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伊人依傾城
-
2 # 小洋哥日常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碾壓東吳文臣、草船借箭抖機靈、借東風呼風喚雨、借關羽之手在華容道捉放曹、三氣周瑜把周瑜擠兌得一命嗚呼、七擒孟獲一勞永逸、空城計震退司馬懿,火燒上方谷惜敗於天——以上事蹟純屬虛構。那麼諸葛亮的真實事蹟有哪些?他為什麼能夠流芳千古?羅貫中為什麼如此偏愛諸葛亮?
三顧茅廬
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諸葛均兄弟在臥龍崗隱居。雖然諸葛亮後來總憶苦思甜說自己年輕時躬耕於南陽,可從他整天不是走親訪友侃大山、就是看書睡大覺順便搞搞發明創造的生活狀態來看,他不可能是一個農民,而是一個有錢有閒的技術宅小地主。
身高一米八五,儀表堂堂、風流俊雅、有很多闊親戚又志存高遠、才華爆表的高富帥諸葛亮輕易地得到了荊州最高軍政長官劉表的連襟,名士黃承彥的垂青,把頭髮黃、面板黑但智商很高的女兒嫁給了他。從此諸葛家族與荊州五大家族劉、蔡、黃、蒯、龐、都成了親戚。諸葛亮雖然只是一個無職無權的小地主,卻可以自由出入於荊州的頂層社會、地位超然。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諸葛亮的婚姻是一次政治聯姻,但他主要靠的還是他的人格魅力,證據是他的弟弟諸葛均從出身上看和他完全一樣,卻沒能討到豪門大族出身的老婆。
小時候讀三國讀到三顧茅廬,不禁替諸葛亮擔心,要是劉備不來他可咋辦?後來知道了諸葛亮的人際關係網才明白,只要諸葛亮願意,就能讓全荊州的大V在任何人面前給自己點贊。看起來劉備是主動來的,其實是諸葛亮做了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聘請軍師哪家強?荊州臥龍諸葛亮!憑藉廣泛的人際關係,劉備每次動身他都能得到訊息,拿捏好分寸,事不過三,嗯。
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是,劉備第三次來找諸葛亮時,諸葛亮是真睡還是裝睡?
1.真睡,醒來輕鬆進入角色,突出高人風範,劉備也發現是真睡,不免更加佩服氣魄不俗。
2.裝睡,兩人都知道裝睡是為了試探,各自秀得飛起,一個彷彿高僧入定,一個定得不能再定。完了雙方都覺得對方是個角色,不容小覷。
3.真睡醒了裝睡,好傢伙,劉備心中想到,是個有本事的人,這麼不把我放在眼裡,必須搞到手。諸葛亮則想到,好傢伙,臉皮夠厚,城府也深,是個有前途的人。
4.假睡成了真睡,劉備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特麼的居然真睡著了!真睡著了啊!!我演給誰看啊!忍住,忍住,一定是我心中還有雜念……
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戰略——聯合孫權對抗曹操,佔住荊州吞併益州,等曹家內亂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出兵,則大業必成。雖然這個戰略忽略了孫權的野心,把盟友假想成了無條件配合的乖寶寶,引發了後來的悲劇,但對劉備集團來說已經是最好的策略了。顛沛流離十幾年,一直是走一步算一步的劉備從這個26歲的年輕人身上看到了希望,使出渾身解數邀請其實早就想跟他走的諸葛亮出山,對他親密得連關羽張飛都吃醋了。劉備說,我得到諸葛亮就像魚兒得到了水啊,你倆都給我消停點。劉備捨得下血本,諸葛亮也是真夠意思,劉表剛死,他就勸劉備趁亂佔了荊州,全然不顧與他沾親帶故並且恩重如山的劉表的立場。反倒是劉備要堅持立牌坊,不肯趁人之危。此時的諸葛亮還太嫩,這麼迫切地表忠心,我們可以理解為他這是公而忘私,不顧小家顧大家,但劉備怎麼想就不好說了,從劉備對他不如後來對龐統、法正那樣信任來看,劉備多多少少是有些介懷的。
