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孔子創立私學有教無類,嬴政一統四海同文同軌,衛青驅逐匈奴保家衛國,蔡倫造紙,華佗製藥,這些人都是為社會發展文明進步做出了實質性貢獻的,諸葛亮除了當精神偶像樹立榜樣好像真沒什麼貢獻,發明饅頭嗎?這玩意不吃也可以吃大餅啊。雖然說近幾年爭議很大,但與其他的精神偶像比,諸葛亮的狀況不算差,同樣作為精神偶像,封建滅亡的新時代,包拯關羽等人的人氣是開始下降了的,但諸葛亮好像沒有受時代變遷影響,反而更火了(聽亮吹說人氣已經可以在全史坐二爭一) 忠臣也有為了君王掏心掏肺的,清官也有連棺材都買不起的,權力有高的直接廢帝的,聰明也有決勝千里的,帥氣有貌賽潘安的。沒什麼實績的偶像派諸葛亮,不論哪點都算不得第一,他到底好在哪?從古至今都有那麼多死忠為他盡折腰?
6
回覆列表
  • 1 # 三國最強男人

    就最近出來的這款手遊,土豪雖然不多,但是小玩家持久,因為土豪充錢得到的,小氪玩家花時間也能得到,傳奇商店

    的神將,土豪能換到多少,小氪玩家一樣也能得到多少, 每天拜帖就能獲得橙色武將,馬超,馬騰,孫尚香, 堪比神

    將了,這是一個廣告貼,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玩一下,想要攻略的也可以找我,並沒有什麼圈錢的地方。。

  • 2 # 劇好看a

    千古第一“魅力男”——諸葛亮,為什麼作為古人諸葛亮在今天仍擁有這麼多粉絲,諸葛亮與其他歷史人物相比,魅力究竟何在?我以為諸葛亮已成了歷史上的獨一無二。也許正因如此,死了一千八百年,又被《三國演義》寫得“多智而近妖乎”,而且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周瑜總是年少英俊,諸葛亮總是一把鬍子,卻很少人在意:周瑜比諸葛亮還大了六歲。。

    一、儀表。陳壽說,諸葛亮身長八尺。漢尺一尺合23公分,諸葛亮有184公分高,身材偉岸。三國時,大家並不那麼高,《三國志》裡,連太史慈七尺七寸約合177公分,都要提一句,諸葛亮在當時,“身長八尺,容貌甚偉”,高而且帥,兼且“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周瑜的相貌之好,天下皆知,然而史書上也不過“瑜長壯有姿貌”。僅論描述,還未必勝過諸葛亮。

    據《太平御覽》卷七百零二《服用部·扇》引晉·裴啟《語林》記載,諸葛亮和司馬懿在渭河邊上對壘,開仗之前,諸葛亮坐著不加裝飾的車子,戴著葛布做的頭巾,拿著白羽扇,指揮三軍將士,軍人們都隨著他的指揮前進或停止。再往後,南朝梁·殷芸《小說》卷六的記載相同,諸葛亮和司馬懿出兵作戰,將要開仗了,司馬懿穿著軍服進行指揮,司馬懿派人偷偷的觀察諸葛亮,發現諸葛亮坐著不加裝飾的車,戴著葛布做的頭巾,拿著白羽扇,指揮三軍將士,軍人們都隨著他的指揮前進或停止。司馬懿知道後,感嘆道:“諸葛亮可以說是名士啊。”

    到了北宋,又由於說書行業的興盛,那把羽扇也漸漸被稱為了諸葛羽扇,那方巾也被叫做了諸葛巾,"羽扇綸巾"用來形容諸葛亮。

    二、謀略:作為三國時代政治家、軍事家的諸葛亮,以其謀略和戰功久享稱頌。陳壽在《三國志》裡,說諸葛亮可以和管仲、蕭何、子產、召公這些前代神話宰相相提並論。

    諸葛亮給劉備佈置了隆中對,讓劉備第一次試圖擁有自己的領地,諸葛亮的戰略思想體現出獨特的個性。這種個性就是韜勇抗威、不畏強敵、力佔先機的進取精神。在赤壁之戰前,在曹操絕對優勢和劉備方處在絕對劣勢的情況下,諸葛亮居然敢隻身一人過江東,說服孫權連劉抗曹,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後來又協助劉備掌握了荊州,控制了西川和漢中,三分天下。到此為止,他的計劃很成功。劉備從當一個縣級幹部的秘書,一直推到了三分天下的君王位置。

