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軍都弩

    至少明朝對蒙古和日本採取了妥協政策,當然是明朝不能徹底打服對手的前提下,允許蒙古和日本以朝貢的名義進行貿易,明朝透過經濟封鎖而不是軍事手段對蒙古和日本進行了打擊但是自己也付出了十分慘重的代價,蒙古反覆入寇,長城沿線狼煙四起,邊地局勢受到嚴重創傷;倭寇勾結華商長期騷擾東南沿海,損失慘重腎於北方,稱為南倭北虜之貨,蒙古之禍以雙方互市,蒙古大汗接受明朝分封名義上服從明朝平定;倭寇之禍以明朝開放海禁,允許國內民眾出海貿易,允許日本進行朝貢貿易而平定,這些都不是武力解決的後果,實際上與和親無異。

    況且明朝與蒙古互相攻戰之時,明朝西北西南大片勢力範圍丟失,只是這些領土不是中原漢地丟了不令朝廷心疼而已。

  • 2 # —只道是尋常

    這個從感情上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見證了大明王朝從頭到尾,不屈不撓絕不投降的風骨,也見證了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寧死不遷都的高貴氣度,更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氣節所在。正是這種氣節奠定了以後我們在面對歷次危難存亡之際都不會屈服,但是如果刨根問底的話,這兩個事情,卻值得後人一聲嘆息:如果明朝可以稍微多一點智慧謀劃,如此悲壯的場面與悲情的結局,完全可以避免!

  • 3 # 淪客人

    一、明朝的建立。蒙古民族在南宋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但終其一代,只是憑武力征伐,並未在文明和文明上統一。在統治期間,各民族並未承認蒙古的統治,只是當作外族征服者。明朝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起於平民,代表廣大漢族,所以在天下大亂之時,一呼百應。此時在民眾心裡,漢族還是天下正統。

    二、元末起義特點。由於從始至終,中原和南方各地不承認蒙古的統治,認為是異族征服!元代對民族分四等,而漢族是最低等。過的生活也是水深火熱,所以元末的農民反抗都是以抗元為主。 三、蒙古的威脅。天子守國門其實真正在北京的君王是朱棣。其實從明朝建立之初,蒙古的威脅還在,蒙古最大的勢力韃靼瓦剌經常騷擾明朝邊境。朱元璋一朝,內部還未一統,所以沒有顧及外部勢力。朱棣時期,國家安穩,朱棣五徵蒙古。才基本解決了蒙古的威脅。但是蒙古的威脅還在,甚至造成了“土木堡之變”! 四、前朝經驗 。縱觀前朝,和親,和議並不能改變根本問題,只能當外族認為軟弱。所以出於平民的明朝,總結前朝經驗,只有自身強大,才能和平安穩!才出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觀念,就連明末崇禎皇帝,也以自絕以報天下!明朝骨氣,令人欽佩!

  • 4 # 一探乾坤靜觀萬物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投降不和親,不簽定不平等條約,這種頑強不屈,誓死抵抗的愛國情懆令人感動,跟滿清後期割地賠款,崇洋媚外奴顏媚骨的無恥行徑形成鮮明的對照。大明朝的金戈鐵馬在中國幾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裡,算得上古今冠絕,獨步天下,從打敗橫掃天下的蒙古騎兵就不難看出,但明朝中後期,皇帝昏庸腐敗,重用魏忠賢等邪惡太監,混亂朝綱,濫殺無辜,殘酷剝削人民,弄得人人自危,最後國內農民起義此伏彼起,關外後金叩門攻打,雖危機重重,但明朝仍不缺能征善戰的守關猛將,多次重創敵人,特別是明朝末帝崇禎堅決抗戰的決心,也感染深深眾將,但是面對內外危機,光靠匹夫之勇是遠遠不夠的,想當年力能拔山的項羽又如何,還不是烏江自刎,崇禎缺一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士能臣,當然並不是大明無人,我華夏大地從來都聖賢倍出,只是崇禎也懵了,若委自枉屈,虛心招賢,得一高人幫其謀劃,合理指揮眾將,明朝未必無救,走投無路的崇禎最終吊死煤山,實在可惜!