過江作說
曹操如馬蜂般佔領荊州,劉備又一次如蟑螂般逃跑,投奔如蝴蝶般閃躲的孫權。
諸葛亮趕緊渡江遊說孫權,其實即使沒有諸葛亮,魯肅也會讓孫權堅定抵抗曹操的決心,因為員工投降了還可以繼續打工,老闆投降了就沒什麼指望了。諸葛亮要做的是要確立孫劉兩家平等的盟友關係,讓劉備集團避免變成東吳的附庸。諸葛亮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1.讓曹操去死,揍丫的。2.趕緊爬過去抱曹操大腿,屈膝投降。孫權很生氣,問劉備怎麼不投降?諸葛亮就抬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是漢室宗親有氣節,雖然屢敗屢戰,但絕不投降。又指出曹操部下是北方人水土不服不會水戰啦,人數雖然多但是肯賣命的沒多少啦,跑了這麼遠的路將士們都很疲憊啦,最後亮底牌,我們手上還有兩萬人哦哈哈哈哈沒想到吧。由於孫權也只能拿出三萬人,和劉備實力相當,雙方順利結盟。
談妥了結盟的事兒,諸葛亮就回到了劉備處,之後火燒赤壁、曹操敗退就沒諸葛亮什麼事兒了,擊敗曹操的功勞應該主要記在周瑜頭上。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過後,劉備集團佔領了荊襄九郡中的四郡,諸葛亮出任軍師中郎將,負責調整稅賦,充實軍用物資,也就是一手掙錢,一手花錢。這份工作雖然是個肥差但特別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授人以柄,做起來容易,做好很難。好在諸葛亮和只會創業不會守業的劉備正相反,他很難打下一塊地盤,給他一塊地盤他卻能治理得井井有條,讓上上下下都滿意,要問有什麼訣竅?
1.公平
2.公平
3.還是公平。
劉備在荊州發展,諸葛亮負責看家,劉備攻取蜀地,諸葛亮繼續負責看家。後來劉備那邊人手不夠,諸葛亮去幫忙,荊州交給了關羽。在攻打蜀地的戰役中,主要是龐統、法正出謀劃策,諸葛亮的貢獻則是使反間計招降了馬超。
攻蜀前後,龐統戰死,法正病亡,諸葛亮又一次成為了劉備唯一的軍師,他還繼續幹他做行政搞後勤的老本行。他守備成都,在背後支援劉備取得了定軍山大捷,奪取了漢中。很多人以為劉備和諸葛亮的組合是劉備給牌,諸葛亮盡情發揮,其實史實剛好相反,劉備奮戰在一線,諸葛亮則是在二線做幕後英雄。
劉備集團進入鼎盛時期以後,劉關張三人開始了自我膨脹。關羽發動襄樊戰爭、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結果被東吳從背後捅了一刀,荊州軍覆滅,關羽敗走麥城。緊接著曹操病亡、曹丕篡漢、劉備稱帝,諸葛亮無可置疑地被任命為蜀漢丞相,卻無力阻止劉備、張飛為關羽復仇,嘆曰:“如果法正還在,一定能夠說服主上”。
不聽諸葛亮勸諫的結果是張飛被部下暗殺,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劉關張辛辛苦苦二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悔青了腸子的劉備終於明白諸葛亮是對的,臨終前授權他成為蜀國實際上的統治者。