    當然,三國時,許多人都做了類似的戰略規劃。比如,魯肅、甘寧和周瑜,但他們的構思,始終是構思;而諸葛亮的隆中對,在整整十二年後,完全實現了——公元219年,劉備平了漢中,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關羽從荊州北伐,打得曹操意欲遷都…

    季漢官員(四川人) 楊戲在 諸葛亮死後,寫了一篇 季漢輔臣贊 這樣評價諸葛亮 " 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劉備評價諸葛亮:“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認為他比曹魏皇帝厲害十倍。

    劉禪評價諸葛亮: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徵,神武赫然,威鎮八荒。

    孫權更是在蜀吳兩國的正式盟書中直書“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

    而且還對諸葛亮之侄諸葛恪稱讚孔明“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毫無半點身為盟國君主的矜持。

    三、影響力

    在季漢國內,無論是後主劉禪,還是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諸重臣到各大小臣僚,可說無一人不是孔明粉絲;“丞相”這個詞在季漢便是孔明的專屬稱呼,論政者言必稱之,代表著和“先帝”劉備等同的最高政治正確。

    諸葛亮死後,季國的軍士和百姓都異常悲痛,紛紛在路邊祭奠他。各地多上書請立諸葛亮廟,但朝堂以此違背禮制不納,於是百姓在四時的節日於道路上私祭諸葛亮。

    當然,有許多人說,這是劉禪對諸葛亮懷恨在心,其實禁止給諸葛亮立廟,這其實是後世不讀史者,誇張訛傳。

    秦漢禮制唯天子可立廟,本無臣子單獨立廟之禮。有功大臣只能配享帝王的太廟,這是國家制度,從無例外。無論開國之蕭何、張良;開疆之衛青、霍去病;中興之鄧禹、吳漢,都不可能被單獨立廟。

    劉禪最後肯為諸葛亮開此先例,亦算難得不易。帝王破例給臣子官方立廟,千年以來就出了劉禪對諸葛亮這麼一回。北宋時還專門有人批判劉禪這樣是為君臣私情而破壞禮制,大大不對。可笑到了後世,居然有人反過來,竟以為這是劉禪懷恨諸葛亮的表現。

    蜀漢滅亡之後,蜀中百姓便在成都為諸葛亮修建了武侯祠,不但要建,而且還建了多座,還偏偏要把紀念諸葛亮的祠廟建在成都劉備墓葬的旁邊。

    明朝初年,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被封為蜀王,就藩成都。到了成都之後,朱椿發現諸葛亮的武侯祠與劉備的昭烈帝廟在城中並立,而且祭祀諸葛亮的百姓明顯要比劉備的多。這讓重視君臣等級名分的朱椿非常不高興,決定要整頓一下。他為劉備整修陵廟時,提出武侯祠逼近“惠陵”,於祀制不合,並以“君臣宜一體”為理由,把成都武候祠拆了,把諸葛亮請進昭烈廟,置於殿東,關羽、張飛置於殿西。

    但歷史總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朱椿等人改造了武侯祠,他們雖然滿意了,四川人民卻不滿意。長期以來,雖然大門上仍然高懸著的是“漢昭烈廟”金字橫匾,人們卻習慣把這座君臣合祀廟籠統稱之為“武侯祠”。對此,民國時代曾有人專門寫過一首詩來詠歎這件事,詩曰:

    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

    由來名位輸功烈,丞相功高百代思。

    武侯祠自魏晉以來,歷代名人留下墨跡甚多。唐朝李商隱、宋朝陸游、明代薛宣、清代王士禎等,都曾來此賦詩題字。目前保留下來的碑石有60多通,匾30多方,聯20餘幅。

    (哇賽!諸葛亮的魅力太可怕了!)

