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島知風

    王輔臣是明末清初時期的一員勇將,他在歷史上外號比較多,知名的外號主要就是“活呂布”和“馬鷂子”,王輔臣的一生所為也確實對的起“活呂布”的外號,數易其主,他的上司基本都是不得好死,而王輔臣卻總能平安無事。如果說呂布是喊你一聲“義父”你敢答應嗎?那王輔臣則是喊你一聲“將軍”你敢答應嗎?

    因此王輔臣是明末清初時期著名的“牆頭草”,所以這樣的人即便再是驍勇善戰,康熙能對他放心任用嗎?既然受到康熙猜忌,自盡是他明智之舉。

    王輔臣本姓李,他原名叫作李輔臣,他的父母本是明末時期一位中級官員家的傭人,由於父母常年在官員家中工作,李輔臣自幼就被散養,因此養成了好勇鬥狠的性格。

    李輔臣成年之後沒有手藝,也就沒有生計,整日靠父母養活,還性格豪爽出手闊綽,因此後來父母去世之後,他手裡再無餘財。恰好他家中還有一位姐姐,他的姐姐嫁給了一位叫劉一衝的農民,當時正逢明末農民大起義,劉一衝早就加入了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之中,劉一衝此時在農民起義中已經成為一個首領,於是李輔臣就前往投靠姐夫劉一衝也加入了農民起義軍。

    李輔臣身材高大威猛,性格還極為勇狠,在戰場上毫無畏懼,因此他的姐夫劉一衝對他也是比較欣賞和重用。

    但後來劉一衝發現這個小舅子性格不好,出手闊綽不說且還嗜賭成性,曾經一夜之間輸掉了六百多兩銀子,這其中肯定有“扶弟魔”的姐姐拿著劉一衝的錢幫李輔臣還賭債,因此劉一衝對這個小舅子十分惱怒,他就打算殺掉這個不學無術的小舅子,結果劉一衝太孬了,在和李輔臣喝酒時想暗算他,結果沒成功還被人家反殺了。

    李輔臣殺了親姐夫劉一衝,那在農民起義軍裡肯定是混不下去了,於是他連夜逃亡,他就跑到了明朝大同總兵姜瓖麾下投軍。姜瓖麾下有一名參將叫王進朝,他在招兵時一下就看中了身材魁偉,面目白皙俊朗的李輔臣。

    王進朝一生無子,他很欣賞李輔臣的能力和外貌,於是他就收了李輔臣做義子,因此李輔臣改名為王輔臣。

    後來王進朝去世,王輔臣就統領了王進朝麾下的軍隊,總兵姜瓖對王輔臣也是比較賞識有加,因此他也默認了王輔臣繼續統軍。王輔臣在軍隊中向來好穿白袍白甲外加他善於使用長槍,這個造型看起來非常酷似民間流傳的呂布形象,所以當時軍隊之中都給他送外號為“活呂布”。

    李自成佔據山陝地區之後,大同總兵姜瓖見勢不妙,他決定舉大同兵馬投降李自成,而作為姜瓖極為倚重和信任的部將,王輔臣也隨姜瓖投降了李自成。

    李自成兵不血刃佔領了的大同,雖然李自成依舊讓姜瓖繼續出任大同總兵,但他留下了大順軍的兩名將領張天琳和柯天相留守大同,因此姜瓖名義上是總兵,實際上他是受到張、柯二人管制。

    李自成雖然很順利地攻克了北京,並把崇禎帝逼到景山自縊,但是他在北京僅40余天很快就被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趕出了北京,李自成被吳三桂和清軍聯軍擊敗後一路西逃,而清軍也依舊對李自成窮追不捨,很快李自成所佔據的山陝地區原來的明朝降將都望風投降了清朝。

    姜瓖也不例外,在清軍進入山西后,姜瓖就和王輔臣商議現在李自成敗局已定,應該投降清朝才能保全自身,王輔臣也贊同姜瓖投降清朝,但大同還有大順軍的張天琳和柯天相,王輔臣當即向姜瓖拍胸保證,不出三天自己就能將張、柯二人首級獻給總兵。

    王輔臣果然沒有食言,他以姜瓖名義邀請張天琳和柯天相喝花酒,並言明有絕美的大同婆姨伺候,張、柯二人不知姜瓖和王輔臣早已決定投降清朝,於是毫無防備的就欣然前往赴宴,結果就是哪裡有絕美的大同婆姨等候他們,真正等候的是想送他們上西天的殺神王輔臣。

    王輔臣替姜瓖斬殺了大順軍的張天琳和柯天相,姜瓖命王輔臣攜張、柯二人首級去清軍大營正式向清朝歸順投降。當時的清朝是順治時期,實際卻由順治的叔叔攝政王多爾袞攝政,多爾袞接受了姜瓖投降,依舊讓姜瓖為大同總兵鎮守大同。

    其實多爾袞對姜瓖這種反覆投降之人並不信任,而且也瞧不起他,所以多爾袞隨後命自己的同母親哥哥英親王阿濟格留守大同,因此姜瓖再度成為名義上的大同總兵,阿濟格又騎在了他的頭上。

    阿濟格是清初的開國功勳之一,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二子。阿濟格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之人,他雖然驍勇善戰,但政治智商極其低下,不懂得搞政治拉攏,在大同實行殘暴統治,為人還非常好色,是典型的殘暴好色之徒。

    阿濟格以大同百姓不肯剃髮為名,對當地百姓進行殘酷打擊,同時他十分好色,他的手下經常還肆意擄走民女供其侮辱。姜瓖的遠房侄子娶媳婦兒,新娘正在花轎上,偶然間被阿濟格相中,阿濟格直接將新娘子強搶而去。

    後來姜瓖的遠房侄子央求他去幫忙要回媳婦兒,姜瓖自認為阿濟格應該會給自己幾分薄面,於是就到阿濟格的府上要人,結果阿濟格非但不給,還一頓棍棒把姜瓖打了出去。除了阿濟格對姜瓖的輕視,多爾袞也很不信任姜瓖,經常把姜瓖叫到北京去警告訓斥一番。

    在這種情況下姜瓖於是萌生出反清復明的心理,順治五年(1648年),多爾袞能征善戰的同母弟弟豫親王多鐸病逝,多爾袞為此悲痛染病,姜瓖於是想趁此時機起兵反清,他最先問大將王輔臣願不願意與自己反清,王輔臣當時還是比較講義氣,他當即表示願意與姜瓖共同反清。

    姜瓖隨後和王輔臣領兵直殺進阿濟格在大同的英親王府,阿濟格被姜瓖突然殺得是毫無防備,但阿濟格尤為勇武,他親自持刀抵抗姜瓖的叛軍。王輔臣與阿濟格正面交鋒,阿濟格才突然發現姜瓖手下居然有這麼勇猛的將領,最終阿濟格隻身逃跑。

    姜瓖趕走阿濟格之後,自稱興漢將軍,宣佈效忠南明永曆帝,打起反清復明的口號,姜瓖起義得到了周圍很多前明降清將領的響應,瞬間山陝地區十多個地區宣佈響應姜瓖起義,一時之間姜瓖聲勢頗為浩大,這件事史稱“姜瓖大同反正”。

    遠在北京染病的多爾袞聞訊大驚,他親自率八旗精銳前來支援阿濟格,有了八旗精銳做後盾,阿濟格又滿血復活,揚言攻克大同必定屠殺全城居民以洩憤。

    王輔臣也是在此讓清朝八旗精銳聞風喪膽,王輔臣作為姜瓖麾下大將,屢次率兵抵禦清軍,王輔臣臨陣時騎著黃馬,一身白袍白甲一根亮銀槍,在八旗軍中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由於王輔臣的機動性和靈活性都像極了麻雀,因此被當時滿洲八旗軍稱之為“馬鷂子”。

    因為王輔臣的驍勇善戰,所以對這些身經百戰的八旗精銳造成了很大心理陰影,每當王輔臣在戰陣中左衝右突時,這些八旗士兵必定會紛紛避讓並高喊“馬鷂子來啦”,就連一向自認為勇武絕倫的阿濟格對這個曾經差點殺死自己的“馬鷂子”也是十分欣賞。

    多爾袞帶病徵討姜瓖卻遇上了勇猛絕倫的王輔臣,因此多爾袞對大同的合圍兩次因為王輔臣的驍勇善戰被擊退,所以多爾袞抽調了華北地區絕大部分可調動的部隊前來參與圍剿大同。

    很快在清軍的重兵圍剿之下,大同被徹底圍困成一座孤城,王輔臣深知局勢之艱難,於是他為了保全自身,在姜瓖敗亡前夕,王輔臣單槍匹馬赴阿濟格大營請降。阿濟格當時聽聞“馬鷂子”來投降十分高興。

    後來姜瓖部將楊振威將其殺害開啟大同城門放清軍入城,大同才徹底被平定。阿濟格認為大同軍民負隅頑抗,於是為了起到震懾其他城市的作用,阿濟格下令清軍將大同城內除了王輔臣和楊振威及其所部投降將士家屬之外全部大同軍民就地屠殺,史稱“大同之屠”。

    據後來清朝派遣出任大同知府統計,知府就任時大同全城上下僅剩監獄中的五名重犯,後來該知府上書清廷,認為苦主已經沒有了,五名重犯可以無罪釋放了,由此可見大同之屠的慘烈。

    王輔臣由於早早投降了阿濟格,所以躲過了大同之屠,但多爾袞卻並不信任王輔臣,他褫奪了王輔臣兵權,將他和部下全部編入辛者庫罪籍,命王輔臣入京待罪。王輔臣雖然是以罪籍身份來到北京,但當時滿洲人崇尚勇武,而王輔臣的勇武之名讓八旗精銳都聞風喪膽,因此滿洲貴族對王輔臣大多是比較欽佩,由此當時的北京滿洲貴族無不以識得“馬鷂子”王輔臣為榮。

    多爾袞去世之後,順治親政,順治還是十分欣賞王輔臣,只是當初礙於多爾袞而不敢啟用王輔臣而已,多爾袞去世後,順治立刻提拔王輔臣做了一等侍衛。

    而到這時候王輔臣已經先後從農民軍叛變到明軍,從明軍叛變到農民軍,從農民軍叛變到清軍,從清軍叛變到明軍,又從明軍叛變到清軍五次叛變,順治對王輔臣的賞識和提拔,也讓王輔臣決心此後忠心報效清朝,但想法終究趕不上局勢變化。

    順治十年(1653年),地處西南的南明政權抵禦清軍,出現了反清高潮,因為局勢比較複雜,所以順治派出了洪承疇統軍出征西南,順治派王輔臣貼身保護洪承疇,在征討南明期間,王輔臣對洪承疇是鞍前馬後,他的表現獲得了洪承疇的認可。

