。

    本書作者奧野宣之提出一元化筆記法,是將所有資訊儲存於一本筆記本中,讓它成為知識生產的素材,具體應用大致分成三個階段:一是素材的收集和記錄,包括素材的內容範圍、記錄方式、如何索引等各種技巧,二是對筆記的分類和整理,包括重讀筆記、對筆記進行加工以及內部消化,三是將資訊內容輸出並應用,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下面我具體分步驟來說一下。

    一、素材的收集和記錄

    1、奧野宣之在本書中提出了使用筆記過程中的三條規則:1、一元化,2、時序化,3、索引化,用一句話描述就是將素材不分類別地、按照獲得的時間先後順序記錄,並且建立索引,便於快速查詢筆記本上的內容。

    也就是說,記錄的資訊內容包括工作上的創意、會議記錄、電影的介紹、書籍的讀後感等,甚至可以是個人的飲食、睡眠、運動等資料記錄,要盡一切可能把所有觸動內心的資訊都記錄下來。

    只用一本筆記本消除了選擇帶來的壓力,簡潔又簡單,不會造成混亂。作為一名手帳er,我曾經在一段時間內同時使用了一日一頁、周計劃本、記賬本、讀書筆記、觀影筆記、打卡記錄等超過5本的筆記本,看完這本書後,我決定在用完目前這些本子後就把所有的內容轉移到一個本子裡去。

    2、記錄的資訊可手寫,可貼上。

    書寫時可以用拼音字母首字母縮寫來略記,也可以將常記的內容符號化,R-閱讀,M-電影,T-電視等,每條素材都儘可能附加標題,方便查閱,相鄰兩天之間的資訊可以用分割線來隔開,加強視覺上的分割意識。

    同時奧野宣之還介紹了“蔥鮪火鍋式”筆記:

    用○記錄別人的言論等外部資訊,用☆記錄自己對這些外部資訊產生的感想,2者交替進行不斷重複。

    3、基礎的紙面索引可以在每本筆記的第一頁或最後一頁建立目錄,按照日期-標題的格式進行整理,比如:180313 書評 《XXXXX》/豆瓣。

    我們還可以藉助其他工具,比如在切口塗色、利用標籤明確指示位置等方法。

    在此基礎上,可以把紙面索引中比較重要的輸入到Excel表格中,製作成數字索引。

    二、筆記的分類和整理

    在用筆記本把自己感興趣的素材收集之後,還需要對這些資訊進行整理和分類。

    重讀筆記要抱著如何將資訊運用到現在處理的工作上的心態,透過翻閱,我們會有一些新發現,對這些新發現要儘可能地留下痕跡:下劃線、波浪線、畫圓圈等。

    在重讀的基礎上確定了資訊的不同類別,我們可以在筆記本的切口貼上等高的標籤代表同一個主題。

    比如想整理關於知識管理的資訊,就把所有與之相關的內容,包括聽過的TED講座、自己的讀後感、別人的經驗等在重讀後用標籤把它們歸類,然後將相關的資訊重組起來,可以用移植法在一張A4的白紙上逐條把選出來的資訊排列組合起來,描繪出相關的概念圖。

    如果覺得再抄寫一遍比較麻煩,也可以用拼貼法把內容影印後貼在A4紙上。

    三、資訊的輸出和應用

    任何的思維過程都包括輸入和輸出兩個過程的,當你看完一本書,能夠用自己的話向別人解釋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對閱讀者的意義等才能算是真的看懂了這本書,就像現在我在閱讀完《如何有效整理資訊》這本書後整理了讀書筆記,也是一種輸出和分享。

    當你對某個領域有了比較深入的瞭解,獨自認真地整理了知識體系後,可以透過發表文字或製作多媒體的形式進行輸出,而一旦你的一次輸出十分順暢,它又會回過頭來刺激你進一步理解和完善已有的框架和體系。

    碎片化閱讀時代,整理資訊是為了應用它,跟著這本書中提出的用筆記本整理資訊的步驟,堅持記錄並整理輸出,將碎片化閱讀中的知識、觀點整合形成具有一定聯絡的知識體系,我們的思維能力在此過程中將得到提升。

