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加華農產品

    一、資訊科技的應用,促進供需關係更好地匹配;二、冷鏈物流體系下沉深度不夠;三、資源豐富但不均衡;四、產銷一體化使很多冷鏈企業涉足貿易領域。

  • 2 # 農村小

    地理標誌產品在產品生產、品質監管、產業規模、商標使用、文化背景、生產者等方面均具有區域共性特徵。可以利用一系列的區域共性特徵,建立單一產品品類、全品類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區域公用品牌,與企業品牌、合作社品牌、農戶品牌等普通商標意義上的品牌不同。它具有整合區域資源、聯動區域力量的特殊能力。農產品區域品牌是區域農產品的代言,是區域的形象名片,也是特定農產品經濟名片,對於區域而言,農產品區域品牌具有超越一般品牌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對區域品牌農業發展及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果以地理標誌產品為產業基礎,建立區域公用品牌,並形成與企業品牌、合作社品牌、農戶品牌等的母子品牌協同關係,創造區域與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品牌互動模式,能夠最大限度的形成區域、產業、企業、農戶的合縱連橫,創造區域品牌新生態。

    創造具有差異化、專屬性強的個性品牌

    利用品種稀缺性,可以創造農產品品牌基於品種特色的獨特品牌競爭力。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特種品種資源豐富,利用自然風土與生產工藝特徵帶來的產品品質差異性,可以形成品質差異化的品牌特徵。利用悠久文脈的獨特性,傳承與演繹農產品品牌的文化特色與個性價值。利用地理標誌產品的特色專屬性,打造專屬性強、無法複製的區域農產品品牌。

    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可以分為地理物種品牌和地理叢集品牌。兩者本質上都屬於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由於地理物種品牌和地理叢集品牌的運營思路是不同的,因此,對兩者不加區分,簡單地都稱之為區域公用品牌,會帶來許多問題。

    對於地理物種品牌的差異化、個性化的打造,需要提煉區域環境的特性,還要提煉具體的產品的賣點。以此來區別於其他地理物種品牌的特點,如地方豬區域公用品牌,就需要提煉地方豬區別於其他地方豬的特點,比如瘦肉率高、肌內脂肪高、系水性強,或者繁殖力強、適應性強等等。

    而地理叢集品牌本質上打造的是區域生態形象名片。如果地理叢集品牌的運營按照地理物種品牌的思路運作,一定見效甚微。只有加以區分,才能把握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核心與關鍵所在,才能做好區域公用品牌,並在消費端開啟市場、佔據市場份額、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獲得品牌美譽度。

    建立與區域形象互動融合、互為支撐的區域品牌關係

    農產品地理標誌所標示的產品,在質量、品質、特色上有其獨特之處,是能夠區別於其他農產品的,不僅如此,在一定的地域範圍內還具有普遍的社會影響和知名度。例如西湖龍井,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憑藉“色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著稱於世。

    命名地緣性、特色專屬性,不僅體現了地理標誌產品的地緣依附性、地緣聯想性、地緣專屬性,更可以藉助區域名稱及其知名度,提高一個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聯想度、記憶度。農產品地理標誌的農產品,其要求的特性對當地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人文背景等具有更高的關聯性,因受到法律監督和保護,其在地理界限、品質界定方面更為嚴格。

    品牌建立與管理過程中,可以藉助區域形象與區域特徵,形成富有唯一性的品牌形象與品牌個性特徵,並建立一個與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互為背書、互為支撐的專屬性、唯一性品牌關係的區域品牌形象。

    加強品牌的品質管控,避免“公地悲劇”出現

    “公地悲劇”,是由美國學者加勒特·哈丁教授於1968年提出的:設想有一塊草地,每年生產一定數量的牧草,在不受任何制度約束的前提下,所有牧羊人都傾向於過度放牧以擴大自己的收益,而不考慮別人和集體的利益,結果牧場會由於過度放牧而退化、毀壞,羊群因無草可吃而餓死,最終所有的牧羊人都一無所獲。

    中國目前的地理標誌產品生產主體,多為千家萬戶。其中的企業、合作社,規模相對弱小與分散。以地理標誌產品為基礎建立起來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面臨著生產標準化難度大、商標所有權與使用權兩權分離帶來的矛盾狀態。這一矛盾狀態下,如果監管不力、生產主體的集體意識不強,會導致個體利益傷害整體利益的“公地悲劇”。