    之後洪承疇將王輔臣推薦給了吳三桂,再之後王輔臣就經洪承疇和吳三桂聯合保舉在吳三桂手下出任了總兵。吳三桂對驍勇善戰的王輔臣十分喜愛,猶如對待親兄弟一樣對待他。

    但吳三桂為人外寬內忌,後來王輔臣因得罪了吳三桂的兒子吳應麒,而受到吳三桂冷言冷語,因此王輔臣認為不能再在吳三桂地盤當官了,他也明白吳三桂外寬內忌,於是在康熙時期他透過大學士圖海的關係,被朝廷調任為陝西提督,至此王輔臣脫離吳三桂獨自統兵出鎮一方。

    當吳三桂知道王輔臣調任陝西提督之後,心裡反而覺得損失了一員勇將,於是吳三桂又開始拉攏王輔臣,他贈送王輔臣兩萬兩白銀做路費赴陝西任職。

    此後王輔臣在陝西提督任上回京述職受到了剛剛親政不久的康熙接見,康熙當時雖然年少,但他政治素養非常成熟,他素聞王輔臣驍勇之名,於是對王輔臣大加拉攏,特意將王輔臣的身份從辛者庫罪籍改屬為鑲黃旗漢軍。

    康熙在與王輔臣臨別之際更是將順治遺留下的兩把豹尾槍贈送給了王輔臣一把,康熙曾對王輔臣言:“這把豹尾槍乃先帝遺物,共兩把,我是先帝之子,你是先帝之臣,一把你拿走,你代替我去鎮守陝西,以後看到此槍你就可以想到先帝對你的託付和我對你的期望,另一把我留在身邊,每當想念你的時候見此槍就如同看到你一般。”

    康熙這一番拉攏的話感動的王輔臣痛哭流涕,王輔臣當場就給康熙跪了,一邊哭著一邊表示願意誓死效忠康熙,而康熙也以為自己這一番話很成功,把一員驍勇善戰的大將拉攏的願效死命,但是康熙絕不會想到日後就這麼痛哭流涕表忠心的王輔臣居然會又反叛自己。

    康熙十二年(1673年)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爆發,最初吳三桂是打得反清復明口號煽動叛亂,但由於吳三桂曾經親自勒死南明永曆帝,所以他反清復明沒有得到太多前明遺臣響應。

    吳三桂為了壯大聲勢,他自認為自己與王輔臣情同兄弟,交情深厚,於是派親信汪士榮攜大量黃金去策反駐紮在陝西平涼的王輔臣。

    吳三桂送來的不止金銀,還有大將軍印信,但康熙那感人肺腑的拉攏之言對王輔臣還是比較有效果,他並沒有被吳三桂所動,他派兒子王吉貞押送汪士榮和沒有拆封的吳三桂策反信以及金銀印信到北京交給了康熙。

    康熙也由此認為王輔臣必不會反,而且此時王輔臣的兒子王吉貞已經在北京,這就相當於主動送上了人質,康熙很是高興。

    陝甘地區軍務並非王輔臣一人提督節制,當初康熙命甘肅提督張勇與王輔臣共同商議節制陝西和甘肅兩省軍務,吳三桂是先拉攏王輔臣之後也拉攏了張勇,王輔臣在沒和張勇打招呼的情況下就把吳三桂的使者和策反信送給康熙邀功,而張勇將吳三桂的使者和策反信送給康熙時已經晚了王輔臣數月,因此張勇十分不高興,他認為王輔臣不把自己放在眼裡,兩人由此漸生嫌隙。

    後來康熙又派大學士莫洛出任陝甘總督,王輔臣和張勇都要受到莫洛節制,此前王輔臣在北京時就曾與莫洛不和,而張勇又與莫洛關係親密,因此莫洛在出任陝甘總督之後對王輔臣制裁很厲害,王輔臣的處境十分尷尬。

    由於莫洛故意在軍需分配上多分給張勇而少分給王輔臣,因此王輔臣的軍隊軍需短缺很厲害,王輔臣大怒之下派副將邵苓芝故意鼓動軍變,由邵苓芝帶兵衝擊總督大營,混亂之中邵苓芝誤殺了莫洛,在莫洛死後,王輔臣立即以陝西提督的名義兼併了莫洛的部下軍隊。

    而王輔臣一看殺了總督兼大學士的莫洛,這可是朝廷重臣,於是王輔臣決意投靠吳三桂反清。因此王輔臣開啟了人生第六次反叛,只不過這一次他是迫於形勢反叛清朝投靠了吳三桂。

    王輔臣起兵響應吳三桂,讓吳三桂十分高興,吳三桂立刻派人呼應王輔臣,在吳三桂軍勢的呼應下,王輔臣很快佔據了平涼周圍的隴右一帶,此時正是三藩之亂巔峰之時,康熙已經無力顧及王輔臣了。

    而且最初康熙得知王輔臣反了的訊息時還不是太相信,他認為自己那一番感人肺腑的拉攏人心的話說得很好,況且王輔臣兒子王吉貞還在北京,他怎麼敢反叛,但確認王輔臣反叛後,康熙還是決定先用懷柔之策,他直接命王吉貞回去給王輔臣帶話,他已經知道是莫洛不公在先,只要王輔臣肯重新歸順,那麼誤殺莫洛之罪和起兵響應吳三桂之罪都可以不予追究。

    王吉貞被康熙放回去之後並沒有感化王輔臣,因為這時候王輔臣發現天下大勢居然能被自己所左右了,現在吳三桂和康熙都想拉攏自己,這證明了自己很有價值,所以王輔臣決定擁兵自重,待價而沽,以利益最大化為準。

    因此王輔臣將吳三桂的勢力從隴右一帶驅逐出去,同時又繼續對抗清政府,擺出隴右這塊地方我王輔臣說了算的樣子。康熙在三藩之亂壓力稍緩之時決定武力解決王輔臣,因此康熙先派了多鐸的兒子董額去平定王輔臣。

    但王輔臣素來驍勇,八旗士兵都知道其威名,董額還統軍無方,很快就被王輔臣擊潰,於是康熙又改派大學士圖海為撫遠大將軍前去平定王輔臣。

    圖海麾下幕僚周培公與王輔臣的部將龔榮遇和黃九疇是發小,龔、黃二人本不想反叛清朝,二人經常勸王輔臣不能再待價而沽了,因此二人有心想投降,所以就私下秘密與周培公接觸,彙報了王輔臣其實是舉棋不定,待價而沽的心態。

    周培公得知這一訊息後就建議圖海招撫王輔臣,圖海本就對王輔臣有提攜之恩,他也想王輔臣能順利歸降,於是圖海先用重兵將平涼城圍住,使其成為孤城,然後對外宣稱皇上不想屠城,希望平涼百姓主動投降,於是平涼百姓紛紛私自逃出平涼,不光百姓出逃連王輔臣手下計程車兵也軍心動搖,爭相逃出平涼向圖海投降。

    因此這時候在龔榮遇和黃九疇的幫助下,周培公單槍匹馬進入平涼勸王輔臣投降。王輔臣也是認清局勢,知道再打下去自己恐怕連投降的資本都沒有了,於是王輔臣決意跟隨周培公出城向圖海投降。

    就在這種情況下王輔臣完成了人生中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叛變,他背叛吳三桂向康熙投降了。王輔臣投降後康熙很大度,沒有追究他,仍舊任命他為陝西提督並加封太子太保銜。

    但是這一次王輔臣深深感到對康熙的愧疚,尤其是每當他看到康熙賜給他那把順治遺物豹尾槍時,他都覺得愧對康熙,再者王輔臣也是深怕將來遭到康熙清算,因此他在投降後多次尋死,但都被圖海所救。

    圖海將這件事上報康熙,當時正值平定三藩之亂的關鍵時期,王輔臣投降已經讓康熙昭告天下,康熙善待並賜給王輔臣太子太保銜就是為了拿他樹立寬仁典型,好能號召叛軍叛將趕快投降,如果王輔臣死了,那康熙的計劃就失敗了,因此康熙嚴令圖海看好王輔臣,如果王輔臣自盡,圖海也跟著去吧。

    在圖海的嚴密監視下王輔臣也不再巡死,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時,三藩之亂已經接近尾聲,基本就快被平定了,因此康熙讓圖海監視王輔臣的力度也鬆懈下來,而圖海也通過幾次對王輔臣的觀察,認為他不再有尋死之心,也對他放鬆了下來。

    王輔臣就是藉著這機會準備尋死,他在死前故意毆打年輕的小妾將其趕出家門,並將她的父親招來,叮囑她父親將來給她再找一戶好人家,不要受自己的連累,隨後幾天王輔臣連續召集自己的舊部將喝酒聚會,在最後一日酒席散後,王輔臣將所有家產拿了出來平分給了這些部下,王輔臣最後對部屬說:“酒醒後大家各奔前程,自此永無相見之日。以後休要提起曾在王輔臣麾下,以免受到牽連!”

    王輔臣最後時刻只有一位親兵陪伴他,王輔臣將一隻金碗送給了親兵,讓他早日回鄉娶妻生子,最後王輔臣對親兵說:“我一會熟睡之後,你以桑皮紙噴灑酒水一層一層矇住我的口鼻,我本應拔劍自刎或服毒自盡,但奈何皇上有嚴旨命圖海將軍看護我,若我以此自盡必定會牽連圖海將軍,所以我這樣死法你明日只說我是連夜哮喘發作暴亡就不會連累圖海將軍了。”

    這名親兵含淚答應了王輔臣的要求,因此王輔臣就這麼被悶死自盡了,後來這名親兵不忍如此去世,他據實向康熙稟報了王輔臣執意尋死的想法,康熙聽聞王輔臣如此重義自盡之後撫視那把豹尾槍默然良久,康熙事後沒有追究圖海和王輔臣部屬以及家屬的任何責任,只是將王吉貞罷官了事。

    寫在最後

    王輔臣是出了名的牆頭草,雖然反覆無常,但他最後還算是一條敢作敢當的漢子,寧可自己一死不肯連累他人,如果王輔臣不肯自盡的話,那麼他後來肯定會如同三藩之亂中的平南王尚之信一樣被賜死,但王輔臣擔心連累家人和部屬搶先一死了之。

    所以王輔臣在投降康熙之後還是自盡就是想以一死換取康熙的諒解,免得其他人跟著他受牽連,這也算是十分有氣魄了,王輔臣雖是反覆無常之人,但他人生最後卻是死的十分豪氣。

    參考資料:《清史稿》《廣陽雜記》

  • 2 # 呆萌小索隆

    如果說吳三桂是有名的三姓家奴,那麼王輔臣也是毫不遜色,歷史上王輔臣先是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又跟隨姜瓖降清,再反清,然後再度降清,可謂是反反覆覆之人。

    王輔臣身為一個三姓家奴,說起來可能是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吧。在順治年間,吳三桂這個大的三姓家奴曾將王輔臣爭取到自己賬下,兩人可謂是有著不錯的交情。到了康熙年間,王輔臣升為陝西提督,鎮守平涼。

    到了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之時,王輔臣也起兵響應,一時之間聲勢浩大,嚴重威脅了清庭的統治。康熙任命圖海為撫遠大將軍,才將王輔臣擊敗,使王輔臣再次降清,之後康熙仍命王輔臣為平涼提督,加太子太保頭銜。

    康熙二十年,一直害怕被清算的王輔臣再次自殺,終於自殺成功,帶著恥辱離開了這個世界。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王輔臣卻被康熙下令凌遲處死。

    為何兩者之間差別這麼大呢?

