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夜看世界

    天寶十年,唐將高仙芝率領的安西都護府部隊翻越蔥嶺,經過三個月的長途跋涉,遠征阿拉伯帝國控制的怛羅斯城。這場戰爭起因是高仙芝的驕橫跋扈。

    天寶九年,身為安西四鎮節度使的高仙芝,無故征討石國。石國請求投降,高仙芝先是應允,然後出爾反爾,擄走石國國王及其部眾,殘殺老弱掠搶財物。天寶十年正月,高仙芝入朝表功,廷前獻俘虜,得到玄宗的嘉獎。石國國王被斬殺,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向黑衣大食,也就是阿拉伯阿撥斯王朝求助。

    接到這個訊息的高仙芝,決定先發制人。他主動進攻大食,率二萬餘唐軍圍攻怛羅斯城。在此之前,高仙芝在中亞是橫著走的,對於剛剛平定布哈拉和粟特的叛亂的他而言,幾乎是想滅誰就滅誰。他想以攻為守,阻止大食東進。阿拉伯人早就想對安西四鎮動手,立即組織了十餘萬大軍奔赴怛羅斯,雙方在怛羅斯河西岸展開決戰。

    撒馬爾罕就在怛羅斯附近,那裡有大量大食軍隊。向來制霸東亞的唐軍敢孤軍深入,是沒有把大食放在眼裡的。大唐軍隊靠著步兵的強弓勁弩,先是佔據了上風,唐騎兵一度壓制了阿拉伯騎兵。戰鬥持續到第五日,唐軍的葛邏祿番兵突然反叛,從背後保衛唐步兵,切斷隨後而來的唐騎兵。

    阿拉伯的軍隊趁此出動重騎兵突擊唐步兵,高仙芝兩面夾擊之下,無力迴天。唐軍向安西方向敗退,兩萬人的大唐安西軍,最後只剩下數千人生還。

    高仙芝之敗,並非唐軍兵力不濟,而是應了那句古話:“仁義不施而攻守勢異也。”高仙芝以安西四鎮節度使之威,欺凌西域小國,這對大唐的西域政策傷害很大,原來臣服於大唐的西域諸國,漸漸地都對大唐口服心不服,生出逆反之心。 為什麼大唐輸了怛羅斯之戰,後世人依舊承認大唐很強呢?先來看看,怛羅斯之戰對大唐有沒有根本的影響:

    第一, 首先怛羅斯之戰失利,並且是唐軍的戰鬥力不行,而是主將戰略失策。客場作戰本就有許多不利因素,作為主將的高仙芝不能穩住聯軍中的葛邏祿部,導致了腹背受敵。深層次的原因,是高仙芝因驕橫暴斂,失去了西域諸國的歸附之心。

    第二, 怛羅斯之戰,是唐軍主動發起的,阿拉伯帝國屬於防守的一方。阿拉伯調集十萬軍隊來對付兩萬餘唐軍,證明大唐在西域之威。而最重要的是,此戰沒沒有改變大唐和大食的疆域。也就是說,大食打的是一場怛羅斯保衛戰,它的訴求是不失國土。贏了怛羅斯之後,也未敢逾越蔥嶺,向大唐本土進發。

    第三, 怛羅斯之戰,並沒有改變大唐在西域的控制影響力,安西都護府依然是西域諸國的話事人。大唐在西域失去控制,是在安史之亂之後。

    總而言之,首先,這場戰爭大唐雖然輸了,並沒有墮了大唐的國威,大唐依舊是歐亞大陸上跟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並駕齊驅的雄武帝國。這也是要靠實力說話的,折了兩萬多人的部隊,並且還是安西四鎮的兵力,並未動搖大唐的根本。真正讓大唐失去對西域控制的,是綿延九年的安史之亂。大唐的主要精力在平叛,吐蕃和回紇乘勢瓜分了西域。安史之亂後,各地節度使割據,大唐再無力經營西域。 其次,大唐並不是亡於外患,而是亡於內亂。這與亡於金人鐵騎之下的北宋、亡於蒙古人手的南宋、亡於後金崛起叩關而入的大明,有根本的區別。此三個亡於異族之手的王朝,特別是兩宋,是亡於武力的羸弱。自兩宋之後,華夏尚武之風漸漸被閹割,所以後人常思慕強唐盛漢。

