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發達國家開始流行一種“彈性員工福利計劃”,又被稱為“自助餐式的福利計劃”,員工在企業規定的時間和金額範圍內,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搭建自己的福利專案組合,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而不斷改變自己認為有價值的福利專案。自助餐式的福利計劃從本質上改變了傳統的福利制度,從一種福利保險模式轉變為一種真正的薪酬管理模式,從一個固定的福利方案轉變為一個固定的資金投入方案(由員工的福利收益固定轉變為企業的福利投入固定)。
彈性福利計劃不僅滿足了員工對於福利計劃靈活性的要求,使得他們能夠看清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同時也是提高組織福利成本的投資回報率的一種重要手段。企業在控制住福利的成本開支之後,可以將節約下來的錢投入到績效獎勵方面,從而增強對員工的激勵性。此外,彈性福利計劃透過提高員工的自主選擇權,促進了員工和企業之間的溝通,強化了組織和員工之間的相互信任關係,從而有利於提高員工的工作滿意度。
鑑於這種彈性福利計劃起源於西方,我記得國內最早將這類福利計劃引入並開始嘗試運作的主要是在上海,畢竟上海是中國很多跨國公司的總部。但是,現在彈性員工福利計劃已經被國內很多公司普遍採用了,例如阿里、騰訊、京東等網際網路公司都有非常完善的“員工福利平臺”方案,為員工提供了一整套非貨幣性福利的安排,既節約了企業的成本,也提升了員工工作滿意度。
近年來,做“員工福利平臺”生意的公司越來越多,包括人力資源公司、保險經紀公司、禮品公司等等,都在人力資源這個行業生態裡做拓展,甚至做了一點B端生意的平臺,也開始打起彈性福利的主意。這裡面實際上有如下幾個大的背景:
1.“員工福利平臺”的確能為很多企業提供豐富的員工福利場景,既節約企業福利成本,也提高員工福利滿意度,這是積極的一面需要肯定;
2.“員工福利平臺”公司,除了一方面給企業設計員工福利平臺方案,提供福利平臺搭建的諮詢服務和技術服務外,本質上更多承擔的是一個結算服務功能,這個和單用途預付卡和多用途預付卡公司的功能是一樣的。但是由於各類有預付卡資質的公司受制於國家稅務總局2016年53號公告約束,只能開具“601不徵稅發票”後,很多企業取得不徵稅發票無法稅前扣除。因此,福利平臺公司在發票開具形式和內容上打了擦邊球。鑑於他們沒有預付開資質,不能開601發票,就開出了其他名目的發票,企業認為不是“601不徵稅發票”就可以稅前扣除,從而福利平臺公司因為這個因素也一時間搶佔了很多B端市場。不過我也感覺很奇怪,這些提供類似“預付卡”結算功能的員工福利平臺公司,我倒是幾乎沒聽說有哪一家捲款潛逃的。
3.客觀來看,“員工福利平臺”有一定的個稅節稅效果。比如,在大城市很多寫字樓沒有食堂,公司一般是發現金伙食津貼給員工,員工自己解決午餐。這種現金性的津貼併入工資發放就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而如果公司有食堂,錢充入員工飯卡後在食堂吃飯,這個就屬於非貨幣福利,一般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對於這兩種場景,現在“福利平臺”就可以打造一種類似的飯卡,公司把錢充入“員工福利平臺”,員工可以透過平臺對接“美團外賣”等平臺直接點餐,福利平臺公司把發票開給公司,公司作為福利費入賬,這個可以合理地解決現金津貼的個人所得稅問題。
4.但是很多事情做做就變味了,部分福利平臺公司不斷擴充套件福利場景,不僅打稅收的擦邊球,還打金融監管的擦邊球。一些福利平臺的卡可以充油費、話費、交水電煤氣費、甚至可以還信用卡,甚至還逐步衍生出了一個巨大的線下套現市場,很多人以提供福利平臺卡的套現為生。這就又涉及到央行反洗錢問題了,據說央行上海總部已經關注並處理了一些平臺。因此,部分員工福利平臺公司和“虛開”和“洗錢”這兩個敏感的問題就攪和在一起了。
雖然有部分“員工福利平臺”有不規範的操作,但從這個行業的起源來看,作為西方舶來品,其在人力資源領域還是有其客觀存在的合理性。