    其實看看歷史,王輔臣的死可謂是將康熙的帝王心術展現的淋漓盡致。

    大家看看王輔臣在三藩之亂時響應吳三桂,起兵造反,可是給清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嚴重的影響了人心,康熙肯定是恨不得殺死他。

    可他再度投降以後,康熙為什麼沒有將他千刀萬剮呢?

    反而是仍命王輔臣為平涼提督,並且還加太子太保頭銜,簡直是沒有懲罰,反而還有獎勵。

    康熙為什麼這樣做呢,不是因為他寬仁。而是他需要樹立一個典型,需要以王輔臣來爭取人心。你王輔臣造反,現在又投降了,我對你既往不咎,還加你為太子太保頭銜,讓天下人看看我康熙多寬仁,只要知錯就改,我是不會殺你們的,大家趕緊棄暗(吳三桂)投明(清朝)吧!

    而且看似康熙對王輔臣既往不咎,但並非真正的對他放心,還命令圖海和王輔臣一起鎮守漢中,實際兵權自然是在圖海手上,王輔臣自然是被監視架空了。

    王輔臣自然是心驚膽戰的,曾經自殺了一次,因為圖海派來監視王輔臣的人看的嚴,所以沒有成功。

    但是到了康熙二十年,王輔臣卻再次自殺,而且輕輕鬆鬆的成功了,這次自殺可是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來,首先是無故將新娶的夫人打的鼻青臉腫,然後趕出家門。然後天天不上班脫崗,再請心腹喝酒,遣散家財都分給了他們,最後飲毒酒而死。

    王輔臣這麼明顯的自殺,為何這次卻沒有人阻止呢?

    因為當時是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亂已經被平,大局已定,沒有了三藩的威脅,康熙自然不需要王輔臣這個典型了,王輔臣也就沒有活下去的必要了。

    而且以康熙的性子,肯定要清算王輔臣。而王輔臣也清楚康熙是什麼人,所以知趣的自殺了事。

    果然看見王輔臣如此上道,康熙後來也沒有株連他的家人和部屬,僅僅將他的兒子王吉貞革職了事。

    可見歷史上王輔臣之死,是死在康熙恐怖的帝王心術之下。看似對你寬仁,其實不過是需要你,當不需要你的時候,你就沒有活著的必要了,你自己心理清楚,卻反抗不得,只能識趣的自殺了事,免得禍及家人。

    很多人都說康熙王朝電視劇沒有雍正王朝電視劇那般耐看,太過突出個人英雄主義,就像是打怪升級的劇情一般,將康熙的敵人給扮演的是一個比一個猥瑣,一個比一個智商低。

    以康熙王朝電視劇中康熙直接將王輔臣凌遲處死來看,他沒有以歷史事實為基礎的突出康熙恐怖的帝王心術,而是選擇了殘暴直接的方式,還真是有些太過個人英雄主義,而忽略了現實。

    當然也有可能康熙王朝電視劇,是想借這個來表現封建社會皇帝的殘暴性,表現出封建社會的侷限性。

    至於康熙王朝電視劇中王輔臣到底為什麼與現實結局差異那麼大,想必現在大家心裡有數了吧?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3 # 江湖小曉生

    都說什麼樣的師傅,帶出什麼樣的徒弟。吳三桂、姜瓖對王輔臣的影響,其實就是這麼個情況。

    吳三桂早年給明朝打工,李自成入了京城,他便打算給李自成打工。可是發現李自成抄了他的家,於是他又背叛了李自成,跑去給清朝打工。等到清朝平定天下以後,他在雲南又反叛了清朝,可以說是一叛再叛,再叛三叛。

    王輔臣早年是農民軍出身,算是高迎祥、李自成的麾下。由於愛賭錢,殺掉了想要滅他口的姐夫後,便投奔了明朝大同總兵姜瓖。李自成攻打京城的路上,姜瓖選擇投降,所以王輔臣又跑到農民軍這兒來了。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以後,姜瓖反叛了李自成,因此王輔臣也跟著投降了清朝。姜瓖反叛清朝以後,王輔臣也跟著反叛清朝,結果兵敗,沒入辛者庫為奴。順治時期王輔臣再次得到重用,成為了吳三桂的手下,跟著他攻入了緬甸,活捉了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康熙帝時期,王輔臣成為了陝西提督,手握重兵鎮守平涼。等到吳三桂起兵反清以後,王輔臣居然也在西北擁兵自雄,反叛康熙。結果在圖海和周培公的威逼利誘之下,王輔臣再次選擇歸順清朝。

    所以我們會發現,王輔臣這個人,跟著姜瓖、吳三桂時期,不斷地在反叛的路上,而且是越走越遠。這樣的人還能得到清朝的重用,那可真是見了鬼了。

    因此即使王輔臣後來再次歸順康熙,也無法消除康熙對這個人的介懷,他自盡的話,還能保住家人,不自盡的話,早晚被康熙滅了全家。

    一、平涼的王輔臣,才是康熙最大的威脅。

    三藩之亂的時候,很多人都把目光過度集中在南方戰場。可是對康熙來說,有長江天塹在,吳三桂一時半會兒還沒法過江,因此吳三桂只能算是疥癬之疾。

    但是西北的王輔臣,卻隨時可能帶著大軍從平涼殺來京城,這才是康熙的心腹大患。因此康熙要想平定三藩,首先不能亂了自身陣腳,穩住王輔臣才能穩住康熙的大後方。

    當初是康熙親自將平涼的軍權交給王輔臣的,還把王輔臣感動得一塌糊塗。因此還得康熙來收拾殘局。

    康熙十三年,王輔臣殺掉了康熙派到平涼的大學士莫洛。那個時候莫洛有權節制陝西、山西兩省的兵馬,所以王輔臣這麼做不僅公然宣佈和康熙決裂,而且吞併了莫洛的大軍。

    已經走上了不歸路,那就只能一條道走到底了。為此王輔臣主動聯絡上了吳三桂,再次宣佈願意追隨吳三桂,反叛清朝。

    此後王輔臣陸續奪取了沔縣、略陽、隴南、階州、徽縣、秦州等地,又攻佔了平涼各州。所以當時的王輔臣,基本上可以稱之為西北王了。

    這個時候吳三桂還要來神助攻,讓王屏藩、吳之茂帶著人馬前來相助王輔臣奪取整個隴右地區。所以說如果吳三桂這邊要是有人能直奔京城而去,那肯定是王輔臣。

    所以說王輔臣對康熙來說,瞬間就成了巨大的威脅。即使後來王輔臣再投降清朝,康熙也不可能讓王輔臣繼續擁有這種威脅清朝統治的實力。

    二、招降王輔臣,只是權宜之計。

    對康熙來說,吳三桂是不可原諒的死對頭,但是王輔臣當時還是可以爭取一下的。孰輕孰重康熙分得很清楚。

    於是康熙恩威並用,一方面送王輔臣的兒子王吉貞回去勸說父親,另一方面派遣圖海、周培公前往平涼平叛。

    當時周培公有幾位老鄉在王輔臣手下做事,他們秘密告訴周培公,王輔臣舉棋不定的態度。於是周培公便有了勸降王輔臣的把握。

    當時周培公手裡的籌碼不錯,不僅有王吉貞給他打前站,還有圖海用大軍給他壓陣,所以周培公此去,一舉勸降了王輔臣。

    康熙對王輔臣的要求是,只要當時別鬧事就行了。所以康熙依舊任命王輔臣為平涼提督,加太子太保。

    那麼康熙這麼做,難道是原諒了王輔臣嗎?當然不是,這只是權宜之計。只要在平定三藩的時候,王輔臣別鬧事,康熙又何必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收拾王輔臣呢?

    三、王輔臣之死,其實就是康熙一手造成的。

    對於王輔臣這種一叛再叛的封疆大吏,康熙是不肯繼續再讓他擔任原職了。可是康熙又想著穩住王輔臣的同時,讓其他反叛者以王輔臣為榜樣,選擇歸順康熙。

    所以康熙要想達成這兩個目的,首先就要讓王輔臣官復原職,依舊做封疆大吏。但是同時康熙讓圖海跟王輔臣在一起鎮守漢中。

    這意思就很明顯了,找個人看著你。這期間王輔臣曾經自殺過一次,也就是說他這個封疆大吏,其實那個時候日子已經很不好過了,基本就是被圖海軟禁的狀態。

    而康熙卻要求圖海保證王輔臣不能死,所以說這種待遇的官復原職,還不如當初一刀剁了他算了。

    因此王輔臣開始給自己安排後事,他先趕走了自己剛娶的小媳婦兒,後又散盡家財給自己往西的手下,讓他們各奔前程,不要再在他這裡受牽連。

    由此可見,投降康熙以後的王輔臣,不僅失去了權力,而且失去了自由,甚至日夜都在等著被收拾的厄運。這日子實在是不好過啊,為了不連累家人,所以王輔臣選擇了自盡。

    總結:選擇自盡,保住家人。

    這是封建時代,很多犯了錯誤的高層選擇的一條路。在他們看來自己一人伏法,就能夠免除家人們的禍患。

    顯然王輔臣也是這麼個意思,他選擇自盡以後,康熙果然沒有連累他的家人。為啥?因為王輔臣保留了自己和康熙兩個人的體面。

    王輔臣背叛過康熙,康熙是為了穩定人心才沒有殺他,但是按照律法,這樣的人早就該被殺掉了。所以康熙很為難,王輔臣除了自盡以外,似乎無法化解康熙的這種為難。

    其實王輔臣是真的走錯了路,當初要麼就別反叛清朝。既然選擇了反叛,就千萬不要走回頭路,哪怕兵敗被滅,至少體面一些。這種唯唯諾諾的死法,實在是窩囊得很。

    參考資料:《清史稿》

  • 4 # 雍親王府

    歷史上的“三藩之亂”,雖然名義上是清朝開國初年的三位異姓藩王,即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發動的武裝叛亂,然而,在此期間加入“反清”行列的遠不止三方勢力,除此之外還有盤踞在臺灣的鄭氏集團,坐鎮漠南蒙古的察哈爾部林丹汗後裔,遍佈全國各地的前明追隨者們,以及雄踞西北、勢力堪比“三藩”的王輔臣。

    相比與《康熙王朝》中的王輔臣,歷史上的王輔臣要更加的狡猾,他擁兵自重、首鼠兩端、待價而沽,給康熙皇帝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和困擾。

    儘管他最終選擇向康熙投降,並且在此後的戰鬥中不斷建立功勳,可他卻依然選擇用自盡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這對於王輔臣來說,是他能夠得到的最好,同時也是最為體面的離開方式了。