    國外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中,如愛德華土豆、新奇士柑桔、法國香檳、紐西蘭獼猴桃、挪威三文魚、南韓泡菜等國外品牌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而且在農產品生產或加工過程中十分嚴格地執行相關技術標準,區域公用品牌的形成過程依附於多種環境和產品認證,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區域公用品牌運營和保護機制,同時依託法律法規形成對區域公用品牌最有效的保護。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對商標使用公共性、商標所有權與使用權兩權分離的特殊性保持高度的警覺,加強品牌的品質管控,加強生產主體的公共利益意識與行為規範,可避免“公地悲劇”的出現,形成多方良好的協同關係。

  • 3 # 末農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流通率較低,特別是農產品產業鏈,前不久張家口蔬菜生產嚴重滯銷,菜農苦不堪言,有統計顯示果蔬類僅在10%上下;保鮮總量的佔比以及損耗率方面,發達國家損耗基本上控制在5%以內,而中國整體還在25%到30%區間;物流成本佔比方面美國和日韓成本控制在10%,中國現在生鮮電商物流成本佔到了30%。

    建立完善農產品流通渠道、對農產品的生產、流通資源進行整合,使流通渠道大為縮短。生產者+最終消費者+產地直送”模式也得到了迅速發展,使農產品的物流成本和損耗率大為降低。

    農產品生產者與大批發商及中批發商(次級批發商)之間透過行業EC平臺(電子商務平臺)進行交易。

    全國各大中小城市都有由(農協)直接參加或組織農產品批發市場,農協建立了一批挑選、加工、包裝廠、預冷庫、冷藏庫、運輸中心等,並在全國大中城市的批發市場中建立了分支機構。

  • 4 # 農人老賴

    透過你的提問,需然不知道你的是什麼產品,但是從字面上的意思分析,你這個應該是一種市面少見的農產品,價格或者品相或者味道都有別於其他農產品,所以市場接受度低,你又提到損耗高,應該是一種水果,它保鮮期短,對包裝要求高,應該要單個隔開包裝以防互相碰傷。

  • 5 # 秋天的大樹下

    解決農產品高損耗低流通的問題。現在農村很多農民都是跟風種植造成農產品供需不對稱,使得大量的農產品滯銷。菜賤果賤傷農,所以建立一個資訊平臺很重要,它可以避免農民一窩蜂種植一個品種。另外,對於高損耗的農產品,要儘量形成產銷一條龍,促成銷售大戶在源頭產地建立冷庫鏈,讓農產品一路保鮮到大眾的餐桌上。

  • 6 # 心裡藏樂

    一,把高損耗的農產品轉成低損耗的。比方說,把新鮮蔬菜包裝好增加保鮮儲藏時間;二,提高冷鏈運輸速度以及防腐功能;三,在以上兩項都做好的同時加強農產品盛產地的宣傳力度使其快銷;四,推進電商平臺發展,直銷到使用者;五,種植前摸清需求量,不盲目種植;六,如果可以,發展到需求地種植。

  • 7 # 大紅人

    概述:中國高損耗、低流通的農產品主要流通渠道還是批發的模式、農民生產出農產品由農產品加工商或者經銷商收走、加工商或者產品經銷商經過加工或者包裝加價5%---10%再分銷給各地的當地經銷商、當地的經銷商加價5%--10%再分銷批發給當地零售商戶、零售商戶再加價10%--15%把農產品賣給使用者手中。農產品自生產到消費者手中最少要經過三級以上流通環節、從農產品的產出到消費者手中至少提高25%--30%的價格。現在也有少量的走網路直銷的方式但是這種高損耗的農產品走快遞很難安全的配送到消費者手中主要原因是物流時間和損耗、如何讓農產品變成直銷或者是加工儲存到直銷一級或者二級模式也是顛覆農產品供應鏈破局的問題所在。