    來看看大唐最盛時的疆域:

    “唐地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南、北皆如前漢盛時,東不及而西過之。”

    再來看看唐極盛時的六大都護府:

    安北都護府,治金山(阿爾泰山境內),領磧北諸府州;單于都護府,治雲中,領磧南諸府州; 安西都護府,治龜茲,領西域諸府州; 北庭都護府,治庭州,領天山以北諸府州; 安東都護府,治平壤,領高麗諸府州; 安南都護府,治交州(安南境內),領交趾府和海南諸國。

    平壤和安南,這兩個域外地名,大家都不陌生吧?大唐自安史之亂後衰落,是事實。可強盛大唐帝國,值得敬重。

  • 2 # 歷史小兵感悟未來

    被網路誇大的怛羅斯之戰

    說起怛羅斯之戰,那可是今天曆史論壇上的熱點之一。“文明的碰撞”、“制止了阿拉伯帝國的擴張”……等等高大上的題目接踵而來。那麼怛羅斯之戰究竟有多神奇?

    怛羅斯之戰,從戰爭起因來講,是唐朝安西都護府的將領高仙芝的好大喜功引起的。作為當時超級大國的高階將領之一,高仙芝帶領安西軍健兒們在西域東征西戰,戰果赫赫,將唐王朝在西域的影響力推到了頂峰,同時不可避免的也助長了高仙芝本人和其麾下安西軍的嬌兵之氣。749年12月,高仙芝以“無藩臣禮”為由討伐石國,面對大唐強大的兵峰,石國國王和高仙芝約定投降,但高仙芝隨後違背承諾,俘虜了石國國王,屠殺了石國城民,並進行劫掠之事。石國王子逃脫後,向阿拉伯帝國求援,阿拉伯派兵出援。751年四月,高仙芝得到訊息後,主動出擊,率領2萬餘名安西健兒翻過帕米爾高原,深入阿拉伯帝國700餘里,在怛羅斯與阿拉伯軍隊展開激戰。此役,唐軍方面安西軍2萬餘人,僕從軍4到5萬,阿拉伯聯軍估計10到20萬人,雙方激戰五天,其中大唐弓弩兵和方陣步兵給予了阿拉伯軍隊巨大殺傷,後來因為唐軍的僕從軍葛邏祿部突然叛變,唐軍大敗,僅千餘人逃回安西。

    這次戰爭實際上是因兩國邊境將領臨時決定而導致的一場軍事衝突。兩國的史料中也幾乎一筆帶過,特別是阿拉伯的史料中,關於這次戰鬥記載得極為簡略,只用了很短的篇幅,說是穆斯林擊敗了華人,殺敵五萬餘,俘虜兩萬左右。甚至連己方的兵力,戰術等完全沒有記載。而同時,對同一年阿拉伯帝國與拜占庭的戰爭記錄得相當詳細,所以對於當時的阿拉伯帝國來說,主要任務是與拜占庭互懟,對於遠在東方的邊境衝突可有可無而已。同樣,對於巔峰時期的唐王朝來說,安西軍的一次失敗也並沒有什麼影響,就在怛羅斯失敗的第二年,唐軍再次捲土重來,迅速的恢復了因戰敗丟失的西域勢力範圍。

    阿拉伯史料對怛羅斯之戰的簡要記載

    唐朝在西域的衰落,和怛羅斯之戰沒有關係,而是後來的安史之亂,安西精銳回援長安後,在西域留下的權利真空引發的。

    同樣,在怛羅斯戰後,阿拉伯帝國內部也陷入了內亂,怛羅斯戰役的指揮官也被殺害,阿拉伯帝國也根本失去了向東擴張的能力。

    關於怛羅斯之戰影響的有趣說法

    正如前面所說,怛羅斯之戰實際的影響力在歷史上“無足輕重”,戰役本身並沒有給唐王朝和阿拉伯帝國的戰略帶來絲毫改變(實際怛羅斯戰役後,阿拉伯帝國仍然和往常一樣遣使入唐),同樣也沒有改變當時及後人對唐王朝實力的認知。