    王輔臣,功勳卓著的西北“馬鷂子”。

    王輔臣,山西大同人氏,本是一官宦人家僕傭的孩子,地位非常低下,但他又生性好賭,還因此惹上了人命官司,之後便投身到了軍旅之中,在明朝大同總兵姜瓖麾下效力。

    順治元年(1644年),姜瓖先是背叛大明王朝,選擇向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政權投降,而在李自成兵敗山海關,一路南逃潰退的時候,姜瓖舉兵向清軍投降。可到了順治六年(1649年),姜瓖卻又率領軍隊佔據大同,正式起兵反清,史稱“戊子之變”或“姜瓖大同反正”。

    正是在這場"戊子之變",讓王輔臣名揚天下。

    王輔臣身先士卒、作戰勇猛,即便是面對英親王阿濟格率領的八旗精銳也是毫無畏懼,硬生生地將其打退,隨後攝政王多爾袞兩度率兵親征,也同樣是無功而返。

    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王輔臣便有了“活呂布”和“馬鷂子”的稱號,尤其是這個“馬鷂子”的稱號,令八旗將士猶如談虎色變一般感到了畏懼。

    之後,伴隨著姜瓖為部將所殺,王輔臣選擇重新向清軍投降。

    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去世,順治皇帝親政,他對於王輔臣極為欣賞,於是直接將他任命為御前一等侍衛,並且對其是非常的信任和器重。

    “聞有馬鷂子者,勇士!今不知何在,安得其人而用之。”

    在這之後,王輔臣又接連得到了洪承疇與吳三桂的賞識,特別是吳三桂,可以說是對王輔臣有著“知遇之恩”。

    在吳三桂的請求下,王輔臣被授予了援剿右鎮總兵官的職位,並且正是王輔臣率兵深入緬甸,擒回了南明的永曆皇帝朱由榔,徹底蕩平了南明勢力。

    而也正是憑藉著他在吳三桂帳下所建立的功勳,王輔臣得以出任平涼提督,就此成為了手握重兵,節制一方的大將。

    “三藩之亂”中,王輔臣首鼠兩端,卻最終選擇向康熙皇帝投降。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殺雲南巡撫朱國治,釋出“討伐滿清檄文”,正式起兵反清,“三藩之亂”就此爆發,並且很快將戰線推到了長江流域。與此同時,鎮守福建的耿精忠、盤踞在臺灣的鄭氏集團,以及急於“復仇”的漠南蒙古察哈爾部,幾乎是同時向康熙皇帝發難,大清王朝面臨著十分危急的生死存亡時刻。最終康熙皇帝頂住了壓力,再加上吳三桂等人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戰略失誤,戰局就此進入到僵持階段。

    這個時候的王輔臣在吳三桂與康熙之間首鼠兩端,待價而沽。

    他先是主動向康熙皇帝示好,並且還把吳三桂派來勸降他的人交給了康熙皇帝,以此顯示自己對於大清王朝的“忠心”,從而獲得了康熙進一步的封賞。

    可當四川提督鄭蛟麟響應吳三桂起兵叛亂,以及吳三桂加大了對於王輔臣的招撫籌碼後,王輔臣便又開始逐漸倒向吳三桂一邊,並最終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時候,王輔臣殺掉了總督莫洛,宣佈起兵反清,同時佔據了陝西、甘肅、四川等大部分地區,隔黃河與清軍對峙,對康熙形成了巨大的側翼威脅。

    然而,王輔臣一面拿著吳三桂送給他的兵馬錢糧,一面卻多次拒絕吳三桂共同出兵、夾擊清軍的請求,他將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擴充自己的地盤上,而這也讓吳三桂對其是憤恨不已。

    就在王輔臣屯兵西北,與吳三桂貌合神離的同時,“三藩之亂”的形勢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撫遠大將軍圖海已經率領大軍平定了蒙古察哈爾部的叛亂,京畿之地的危機就此解除。與此同時,隨著康熙皇帝的“十路大軍”相繼開赴戰場,以及“三藩”內部的矛盾激化,清軍也逐漸佔據了戰場主動權。

    於是,康熙派圖海征討王輔臣,以解除自己的側翼威脅,雙方就此形成軍事對峙。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一個在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走上了歷史舞臺,他就是周培公。

    《康熙王朝》中,對於這件事情也有演繹,只不過歷史上的周培公地位比劇中要低很多,他並不是統兵的將帥,此時的他僅僅是圖海帳下的一介普通幕僚,而他在圖海準備全力進攻的時候,主動提出由他前往平涼城內對王輔臣進行勸降,並得到了圖海和康熙皇帝的同意。

    就這樣,在周培公的勸降之下,王輔臣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率兵重新歸順清朝,康熙皇帝降下赦詔,並重新冊封為王輔臣為平涼提督,加太子太保頭銜,其子王吉貞也繼續擔任總督,王輔臣也就此倒戈開始跟隨圖海討伐吳三桂。

    可以說,王輔臣的歸降,讓康熙皇帝不再有側翼的威脅,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平定叛亂。而王輔臣在這之後也是屢立戰功,憑藉他對於吳三桂所部的瞭解以及多年的征戰經驗,極大地推動了平叛程序。

    然而,伴隨著“三藩之亂”即將被徹底平定,王輔臣也深感他的“末日”即將來臨了。

    王輔臣用自盡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實,從重新歸降的那一刻起,王輔臣似乎已經看到了其最終的命運,在此之前他就有過一次自盡的舉動,只不過被人發現得早,沒有成功。

    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此時清軍即將攻入昆明城,“三藩之亂”也已基本平定,康熙皇帝命王輔臣跟隨圖海回京覆命,這便讓王輔臣感到了莫大的緊張,就此開始惶惶不可終日。

    於是,在回京的路途之中,他先是一紙休書休掉了自己的妻子,又將所有的財產分發給了親信和家人,之後便在夜裡以一杯毒酒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實,王輔臣之所以要選擇服毒自盡,是因為他已經預見到了自己的最終結局,而他也是想用一種非常體面的方式結束自己的一生,同時保全自己的家人。

    畢竟,王輔臣之前的行為太過分了,早在順治朝時期,他就跟隨姜瓖造反,並且殲滅了大批八旗官兵,一旦因為這件事情遭到清算,後果不堪設想。並且,他在“三藩之亂”期間的表現確實有點太過分了,可以說是幾次“戲弄”了康熙皇帝,還將康熙非常信任和寵愛的朝中重臣莫洛殺害,這些罪責可以說都是難以被原諒的。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三藩之亂”被平定,王輔臣依然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而這時的他也已然沒有了兵權,一旦康熙皇帝向其發難,他只能是任憑康熙處置而毫無任何還手之力。

    事實上,王輔臣的顧慮也並非多餘,他的預感也並沒有錯,我們看看靖南王耿精忠的人生結局就會明白了。

    耿精忠在吳三桂起兵之初就予以了響應,並且殺掉了名臣范文程之子、福建總督範承謨。儘管耿精忠於康熙十九年(1680年)選擇了投降,並且還積極參與了征討吳三桂、尚之信以及臺灣鄭氏集團的戰鬥,也算是立有功勳的,可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皇帝還是下令將靖南王耿精忠凌遲處死,並且還將其屍骨交給範承謨之子範時崇去祭奠先人,可謂是悲慘至極。

    而如果王輔臣沒有選擇自盡,那麼他極有可能就是另外一個耿精忠了。

    不過令王輔臣感到欣慰的是,康熙皇帝在他自盡之後,並沒有過分為難他的家人,那個與他一起參與叛亂的兒子王吉貞也只是革職而已,算是給了王輔臣全家以最後的“優待”吧。

  • 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王輔臣作為一個明朝人,投降了清朝後,又還有多達9次的叛變。然而,清朝的歷代君王,從多爾袞到順治到康熙,對王輔臣都比較好,不斷地給他封官進爵。可是,非常奇怪的是,此後王輔成卻多次自殺。甚至讓下人在他的臉上蒙上桑皮紙,把自己捂死。桑皮紙沒能把他捂死,最終他喝毒酒自殺,終於成功。那麼,王輔臣為什麼會這麼做呢?

    王輔臣原先是一個官宦人家的僕人,從小跟著他姐夫。不過,他生性好賭,有一次,一次性地輸掉了他姐夫的六百兩銀子。他姐夫非常生氣,準備把他給射殺了。但是一箭沒有射中,反而被王輔臣給反殺了。說起來,這是王輔臣一生中的第一次叛變。

    王輔臣殺掉自己的姐夫後,投奔了當時的大同總兵姜瓖,成了姜瓖手下一個叫做王進朝的人的義子。後來,李自成起義如火如荼發展起來,打到大同的時候,姜瓖背叛明朝,投降了李自成,王輔臣也跟著投降,成了農民軍的一員,這算是他人生的第二次叛變。

    不過很快,吳三桂就引清軍入關,攻打李自成。而李自成則節節敗退。也就在這種情況下,本來投奔了李自成的姜瓖,又改為投降清軍。自然,王輔臣也跟著投降了清軍,這是王輔臣一生的第三次叛變。

    雖然姜瓖投降了清軍,但是他卻覺得清軍沒有重視他,還對他呼來喝去,讓他沒有得到尊重。他看到很多投降了清軍的明朝大將,又紛紛反正,因此,姜瓖自稱“興漢大將軍”反正。王輔臣當然也在其中,這是他人生的第四次叛變。

    大同軍在與清軍作戰的過程中,王輔成是一員最厲害的驍將。與大同軍作戰的是清朝攝政王多爾袞的大哥阿濟格。阿濟格多次與王輔成作戰,但是都敗給了王輔成,後來,多爾袞連續兩次率軍親征王輔臣,也沒打贏。

    此後,由於清朝的統戰,王輔臣投降了阿濟格。算起來,這應該是王輔臣第五次叛變。

    多爾袞去世,順治皇帝對王輔臣非常重視,提拔他為一等侍衛。順治皇帝派洪承疇征討西南,把王輔成派到了洪承疇的身邊。王輔臣作戰勇猛,戰爭結束後,洪承疇保舉王輔臣成為總兵。

    再接著,吳三桂征討西南。吳三桂當時就已經在發展自己的勢力了。他對王輔臣這樣的驍將極力拉攏。於是,王輔臣又來到了吳三桂的身邊,成了吳三桂手下的一員大將。如果說,從洪承疇手下轉為吳三桂手下,也是一次叛變的話,王輔臣這是第六次叛變了。

    王輔臣投奔了吳三桂,最終幫助吳三桂抓住了永曆皇帝朱由榔,立下了赫赫戰功。

    但是王輔成在吳三桂那裡,卻並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有一次,吳三桂的侄兒和王輔鬧僵了,吳三桂侄兒問他,敢不敢把一碗有蒼蠅的飯吃下去。王輔臣說,他連親貴的腦髓都敢吃,何況是蒼蠅。這事兒,後來被添油加醋傳到吳三桂的耳朵裡,變成了王輔臣敢吃吳三桂的腦髓。吳三桂很不高興,於是傳話敲打他說,你們侄兒輩的人開玩笑可以,但是別把老夫我扯進去了。

    王輔臣覺得吳三桂不公平,害怕吳三桂整治他,所以他又叛變了。最終他到了雲南,擔任平涼提督,從此算是離開了吳三桂。說起來,這應該是王輔臣第七次叛變了。

    當然了,王輔臣並沒有和吳三桂完全斷絕關係,王輔臣離開的時候,吳三桂還送了兩萬兩白銀給他,因此他和吳三桂一直保持著聯絡。

    後來,吳三桂叛變,拉攏他一起造反。不過,他卻把吳三桂給他的信交給了康熙,這顯然又是他的一次叛變,也就是第八次叛變。

    但是,隨著吳三桂聲勢變大,王輔臣也舉兵響應吳三桂。但康熙又對他進行統戰,結果他反過來又投奔康熙。康熙還是讓他擔任平涼提督,加封太子太保。王輔臣這就是第九次叛變了。

    三藩之亂被平定以後,王輔臣雖然並沒有受到責備,但是他卻不斷地自殺。康熙聽到他自殺的訊息後,派人監督他,不准他自殺。但是王輔臣經過一番折騰,還是遣散家裡的所有僮僕,喝毒酒自殺身亡。

    那麼,王輔臣為什麼要自殺呢?