    一、大資料分析指導網際網路開啟市場:有些高損耗、低流通的農產品自開始產出是有時間限制的、如果不能快速實現提前聯絡好批發商可能會造成爛市的情況發生、這種高損耗的農產品要想實現直銷或者是2級直銷的話必須要依靠大資料進行分析在透過網際網路電商平臺或者是社交片平臺建立訂貨協議否則就不能保證這樣的農產品快速出手給農民造成損失、要想改變這種高損耗低流通的農產品實現直接實現銷售到消費者或者是零售商手中、必須農民也要透過大資料網際網路實現找到這些精緻客戶、農民必須要充分利用好目前的各大自媒體和電商平臺充分展示自己的產品讓更多的需求者找到你這個精準客源才行。

    二、必須健全快捷冷鏈物流體系作保障:現在中國大件及小件物流物流體系雖然基本完善、也輻射到農村90%的村莊、但是農村涉及到路途遠分散等因素勢必給物流怎加了成本、但是這些高損耗低流通的農產品憑藉目前的普通物流是無法實現安全的把商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必須要依靠快捷的冷鏈物流體系才行、目前中國冷鏈物流體系還沒形成體系、所以要想實現這些農產品能夠快速實現直銷體系必須要實現農村健全的冷鏈物流體系和普通物流相互補充保障。

    三、農民農產品必須初步建立深加工體系讓自己的農產品提升檔次有定價的權利:

    1、如果讓自己的農產品走得長遠就必須註冊自己的商標讓自己的農場品有自己的品牌、才能著力去推廣打造自己的品牌。

    2、如果讓自己的農產品快速打破傳統批發商供應鏈格局就必須在包裝上下功夫、啥樣的包裝人們更喜歡、根據需求製成獨特的禮品盒走進大型商場等、製作啥樣的包裝可以保鮮、防凍、防摔、冷凍等。只有這樣自己高損耗地流通的農產品走得更遠、也只有這樣你的農產品才能省去了中間商環節、可以透過物流直銷到更遠的消費者手中。

    四、透過大資料整合連結城鄉結合共享式農業體系:未來各行業都是個資源共享的時代農業也是必然、未來城市和鄉下必然會發展成城鄉高度資源共享的融合體、農村的土地等一切資源可以實現共享、城裡的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智慧的大資料等平臺給你對接上你滿意的菜園子、米袋子、和你滿意的農家 院、這裡在你的租用期內可以實現自己根據管理人員的指導自己耕種操作、收穫的農產品都歸你所有、你可以長期或者不定期來居住耕種等、你可以委託管理人員代管等一切形式、這也是為了農業的發展趨勢、這樣不但解決了農產品流通的各個環節、還能實現高額創收、也是最美鄉村的未來寫照。

    五、世界先進農業的3s管理體系:未來農業必然發展成高度智慧化、高度科學化、高度生態化、的世界級別的先進的3s管理體系。

    1、RS:是指的是利用全球遙感衛星系統進行全面遙感技術、隨時知道你種植的區塊是否缺水缺肥、是否要發生病蟲害等、你種植的農產品生態系數是否超標等、隨時進行智慧的實時管理控制、並且實時進行RS監管機構雲端存檔。

    2、GPS加(北斗):透過全球北斗衛星和GPS等衛星導航系統會對你種植區進行實時的地裡資訊的、地裡位置座標進行實時監控、並且將大資料實時傳回國家監管機構進行存檔。

    3、RFID:就是射頻識別技術(RFID),這是一種新興自動識別技術,射頻識別技術是一項利用射頻訊號透過空間耦合(交變磁場或電磁場)實現無接觸資訊傳遞並透過所傳遞的資訊達到識別目的的技術、這項技術的應用可以讓你的農產品自種植生產到收穫、再到加工包裝、運輸到儲存再到銷售的整個過程都會被嚴格的影片記錄、你只要掃下二維碼就可以全部調出全部影片資料。

    因為農業是人們生存的最基本的命脈、它關係這人們的生存需求的能量供給、和人們的食品安全和人類的健康、所以說未來農業對農產品的管理會更加科學嚴謹、會利用更加智慧的管理體系讓農產品流通等更加快捷、未來的農產品生產者也是最體面最火爆的行業!