    但有一種有趣的說法是,怛羅斯之戰中唐軍被俘虜計程車兵和工匠將中國的造紙術傳到了阿拉伯和西方,還有個叫杜環的書記官被俘虜到阿拉伯後,周遊了阿拉伯和歐洲。

    這個杜環什麼的就不說了,造紙術這個………大唐出征真的會帶一批造紙的工匠嗎?不管怎麼說,很多人持有這個說法,他們寫的字也多,咱們信他,就當歷史趣聞吧。

    那麼,我們為什麼不把目光投向那兩萬名大唐健兒呢?在沒有補給的情況下,主動出擊,先發制人,翻過平均海拔4500米的帕米爾高原,深入敵境700多里,面對幾倍餘自己的異族敵人,毫不畏懼,列陣向前,勇猛拼殺,即使以今天的技術水平看來,也幾乎也是一個軍事上的奇蹟。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盛唐的自信;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華夏民族除了內斂和勤勞,同樣也敢於開拓和冒險。

    歷史上,還有一個朝代也發生過同樣的事情,長安健兒們揹負長劍,爭先恐後的出塞外、赴西域,匹夫不可奪志,十人可以滅國,那時,她的名字叫做“大漢”,那時,“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並不是一句空洞的外交辭令。

    漢唐雄風,永遠令男兒神往。

  • 3 # 歷史哨聲

    恆羅斯之戰只是大唐和阿拉伯帝國的小規模武裝衝突 根本沒有傷筋動骨 最後彼此還成為朋友,阿拉伯帝國還出兵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

    之所以稱呼恆羅斯之戰是大唐和阿拉伯帝國的小規模武裝衝突,理由有:

    1、雙方作戰人數並不高:唐朝軍隊一般認為是2-3萬人(包括召集的當地胡人起兵),最多人數記載是10萬;阿拉伯帝國軍估計為20萬。

    2、3萬人的戰敗,對於唐朝而已,不值得大驚小怪。

    2、恆羅斯之戰是高仙芝先發制人進攻阿拉伯帝國而發生的戰爭,高仙芝主動進攻阿拉伯帝國的目的是震懾阿拉伯帝國,讓阿拉伯帝國不敢幹涉唐朝在中亞事務(為石國王子發兵)。

    3、高仙芝在主動進攻阿拉伯帝國的同時,還派遣青海石城堡的天威軍出征碎葉,平定碎葉城一帶的動盪,為恆羅斯之戰提供穩定的後方。根據1973年出土的吐魯番文書。

    4、大唐和阿拉伯帝國對於恆羅斯之戰記錄並不多。中國史籍中除了杜佑《通典》中“高仙芝伐石國,於怛邏斯川七萬眾盡沒”作為唐朝在安史之亂衰落的理由外,其他史籍,如新舊唐書、資治通鑑等都沒有過多描述。

    阿拉伯帝國的主帥阿布 穆斯林,作為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的開過元勳,阿拉伯史料竟然對擊敗唐朝軍隊的恆羅斯之戰隻字不提,實在不合情理,除非恆羅斯之戰沒有產生大的影響。

    恆羅斯(左)、碎葉城(右)所在位置

    751年恆羅斯之戰後唐朝依然保持對中亞的影響力

    1、752年,東曹國王、安國副王和慄特昭武九姓共同上表,要求唐朝發兵共同攻打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

    2、753年,封常清擊敗控制印度、中亞、西藏的克里米亞地區大勃律國(今巴基斯坦控制區北部省);951恆羅斯之戰前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已經攻佔印度北部,威脅克里米亞地區;當年,北庭節度使程千里在追擊同羅部落首領阿布思(李獻忠)時,要求在751年恆羅斯之戰背叛高仙芝的葛羅祿交出阿布思,葛羅祿乖乖交出阿布思及其妻子,還有牛羊等財產;

    3、754年,封常清擊敗播仙國;

    《資治通鑑》:

    “又發拔汗那兵,且使轉諭城郭諸國,許以厚賞,使從安西兵入援。”“上聞安西、北庭及拔汗那、大食(即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諸國兵至涼、鄯。”

    《唐會要》:

    “幹元元年七月。與西域九國遣兵助國討逆。肅宗令赴朔方行營。”——吐火羅國“至德初遣使朝貢,代宗時為元帥,亦用其國兵以收兩都。”——大食國

    5、751年恆羅斯之後阿拉伯帝國和大唐來往頻繁:

    752年、753年(派遣使者四次來訪)、754、755、756、757、758(當年還發生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使者和回鶻汗國使者爭奪尊卑的爭議)、760、762、769、772、774、774、791、798等17次。

    恆羅斯(今塔拉茲市照片)

    綜述

    751年高仙芝的恆羅斯之戰,有種大唐和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不打不相識的感覺。戰前高仙芝意圖先發制人震懾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伊拉克總督哈查只·伊本·優素福,派遣手下大將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和屈底波·伊本·穆斯林分別從中亞、印度北兩路進攻大唐,並許諾誰先踏上大唐的土地,就讓誰做大唐的總督。

    恆羅斯之戰後,大唐和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不再進行戰爭,反而交往頻繁,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派軍幫助唐肅宗平定安史之亂。

    從競爭對手到朋友,這就是751年恆羅斯之戰前後大唐和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關係。

    如此一來,你還覺得恆羅斯之戰削弱大唐了嗎?

  • 4 # 西府趙王爺

    中國歷史上一位“開天闢地”的革命偉人曾經說過,“有時,失敗也是一種勝利”。

    怛羅斯之戰,是公元751年唐朝軍隊與阿拉伯帝國軍隊在帕米爾高原以西發生的一場“遭遇戰”。

    怛羅斯之戰是一場雙方兵力極度失衡的戰役,阿拉伯帝國的兵力超越唐朝三倍之多,雖然唐朝軍隊以失敗而告終,但其強悍的作戰實力,卻深深的烙印在了阿拉伯帝國的歷史中,大唐鐵騎雖敗猶榮。

    雙方兵力對比 據阿拉伯史集《通典》、唐史《舊唐書·李嗣業傳》記載,怛羅斯之戰阿拉伯帝國參戰總人數約十萬人,唐朝參戰人數約三萬人。

    仙芝聞之,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

    雙方兵力懸殊,而且打的還是毫無準備、毫無預兆的遭遇戰, 雙方連續交戰五天,唐朝軍隊雖然敗退,但卻在劣勢中消滅了近七萬阿拉伯部隊,唐朝軍隊也損失了約兩萬人。

    唐軍敗退的原因並不是“認輸”,而是由於唐朝的附屬國“葛邏祿部落”突然背叛,葛邏祿部首領協大軍進攻唐軍左翼,阿拉伯軍隊進攻右翼,唐軍左右受敵,最後不得不撤退。

    “相持五日,葛羅祿部眾叛,與大食夾攻唐軍,仙芝大敗,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數千人。”

    綜上所述,唐軍在兵力上處於絕對的弱勢,但仍舊勇猛的和阿拉伯隊部開戰,並且重創對方,即便最後以敗退收場,但打出了氣勢,打出了威風,這一戰可謂雖敗猶榮。

    唐朝軍隊的作戰能力 怛羅斯之戰過後,阿拉伯帝國怎麼都想不明白,為什麼在兵力上高於唐軍三倍的阿拉伯軍隊損失了近七萬人,卻不能全殲唐軍呢?

    在經過秘密研究之後,阿拉伯帝國得出了一個結論:

    唐軍的武器裝備、戰略戰術、排兵佈陣,達到了冷兵器時代的巔峰,如果在雙方兵力相等的情況下,阿拉伯軍隊將毫無勝算。

    唐朝最常見的野戰陣型叫做“鋒矢陣”,鋒矢陣是由“敢死隊”兩千五百人、輕裝騎兵五千人、布兵一萬兩千五百人、弓弩兵兩千五百人、甲兵兩千五百人,五大兵種組合而成的“萬能陣營”。

    作為陣首的“敢死隊”身穿重甲、左手持圓盾、手持陌刀,勇猛無比, 陌刀是一種雙刃長刀,是唐朝軍隊獨有的武器,陌刀的殺傷力強大,特別適合衝鋒陷陣,歷史上評價為“如牆而進”。