    顯然,王輔臣這樣一個多次叛變的人,他之所以能夠存在,主要是因為清朝初年的時候,剛入關,天下不太平。他打仗非常厲害,各方面都要利用他。但是等到天下平定以後,王輔臣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對於這樣一個多次叛變的人,康熙怎麼可能容忍他存在呢?

    對於王輔臣來說,與其提心吊膽活著,不如死了一了百了。這樣的話,還可以保住家人。而事實上,最終康熙只殺掉了他的兒子,並沒有為難他的家人。

    不管怎樣,這就是變節者的下場吧。

    (參考資料:《清史稿》等)

  • 6 # 蘆雪庵史論

    明末清初將領王輔臣,一個讓人在軍事上敬畏、在治軍上敬重的將才,卻在人生履歷上留下了一段讓人啼笑皆非的經歷。

    王輔臣發跡於亂世,當代人毫不留情的給他取名“活呂布”,以此來調侃甚至是羞辱他的發跡史。至於為什麼和呂奉先扯上了關係,也絕非今人胡亂臆想,這也跟古人有一定的關係。清初著名地理學家廣陽子劉獻廷曾描述到:

    輔臣長七尺餘,面白皙,無多須,髯眉如臥蠶,如世所圖呂溫侯像。勇冠三軍,所向不可當,號曰馬鷂子。

    翻譯過來便是:王輔臣身高七尺,面板白皙,鬍子不多,眉毛形狀如同臥蠶,和畫像上的呂布很是相像,勇冠三軍,勢不可擋,外號叫做“馬鷂子”。

    清代一尺為35.5cm,身高七尺也就是2.485米,已經達到了NBA中鋒級別。王輔臣不僅個子高,而且面板白,又符合當今小鮮肉的標準。所以,就算王輔臣是當代人,混的也一定不會差。

    王輔臣不僅和呂布的畫像很是相似,就連履歷都和呂布有的一拼,“活呂布”的外號王輔臣絕對擔得起。

    王輔臣是山西大同人,僕人的兒子,身份卑賤。明末饑荒年間,因為吃不飽肚子和姐夫一起參加了農民軍反明。但是王輔臣有一個壞毛病,就是好賭,有一次一晚上就敗光了七百兩銀子。他姐夫十分生氣,想要殺了這個不成器的東西,結果被反殺。王輔臣以自己姐夫的命為投名狀,投靠明軍大同總兵姜瓖手下將領王進朝,王輔臣毫不猶豫的將王進朝認為義父。

    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後,山西明軍望風而降,王輔臣隨即投降大順。不料大順軍屁股還沒坐熱,吳三桂引八旗入關,大順政權頃刻間被顛覆,王輔臣毫無意外的立刻降清。短時間內兩次易主,這要比呂布還要呂布。

    不久,姜瓖與清廷在利益分配方面沒有達成一致,決定反清,王輔臣也在其中。和碩英親王阿濟格西征,與馬鷂子第一次交手便被震撼。王輔臣在軍陣之中十蕩十決,讓滿人震驚。後因情勢急轉直下,王輔臣再度降清。這一出叫“二進宮”。

    雖然作為投降的漢人被打入了辛者庫為奴,但是馬鷂子的名號卻響徹了北京,滿人以武見長,最喜歡馬鷂子這種勇猛的漢子。順治親政之後,馬鷂子平步青雲,直接升任一等侍衛,御前聽命。後來王輔臣跟隨洪承疇征討西南,深得洪承疇喜愛,被保薦為總兵官。

    因為馬鷂子名聲在外,被平西王吳三桂給發現了。吳三桂十分愛才,幾次三番拉攏王輔臣,最終被籠絡成功,一起南下剿滅了南明朝廷。王輔臣性格豪邁,在一次喝酒的時候與吳三桂的兒子吳應麟鬥氣,說了一些酒話。結果人傳人,傳到吳三桂的耳朵裡卻變了味道,吳三桂便適當性的批評了幾句,王輔臣卻不高興了,認為吳三桂是在袒護自己的兒子,後買通朝廷命官到平涼做了提督。

    吳三桂萬萬沒想到我王輔臣這麼容易結氣,但是事已至此,是難挽回,只能又哭又送,給了王輔臣兩萬兩白銀做盤纏。王輔臣先行去北京謝恩,年幼的康熙打了一套感情牌,將先帝的豹尾槍送給了王輔臣,王輔臣感動的要死,隨後便去平涼做封疆大吏去了。

    吳三桂當了幾年平西王,又覺得朝廷對自己不夠親切,外加康熙逐漸長大,集權意識也日益增強。終於,吳三桂反了,同時,王輔臣接到吳三桂送來的書信。此時的王輔臣展現出了難得的忠心。他讓自己的兒子王吉貞將送信的使得送往北京邀功,康熙大喜,將王吉貞封為太僕卿。

    王輔臣所在的平涼,還有一位將領叫張勇,兩人為牽制關係,張勇軍功要比王輔臣更大。王輔臣揹著張勇邀功,使得兩人之間產生嫌隙。直到莫洛的前來,徹底激化了雙方的矛盾。莫洛原本就與王輔臣關係不佳,此時作為應對四川鄭蛟麟的總指揮,一體節制兵權。王輔臣從主子又變成了奴才。

    軍事上被架空,政治上被排擠。一次因為糧草分配問題,王輔臣越來越覺得憋屈,帶著自己的部下去鬧事,總指揮莫洛被流矢射死。糾紛演變成械鬥,還讓滿洲總指揮死了,王輔臣瞬間懵了,趕緊向吳三桂丟擲橄欖枝。

    此時的吳三桂正處於用人時節,見王輔臣來投,自然是摒棄前嫌。王輔臣就這樣順理成章地吞併了莫洛的所有部隊,成為吳三桂的手下。王輔臣的叛變讓康熙大驚失色,南方戰局焦灼,如果西北再出事,清廷腹背受敵,就不好辦了。於是,康熙裝作好好先生,再次向王輔臣招降,並讓王吉貞回去好言相勸。王輔臣又一次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忠心,不僅拒絕了康熙,還又拿下了清朝的幾座城池,直到拿下蘭州,清廷都沒辦法奈何。

    之後,清廷決定改撫為剿,命令圖海前往西北平亂。王輔臣被切斷南北通路,被團團圍困在平涼城內。圖海再次勸降,王輔臣自知大勢已去,向清軍投降。康熙沒有責罰他,平涼提督,加太子太保頭銜。

    王輔臣一度惶恐,自殺未遂,康熙責令圖海看護好王輔臣。王輔臣一驚一乍的過著日子,最終決定直面慘淡人生。他散盡家財,飲毒酒而亡,並讓隨從將麻紙上噴水,製造窒息而死的假象,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圖海將軍是我的恩人,我不想連累他!”

    王輔臣最終用一杯毒酒結果了自己的生命,這或許也是他最好的選擇!

    縱觀王輔臣的一生,參加農民軍——投明——投清——反清——投清——投吳——投清,反覆橫跳,七易其主,比呂布的“三姓家奴”還要過火,“活呂布”這個稱號,王輔臣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是,在一般人看來,投降最主要的初衷是貪生怕死。王輔臣在最後片刻選擇了投降,也選擇了死亡,看起來有些矛盾。殊不知,王輔臣的最後一次投降就等於宣告自己死亡,他想用自己的生命為全家做保。

    這些反覆接受他的主子們,難道真的都是愛惜王輔臣的才能嘛?不至於。如果說第一次挖掘那是看重才能,那麼二次三次的不計前嫌的招降則是因勢而動。就拿康熙來說,一邊高興的稱讚著王輔臣,一邊毫不客氣的給他兒子一個虛職,扣下來當人質,再次投降後的王輔臣身邊還安插了一個圖海,這很明顯就是準備秋後算賬。

    再來說說王輔臣必須死的幾個原因:

    ①首鼠兩端、反覆難養。古人云: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王輔臣縱使有經天緯地之才,反覆橫跳就已經讓他成為了小人,有誰敢重用,只有滿姓的怨恨罷了!

    ②軍中械鬥,殺害長官。軍中械鬥屬於內訌,自古都是要嚴懲,更何況他還將康熙重臣莫洛給殺死了,就算康熙大度,容得下他,那軍隊制度容得下嘛?滿族勳貴容得下嘛?

    康熙還能容得下他嘛?早就容不下了,要是康熙能這樣縱容一個反覆橫跳的過街老鼠,那滿朝文武不都得人人自危,說不定哪天被殺了都沒人做主,天理何在?公道何在?

    王輔臣的死倒也不是毫無作用,讓康熙免於親自下手,其家眷老小也都未被株連,平安無事,其子王吉貞也僅是免職而已。王輔臣在天之靈,也該滿足了!

  • 7 # 大聖品歷史

    王輔臣,史書上是這樣評價他的:“輔臣長七尺餘,面白皙,無多須,髯眉如臥蠶,如世所圖呂溫侯像。勇冠三軍,所向不可當,號曰馬鷂子。”

    他原為明朝將領,後歸降大清,康熙登基時任陝西提督,真正的封疆大吏,手握雄兵好幾萬,坐鎮平涼城。他本就是吳三桂的舊屬,吳三桂起兵謀反之時,他不聽朝廷調遣,擁兵自重,保持中立。後來看到康熙走了下坡路,就加入到了三藩之亂的行列裡,康熙帝派周培公和圖海征討,將王輔臣打的大敗,無奈之下王輔臣率部投降。康熙帝不計前嫌,赦免了王輔臣,還為他加官進爵,但最終他卻自殺而亡,這又是為何呢?

