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妖鬼雜談錄

    要搞清這個問題先要追朔起源,但是北方遊牧民族起源想來難考究。蒙古國學者認為蒙古族出自匈奴,但是在國內史學界,大多認為蒙古族前身為室韋,源自東胡,曾是匈奴華人但不是匈奴族,因為興起的活動區域與世襲都無法連線。

    蒙古在史書最早出現是《舊唐書》

    大山之北有大室韋,其部落傍望建河居。其河源出突厥東北界俱倫泊,屈曲東流,經西室韋界,又東經蒙兀室韋之北。

    蒙兀就是蒙古曾經的稱呼。在王國維的考究中,蒙古族就是由室韋族發源、演變而來的。

    蒙古原本只是部落名,但是蒙古部的成吉思汗統一草原,建立蒙古帝國後,原本的突厥等各部落,曾經的塔塔爾人、乃蠻人、克烈部、汪古、畏兀兒等都自稱蒙古人,從此蒙古從部落名變為民族名

    蒙古源於室韋,室韋主題源自東胡,自然蒙古也是東胡之裔。那東胡是否是夏桀的後裔呢?

    東胡、濊貊、肅慎被稱為古東北三大民族,活動範圍與匈奴不相同。東胡之名最早見於《逸周書》,先秦典籍說因為東胡居匈奴之東而謂“東胡”,但是實際上東胡很早就出現在這個地方。

    不過無論如何都說明一個問題即東胡與匈奴並不是一個民族。

    室韋不是憑空而來,中內外諸多學者認為室韋是“鮮卑”的同詞異譯。

    《史記》中說“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所以司馬遷將匈奴作為夏朝後裔。按照這個說法那東胡肯定不是夏朝後裔,同理蒙古自然也不是夏桀的後裔。

    不過北方遊牧民族也會在戰爭中互相融合,所以在血緣上,有匈奴血緣也未必不可能。

  • 2 # 只愛潘多拉

    蒙古人怎麼會和夏桀扯上關係呢?初看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也覺得題目總得莫名其妙!但仔細想想,從歷代史書來梳理的話,蒙古和夏桀還真有關係的。

    蒙古人到底是些什麼人?

    14世紀初,統治西亞和中亞一帶的伊兒汗國(從早期的蒙古帝國分化出來的)的宰相,拉施特丁寫的《史集》這部書裡說,當時的人對於誰是“蒙古人”這麼認識的:

    正如現今,由於成吉思汗及其宗族的興隆,由於他們是蒙古人,於是各有某種名字和專稱的各種突厥部落,如札剌兒、塔塔兒、斡亦剌惕、汪古惕、客列亦惕、乃蠻、唐兀惕等,為了自我吹噓起見,都自稱為蒙古人,儘管在古代他們並不承認這一名字。這樣一來,他們現今的後裔以為,他們自古以來就同蒙古的名字有關係而被稱為蒙古。

    所以,誰是蒙古人?蒙古人是隨著成吉思汗征服漠北高原,把上面的各種部族整合到一起後形成的,這些部族來源各不相同,有的是跟成吉思汗所在的“蒙古部”(“萌古部”)同族,有的其實是以前的突厥人、回紇人的後代,如乃蠻部、汪古部、克烈部,之前一直被認為是突厥部族。之所以叫“蒙古”,是因為成吉思汗所在的部族叫“蒙古部”,所以草原上的人都跟著自稱“蒙古人”。

    那麼問題來了,成吉思汗所屬的“蒙古部”究竟是民族呢?