    作為孔明的宿敵之孫,諸葛亮是司馬炎一生心念地偶像,便是這個讓自己祖父畏之如虎的敵國勁敵。某種意義上,司馬懿的子孫征服了天下,卻又在精神上敬服於諸葛孔明。

    有一年,三國時期蜀漢大臣樊建來到洛陽,被司馬炎任命為給事中。樊建是諸葛亮的部下,曾經跟隨諸葛亮北伐,很熟悉他的治國策略。樊建毫不猶豫地告訴司馬炎:“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足感神明。”

    司馬炎感嘆說:“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意思是說,我如果得到諸葛亮的輔佐,還像今天這樣辛苦嗎?

    樊建當著司馬炎的面表揚老上司,司馬炎竟然不生氣,還跟著說“真厲害”,由此足見司馬家對諸葛亮的態度。

    諸葛亮之孫諸葛京,因其祖父之名,授東宮舍人,累官至江州刺史高位。終晉一朝,琅琊諸葛氏皆是士林敬重的高門大姓,代代簪纓。

    再者,司馬炎之後的晉朝同樣秉承了開國君主的態度。東晉一朝每當幼主即位,託孤權臣,無不說「如諸葛武侯、王丞相(王導)故事」,將孔明更置於東晉政權的實際奠基人王導之前。東晉還特意追封孔明為武興王,亦是史上首次追封孔明王爵。

    王羲之也評價諸葛亮之才是真正的命世大才,以天下為心者,處世面面俱到。

    三、政治

    劉備死後,四十三歲的諸葛亮,成為為蜀漢實際的統治者。他所做的事兒:撫慰百姓,規定禮儀,確立官職,制訂制度;開誠佈公。實事求是,不搞虛的。結果是整個蜀漢對諸葛亮,是“畏而愛之”。又怕他,又愛他。為什麼?因為諸葛亮的治政風格,不是濫好人和稀泥,而是嚴刑峻法,行事狠辣。為什麼沒有抱怨呢?因為他老人家處事太公平了,沒人能抱怨。

    諸葛亮身為丞相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和惠陵規模的嚴格控制上。

    在執法上,立法公開、執法公平,有異於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諸葛亮一再告誡、反覆強調法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不僅如此,諸葛亮還進一步從反面強調了不以法治國的嚴重後果“若乃上無刑罰,下無禮義,雖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萊紛之類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賞罰,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孫武、攘直之類也。故令不可輕,勢不可通。”

    此外,他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其內容包括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

    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迴圈,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餘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據考古調查統計,全區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一些堰渠經歷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

    五、軍事發明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

    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的貢獻。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諸葛亮用一州的土地,跟曹魏比起來,也就是九分之一的實力對比,結果因為耕戰安排得當,刑法整齊,反客為主,幾萬步卒,居然有氣吞天下之勢;司馬懿佔據十倍的實力,手握精銳,居然沒有擒諸葛亮的意思,只是忙於自我保全,讓諸葛亮自來自去。假設諸葛亮不死,那麼魏國從西北到中部,無法解甲釋鞍。到這地步,勝負也很明顯了。

    別忘了,曹操出征時,後方主持日常工作的荀彧,有專門負責出謀的荀攸,有問啥意見都懂的賈詡,有給他下決定的郭嘉,有程昱、劉曄、蔣濟、司馬懿們。而諸葛亮,在劉備出征漢中時負責日常工作,在與劉備初遇時給他規劃未來行程,給劉備下決定,最後自己親自負責規劃國家、制定法度、選拔官吏、訓練、整飭、日理萬機之餘,還能搞搞小發明。

    諸葛亮並不是羅貫中筆下全知全能的妖道,而是一個得吃飯喝水,會緊張會驚懼,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品格來應對亂世的普通人。

  • 3 # 李杜文

    明朝初年的《三國演義》作用很大

    羅貫中是諸葛亮的死忠粉,這一點毋庸置疑。諸葛亮半神近妖,無所不能,料事如神,所有厲害的都加在了諸葛亮和劉關張身上。

    諸葛亮本身人品過硬

    諸葛亮26歲出山,從此一心為了劉備的蜀漢打拼賣命,相比呂布、黃權、于禁這些人,一生只侍奉一主。再一個,諸葛亮明明是權臣,軍政大權一手抓,可沒有貪戀權力,更不會去發動政變,始終按照當初與劉備商量好的既定路線,一條路走到黑,這樣的忠臣,隨便哪個皇帝都想要。