    在康熙十三年十二月,王輔臣率綠營兵攻擊經略大營,在雙方交戰過程中,他殺了清朝大將莫洛 ,受吳三桂的蠱惑加入三藩之亂的陣營中。康熙帝派撫遠大將軍周培公及大將圖海率軍平叛,在紅衣大炮的攻擊之下,王輔臣敗得一敗塗地,舉白旗投降。當時為了穩住西北局勢,康熙帝對王輔臣既往不咎,加官進爵,封為靖寇將軍。可是越是這樣,王輔臣的內心越感到害怕,他不但參加了叛亂,還殺了康熙帝的大臣莫洛。三藩之亂平定後,康熙帝召王輔臣進京。王輔臣知道自己此去凶多吉少,先休了妻子,而後安排好了自己的後事自殺而亡。

    歷史的法則永遠不會錯,從王輔臣的選擇來看,他的做法是極其明智的,康熙帝連平叛中立下不世之功的周培公都不放心,何況是自己,而且康熙對參加叛亂的將領都採取了報復行動。王輔臣深知自己不會有好下場,弄不好還會禍及自己的部屬,株連九族也不是沒有可能。如果可以用自己的生命保住自己的家眷和部屬,值了!

    (圖片來自於網路)

  • 8 # 居家型美男子

    王輔臣,明末大臣,清初名將,地方割據軍閥。王輔臣早年參加農民軍,喜歡賭博,一擲千金,屬於民間不聽話的那類人。後來投靠大同鎮總兵官姜瓖,成為大同部將王進朝的誼子。會韜光養晦,表現的誓死效主,為表現忠誠,改為王姓(古代表現忠誠的一種表現)。跟隨姜瓖起兵反清,兵敗投降英親王阿濟格,免於刑誅,沒入辛者庫為奴隸。多爾袞死後,得到順治帝重用,授一等侍衛,經大學士洪承疇保舉,官至總兵官,受到平西王吳三桂極力籠絡,跟隨攻入緬甸,擒獲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康熙帝即位後,調為陝西提督,鎮守平涼。

    “三藩之亂”爆發後,王輔臣在吳三桂和清廷之間採取了首鼠兩端的策略。

    康熙十二年(1673年),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乘勢作出了撤藩的決定。隨後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以及鎮守雲貴的平西王吳三桂也上疏請求撤藩,清聖祖也都予以批准。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釋出討伐滿清檄文,開始起兵造反,“三藩之亂”就此爆發。

    起兵之初,吳三桂聯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以及盤踞在臺灣的鄭氏集團,佔據了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三藩之亂”達到頂峰。

    與此同時,吳三桂想到了曾經的老部下、此時坐鎮陝甘的王輔臣,於是吳三桂派人暗中聯絡王輔臣。

    但是此時的王輔臣卻是在清聖祖與吳三桂之間“待價而沽”。

    在此之前,康熙皇帝極力拉攏王輔臣及其子王吉貞,紛紛委以重任,王輔臣也將吳三桂派來勸降的人交給清聖祖表明自己的“忠心”,以換取更大的封賞。然而在吳三桂加大了招降的籌碼之後,王輔臣是馬上翻臉清聖祖,不僅殺掉了總督莫洛,宣佈起兵反清,同時更是佔據了陝西、甘肅、四川等大部分地區,直接威脅到了的康熙皇帝所在的京畿地區,畢竟這裡離著北京太近了。

    此時的王輔臣並沒有同吳三桂兵和一處,將打一方,而是積極地攻城略地,擴充地盤,對於吳三桂幾次協同出兵的邀約,他也是置之不理。

    可以說,此時的王輔臣將“首鼠兩端”發揮到了極致。

    之後,伴隨著戰局的推進,康熙皇帝開始組織力量進行反擊,“三藩之亂”的局勢逐漸發生了逆轉。

    此時,已經平定了北部察哈爾叛軍的撫遠大將軍圖海接受了康熙皇帝的命令,前往陝甘處理王輔臣的問題,並且開始與王輔臣進行了軍事對峙。

    而此時,另外一個位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走上了歷史舞臺,他便是周培公。這個時候的周培公僅僅是圖海帳下的一名普通幕僚,在圖海等人力主強攻王輔臣的時候,周培公提議由他進行勸降。而周培公憑藉過人的膽識和“三寸不爛之舌”,還真的勸降了王輔臣。之後,圖海向康熙皇帝請旨,康熙皇帝降下赦詔,並重新冊封為王輔臣為平涼提督,加太子太保頭銜,其子王吉貞也繼續擔任總督。

    至此,西北地區的叛亂算是得到了徹底的解決,而投降後的王輔臣則開始跟隨圖海,為清朝效力,這一年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

    “三藩之亂”接近尾聲,王輔臣也用自盡的方式結束了生命。

    王輔臣在結束性命前期,但是的所身處的環境就註定了他的結局。在重新投降清朝之後,可謂是“惶惶不可終日”,早在隨同圖海鎮守漢中期間,就有過一次自殺經歷,只不過是自殺未遂。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此時的“三藩之亂”以基本平定,王輔臣也跟隨圖海準備回京覆命。

    然而,路途中的王輔臣先是在白天痛打自己的妻子,並且將其休掉,並安排其岳父將妻子帶走,然後又在深夜召喚一眾親信,將自己的財產分給眾人。之後,王輔臣服下一杯毒酒,自盡身亡。

    此時的王輔臣非常清楚,他的死已然是無法避免的了。

    首先,康熙皇帝準其投降,並且仍對他委以重用,是因為在“三藩之亂”的特殊時期,國家尚屬於用人之際,對他進行優待既是間接削弱了吳三桂的勢力,同時也能對其他吳三桂的舊部將領起到榜樣的宣傳作用。而這些作用伴隨著“三藩之亂”的終結都會戛然而止,王輔臣自己也自知失去了應有的作用。

    其次,王輔臣早年跟隨姜瓖,就有過降而復叛的經歷,“三藩之亂”期間,又一次在康熙皇帝與吳三桂之間“首鼠兩端”,不僅殺掉了總督莫洛,還在西北犯下了一系列罪行,這些必然也是無法原諒的。

    再次,王輔臣作為軍人,也希望用一個非常體面的方式死去,他也不想用諸如凌遲、水刑等極度痛苦的方式死去。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王輔臣選擇了自盡

  • 9 # 芊芊煮書

    驚聞吳三桂叛亂、王輔臣倒戈,康熙處死了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卻釋放了王輔臣的兒子王吉貞。

    王吉貞連做夢也想不到,皇上不但不殺他,還和顏悅色地對他說了這樣一番話:

    朕召你來是讓你告訴你父親:他罪在大意,殺莫洛是有人揹著他乾的。他若真反了,朕豈不殺你?當年你父親來京見朕,曾賜他一支蟠龍豹尾槍,你叫他取出來好好看看,把事情挽回來,便是一大功勞,朕賞賜尚且不及,怎麼肯殺他?

    康熙九年的春天,陝西總督王輔臣回京述職,康熙在儲秀宮親自接見了他。

    康熙一見面,就嘖嘖稱讚:“好一表人才!久聞將軍虎背熊腰,果然名不虛傳!”

    王輔臣看康熙如此隨和,緊張的心情放鬆下來,和皇上一問一答地聊了起來。

    當康熙問到他的出身時,他卻為難了,連連叩頭眼含淚水顫聲道:“臣祖輩微賤,乃是庫兵出身。”

    庫兵出身的人,是叫人瞧不起的 。因為銀庫重地,怕庫兵盜竊,庫兵出入時都要一絲不掛。即使如此,還有人把銀塊塞到肛門裡帶出……

    王輔臣把這當成奇恥大辱,從來不和人談論自己的出身。康熙聽他聲音哽咽,也是有些意外。

    康熙長嘆一聲道:“朕不知你出身寒賤如此。不過,自古大丈夫大英雄比你出身寒賤的多的是!”

    然後,他喊一聲太監張萬強:立傳朕旨內務府,王輔臣舉家脫籍抬旗,改隸漢軍正紅旗!

    張萬強“喳”了一聲轉身退出儲秀宮,王輔臣不住地叩頭,他已經被感動得淚流滿面!

    康熙見狀意味深長地說:

    你好自為之,平涼重地,沒有你這樣有作為的戰將,朕不放心。西面、南面麻煩事多,朝廷要倚重你馬鷂子呢!

    王輔臣聽懂了這幾句話,他早年隨洪承疇南征,後又歸平西王吳三桂節制。吳三桂對王輔臣特別器重,比對自己的子侄輩還要好幾分。

    王輔臣調到平涼之後,吳三桂每年都要接濟他幾萬兩銀子,他和吳三桂的關係,康熙當然知曉。

    想到這裡,王輔臣又叩首道:

    皇上委臣以重任,寄臣以腹心,待臣大恩如天高海深,臣若背恩負義,不但無顏於人世,亦不齒於祖宗!請主上寬心。一旦西方、南方有事,臣雖肝腦塗地,也不辜負聖恩!

    康熙也激動了,他拿起一對四尺多長的銀製蟠龍豹尾槍,想了想,又將一枝放回,加重了語氣說道:

    這對槍是先帝留給朕護身的,你是先帝留下的臣奴,賜別的東西都不足為貴。這裡把槍分一枝給你,你帶到平涼,見槍如見朕;朕留一枝在身邊,見槍如見卿……

    說著康熙哭了,王輔臣也面色蒼白,抽泣不止:“聖恩深重!奴才雖肝腦塗地,不能稍報萬一。敢不竭股肱之力以效皇上!”

    這便是王輔臣第一次和康熙見面時的情景:皇上把他抬進了漢軍正紅旗,還把順治留下的蟠龍豹尾槍賜予他一支,這種恩寵能有幾人得到呢?

    康熙十二年底,吳三桂殺掉了前來傳旨的兩位欽差和雲南巡撫朱國治,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發動了叛亂。

    聽到訊息,康熙怕王輔臣有變,也擔心他節制不了其部下,便派大臣莫洛趕到平涼負責西部軍務。

    王輔臣聽到吳三桂反了,心中很忐忑,他問莫洛:“皇上派你來,是怕我也反嗎?”

    莫洛說:“皇上不怕你反,但你的部下大多是前明留下的,有的曾是李自成、張獻忠的人,誰也不能保證他們不反。”

    莫洛說得不錯,幾乎就在他到達平涼的同時,吳三桂的謀士汪士榮,也潛伏到此策反了王輔臣幾個掌握兵權的下屬。

    晚上,王輔臣和將士們正在舉行宴會,突然守城門的頭領龔榮遇匆匆趕來,說有幾萬騎兵進城。

    王輔臣大喊:“是誰的兵?”見沒人答應,他拔出一支令箭說:“榮遇,你持令箭出去,讓兵士通通回營!”

    他的部下張建勳卻攔住了:“沒有用了!這是我發動的兵變!軍門,我的三萬鐵騎已全部入城,只怕那個鳥欽差已人頭落地。”

    王輔臣大吃一驚,然後雙腿一軟,坐了回去:“為什麼兵變?是誰讓你乾的?”