    早期史籍中,蒙古部又被音譯為“蒙兀部”、“蒙瓦部”,是唐代的“室韋”諸部之一,室韋人在公元500多年前後的南北朝時代,和契丹人同屬東北地區的大族,北魏朝廷認為,室韋人,“蓋契丹之類,其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失韋”。

    可見室韋人和契丹人本為同族,後來因為居住地的不同而分化出來,一般認為室韋人和契丹人最初都同屬鮮卑人,鮮卑人內部有許多部族,其中慕容部、拓跋部在公元300多年前後興起,建立了前燕、北魏等入主中原的王朝,大量鮮卑人跟著南下遷居中原,但也不少鮮卑人沒有離開故土,而是留了下來。留下來的這些鮮卑人就出現了分化,南邊的成為契丹,北邊的成為室韋。

    室韋人的分佈範圍,主要在今天的內蒙古東部一直到東三省的嫩江流域一帶,其中蒙兀室韋駐牧於額爾古納河流域,840年前後,漠北的回鶻汗國崩潰,漠北草原陷入混亂之中,這給蒙古人向西發展創造了條件。《蒙古秘史》(寫成於1252年)說大約在公元800多年時候,蒙古部開始從額爾古納河流域西遷到鄂嫩河河源的肯特山一帶。

    蒙兀室韋的遷徙看這張圖就夠了

    顯然,蒙古人的祖先是鮮卑人的一支,這一點在語言上也可以得到證明。科爾沁草原是蒙古族最有名的地區之一,“科爾沁”的意思是“弓箭手”,而成吉思汗時代蒙古最精銳的部他“怯薛軍”中的弓箭手被叫做“豁兒臣”,科爾沁和豁兒臣只是漢字的同音譯寫,而北魏時代的鮮卑語裡面,“帶仗人為胡洛真”,帶仗人就是拿武器的人,這個武器就是弓箭,“胡洛真”在中古時代的發音跟科爾沁和豁兒臣是差不多的,所以從我們覺得陌生的“胡洛真”到熟悉的“科爾沁”,可以看到鮮卑語和蒙古語之間的前後聯絡。

    敦煌壁畫中的鮮卑武士

    既然蒙古人祖先是鮮卑人的一支,而《魏書》講到鮮卑人的起源的時候說:

    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裔始均,入 仕堯世,逐女魃於弱水之北,民賴其勤,帝舜嘉之,命為田祖。

    也就是說,鮮卑人自己認為,鮮卑人是黃帝的小兒子“昌意”的後裔“始均”的後代。有意思的是,我們再來看看《史記》: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

    看到了吧,夏禹也是昌意的後裔哦。夏桀是夏禹的後代就不用論證了吧,所以,蒙古人的祖先是鮮卑人,鮮卑人的祖先是黃帝的兒子昌意,所以蒙古人和夏桀還真有關係,只不過不是夏桀的後代哈。

  • 3 # 冷清先生

    蒙古人當然不是夏桀的後裔。

    人們誤認為匈奴以及蒙古人,是夏后氏的後裔的原因,是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傳》中,有一句話:“匈奴乃夏后氏苗裔也!”司馬遷之所以說這句話,是因為司馬遷認為夏桀逃入匈奴了。

    其實,匈奴在周以前是不叫匈奴的,夏商之際叫獫允xianyun、山戎,夏朝以前叫葷粥xunyu。4800年前,黃帝數次伐葷粥,帝伐葷粥,歸,駕崩於橋山,葬於橋山也。

    《史記、殷本紀》:“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桀敗於有娀song之虛,奔鳴條。” 昆吾是夏的藩屏,是顓頊帝的後裔,吳回的子孫。有娀之虛在山東曹縣 ,鳴條在山西夏縣。司馬遷的意思,夏桀失敗以後,逃到匈奴那裡去了,夏桀及夏族就融合到匈奴中去了。這是司馬遷沒有認真考證,而道聽途說得出的結論。

    《竹書紀年》是晉國史官和魏國史官合寫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西晉咸寧五年(279年),汲郡(今河南汲縣)人不準,在盜掘魏襄王(魏安釐xi王)墓時而發現的,竹簡拉了幾大車。《竹書紀年》是研究商夏曆史極品,很多內容和甲骨文、青銅銘文,秦簡、《系年》相對照。

    早於司馬遷300年的《竹書紀年》也叫《汲冢竹書》,對夏桀的去向有不同的記載。原文“三十一年,商自而徵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戰於鳴條,夏師敗績,桀出奔三朡zong。商師徵三朡,戰於郕,獲桀於焦門,放之南巢。”

    《竹書紀年》的記載比《史記》更早更詳細,可信度非常高。商師克昆吾,伐三朡既山西沁縣,攻城破城而俘獲夏桀,把夏桀流放到南巢。”南巢是哪裡?就是今天的巢湖市。夏桀根本就沒有遁逃到匈奴,而是流放到南方巢湖,那麼是誰變於戎狄呢?