  • 5 # 秭歸資訊

    明朝是一個有氣節的朝代,終明一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在古代史,世界上所有超過了百年曆史的帝國之中,明朝創造了兩個唯一:1、唯一沒有與其他國家或勢力簽定任何不平等條約的王朝;2、唯一從不向任何勢力屈服的王朝。

    至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主要是講兩個歷史大事件:

    1、天子守國門,是指明王朝永樂帝遷都北京,鎮守國門。

    明朝建立後,最大的邊患是北方的韃靼和瓦剌。而當時山海關是中原與東北關外的一道邊關重鎮。朱棣在南京登基稱帝后,北方時常受到北元少數民族勢力的南襲威脅,所以朱棣在1421年遷都北平,並改北平為京師。對於這次遷都,民間稱為“天子守國門”。

    2、崇禎帝吊死煤山,以身殉國。

    崇禎皇帝時,內憂外患,東北聚集了明朝的主要精銳軍隊防禦後金,而李自成農民起義後,勢力不斷髮展壯大,一路攻城略地,勢如破竹,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明王朝京師,崇禎皇帝寧死不退,吊死煤山。對此,民間對此事件稱為“君王死社稷”。

    關於明朝與清朝的對比,已經有太多的文章提到了,簡單說,就是清朝缺乏民族氣節,經常幹些讓華人蒙羞的恥事,而明朝儘管不如漢唐時強大,也不如宋時經濟發達,但其不屈的民族氣節,卻是留給我們後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 6 # 奧德修斯蛇夫座聖鬥士

    明朝社會閉關鎖國的國策,所以導致了中國的封建社會的東亞第一帝國體系的崩塌。要不然建州女真族也不能持續進攻明帝國!李自成張獻忠的所謂農民流寇暴徒四起,崇禎皇帝絕對不可能成功維護往帝國的基石被掘。

  • 7 # tiank49934957

    1.明朝不和親卻答應和親又悔親,導致瓦剌以此為藉口發兵,抓了明朝的叫門天子。

    2.明朝不陪款不納貢卻在皇帝被抓後給歲幣。

    3.明朝不割地卻割了臺灣島。

    4.歷朝歷代的明君就沒有不守國門的。

    5.崇禎想逃的時候已經逃不掉了,所以才跑到煤山自盡,之前李自成已經把福王扔鍋裡給煮了,崇禎落到李自成手裡只會更慘。

    6.歐洲列強也不會與印第安人籤條約,那些說明朝沒簽賣國條約的可以省省了。當時的歐洲殖民者正在消化蠶食鯨吞的非洲,南美洲,北美洲以及南亞和東南亞的殖民據點,而中國離歐洲最遠,歐洲列強並沒有更多的精力來大舉進攻中國。

    晉亡之後還有東晉,宋亡之後還有南明,明亡之後的南明簡直慘不忍睹!

  • 8 # 庭州行者

    不割地,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的出處本身就是網路上某些對於明朝歷史瞭解較為粗淺者,這句話從任何角度來說,都是非常牽強的。不妨將這個結論逐條分析,看一看其是否符合史實。

    不割地,的確,明朝沒有簽訂過任何一個條約割地。但是,在古代,因為沒有領土這個概念,實際上一個王朝是否佔有某片土地,就看其是否具有該地的稅收,駐軍權以及是否派遣流官管理。反向而言,其丟失土地也不必透過條約。縱觀明朝276年,先是永樂時期丟失了長城以北的勢力範圍,明英宗丟失了河套,明武宗丟失哈密衛,最後又丟失了遼東。

    可見,明朝的確沒有名義上進行割地,但是,實際上它將很多土地拱手讓給別人。尤其是嘉靖,對於丟失的河套地區,發出了“敢言復河套者,斬”的詔令。

    再說不賠款,明思宗朱由檢在後期面對林丹汗的勒索,無計可施,每年“賞賜”給林丹汗36萬兩白銀。要知道,林丹汗本身就是被後金痛扁的存在,而明朝不堪其擾,卻試圖用“保護費”來穩定林丹汗,可見其窩囊。

    再說天子守國門,實際上,朱棣剛剛遷都北京時,北京並不是國門。北京以北還有一個大寧衛,北方更北還有一個開平衛(山西,內蒙古一代)。然而,由於朱棣後期以來的戰略收縮,北京逐漸變成了“國門”。不知道這應該被批判,還是吹捧?

