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慶東字恕鳴文化原創

    中國史上兩個少數民族大一統王朝(元、清)在入主中原前,國號和國家最高統治者的名稱都有改變――元朝,前叫“大蒙古帝國”,忽必烈即位大汗位後,改國號為“大元”,改“大汗”為皇帝。清朝,前叫“大金”(史稱“後金”),皇太極即位後去掉個性民族特徵,將國號、民族居住地、民族稱號、汗號都一一更改:改“大金”為大清,改女真聚集地建州和滿洲,改族女真族為滿族,改大汗為皇帝。也就是依周制、漢禮。一方面表明“正統”,另一方面有利於民族大融合。清朝的汗位(後稱皇位)是由“八旗旗主共同議定”。努爾哈赤是靠十三副鎧甲打出來江山的,深知團結與聯合的極端重要性,也知道鞏固汗權的艱鉅性,同時對汗位的接班人選定也是極為慎重――一是要體現“汗威”。二是要體現多融性。三是更多的體現公推的聯合性。四是充分體現出團結的至關重要性,把“八旗旗主議政”抬得老高老高,就如同當今的“憲法”一樣。從歷史分析來看,皇太極的汗位獲取相當正統,是順勢繼承,不存在搶奪之嫌。原因有三點共商討:

    第一,八大旗主共推順利,史載無刀戈相向,幾大旗主一致擁戴。

    第二,大妃阿巴亥殉葬,儘管其影響力大,三個兒子已有兩個成年之子擁兵,也沒有反抗之意。更讓人驚奇的是,在皇太極死後,大權在握,重兵在擁,重鎮搶佔的多爾袞、多鐸不僅沒有奪皇位,而且心甘情願的替皇太極的兒子、孫子打江山。也映證了皇太極汗位(皇位)的正統性,合法性

    第三,從三選努爾哈赤最強的最堅實的鐵桿盟友,蒙古部落科爾沁一部中選哲哲、布木布泰(孝莊)、海蘭珠姑侄三人作為皇太極的福晉、側福晉,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生阿哥,承大統。從而也反射了皇太極在努爾哈赤心目中的地位。儘管努爾哈赤去匆匆,沒留遺詔,但貼身的大妃阿巴亥也沒有假詔號示他人。可見,皇太極的汗位是鐵定的。

  • 2 # 理工男讀歷史

    那個皇位大家都不稀罕,當然就不會打來打去,算是白撿來的。

    努爾哈赤建立滿族八旗制度,就如以往遊牧民族的部落聯盟制度,大頭目實力強,能帶著大家搶來好東西,底下的小頭目就服他。反之,小頭目自己過自己的小日子。這叫氏族社會軍事民主合議制度。就像小區物業自我管理,如果要求管事兒的人不拿工資、只能付出沒有利益,誰願意當這個業委會主任?

    努爾哈赤有威信、有實力,重要的是有野心,能夠統合各旗力量對抗大明,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勝利,底下人雖然要拼命但是能夠得到好處。到了皇太極繼位,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共理政務,一人值班一個月,後金所有政務都由值班貝勒決定,實際上是四人輪流執政,全體議政的時候四個人並排坐在南邊,搶來的人口和財物也平均分配給八旗。皇太極“雖有一汗虛名“,但權力四人平分,真正的地位無非相當於直接統帶的正黃旗旗主,這個汗位有意思麼?

    所以說皇太極是有野心和遠見的,而其他三大貝勒水平確實不如皇太極。皇太極平穩的提高汗權、削弱各王權勢,辦法一套一套的。先是增加議政人員,人多了就不再是決策機構而是諮詢機構,權力收回了一部分;當政第三年,取消了三大貝勒按月值班的權力;第四年,找茬抓了阿敏,少了一個大貝勒,不久病死;第五年,又是找茬廢了莽古爾泰的大貝勒,降級使用,莽古爾泰不愧他的名字,氣死了;第六年,廢除了四人排排坐吃果果的制度,自己“面南獨坐”;第九年,又找茬收拾代善,代善服軟了從此唯命是從;軍事力量上正黃、鑲黃、正藍由皇太極獨立控制,汗位才得以徹底穩固。

