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3
回覆列表
  • 1 # 西域西行

    范蠡

    春秋末期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隱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為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傳說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鉅富,三散家財。後定居於宋國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南),自號“陶朱公”。

    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尊之為財神。

    經商理念:計然之術

    所謂計然之術,是指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

    ⑴注意選擇經商環境,把握有利時機,運用市場規律,做事有準備,不盲目。

    據時而動,得失均衡。范蠡關於把握時機的全面論述很有現代價值。他的待乏原則實際上是要求經營者站在時機的面前,超時以待,就像以網張魚須迎之方能獲獵。

    ⑵“知鬥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

    ”知道要打仗,所以要從各方面做好準備,知道貨物何時需用,才懂得貨物的價值。只有把時和用這兩者的關係搞清楚了,那麼各種貨物的供需情況和行情才能看得清楚。

    ⑶抓住現時得時無怠,因為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

    其三是從時而追。處於這種境況要講究一個快字,指出從時者,猶救火,追亡人。

    ⑷銷售理論,貴出賤取。

    貴出如糞土,當商品價格漲到最高點時,要果斷出手。貴上極則反賤。賤取如珠玉,當商品價格跌落到最低點,要像珠玉一樣買進,賤下極則反貴。

    ⑸三八價格,農末俱利。

    范蠡以為“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闢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商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會經營糧食商品;農民的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會去發展農業生產。商人與農民同時受害,就會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最好的辦法就是由政府把糧食價格控制在八十和三十之間,這樣農民和商人就可以同時獲利。

    ⑹積著理論。

    “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要合理地貯存商品,加速資金週轉,保證貨物質量。

    ⑺薄利多銷。

    范蠡主張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銷,不求暴利,這種非常人性化的主張,符合中國傳統思想中經商求誠信、求義的原則。

  • 2 # 兩分半歷史

    從政能強國,經商能大富—范蠡

    范蠡,字少伯,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戰國末期的軍事家、政治家和經濟學家。輔助勾踐滅吳興越,稱霸中原。然而他功成身退,離開勾踐,先到齊國東北端的濱海地區(今蓬萊一帶),後又到西南端的陶(今菏澤南面),從事商業活動。“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成為遠近聞名的商業鉅富,被譽為華夏商人的聖祖。

    1、把握行情,人取我予

    儘可能滿足人們生活中的需求,但是這種需求是複雜的,會隨著時令、季節、社會行情等的影響,因此需要有很好的市場嗅覺,捕捉到商機,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善捕商機,善用時機

      范蠡在對商機的把握上技高一籌。宜興鼎蜀山區附近的泥土黏力強,耐火燒,宜做陶器,當地很多人都知道,但只有范蠡意識到了這裡的商機。他用商人的頭腦,以實際行動把有利的條件轉變為現實。這告訴我們,把握機會,立即行動,搶佔先機是商界人士的首要必備的內在素質。

      此外,范蠡提出“賤取如珠玉”、“貴出如糞土”即進貨時,當貨物的價格低於價值,就要像珠寶一樣採購;在出售時,只要價格高於進價,就應視之如糞土,儘快出售。惟有這樣加快週轉速度,才能獲取較高的利潤。

    2、讓貨等人,待乏貿易

    范蠡運用農業豐歉迴圈論,來調節自己手頭的物資,具體講就是,要充分準備反季節的商品,比如:夏天準備毛皮大衣,冬天準備涼快的衣服,天氣旱了就準備船,雨水多了就準備車。核心原則是:讓貨等人,不能讓人等貨。這樣才能在市場上佔據制高點,佔據優勢。

    3、誠信經商,不求暴利

    據《史記》記載,范蠡“侯時轉物,逐十一之利”,這大意就是在貫徹中國傳統思想中經商求“誠信”,求義的原則,而且薄利多銷,不求暴利,日積月累,必成大富。當今很多商人都秉承這一理念,李嘉誠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在他的辦公室裡掛著 誠信兩個大字。

    4、因地制宜,多種經營

    范蠡商業帝國中的每一個產業,都精心挑選合適的地點,充分發揮當地的優勢,謀求最好的經濟效益。他離開越國後,來到齊,齊這個地方土地肥沃,於是范蠡主要發展農業;到了陶這個地方後,他看當地氣候適合養殖動物,因此他教會當地村民,飼養多種牲畜,並且還提倡養魚。