  • 2 # 崆峒生活

    現代社會,資訊越來越發達,已經超乎了我們的想象,應運而生的知識服務遍地開花,各家都有各家的本事。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十分廣泛便捷,而獲取知識的時間也由於繁忙的生活節奏被打碎,所謂“碎片化”一詞就這樣誕生。反過來,“碎片化”閱讀也不斷影響著每個人獲得知識的效率。

    1、甄別。充斥著手機、電腦、無線、極客等內容的網路社會,人們不再是像以前那樣,在書本上正經的獲取大量的知識內容,網路的發達,造就了知識傳播的速度和形式,甚至格局。知識被大量的分散在網路的角角落落,等待人們的慧眼。首先一步就是識別。網路資訊充斥著大量的不同品質的內容,為你所用的資訊或許都藏著這裡,這就需要你的甄別,它是你利用資訊的第一步,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方式對待他們。

    2、整合。資訊在甄別之後,還存在著很凌亂的現象,很多內容砍死很重要我們不一定能用到,能為我用的資訊還不多,這就需要不斷的整合各類資訊,對各類資訊進行有限的加工,轉換成我們需要內容。譬如,網路上出現大量的致富創業專案,天花亂墜的一大通內容,阻礙了你識別的有限空間,雖然你多方渠道獲得了真實有效的資訊,在無法整合之前,你還是不知道這些資訊怎麼發揮它的作用。

    3、潤色。這一點,就類似畫畫一般,在獲得了有用資訊之後,你就應該把它們作為你思考對待的物件,這些已經是關鍵內容了,彈藥利用就得稍加潤色,也就是加工成自己的語言的思維習慣,一段文字如何能夠用到自己的文章裡,如何作為自己的語言參與進來,這就是關鍵,尤其在自媒體發達的今天,這樣的潤色必不可少。

  • 3 # 伍鋅

    推薦用有道雲筆記、印象筆記一類的軟體,方便收集資訊、編輯整理,電腦手機都有客戶端,方便隨時檢視。

    我的體會,整理資訊最重要的是構建自己的整理規則。

    我的整理規則是:只使用一個軟體,收集後沒處理的資訊先集中在一起,閱讀和整理整理後的資訊則分類儲存。

    這樣,你收集回來的資訊只在一個地方就可以找到,不會七零八落,處理的時候也不會亂。

    我用的是有道雲筆記。

    先說說如何【收集後沒處理的資訊集中在一起】。

    有道雲筆記裡有個預設的資料夾叫【我的資源】,平時收集的文章資料都預設儲存這個資料夾裡面。

    所以我把這個資料夾當做是待處理功能資料夾。每個星期抽一段時間,集中的專門閱讀整理,這個資料夾裡面的內容。每讀完一篇文章就將他移出這個資料夾,直到清空這個資料夾為止,這就算是把資料處理完了。

    那麼閱讀完之後的文章放到哪裡呢?

    這就要說說【閱讀和整理整理後的資訊則分類儲存】。

    我會在有道雲筆記裡,針對不同型別的資料各建一個資料夾。下面是我的截圖。

    每個人都有它自己的分類習慣,按照自己的使用習慣來定就好。你也可以參照一般的圖書館的分類方法。

    此外,使用比較多的那一類資料,也可以單獨建一個資料夾放在外面。

    還有,資料夾的名稱最好有個編號,每個編號其實對應的就是一個型別的資料。這樣編號一是為了整齊好看,二是資料夾相對位置不會容易改變,每個資料有自己的固定位置,容易再次查詢。