  • 8 # 善之農

    農產品供應鏈是個寬泛概念,在國內,農產品領域的細分市場極多。橫向來講,包括水果、蔬菜、肉類、大宗種植、水產等幾十種分類,縱向來講,包括初級農產品、初級加工農產品、名優農產品、轉基因農產品等。

    對於供應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行業中普遍認為產品流通環節多,物流成本高,服務質量不達標。根據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資料,中國農產品物流的綜合損耗高達30%,但在不同的細分領域,面對的問題又各具特點。

    1、國內農產品生產企業的供應鏈困局

    國內農產品流通主要採用批發市場模式,是有其歷史根源的。一方面,過去對於農產品生產的整體規劃能力不足,缺乏統一佈局,普遍採用各自為政的小生產模式。另一方面,各級農產品批發市場在供應鏈過程中穩定產銷關係、連結產銷紐帶的作用已經不可替代。

    近幾年,產地直銷模式在中國逐漸興起,但多級批發市場模式仍然佔據國內70%以上的農產品流通渠道。

    多級批發市場的弊端顯而易見,以產地直銷應用場景最多的進口水果為例,筆者透過走訪上海最大的進口水果分銷市場(一級分銷),及其他幾家頗具規模的分銷市場(二級分銷)後發現:一般來說,考慮到物流成本和流轉損耗,一級分銷到二級分銷加價5%,二級分銷到零售終端再加價5%,受季節、產量、儲存成本等其他波動性因素影響,有的品類可能加價10%以上。

    零售終端面向消費者時,相比一級分銷的加價幅度甚至達到50%~150%。例如,智利進口二丁車釐子,在上海一級分銷市場定價為380元/箱(10斤),某果園的零售價可能在99元/斤。每多流轉一次,成本持續上升,最終降低了供應鏈中所有玩家的綜合競爭力。

    從表象上看,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流通問題似乎是分銷體系和物流服務的問題。但如果市場有足夠的利潤空間,供應鏈各環節的生存環境和服務能力都能獲得改善。由此看,或許供應鏈困局的癥結並不在分銷物流體系本身。

    2、發達國家農產品生產企業如何運作供應鏈

    美國是世界上農業最發達、科技化水平最高的國家。從地理位置、總生產規模和消費體量角度,美國的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方式對國內生產企業具有一定借鑑意義。

    美國是產地直銷模式的典範。在全美大生產大流通的經營模式下,近80%的農產品透過產地直銷模式抵達消費者手中,其餘20%透過分級批發實現銷售。

    所謂產地直銷模式,顧名思義,即農產品從生產者直達零售商或消費者。具體形態又可以細分為三種:

    1)生產者—零售直銷

    農產品掛在枝頭時已經賣給了消費者,生產企業按客戶需要在產地加工後直接送達消費者手中,跨越一切中間環節。這種模式要求生產企業規模必須達到一定標準,很多農場主透過聯合成立專門組織來擴大規模。

    2)生產者—產地批發商—零售終端—消費者

    做大產地批發商環節。產地批發商具有較強的集採能力,向下遊商超、便利店等零售終端提供充足的貨物品類是產地批發商的競爭優勢。

    3)生產者—零售終端—消費者

    零售終端貼近客戶,具有較強的供應鏈整合能力,農產品生產企業直接對接零售終端。這些擁有自己的物流倉儲資源的零售企業,通常直接到產地採購。

    產地直銷模式的優點顯而易見,不論哪種形式,農產品從生產者到最終消費使用者的供應環節大大縮短,同時,也降低了運輸過程的貨損和流轉交易成本。

    在國內,產地直銷模式也不少見,但能稱得上成功的企業尚未出現。這是為什麼呢?

    分析一下美中國產地直銷模式的成功因素,有其社會背景和執行條件。

    1)美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比較健全

    美國農產品流通中的主體是農業合作社或產銷聯合組織。這種在市場化運作中自發形成的組織,將農產品生產流通各環節分別與農資供應鏈結合,打通供應鏈上下銜接,形成覆蓋農產品生產、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活動的服務保障,大大提高了產品的流通效率。

    2)農產品物流供應鏈運作成熟

    美國農產品產地集中,單個農場主的生產規模極大,區域化水平高,形成了玉米、小麥、大豆、蔬菜、水果等專業化生產區域。產地集中帶來了貨量集中的優勢,透過橫向聯合,農場主建立了產地聯合組織,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控制力不斷加強,控制範圍不斷延展,使得農場主逐漸具有了市場定價能力。