    5、注重質量,不圖僥倖

    § 范蠡非常注重自己生成產品的質量,對於品質不好的產品,會讓人吃掉,而不作為出售的貨物儲存,不去計較這些方面造成的些許經濟損失。其實現在很多企業也是這樣,特別是網際網路時代,督促了整個社會都在講使用者體驗,講以產品質量來定輸贏。

    6、埋頭苦幹,勞動致富

    § 范蠡並沒有因為之前自己是越國的上將軍而不願意勞動,相反他坦然面對這一切,埋頭苦幹,勞動致富。這一點對於後世的我們是很有警醒意義的,試想我們作為再平凡不過的人,是不是應該像范蠡那樣多一些埋頭苦幹的精神,才能闖蕩出一番事業。

    7、盡散其財,富好行德

    范蠡是中國最早的慈善家,他將錢財分給窮人和自己的遠房兄弟,受到了人們的高度讚揚,現如今這些企業家每個人基本也都有自己的慈善基金會,用於關注公益事業,回饋社會。

    范蠡的經商之道,基本涵蓋了做生意的本質,其中蘊含了很多經濟學原理,不僅是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而且更是一種利國利民的經商法寶!

  • 3 # 六哥博物館

    陶朱公范蠡

    范蠡,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范蠡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傳說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後定居於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期間三次經商成鉅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被視為順陽範氏之先祖。

    陶朱公范蠡著有《陶朱商經十八法》,分為三謀和三略,是為:人謀,事謀,物謀;貨略,價略,市略;這三謀三略,乃陶朱商經十八法之要義。後世還流傳有陶朱公《商訓》、陶朱致富《十二戒》等。

    陶朱公經商十二則

    1、能識人,知人善惡,賬目不負。

    2、能接納,禮文相待,交往者眾。

    3、能安業,厭故喜新,商賈大病。

    4、能整頓,貨物整齊,奪人心目。

    5、能敏捷,猶豫不決,終歸無成。

    6、能討帳,勤謹不怠,取行自多。

    7、能用人,因才四用,任事有賴。

    8、能辨論,生財有道,闡發愚蒙。

    9、能辦貨,置貨不苛,蝕本便經。

    10、能知機,售寧隨時,可稱名哲。

    11、能倡率,躬行必律,親感自生。

    12、能運數,多寡寬緊,酌中而行。

    陶朱公經商十二戒

    1、勿鄙陋,應納無文,交關不至。

    2、勿優柔,胸無果斷,經營不振。

    3、勿虛華,用度無節,破敗之端。

    4、勿強辯,暴以待人,禍患難免。

    5、勿懶惰,取討不力,賬目無有。

    6、勿輕出,貨物輕出,血本必虧。

    7、勿急趨,貨重爭趨。須防跌價。

    8、勿昧時,依時貯發,各有常道。

    9、勿固執,拘執不通,便成枯木。

    10、勿貪賒,貪賒多估,承賣莫結。

    11、勿薄蓄,貨賤貯積,恢復必速。

    12、勿痴貨,優劣不分,貽害非淺。

    陶朱公經商十八法:

    1. 生意要勤快,切勿懶惰,懶惰則百事廢;

    2. 價格要定明,切勿含糊,含糊則爭執多;

    3. 費用要節儉,切勿奢華,奢華則錢財竭;

    4. 賒欠要識人,切勿濫出,濫出則血本虧;

    5. 貨物要百驗,切勿濫入,濫入則貨價減;

    6. 錢財要明慎,切勿糊塗,糊塗則弊端生;

    7. 臨事要盡責,切勿妄託,妄託則受害大;

    8. 賬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則資本滯;

    9. 接納要謙和,切勿暴躁,暴躁則交易少;

    10.主心要安靜,切勿妄動,妄動則誤事多;

    11.工作要精細,切勿粗糙,粗糙則出劣品;

    12.談話要規矩,切勿浮躁,浮躁則失事多;

    13.出入要謹慎,切勿潦草,潦草則錯誤多;

    14.用人要公正,切勿歪斜,歪斜則託付難;

    15.優劣要細分,切勿混淆,混淆則耗用大;

    16.貨物要修正,切勿散漫,散漫則查點難;

    17.期限要約定,切勿馬虎,馬虎則失信用;

    18.買賣要隨時,切勿拖延,拖延則失良機。

    商聖陶朱公經商“三謀三略”

    一、《三謀》:

    《人謀》

    用人要正,忠奸定興廢。

    大事要慎,妄託受大害。

    待人忌躁,暴躁交易少。

    處事宜靜,浮躁誤事多。

    言行宜和,和氣能生財。

    做事宜勤,懶惰百事廢。

    《事謀》

    用度宜儉,奢華財源敗。

    做工宜精,粗糙出劣品。

    貨期要準,馬虎失信用。

    交易要速,拖延失良機。

    進貨要嚴,濫入貨價減。

    出納要謹,潦草差錯多。

    《物謀》

    優劣要清,混淆耗損大。

    存物要整,散漫難查點。

    價格要明,含糊多爭執。

    賒欠要審,濫出虧血本。

    帳目要清,糊塗弊端生。

    查帳要勤,懈怠滯本金。

    二、《三略》:

    積著之理,務完物,審貴賤,無息幣。

    范蠡說的“三略”是聚財的原理,他歸納為三點:務完物,審貴賤,無息幣。意思是說,貨物的品質要完美,要注意價格變化規律,莫要使貨幣停止流動。

    務完物是《貨略》的核心,他說:“以物相貿易, 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

    審貴賤是《價略》的核心,價格問題頗為複雜。范蠡主要強調:“論其有餘不足則貴賤之。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范蠡說的價格原理,就是貨物供求關係的有餘與不足;他指出了價格變化中物極必反的規律,“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乃是范蠡經營商業的名言。

    《市略》講資本金營運策略。范蠡的“無息幣”就是說貨物、資金都要不停地迴圈,運轉。他說,如此“則幣欲其行如流水。”幣即錢,錢即泉,川流不息,乃至大匯。

    結語

    其實范蠡無論是從政還是經商,其技 巧層面的東西並非多麼高明精妙,助其成 功的往往是一些最簡單,最質樸的,人人 都懂得的道理。但當我們掌握了越多的技 能後,這些質樸自然的東西反倒被掩蓋或 遺忘了,而恰恰這些東西是我們絕大多數 人欠缺的大道,用在經商上,就是為商大道。

  • 4 # 解讀中國文化

    陶朱公經商18法:

    生意要勤快,切勿懶惰,懶惰則百事廢。

    接納要謙和,切勿暴躁,暴躁則交易少。

    價格要訂明,切勿含糊,含糊則爭執多。

    賬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則資本滯。

    貨物要整理,切勿散漫,散漫則查點難。

    出納要謹慎,切勿大意,大意則錯漏多。

    臨事要盡責,切勿放任,放任則受害大。

    用度要節儉,切勿奢侈,奢侈則錢財竭。

    買賣要隨時,切勿拖延,拖延則機會失。

    賒欠要識人,切勿濫出,濫出則血本虧。

    優劣要分清,切勿混淆,混淆則耗用大。

    用人要方正,切勿歪斜,歪斜則託付難。

    貨物要面驗,切勿濫入,濫入則質價低。

    錢賬要清楚,切勿糊塗,糊塗則弊竇生。

    主心要鎮定,切勿妄作,妄作則誤事多。

    工作要細心,切勿粗糙,粗糙則出劣品。

    說話要規矩,切勿浮躁,浮躁則失事多。

    期限要約定,切勿延遲,延遲則信用失。

  • 5 # 歷史解說

    范蠡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商業家,因此他的經商哲學影響世世代代人,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那麼范蠡經商之道是什麼,他的經商十八則是什麼,有什麼啟迪呢?

      范蠡(lǐ) ,字少伯,華夏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淅川縣)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道家和經濟學家。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傳說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於五湖之中,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鉅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被視為順陽範氏之先祖。

    范蠡經商十八則:

      根據陶朱公的經商思想加工整理而成的《陶朱公生意經》,又稱《陶朱公商經》、《陶朱公商訓》或《陶朱公經商十八則》,至今仍在定陶一帶流傳。《陶朱公生意經》內容如下:

      生意要勤快,懶惰百事廢。

      用度要節儉,奢華錢財竭。

      價格要證明,含糊爭執多。

      賒欠要證人,濫欠血本虧。

      貨物要面驗,濫入質價減。

      出入要謙慎,潦草錯誤多。

      用人要方正,歪斜託付難。

      優劣要細分,混淆耗用大。

      貨物要修正,散漫查點難。

      期限要約定,馬虎失信用。

      買賣要隨時,拖延失良機。

      錢財要明慎,糊塗弊端生。

      臨事要盡責,委託受害大。

      賬目要稽查,懈怠資本滯。

      接納要謙和,暴躁交易少。

      主心要寧靜,妄動誤事多。

      說話要規矩,浮躁失事多。

      工作要精細,粗糙出劣品。

    范蠡經商之道啟迪:

      1.善於學習貴於應用

      范蠡善於向先人和老師學習治國經商之策。他曾拜計然為師,計然是老子的弟子,是當時有名的戰略家、思想家和經濟學家。范蠡向他學習了中國古代最早的商業理論,諸如“貴流通”、“尚平均”、“戒滯停”,范蠡將老師的治國經商經典融會貫通,著有《計然篇》。

      在具體的經商實踐活動中,范蠡創立或運用了“勸農桑,務積穀”;“農末兼營”;“人棄我取,人取我予”;“待乏貿易:夏則資皮、冬則資緆(細麻布);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侯時轉物,逐十一之利”;“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平糶各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等具體的經商管理之道。

      歷史上對范蠡的評價,也多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謀略方面,如班固《漢書·古今人表》中范蠡被列為九等人的第三等——智人。上面是聖人和仁人。智人,即有智慧有謀略之人。三國時劉邵在《人物誌》中則把范蠡列為術家。說:“思通道化,策謀奇妙,是謂術家,范蠡、張良是也。”古往今來,許多人都把范蠡看作是既有理論建樹,又有豐碩成果的高人看待。

    2.選擇環境適宜經商

      范蠡棄官從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下海,風險很大,他必須選擇適宜的地點和環境。

      他首選的地點是海濱,“范蠡在東海之濱,治產業,有積蓄。然後,桴海至齊。”因為海濱資源豐富,既可農耕,又可魚鹽,還可以做生意,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的優勢,取得最好的收益。所以他先是在東海之濱,後到齊國也是先在海邊發展。因為他在海濱經營有方,成為富翁。

      最後選擇的地點是陶,就是今日的肥城陶山。陶山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居於“天下之中”,確為“諸侯四通”,是個理想的經商之處。范蠡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轉運貨物,“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史記·貨殖列傳》),順其自然,待時而動。過不多久,陶山就成了繁榮的經貿之城,當然范蠡也成了大富翁。

      3.賤買貴賣薄利多銷

      經商之道在於賤買貴賣薄利多銷,而這一原則的感悟和把握,也經歷了很長時間。范蠡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明確了“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 (《史記·貨殖列傳》)的道理。

      就是說,物價高到極點就會下降,下降到極點就會上升,所以價格高的時候應當出手,而價格低時應當買進,這樣才能加快資金的流轉,取得較好的收益。

      范蠡不僅這樣說,而且也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能在商海中發財致富。

      賤買貴賣的操作,要把握好商機,商機變化莫測,有時轉瞬即逝。范蠡主張“能敏捷,猶豫不決,終歸無成”。關鍵時刻應該當機立斷,迅速抉擇或買或賣。再如“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在商品價格高位,他人奇貨可居時,范蠡卻將貨物如糞土一樣丟擲,反之在商品價格低迷時,收購貨物如珠玉而不厭其多,可謂“能知機,售貯隨時”、“買賣隨時,挨延則機宜失”。(《陶朱公商訓》)這種放得開、收得攏的大家氣派實屬鉅商大賈所獨有。也是千百年來經商致富的寶典。這些經驗被後人歸納整理,形成了《陶朱公商訓》流傳至今。

      但是如何能在變化莫測的市場中,加快賤買貴賣的週期,順利地買進來賣出去,使資金流轉起來,必須靠薄利多銷和公平交易來支援。范蠡對這一點看得非常清楚,並積極地身體力行。

      《史記·貨殖列傳》載:“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居無何,則致資累鉅萬。”

      “逐什一之利”就是隻想得到10%的利潤,在那個歷史時期,商品10%的利潤率是非常低的,因為,那時運輸極其不方便,成本很高,戰爭和匪患使經營風險很大,做生意的人很少,因此價格偏離價值的幅度很大,而且,從當時的經濟發達情況分析,還沒出現利潤率精確的計算方法,因此,范蠡賺取10%的利潤應該是毛利率。這樣低的利潤率卻能使范蠡迅速成為巨賈,主要是薄利多銷的結果,因為價格便宜,所以交易數額巨大,這樣總體的利潤額還是很高的。同時商品銷售快不積壓,減少了倉儲成本加快資金週轉,如此運轉下來,才使范蠡“致資累鉅萬”。

    4.識別需求開發市場

      范蠡經商,善於掌握各種資訊,善於分析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需求,並根據這些資訊來預測市場,開發出各種商品滿足人們的需求。

