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風暴

    趙括初生牛犢不怕虎,又是名將馬服君之後,是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的。他敢於接掌趙軍與秦軍對峙於長平就是證明!

    下面回答秦國不派白起為帥,趙括能擊退秦軍嗎?

    我的看法是,趙括仍然會敗。趙括這個人軍事理論紮實,當初把他父親趙奢說的一愣一愣的,所以有很強的驕縱之心。

    戰國初期的著名軍事家吳起在兵書裡說過這樣的話:將軍領兵出戰要“出門如見敵”!也就是說,一個將領率軍踏出大營的一刻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時時防備敵人的偷襲。

    吳起是戰國最著名的軍事家,不僅實戰厲害,軍事理論也強,曾寫下了著名兵書《吳子兵法》,同時也是白起的偶像!所以,他的兵書也是那時候將領非常重要的教科書,趙括肯定讀過!

    (著名軍事家吳起)

    再看趙括,他在追擊秦軍的時候,完全沒有章法,把所學的理論忘的一乾二淨,導致秦軍兩支奇兵成功插入背後切斷了他們和後方的聯絡。趙括空學了一身理論卻沒有用到實戰中,可見他確實是個紙上談兵的人!

    所以我認為,假如仍然由王齕領兵,趙括仍然會輸,但是不會輸這麼慘!

    理由如下:王齕作戰中規中矩,不善於使奇兵。所以,雙方會在長平來一場規模巨大的混戰,而趙軍野戰打不過秦軍。比如,趙括在圍攻秦軍壁壘的時候,白起只出動了輕兵就將趙括打退:“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

    但是,趙軍不至於被圍殲,趙括打敗了也知道築壘自保:“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

    如果兩軍在戰場上正面作戰,戰敗的趙軍會再次退回大營。這樣一來秦國就失去了殲滅趙軍有生力量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秦王用人屠白起換下了中規中矩的王齕!

    所以,沒有白起趙括還是會敗!

  • 2 # 漁耕樵讀

    不能。趙國敗不到敗在軍事上,而且還敗在政治上。

    趙國軍隊不是秦國對手,必須要聯合諸侯國。此時趙國因國內被秦國階段糧道,樓昌建議向秦國求和。虞卿反對,說如果趙國向秦求和,那親一定宣告天下,秦趙和好,其他諸侯國就不會來救了。

    趙王不聽,派人去向秦國求和。所以即便不換廉頗,就算廉頗堅守不出,趙國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也只是多撐一時半會而已。

    趙國軍隊不如秦國軍隊,堅守不出是趙國最好的選擇,在趙括選擇主動出擊的時候只是加速了戰敗的步伐。

  • 3 # 歐陽後生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一場大戰,秦國當時故意派人到趙國散播謠言,說秦國最怕的是趙括,廉頗很容易對付,於是趙國王起用趙括替代廉頗為將,而秦國卻暗中把主將王齕換成白起,最終趙國大敗,被斬殺的趙軍約45萬。

    長平之戰趙國兵敗的主要原因是主將趙括沒什麼實戰經驗,不會靈活變通,且不知主將為白起,不能做到知己知彼。

    長平之戰時,王齕本是主將,若不用白起,就要看看王齕和趙括兩個人的誰更強了。

    王齕,秦國宿將,與趙國多次戰爭,均有勝敗,實戰經驗豐富。

    趙括,名將趙奢之子,熟讀兵法,曾經幫助父親攻下齊國麥丘,且用時不到一個月,缺少實戰經驗。

    趙括曾在趙王面前說:“王齕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所以這兩人交戰,趙括必然輕敵,再加上王齕豐富的戰鬥經驗,所以我推測最終還是趙軍兵敗,只是不會敗的那麼慘而已。

  • 4 # 小凌說史

    不能,或者說勝算非常小。不管什麼時候打戰拼的都是綜合國力,雖然說主帥對於一場戰爭的勝敗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即使秦國方面不換白起為帥,作為秦國左庶長的王齕也不是吃素的,跟趙括比起來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呢?何況當時趙國國力已經耗不起了,未打先輸一半了。

    我們從3方面來看當時雙方的優劣對比:

    第一:秦趙兩國交戰於長平後,因為秦國是遠道而來,所以是急於交戰的,所以趙國主將廉頗採用堅守不出的方式,想要挫殺秦軍的銳勢,然後等待有利時機再出擊。可是沒有想到秦國召集大量百姓疏通渠道,讓秦國可以直接從水路運糧,使得運糧速度比趙國更快,更暢通。但是趙國卻相反,廉頗壓根就沒有想到秦國會打持久戰的,本來就沒有秦國富足的趙國根本就耗不起持久戰。

    第二:本來長平之戰初期,廉頗想要堅守不出來拖死秦軍,這也給王齕機會派兵包抄趙軍後方,然後經常騷擾趙國運糧部隊,使得原本就缺糧的趙軍雪上加霜,即使是趙括當趙軍主帥時也是非常缺糧的。

    第三:趙國外交上的失敗導致沒有人願意幫它,當時魏、韓、楚三國都畏懼秦國,齊國恨趙曾參與樂毅伐齊一事,燕國與秦國交好,所以趙國只能以一己之力對抗秦國。

    以上三點加起來就是趙國陷於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困境,長平之戰還沒有開始打,趙國已經輸一半了。秦國方面換不換白起已經不是決定長平之勝敗最關鍵因素了,只是秦國換了白起、趙國換了趙括後,使得趙國敗得更慘罷了!

  • 5 # 流失de深藍

    我覺得有可能,其實歷史上的趙括不是什麼無能之輩,更不是什麼紙上談兵的人,反而趙括是一位比較有指揮能力的將領。實際上當時整個趙國,除了廉頗,也沒有比他更合適的的人選。不是趙括不行,只是他遇到了神一樣的對手白起。透過史書我分析出以下幾點:

    1 趙括熟讀兵書,滔滔不絕,可以看出他至少有相當高的文學素養與軍事謀略知識 。

    2 趙括出身軍人世家,深受軍旅文化的薰陶,其父趙奢也算是個名將,沒吃過豬肉總該見過豬跑吧?所以對於軍隊那一套,對於領兵打仗必當不陌生。

    3 趙括軍被圍困多時後,他親率精銳勁卒衝擊秦軍,可以看出趙括武藝還是不俗的,是個文韜武略型的將領。

    4 結合趙括的出身與武藝,趙國又常年征戰,趙王必定不會讓一個籍籍無名的毛頭小夥帶領幾十萬軍隊出征。可以猜想趙括此前必定有中小型戰鬥的實戰經驗,或許還表現不俗,只是史書沒有記載罷了。

    5 趙軍敗,趙軍不能打持久戰,是由國家綜合國力決定的。趙國缺少糧草,所以得采取攻勢,以求速戰速決,最後跑進了白起的包圍圈,致使趙軍被圍困40多天,最後不得不選擇投降。但是秦軍也沒好到哪裡去,戰爭過後人員傷亡過半。秦昭王更是下令河內男子悉數出動,為了打贏這場戰爭也是下了血本。

    所以綜合考量如果秦國真換了將領,不派白起為帥,那結果還真不好說。如果別的將領來選擇出動迎戰的話,那趙括是求之不得,正好可以速戰速決,畢竟當時趙軍的戰鬥力也是相當強悍,不亞於秦軍。

  • 6 # 使用者68704285550

    作為殺神白起的崇拜者,我認為,白起不為帥,趙括和秦軍半斤八兩。

    長平之戰回顧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五年農曆四月至九月間,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戰爭中的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秦國方面雖然戰線更長,但國力遠強於趙,趙王怕再拖下去對趙更加不利,遂棄用偏於防守的名將廉頗,而起用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

    秦國暗中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戰爭由開始轉為僵持

    長平之戰,開始於秦軍派王齕攻佔上黨,上黨百姓逃亡趙國,趙國在長平接應難民,公元前260年,王齕向趙國發起進攻,連續三個月,趙軍主帥廉頗戰敗數次。正面戰場打不過,廉頗決定依託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營壘,固守不出,疲憊秦軍。任憑秦軍屢次挑戰,趙兵都堅守不出去應戰。

    此時,秦軍攻不下,戰爭進入僵持階段。僵持階段,對國力是一個考驗,誰有糧草誰就有戰爭的主動權。此時秦國,召集百萬青壯,疏通河道,使得糧草能儘快運送到前線,而一方的趙國,糧道遭遇秦軍的騷擾,國力空虛,眼看著前方的糧草殆盡,無糧可吃。