    從一個大家覺得無所謂的虛位,皇太極玩兒出花兒來了,這是本事。

  • 3 # 饞嘴肥貓鏟史官

    皇太極的皇位既不是繼承來的,也不是奪來的。

    關於皇太極繼位,基本上有四種說法:

    先王遺命說,陰謀奪位說,推舉讓位說,諸方協商說。

    一、先王遺命說

    主要依據是北韓史籍《魯庵文集》記載:

    “老汗臨死曰:洪佗始(皇太極)能成吾志。終無所命而死。”

    北韓《李朝仁祖大王》記載:

    “(努爾哈赤)七月間得肉毒病,沐浴於遼東溫井,而病勢漸重,回瀋陽之際,中路而斃,立其第四子”。

    這個說法是否靠譜呢?我認為,完全不靠譜。

    ①《實錄》中,稱太祖“為國事子孫,早有明訓,臨終遂不言及”。

    這一段話,大家都是公認的,意思是努爾哈赤以前早有明訓,死前就沒有再重複了。

    問題是,這個“明訓”指的是什麼?是傳位給皇太極嗎?肯定不是。如果提到傳位給皇太極,那皇太極完全可以把“明訓”拿出來給大家看嘛。史書上也能光明正大地寫出明訓的內容來。

    然而並沒有。

    ②諸王“以帝遺言告後”,讓阿巴亥殉葬。

    如果努爾哈赤讓阿巴亥殉葬的遺言都能留下,又有什麼理由不指定繼承人呢?

    結論:努爾哈赤根本沒有留下什麼遺言,遺命繼位說不靠譜。

    二、陰謀奪位說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皇太極汗位是從其幼弟多爾袞手中篡奪來的。

    理由是:

    清人蔣良騏《東華錄》順治八年二月己亥詔內載,多爾袞聲稱“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奪立”,暗示皇太極篡奪汗位。

    北韓李肯翊編撰的《燃藜室記述》卷二十七引《春波堂日月錄》說:努爾哈赤臨死,“謂貴永介曰:‘九王子當立而年幼,汝可攝位,後傳於九王。’”

    這個靠譜不靠譜呢?更不靠譜。

    ①努爾哈赤死時,正值明清雙方激烈交戰中,蒙古也不安定。在此緊要關頭,嗣位於年僅8歲的多爾袞,太荒唐了。還要代善攝政,這不是明顯要引起內亂嗎?

    我認為,這個說法,恰恰可以反映出,努爾哈赤死後,阿巴亥參與了奪位的鬥爭,這符合她的策劃。

    ②後來,皇太極死後,諸人爭儲,多鐸自稱“當立我,我名在太祖遺詔。”多爾袞迴應“豪格亦有名。”

    多爾袞與多鐸的這番對話,至少說明,努爾哈赤傳位多爾袞的傳言沒有任何道理,連多鐸都認為,自己更有資格。

    那所謂的“太祖遺詔”指的是什麼?為什麼多鐸能名在其中呢?

    其實說的是這個:

    “爾八固山繼我之後,亦如是嚴法度,以效信賞必罰,使我不與國事,得坐觀爾等作為,以舒其懷可也”

    當時,努爾哈赤因代善有大過,廢除了他的執政地位,宣佈八家列名:

    “立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嶽託、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多爾袞為和碩額真”

    我們發現,努爾哈赤宣佈八家名單,上面卻有九個人。8歲的多爾袞排在6歲的多鐸之後。

    我個人認為,有兩個可能:1.原本的八個和碩額真並沒有多爾袞,這是他後來當權以後補上去的。2.努爾哈赤把多爾袞和多鐸兩人合視為一家,並認為,多鐸比多爾袞更優先。

    結論:努爾哈赤沒有傳位給多爾袞。

    三、推舉讓位說

    還有人認為是眾人推舉,而代善高風亮節,把大位讓給了皇太極。

    理由:

    《魯庵文集》記載:代善表示,按努爾哈赤遺願,當立皇太極為汗。皇太極推辭,主張代善當立,並“相讓走避”。國不可一日無一君,大臣們一會兒去請代善,一會兒去拉皇太極,“號呼奔走於兩間者再三,凡三日”,最後還是代善使人“群擁”皇太極即位。

    這個就比較扯淡了,充滿了兄弟間的深情厚誼,和平友好,互相謙讓。給誰也難以置信。

    本身代善被努爾哈赤廢掉,就少不了皇太極從中作梗的功勞,如今皇太極還能謙讓?