    諸葛亮是讀書人的偶像

    諸葛亮出山算晚的,當時北方已經平定,如果不是劉備顛沛流離,身邊缺人手,大概也不會看得上諸葛亮。諸葛亮逆勢崛起,大器晚成,最後一路高升,託孤重臣,北伐主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讀書人的志向不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高目標是平天下。

  • 4 # 虎皮貓大人的三哥

    諸葛亮的厲害,在於他的歷史形象堪稱完人。

    其天文地理,無一不曉,軍事上可決勝於千里之外,政治上可安邦於朝堂之中,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還發明瞭很多諸如木牛流馬、諸葛連弩等軍事上的神器,自身是顏值很高的美男子,又娶了容貌頗醜的黃月英為妻,成了當代家庭好男人的好榜樣。其光輝形象可以說是婦孺皆知。

    不論亮同時期或後代人都敬慕亮,由於他德高能多,所以各行各業都可以從亮身上得到啟迪、鼓勵,如愛國志士學習亮的盡瘁國事,懷才不遇之 人則可以從亮之淡泊名利中得到慰藉。俗語說“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就反映了諸葛亮是人們學習的榜樣。 總括以上所說,我們可以認為:諸葛亮是中國古代德才兼備,影響深遠、光照寰宇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堪稱完人與宗師,絕對是古往今來第一正能量大咖。

  • 5 # 黎明微星

    最初知道孔明這個人物是小學語文課本內面的一遍課文《草船借箭》,才對孔明產生興趣的。

    還有他的治國治軍才能,濟世愛民、廉潔奉公的品格,敬業、謙虛、忠君愛國,給世人一個正面形象。

  • 6 # 文城觀點

    諸葛亮(181年~234年 ),字孔明,號臥龍,他是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諸葛亮官至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是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而由於《三國演義》等民間文學的影響,諸葛亮成了智慧的化身,成了謀略文化方面的精神偶像,他的智謀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諸葛亮在年輕時隨其叔父諸葛玄到荊州,當時荊州屬於比較安定的地區,不少文人學士彙集於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便在隆中隱居下來,諸葛亮胸有大志,他雖是在隱居,其實是在等待時機,等待明主。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建立蜀漢政權。此前,劉備雖很有志向,而且自認為是漢朝皇室嫡系後裔,執著於復興漢室,但他缺乏智謀之士的輔佐,身邊雖有關羽、張飛、趙雲等將領,但自己沒有根據地,只能四處投靠,十分被動,一直顛沛流竄,成不了一方勢力。

    諸葛亮看中了劉備的事業心和大志向,並且也能用人信任人,所以,在隆中見劉備誠心請他出山時,便為劉備提出了他的《隆中對》戰略決策,之後,劉備基本上是依照諸葛亮所制訂的蜀漢戰略,逐漸發展壯大的。諸葛亮出山後,便協助劉備聯合東吳孫權,與周瑜、魯肅等積極聯手,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初步奠定了蜀漢、東吳和曹魏成的三國鼎足之勢。赤壁大戰後,劉備、諸葛亮趁機奪佔荊州,使劉備有了根據地。建安十六年(211年),諸葛亮又支援劉備攻取益州,繼而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了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政務,諸葛亮在蜀中推行嚴厲的法制管理,成效卓著。為了輔佐劉備復興漢室,諸葛亮多次北伐,與魏國司馬懿等多次交手,但因蜀弱魏強,諸葛亮一直沒有能戰敗曹魏軍隊,諸葛亮北伐是非常艱辛的征戰過程。

    後來,關羽、劉備違背了諸葛亮所制訂的”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關羽走麥城,劉備病死於白帝城,蜀國軍隊受到了巨大損失。後主劉禪繼位之後,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諸葛亮鞠躬盡瘁,勤勉治政,辛苦征戰,躬親處事,賞罰嚴明。但是,他前後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而難以成功,最後,他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境內),在他五十四歲時,終於”死而後已“,再也無法輔助劉禪維持蜀漢政權了。諸葛亮去世後,劉禪追諡他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桓溫追封諸葛亮為武興王。

    諸葛亮的《出師表》是聞名天下的名作,歷來為政治家、文學家們所青睞,諸葛亮還發明瞭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連弩等,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歷史人物。而諸葛亮對後人影響最大的是他的忠誠之心和非凡謀略,他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謀略家之一。