可以說,三顧茅廬之後,白帝託孤以前,諸葛亮的工作就像是漢代的蕭何、明代的李善長,主要是搞後勤,重要歸重要,但並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
政通人和 南征北戰
諸葛亮掌握了蜀國的軍政大權,此時的蜀國剛剛經歷過關羽和劉備的兩次大敗,永久地失去了荊州,文臣武將凋零、元氣大傷,內有南蠻叛亂,外有魏吳兩國虎視眈眈,怎麼看都是亡國前夜了,且看諸葛亮如何逆轉乾坤:
42歲,派人與東吳修好。得勢的時候,喊打喊殺,要人家國破家亡,現在落難了想和人家和好,哪是那麼容易?好在孫權不像劉備那麼重感情,他很實際,一邊對魏國稱臣,一邊同蜀國結盟,這意思擺明了要讓魏蜀繼續死磕,他坐觀成敗。
43歲,專心整理內政。由於他生活簡樸,手下也就不敢奢侈。他賞罰嚴明,大夥兒自然不敢亂來,幹起活兒來還渾身是勁兒。其實搞行政的要點無非是一個公平,但人總有親疏遠近,在野的時候啥也不幹,挑別人毛病容易,執政以後還能做到公則生明卻是太難太難。諸葛亮沒有培養家族勢力,一碗水端平,他的弟弟諸葛均在臥龍崗看家看了九年了很是不容易,諸葛亮雖然給弟弟安排了工作但終諸葛均一生也只做到長水校尉,連個雜號將軍都沒混上。由於諸葛亮的嚴於律己,以李嚴為首的反對派完全抓不到把柄,蜀國實現了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諸葛亮治蜀,最難得的是維持了一套優良的人事管理制度。漢末三國的時代,世家子弟可以坐享其成,寒門子弟難有出頭之日,看魏國,曹操生前還可以平衡世家和寒門的關係,曹丕為了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援,採取九品中正制,造成豪門世家逐漸尾大不掉。東吳那邊打從一開始就有點聯邦制的意思,幾個大家族把持了東吳政權的關鍵職位,連孫權的權力都要受到牽制,寒門子弟更是難以出頭。唯有蜀漢在諸葛亮的治理下,高幹子弟只是享受榮譽和福利待遇,掌握實際權力的文官武將,都是憑真本事。
44歲,親入不毛,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平定南中地區所有叛亂(回師途中創造性地發明了包子這一食品並流傳至今)。以南中的豐富資源為國家提供軍用,充實國庫,同時訓練士兵,準備北伐。
46歲,上《出師表》,表明心跡,交代工作,屯兵漢中,磨刀霍霍向曹魏。
47歲,趁魏國將戰略重點放在吳國,魏蜀邊境空虛,揮師北伐。派趙雲故布疑兵出斜谷吸引曹真主力,他本人親自率軍出祁山,兵鋒直至長安。毫無準備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風而降,還意外收穫了後備幹部姜維。此戰中,諸葛亮唯一一次動了點私心,派內定的接班人馬謖鎮守戰略要地街亭,不論是馬謖坑了諸葛還是王平費禕聯手坑了馬謖,都無法改變街亭失守的事實,於是形勢便急轉直下,諸葛亮只好放棄三郡匆匆撤兵。兵法有云:善敗者不亡。諸葛亮就是一位善敗者,他的一個神奇之處在於,無論形勢如何嚴峻,有他在都能全身而退,誰敢來追擊,那就是來送死。