    結論:根本不可能的事。

    四、諸方協商說

    這種觀點認為,皇太極汗位並非奪立,而是由諸貝勒推舉產生。

    理由:太祖努爾哈赤生前並未指定繼承人,而是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為汗者須請貝勒推舉產生。

    當時諸貝勒中,數皇太極實力最強,努爾哈赤死去當天,代善長子勸代善說:“四大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聖心,眾皆悅服,當速繼大位。”代善表示同意。 次日,在諸貝勒大臣聚於朝時,代善提議舉皇太極為汗,請貝勒“皆喜曰善。議遂定,乃合詞請上即位”。

    我認為,這是最接近事實真相的。皇太極繼位,是眾方協調商議的結果。但是,實際過程並沒有那麼溫暖,而是各方勢力鬥爭妥協的產物。

    分析一下努爾哈赤死後,當時的各方勢力就能明白了。

    多爾袞和阿濟格、多鐸同為一母所生,生母為阿巴亥。此兄弟三人,各掌八旗中的一旗兵力。

    阿巴亥勢力:

    阿巴亥的大兒子阿濟格,掌握鑲紅旗。

    阿巴亥的二兒子多爾袞,掌握正白旗。

    阿巴亥的三兒子多鐸,掌握鑲白旗。

    另外五旗人馬:

    大貝勒代善,掌握正紅旗

    二貝勒阿敏,掌握鑲藍旗

    三貝勒莽古爾泰,掌握正藍旗

    四貝勒皇太極,掌握正黃與鑲黃兩旗。

    我們可以發現,阿巴亥的勢力最大,如果單獨對付其它任何一方,都有優勢。如果有另外一方勢力加入了阿巴亥,那麼就能碾壓各方。而其它勢力中,最強的是皇太極,而皇太極想對抗阿巴亥,必須聯合其它至少兩個旗的勢力。

    如果其它各方要壓倒阿巴亥,必須全部聯合在一起,才能佔據絕對的上風。

    而代善最關鍵,由於已經被努爾哈赤廢去繼承權,他的立場特別重要。他倒向哪方,哪方就獲得優勢。

    阿巴亥的缺點1:三個兒子都年幼。

    缺點2:阿濟格不是獲利方,立場並不堅定。

    所以,阿巴亥向代善拋去了橄欖枝,讓他做攝政王,勢力一下子就壯大了。

    但是,代善必須先考慮自己的利益,攝政王沒那麼好當。

    如果他自己爭位,眾矢之的,成功的可能性太小了。

    如果他倒向阿巴亥,其他兄弟們必然先與他翻臉,而兄弟聯手的狀況下,他討不了好。其他兄弟都已年長。

    如果他倒向皇太極,那麼就完全能對抗阿巴亥了。如果再有一個兄弟加入,就能立於不敗之地。而且,只要他投向皇太極,其他兄弟就完全有理由加入他們的陣營。

    所以,代善最終倒向了皇太極,並且四大貝勒密議之後,逼死了阿巴亥,完全掌握了權力。

    從後繼的一些事情上,我們也能看出端鬩。

    皇太極繼位之初,實際上是同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按月分值”政務。

    這說明,他們在爭位的過程中,利益是經過分配的。

    天聰四年,皇太極以阿敏棄守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的罪名,將其終身幽禁。

    天聰五年,莽古爾泰同皇太極發生口角,竟拔刀相向。皇太極以“御前露刃”之罪,革去莽古爾泰的大貝勒銜。

    天聰六年,皇太極廢除了與三大貝勒俱南面坐、共理政務的舊制,改成自己南面獨坐,取得了汗的獨尊地位。

    結論:皇太極的汗位既不是努爾哈赤指定繼承,也不是代善相讓,更不是奪自多爾袞。

    但皇太極的汗位仍然是合法的,因為他是屬於眾貝勒和大臣們的推舉。

    雖然經過了複雜的鬥爭過程,但他仍然是合理合法的大清君主。

  • 4 # 伊耆角木

    “皇位”不準確,因為努爾哈赤只是稱“汗”而沒有稱“皇帝”,所以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獲得的是“汗位”。至於是怎麼來的,不是繼承也不是奪來的,而是被推舉出來的。