      范蠡離開越國來到齊國,安頓好自己的家園以後,便帶領家人及奴僕到附近的蓬萊及齊魯以東各地考察年景和商貿情況。每到一處,他都要了解那裡的社會現狀、歷史、地理、風俗、人情、物產、物價、商品產地及供需量。回到海濱後,他根據在各地掌握的市場資訊,把自家生產的各種皮貨、絹、紗、綢、緞、食鹽等,用車運往各地銷售。

      同時他根據調查的資訊和經驗,對未來的市場作好預測,他主張“夏則資皮,冬則資絺(細麻布),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意思就是在夏天做皮草的生意,冬天做布匹的生意,發生水災時做車的生意,在旱災時做船的生意。這種超前市場的生意,沒有人競爭,成本比較低,而機遇來到時,收益往往比較高,因為,冬天人們要買皮草,夏天要布匹,水災來臨時要用船,水災過後人就會用到車,必然導致這些商品的稀缺和價格上漲。范蠡正是透過這種市場預測來超前生產和採購,從而取得了豐厚的收益。

      范蠡經商的宗旨是“人棄我取,人取我與。”他善於細心觀察,開發出各種商品來滿足人們的需求。

      “范蠡商業經營的最主要目標是‘人取我予’,即滿足人們生活與生產的需求,這種需求不僅是多方面、多層次的,而且與時令、季節的關係也很密切。他能把握時機,能提供市場最需要的東西,當然就會立於不敗之地。”(《從政治家到商聖的智慧》)

      他把別人不要的長長短短,粗粗細細的竹子買下來,把粗的做成農具的柄,細的削薄做掃帚。他把別人不要的長長短短,粗粗細細的蘆葦買下來,把蘆花紮成掃帚。蘆杆編成蘆簾,揀粗的壓扁織成蘆蓆。他把別人不要的貨劣價低的樹樁買下來,把小的樹樁做成木榫,大的做成砧板,長的做成棒槌。據說他還是醬的發明者;還曾改進了陶器製作技術,是造缸的能手,被太湖一帶的工匠們尊稱為“造缸先師”。

      他根據人們的需要,開發出各種商品,投放市場後,滿足了多方面多層次的消費者需求,當然他也會得到豐厚的回報。

      當今盛世,人們對商品的需求越來越高,越來越複雜,所以要想經營成功,必須以顧客為關注焦點,把市場調查和產品開發放在第一位,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例如大連船舶重工生產的巴拿馬型油輪,因為要透過狹窄的蘇伊士運河,所以船舶的長、寬、高和吃水深度都有嚴格的規定,船舶的載重量,國際上通常都在六萬噸以下。面對這種無可奈何的狀況,石油輸入國和船東,都有一個強烈的需求和期望,能否讓船舶的單船載油量,再增加幾千噸或更多。這樣不僅可以降低運輸成本,而且還可以規避中東隨時中斷供油的風險。

      該公司掌握了顧客真正的需求,終於開發出滿足相關船舶規範的7.6萬噸巴拿馬新型油輪,解了顧客的燃眉之急。短期內訂單居然達到44條之多,總噸位達到了325萬噸,企業也因為這項產品開發而獲得了顯著的績效。

      工業如是,商業如是,各個行業都如是,只有識別顧客的需求,開發新產品來滿足顧客需求,才能創造顧客,才能取得優異的績效。

    5.誠信經營質量為本

      自古以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經商就是為了獲利,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范蠡經商,講究誠信為本,所謂誠信為本,首先要貨真價實,價實就是薄利多銷和買賣公平。貨真,就是商品要有適用的使用價值,具體體現為質量。范蠡非常重視商品的質量。

      顧客購買商品,實際上是購買商品的使用價值。如果商品質量有問題,效能不好,不能滿足顧客的需要,肯定這種商品不會再有顧客問津。這一點范蠡有相當深刻的認識。他說:“積著之理,務完物。”(《史記·貨殖列傳》)經商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財富,但不能以假冒偽劣的商品騙人,經營的商品一定要有上好的質量,也只有如此,才容易出手,取得信譽,才能開拓出更大的市場。

      在滿足人們需求的各種商品中,有些特殊的商品,例如海鮮品、蔬菜和水果等,它們要求儲存條件好,交易流轉快,否則就容易腐敗變質。范蠡主張:“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史記·貨殖列傳》)對這些易腐爛,不能較長時間儲存的商品,不要追求高利潤而延誤了出售的時間,有了適應的利潤就應及時拋售。這樣可以保證這些特殊商品的質量,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