    外交

    戰國之間的戰爭,從來不是一場純粹的戰爭,裡面有外交,縱橫術,帝王謀士上演一出出好戲給諸侯。秦國也不例外。趙國看前方劣勢,準備和秦國議和。秦國為了麻痺趙國,防止各國合縱,並爭取時間,加強軍事準備,以便給趙軍以嚴重的打擊,果然利用趙國求和的機會,對趙國使者鄭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國宣傳秦、趙已經和解,藉以防止各國出兵救趙。於是趙國的處境更加孤立。

    此時的趙王失去了鄰國的支援只能獨自面對強大的秦軍。

    兩軍換帥

    公元前260年農曆七月,趙括統率一部援軍來到長平,接替廉頗為主將。可謂此戰的轉折,這次換帥,有眾多因素,秦相範睢的反間計,加之趙王對廉頗的不滿,更重要的是趙國已經負擔不起前線的供給,必須趕快結束戰鬥。

    秦昭王得知趙括代替廉頗擔任主將後,為能徹底擊敗趙國、能一戰定乾坤,暗地裡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改命王齕擔任尉官副將,並令軍中嚴守秘密,有走漏訊息的格殺勿論。白起接過帥印,也開始了其殺神的名號的戰爭。

    決戰

    在趙括出兵進攻秦國軍隊的時候,白起命令秦軍佯裝戰敗潰退,趙括不知道秦國已經暗地裡用名將白起換下了王齕,就命令趙國的軍隊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秦軍的營壘,但是趙國的軍隊無法攻破秦軍用兩年時間加固的營壘。

    而後,白起命令一支2萬5千人的部隊突襲到趙軍出擊部隊的後方,截斷趙軍的後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騎兵部隊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趙軍的糧道。白起又派出輕裝精兵向趙軍發動多次攻擊,趙軍數戰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壘,轉為防禦,以待救援。

    秦昭王得知趙軍主力的糧道被截斷,就親自到河內郡(今河南沁陽及附近地區),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並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軍和糧運。

    屠殺

    趙軍斷糧被圍困,趙括在一次突圍中被亂箭射死,趙軍相互殘殺為食。史書記載,白起用欺騙的手段,命令秦國軍隊將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

    假如沒有換帥

    經過以上的分析,趙括失敗的地方就在於孤軍深入,而他不知道對方是白起為帥,倘若他知曉武安君坐鎮,定會小心謹慎,這也是秦軍麻痺趙軍的策略。如果沒有孤軍深入,急於求勝。趙軍的後路也就不會被切斷。也不會喪失那麼多的精銳。

    假如白起沒有為帥,趙括和王齕對陣,王齕也是位名將,戰爭經驗豐富,雖不似白起那般運籌帷幄,但是秦軍的戰鬥力擺在那裡,即使正面打,2人也是五五開,正面如果打不過,秦軍可以躲在據點內,堅守不出,趙軍也不能退秦軍,但是秦軍有補給的優勢,而趙軍耽擱不起,所以我認為,最後勝利的還是秦軍,只是時間長點。

    為何換上白起

    換白起一方面為了更加穩固的拿下勝利,更重要的是我認為,秦軍也消耗不起了,秦軍的戰線比趙國長,雖然透過外交穩住了韓魏,但是時間長了,難免兩國生出事端,長平之戰,秦軍投入兵力60萬,耗費國力可想而知。所以有人說,如果按照廉頗的固收,趙國在堅持堅持秦軍就撤退了,也未必沒可能,只要能保證自己的糧道不被侵擾。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戰爭比拼的是綜合國力,秦國的國力當時趙國根本比不了,持久戰趙國必敗。

  • 7 # 濁酒燕然

    眾所周知,長平之戰,趙國損失45萬青壯年,從此再無力與秦國抗衡,秦國拔掉統一路上的最後一顆硬釘子如果秦軍失敗,歷史可能會是另外一種走向。應該說在白起時代,不僅僅是趙括怕白起,秦國之外的每一個將領都懼怕白起,因為白起就是是那個時代的戰神,諸國聽到秦用白起,都不敢掛帥帶兵。

    無論如何,歷史不能假設,回到這個問題身上,第一,秦國不用白起會用哪位將領?第二,趙括對陣秦軍其他將領,勝率如何?