    (努爾哈赤)

    1616年,統一了女真各部的努爾哈赤在赫圖阿喇登基稱汗,建立後金政權。努爾哈赤一生立過兩個繼承人,分別為長子褚英和次子代善。但是都先後被廢。

    (褚英)

    褚英是努爾哈赤長子,屢立戰功,英勇無比。本來是理所當然的汗位繼承人。所以在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後,褚英即受命執掌國政,成為努爾哈赤第一任儲君。但是問題在於,褚英頭腦簡單,有嚴重的性格缺陷。而更嚴重的情況則是兄弟們虎視眈眈。由於女真不是漢族政權,沒有嫡長子繼位一說,所以褚英的上位引發兄弟們的不滿。理論上努爾哈赤所立地位最高的四大貝勒——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都是皇太極的子侄,也屢立戰功,同樣有機會繼承汗位。而褚英心胸狹隘,又貪財殘暴,多次欺壓兄弟。四大貝勒於是聯合同樣不滿褚英的“開國五大臣”,多次告褚英不遵命令、欺壓兄弟、貽誤軍機、勒索財產,甚至說自己繼位後一定會嚴懲五大臣和四貝勒。最後努爾哈赤為保政權穩固,殺褚英。

    (四大貝勒)

    褚英死後,次子代善又被立為繼承人。代善身為四大貝勒之首,又坐擁八旗中正紅、鑲紅二旗,實力雄厚。本來在褚英死後代善成為長子,也是理所當然繼承汗位。無奈代善胸無大志並且處理不好家事。代善因寵愛繼妻而虐待了前妻所生的兩個兒子,甚至在次子碩託(前妻所生)叛逃(實際沒有)情況不明的情況下就想殺了他。引發努爾哈赤不滿,廢掉了代善儲君之位,並將其奪職軟禁。最後代善殺死繼妻並在努爾哈赤前保證善待兄弟子侄才恢復了大貝勒身份。但已讓努爾哈赤失望,從此與汗位無緣。好在代善也胸無大志,只想做個太平王爺。

    所以,最後努爾哈赤死時,並沒有法定的汗位繼承人。之前已經說過了,女真不存在嫡長子繼承製度。所以最後要憑實力說話。那怎麼評價他們的實力?就看他們手中擁有的八旗份額。努爾哈赤死時,八旗分配如下:

    正黃(45牛錄)和鑲黃(20牛錄)旗:努爾哈赤

    正白旗(25牛錄):皇太極

    鑲白旗(15牛錄):諸英之子杜度

    正紅旗(25牛錄):代善

    鑲紅旗(26牛錄):代善長子嶽託

    正藍旗(21牛錄):莽古爾泰

    鑲藍旗(33牛錄):阿敏

    而在此時,已對繼承汗位心灰意冷的代善與其子嶽託宣佈支援皇太極。代善父子掌握兩紅旗,加上皇太極自己的正白旗,皇太極一下子擁有了三旗勢力。由於八旗中兩黃旗歸大汗親掌,所以剩下六旗中皇太極已擁有一半。這種情況下,剩下三旗無法擰成一股繩,自然無力抵抗皇太極。於是,在大貝勒代善的主持下,皇太極順利繼承汗位。

    至於為什麼代善父子支援皇太極,那就不得而知了。也許只能歸結於皇太極的人格魅力,畢竟這也是身為君主最重要的特點之一。

  • 5 # 有得觀史

    皇太極是大清朝第一位皇帝,也就是開國皇帝,他的皇位是自封的。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按照漢制,在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是為清太宗。

    努爾哈赤是建州女真的部落首領,後來他統一了女真各部落,建立後金,他是後金的第一位汗王,後金的奠基者。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被公推為汗王,是後金的第二位汗王。皇太極稱帝后,追封努爾哈赤為清太祖。