    最後,君王死社稷,這不過是崇禎皇帝一個人的做法而已,而且崇禎本身也想跑,但一開始就被大臣阻止,崇禎本身可以不顧勸阻,去南京穩定南方,然後捲土重來,但因為太好面子就作罷了。到最後,李自成進北京後,大臣全部叛變,無路可逃,只能自盡。除了崇禎,還有一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他被俘後幫助瓦剌叫開明朝城池,以供瓦剌搶劫,大同守將郭登不開門,朱祁鎮竟然驚歎“何外朕若此”,可見其“骨氣”

    綜上所述,不割地,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和明朝不沾邊。之所以有人編出這句話,無非是想說明明朝的“骨氣”,然而,明朝真的有“骨氣”嗎?有人將明朝大臣懟皇帝當做“骨氣”,然而,但凡遇到稍微硬氣的皇帝如崇禎,有人敢懟嗎?王振撤掉朱元璋宦官不得干政的石碑時,有大臣敢說一句話嗎?這叫骨氣嗎?這叫“追名”,偽君子而已。

    以上。

  • 9 # HuiNanHistory

    我覺得這段話很扯淡。

    譬如這個君王死社稷,土木之變後,被瓦剌俘虜的明英宗自殺殉國了嗎?他是怎麼要求大同守將給他和瓦剌開城門的?

    不能因為沒人瞭解明朝,仗著明朝皇帝的大眾知名度較低,大家就閉眼一通胡吹吧。

    歷史上明朝的疆域呈現持續不斷的萎縮趨勢,根本不需要簽訂不平等條約,就可以達到喪權辱國的效果。

    例如,明朝初年曾經在嘉峪關外,設定哈密、安定、阿端、曲先、罕東、赤斤蒙古和沙州等關西七衛,可惜由於吐魯番汗國的實力強大,這些衛所相繼被吞併、撤銷,致使明朝的勢力被壓入嘉峪關內,明朝自此認為“關之西一民非民,尺地非土”。

    你看看,根本就不需要任何不平等條約,明朝就主動把土地丟掉。這當然不能算喪權辱國咯。

    說到不投降,明朝何曾投降過?嘉靖年間,庚戌之變,蒙古的俺答汗率軍兵臨北京城下,明朝只要把城門關牢,任憑蒙古人在外燒殺搶掠,就可以避免國恥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由著蒙古人在國門以內擄掠,這也算是天子守國門嗎?

    總而言之,明朝各方面都是笑話,只是由於這個王朝太透明瞭,大家才不知道它的無能與軟弱。

  • 10 # 蜀北一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和親不割地不納貢”,這句話,說實話,網路上天天都有人在說,耳朵都聽起繭疤了!那麼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呢?個人覺得還是有那麼點道理,因為它從深層次反應出明朝一個尷尬的問題所在!

    那就是明朝國力遠沒有漢唐強盛!開疆拓土沒辦法,當然只能守國門了!

    可能有的朋友就不服氣了,別急,我還沒說完呢。明朝有強盛的時候,那就是在朱元璋朱棣時期,這時候的明朝,國力確實很強盛!

    還能夠支撐起鄭和七下西洋,以及朱棣五次北伐漠北蒙古,南征越南!但是,在朱棣之後,明朝的國力就有些尷尬了。怎麼說呢?因為朱棣時期,雖有強大的國力,但是其並沒有將其用到國內發展民生或者開疆拓土之上,而是讓鄭和下西洋去了!

    我不是說下西洋不對,只是覺得鄭和下西洋,並沒有給明朝帶來一寸的殖民地之類的好處,如果將鄭和下西洋耗費的國力用在繼續北伐之上,徹底解除蒙古的威脅,哪一個對明朝來說,更好呢?