    產地集中的另一個優勢,是帶動周邊交通網路、倉儲設施、生產加工的規模化建設,並形成了向外輻射的產地批發市場。由於產品集中,貨量持續且充足,倉儲規模大,流通環節少,全供應鏈中的物流損耗和運輸成本也隨之降低。

    3)農業資訊化整體水平高

    產地直銷的另一大保障是資訊化水平。以美國著名橙子品牌新奇士為例,企業的銷售及客戶管理系統,可以掌握到每1株果樹的品種、品質特性及成熟期,精確到周。

    除了企業自身的資訊化投入外,離不開美國農業整體的資訊化支撐體系。這個體系包括世界最大的農業資訊系統AGENT,實時的農業生產資料庫和農業經濟資料庫,3S技術即農業遙感技術(RS)、地理資訊系統(GIS)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無線射頻身份識別系統(RFID)等。

    透過國家級資訊平臺,農場主可以及時、完整、連續地獲得市場資訊,並以此準確調整其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的銷售策略,有效地減少了盲目經營的風險;利用3S技術,農產主實現了精細化農作物種植;透過RFID,農場主做到家畜飼養的精確化管理。

    此外,還可以透過RFID技術實現農產品生產、運輸、儲存、到加工銷售的全過程追蹤識別。

    產業規模決定市場定價地位,進而賦能企業縱向整合供應鏈縮短流通渠道,同時結合資訊平臺捕捉市場機遇反哺生產,三方因素互相協作,構成了美中國產地直銷模式的成功要素。

    3、國內某農產品生產企業的供應鏈現狀

    儘管國內流通供應鏈主要採用批發市場模式,但同時也在嘗試更最佳化的供應鏈組織方式。

    一些批發市場開始探索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實行「基地+市場+零售終端」的經營模式,推進產銷銜接,減少流通環節,從而降低流通成本。本質上,這是之前提到過的直銷模式的一種演變。

    另外有些農產品生產企業,透過多年經營,在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建立了相對比較牢靠的多級分銷關係網,間接影響零售終端的採購決策。

    最近走訪了國內一家食用菌生產企業,該企業在細分領域內佔據主要市場份額。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透過引進先進的工廠化栽培技術,產品研發方面持續投入,該企業已經完全實現去農化生產,不但消除了菌菇品種傳統生產安全問題,而且實現了大規模無菌環境種植,產品週期穩定可靠。某些產品佔國內總產量的20%以上,在部分海外市場有80%-90%的市佔率。

    同時,經過十幾年渠道經營,已經形成了較為穩定的三級分銷渠道。可以說已經達到初步的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

    實現規模化生產的同時,仍然有兩個問題困擾該企業發展。

    1) 如何減少渠道環節,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利潤?

    目前公司的銷售渠道覆蓋全國,產品透過省市級、地縣級、渠道餐飲商超三級分銷到達消費終端。

    由於全程採用冷鏈運輸,廠家的產品種類比較單一,運輸去向較為分散,全國幾家工廠的日均出貨總量在幾百噸規模,在運輸貨量規模上未能形成議價優勢,因此物流成本較高,再加上分銷環節多,受渠道的制約較多,導致廠家的利潤不高。

    2)如何打通工廠與營銷團隊的資訊渠道,賦能銷售及時掌握最新的生產情況?

    據瞭解,早幾年公司的市場佔有率比現在更高。由於資本進入該行業,帶走了一部分市場份額,因此給營銷團隊帶來很大的業績壓力。

    儘管工廠的自動化程度在業內處於領先地位,但資訊化數字化仍然薄弱。企業內的資料鏈路尚未打通,工廠的生產情況無法及時傳遞到營銷一線。

    營銷團隊掌握的市場動向和客戶需求,也無法及時經過系統分析加工,形成有效的生產決策依據,由此造成有時缺貨有時滯銷的情況。用她們的話說,現在的營銷團隊,只能有什麼賣什麼,如何賦能營銷團隊成為當下的一個痛點。

    4、破局探討

    回到最初提到的供應鏈困局,國內農產品市場長期以來「小生產大市場」的特點,將生產區域分割成塊,企業規模難以做大。有限的貨量規模,大大降低了各家生產企業在供應鏈環節的議價能力,成為生產企業不得不持續依賴層層的分銷市場維繫銷售渠道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終,造成供應鏈環節多,物流成本高的現狀。那麼,借鑑直銷模式的成功經驗,如何破局呢?