此戰過後,曹魏對蜀國採取“據守要塞,大力恢復魏國實力的防守反擊戰略”。諸葛亮意識到,如果讓曹魏有時間發展國力,那麼蜀魏兩國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一旦等到曹魏國力強大,蜀國只能坐以待斃。只有出蜀,佔領雍州、涼州,一來可以獲得秦川駿馬,組織騎兵、二來作戰之時有迂迴空間,發動大規模作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對於蜀國來說,山峻之險無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可是這有相對性,別人攻不進來,但你也殺不出去!用一句話來形容蜀地:“天下大亂,勝天堂、天下一統,死牢房”。天下大亂,佔據蜀地。可以發展自己的經濟,擴充自己的軍隊,伺機而動。但是天下將要一統,那麼蜀地絕對是一個死牢房,因為你自己打不出去。而且崇山峻嶺不適合大規模作戰。不能大規模作戰,別人傷不了你,你也傷不了別人。兩軍只有僵持,但是你的後方絕對會被活活拖死。最終結局是無兵源、無財力、無民心只有投降一條路可以走了。
所以諸葛亮年初剛走,年尾就又打過來了,此次的兵鋒指向了陳倉。偏偏駐紮在陳倉的魏國守將郝昭早有準備,導致第二次北伐成了諸葛亮一生中最糟心的一戰:
諸葛亮派郝昭同鄉多次遊說郝昭投降,郝昭嚴詞拒絕。
諸葛亮用雲梯、衝車攻城,郝昭用火箭射雲梯,用磨盤砸衝車。
諸葛亮用井闌(一種很高的帶有輪子的箭樓)在城外居高臨下向城中射箭以掩護工兵將護城河填平,直接攀城。郝昭卻在城牆裡又修了一堵簡易的內牆檔箭,令井闌失效。
諸葛亮挖地道,想突襲城中,郝昭又在城內挖下橫壕溝,擋下地道……
就這樣雙方你來我往,激戰二十餘日未有勝負。蜀軍糧草不繼,又聞訊魏援軍快到,只好退軍。看起來郝昭好像是和諸葛亮打了個平手,然而諸葛亮只是有些鬱悶,回師途中還順手斬殺了不知死活前來追擊的魏將王雙,也算出了口悶氣。而郝昭卻是心力交瘁,兵馬折損過半,連城裡棺材都挖出來當木板使光光了。年僅三十八歲的郝昭,經此一戰油盡燈枯,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48歲,諸葛亮第三次北伐,佔據武都、陰平二郡,由於糧草用盡,諸葛亮見好就收。這一次終於從魏國身上咬下一塊肉來,對上對下總算有了交代。
49歲,抵抗曹真的伐蜀大軍。其實曹真也是一名不錯的統帥,不是《三國演義》裡刻畫的那樣的草包。但要讓他在崇山峻嶺間打敗不世出的奇才諸葛亮就太難為他了,何況就連老天爺也來搗亂,連續下了一個月的大雨,魏軍還沒遇上一個蜀軍就在山裡摔死了一大片。曹真想,那就班師回朝吧,全當野外拉練了。可諸葛亮豈是好惹的?曹真還在回家的路上,魏國的南安郡就遭到了蜀軍的偷襲,魏軍竭力抵抗,照樣慘敗。
曹真回國,等待他的是眾人敢怒不敢言而敢鄙視的目光。曹真一世英名毀於一旦,羞愧難當,加上旅途勞頓,一命嗚呼。曹真之死對諸葛亮來說很難說是一個好訊息還是一個壞訊息,因為曹真的死使他的對手換成了生平最大宿敵——司馬懿。
50歲,諸葛亮二出祁山,第四次北伐。這是他與司馬懿的首次交鋒,這一年,司馬懿52歲,剛剛成為魏國最高軍事長官,他的任務,是救援祁山的魏軍。
諸葛亮圍困祁山其實只是做做樣子,自從二次北伐受挫於陳倉後他就基本放棄了攻城戰術,轉而打起了圍城打援的主意。但是諸葛亮必須先解決自己的短板兒——缺糧,從蜀地翻山越嶺送糧食太困難,每次大軍出發帶出來的糧吃光了,就難以為繼。這一次諸葛亮要就食於敵,他留下小股兵馬攻打祁山,自己率領主力部隊去祁山東北的上邽割魏國的麥子吃。
諸葛亮自西向東,司馬懿自東向西,卻擦肩而過,當然這是諸葛亮有意躲開司馬懿,吃飯要緊嘛。等到司馬懿得到訊息回師,蜀軍已經開展了好一陣子的割麥子大賽。眼睜睜看著糧食被糟蹋的魏軍,以老將張頜為首,紛紛請戰。司馬懿統統拒絕,安營紮寨,堅守不戰,同時派輕騎兵騷擾,讓蜀軍的割麥子大賽沒能圓滿成功。諸葛亮親自檢視司馬懿的大營,感到進攻沒有把握,便派出士兵叫罵,引司馬懿先動手,自己打防守反擊。再看司馬懿,不管蜀軍怎麼罵,手下怎麼請戰就是不動手!