    夏桀被流放後,周后稷的後裔不窋ku失大司農之官。不窋率領夏的遺民以及周人,逃遁到戎狄之間。周文王十世祖公劉,率周人脫離戎狄,遷徙到豳(甘肅平涼),重新開始后稷的農業。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率周人遷徙到周原(陝西寶雞岐山西)。

    蒙古部落的起源,是一個很複雜的事情。蒙古部落和匈奴、東胡等遊牧部落,是有一定聯絡的,只是以前他們沒有文字,只能依靠口口相傳。《史記》記載:“匈奴在東,故曰東胡”,現代國際史學界普遍認為,蒙古諸部起源於東胡。

    生活在潢水老哈河一代的鮮卑人,自稱契丹,《魏書》稱為“失韋”。室韋和契丹同源,以大興安嶺為界,南邊的叫契丹,北邊的叫室韋。《後唐書》和《蒙古秘史》稱為蒙古室韋。十四世紀波斯文《史集》稱蒙古部落起源於額爾古涅昆,既崇山峻嶺的意思,就是今天的呼倫貝爾草原的額爾古納河。

  • 4 # 歷史哨聲

    蒙古和夏桀有關係嗎?相信這是很多人對這個問題的第一個反應!在感覺荒謬之時,還是來看看是否有這個可能性吧。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只能用追溯法去尋找答案,而非用我們自然而然的想法:

    蒙古的來源,一般認為是室韋的蒙兀部

    蒙古的稱呼,來自1135年鐵木真曾祖父合不勒汗在金宋紹興和盟前所建立的“朦骨國”(南宋時人書籍和《大金國志》記載的說法)。因此,蒙古最早是作為金國的附屬,和金國攻打南宋的,只是當時還沒有被稱呼為蒙古。

    從語音來看,蒙古、朦骨、蒙兀等發音基本相同,可以認為是同一個發音。

    從五代十國到北宋,北方草原的統治者是契丹人。1125年女真的金國滅北宋。1127年,孛兒只斤部部長合不勒趁遼朝滅亡、金國全力和北宋作戰的機會,牢籠各族自立為蒙古部長,自稱合不勒汗。

    自從合不勒汗建立蒙古國後,室韋這個從北朝時就出現的名稱就消失了。因此可以認為合不勒的蒙古國,基本上就是統一的室韋部落。

    在契丹統治時代,中國北部草原的分佈大致是:東北區域是室韋人,南部和中部是契丹人,西部是突厥人。

    伯希和認為室韋和鮮卑是同名異譯,即室韋就是不願南遷的鮮卑人。但姚大力認為從傳說和考古學來判斷,室韋和鮮卑並不同源。

    室韋在耶律阿保機時被契丹征服。在唐朝時,室韋分為九部。隋朝時室韋分為5部。

    室韋在語言、文化上和靺鞨、契丹相近。

    烏桓山在今天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以北,即大興安嶺中部的東西罕山南麓。烏桓在東漢末曹操擊敗烏桓後就消失,融合到各族中了。

    鮮卑山,由於鮮卑族習慣把自己居住附近的大山都稱呼為鮮卑山,因此導致鮮卑山的實際地址非常難以確認。根據1980年內蒙古考古隊對嘎仙洞的考察,一般認為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深山密林中的山崖上的嘎仙洞,就是《魏書》所記載的鮮卑山。

    從現代考古發現來看,烏桓和鮮卑是東胡後裔的觀點,得到了出土文物的驗證。

    “東胡黃羆 山戎戎菽”

    根據現代的考證出土文物,商朝北方的老哈河、西拉木倫河的東胡人墓葬地,就是東胡人的生活區域。

    戰國時,生活在趙國和燕國北部的東胡,是燕趙兩國的重大威脅。冒頓單于在公元前206年擊敗東胡,東胡餘部逃跑到烏桓山和鮮卑山。

    現在總結來看:

    1、蒙古是以室韋為主體的民族;

    2、室韋是生活在大小興安嶺山谷的民族;

    3、以烏桓山和鮮卑山自稱的烏桓和鮮卑發源地也在大小興安嶺;

    4、從考古證據來看,烏桓和鮮卑是東胡後代明確,從實物上支援史書記錄的正確;

    5、契丹被認為是南遷的鮮卑人,或是柔然人後裔。

    在公元前206年冒頓單于擊敗東胡後,東胡後裔:

    1、第一批南遷的形成烏桓和鮮卑兩族;

    2、第二批南遷的形成契丹人;

    3、原地不動的形成室韋人。

    有趣的是契丹人興起的地方,也是在商朝時東胡人所居住的老哈河、西拉木倫河一帶

    即,基本可以得出結論:蒙古人是東胡人後裔,東胡人是蒙古語系,東胡、烏桓、鮮卑、契丹都是蒙古語系或通古斯語系,是直接或間接的東胡人後裔。

    關於夏桀的資料,只有夏桀的鳴條之戰的記錄。鳴條是今天山西安邑。資料不多,難以說夏桀和蒙古人有什麼關聯,不過最大的問題是:如果蒙古人是夏桀後裔,那麼夏朝就是東胡人王朝!!!!!!!!

    下圖是蒙古、室韋、鮮卑、契丹、烏桓、東胡活動地點的大致圖:

    紅色圈是東胡、契丹、烏桓、鮮卑興起地區,紅圈內左是西拉木倫河、右是老哈河,北是烏桓山。綠色圈是室韋、蒙古興起地,綠色圈的點是鮮卑山。

  • 5 # 老農華丹

    對北方草原諸民族的研究,要比上古歷史中對華夏各部和苗瑤的研究要簡單些。這裡又提到了一個古籍的問題,說蒙古人是夏桀的後裔,源於說匈奴是夏桀後裔,而又認為蒙古人是匈奴後裔,其實兩個結論都是錯的,得出的結論就顯得很荒謬。

    其實比這個還荒謬的是歷史研究的方法問題,華人習慣於在古籍裡轉悠,開口閉口古人云,還是活著長跑馬褂梳小辮的時代,搖頭尾巴晃地研究歷史,這景象很是穿越。

    中國的古籍在春秋以後的史書裡記載當時發生的事情的可信度非常高,是絕對的信史,而對東周以前的記載尤其是商以前的記載就都不是很可靠了。先秦的記載還可以參考,漢代關於先周事情的記載就完全不值得參考,因為編篡的成分太多,以訛傳訛迴圈論證。中國是一個對歷史有偏執愛好的民族,這是沒有多少歷史的周人給中國文化留下來的遺產,以一個小邦入主中原後,他們編篡了太多的史前史,很多缺乏常識、邏輯和考古的驗證。而且把春秋筆法這樣的史家大忌,成為一種學術原則,大大毒害了中國文化。可嘆。

    對於北方民族的考據研究太多了,我不重複了,這裡跟大家共享一下我在分子基因考古方面的一些所得,目的是為了說明北方草原民族的人種問題,以及從基因統計可以得出的歷史界定。

    現在在地球上生存的人類有70多億,根據基因普查的統計結果全部是7萬年前在東非大裂谷躲過嚴寒的原始人類的後裔,母系的最近根節點基因為約13萬年,最近的父系根節點基因產生於約7萬年前。

    7萬後到2.3萬年之間,是一個間冰期,雖然4萬年前的降溫被定位一個冰期,但還算緩和。7萬前後的氣溫回升期中,現在全人類的祖先人群走出東非大裂谷,在6萬年前來到西亞地區。其實在西歐、亞洲和大洋洲還有上個冰期的人種遺留下來,包括尼安德特人、克羅馬農人、丹尼索瓦人、丁村人等,而這些人種均在末次冰盛期的2.3到1.8萬年間被氣候徹底淘汰了。他們與現代人種有數萬年的共生期,據基因統計,目前人類基因中還有2%左右原始人的基因存在,可能是早期人種基因交換的結果,但這些基因不是主流是mt-DNA和Y-DNA,而是非染色體DNA片段。