    作為第二梯隊的騎兵裝備馬槊和橫刀,身披重量輕、防禦力高的“唐十三鎧”,數量最多的步兵配備長槍、腰刀、短匕、弓箭四種武器,是唐軍的中堅力量,

    弩兵使用的“唐駑”有四種,伏遠弩射程約五百米、擘張弩射程約四百米、角弓弩射程約三百米、單弓弩射程約二百四十米。

    在手持陌刀的“敢死隊”衝鋒之前,弩兵部隊會向敵軍發射漫天箭雨,削弱敵軍士兵的作戰能力,為“敢死隊”創造突破口。

    唐朝軍隊的裝備之精良,戰鬥能力之強悍,是現代電視劇體現不出來的,瞭解歷史還是要多看一些有乾貨的書籍。冷兵器時代的阿拉伯軍隊的作戰裝備以盾牌、長矛、彎刀為主,面對武器精良、陣法多變、作戰勇敢的唐軍實力不在一個層面上。

    怛羅斯之戰中,若不是葛邏祿部落突然反叛,唐軍為必會敗退。

    這場戰役的結果是,阿拉伯帝國認為與軍事實力強大的唐朝為敵沒有意義,而大唐也因為內亂而無暇去反攻阿拉伯帝國,兩國的博弈到此為止。

    像是一對激情過後便分道揚鑣的男女,唐朝雖然戰敗,但卻從心理上征服了阿拉伯帝國。

    怛羅斯之戰,唐朝以寡敵眾,雖敗猶榮!

  • 5 # 關河南望

    相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唐帝國是歷史上最強大的一個王朝之一,在唐帝國時期,中原王朝基本上做到了天下無敵,甚至做到了世界共振的地步,在這樣的情況下,它引起了很多歷史學者還有一些讀者的注意,很多人對他寄予了很多的情感,並且把它評價為歷史上最繁榮,最讓人想穿越的時代,甚至在某些人的眼中,唐王朝簡直就是完美的象徵,完美到讓它的對手都不敢與之抗衡。

    但是在後歷史中,唐王朝確實在對外戰爭中有過一次前所未有的失敗,這一次失敗被歷史學家稱為怛羅斯之戰。這次失敗,為什麼後人還覺得唐朝很強呢?

    根據歷史的記載,當時阿拉伯帝國調動了至少20萬人的部隊,其中還包括了他最精銳的呼羅珊戰士,而唐帝國這邊其實並沒有動用他的正規部隊,而是動用的都護府的軍隊,當時整個西域地區有14個國家參戰,而高仙芝他所率領的真正唐帝國的軍隊,數量不超過2萬人,其他的全部都是邊境地區蒸發的其他國家的軍隊,這種情況下軍隊力量並不代表唐帝國的軍隊實力,同時作戰起來也打得很不順,但幸虧高仙芝是一個了不起的名將,即使在這樣危機的情況下,高仙芝依舊以幾萬人的兵力打得對面的阿拉伯帝國措手不及,甚至還在極端實力不對比的情況下還取得了戰略性的突破勝利。

    但可惜的是根據歷史記載,當時參戰的國家還有幾個居然臨陣反水,結果使得高仙芝的部隊被包圍在裡面,導致了此次戰爭的失敗。這次戰勝的失敗,唐朝並沒有動用自己的主力軍隊,也沒有派過的的兵力去參與戰爭,所以這並不能代表唐朝的真實實力。

  • 6 # 天可汗文化

    首先擺明本人的觀點:唐朝雖然在怛羅斯失利,但是這僅僅是一場境外戰爭的失利,對唐帝國的國力影響甚微,這是阿拉伯與大唐多次邊境衝突中唯一一次戰勝唐朝,怛羅斯之戰後唐帝國依然對西域擁有主導權,因此後人依舊認為唐的實力強勁。

    唐朝軍隊未在怛羅斯戰勝阿拉伯人與中亞諸國聯軍,其實有很多偶然因素,並非是因為唐朝國力不強。

    漫畫版唐朝軍人與阿拉伯軍人

    偶然因素之一:唐軍主帥高仙芝背信棄義、貪得無厭,導致中亞的藩屬國投靠阿拉伯與唐為敵。

    天寶九年(750年)安西都護府高仙芝以石國“無番臣禮”為由,率軍討伐這個中亞小國。石國國王請求投降,高仙芝表面上同意,隨後卻違背承諾,領兵攻打石國,擄走國王及其部眾,殺戮老人與小孩,搜取財物。