    “我!”隨著聲音汪士榮破門而入,“我奉平西王之命,來此地多日,為了將軍免留百世罵名,請興兵同伐康熙!”

    這時,張建勳的三萬大軍已喊叫著湧進轅門,王輔臣欲哭無淚,再看幾個部下,有的在大吃大喝,有的在興奮地摩拳擦掌。

    知道一切完了,他拿起康熙送他的那支槍,向著自己的喉頭狠刺了下去……被汪士榮一把抓住了手臂。

    汪士榮是個聰明人,他知道沒有王輔臣,漢中軍隊就群龍無首,所以他要盡力把王輔臣拉過來,和吳三桂一起造反。

    王輔臣一看局面無法控制,死也死不成,就捂著臉哭了:“你們都反吧,我向朝廷領罪去!”

    汪士榮冷笑:“怕你吃罪不起啊!提督大人,你看看這是什麼?”說著把士兵端著的大盤子上的蓋頭掀開了。

    王輔臣一看,立馬嚇癱了:盤子上是一顆血淋淋的頭顱!而那顆頭顱正是剛與自己聊過天的欽差莫大人的!

    汪士榮見王輔臣完全被擊倒,就趁熱打鐵,說朝廷派莫洛前來就是要搶奪兵權的,還說康熙賜槍,不過是一錢不花,買你一顆忠心。

    王輔臣心亂如麻,竟然感覺汪士榮說得有道理,他慢慢抬起頭,注視著這位滔滔不絕的說客。

    汪士榮發現對方動了心,又勸道:“你本是平西王的心腹戰將,因康熙的一點恩惠,你便起了二心。如今各路英雄和平西王共謀大業,這是天意,不可違啊!”

    王輔臣一琢磨:天意不可違,那就隨了天意吧!可瞬間又發瘋似地大叫起來:“你們殺了我吧,我不能辜負萬歲!”

    汪士榮看出王輔臣的糾結:“你是擔心大少爺在北京,我料定朝廷不敢難為吉貞世兄。瞧著吧,他們不敢得罪你!”

    至此,欽差大臣被殺了,部下也反了,除了跟吳三桂幹,王輔臣還有其他選擇嗎?

    汪士榮不愧是名動天下的關西大才子,他算得分毫不差,康熙聽到王輔臣謀反的訊息,不但未殺其兒子王吉貞,還安撫一番,把他送回父親身邊。

    對於康熙的做法,索額圖、熊賜履都不理解:“萬歲,放了王吉貞,王輔臣就沒後顧之憂了!為什麼要放他?”康熙只是笑而不答。

    王吉貞回去後把康熙的話帶給了父親,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王輔臣已經很難再罷手。

    不久,朝廷就派圖海和周培公進潼關攻打西安,先擾亂王輔臣的後方,再伺機與王輔臣決一死戰。

    聽說圖海帶兵出現在甘北,王輔臣慌了。儘管最近仗打得順手,但軍中糧草已經告急,有的兵士開始燒馬肉充飢。

    這時王吉貞又勸王輔臣歸降,王輔臣卻說:“歸清也不是不能想,與吳三桂相比,康熙是明主,我心裡是有數的。”

    王吉貞喜出望外,大著膽子說:“既然如此,阿爹早下決心,圖海一到咱們就……”

    王輔臣思考了好久,斷然說道:“不行!這一仗非打不可。打贏了我降,打輸了我死。”

    其實,他心裡清楚,無論打贏降打輸降,結果都是一樣的:他只有死路一條了!

    對於和圖海的這一場惡仗,王輔臣還存在僥倖心理,他讓王吉貞死死守住城北的“虎墩”,他認為只要圖海攻不下虎墩,冰天雪地裡糧草一斷,他們只能束手就擒。

    “虎墩”就是一個像臥虎似的小山丘,易守難攻。可這沒有難住周培公,他只用了半天時間就把虎墩變成了一個火山,王吉貞也被活活燒死了。

    下一步圖海準備用大炮攻城,周培公卻猶豫了。他對圖海說:

    如果攻城,將使數萬生靈塗炭,你我罪惡深重啊!我想進城一趟,能把王輔臣勸降了,豈不更好!

    於是,周培公單槍匹馬進了平涼城,正巧汪士榮也前來給王輔臣打氣壯膽,兩人便一起被請進王輔臣的衙門。

    周培公燒死了王吉貞,他自己並不知道。而王輔臣對他卻恨之入骨,如果不是龔榮遇勸阻,周培公一進門就被投入了油鍋。

    一見王輔臣,周培公便說將軍是受人脅迫才造反的,朝廷已經降旨,如果棄暗投明,定會赦免他的大罪。

    而汪士榮卻說:“將軍若再堅持幾天,平西王五萬大軍即可抵達。如果不到,你們割我人頭。”

    周培公質問汪士榮,他哪來的五萬大軍。汪士榮卻說自己是關西名士,從來以誠待人,不知有欺人二字。

    周培公靈機一動,轉了話題:“你這名士,確實聞名遐邇。你與嫂私T,氣死父親,誰人不知你汪士榮?”

    聽到這裡,在場的都哈哈大笑。汪士榮被周培公說到了痛處,臉色由紅變白,兩眼失神地望向遠方……

    周培公竟把汪士榮罵死了!王輔臣見汪士榮一命嗚呼,立馬就降了。康熙下令把他押往京城,圖海知道王輔臣必遭屠戮,感覺有愧於已經歸降的王輔臣。

    於是,頂著抗旨的罪名,善良的圖海讓王輔臣來了個自我了結。後來康熙因為這件事懲罰了圖海,而王輔臣總算留了個全屍。

    寫在最後——

    縱觀王輔臣的一生,他活得似乎並不光彩,有人說他是首鼠兩端的牆上草,甚至把他和三姓家奴盧布相提並論。而我卻認為,這些評價對王輔臣並不公平。

    吳三桂對他有情有義,經常送他銀兩,他並沒有無動於衷,他對吳三桂也是心存感激。

    康熙把他抬進旗籍,賜他先帝的遺物,他更是感激涕零,發誓為康熙肝腦塗地,萬死不辭。

    當然,起初他並不知吳三桂的野心。當聽說吳三桂舉旗反清的時候,他很震驚,也打算配合莫洛為平叛盡力,報答皇上的知遇之恩。

    只是後來的形勢發展,已經非他所能控制了,再加上汪士榮的三寸不爛之舌,王輔臣這個粗大的武將完全亂了陣腳。

    慌不擇路,他最後還是選擇了一條不歸路,與叛逆的吳三桂走在了一起,成了康熙和大清王朝的敵人。

    但是,他始終對康熙存有愧疚之心,即使與清軍作戰的時候,王輔臣也沒有忘記“與吳三桂相比,康熙是明主”。

    只可惜,上天沒有再給他一次選擇的機會,儘管被周培公勸降,儘管周培公許他降後不死,可他已失去了利用價值,康熙認為他必須死!

    我想,作為一代名將,王輔臣如果死在槍林彈雨的戰場,或者在走投無路之時為國捐軀,總比投降後又死在自己的刀下更有意義。

    所以說,王輔臣是個悲劇!

  • 10 # 大鬍子彼得潘

    蛇鼠兩端,朝三暮四的人,

    不可能有好下場

    康熙能留他嗎!

    據說是後來康熙招他進京

    他怕連累家人半路選擇自盡

    對外說是暴病而亡

    其實是他讓人把紙用酒浸溼

    蒙在臉上,活活悶死的

    驗屍無傷,內臟無毒

    君臣沒了猜忌,康熙假惺惺的撫卹下

    其子王吉貞辭官丁憂守制,後人得以圓滿

  • 11 # 拌生

    驚聞吳三桂叛亂、王輔臣倒戈,康熙處死了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卻釋放了王輔臣的兒子王吉貞。

    王吉貞連做夢也想不到,皇上不但不殺他,還和顏悅色地對他說了這樣一番話:

    朕召你來是讓你告訴你父親:他罪在大意,殺莫洛是有人揹著他乾的。他若真反了,朕豈不殺你?當年你父親來京見朕,曾賜他一支蟠龍豹尾槍,你叫他取出來好好看看,把事情挽回來,便是一大功勞,朕賞賜尚且不及,怎麼肯殺他?

    康熙九年的春天,陝西總督王輔臣回京述職,康熙在儲秀宮親自接見了他。

    康熙一見面,就嘖嘖稱讚:“好一表人才!久聞將軍虎背熊腰,果然名不虛傳!”

    王輔臣看康熙如此隨和,緊張的心情放鬆下來,和皇上一問一答地聊了起來。

    當康熙問到他的出身時,他卻為難了,連連叩頭眼含淚水顫聲道:“臣祖輩微賤,乃是庫兵出身。”

    庫兵出身的人,是叫人瞧不起的 。因為銀庫重地,怕庫兵盜竊,庫兵出入時都要一絲不掛。即使如此,還有人把銀塊塞到肛門裡帶出……

    王輔臣把這當成奇恥大辱,從來不和人談論自己的出身。康熙聽他聲音哽咽,也是有些意外。

    康熙長嘆一聲道:“朕不知你出身寒賤如此。不過,自古大丈夫大英雄比你出身寒賤的多的是!”

    然後,他喊一聲太監張萬強:立傳朕旨內務府,王輔臣舉家脫籍抬旗,改隸漢軍正紅旗!

    張萬強“喳”了一聲轉身退出儲秀宮,王輔臣不住地叩頭,他已經被感動得淚流滿面!

    康熙見狀意味深長地說:

    你好自為之,平涼重地,沒有你這樣有作為的戰將,朕不放心。西面、南面麻煩事多,朝廷要倚重你馬鷂子呢!

    王輔臣聽懂了這幾句話,他早年隨洪承疇南征,後又歸平西王吳三桂節制。吳三桂對王輔臣特別器重,比對自己的子侄輩還要好幾分。

    王輔臣調到平涼之後,吳三桂每年都要接濟他幾萬兩銀子,他和吳三桂的關係,康熙當然知曉。

    想到這裡,王輔臣又叩首道:

    皇上委臣以重任,寄臣以腹心,待臣大恩如天高海深,臣若背恩負義,不但無顏於人世,亦不齒於祖宗!請主上寬心。一旦西方、南方有事,臣雖肝腦塗地,也不辜負聖恩!

    康熙也激動了,他拿起一對四尺多長的銀製蟠龍豹尾槍,想了想,又將一枝放回,加重了語氣說道:

    這對槍是先帝留給朕護身的,你是先帝留下的臣奴,賜別的東西都不足為貴。這裡把槍分一枝給你,你帶到平涼,見槍如見朕;朕留一枝在身邊,見槍如見卿……

    說著康熙哭了,王輔臣也面色蒼白,抽泣不止:“聖恩深重!奴才雖肝腦塗地,不能稍報萬一。敢不竭股肱之力以效皇上!”

    這便是王輔臣第一次和康熙見面時的情景:皇上把他抬進了漢軍正紅旗,還把順治留下的蟠龍豹尾槍賜予他一支,這種恩寵能有幾人得到呢?