    在5.41萬年前後在中亞生成CT-M168,5.4萬年左右分離出DE和CF兩個基因,之後,

    CF首先分化出C-M130,C為黃色人種特徵,生成後就向東遷徙,很快穿過南亞,在4萬年冷事件前就到達印度洋諸島、澳洲諸島、東亞、東北亞的廣大地區。

    DE後續分化出E,E黑膚色傾向明顯,在同緯度向東到北非和西北非;

    繼E後DE分化出D,D為棕色人種,不耐寒,D向東遷徙。

    5.4萬年前左右,繼C後F-M89在中東從CF基因中突變出來,在近東地區活動。到4萬年前氣候變冷前,突變出GHIJK基因,G向地中海沿岸遷移、H向印度河流域遷徙、I到達亞美尼亞方向、J回到阿拉伯半島黎凡特地區;

    此前的族群母系基因以mt-M為主,在4萬前後mt-N從mt-L3中分化出來,成為後續遷徙部族的母系主基因。

    3.6萬年前K-M9在伊朗高原從F-M89中突變出來,F-M89中突變出L、M、NO、P、S五個父系基因,L、M首先突變出來先向印度河和南亞遷徙,

    3.3萬年前左右NO-M214從K-M9中突變出來,也向印度河流域遷徙。NO後來分佈演化出來。

    3.3萬年前左右P-M45從K-M9中突變出來,向小亞細亞方向發展,P基因是過渡基因,現在在中亞仍有少量基因分佈,歷史上的火土羅人的父系主體基因是P-M45。Q和R基因是其下游基因,是歐洲和美洲印第安人的主要人種。

    最早的一批走出非洲的現代人在5.4萬年前經由東南亞地區最先進入東亞的南方,母系mt-DNA-M系基因和父系Y-DNA-C/D基因,隨著東亞冰川期的結束,逐漸北上擴散至東亞大陸。而另外一支則沿著東南沿海從東南亞大陸向東逐漸進入太平洋群島。第一批人的C基因是非常大的一個人種樹:4.5萬年前C1-M8生成,C1基因主要分佈在大洋洲的島嶼土著上,日本的阿依努人是C1基因為主;4.2萬年前C2-M38生成,佔澳洲土著的70%、伊裡安查亞的25%、巴巴新幾內亞的3%、婆羅洲的17%,目前在中國有極低頻率的分佈;4.2萬年前C3-M217生成,而C3主要分佈在東亞和北亞,華人中C3佔10%;C3-M217佔布里亞特蒙古族的60%、蒙古族的55%、達斡爾族的31%、錫伯族的27%、哈薩克族的45%、烏孜別克族的17%、吉爾吉斯 族的10%、維吾爾族的4%、阿爾泰族的23%、雅庫特族的11%、土耳其族的1%、喀山韃靼的1%、古西伯利亞科里亞克族的30%、回族的23%、藏族 的2%、印度講印歐語的3%、塞爾庫普的3%。在南亞的C4和C5是C1和C2的下游基因,C4、 C5佔印度(包括印歐和達羅毗圖語系)的比例為5%。C3是C-M130的直接下游基因,與C1、C2不在一個進化樹上。D基因中,D1基因主要分佈在日本和南亞島嶼,D2主要分佈在西藏和氐人後裔中。

    第二批走到東亞的人群,母系主基因為mt-N,父系基因為Y-K/N/O,分化出的N基因,N1基因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和中國的西南地區,N2基因分佈在西亞、北亞草原民族中,N3主要分佈在北極圈內芬蘭和俄羅斯;O基因的O1主要在中國分佈,東南亞、東北亞也有分佈,O2的一個分支在日本南韓分佈較多,一個分支主要在中國大量和東南亞,O3是華夏族的主體基因,在整個亞洲都有很廣泛分佈。