    諸葛亮(劇照)

    歷來,人們對諸葛亮的評價是比較高的。比如,杜甫《蜀相》詩曰:“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讚歎諸葛亮;建安時的丞相參軍傅幹說:“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讚賞諸葛亮“正而有謀”,這種正而有謀略要相容是難度比較大的,諸葛亮做到了,很了不起。

    再如,康熙帝評價說:“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乾隆皇帝讚揚諸葛孔明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認為諸葛亮“約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無我,忠故無私,無我無私,然後志氣清明而經綸中理”。康熙、乾隆主要是讚揚諸葛亮作為忠臣的公正和忠誠的優秀品格。

    又如,史學家錢穆說:“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諸葛亮成了三國時期智謀的典型代表。曾國藩評價諸葛亮說:“公以丞相而兼元帥,凡宮中府中以及營中之事,無不兼綜,舉郭、費、董三人治宮中之事,舉向寵治營中之事,殆皆指留守成都者言之。其府中之事,則公所自治,百司庶政,皆公在軍中親為裁決焉。”曾國藩讚賞諸葛亮治政仔細、勤勉、有條理,但卻表露出諸葛亮治政因事無鉅細,躬親自歷,太辛苦了。

    其實,諸葛亮之所以備受讚賞,之所以能成為古代傑出謀略家的典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精於戰略策劃,擅長於“廟算”,有非凡的戰略才能。

    諸葛亮在長達十年在隆中的隱居生活,他稱是“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其實,他並非真的是在閒居著,並非是真正在隱居。

    首先,他在博覽諸子百家之書,掌握諸子的謀略,“觀其大略”,吸取精華,他是在為日後遇明主能充分發揮他的學識與謀略。諸葛亮對諸子學說有過總結:“老子長於養性,不可以臨危難;商鞅長於理法,不可以從教化;蘇、張長於馳辭,不可以結盟誓;尾生長於守信,不可以應變;王嘉長於遇明君,不可以事暗王;許子將長於明臧否,不可以養人物。此任長之術也。”(參見《論諸子》)顯然,諸葛亮在總結諸子學的謀略精華,吸取有用的治國之道。

    同時,諸葛亮還密切關注當時的政治局勢,觀察漢亡之後的各種政治勢力的發展態勢,並尋找明主,思考著應對亂世的政治策略。之所以如此,他才能在劉備三顧茅廬時能提出其確實可行的《隆中對》戰略計劃。

    劉備與諸葛亮隆中對話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首先是為劉備分析了當時蜀漢政權所處的局勢和所遇到的機會。諸葛亮認為,漢朝衰落了,天下大亂,董卓篡權以來,各地豪傑紛紛起兵,佔據幾個州郡、幾個城池的人的為數不少,諸侯、群雄各自為戰的局面已經形成。亂世是困境但也是在為“英雄”創造好機會。這一部分,其實是在對劉備講當時的“天時”狀況。

    其次,諸葛亮開始對劉備講“人和”因素,抓住時機,用好謀略,暫避強敵,聯合弱勢者抗強敵,是可以成功的。

    諸葛亮認為,曹操與袁紹相比,名氣要小,兵力薄弱,但曹操之所以能夠戰勝袁紹,改變弱者的地位而成為強大者,不僅是遇上好時機,而且更是有人為的積極因素,是謀劃得當所致。和平時期靠地位、實力,而戰亂時期機會更多,靠膽略、智謀。

    當時,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是劉備不能與他爭勝的;而孫權繼承父兄的基業,佔據江東大部分地區,地勢險要,民眾歸附,有才者多被他重用,孫權只可作為外援,而不可謀取之。

    諸葛亮其實是在提示劉備,曹操戰勝袁紹之後,北方大部分地區都被他佔領,兵強馬壯,皇帝被他控制了,他可以藉助皇帝名義發號施令,不能與之硬拼,而孫權所佔地盤好,人才不少,都誠心跟著他,要攻取很難,只能作為聯合力量。

    但是,劉備也不是沒有機會,既然弱勢的曹操能有機會戰勝強勢的袁紹,那麼,劉備自然也是有機會從弱勢中崛起,只要能掌握時機,謀劃得當,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廣結人緣照樣可以由弱變強,一定能成功的。