    這樣的話,根本就不會有土木堡之變發生了!當然了,朱棣的決策是沒有太大問題的,明朝中後期國力衰落的問題,不能讓朱棣背鍋。更多的是後續繼承者的問題,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呢,明朝初年強大的國力,在朱棣時期經過了五次北伐,南征越南及七次下西洋後也就消耗得差不多了。

    後續繼任的皇帝個人能力又不是很突出,甚至還有點小昏庸,所以明朝的國力就陷入一個比較尷尬的局面,就是面對北部蒙古的崛起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時候的明朝,已經沒有力量再進行北伐了,別說北伐了,就連朱棣打下來的越南後來也獨立了,關西七衛也在嘉靖以後完全被土魯番汗國吞併。可見明朝的國力,真的衰弱了,再加上後來蒙古人的崛起,那麼沒辦法,別人都打過來了不守國門能行嗎,開門放進來不成?

    至於君王死社稷,其實也有點道理,畢竟崇禎皇帝是真的在國破之際自縊而去,但是呢,也不是所有明朝皇帝都死社稷了。

    大多數明朝的皇帝活的都挺開心的,能不死社稷的時候皇帝比誰都想活著,做做木匠煉煉丹,都挺隨心所欲的,就是不認真做皇帝!

    綜上,個人認為用“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來歌頌明朝並不太合適,因為這背後的原因都是因為明朝皇帝在其位而不謀其政所帶來的後果!如果明朝皇帝更勤勉一些,何至於會有守國門,死社稷這樣的事情發生?自己懶政種下的惡果,不該你吞該誰吞?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本就是明朝皇帝對自己懶政,昏庸,治理無能所導致後果的一種迫不得已的補救行為,有啥可歌頌的?

    總之,每一個朝代都有優點有缺點,明朝也一樣,因此我們既不能選擇性的對其肆無忌憚的吹捧,也不能全都否定!

    大家覺得呢?

  • 11 # 軍都弩

    至少明朝對蒙古和日本採取了妥協政策,當然是明朝不能徹底打服對手的前提下,允許蒙古和日本以朝貢的名義進行貿易,明朝透過經濟封鎖而不是軍事手段對蒙古和日本進行了打擊但是自己也付出了十分慘重的代價,蒙古反覆入寇,長城沿線狼煙四起,邊地局勢受到嚴重創傷;倭寇勾結華商長期騷擾東南沿海,損失慘重腎於北方,稱為南倭北虜之貨,蒙古之禍以雙方互市,蒙古大汗接受明朝分封名義上服從明朝平定;倭寇之禍以明朝開放海禁,允許國內民眾出海貿易,允許日本進行朝貢貿易而平定,這些都不是武力解決的後果,實際上與和親無異。

    況且明朝與蒙古互相攻戰之時,明朝西北西南大片勢力範圍丟失,只是這些領土不是中原漢地丟了不令朝廷心疼而已。

  • 12 # —只道是尋常

    這個從感情上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見證了大明王朝從頭到尾,不屈不撓絕不投降的風骨,也見證了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寧死不遷都的高貴氣度,更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氣節所在。正是這種氣節奠定了以後我們在面對歷次危難存亡之際都不會屈服,但是如果刨根問底的話,這兩個事情,卻值得後人一聲嘆息:如果明朝可以稍微多一點智慧謀劃,如此悲壯的場面與悲情的結局,完全可以避免!