    要注意的是,資料夾分類不要太細,不然就會亂,起不到整理的運用。

    雖然,軟體裡有搜尋功能,可以透過關鍵詞來把資料搜出來,但是,你把資料能夠找出來,和你整齊有條理的處理資料是兩回事。

    如果你的分類比較散亂,甚至不分類,其實你對資料的印象是模糊的。呼叫知識的前提是你清楚自己有什麼知識,不然這些知識只能是無用的儲存。

  • 4 # 九月櫻緋的書影空間

    鮑勃迪倫曾說過,“有些人能感受到雨,而其他人只是被淋溼。”對世界的感受不同是因為個人的領悟不同。在移動互聯時代,我們能接觸到的資訊越來越多,有的人只是和資訊插肩而過,而有些人卻能迅速地收集到自己所需要的資訊,不斷的提升自己。這兩種人讀書的差別就在於你是否會整理資訊,讓它成為你靈感的來源,而不是把自己當做篩子,僅僅只是把資訊過了一遍,什麼都沒有留下。今年以來,我意識到做筆記在整理中的重要性,做筆記有非常多的好處,比如隨時記下看書時引發的靈感思考,能幫助你積累素材,把對你很重要的重要部分摘抄以便日後參考。於是,每次在閱讀的同時,我就會拿出一個筆記本來記筆記。然而筆記多了,就會出現不知道如何整理的問題,通常情況下我是這樣子的:a筆記本用來記錄靈感,b級筆記本用來收集素材,c筆記本用來記錄課程內容,d筆記本用來寫日記,還有些小靈感都來不及的拿出紙筆就記在手機便千戶的備忘錄裡,才過了2個多月呢,我攢的筆記本都快要比書還多了。往往在開始記筆記之前,我就得先糾結一遍,到底是應該把這個內容記在哪兒?記筆記本上還是手機了?需要查詢資訊的時候就更加麻煩了,總是不記得記在哪裡了。這樣時間一長,就嫌麻煩乾脆就不記了。

    就在這個時候我遇到了《如何有效整理資訊》這本書,將我從對這個問題的困惑中拯救出來,其實解決的方法非常簡單,那就是:將所有的資訊按時間順序記錄儲存在一個筆記本里就行了。

    你肯定會疑惑,這麼簡單的方法真有用嗎?這種反常識的做法,現在流行的做法不是要把資訊分類之後再整理起來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用親自使用十多年的一元化筆記法經驗來告訴我,是否可行吧。作者奧野宣之,他獨創的資訊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在商務人士中大受歡迎,書籍累計銷售超過50萬冊。他以筆記本作家的身份活躍在媒體節目和論壇中。《如何有效整理資訊》於2008年出版後獲得好評,後來又出了修訂版,幾乎是重寫了一遍,這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本書。《如何有效整理資訊》可以看作作者另一本書《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資訊整理的延伸,除了用來整理讀書筆記之外,一元化筆記法還可以用來整理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資訊。他在本書中提到了用筆記整理資訊的三條規則:一元化,就是不做分類,隨心記錄;時序化,用日期幫助定位;索引化:書的切口做標記與重點資訊數字化,整理成電子表格以供隨時查閱。作者用三個問題構建起這本書的內容:一,為什麼要使用一元筆記法;二,怎樣做記錄,記錄哪些內容;三,如何透過筆記實現知識產出。一、讓我們先了解使用一元化筆記法的好處。首先,它讓記錄變得很簡單。你無需猶豫將資訊記錄在哪裡;無需在心裡篩選哪些內容該記,哪些內容是沒有價值的。你可以毫無顧忌地把你所有想要記錄的一切,都記錄到現在正在使用的這冊筆記本中。我發現當我開始用這種方法記錄一段時間後,我一天記錄的數量,能超過過去一週。第二,能確保資訊不遺失,節省下整理的時間。只要按著時間順序來尋找的話,就一定能找到它所在的那個筆記本,絕不會找不到你想要的資訊。第三,能讓你長期堅持,而不感到吃力。