    說這麼多都是為了說明中國北方民族人種的來源問題。現在Y-DNA C3在中國的地理分佈顯現的是兩端大中央少的局面,東北偏遠地區少數民族C3高達60%,南方侗族、土家族C3高達30%,但是在黃河中下流域比例較低。首先來到東亞的是Y-C人群,C1、C2主要走海向,基本分佈在海向的島嶼和沿海,在末次冰期結束後率先向北走過了白令海峽到達北美,並被封閉在北美,逐漸發展到了南美地區。而在亞洲大陸上主要留下的C3*-m217是3.5萬年前後在中國分化出來的,判斷生成的區域在渤海地區。

    C3是古代漢藏語居民固有的基因,而非外來的。在2.6萬年前C3發生了分化,分為南北兩支:

    東北亞的北支C3c生成於2.47萬年前,C3c-M48星簇生成於1.5萬年前的漠北或通古斯地區,是C3*-M217向北擴散的結果,主要分佈在阿爾泰語系民族,北部通古斯人(鄂倫春、鄂溫克、赫哲)、滿族、蒙古族和哈薩克族中存在大量(>30%)的C3c-M48單倍群。而這個型別在已有的數千個漢族的樣本中僅發現一例,在另一未公開的北方某省上千例漢族樣本中發現了3例。可以作出一個結論:北方漢族父系中幾乎不存在元朝時從外蒙古人鍾中混入的Y-C3c基因的情況,也不存在滿清時滿族人對漢族Y基因的大規模混入的情況。

    C3南支又分為兩支,C3-M217*-F845是廣泛分佈在內蒙古地區和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中的基因,7千年前在華北地區有爆炸性人口增長的跡象,古遺址的考古中紅山文化系列的遼西和幽燕地區的早期遺址此基因分佈很高;是東北、西北少數民族中C3基因的主體人種構成。C3-M217-Z1300-M407基因廣泛分佈在中國西南地區和漢族人群中,此基因的上游基因懷疑是在2.3到1.8萬年前的末次冰期冰盛期時期內向南方撤離避寒的人群,隨漢人先祖北遷,融入到漢族的形成之中。對孔子後裔的基因檢測發現,商王室的基因大機率是這個基因。

    北方草原少數民族的人種,主要有三個來源,一個是C3北支的C3C為主的通古斯人種,他們原始人群從中國華北地區來,隨冰期結束北上,不是農耕民族,從採集狩獵發展為遊牧生活的習慣;第二個來源是C3南支,這一支大機率是華北共工蚩尤部落,這個人群最早在遼河和幽燕地區從事原始農業,隨著氣候乾旱逐漸變成半農半牧,即使後期的遷徙也都主要選擇在東北亞、內蒙和河湟這些半農半牧地區生息,他們與外蒙古存粹的草原民族有很大的區別;第三個來源是中國燧人氏後裔的魁隗部落後裔,這個部落的主體基因是N2和O3-M117,N2是匈奴王族的基因,O3-M117是黃金家族的父系基因。其實北方民族中還有一個很小的來源,就是西亞的PQR人群,這個人群的語言為阿爾泰語,對中國還是有影響的,但目前在基因人種上對草原民族的影響非常小了,可能是草原民族幾次向西大規模遷徙擴張造成的結果。

    從本質上說,C3南支和N2、O3-M117都是華夏民族的兄弟族系,不能說是炎黃後裔,是因為人種分開的時間遠早於炎黃生成的時間,是炎黃的先祖基因。而C3北支,在人種和文化上確實非常遠和生疏。從語言學上,C3北支是存粹的通古斯語系人群,而C3南支的華北人群是介於通古斯與和漢藏語之間的語系族群,而N2和O3-M117純粹是漢藏語系的人種。N2人群在形成匈奴族之前就在西北與阿爾泰語系民族發生了很大融合,形成了烏拉爾語系。