  • 13 # 淪客人

    一、明朝的建立。蒙古民族在南宋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但終其一代,只是憑武力征伐,並未在文明和文明上統一。在統治期間,各民族並未承認蒙古的統治,只是當作外族征服者。明朝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起於平民,代表廣大漢族,所以在天下大亂之時,一呼百應。此時在民眾心裡,漢族還是天下正統。

    二、元末起義特點。由於從始至終,中原和南方各地不承認蒙古的統治,認為是異族征服!元代對民族分四等,而漢族是最低等。過的生活也是水深火熱,所以元末的農民反抗都是以抗元為主。 三、蒙古的威脅。天子守國門其實真正在北京的君王是朱棣。其實從明朝建立之初,蒙古的威脅還在,蒙古最大的勢力韃靼瓦剌經常騷擾明朝邊境。朱元璋一朝,內部還未一統,所以沒有顧及外部勢力。朱棣時期,國家安穩,朱棣五徵蒙古。才基本解決了蒙古的威脅。但是蒙古的威脅還在,甚至造成了“土木堡之變”! 四、前朝經驗 。縱觀前朝,和親,和議並不能改變根本問題,只能當外族認為軟弱。所以出於平民的明朝,總結前朝經驗,只有自身強大,才能和平安穩!才出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觀念,就連明末崇禎皇帝,也以自絕以報天下!明朝骨氣,令人欽佩!

  • 14 # 一探乾坤靜觀萬物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投降不和親,不簽定不平等條約,這種頑強不屈,誓死抵抗的愛國情懆令人感動,跟滿清後期割地賠款,崇洋媚外奴顏媚骨的無恥行徑形成鮮明的對照。大明朝的金戈鐵馬在中國幾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裡,算得上古今冠絕,獨步天下,從打敗橫掃天下的蒙古騎兵就不難看出,但明朝中後期,皇帝昏庸腐敗,重用魏忠賢等邪惡太監,混亂朝綱,濫殺無辜,殘酷剝削人民,弄得人人自危,最後國內農民起義此伏彼起,關外後金叩門攻打,雖危機重重,但明朝仍不缺能征善戰的守關猛將,多次重創敵人,特別是明朝末帝崇禎堅決抗戰的決心,也感染深深眾將,但是面對內外危機,光靠匹夫之勇是遠遠不夠的,想當年力能拔山的項羽又如何,還不是烏江自刎,崇禎缺一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士能臣,當然並不是大明無人,我華夏大地從來都聖賢倍出,只是崇禎也懵了,若委自枉屈,虛心招賢,得一高人幫其謀劃,合理指揮眾將,明朝未必無救,走投無路的崇禎最終吊死煤山,實在可惜!

  • 15 # 秭歸資訊

    明朝是一個有氣節的朝代,終明一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在古代史,世界上所有超過了百年曆史的帝國之中,明朝創造了兩個唯一:1、唯一沒有與其他國家或勢力簽定任何不平等條約的王朝;2、唯一從不向任何勢力屈服的王朝。

    至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主要是講兩個歷史大事件:

    1、天子守國門,是指明王朝永樂帝遷都北京,鎮守國門。

    明朝建立後,最大的邊患是北方的韃靼和瓦剌。而當時山海關是中原與東北關外的一道邊關重鎮。朱棣在南京登基稱帝后,北方時常受到北元少數民族勢力的南襲威脅,所以朱棣在1421年遷都北平,並改北平為京師。對於這次遷都,民間稱為“天子守國門”。

    2、崇禎帝吊死煤山,以身殉國。

    崇禎皇帝時,內憂外患,東北聚集了明朝的主要精銳軍隊防禦後金,而李自成農民起義後,勢力不斷髮展壯大,一路攻城略地,勢如破竹,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明王朝京師,崇禎皇帝寧死不退,吊死煤山。對此,民間對此事件稱為“君王死社稷”。

    關於明朝與清朝的對比,已經有太多的文章提到了,簡單說,就是清朝缺乏民族氣節,經常幹些讓華人蒙羞的恥事,而明朝儘管不如漢唐時強大,也不如宋時經濟發達,但其不屈的民族氣節,卻是留給我們後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 16 # 奧德修斯蛇夫座聖鬥士

    明朝社會閉關鎖國的國策,所以導致了中國的封建社會的東亞第一帝國體系的崩塌。要不然建州女真族也不能持續進攻明帝國!李自成張獻忠的所謂農民流寇暴徒四起,崇禎皇帝絕對不可能成功維護往帝國的基石被掘。