好的方法,必須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分類過於繁瑣的方法,或是需要用到app和電腦的,可能很多人一開始使用的時候都會覺得很好用,然而,如果當你繼續使用下去的時候,就會發現有很多妨礙,比如說在電腦不能誰是放在手邊,當你停頓下來之後可能就不記得當初的資訊了;資訊儲存在多個手機的APP之間來回切換,有時候甚至會找不到當初儲存的的資訊地方。而筆記本作為資訊的載體是非常易得和方便的,你只需要選擇自己喜歡的樣式隨身攜帶即可。二、一元化筆記法記錄什麼內容,如何高效的記錄資訊?作者認為,工作內容和生活內容不需要分開,你可以把任何你覺得重要的,讓你有所感悟的內容記下來,例如:工作日誌和日記;採訪內容;會議內容;使用的資料簡報;書籍的影印件;電影和電視的觀後感;育兒日記;報紙上的新聞報道;想做的事情;旅遊遊記……你還可以把簡報、書的腰封以及地圖等資料貼上在筆記本上,作者甚至把外出旅遊時購買的外國硬幣也貼在了筆記本上,總之,現在開始把你想記下來的任何事情都記在一冊筆記本上吧。你想要記下來的事情必然是會引發你思考的事情。隨時記錄下你的想法和你生活中發生的有意思的事情。如果實在不知道該記錄什麼,作者推薦可以從前一天的睡眠時間和吃的東西以及工作內容開始,其實你只要開始寫了,這都會成為引發你思考的契機。如果把我們的人生視做一次旅程的話,那麼其實一元化筆記記錄的就是你經歷的那一段時光。三、如何透過整理資訊來實現知識產出呢?把所有的資訊都記錄在一個筆記本里的大雜燴式的記錄資訊方法,反而能夠促進靈感的產生。有的時候看起來有用的資訊反而對自己沒有用,比如說,專注於某一個行業的乾貨資訊摘錄看,只能讓你更熟悉同業者的情況而無法激發新創意。而看起來無用的資訊,例如從日常生活中收集來的資訊反而成了孕育工作創意的土壤。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吧,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書中介紹的幾種活用資訊的方法:第一,透過無意識的重讀筆記來啟用靈感。拿出一本你記錄完的筆記,從前向後翻閱,將你重新產生的想法及時記錄下來,也許你就會因此而發掘出,與當初完全不同的想法。你也可以在當初的筆記邊再貼一張便籤紙,把你就這個主題的拓展資訊或者是資料記錄下來。這種採取重新加工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對當初的資料進行補足,能讓思緒慢慢的匍匐前進,你也能從筆記中獲得有使用價值的資訊。第二,交叉參考法。當你瀏覽整本筆記的時候你會發現,同一個型別或者主題的資訊在不同的筆記本頁面上出現過,或者看起來不相關的資訊,其實都涉及到同一個主題,這時你就可以在筆記本切口的等高處貼上相同顏色的彩色箭頭便箋,方便你下次查詢時跳過無關的頁面直接找到它們。第三,移植資訊法。美國廣告大師詹姆斯.韋伯.楊說過,“所謂創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組合而已。”在重讀筆記的時候,拿出一張A4的白紙,把圍繞某一個主題所做的不同的資訊,進行取捨之後謄寫到紙上,然後構建彼此的聯絡,這是發現各個素材意外的關聯性,以及獲得新視角的重要環節。也可以使用拼貼法,動手把影印件整理,重新剪下下來貼到A4紙上,一邊動手一邊總結一思考。這樣筆記就促成你的思考,進而轉變成了成果。作者能夠下大功夫來研究蒐集整理資訊的方法,歸根結底是他認為做筆記是一種生活方式,透過記筆記,促進思考,激發靈感,蒐集素材,實現有效的輸出,這種效果可以體現在生活的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而我們自己動手整理資訊,本質上是促使自己對事物進行深入的思考。不僅限於看書的時候,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我們都要勤于思考再加上勤於動手,像一面鏡子,能夠在心底映襯出的內容,並折射出自己的光芒,那麼世界就是你的資訊庫,而你最終也將成為一束光源。