    北方草原的民族好似你方唱罷我登場,其實人群就是那些部落,不過今天一個部落強大了大家都跟著他去打仗,他敗了,又一個部落強大了,大家再去依附他。但在各民族中還是有些人種的差別的。比如古代匈奴人和現代蒙古人有比較明顯的差異,匈奴人的基因最多的為N2、Q*、C3*,現代蒙古人最多的三種單倍型為C3c、C3*、O3,原來所說的東胡系,其為C3南支,為華北民族的後裔,東胡系的鮮卑和烏桓都是如此,東胡系的族群與華夏族本有的C3人群沒有差別,這也是為什麼號稱的五胡亂華在基因上對中國的整體基因結構沒有什麼衝擊的原因。

    回頭來說夏桀,大禹的基因是O1-M119,匈奴人中分佈極少,蒙古人裡有小比例分佈,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種。說匈奴和蒙古人是夏的後裔完全是臆測。外蒙古族的主體基因是C3C,但其皇族成吉思汗的基因是O3-M117,這也是現在這個華夏族基因佔到蒙古人20%多的原因,所以不好說蒙古族與華夏到底是什麼關係了。

    說回來,人種不是認定民族的關鍵問題,文化和族群認同才是最關鍵的要素,大家認同共同的歷史、共同的文化思想、共同的民族經歷和共同的政治理念,這些才是民族的向心力,中國從來都沒有西方那麼清晰的民族界限,這是中華文明延續如此之久的很根本的原因,中華或華夏早就透過文化來融合不同人種,不要開倒車去強調民族的區別了。

  • 6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桀是商湯攻滅夏朝後給夏朝的亡國之君夏後癸的諡號,是兇暴的意思,用來說明夏後癸當政時暴虐無道,商湯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商湯伐夏,戰於鳴條,夏軍最後戰敗。司馬遷在《史記》說:夏桀淫驕,乃放鳴條。

    夏桀既敗,商湯和伊尹為了徹底消滅夏王朝的殘餘勢力,又率軍西進,很快就佔領了夏都斟鄩(洛陽附近)。夏朝的親貴大臣們都表示願意臣服於商湯,商湯安撫了夏朝的臣民後,就在斟鄩舉行了祭天的儀式。

    (傳統漢人的長相)

    在政治形勢穩定後,商朝開始了民族迫害,原先臣服夏朝的一些部落都被驅趕出中原。如楚人就被驅趕到南方的桐柏,夏人遺民也被商人驅趕。一些遺民往西北遷徙,來到了山西、陝西的北部,與當地的遊牧部落雜居。由於文化上的先進性,夏人遺民成為了當地遊牧部落的貴族。《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維(獯鬻、燻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

    夏人遺民融入了很多其他民族,完全遊牧化了。隨著勢力漸增,開始向商朝發起反攻,商朝時常北伐鬼方、混夷、獯鬻,即是夏人遺民勢力。周朝時的獫狁、戎、狄,都可算作夏人遺民所形成的勢力集團中的一支。

    戰國時,由於中原地區打仗頻繁,很多林胡、婁煩等部族在中原待不下去,也被趕到了漠北,歸化了匈奴,同時還有一些中原人為了躲避戰禍也到達了邊境生活,使得匈奴人勢力得到增長,在漢代成為一個空前強大的遊牧民族奴隸政權。

    (劉禹錫:匈奴人的長相)

    因此,匈奴人是以夏人的遺民勢力為核心,融合其他民族而形成的。

    經過與漢人的百年戰爭後,匈奴分裂。北匈奴西遁,南匈奴則在漠南蒙古生活了很長時間,直到北魏興起,南匈奴被滅亡,留在草原上的40萬匈奴人融入了鮮卑。鮮卑的族源也有很多,也是一個民族集團,其中有一份是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北逃的漢人。鮮卑的貴族拓跋氏和匈奴具有最近的遺傳距離,匈奴人的基因也在鮮卑人中流傳了下來。

    (鼻樑高直單眼皮:鮮卑人的長相)

    以後柔然和突厥相繼興起。柔然是鮮卑的一支;突厥則是從鹹海一帶遷徙過來的塞種人,在西北阿爾泰山與西遷的北匈奴融合,逐漸崛起,最終取代了柔然,成為漠北的主人。雖然煊赫一時,但是很快就被隋朝和唐朝分別擊敗,發生分裂,最終滅國。過了100多年後,子孫後代復國40多年,結果被北部回鶻人擊敗,徹底西遷。