    紀錄片中的高仙芝

    《資治通鑑》指出高仙芝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因為自己貪婪的性格而導致的。如果接受石國國王的投降,那麼就沒有戰功。由於貪財,所以大肆搜刮金銀財寶。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 唐紀三十二:(天寶九年)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偽與石國約和,引兵襲之,虜其王及部眾以歸,悉殺其老弱。仙芝性貪,掠得瑟瑟十餘斛,黃金五六橐駝,其餘口馬雜貨稱是,皆入其家。

    高仙芝這種失信於人的做法,極大的損壞了唐朝在中亞的聲譽,導致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向阿拉伯求兵與唐朝為敵。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高仙芝之虜石國王也,石國王子逃詣諸胡,具告仙芝欺誘貪暴之狀。諸胡皆怒,潛引大食慾共攻四鎮。

    偶然因素之二:唐朝與阿拉伯在怛羅斯開戰後第五天,作為唐朝藩屬的葛邏祿部落突然反叛,與阿拉伯軍隊前後夾攻唐軍,導致唐軍大敗。

    當時的實際情況很可能是葛邏祿人認為唐軍在數量上無法與阿拉伯人相比,且唐軍屬於勞師遠征,後勤不濟。因此斷定大唐軍隊有可能會戰敗。為了避免自己成為炮灰,葛邏祿人選擇背叛大唐。葛邏祿部的叛變完全打亂了唐軍的方陣,阿拉伯人趁機發動了猛攻,唐軍崩潰,最後只好選擇撤軍。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仙芝聞之,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深入七百餘裡,至恆羅斯城,與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羅祿部眾叛,與大食夾攻唐軍,仙芝大敗,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數千人。

    慘烈的怛羅斯之戰

    不過怛羅斯之戰後,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力並沒有受到多大的動搖,西域唐軍的實力迅速得到了恢復。僅僅兩年之後,代替高仙芝升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就攻克了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並率領西域唐軍繼續擴張。

    另外一方面,在經過了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人充分認識到了唐軍的戰鬥力,所以第二年阿拉伯使者就向大唐求和。在隨後的六年中,每年都有阿拉伯使臣來長安朝貢,甚至在753年來了四次。

    真正導致唐朝失去西域控制權的原因是安史之亂的爆發,朝廷將幾乎全部西域唐軍調回內地與叛軍作戰,這導致在西部邊陲的軍事實力空虛,最終喪失了西域疆土。

    因此,唐帝國的隕落源於自己內部因素,而非外敵。怛羅斯之戰雖然失敗,但也無傷唐朝的尊嚴。

  • 7 # 開新說事

    怛羅斯之戰在世界戰爭史上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它是當時世界上最頂尖兩個文明的較量.當時大唐正由東向西擴張,而阿拉伯人正由西向東擴張.雙方的較量是必然要發生的. 戰役發生公元751年,首先我們來看雙方當時的情況和優劣.中國剛剛經歷了開元盛世,進入了天寶年間,依然處於鼎盛階段.當時的皇帝唐玄宗好大喜歷,不斷開疆擴土,大唐設定了安西都護府,不但管理西域,還跨過了帕米爾高原向中亞不斷推進. 阿拉伯帝國崛起於七世紀的阿拉伯半島,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後,打著聖戰名義進行擴張,到751年,阿拉伯也達到了鼎盛時期. 唐軍的統帥是大名鼎鼎的安西都護高仙芝,當時大唐軍隊征服了一個叫石國的國家,高仙芝俘擄了其國王,這個石國在今哈薩克和塔吉克交界,是大唐和阿拉伯的連線地帶.石國王子逃到大食去求救,高仙芝先發制人,率軍趕到了怛羅斯,雙方展開了對戰.唐軍有兩萬多人,而大食軍約十萬人,唐軍人數雖少,但武器先進,戰鬥力強,還佔據了上風,兇悍的阿拉伯騎馬完全被壓制住.雙方激戰五天五夜不分勝負.關鍵時刻,大食統帥派人策反了唐的附屬葛羅祿人,許以豐厚的條件,葛羅祿人背叛了唐朝,向唐軍側翼進攻,唐軍陣形大亂,被大食軍擊敗.但即使這樣,唐軍傷亡一萬五千,大食傷亡七萬左右.大食慘勝,領略了唐軍戰鬥力,此後再不敢東進.高仙芝戰後回到都護府,原本想整軍再戰,但沒有成形,後來到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高仙芝被調回平叛。