  • 5 # 豆爸育兒札記

    推薦一本書:《如何有效整理資訊》。

    說實在的,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有點看不下去。不是因為寫得不好,是因為我懷疑裡面介紹的資訊整理方法的實用性。

    然而。。。。。我卻看一遍又看了一遍。。。。。

    就是上面這本。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姐妹篇,書中介紹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筆記本蒐集和整理資訊,以及如何利用平時積累的素材進行知識生產。可謂“筆記本大法”。

    剛開始,我一邊看一邊嘀咕:這簡直就是一本筆記本打天下啊!有可行性嗎?我早就不用筆記本了好嗎?

    手機裡裝有各種筆記app,要記筆記的時候,隨手拿出來就記了。一部手機走天下,哪裡還用得著筆和筆記本啊!

    筆記本停留在上學時候的記憶裡了。

    然而,然而,當我遇到我女兒的玩具箱時,我對這種方法信服了。

    有孩子的家庭都知道,孩子的玩具在家裡佔有大壁江山,一天不整理就能埋住人,連下腳走路的空都沒了。(真的很像每天爆炸的資訊不是嗎?資訊流的衝擊非常大。)

    剛開始,我們也是把孩子的玩具分門別類地整理好,放到專用的小箱子裡去。就跟整理電腦上的資料夾似的,每個盤裡放什麼很清晰。小箱子碼得整整齊齊的,看著棒極了。

    可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問題就來了:她幾分鐘可能就要換一個玩具玩,一個小時裡玩N種,半天時間裡,全部的箱子都能翻遍。

    帶孩子已經累成狗了,連上個廁所都是絕美的自由時光,我們早已經沒有精力幫娃分門別類整理玩具了。能照顧好娃這個活物已經不錯了。我倆都不是處女座,還都有點小懶,所以,玩具,就隨孩子去吧。

    於是我們準備了一個大紙箱子,一股腦地都收進去了。

    “爸爸,我的恐龍呢?”“箱子裡。”

    “媽媽,我的化妝鏡呢?”“箱子裡。”

    “我的珠子呢?哇哇哇,找不到了!”“箱子裡啊,你翻下。”“哈哈哈,我找到了!”

    一個大紙箱子,瞬間變成百寶箱。只要在裡面找,什麼玩具都能找到。

    特別是孩子著急要的,一分鐘都等不及馬上哭給你看的時候,我就很感謝這個百寶箱以及自己的懶,哈哈~

    《如何有效整理資訊》介紹的不就是這個百寶箱的方法嗎?我這才恍然大悟!

    就像書中說的,只要你翻找,肯定能找到。

    我們所記錄過的資訊,隨時都可以呼叫。

    這就是本書作者奧野宣之先生經典的“一元化筆記法”。

    奧野宣之,曾在出版社和報社工作,他獨創的資訊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在商務人士中大受歡迎,累計銷量超過50萬冊。在利用新聞出版經驗從事網路與雜誌專欄撰稿人的工作以外,他還以“筆記本作家”的身份活躍在媒體節目和論壇中。不管是工作還是興趣,他都堅持使用筆記本記錄,這種生活方式在NHK和TBS電視臺的節目中播出後引發了熱烈反響。

    本書中,作者不但介紹了筆記本的超級使用方法,還介紹了大量的思考、寫作和創意方法,很實用的一本書。

    1.一元化筆記法好在哪裡呢

    如果你想在網上找一本有關整理術的書,你會發現,一搜一大堆,不管是整理資訊還是整理物件,各種整理方法都有。但你很難找到像奧野宣之這樣的一元化筆記法。因為它太簡單了,這種方法簡直就是返璞歸真。

    而正是因為簡單,才好用、實用。

    首先它避免了分類整理的繁雜。

    我們每天都會看到很多資訊、遇到很多事情,而留給我們整理的時間卻不多,我們也不可能隨時隨地把他們分類存檔。特別是比較著急的時候,能簡單記錄下來已經不錯了。等我們再回頭整理的時候,也許已經被忘記了,就是不忘記,還要花上一些時間。如果是放到筆記本里,就沒這樣的煩惱,也不用專門花時間整理。

    這一點,我自己在工作中體會特別深刻。我每天都會接收很多檔案,跟很多人對接。同時在做的專案可能超過了十個。我就發現,當我接每一個檔案時,都會想一下放到哪個盤哪個資料夾裡,或者想一下這個專案的東西在哪個盤哪個資料夾裡。因為我不可能記得住那麼多東西,隨時都可以從腦袋裡調出來,尤其是我還記性超級差。這樣就會浪費很多時間。

    後來,我乾脆都一律先放到桌面上。但是,問題來了,桌面沒多久就滿得讓人眼花繚亂了,更可怕的是,隨時都有不明原因導致桌面的東西消失不見了。對於電腦盲來說,這簡直就是災難。

    再後來,我在D盤專門建了一個資料夾,把快捷方式放到了桌面上。每天接收的檔案,我都隨時甩到這個資料夾裡,再也不用在接檔案的時候花時間想放哪裡了,一秒直達,無需思考。而近期要做的事情,我也都放到這個資料夾裡,隨時檢視各種進度。

    這樣就節省了我大量時間,也免去了我在各種資料夾中切換來切換去的煩躁。

    這個資料夾,簡直就是我工作中的電子筆記本啊!一元化,真是超好用!