    皇太極繼位後金汗王,是公推的結果。但是,得到權力的過程從來都不會一帆風順,背後都有著激烈殘酷的競爭。

    當時,皇太極的競爭對手有兩個,一個是代善,還有一個是多爾袞。代善是努爾哈赤的第二子,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努爾哈赤死時,代善43歲,年富力強,經驗豐富,而且很有能力。多爾袞時年14歲,非常聰明。努爾哈赤生前非常喜歡多爾袞,有意讓他接自己的班。

    代善和多爾袞競爭汗位失敗都和同一個女人有關,這個女人就是阿巴亥。

    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的第四任大妃,也是最後一任大妃,深受努爾哈赤寵愛。阿巴亥為努爾哈赤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子阿濟格,二兒子多爾袞,三兒子多鐸。

    有人向努爾哈赤舉報說,阿巴亥和代善有不當關係。努爾哈赤派人查證,查證結果是確有其事。為了汗王家的面子,努爾哈赤沒有聲張,就把這事壓下了。但是,努爾哈赤為了避免自己死後,阿巴亥和代善繼續苟且,提出讓阿巴亥殉葬。這樣代善就被淘汰出局,不能繼承汗位了。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逼阿巴亥殉葬。阿巴亥說自己還年輕,還有三個孩子,而且孩子還很小需要照顧。皇太極說,孩子我們可以照顧。阿巴亥無奈穿上華麗服裝自殺而死。阿巴亥死了,多爾袞年齡還小,才十幾歲,沒有阿巴亥支援,他沒有能力和皇太極爭汗位。

    據說舉報阿巴亥和代善的人是皇太極安排的。皇太極透過舉報,一石兩鳥,打掉了代善和多爾袞兩個對手。

    皇太極繼承汗位時,採取的是貴族公推制,有能力的親王才能被推舉為繼承人,有能力的代善和聰明的多爾袞被排除了,剩下的只有皇太極。所以皇太極在努爾哈赤死後,順利繼承汗位。

  • 6 # 歷史雜貨鋪

    首先皇太極繼承的是汗位,至於皇位是他自己學習漢制自封的,先說說後金的第一位汗王也是奠基者努爾哈赤,此人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汗國,在他死後皇太極被推舉為汗王,之後皇太極又稱帝,努爾哈赤也被追封為清太祖。

    表面上來看,皇太極的汗王就是各部推選的結果,非常的公平,實際上可不是這樣。自古以來皇位的繼承都是很殘酷的,皇太極繼承的時候也是經歷腥風血雨的,因為他有兩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一個是大名鼎鼎的多爾袞,還有一個是代善。

    代善可能知道的人相對少一點,他是努爾哈赤的第二個兒子,此人是努爾哈赤兒子中非常有能力有才華的一個,而且努爾哈赤死的時候代善已經四十三歲,實際上在努爾哈赤還活著的時候,他最喜歡的是多爾袞,並且多次表達了希望多爾袞能夠繼承自己的汗位。

    在汗位的爭奪之中,第一個敗下陣的便是代善,努爾哈赤有個妃子名為阿巴亥,努爾哈赤非常的喜歡她,可是偏偏有人舉報代善與其有染,經過一番嚴查,還真的卻有其事,至於到底是不是真的沒人知道,最起碼當時在努爾哈赤眼中這就是真的,所以代善首先與汗位無緣。

    值得一提的是在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還逼阿巴亥自盡去殉葬,阿巴亥給努爾哈赤生下了三個孩子,分別是多爾袞,阿濟格,還有多鐸。至於多爾袞則不用提,他歲數太小,完全不是皇太極的對手。這是皇太極最有力的兩個競爭對手,選繼承人的時候也就只有皇太極最合適。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為止這一切究竟是皇太極算計好的還是巧合,歷史界都是爭論不休。

  • 7 # 古今通史

    不是繼承來的,也不是奪來的。現在流行一種皇太極繼位陰謀論,傳播面僅比雍正得位不正論低那麼一點點。我可以在文章末尾給大家分析一下,但這沒有實據,僅僅是推測,所以還是以史料為準,雖然史料某些時候也不是很準,需要多種資料推敲印證。