  • 8 # 歷史風暴

    不僅是後人認為唐朝很強,就連當時的唐朝人和周邊國家的人都認為唐朝仍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因為,那個時候的唐朝就如同全盛時期的美國,無論在戰場上勝利還是失敗,都沒有哪個國家敢小看他。

    怛羅斯之戰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就如同人們津津樂道白村江口之戰一樣。因為,咱們今天還沒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面對比較強大的外國或者外部文明的時候缺少大唐那種藐視一切的自信。

    可是,在戰爭發生的時代,和白村江口之戰一樣,怛羅斯之戰根本就沒有被唐朝政府所重視。在李隆基看來這只不過是地方節度使發動的一場普通的對外戰爭,雖然失敗了,但不能因此認為大唐已經由盛轉衰,甚至不能認為安西鎮軍人戰鬥力不行,因為,就在怛羅斯之戰的前後幾年,安西鎮軍人多次對周邊各國發動戰爭,幾乎每戰必勝,打得列國無不抱頭鼠竄。

    就拿指揮這場戰爭的高仙芝來說,早在怛羅斯之戰爆發前的6年,就曾經率領1萬安西軍人越過蔥嶺擊敗吐蕃奪取小勃律。

    怛羅斯之戰爆發的前一年,高仙芝率領安西軍征服撒馬爾罕和塔什干,活捉撒馬爾罕國王,並將塔什干國王殺死。

    這兩場戰爭的規模和艱難程度並不亞於怛羅斯之戰,高仙芝和他手下的安西軍已經向世人證明自己的實力。

    就算是怛羅斯之戰失利,主要原因也是在兩軍相持階段藩屬國士兵倒戈,致使唐軍腹背受敵導致。而且,為了擊敗唐軍,阿拉伯聯軍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於是,在怛羅斯之戰唐軍敗退時,阿拉伯聯軍並沒有乘勝追擊,說實話當時阿拉伯部隊中擁有眾多騎兵,如果利用騎兵機動性更強的優勢騷擾追擊,唐軍的損失會更大。

    但顯然,戰爭結束後阿拉伯軍隊心有餘悸,於是做出了保守的決定,鞏固戰果。

    唐軍在怛羅斯之戰結束後並沒有在安西採取消極防守的策略,而是仍然採取對外積極防禦的策略。

    怛羅斯之戰結束後的第三年,安西副都護封常清率領唐軍遠征大勃律,一舉攻破了這個國家。

    這說明安西軍沒有受到怛羅斯之戰的影響,不僅實力尚存,全軍上下計程車氣仍然高昂無比。

    最重要的是,安西軍對外戰爭和唐朝中央沒多大關係,完全是節度使調動地方力量在和周邊國家掰手腕,而且還勝多負少。

    這就好比今天的美國,一個小小的得克薩斯州的駐軍就能吊打墨西哥,或者和南美第一大國巴西打的有來有往。就算是美軍有失利的時候,也不能說美國就此衰落了吧,那時候的大唐同理。

    實際上,公元751年不止怛羅斯之戰失敗,751年的大唐稱得上流年不利。

    除了怛羅斯之戰的失敗,這一年鮮于仲通敗給了南詔,安祿山敗給了契丹。

    鮮于仲通8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安祿山6萬人也是幾乎全軍覆沒,比高仙芝的損失大多了。

    (安祿山影視形象)

    可是,因為現在南詔已經滅亡,契丹已經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所以就沒人提了。

    值得一提的是,南詔雖然對唐軍大勝,但因為懼怕唐軍報復,竟然刻石碑於國門,申訴和唐朝反目非本意,已經做好了再次臣服大唐的準備。這就是唐朝當時的影響力,就算是敗了都能把對手嚇夠嗆。

    唐朝真正衰落是安史之亂的爆發,大量唐軍精銳在這場戰爭中陣亡,唐朝核心區幾乎變成廢墟,唐朝政府也失去了對各地節度使的節制。

    於是,唐朝由盛轉衰了。

    所以,為何後人在怛羅斯之戰後還認為唐朝很強?

    答:因為他真的很強!