    而實體筆記本,可以記錄更多內容。

    翻開本書,前面彩插部分,我們就會看到,奧野宣之的筆記本里,蒐羅著五花八門的東西,不但有筆記,還有貼上的各種紙條、便籤。不論是上個月的旅行見聞、上週的會議記錄,還是這週一的隨想、昨天看到的有用新聞材料,都一一在筆記本里。如果要找、要用,只要去翻隨身帶著的筆記本就行了,根本不用擔心“昨天我寫在文件裡的思路,放進隨身碟忘記帶了”之類的事情發生。

    奧野宣之先生說,一元化筆記法有三個有點:

    第一,簡潔而簡單,不會造成混亂。第二,可以無壓力地持續使用。第三,自由度高,能隨意調整。

    放棄複雜、墨守成規的體系和煩瑣的分類整理,進透過持續使用一冊筆記本的方式,任何人都能用簡單的方式進行知識生產活動。

    2.利用筆記本積累素材,孕育創意

    在如今講究品牌和營銷的時代環境裡,各個行業都對創意都有著極大的需求。有好點子、好創意,才能創新和進步,才能吸引到客戶,才能創造財富。

    特別是各種文化從業人員,不斷的好創意就是金飯碗。

    創意從哪裡來?從日常積累中來。只有你接觸和積累到相當多的資訊,你才能觸類旁通茅塞頓開。創意不是憑空臆想,也不是幻想捏造,它必須有一定的基礎,有土壤和種子。我們生活本身,就是這個基礎。

    在基礎之上,資訊流和我們已有的思想碰撞,才能有創意的火花產生。

    奧野宣之舉了一個例子:

    他在假日去玩的時候,在地鐵上寫了一條筆記,大意是“在地鐵之中,閒來無事,便仔細閱讀了報紙上的一個地鐵年表。在手機上肯定也能看到,但這種無聊的東西誰會去看呢”。後來他又讀到這條簡單的筆記,於是想到這個素材可以用到“是選擇紙質還是網路媒體”的話題上,以此而進行了更深層的思考,由此而產生了自己的觀點。

    他說,這些想法、觀點,在辦公室坐著都不一定能想到,所以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靈光一閃”的時刻。

    這就是積累素材的神奇之處。這個時候,筆記本就承擔了偉大的使命。

    各種各樣的資訊混雜在一起,會刺激人們進行擴充套件思考,促進靈感的產生。這樣日復一日地思考,時間一久,對我們的企劃創意和文章創作都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當我們習慣用筆記本記錄生活點滴後,每天就會更多地接觸筆記本,也會更頻繁地把剛剛想到的點子順手記錄下來,甚至你會把昨天晚上的夢和靈感記錄下來。而在記錄的時候,你能看到前幾天寫下來的想法,快速閱讀寫得滿滿的筆記本,就可能想再讀一下收藏的新聞記事。用一點點時間去開動腦筋,長此以往,積累的想法就不容小噓了。

    3.活用素材生產知識

    近幾年,知識變現很流行,不少稍微有點什麼專業知識的人都想去變現,因為那變來的可是白花花的銀子,誰不喜歡呢!

    有一些人隨便在網上開個課就能賺錢,真是羨煞旁人。

    可是,木有知識怎麼辦?我們的知識還不夠變現,好著急的怎麼辦?

    這時,你就更應該用個筆記本來積累素材了,因為那些素材可能就是你生成知識的利器。

    奧野宣之說:你對自身經歷和考慮過的問題的記錄,會漸漸與知識生產發生聯絡。

    這個過程,可以分為5步:

    步驟1:收集——積累常識與作為研究課題的知識。

    每天你都可能遇到“發現之事、疑惑之事、在意之事”,或者其他的所思所想,都記錄下來,就是很好的素材。

    步驟2:咀嚼——閱讀、回想、深入思考積累的資訊。

    素材用來知識生產的時候,一定要重讀。在重讀中,可以有更多的想法,也能以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同一件事物,就能發掘更多的思想。

    步驟3:發酵——脫離課題,在潛意識層面思考。

    將經過咀嚼的素材重新組合,會發現更多的知識線索。比如把相關、相似或同類的話題排列出來,很容易就組成了話題。

    步驟4:頓悟——創意的誕生,突然之間驚呼“明白了!”“找到了!”