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發達國家開始流行一種“彈性員工福利計劃”,又被稱為“自助餐式的福利計劃”,員工在企業規定的時間和金額範圍內,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搭建自己的福利專案組合,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而不斷改變自己認為有價值的福利專案。自助餐式的福利計劃從本質上改變了傳統的福利制度,從一種福利保險模式轉變為一種真正的薪酬管理模式,從一個固定的福利方案轉變為一個固定的資金投入方案(由員工的福利收益固定轉變為企業的福利投入固定)。
彈性福利計劃不僅滿足了員工對於福利計劃靈活性的要求,使得他們能夠看清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同時也是提高組織福利成本的投資回報率的一種重要手段。企業在控制住福利的成本開支之後,可以將節約下來的錢投入到績效獎勵方面,從而增強對員工的激勵性。此外,彈性福利計劃透過提高員工的自主選擇權,促進了員工和企業之間的溝通,強化了組織和員工之間的相互信任關係,從而有利於提高員工的工作滿意度。
鑑於這種彈性福利計劃起源於西方,我記得國內最早將這類福利計劃引入並開始嘗試運作的主要是在上海,畢竟上海是中國很多跨國公司的總部。但是,現在彈性員工福利計劃已經被國內很多公司普遍採用了,例如阿里、騰訊、京東等網際網路公司都有非常完善的“員工福利平臺”方案,為員工提供了一整套非貨幣性福利的安排,既節約了企業的成本,也提升了員工工作滿意度。
近年來,做“員工福利平臺”生意的公司越來越多,包括人力資源公司、保險經紀公司、禮品公司等等,都在人力資源這個行業生態裡做拓展,甚至做了一點B端生意的平臺,也開始打起彈性福利的主意。這裡面實際上有如下幾個大的背景:
1.“員工福利平臺”的確能為很多企業提供豐富的員工福利場景,既節約企業福利成本,也提高員工福利滿意度,這是積極的一面需要肯定;
2.“員工福利平臺”公司,除了一方面給企業設計員工福利平臺方案,提供福利平臺搭建的諮詢服務和技術服務外,本質上更多承擔的是一個結算服務功能,這個和單用途預付卡和多用途預付卡公司的功能是一樣的。但是由於各類有預付卡資質的公司受制於國家稅務總局2016年53號公告約束,只能開具“601不徵稅發票”後,很多企業取得不徵稅發票無法稅前扣除。因此,福利平臺公司在發票開具形式和內容上打了擦邊球。鑑於他們沒有預付開資質,不能開601發票,就開出了其他名目的發票,企業認為不是“601不徵稅發票”就可以稅前扣除,從而福利平臺公司因為這個因素也一時間搶佔了很多B端市場。不過我也感覺很奇怪,這些提供類似“預付卡”結算功能的員工福利平臺公司,我倒是幾乎沒聽說有哪一家捲款潛逃的。
3.客觀來看,“員工福利平臺”有一定的個稅節稅效果。比如,在大城市很多寫字樓沒有食堂,公司一般是發現金伙食津貼給員工,員工自己解決午餐。這種現金性的津貼併入工資發放就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而如果公司有食堂,錢充入員工飯卡後在食堂吃飯,這個就屬於非貨幣福利,一般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對於這兩種場景,現在“福利平臺”就可以打造一種類似的飯卡,公司把錢充入“員工福利平臺”,員工可以透過平臺對接“美團外賣”等平臺直接點餐,福利平臺公司把發票開給公司,公司作為福利費入賬,這個可以合理地解決現金津貼的個人所得稅問題。
4.但是很多事情做做就變味了,部分福利平臺公司不斷擴充套件福利場景,不僅打稅收的擦邊球,還打金融監管的擦邊球。一些福利平臺的卡可以充油費、話費、交水電煤氣費、甚至可以還信用卡,甚至還逐步衍生出了一個巨大的線下套現市場,很多人以提供福利平臺卡的套現為生。這就又涉及到央行反洗錢問題了,據說央行上海總部已經關注並處理了一些平臺。因此,部分員工福利平臺公司和“虛開”和“洗錢”這兩個敏感的問題就攪和在一起了。
雖然有部分“員工福利平臺”有不規範的操作,但從這個行業的起源來看,作為西方舶來品,其在人力資源領域還是有其客觀存在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