    戰爭起因

    秦國在這一時期的統一過程中,採用范雎的策略:遠交近攻。率先攻打三晉,伊闕之戰,白起帶領秦軍全殲了韓魏聯軍24萬人,奪取魏城數座及南韓安邑以東大部分地區,韓、魏兩國只能割地求和,此戰,南韓精銳損失殆盡,再也組織不起像樣的抵抗。華陽之戰,白起、魏冉率軍一次性斬殺魏趙聯軍十五萬,秦軍乘勝攻取了魏國的卷縣、蔡陽和長社,攻陷了趙國的觀津,魏國還被迫獻出南陽與秦國求和。

    秦國再一次攻打南韓,佔領了南韓野王,切斷了南韓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絡。韓桓惠王只好讓上黨郡郡守馮亭把上黨郡奉獻給秦國,不願意降秦的馮亭最後決定利用趙國力量抵抗秦軍,一手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趙孝成王採納趙勝的建議,接受了上黨郡,惱羞成怒的秦國一股腦把軍鋒直指趙國,拉開了長平之戰的序幕。

    秦國用將

    秦國明用王齕,暗用白起。戰爭初期,秦國用名將王齕,趙國是老將軍廉頗。趙軍主動進攻,經過一番嘗試後,損兵折將,決定依託有利地形,固守營壘,疲憊秦軍。不管秦軍如何挑戰,趙兵一概堅守不出。秦國國力昌盛,遠遠超趙國,長此以往耗下去,趙國必敗,為了結束長期的對峙,又加上秦國的反間計,趙孝成王決定改用趙括為主將,期望能夠打出勝利的結果來,當時除了趙括,李牧,廉頗三人,還真的照不出來第四個人可堪此戰。正是因為秦、趙對賭的是兩國的國運,趙國輸不起,秦國更輸不起,因此私底下換白起為主將,並死死封鎖訊息,軍中洩露,一律殺無赦,趙軍一直不知道這個訊息,直到被秦軍包了餃子,最後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趙軍大敗。

    如果秦國不用白起,是否還有更合適的人選呢?

    王陵,史記記載

    其九月,秦復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鄲,少利,秦益發兵佐陵。陵兵亡五校。

    在長平之戰後,率領秦軍直奔邯鄲的王陵,死了四五萬人(一校約8000-1000人)。

    王齕,事實上長平之戰作為秦軍副將,是直接參與的一人,一生輔佐三代秦王,為秦國宿將。 長平之戰中,王齕為副將;王齕還奪取趙國的武安和皮牢;公元前258年,代替王陵圍攻邯鄲,被楚、魏聯軍大敗。;公元前257年,王齕再次攻打邯鄲,依舊未能攻克;王齕進攻汾城,隨即攻克魏國的寧新中;公元前247年,王齕攻克上黨各城。

    鄭安平,秦昭襄王增派兵力圍攻邯鄲,同時派王齕接替王陵,派鄭安平率軍兩萬增援,不爭氣的鄭安平遭到趙軍包圍後,率軍投降趙國,是秦軍的恥辱。

    司馬錯,史書記載秦惠文王九年,司馬錯率軍滅蜀國,於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司馬錯率領隴西軍南下東攻楚國,楚敗,併為此獻出漢水以北和上庸之地給秦國。此後事蹟不詳,我們推測,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的時候司馬錯是30歲,那長平之戰的時候,司馬錯估計已經86歲了,很難為將或者已經不在了。

    魏冉,公元前266年,被秦王罷免,遷到關外封邑,“身折勢奪而以憂死”卒於陶邑,可見其也不可能面對長平之戰。

    胡傷,也就是胡陽,史記記載

    三十三年,客卿胡陽攻魏卷、蔡陽、長社,取之。擊芒卯華陽,破之,斬首十五萬。魏入南陽以和破芒卯於華陽下,斬首十萬,取魏之卷、蔡陽、長社,趙氏觀津。

    閼與之戰,趙國以換地為由吞併秦國兩座城池,秦國派胡傷統帥大軍攻打趙國,結果是被趙奢挫敗,此後胡傷便再無歷史記載,可見已經不受秦王重視。

    根據以上分析,秦王能派出的最強軍事陣容,將會是王齕、王陵和鄭安平,勝負真的未可知,下面分析一下趙括對陣他們有沒有取勝的可能性。

    趙括vs其他

    趙括本人能力如何?趙括自幼熟讀兵書,是名將趙奢的兒子,經常和他父親討論軍事問題,有理論,但是直到長平之戰之前,並沒有機會有實際的軍事戰鬥經驗,長平之戰可以說是趙括的第一戰,也是最後一戰。在那個人人懼怕秦國的年代,趙括敢挺身而出代表趙國出擊秦國,本身需要勇氣和自信,態度和國家責任感值得尊敬。