    大物流、數字化、橫向聯合

    1)橫向產業聯合,繼續做大規模,做標準化

    以上文提到的食用菌產業為例,中國各種食用菌生產企業最高峰時達到788家,從2012年開始,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到2017年減少到529家,已經形成多家國內單品種日產量達50萬噸以上的大型食用菌工廠化企業。

    筆者走訪的食用菌企業,由於所選擇的生產品種單一且比較小眾,企業的總產量有限,雖然在單品產量上位列市場前茅,但在整個食用菌行業內的產量佔比不高。

    進行產業併購或與其他中小規模食用菌企業產地聯合,擴大產量輸出規模,既有利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抱團提升競爭力,又能提高與下游分銷渠道和物流企業的議價能力。

    2)用橫向規模撬動縱向聯合,與規模化物流企業深度合作,減少產地與消費者之間的供應鏈環節

    中國物流企業在近十年獲得長足發展,以順豐、京東、菜鳥為首的快遞物流平臺型企業和以德邦、安能、壹米滴答為代表的快運物流企業,業務已經覆蓋全國各省市區縣鄉鎮。

    物流企業在實現貨物流轉職能的同時,也在利用現有網路轉型全網倉配一體化的大物流模式。在冷鏈物流方面,雖然尚未形成高集中度的行業格局,但順豐冷鏈、鮮易供應鏈、鄭明物流等國內第三方民營企業也在積極尋求冷鏈模式的發展路徑。

    對於農產品生產企業而言,既然有減少分銷渠道流通環節,實現去渠道化的需求,可以考慮縱向與三方物流企業深度戰略合作,嘗試工廠-倉配-零售的一體化供應鏈模式。

    3)利用數字化移動終端,結合資料鏈和資料分析技術,用市場引導生產,以生產迎合消費

    國內傳統農產品生產企業在資訊化數字化方面的投入仍顯得小心翼翼。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不少傳統農產品生產企業在電商化方面做了嘗試,試圖透過整合消費端實現供應鏈整合。例如,前幾年正邦集團、新希望等企業紛紛試水農產品零售電商平臺。

    另一方面,網際網路企業跨界整合農產品供應鏈,最近獲得新一輪融資的美菜網就是其中新秀。更多的企業,還在摸索企業內的資訊化整合及數字化轉型,有很多需求,但業務與IT互不理解,不知怎麼落地,對企業數字化帶來的收益也難以評估。

    對傳統農產品生產企業而言,資料應用場景是很好的切入點。盤整企業決策過程中的管理看板,以業務資料治理為主線,整合農資、生產、庫存、渠道、物流、營銷等各環節資訊,為進一步商業智慧資料應用提供完整的企業畫像,讓資料為利潤中心負責。

    未來的農產品生產企業,一定不是以企業為邊界,而是基於生產基地、供應鏈、使用者、第三方服務為一體的無邊界框架。

    追根溯源,尋求產地聯合擴大規模,利用規模化物流企業的倉配中轉能力,降低對傳統渠道的依賴,同時配合網際網路+趨勢下的資訊化數字化能力,或許不失為一種破局嘗試。

  • 9 # VeV拌飯醬

    據統計,2018年中國水果流透過程中損耗率約為11%,約為2776萬噸;蔬菜方面產後損耗率在20%以上,約為12290萬噸。中國總體冷鏈運輸率約為45.4%,其中果蔬冷藏運輸率為35%。面對高損耗率、低流通率的現狀,農產品供應鏈將如何破局?