諸葛亮無奈,佯裝撤退,引誘司馬懿來攻。司馬懿率軍跟進,卻始終保持一定距離,蜀軍一停下來,魏軍就防守,絕不主動出擊。諸葛亮心裡有些沒底,佔領了滷城心裡才踏實,司馬懿更不會傻到去攻城。就這樣,兩位絕世高手誰也不肯先出招,司馬懿的如意算盤是先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和諸葛亮拼消耗,拼後勤,把諸葛亮逼走就是大功一件。但是司馬懿左等右等,諸葛亮就是不走,按說上邽割的麥子早該吃完了啊?他哪裡能想到發明家諸葛亮已經推出了高科技裝備——木牛流馬,解決了後勤運輸的問題。
眼看拖延的時間大大超過預期,就算司馬懿沉得住氣,張頜等將軍卻是再也忍受不了了,眼看再憋下去威信就要崩潰,司馬懿只好先出手,果然被諸葛亮痛扁一頓,成就了諸葛亮歷次北伐中斬獲最大的一戰。
從此,司馬懿打定了主意,再也不和諸葛亮正面交鋒了。可魏國五子良將中碩果僅存的老將軍張頜依然憤憤不平。
諸葛亮回師途中,終於射殺了魏軍最後一個不怕他,敢來追殺的張頜。威風是很威風了,卻也因為威名太大導致終其一生,魏軍都成了縮頭烏龜,再也沒人敢主動挑戰他,使得他在之後對魏國的作戰中越來越難佔到便宜了。
51-52歲,為了徹底解決限制他發揮的糧食問題,諸葛亮花了兩年來修棧道,屯糧食。
53歲,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為此他足足囤了兩年的糧食,並且聯絡孫權一起出兵,畢其功於一役,要和司馬懿一決雌雄,領軍十萬進駐五丈原。
平心而論,司馬懿的能力是比不上諸葛亮的,但司馬懿手下有一個駐守西北十餘年的副手郭淮,諸葛亮卻只能事必躬親,鞠躬盡瘁,唯一能替他出主意的參軍馬謖早已不在了。於是戰爭從一開始就向以逸待勞的魏軍傾斜,郭淮憑藉對魏蜀邊界軍事地理的無比熟悉,指出諸葛亮一定會佔據北原這塊地方,與五丈原成掎角之勢。司馬懿採納了他的意見,仗著魏軍騎兵多,先蜀軍一部抵達北原,修築防禦工事。很快,魏軍就在郭淮的感召下拼死擊退了緊隨而至的蜀軍。諸葛亮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聲東擊西,司馬懿險些上當,但又被郭淮阻止。
諸葛亮繼續出招,做出屯田長駐的架勢,這一招使司馬懿有些坐不住了,但司馬懿終究是司馬懿,經過仔細計算,明白了這塊高地上的小平原壓根種不出多少糧食,無法供養蜀漢大軍,你喜歡種地就種吧,我繼續防守,看你能把我怎麼著?
這時的諸葛亮,已經重病纏身。十幾年的鞠躬盡瘁,壓垮了他的身體,眼看諸多計謀無濟於事,這個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的遲暮丞相不惜使出有些下三濫的招數,給司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以當時最大的侮辱,逼司馬懿出戰。這一招,雖然不夠光明磊落,但非常厲害,司馬懿如果出戰就正中下懷,如果不出戰就威信掃地!
可司馬懿是什麼人?那是厚黑學的鼻祖。他一邊喊打喊殺,一邊趕緊派人去洛陽,要曹睿下一道聖旨:決不允許出戰,嚴格貫徹先前的防禦戰略,膽敢再請戰者,軍法從事!
連風度都不要了才使出的毒計,依然無法奏效。53歲的諸葛亮,終於走到了人生的盡頭。他強支病體,最後一次巡視軍營,看著在風中兀自飄蕩的“克復中原”的大旗,心中無限蒼涼。木牛流馬、諸葛連弩、孔明燈,這些他親手研製的器械,將不再為他所用。秋風襲來,徹骨生寒,諸葛亮仰天長嘆:亮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何薄於我!
在指定了蔣琬、費禕作為接班人後,諸葛亮溘然長逝。蜀軍撤退,司馬懿放膽追擊。蜀軍依照諸葛亮遺計做出反攻態勢,司馬懿大驚,以為中了諸葛亮的詐死之計,倉皇逃跑。從此以後,千年以降,有華人的地方,都流傳著死諸葛驚走了生仲達的傳說。
諸葛亮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是催人奮進的一生。他始終代表著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代表著蜀國的光榮與夢想。
對他來說,皇位唾手可得,但他選擇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生長在官宦家庭,又少年得志,對於勞動人民談不上多少感情,但他愛民如子,安撫百姓。
對待李嚴這樣的政敵,他堅持走司法程式,僅僅把他免官為民,並且繼續任用李嚴的兒子。如果看看魏、吳兩國的權力鬥爭,動不動就剜眼、剝皮、滿門抄斬、夷滅三族,就能對比出諸葛亮的管理是多麼的人性化。
對待外敵,諸葛亮領兵從不燒殺擄掠,只消滅敵方軍隊,與百姓秋毫無犯。在國力、兵力、運輸能力都遠遠不及魏國的情況下,在糧草難以為繼的困境中,卻能與“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的司馬懿、曹真、張郃等當世之名將在相鬥之中屢佔上風。不僅如此,諸葛亮“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卻能夠在敵國境內,來去自如、想攻就攻、想退就退。以蜀軍徒步之士卒讓曹魏飛馳之鐵騎聞風喪膽!