    康熙十二年底,吳三桂殺掉了前來傳旨的兩位欽差和雲南巡撫朱國治,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發動了叛亂。

    聽到訊息,康熙怕王輔臣有變,也擔心他節制不了其部下,便派大臣莫洛趕到平涼負責西部軍務。

    王輔臣聽到吳三桂反了,心中很忐忑,他問莫洛:“皇上派你來,是怕我也反嗎?”

    莫洛說:“皇上不怕你反,但你的部下大多是前明留下的,有的曾是李自成、張獻忠的人,誰也不能保證他們不反。”

    莫洛說得不錯,幾乎就在他到達平涼的同時,吳三桂的謀士汪士榮,也潛伏到此策反了王輔臣幾個掌握兵權的下屬。

    晚上,王輔臣和將士們正在舉行宴會,突然守城門的頭領龔榮遇匆匆趕來,說有幾萬騎兵進城。

    王輔臣大喊:“是誰的兵?”見沒人答應,他拔出一支令箭說:“榮遇,你持令箭出去,讓兵士通通回營!”

    他的部下張建勳卻攔住了:“沒有用了!這是我發動的兵變!軍門,我的三萬鐵騎已全部入城,只怕那個鳥欽差已人頭落地。”

    王輔臣大吃一驚,然後雙腿一軟,坐了回去:“為什麼兵變?是誰讓你乾的?”

    “我!”隨著聲音汪士榮破門而入,“我奉平西王之命,來此地多日,為了將軍免留百世罵名,請興兵同伐康熙!”

    這時,張建勳的三萬大軍已喊叫著湧進轅門,王輔臣欲哭無淚,再看幾個部下,有的在大吃大喝,有的在興奮地摩拳擦掌。

    知道一切完了,他拿起康熙送他的那支槍,向著自己的喉頭狠刺了下去……被汪士榮一把抓住了手臂。

    汪士榮是個聰明人,他知道沒有王輔臣,漢中軍隊就群龍無首,所以他要盡力把王輔臣拉過來,和吳三桂一起造反。

    王輔臣一看局面無法控制,死也死不成,就捂著臉哭了:“你們都反吧,我向朝廷領罪去!”

    汪士榮冷笑:“怕你吃罪不起啊!提督大人,你看看這是什麼?”說著把士兵端著的大盤子上的蓋頭掀開了。

    王輔臣一看,立馬嚇癱了:盤子上是一顆血淋淋的頭顱!而那顆頭顱正是剛與自己聊過天的欽差莫大人的!

    汪士榮見王輔臣完全被擊倒,就趁熱打鐵,說朝廷派莫洛前來就是要搶奪兵權的,還說康熙賜槍,不過是一錢不花,買你一顆忠心。

    王輔臣心亂如麻,竟然感覺汪士榮說得有道理,他慢慢抬起頭,注視著這位滔滔不絕的說客。

    汪士榮發現對方動了心,又勸道:“你本是平西王的心腹戰將,因康熙的一點恩惠,你便起了二心。如今各路英雄和平西王共謀大業,這是天意,不可違啊!”

    王輔臣一琢磨:天意不可違,那就隨了天意吧!可瞬間又發瘋似地大叫起來:“你們殺了我吧,我不能辜負萬歲!”

    汪士榮看出王輔臣的糾結:“你是擔心大少爺在北京,我料定朝廷不敢難為吉貞世兄。瞧著吧,他們不敢得罪你!”

    至此,欽差大臣被殺了,部下也反了,除了跟吳三桂幹,王輔臣還有其他選擇嗎?

    汪士榮不愧是名動天下的關西大才子,他算得分毫不差,康熙聽到王輔臣謀反的訊息,不但未殺其兒子王吉貞,還安撫一番,把他送回父親身邊。

    對於康熙的做法,索額圖、熊賜履都不理解:“萬歲,放了王吉貞,王輔臣就沒後顧之憂了!為什麼要放他?”康熙只是笑而不答。

    王吉貞回去後把康熙的話帶給了父親,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王輔臣已經很難再罷手。

    不久,朝廷就派圖海和周培公進潼關攻打西安,先擾亂王輔臣的後方,再伺機與王輔臣決一死戰。

    聽說圖海帶兵出現在甘北,王輔臣慌了。儘管最近仗打得順手,但軍中糧草已經告急,有的兵士開始燒馬肉充飢。

    這時王吉貞又勸王輔臣歸降,王輔臣卻說:“歸清也不是不能想,與吳三桂相比,康熙是明主,我心裡是有數的。”

    王吉貞喜出望外,大著膽子說:“既然如此,阿爹早下決心,圖海一到咱們就……”

    王輔臣思考了好久,斷然說道:“不行!這一仗非打不可。打贏了我降,打輸了我死。”

    其實,他心裡清楚,無論打贏降打輸降,結果都是一樣的:他只有死路一條了!

    對於和圖海的這一場惡仗,王輔臣還存在僥倖心理,他讓王吉貞死死守住城北的“虎墩”,他認為只要圖海攻不下虎墩,冰天雪地裡糧草一斷,他們只能束手就擒。

    “虎墩”就是一個像臥虎似的小山丘,易守難攻。可這沒有難住周培公,他只用了半天時間就把虎墩變成了一個火山,王吉貞也被活活燒死了。

    下一步圖海準備用大炮攻城,周培公卻猶豫了。他對圖海說:

    如果攻城,將使數萬生靈塗炭,你我罪惡深重啊!我想進城一趟,能把王輔臣勸降了,豈不更好!

    於是,周培公單槍匹馬進了平涼城,正巧汪士榮也前來給王輔臣打氣壯膽,兩人便一起被請進王輔臣的衙門。

    周培公燒死了王吉貞,他自己並不知道。而王輔臣對他卻恨之入骨,如果不是龔榮遇勸阻,周培公一進門就被投入了油鍋。

    一見王輔臣,周培公便說將軍是受人脅迫才造反的,朝廷已經降旨,如果棄暗投明,定會赦免他的大罪。

    而汪士榮卻說:“將軍若再堅持幾天,平西王五萬大軍即可抵達。如果不到,你們割我人頭。”

    周培公質問汪士榮,他哪來的五萬大軍。汪士榮卻說自己是關西名士,從來以誠待人,不知有欺人二字。

    周培公靈機一動,轉了話題:“你這名士,確實聞名遐邇。你與嫂私T,氣死父親,誰人不知你汪士榮?”

    聽到這裡,在場的都哈哈大笑。汪士榮被周培公說到了痛處,臉色由紅變白,兩眼失神地望向遠方……

    周培公竟把汪士榮罵死了!王輔臣見汪士榮一命嗚呼,立馬就降了。康熙下令把他押往京城,圖海知道王輔臣必遭屠戮,感覺有愧於已經歸降的王輔臣。

    於是,頂著抗旨的罪名,善良的圖海讓王輔臣來了個自我了結。後來康熙因為這件事懲罰了圖海,而王輔臣總算留了個全屍。

    寫在最後——

    縱觀王輔臣的一生,他活得似乎並不光彩,有人說他是首鼠兩端的牆上草,甚至把他和三姓家奴盧布相提並論。而我卻認為,這些評價對王輔臣並不公平。

    吳三桂對他有情有義,經常送他銀兩,他並沒有無動於衷,他對吳三桂也是心存感激。

    康熙把他抬進旗籍,賜他先帝的遺物,他更是感激涕零,發誓為康熙肝腦塗地,萬死不辭。

    當然,起初他並不知吳三桂的野心。當聽說吳三桂舉旗反清的時候,他很震驚,也打算配合莫洛為平叛盡力,報答皇上的知遇之恩。

    只是後來的形勢發展,已經非他所能控制了,再加上汪士榮的三寸不爛之舌,王輔臣這個粗大的武將完全亂了陣腳。

    慌不擇路,他最後還是選擇了一條不歸路,與叛逆的吳三桂走在了一起,成了康熙和大清王朝的敵人。

    但是,他始終對康熙存有愧疚之心,即使與清軍作戰的時候,王輔臣也沒有忘記“與吳三桂相比,康熙是明主”。

    只可惜,上天沒有再給他一次選擇的機會,儘管被周培公勸降,儘管周培公許他降後不死,可他已失去了利用價值,康熙認為他必須死!

    我想,作為一代名將,王輔臣如果死在槍林彈雨的戰場,或者在走投無路之時為國捐軀,總比投降後又死在自己的刀下更有意義。

    所以說,王輔臣是個悲劇!

  • 12 # 逆流的魚L

    王輔臣自殺是為了保全家人,他畢竟是跟隨吳三桂造反了,他雖然得到了康熙既往不咎的承諾,但是康熙畢竟是為了分化三藩勢力。王輔臣作為叛將而且跟吳三桂關係親密,而且他也是三次投降清朝,兩次背叛清朝,一生首鼠兩端,已經不被康熙信任,留著他他只是為了樹立康熙的寬大,三藩被平定王輔臣被清算是早晚的事,與其被殺全家遭殃,不如自己一死保住家人。

    王輔臣山西大同人,早年他投靠大同鎮總兵官姜瓖。後來清朝入關後,跟隨姜瓖投降,後來又一起起兵反清,兵敗投降。不過沒有被處死而是成了奴隸。

    後來得到順治帝一步步成為總兵。以後跟隨吳三桂平定南明永曆帝。後來因為和吳三桂有間隙被康熙分化重用,調為陝西提督,鎮守平涼。

    吳三桂造反後,王輔臣起初並不想造反,畢竟他和吳三桂不和,不過因為和康熙的大臣莫洛不和,再加上糧餉的事,王輔臣最終跟隨吳三桂造反。

    康熙對於王輔臣採取了一邊打一邊拉攏的政策。派遣大將圖海討伐,同時派王輔臣的兒子王吉貞勸諫其父,表示只要王輔臣投降自己既往不咎。

    最終王輔臣選擇投降,康熙帝仍命王輔臣為平涼提督,加太子太保頭銜。

    不過王輔臣作為久戰沙場的大將,又經歷了大亂世,他十分清楚自己的處境,自己在吳三桂被平定後,一定會被秋後算賬,雖然皇帝說了既往不咎但是皇帝不可能真的饒了自己,為了平定吳三桂,他可以對自己這個叛將既往不咎,以此來拉攏更多人歸順,現在吳三桂自己被平定,自己也就沒有用了,康熙也就不需要自己了,那麼自己這個叛將也就沒有留著的必要了,極有可能自己被處以極刑,自己家人也會滿門抄斬。

    為了避免這種狀況出現,王輔臣決定自殺,自己承擔全部的罪行,保全家人,一死了百債。

    王輔臣遣散了自己的部下奴僕,然後用紙敷臉上噴水想要窒息而死,同時飲毒酒最後終於自殺而死。

    康熙帝聽到王輔臣死了的訊息後,默然良久。果然如同王輔臣想的一樣,朝廷除了將王吉貞革去官職外沒有誅殺他的家人和部下,這件事就此不了了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油適合做什麼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