      范蠡在陶山經商致富之後,人們敬仰他的人品和商德,尊稱其為陶朱公,並將其經商秘籍整理成《陶朱公商訓》,其中,描述了范蠡關於靠檢驗來保證商品質量的思想。

      在經商過程中,他要求“工作要精細,粗糙出劣品”,只有工作精細,才能避免不合格品的出現。對採購的產品一定要的出現。對採購的產品一定要嚴格把關,這就是我們當今質量體系要求的進貨檢驗,商業與製造業不同,商業本身往往不生產產品,而是買進來賣出去,所以進貨檢驗是質量保證的關鍵。因此要“貨物要面驗,濫入質價減”;“優劣要細分,混淆耗用大”;“貨物要修正,散漫查點難。”在這裡,明確提出了對於採購的商品,要當面進行進貨檢驗,分清優劣,避免假冒偽劣商品混進來。同時對已經採購進來的內部的商品,要進行再次的檢驗、整理和儲存,對不合格商品要進行適當的處置,不能讓不合格商品影響商業信譽。

      6.互利合作雙方共贏

      范蠡在齊國經商中的販馬成功,就是合作雙贏的案例。

      當時,范蠡看到吳越一帶需要好馬。這種好馬齊國有,當時正值兵荒馬亂,沿途強盜劫匪很多,販馬有風險。他了解到齊國有一個經常販運麻布到吳越的鉅商姜子盾。他因常販運麻布早已用金銀買通了沿途強人。於是,范蠡想和他合作,他寫了一張榜文,說他組建了一個馬隊,開業酬賓,可免費幫人向吳越運送貨物。不出所料,姜子盾果然找到范蠡,求運麻布。范蠡滿口答應。就這樣,范蠡與姜子盾一路同行,貨物連同馬匹都安全到達吳越。范蠡雖然沒有收姜子盾的錢,但是,馬匹在吳越很快賣出,范蠡因此賺了一大筆錢。

      范蠡經商,主張仁義,可以說是儒商的鼻祖,他從來不像一般商家那樣精打細算,盤剝斂財,而是對合作者謙和禮讓,對待僱工十分慷慨。遇到災年減產,就減免地租,同時,開粥場賑濟災民。在年初,和一些農民、商人簽訂商品收購合約,到年底如果商品價格上漲,范蠡按照市場現價收購,如果價格下跌,就嚴格履行合約價格,由此,各地商人都願意和范蠡做生意,工匠與農民也願意為范蠡作工。雖然表面看來這樣做吃些虧,但是卻擁有了大量優質穩定的合作伙伴,長期的精誠合作,使商業經營有後盾,使總成本降低很多,也還是達到了合作互利的收效。

      四、後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范蠡不僅是一個商業理論家,建立了許多古典的商業理論,而且是卓有成效的實踐家,在商海里拼搏了20餘年,成為家財萬貫樂善好施的宏商巨賈,直到公元前448年,范蠡已經88歲高齡,才結束了自己耄耋老人的傳奇的一生。

  • 6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范蠡,公元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年楚華人。

    曾輔佐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吳興越,功成身退。北上經商,居陶,號朱公。經商致富具有很多經商理論,致富後,肯於幫助別人,威名遠播。堪稱“中華自古商之祖”。

    生意要勤快,切勿懶惰,懶惰則百事廢;

    價格要定明,切勿含糊,含糊則爭執多;

    費用要節儉,切勿奢華,奢華則錢財竭;

    賒欠要識人,切勿濫出,濫出則血本虧;

    貨物要百驗,切勿濫入,濫入則貨價減;

    錢財要明慎,切勿糊塗,糊塗則弊端生;

    臨事要盡責,切勿妄託,妄託則受害大;

    賬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則資本滯;

    接納要謙和,切勿暴躁,暴躁則交易少;

    主心要安靜,切勿妄動,妄動則誤事多;

    工作要精細,切勿粗糙,粗糙則出劣品;

    談話要規矩,切勿浮躁,浮躁則失事多;

    出入要謹慎,切勿潦草,潦草則錯誤多;

    用人要公正,切勿歪斜,歪斜則託付難;

    優劣要細分,切勿混淆,混淆則耗用大;

    貨物要修正,切勿散漫,散漫則查點難;

    期限要約定,切勿馬虎,馬虎則失信用;

    買賣要隨時,切勿拖延,拖延則失良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無兒無女的親戚得了癌症想借十萬,可又沒償還能力,借不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