面對歷史車輪的無情碾壓,諸葛亮憑藉超卓的個人能力將蜀漢國祚延長了四十年,並且經濟上富強、軍事上主動、外交上平等,最終天不假年,沒能逆轉乾坤。好在不以成敗論英雄、不崇拜強者,只崇拜仁義的華人一直,並將永遠讚頌他、愛戴他、懷念他。誠然他的事業以失敗告終,但卻贏在了後人心中,川民為他戴孝達千年之久,各地的武侯祠至今香火不絕,這一切,不僅僅是因為他是智慧的化身,更多的是因為這個人,集公、忠、廉、能於一身、又兼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他,有著真正偉大的人格
-
3 # 想交朋友731
不能用‘功與罪’來評判一個歷史名人,我們更不能用現在的眼光去看一個幾幹年前的諸葛亮。眾所周知:諸是被劉備請來做軍師的,而且是‘三請’,換做誰,在當時也抵擋不住金錢的誘惑和“和平相請”,不然,或可有人頭落地的危險也末可知。並且在那種諸侯遍地,英雄四起的年代,沒有‘錢、權`,怎麼自保?固然有滿腹經論,又能流芳千古嗎?三十六計,又有誰知?
-
4 # 義烏揚子江
過大於功
雖然輔助劉備建立後漢,但建國後對蜀國國事事必躬親,導致人才無用武之地,致使劉阿斗無一點尊嚴和施展才華的機會,蜀國後繼無人。諸葛亮時刻將先帝託孤重任掛在嘴邊,舉傾國之力大力北伐,在蜀國羽翼未豐之時與強大的魏國抗爭,使漢室正宗繼承者~蜀國最早滅亡。
太急功近利了,想早日匡扶漢室,可是疏於管理培養下一代和管理朝政
過比較大
-
5 # 三國史話曾得不錯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其一生仕途,都在為劉備集團效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其一生對社會,是功是過,還得以辯證的角度去分析。
歷史貢獻諸葛亮對劉備集團最大的貢獻實際上是兩點:1.給劉備一個清晰的發展戰略,促成劉備與孫權軍事集團的結盟,助力周瑜在赤壁大破曹軍;2.劉備死後治理蜀國。《三國志》中所描述之其政治才能值得讚頌,《三國演義》中所描述之其軍事才能值得懷疑。那麼這兩項貢獻是功是罪呢?