    步驟5:具體化——將創意化為成果。

    如圖所示:

    看,知識就產生了。

    此外,《如何有效整理資訊》中還介紹了很多記筆記的小技巧,甚至連怎麼選擇筆記本、筆都有建議,非常實用。筆記不僅是積累材料的手段,更代表了一種熱愛思考、時刻不忘吸取知識、認真對待生活、重視自身修養的積極態度。筆記,是在向自己的思想致敬。

  • 6 # 小小一座山

    我是一個寫作者,同時是一個至今保留著記日記習慣的記錄者,同時我還是一個記憶力超級不好的閱讀者。所以對我來說,只有反覆閱讀和整理記錄,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當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記錄,記錄下來才有重新去閱讀的機會,如果不記錄,那就等於什麼都沒看,還不如用著時間去玩遊戲,讓自己爽一下。

    所以,到底該如何將碎片化閱讀蒐集的資料,整理記錄下來呢?

    儲存資料

    利用分享功能,只准備一個app。

    我們先來看下碎片化閱讀的主要載體是什麼?

    閱讀紙質書是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情,你幾乎不可能在紙質書上實現碎片閱讀,如果你剛讀上書沒五分鐘就放下了,再次閱讀的時候我敢保證你幾乎不可能記住五分鐘之前你讀了什麼,你甚至不記得剛剛閱讀在書的什麼位置,等你好不容易找到了位置,你卻又要把書放下了。這種情況下別說碎片化閱讀了,估計只是讀了幾個字而已。

    各種app分散了我們的資訊,找起來也會很麻煩,而且有一些app肯能你第一次開啟之後就再也不會開啟第二次,所以,分享到一塊是最好的辦法。

    那如果分享不了怎麼辦?

    我幾乎沒有遇到這種情況,真的分享不了的,我們可以截圖,現在很多手機還設定了滾動截圖功能,我實在太愛這波操作了。再不行,我們還有錄屏,錄製的時候稍微翻慢一點就可以,也特別方便。

    基本上有了這兩點,就能將資料蒐集到一起了,你也有了自己強大的資料庫。

    整理資料

    如果你只是收藏,而沒有整理,內容還在,但他不是你的,除了佔你記憶體外起不到任何作用,要不?還是刪了吧!

    整理資料我推薦印象筆記和有道雲筆記。

    這兩個軟體都有非常好的管理檔案的功能,又是在網路上,不用擔心資料丟失。我不擅長資料分類,我就不展示自己的分類了,但對我自己來說夠用了,我相信你們在資料分類上會做的比我好。

    而且手機端和電腦端同步,無論你在哪裡,查閱非常方便,這兩個軟體也都有拍照上傳功能,你也可以將自己手機裡的截圖或者拍照資料上傳,但是我建議你最好用自己的語言整理成文字,更加精簡,也符合自己的語境和知識系統。

    當然,如果你有自己習慣的軟體也很好,只要能整理資訊,怎麼簡單怎麼來,只不過強調下,一個就好,別選很多個app,兩個都嫌多。

    其實也可以將第一部蒐集資料的時候就直接蒐集到印象筆記或者有道雲筆記。但是我在實際操作的時候發現有的時候並不是很方便,電腦使用受瀏覽器限制,手機分享常常分享的是網址而不是內容,所以我在蒐集資料這一步就捨棄了這一點。如果你能解決這些問題,那當然就會更方便。

    所以綜上,碎片化閱讀整理資訊,其實你要做的就是先將資料蒐集,再用自己的方式整理,放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中,用的時候隨用隨查。

    但其實有的時候,用手機,不如隨手拿一隻筆一個本子記錄的方便,或者在閱讀的時候突然有靈感,寫字其實更有感覺,這時候該怎麼辦?我建議你讀一本書——《如何有效整理資訊》。

    這是作家奧野宣之的作品,他的另一本書《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是這本書的姊妹篇,也寫的非常好,推薦看一看。

    《如何有效整理資訊》這本書詳細的指導我們該如何整理資訊,其中一個核心觀點就是——“一元筆記法”。

    也就是說你需要準備一本筆記本,有且只有這一本筆記本,想些什麼寫什麼,想貼什麼貼什麼。突然想到明天要買幾件東西,需要提醒自己一下——寫在上面;

    今天看了一部電影,覺得很好看,電影票怎麼處理呢?——貼上去;

    看書的時候突然有靈感,想寫點看法——寫上去。

    ……

    我嘗試了一段時間,特別特別好。以前不知道往哪裡記,現在只要記在一本本子上,找資料也只要翻這一本本子就好了,也省去了查閱的麻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司機感冒咳嗽吃什麼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