    長平之戰,對陣大武安君白起,雖然趙軍降卒被坑殺,然以秦國之力,也是死傷過半,可見戰鬥的慘烈,趙軍在趙括的帶領下,戰鬥力還是很強悍的。趙軍主力在斷糧四十六天後,士兵們到了殘殺為食的地步,趙括任何能將剩餘的軍隊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最後死在了突圍的路上,也是很可惜。從上面篩選出來的三名秦國將領上看,趙括有很大的取勝可能。

    戰爭最後拼的是國力,趙國國力不如秦國,憑藉一名武將之力實在難以扭轉乾坤,後期名將李牧也救不了趙國就是這個道理,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拼的是綜合實力,君臣關係、經濟實力、軍事實力、主將能力等,所以長平之戰再打一百次,趙國也難免以失敗告終,只是輸的有多慘不同而已。

  • 8 # 不羈得有學問

    無論派不派白起,趙括都必輸。只是有了白起,輸得更快更慘而已。

    先來分析一下

    趙括上任前,是名將廉頗擔任大將。趙軍再數戰不利之後,廉頗開始採取固守營壘,以逸待勞的戰法。準備伺機而動,挫殺秦軍銳氣。

    廉頗

    秦軍遠征千里,兩軍長期相持對於秦軍來說非常不利,於是秦軍散播流言:廉頗很容易對付,秦軍最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趙孝成王早已不滿廉頗的戰法,認為其龜縮在陣地有辱國威,而趙括此時也頗有名氣,於是不顧大臣的反對用趙括把廉頗換了下來。

    那麼趙括一上任,肯定想好好表現一番,證明自己的能力,而且趙孝成王主張以攻代守。於是趙括變更了廉頗的政策,換下了廉頗的部下,帶著大軍主動進攻。

    此時的趙國經歷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軍事實力雄厚,有“帶甲之士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而且趙國善騎射,騎兵力量雄厚,而秦國有“虎賁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所以軍事實力兩國其實是差不多的。

    但是打戰不僅打的是軍事實力,而是綜合國力。出兵必要糧草。

    此時趙國“地薄人眾”,地處北方,雖疆域廣闊而耕地有限,歷來又農商並重,且其“民俗懁急,仰利機而食”、“好氣,任俠為奸,不事農桑”。雖然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增強了趙國的軍事實力,但其政治經濟實力依然薄弱。

    而秦地處《禹貢》之雍州,土地屬上上等。再經過商鞅變法,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有非常大的改革,幾世經營下來,早已國富民強。

    所以趙國的綜合國力比不過秦國。

    而且秦國將領王齕帶領秦軍尚且打的趙國名將廉頗只能固守。此時趙國換上了一個只知紙上談兵的趙括。

    趙括不僅毫無軍事經驗,而且自視甚高,主動出兵。在與白起對戰時,輕易中了白起的誘敵之計,最後死於秦軍亂箭之下。

    趙括

    所以即使秦沒有換上白起,趙括一樣必輸。

  • 9 # 史說新傳

    長平之戰,得名于山西長平縣。這是中國古代一場空前絕後的大戰,兩個當時的強國傾其國力於一役,會戰於長平。戰爭以趙國慘敗,數十萬兵卒被坑殺而結束,也給關東六國帶來極大影響,另一方秦國付出損傷過半的代價。40年後,秦嬴政統一天下,稱始皇帝。

    長平之戰前,因奪取南韓上黨郡,秦趙兩國多次交鋒,秦勝多負少,此時趙軍主帥廉頗,秦軍主帥王齕,由於廉頗採取固守策略,不利於長途奔襲的秦軍速戰速決,雙方僵持不下。此後,趙王埋怨廉頗前期作戰失利,後期又不出擊,秦國抓住機會實行反間計,說不怕廉頗,只怕趙括。趙王臨陣換將趙括任主帥,秦王也秘密將主帥換成白起,王齕為副。而白起是戰國時代威名內外,戰無不勝的名將。雙方的這次換帥,直接導致了戰役局勢迅速轉化,由僵持變為一擊而破。