一、為劉備軍事集團建立一套完整的戰略規劃,並促成與東吳的聯盟。我們來看下當時的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基本統一北部中國,大軍南下討伐荊州,劉琮投降,劉備遁逃。此時魯肅已抵達夏口,探知虛實後直至南郡會見劉備,表達結盟之意。曹操突下戰書,諸葛亮急請命: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而後斡旋,促使孫權下定決心抗曹。協助周瑜大敗曹軍於赤壁。劉備根據隆中對策挺進蜀郡,攻取漢中。孫權固守江東,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二、後劉備時代的蜀國治理。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蜀中大權基本由諸葛亮把控,治理蜀國期間,廉潔奉公,嚴刑峻法,休士勸農,使得屬地及漢中百姓處在一個相對安穩的環境之中。
功過後人評可以說是諸葛亮的出山成就了劉備軍事集團,也間接促成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現。我們想象一下這樣的歷史場景:如果沒有諸葛亮的出山,劉備一路南逃無所根據,曹操順江東下襲擊孫權。歷史上的三國就變成了南北朝了。也許孫權獨木難支堅持幾年後向曹操方面投降稱臣,歷史上的中國就多了一次大一統的朝代,百姓至少在大一統的時間內不再顛沛流離,不再有大面積的軍閥混戰。這樣對百姓才是一件幸事。至於是否是匡扶漢室,皇帝是否姓劉,與百姓無關。
至於蜀郡的治理,雖出現: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景象,實際是因為真沒什麼東西可以丟,也沒什麼東西可以偷得了。因蜀漢集團以攻為守的戰略需要,蜀軍四出祁山,有窮兵黷武之嫌疑,屬地百姓稅負沉重,人口銳減,民不聊生。
借用清人趙藩在成都武侯祠所著一對攻心聯做個總結: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回覆列表
說起諸葛亮,在中國百姓的眼中,那可是無與倫比的智慧的化身,一部《三國演義》讓諸葛亮成為神州大地上婦孺皆知的古代名人,每每提到他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句千古名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銘!可見其名聲之大,美譽之盛,即使也曾有一些近代名人,像魯迅先生對此並不認同,而且還對諸葛亮提出了“狀多智而近妖”的評價,但是,在中國老百姓心中,諸葛亮忠、義、智、信的形象不僅沒有動搖,反而更加深刻了,這不得不說是中國百姓淳樸、善良、崇尚超能力的美好願望的直接體現。可是,歷史上的諸葛亮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形象呢?這也正是本文想要跟大家探討的中心問題。
其實,要想了解一個比較符合史實的諸葛亮,最有可信度的史籍,當屬《三國志》、《世說新語》、《後漢書》這三本書。筆者根據這三本書的記載,反覆對照,歸納總結,得出這樣的結論,諸葛亮一生的是非功過,可謂是功大於過。這種結論是基於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的。無可置疑,諸葛亮足智多謀,眼光遠大,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格局,甚至可以說在後來的實踐中,幫助劉備從被動挨打的局面,巧妙抓住赤壁之戰的契機,迅速拿下零陵、武陵、長沙等地,為劉備開闢了新的革命根據地,使得劉備能在以後的戰局中佔據優勢,為建立蜀漢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居功至偉。可是,諸葛來他畢竟不是神仙,他也會犯錯誤,而且有些錯誤是他自己也始料未及的,這在《三國演義》裡就有所體現,在真正的歷史中也是如此。
細數諸葛亮一生的失誤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治遠見上的失誤:諸葛亮的豐功偉績表現在政治遠見上,可是,失誤也出在政治遠見上。為什麼這麼說呢?熟悉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諸葛亮二十六歲入仕,成為劉備的軍師。隆重一對,展現了他超凡的政治遠見和智慧卓識,這對一個儒生來說,不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這樣的表現著實讓劉備吃驚不已。在後來的革命實踐中,大方向還是按照隆中對的計策行事。可是,在荊州問題上,諸葛亮犯下了一個重大失誤。