  • 17 # tiank49934957

    1.明朝不和親卻答應和親又悔親,導致瓦剌以此為藉口發兵,抓了明朝的叫門天子。

    2.明朝不陪款不納貢卻在皇帝被抓後給歲幣。

    3.明朝不割地卻割了臺灣島。

    4.歷朝歷代的明君就沒有不守國門的。

    5.崇禎想逃的時候已經逃不掉了,所以才跑到煤山自盡,之前李自成已經把福王扔鍋裡給煮了,崇禎落到李自成手裡只會更慘。

    6.歐洲列強也不會與印第安人籤條約,那些說明朝沒簽賣國條約的可以省省了。當時的歐洲殖民者正在消化蠶食鯨吞的非洲,南美洲,北美洲以及南亞和東南亞的殖民據點,而中國離歐洲最遠,歐洲列強並沒有更多的精力來大舉進攻中國。

    晉亡之後還有東晉,宋亡之後還有南明,明亡之後的南明簡直慘不忍睹!

  • 18 # 庭州行者

    不割地,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的出處本身就是網路上某些對於明朝歷史瞭解較為粗淺者,這句話從任何角度來說,都是非常牽強的。不妨將這個結論逐條分析,看一看其是否符合史實。

    不割地,的確,明朝沒有簽訂過任何一個條約割地。但是,在古代,因為沒有領土這個概念,實際上一個王朝是否佔有某片土地,就看其是否具有該地的稅收,駐軍權以及是否派遣流官管理。反向而言,其丟失土地也不必透過條約。縱觀明朝276年,先是永樂時期丟失了長城以北的勢力範圍,明英宗丟失了河套,明武宗丟失哈密衛,最後又丟失了遼東。

    可見,明朝的確沒有名義上進行割地,但是,實際上它將很多土地拱手讓給別人。尤其是嘉靖,對於丟失的河套地區,發出了“敢言復河套者,斬”的詔令。

    再說不賠款,明思宗朱由檢在後期面對林丹汗的勒索,無計可施,每年“賞賜”給林丹汗36萬兩白銀。要知道,林丹汗本身就是被後金痛扁的存在,而明朝不堪其擾,卻試圖用“保護費”來穩定林丹汗,可見其窩囊。

    再說天子守國門,實際上,朱棣剛剛遷都北京時,北京並不是國門。北京以北還有一個大寧衛,北方更北還有一個開平衛(山西,內蒙古一代)。然而,由於朱棣後期以來的戰略收縮,北京逐漸變成了“國門”。不知道這應該被批判,還是吹捧?

    最後,君王死社稷,這不過是崇禎皇帝一個人的做法而已,而且崇禎本身也想跑,但一開始就被大臣阻止,崇禎本身可以不顧勸阻,去南京穩定南方,然後捲土重來,但因為太好面子就作罷了。到最後,李自成進北京後,大臣全部叛變,無路可逃,只能自盡。除了崇禎,還有一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他被俘後幫助瓦剌叫開明朝城池,以供瓦剌搶劫,大同守將郭登不開門,朱祁鎮竟然驚歎“何外朕若此”,可見其“骨氣”

    綜上所述,不割地,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和明朝不沾邊。之所以有人編出這句話,無非是想說明明朝的“骨氣”,然而,明朝真的有“骨氣”嗎?有人將明朝大臣懟皇帝當做“骨氣”,然而,但凡遇到稍微硬氣的皇帝如崇禎,有人敢懟嗎?王振撤掉朱元璋宦官不得干政的石碑時,有大臣敢說一句話嗎?這叫骨氣嗎?這叫“追名”,偽君子而已。

    以上。

  • 19 # HuiNanHistory

    我覺得這段話很扯淡。

    譬如這個君王死社稷,土木之變後,被瓦剌俘虜的明英宗自殺殉國了嗎?他是怎麼要求大同守將給他和瓦剌開城門的?