    回鶻人也沒有在草原上呆很久,因為黠戛斯來複仇了。這個黠戛斯的酋長萬里迢迢來中原認親,說是漢朝李陵的後裔,一直在西北的唐努烏梁海那裡繁衍生息,到了唐初曾經來到長安朝見李世民,也是來認親的。後來被回鶻擊敗,80年後終於報仇。

    突厥、回鶻西遷,都是民族整體遷徙,因此漠北草原上後來的遊牧民族與他們沒什麼關係。黠戛斯在草原上也沒過多久,因為唐朝不久就衰亡了,在東北草原一帶,興起了契丹人。他們佔據了漠北草原,黠戛斯被迫西遷。

    (達斡爾族:契丹人的長相)

    契丹人統治漠北時,蒙古人終於出現了,當時的名字叫做室韋。但是這個室韋跟契丹是兩個不同的民族,族源關係很遠了。現代、當代多數學者認為蒙古人出自東胡一支。東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號的大小部落的總稱。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在匈奴東,故曰東胡。”鮮卑也源出東胡,但是鮮卑人與蒙古人長相差異很大,說明他們有不同的起源,但由於生活的地域接近,因此一些風俗文化很是相近。

    蒙古國博物館有一個館專門來講蒙古國歷史的,頭一個就是匈奴帝國,然後是鮮卑帝國,第三個就是蒙古帝國了。這說明在蒙古國的認知中,匈奴-鮮卑-蒙古是一個民族、文化、政權上的自然傳承。

    (騰格爾:蒙古人)

    按照中國史書的記載,從匈奴再往上追溯,就是夏朝遺民了。在這樣一個年代久遠的譜系推演上,興許能夠找到一點血緣關係。蒙古人中有20%的父系祖先來自華北地區,而在匈奴人種卻沒有,因此夏朝遺民的基因留存在蒙古人身上的可能性會更高。

    所以夏桀被流放到南巢,後來死在亭山,因此北部的遊牧民應不是夏桀的後裔,而是被商人驅逐出中原的夏人遺民的後裔。至於蒙古與這些夏裔有多大程度的血緣關聯,從史書記載上看,是確切無疑的,蒙古國的歷史觀也認可這一點。但是從長相上來看,就很有一些不一樣了。

    不知這麼說,能不能解釋這個問題?

  • 7 # HuiNanHistory

    這根本就是沒有的事,屬於胡說八道。

    《史記》確實提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先不考慮司馬遷的觀點對不對)。如果認為蒙古人是夏的後裔,就無異於認為匈奴是蒙古的祖先。

    然而,這個觀點偏偏就是大錯特錯。學界早就否定了蒙古是匈奴後裔的說法。

    有關蒙古是匈奴後裔的說法,其實很早就存在了。像是日本學者白鳥庫吉,就是此種觀點的代表人物。

    然而,這種觀點的最大問題是:沒有任何實際的證據。所有的證據都靠瞎猜。

    白鳥庫吉舉出的例證,是透過《漢書·匈奴傳》中“匈奴謂天為撐犁”這些零星的漢字音譯“匈奴語”,與蒙古語進行對比。這種做法是非常牽強到,譬如他認定“撐犁”可以構擬為蒙古語的tngri。我們先不談古代音韻的問題,即便構擬成功,但tngri是阿爾泰語系的通用詞,憑什麼認為匈奴語屬於蒙古語族呢?

    現在普遍的觀點是:蒙古人的祖先是東胡。

    他們與最初的鮮卑、契丹等一樣,都是源自於從昭烏達松漠蔓延至額爾古納河流域的部族。

    這就要請大家來說道說道了。關於東胡,最早的成員就是鮮卑和烏桓。例如,《史記·匈奴列傳·索引》就有云,“東胡,烏桓之先,後為鮮卑”;《三國志·魏書》也提到,“烏丸、鮮卑,即古所謂東胡也”。

    有任何漢人撰寫的史籍,稱這倆為夏桀的後裔嗎?

    總而言之,這個觀點純屬無稽之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桃樹春天啥時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