荊襄九郡,在當時是很大的一個軍事集團區域,它包括了現在的河南南部、湖北、湖南的全部地區,無論在水路,還是旱路上,都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可以說荊襄九郡既是蜀漢政權的基礎,也是其前沿屏障,失了荊州就等於蜀漢政權失去了最有力的大門。這是從防禦上來說的。那麼,從進攻上來說,荊襄九郡是蜀漢政權進攻魏、吳的跳板和咽喉。這麼重要的位置,不僅要作為屏障來防禦,更要把它規劃為進攻的前沿陣地,所以,荊襄九郡只從防禦上下功夫是不夠的,要佈置兩大軍事陣營,互為犄角之勢,即可進攻又可防禦,而且要委派有勇有謀的武將鎮守,一個關羽不足以穩定荊襄九郡。這是政治遠見的第一個失誤。
第二個政治遠見的失誤就是不顧及蜀國國力,傾盡國力北伐,六出祁山無功而返,這一點是他自己也始料未及的,大家也都很清楚。其實,在劉備死後,二出祁山失敗的時候,就應該停下來好好整頓,把大政方針調轉一下,調轉到恢復國力、軍力上,同時,完善中央集權的領導機制,把經濟建設提到日程上,最起碼要給予很大的扶持政策,提高生產者的積極性。反正一句話,這時候要先穩固後方的基礎,給揮師中原打下堅固的物質和經濟基礎。同時,不時時機的挑起各種邊界事端,給魏國、吳國造成混亂局面,使他們不利發展生產。當然,結好吳國還是必須的,因為這時候還需要吳國來牽制魏國。作為一個軍事統帥和智囊首腦,這些情況要讓領軍打仗的將軍,徹底明確其內涵意義,他們才能很好地貫徹執行。
第三個政治遠見失誤,是對接班人的委託上,不應該讓繼承者繼續北伐,要停下來發展生產,既然自己嘗試了六次都失敗了,難道要把蜀國敗光了才算完嗎?沒有物質基礎,軍隊如何打仗,國力虧空,如何穩定民心,所以說,即使姜維後來北伐有了眉目,國力的虛弱也會招致內亂,最後也許不是敗在魏吳進攻,而是敗在了內亂上。可見,諸葛亮沒有在臨終前留下忠告,致使姜維繼續北伐,最後蜀國亡國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是從政治遠見上來看的,諸葛亮可謂是一心為蜀國,可是最後還是沒算到,一心北伐,忘了最有效的進攻是經濟的打壓,經濟戰爭他不懂。除此之外,諸葛亮在軍事上也有重大失誤,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還是荊州的問題上,可以說荊襄是三國的關鍵算在,誰把握住荊襄九郡,誰就在軍事上處於優勢地位。龐統戰死之後,諸葛亮不得不去益州,只留下關羽守荊州,勢單力薄,而且配備的人員,除了關平、周倉還能指揮打仗,剩下的伊籍、王渾之輩,沒有戰場經驗,更別談帶兵打仗了。自己不做好防禦準備,把希望寄託在一直對荊州九郡虎視眈眈,想取而代之的孫權的聯合上,真是與虎謀皮。再加上關羽驕傲自大,有勇無謀,而且對聯吳抗曹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可見丟失風險是相當大的。另外,在得知曹操要聯合孫權準備攻打荊州時,諸葛亮應該十分清楚,荊州這時最忌諱的就是主動出擊,而應該是以靜制動,諸葛亮應該派人提醒關羽,防止別人偷襲。在兩川取得後,劉備騰出人手時,諸葛亮就應該認識到荊州的危險局面,應馬上分派人力加強荊州的防衛,最起碼得委派趙雲一類的有能力的戰將,來共同防守。與關於形成掎角之勢,可守可攻。可是,諸葛亮片片都錯過了,反而命令關羽主動出擊,攻下樊城,真的是想不明白。
(二)六出祁山,命喪五丈原。這是三國曆史裡面最令人悲傷的一幕,也是諸葛亮一生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不顧及自己的健康,日夜操勞,積勞成疾,思慮太重,求勝心太強了,加速了自己喪命的速度。同樣在此問題上,司馬懿反而高出一籌,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誰成想老身一去,竟無可用之人,可見,在培植接班人的問題上,諸葛亮同樣也考慮欠妥。
諸葛亮在用人上也存在重大失誤,他不是不拘一格選人才,不是用人的長處避其短處,他是有稜有角的人才一概不用,並且千方百計的打擊壓制。
李嚴在蜀國可以說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完全能夠獨當一面,論他的文才武略,只能在關羽之上不在其下。可諸葛亮從沒有給李嚴安排過合適的位置,基本上是棄而不用。同為劉備託孤大臣,諸葛亮這樣以權勢壓人,排擠同僚,也是一種很不道德的行為。在六出祁山的急用人之際,還只安排李嚴籌備糧草的差事,明顯的大材小用。因諸葛亮連年征戰,造成國庫虧虛,民生艱難,李嚴在沒法籌集夠糧草的情況下,沒法交差,遂向諸葛亮寫信,謊報說東吳興兵侵犯蜀境,招致諸葛亮退軍。諸葛亮回來後知道李嚴是謊報軍情,大怒,從此把李嚴削職為民,埋沒了一個大好人才。
魏延武勇過人,也有自己的獨到見地,諸葛亮也是一直壓著不用。諸葛亮怕的是有本事的人,以後權勢大了不好控制,他只用庸才,因為庸才好管理聽話。他還不相信大家的力量,不相信別人能把事做好,他事必躬親,最後將自己活活累死,也弄的蜀華人才缺乏,最後落得個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尷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