    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是心灰意冷的努爾哈赤親自定下的,所以他不會壞了自己規矩,臨終前也無需再為挑選繼承者操心。之所以說心灰意冷,是因為努爾哈赤的元妃佟佳氏男丁只生了兩個,即,褚英和代善,我提前交代清楚下文可以省下些筆墨。

    褚英和代善都是非常可憐的孩子,因為他們還小正是需要寵愛的時候,恰逢努爾哈赤創業之初,那時候並沒有那麼多人信服,江湖看淡,不服就幹,連累這兩個孩子也是在暗殺與戰鬥中成長,佟佳氏早逝,這就造成兩個孩子生性彪悍,能征善戰,但在親情上比較淡漠,原因很簡單,他們並沒有真正享受過這種溫情,我也是反覆琢磨為啥這哥倆如此相像的時候,才考慮到他們的這點成長“共性”。

    褚英有冤枉的地方,但是不智也的確是他的缺陷,過早的被定位為接班人,一時間,他成了眾矢之的,他不但沒有團結凝固自身實力,反倒是和大臣和諸貝勒硬頂,奪其財物,打壓勢力,所以在對付褚英這件事情上,並不大團結的皇親和朝堂勢力,在對他的態度上那還是比較一致的,那就是弄死為止,而褚英在劣勢下不懂隱忍甚至詛咒自己的父親,這樣的兒子,努爾哈赤也沒必要留下,最終被處死。

    下一位入場的繼承者就是代善,他襲承汗位的失敗就涉及了皇太極陰謀論,代善執掌正紅、鑲紅兩旗,努爾哈赤早已定下“基調”:“等我百年之後,我的諸幼子和大福晉交給大阿哥收養。”但是這個代善和褚英一個毛病,親情淡薄,所以發生瞭如下事件,讓努爾哈赤果斷廢了他的“繼承權”:

    嶽託和碩託是代善與前妻的孩子,代善對這兩個孩子很差勁。

    一、企圖霸佔嶽託府邸的宅地。

    二、碩託不甘虐待離家出走,代善誣告自己的親兒子叛降大明王朝,非要殺了碩託。

    而努爾哈赤是非常在意親情的,他怒斥代善:你代善也是我與前妻的兒子,何不想想我不是對你更親近嗎?你怎麼就被後妻矇蔽得虐待已長大成人的兒子呢?何況我待你一直是特選良好的部民讓你專管,你為什麼就不能像我一樣將優良的部民賜給嶽託、碩託呢?

    努爾哈赤小福晉德因澤的告發:

    三、雖然美貌的大妃阿巴亥早晚是代善的,而且還是努爾哈赤欽定的,但是代善也忒心急了些,在公共場合一堆人還在旁邊盯著的情況下,二人眉來眼去,眉目傳情。

    四、大福晉送食物給代善和四貝勒皇太極吃,皇太極接受而未食但代善接受而食之。請注意,這就是皇太極陰謀論的一部分,德因澤告發阿巴亥依常人看來無非是善妒催發的舉動,但是她把皇太極拉出來好像並不是單純比對那麼簡單,所以某些人就猜測說,這是皇太極指使的,目的是打壓代善、阿巴亥、烏拉那拉氏,但這是沒有實據的,再懷疑也沒有用,但以皇太極的智商做這種事,灑灑水啦。

    五、極端不孝,這也是努爾哈赤不能容忍的:“若嫌彼處狹小,則我仍居我整修之地。既然以為爾所整修之地優佳,爾可攜爾諸子於該優佳之地,整修居住。”為了宅子,最後把努爾哈赤擠兌到狹小憋屈的原宅,自己住上了歷經三次大面積整修的豪宅。事不是大事,但是這份狼心狗肺,努爾哈赤記下了。

    綜合在一起,努爾哈赤決定廢了代善的“太子”之位,如果不是代善痛哭流涕的悔過認錯,那麼他的下行空間估計還有很大,總之,汗位是別想了。

    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其實就是“有人必八家分養之,土地必八家分據之”的排排坐吃果果的資源分配方式。議政也是如此,汗位誰繼承?“八王公舉”。