    從整個運營的角度來看,過去面臨的問題、挑戰、困惑以及需要去關注的地方,主要為三個方面。一、基礎投入。產後商品化運營整個模組週轉末端以及運輸,投入參差不齊,直接制約了整個產業鏈運營的質量和效果。二、質量體系和標準體系建設。現在標準有國標、地標、團標,在每個地方標準也不一樣,有嚴有松。因此在產品整個週期裡就會出現斷層的現象,導致整個鏈路的斷層、運營效果的下降以及質量體系的波動。三、市場供需。在農產品滯銷、大規模虧損的情況下,業務與市場供需之間的平衡將引導政府、協會、企業更加清晰地去定位,讓整個市場、生產方、需求方能各取所需。

    在農產品產銷對接的過程中,總會碰到標準不統一、品種老化等一系列問題。農產品其實包含了很高的技術含量。在國外,他們會先做試驗田,其標準必須符合消費者需要的品質。流通環節也要強調產地商品化,產地冷庫可以對產品進行分級、包裝、儲存,減少消耗,同時增加農產品附加值。

    多年來,農產品消費嚴重依賴於菜市場,隨著城市現代化,很多零售渠道的出現,讓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開始覺醒,當食品安全問題慢慢成為消費主導以後,冷鏈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對企業來說,首要是生存,高科技跨境企業進場後競爭愈加激烈,冷鏈物流運輸是普通運輸費用的2-3倍,但是利用冷鏈運送的高品質產品因為售價比普通運輸價格高,從而沒人願意為其買單。企業靠利潤來存活,打通所有環節,各環節靈活運作,可有效進行降本增效。作為食品流通行業,除了注重食品安全外,更要讓農戶有尊嚴的活著,因為他們是真正幫我們生產種植農產品的人。

    在追求產品品質的同時,更要從整個環節中把控成本,確保利潤。國外在建設批發市場時,國家是當做公共事業來做,企業不用考慮門店、交易區以及冷鏈設施的投入。現在的企業如果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到冷鏈發展,將最好的產品從產地送到餐桌,最終造福百姓。但中國冷鏈設施較為落後,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促進冷鏈行業發展。

    今年中央政府對冷鏈、三農都非常重視,但是對農產品流通的重視和支援程度還不夠。市場決定生產能力,而流通對生產能力甚至整個行業有著突出的帶動作用。從國家對三農的政策來看,對生產遠遠超出對流通的政策支援,雖然我們是農產品流通大國,但是對於單一品種,沒有像紐西蘭佳沛那樣的大力支援。雖然蔬菜、水果、肉類、水產品等都能買到,但還是缺乏將產品品牌化。多年來,科學發展一直存在著一些問題,產業規劃佈局沒有很好的執行,雖然農產品可以正常滿足我們的日常消費,但是批發、流通、物流等不正當的競爭還是存在。

    總結來說:一、產業鏈條過長;二、流通環節太多、太複雜;三、涉及領域太多。農產品流通不是一個領域、一個企業或是一個業態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需要企業協同發展而不是單兵作戰。

    主要有兩點:一、冷鏈設施轉型升級;二、建設智慧物流中國冷庫、冷藏車發展較為落後,果蔬對於冷鏈設施要求較高,冷鏈可以使果蔬有效減少呼吸作用,從而使產品安全的到達消費者手中。此外還需要智慧物流的建設,當前資訊化平臺建設不夠,供應鏈、生產、消費、流通等等無法互聯互通,因此資訊不及時、不準確,導致效率低下,智慧物流將會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對於智慧物流這方面我非常認可,協會可以帶動企業將它發揮它更多的作用,更多的賦能。也可以把冷鏈先進企業技術做一個資源共享,對冷鏈行業有著促進作用。

    當前現有設施基礎下,要加強資訊化建設,加強大資料應用,提升管理水平,把現有的設施、冷庫、車輛,利用率提高。對於目前的冷鏈設施,區域明顯不太平衡,在建設冷鏈設施時應給予更多的引導,讓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技術方面,除了現有的先進技術之外,應該更好的結合實際需求去研發。

    標準化和品牌化對於後期的發展至關重要,無論是農產品本身的標準化還是流通商貿領域的品牌還是物流行業的品牌,都應該去打造,因為品牌會給我們自身帶來流量,流量又會反補我們自身的品牌。

    總結:一、資訊科技的應用,促進供需關係更好地匹配;二、冷鏈物流體系下沉深度不夠;三、資源豐富但不均衡;四、產銷一體化使很多冷鏈企業涉足貿易領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走職業炒股這條路,如何能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