  • 9 # 天龍論史

    恆羅斯之戰只是唐朝山西節度使高仙芝和阿拉伯帝國之間進行的一場大戰,雖然唐軍失敗了,但那是因為兵少並加上盟友的背叛。而在戰場上唐軍所表現出的戰鬥力還是相當強大的,所以無論是後人還是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都認為唐軍很強。

    恆羅期只是當時唐朝九大節度使其中之一發起了戰爭而已,對唐朝整個大局並沒有什麼多大的影響。因為當時的安西節度使高仙芝手下的兵力也不過24,000人而已,所以史書上說,高仙芝投入到恆羅斯之戰的兵力是2萬,應該是比較正確的,因為再多的話已經超出了他的能力,而且在這場戰役中,唐軍的戰鬥力相當的強大。

    阿拉伯帝國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本身的損失恐怕也不會小,因為當時阿拉伯帝國的國主曾經向他的手下承諾誰先踏上大唐的土地,就成為那個地方的總督。但是在這一戰過後,阿拉伯帝國明顯沒有再向東進,恐怕也是因為損失比較慘重,同時對唐軍的戰鬥力還是感到有點害怕。而且兩年之後新任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情再次出兵,威震西域重現了唐軍的威風,而阿拉伯帝國再也沒有和唐軍交戰過。

    至於有人把這一戰的失敗當做是大唐帝國衰落的標誌,那就更可笑了,因為當時中國九大節度使總兵達到60萬,損失區區2萬人怎麼可能對唐朝產生多大的影響。真正使唐朝走向衰落的是數年後的安史之亂,那一場戰爭確實真真正正的影響到了唐朝的根基,導致唐朝走向衰落。

    所以雖然唐軍在恆羅斯之戰中遭到了失敗,但那是有客觀原因的,並且在這場戰役中唐軍的實力還是相當強大的,所以這戰之後,阿拉伯帝國也沒敢再東進。

  • 10 # 君之所見

    1、時間:戰役的發生時間在751年,前後持續一個月。此時是唐玄宗天寶十年,正值大唐王朝巔峰時期。

    對戰雙方:唐朝VS大食帝國阿拔斯王朝。此時的大食帝國也是出於鼎盛時期,勢力範圍一度從伊朗高原往東擴充套件至中亞地帶,其東部勢力範圍與唐王朝管轄之下的西域有所重疊,難免會在諸小國之間發生衝突。

    戰爭經過:公元750年大唐戰將高仙芝俘虜西域石國國王,石國王子往西逃遁,尋求大食出兵。高仙芝主動出擊,在翻過帕米爾高原(蔥嶺),越過沙漠,經過了三個月的長途跋涉之後,高仙芝在七月份到達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邏斯,並且開始圍攻怛邏斯城。大食組織了十餘萬的大軍趕往怛羅斯城,高仙芝統領大多數為西域各國聯軍。最後因西域聯軍中臨陣倒戈,致使唐軍腹背受敵,最終失敗。

    2、戰爭統計:

    (1)參戰方兵力阿拉伯70000人,唐軍18000人。

    (2)傷亡情況:歷史上對雙方傷亡情況沒做詳細記錄,現在史學界大約有以下兩種說法。 阿拉伯方面傷亡七萬,唐軍傷亡一萬五千人

    阿拉伯方面傷亡三萬,唐軍傷亡八千

    3、整體評價:

    怛羅斯之戰實際上就是唐王朝在西域與大食之間一次規模不大的軍事衝突。此戰在大食管轄境內,唐軍遠征軍隊並非唐軍主力,而是高仙芝聯絡西域各國的聯軍,戰鬥力遠不如唐軍主力。

    唐朝並未因怛羅斯之戰而丟失西域(安西、北庭),約公元790年以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才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在怛羅斯戰役後大食立即派人來與唐朝講和,並在怛羅斯之戰後中的47年,大食使臣來華的17次記錄,自戰後的6年,每年均有大食使臣來朝。

  • 11 # Damonshui

    相當於鄰村兒惹了你們村兒了。你帶了倆表哥去人家村口尋釁滋事,人家出來了十幾個人跟你們三個打,關鍵還有來有回不分勝負。後來你帶過來的一個表哥突然扭過頭來打你,你寡不敵眾跑回來了。然後隔壁村兒一看你這戰鬥力,怕你叫人再戰,趕緊派人談和。

    所以,你敗了嗎?敗了。但是隔壁村兒也基本知道你倆具體啥實力了。就跟62年新疆偏師揍印度一樣,根本不是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企業福利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