    不能因為沒人瞭解明朝,仗著明朝皇帝的大眾知名度較低,大家就閉眼一通胡吹吧。

    歷史上明朝的疆域呈現持續不斷的萎縮趨勢,根本不需要簽訂不平等條約,就可以達到喪權辱國的效果。

    例如,明朝初年曾經在嘉峪關外,設定哈密、安定、阿端、曲先、罕東、赤斤蒙古和沙州等關西七衛,可惜由於吐魯番汗國的實力強大,這些衛所相繼被吞併、撤銷,致使明朝的勢力被壓入嘉峪關內,明朝自此認為“關之西一民非民,尺地非土”。

    你看看,根本就不需要任何不平等條約,明朝就主動把土地丟掉。這當然不能算喪權辱國咯。

    說到不投降,明朝何曾投降過?嘉靖年間,庚戌之變,蒙古的俺答汗率軍兵臨北京城下,明朝只要把城門關牢,任憑蒙古人在外燒殺搶掠,就可以避免國恥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由著蒙古人在國門以內擄掠,這也算是天子守國門嗎?

    總而言之,明朝各方面都是笑話,只是由於這個王朝太透明瞭,大家才不知道它的無能與軟弱。

  • 20 # 蜀北一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和親不割地不納貢”,這句話,說實話,網路上天天都有人在說,耳朵都聽起繭疤了!那麼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呢?個人覺得還是有那麼點道理,因為它從深層次反應出明朝一個尷尬的問題所在!

    那就是明朝國力遠沒有漢唐強盛!開疆拓土沒辦法,當然只能守國門了!

    可能有的朋友就不服氣了,別急,我還沒說完呢。明朝有強盛的時候,那就是在朱元璋朱棣時期,這時候的明朝,國力確實很強盛!

    還能夠支撐起鄭和七下西洋,以及朱棣五次北伐漠北蒙古,南征越南!但是,在朱棣之後,明朝的國力就有些尷尬了。怎麼說呢?因為朱棣時期,雖有強大的國力,但是其並沒有將其用到國內發展民生或者開疆拓土之上,而是讓鄭和下西洋去了!

    我不是說下西洋不對,只是覺得鄭和下西洋,並沒有給明朝帶來一寸的殖民地之類的好處,如果將鄭和下西洋耗費的國力用在繼續北伐之上,徹底解除蒙古的威脅,哪一個對明朝來說,更好呢?

    這樣的話,根本就不會有土木堡之變發生了!當然了,朱棣的決策是沒有太大問題的,明朝中後期國力衰落的問題,不能讓朱棣背鍋。更多的是後續繼承者的問題,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呢,明朝初年強大的國力,在朱棣時期經過了五次北伐,南征越南及七次下西洋後也就消耗得差不多了。

    後續繼任的皇帝個人能力又不是很突出,甚至還有點小昏庸,所以明朝的國力就陷入一個比較尷尬的局面,就是面對北部蒙古的崛起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時候的明朝,已經沒有力量再進行北伐了,別說北伐了,就連朱棣打下來的越南後來也獨立了,關西七衛也在嘉靖以後完全被土魯番汗國吞併。可見明朝的國力,真的衰弱了,再加上後來蒙古人的崛起,那麼沒辦法,別人都打過來了不守國門能行嗎,開門放進來不成?

    至於君王死社稷,其實也有點道理,畢竟崇禎皇帝是真的在國破之際自縊而去,但是呢,也不是所有明朝皇帝都死社稷了。

    大多數明朝的皇帝活的都挺開心的,能不死社稷的時候皇帝比誰都想活著,做做木匠煉煉丹,都挺隨心所欲的,就是不認真做皇帝!

    綜上,個人認為用“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來歌頌明朝並不太合適,因為這背後的原因都是因為明朝皇帝在其位而不謀其政所帶來的後果!如果明朝皇帝更勤勉一些,何至於會有守國門,死社稷這樣的事情發生?自己懶政種下的惡果,不該你吞該誰吞?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本就是明朝皇帝對自己懶政,昏庸,治理無能所導致後果的一種迫不得已的補救行為,有啥可歌頌的?

    總之,每一個朝代都有優點有缺點,明朝也一樣,因此我們既不能選擇性的對其肆無忌憚的吹捧,也不能全都否定!

    大家覺得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項羽死後,韓信若舉兵反漢,能否奪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