    而趙括這個被後人以"紙上談兵"為成語多次揶揄的物件擔任了主帥,一直被史書和學界認為是長平之禍的源頭。戰後不久,韓非子就有了"趙任馬服之辯,而有長平之禍"的說法,范文瀾先生的《中國通史》中說:"兵法空談家趙括憑他的空談便斷送了四十萬的生命。"

    其實,趙括對戰局失利負主要責任不假,但是放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即使秦軍沒有使用白起做主帥,趙國也難以贏得戰爭勝利。從當時時局來看,國力日益強盛的秦國秣馬厲兵,步步東逼,遠交近攻,蠶食東鄰,並沒有引起趙國重視,沒有積極的應對,尤其是上黨之地,防禦不力,陷入被動。還有就是趙軍此前固守策略乃是權宜之計,也是面臨全軍覆沒危險,趙括出擊尚有一線機會。但是趙軍此時的補給線出了問題,與後方聯絡不通暢,此時不出擊無異於坐以待斃。再就是趙國的外交渠道也出了問題,與秦媾和失敗,其他列國也不敢來幫,更加的孤立。

    因此說,即使秦軍不啟用白起,在這樣的時局下,在這樣的趙王領導下,加上遇到了這樣一個趙括,其結果可想而知。

  • 10 # 不想說的尷尬

    那肯定是打不贏的。先從人物來分析,秦軍不派白起為帥,那就是王齕,而趙國就是趙括。

    王齕,戰國末期秦國將領,王齕經歷三代秦王,為秦國宿將。屢攻趙國,擁有非常豐富的對趙經驗。

    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他與白起對戰,白起一招誘敵之計就把趙括給引了出來,最後趙括被秦軍射殺。

    由此可知兩人的軍事能力相差很大。

    再來分析兩國的國力。

    也不需要去引經據典的檢視史書,此時的秦國經歷商鞅變法後實力雄大,而趙國也由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變得更為強大。

    而且白起戰勝了趙括,所以兩國的綜合國力是相差不大的,而且趙國稍弱秦國。所以兩國這時候就比軍事人才了,很明顯只知理論的趙括肯定不是久經沙場的王齕,所以趙括必敗。

  • 11 # 小峻528

    結果不會變,一樣會失敗。

    白起之前,秦軍主將是王齕之前他和廉頗對壘,逼的廉頗退守,說明其能力不在廉頗之下,而趙括能比廉頗強?就算趙括能達到廉頗的水平,那也照樣是一場持久戰,消耗戰,最終趙國還是失敗。

    而秦國之所以換白起,並不是王齕不能取勝。根據各方面來看,當時秦國的目標是要全殲趙軍,因此才換白起為帥。

    所以,即便白起不來,趙國仍然難逃敗局,但是估計不會損失那麼大。

    個人認為長平之戰趙國唯一能破局的戰略,只有放棄長平,退守邯鄲,這樣秦軍補給線過長,而趙國能解決補給問題,同時能充分發揮騎兵優勢,反敗為勝也不是不可能的。

  • 12 # 時光工坊

    打仗天時地利人和,秦國經歷了變法,國富民強,兵強馬壯,可謂得天時也。趙國本土作戰,依靠有利地形抗擊秦軍,可謂得地利也。秦國君王老道,又有一幫名將能臣,趙王年青,但也有藺相如,武有廉頗,李牧。總得來說人和方面秦國佔六分,趙國佔四。總得來說,雙方基本還能相持,誰也沒有必勝把握戰勝誰。

    趙王沉不住氣,輕信謠言,不顧藺相如勸阻,用趙括替代廉頗,趙國又在人和方面又輸秦國。趙括全軍出擊,放棄有利地形,要與秦軍決戰,一頭鑽進佔有地利的秦軍包圍圈裡。這時天時地利人和全在秦國這邊,這仗怎麼打。

    趙括連趙國唯一所佔的地利優勢也要放棄,而秦軍卻不斷搶佔地利優勢,不斷用地利構築防禦工事,還派部隊繞道趙軍後方搶佔有利地勢。到了這份上,已經不是輸贏問題了,只是個看秦軍牙口好不好能不能把趙括全殲的問題了。結果大家都知道,白起牙口好的很。

    打仗如打牌,雙方如何運用好自己手中的籌碼贏取勝利,或將損失降到最低點。趙括顯然是在牌不佔優的情況下跟對手玩梭哈,結果輸的毛都不剩下。就是這麼一個蠢材,還有人在拼命洗白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綠豆羊肉湯有怎樣的食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