    代善的事情說過了,努爾哈赤親口廢掉的,八大貝勒出於尊重,不大會推舉代善,代善被陰了那麼多次,還能不長點記性?他才不會冒頭,聽兒子的,直接推舉皇太極,可見皇太極的威望很高,並不是靠搞陰謀手段上位的。

    莽古爾泰,從來改不了以下犯上的毛病,難怪皇太極登基後會斥責他:“是固嘗弒其母以邀寵者!莽古爾泰曾經殺害母親向努爾哈赤邀寵,這就不是褚英和代善那種親情淡漠的問題嘍~諸大貝勒不想死的話,誰都不會選這號人,何況他們根本看不起莽古爾泰這種大腦中長滿肌肉的傢伙。

    阿敏?沒他什麼事,阿敏是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的兒子,也就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汗位輪不到他,當初沒有皇太極等人苦勸努爾哈赤,阿敏早就隨著舒爾哈齊一起歸天了。

    至於四小貝勒,本來就沒有機會的,很多喜歡看電視劇的朋友,一直在為多爾袞鳴不平,還想著汗位專門就是給多爾袞準備的,其實多爾袞在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才14歲,根本不能服眾,都幾十歲的人了聽個小孩子頤指氣使的,那不能夠,即便四大貝勒能忍,當時的少年版多爾袞也沒有領袖之才,四大貝勒無異戰場上送死,連徵求意見都不需要,四大貝勒同意就OK了,所謂八王共治,也看資歷,不是設個投票箱每人一票,阿濟格哥仨能分夠戰利品就不錯了,這是當時的狀況。

    四大貝勒中,皇太極整體戰績和聲望都是最高的,正推還是排除法皇太極都是最佳人選,所以其餘三大貝勒的推舉雖各有些私心,但也都充分考慮到後金發展,這個結果也能令部族內部接受,為後期的團結作戰奠定了基礎,當然,所謂團結是相對的,如果沒有皇太極的“南面獨坐”,勾心鬥角的問題還是無法徹底解決,並且從古至今都存在一個很重要很現實的問題:到底誰說了算?等到皇太極讓大家都明白了這件事的時候,八和碩貝勒共治也就壽歸正寢,淪為歷史了。

  • 8 # 歷史系大師姐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應該說明的是皇太極繼承的並非皇位而是汗位。皇太極建立清朝之後,才開始仿照中原傳統確立帝后制度,在此之前,努爾哈赤僅稱汗。

    那麼皇太極的汗位究竟是怎麼得來的呢?努爾哈赤有沒有確定汗位候選人,這些問題至今依然眾說紛紜,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皇太極畫像)

    在談及這個問題之前,首先需瞭解努爾哈赤之子的情況。努爾哈赤一共有十六個兒子,按照長幼順序分別為:褚英、代善、阿拜、湯古代、莽古爾泰、塔拜、阿巴泰、皇太極、巴布泰、德格類、巴布海、阿濟格、賴慕布、多爾袞、多鐸、費揚古。

    在努爾哈赤的這些眾多的兒子之中,根據出身的高貴與否以及功勳的大小,較為有名的便是褚英、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這幾位。

    (一)褚英

    最初,努爾哈赤是由立嗣之心的,其最初的人選便是長子褚英。褚英在後金統一過程中,驍勇善戰,屢立功勳,但他與諸位弟弟不合,而且心胸狹隘,時常揚言待即位之後,要殺盡與自己不合之人,褚英的驕橫跋扈、私自結黨、詛咒努爾哈赤等一系列行為,徹底惹惱了努爾哈赤,所以被囚至禁所,不久便去世了。

    (褚英畫像)

    (二)代善

    褚英去世之後,努爾哈赤按照諸子侄的功勳業績,將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爾泰和八子皇太極封為四大貝勒,後金諸事,由四大貝勒輔政。

    按照年齡和資歷而言,大貝勒代善繼承汗位是順理成章的。努爾哈赤也曾說過“待我死後,要將我的幼子和大福晉託大阿哥照顧撫養。”這裡便涉及到女真族的收繼婚制度,新即位的大汗將自己父親的妻子和兒女收歸名下進行照顧,努爾哈赤此言,實際上便暗示了要將汗位傳與代善的意向。但是事實是代善失去了爭奪汗位的資格。原因有二:

    一是代善與大福晉阿巴亥之間存在苟且之事。一般認為,努爾哈赤的庶妃代因扎揭發代善與代善與大福晉之間的私情,實際上是皇太極暗中指使的,並且當時朝中也有人證明代善與大福晉之間存在曖昧關係,努爾哈赤因此對代善意見很大。

    二是代善聽信後妻讒言,虐待前妻所生之子嶽託和碩託,努爾哈赤對此十分憤怒,而且莽古爾泰也曾說諸兄弟皆怕兄嫂,因此努爾哈赤認為代善治家尚且不當,更難堪治國重任,於是廢除了代善的嗣汗地位。代善對此加以檢討,努爾哈赤保留了其大貝勒之位,但宣告不再立嗣。而是由八和碩貝勒共同推選汗位繼承之人,這種八家共同推選的制度,是皇太極能夠繼承汗位的先決條件。

    (大貝勒代善)

    (三)努爾哈赤其他諸子

    在努爾哈赤諸子之中,有能力繼承汗位的除代善之外,還有第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十子德格類,十二子阿濟格、十四子多爾袞和十五子多鐸。他們都是功勳卓著之人。但就具體的性格特點而言,莽古爾泰和德格類性格粗暴,而且其母曾因得罪努爾哈赤被賜死,這些均決定了他們沒有資格繼承汗位。

    而大福晉之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人,日益成長起來,同樣成為皇太極繼位的威脅。特別是多爾袞和多鐸備受努爾哈赤喜愛。那麼多爾袞是否如影視劇所演繹的,是努爾哈赤汗位繼承人選?實際並非如此。

    (多爾袞畫像)

    首先,多爾袞當時雖然立有戰功,但實際上年紀尚幼,較之成熟穩重的皇太極而言,尚存在一定差距。

    其次,努爾哈赤已經沒有立嗣的決定了,而是如前所說要求八家共同推選。

    最後,多爾袞的母親,也就是阿巴亥,曾經因為與代善有曖昧關係,努爾哈赤對她同樣有意見,並且認為阿巴亥心機頗深,唯恐其擾亂國政,所以在臨終前的遺囑中要求阿巴亥殉葬。這樣一來,努爾哈赤實際上是斬斷了阿濟格三兄弟繼承汗位之路。因此,多爾袞的母親實際上是其繼承汗位的阻礙。

    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便勒令阿巴亥殉葬,為他繼承汗位掃清了障礙。

    雖然皇太極確實為自己爭奪汗位進行過謀劃,包括暗中揭發代善與阿巴亥的曖昧關係,以及將阿巴亥殉葬等。但綜合看來,就當是繼承汗位的條件而言,皇太極從能力方面,也確實令諸貝勒信服,有其過人之處,所以才能在推舉汗位繼承人之時,脫穎而出。事實也證明了皇太極確實有治國之才。

  • 9 # 正說清代十二朝

    努爾哈赤臨終前,曾經將自己的大妃,也就是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人的生母阿巴亥叫到跟前,很可能將汗位傳承問題交代給了阿巴亥。但當時阿巴亥雖然貴為大妃,為後宮之首,但其長子阿濟格魯莽衝動,帶兵打仗是把好手,政治智慧卻幾乎為零。多爾袞和多鐸尚未成年,三個兒子手中雖然握有努爾哈赤親率的兩黃旗部分牛錄,但和實力強大的“四大貝勒”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當時“四大貝勒”肯定不會同意汗位傳承給尚未成年的多爾袞,他們一直同意各方面見長的皇太極繼承汗位,以便繼續維持“四大貝勒”共同議政參政的基本政治制度。所以,他們藉故逼迫阿巴亥為努爾哈赤殉葬,削弱多爾袞三兄弟的勢力。然後皇太極在三位貝勒的使用者下,繼位為汗,成為後金政權第二位也是最後一位大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學好java語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