    再次,諸葛亮為劉備講“地利”因素,主張奪取荊州、益州。

    諸葛亮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

    在諸葛亮看來,荊、益兩州是劉備可選擇的有利地盤,以及他具有佔領該地盤的有利條件。其一,荊州北面據有漢、沔二個水系,連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連線吳郡和會稽郡,西面連通巴、蜀二郡,是兵家必爭之地,但現在的主人劉表沒有能力守住,這好地方是老天爺用來幫劉備的。其二,益州是險要關塞,有廣闊肥沃土地,物產豐饒,地形險固,漢高祖憑此而成帝業。而益州牧劉璋昏庸懦弱,張魯佔據漢中,構成威脅,劉璋對民眾的殷勤富裕、國家強盛不懂愛惜,睿智的人都渴望能得新明君。荊、益的主人是昏庸懦弱之輩,搶奪此兩州,是能做到的,也是有利的。這其實就是諸葛亮為劉備選擇的立業根據地。

    最後,諸葛亮在分析了“天時”“人和”和“地利”之後,提出了建立蜀漢政權的戰略設想。

    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近、中、遠三期的戰略發展計劃。一是近期戰略,他勸劉備佔據荊、益兩州為根據地,改變寄人籬下的被動局面,先站穩腳跟,而後才能伺機擴充套件,漸漸成就大業。這是近期要努力實現的目標。二是中期戰略,他勸劉備借荊、益兩州險要的地勢,西面與各戎族結成友好關係,南面安撫夷越各,民族,對外跟孫權結成聯盟,對內改善管理,實行開明政策,創造政通人和的局勢。三是遠期戰略,他提醒劉備,將來蜀漢政權實力更強時,便可以領軍北伐中原,復興漢室,使民富足,滿足漢朝百姓的意願。這也是藉助漢朝名望來號令天下,為創業舉起繼承正統的正義旗幟。

    當時劉備四處依靠,十分狼狽,他聽了諸葛亮的隆中戰略建議,異常高興。劉備當時雖自稱是漢王朝皇族後裔,但手中軍隊很少,沒有地盤,不但比不上曹操、孫權,就連劉表、劉璋、張魯等,他也是若霜,經諸葛亮一點撥,劉備自然信心滿滿的。劉備遇上了諸葛亮,慶幸自己能遇上一位傑出的謀略家,而《隆中對》實際上就是劉備建立蜀國政權的戰略策劃書。劉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話,充分表現了諸葛亮的高超的戰略策劃才能和遠見卓識。

    第二,依法嚴刑治蜀,具有傑出的治國才略。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諸葛亮“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他認為諸葛亮是一個善於治國的大才。他說:“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鹹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

    確實,諸葛亮極善於治國,他在治蜀時,嚴明法紀,整頓吏治,親自主持制定了法典《蜀科》和“訓勵臣子”的八條、七戒、六恐、五懼等。諸葛亮在治蜀過程中,執法很嚴,有罪必罰,不避親疏。他治政開誠佈公,用人從不偏袒;他公正廉明,不徇私情,因而不為人嫉恨。比如,中都護署府事李嚴和長水校尉廖立因違法亂紀,他將其罷官流放,不講任何情面,結果,諸葛亮去世時,李嚴、廖立等痛哭流涕,對諸葛亮一點也不怪罪。

    當時,法正等原本的蜀中高官,曾對諸葛亮施行“刑法峻急”表示不滿,向劉備告狀說應當“緩刑馳禁,以慰其望”。但諸葛亮向法正解釋說:“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中官民“專權自恣”,若不重刑,民不依法,國家便無有權威性。(參看《告法正書》)當時還有官員認為劉璋善於以恩惠籠絡人心,所以令蜀中民眾很懷念,而諸葛亮卻說:“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他堅持以嚴厲的法令治蜀。

    諸葛亮治軍堅持法紀嚴明,賞罰分明,違法必罰,諸葛亮說:“有制之兵,無能之將,不可以敗;無制之兵,有能之將,不可以勝”,所以,他堅持“法令明,賞罰信”。馬謖是諸葛亮最疼愛的學生和助手,但因其嚴重違反軍令,丟失了街亭,諸葛亮依軍法,將其處斬了。

    諸葛亮依嚴令治蜀、治軍,使得蜀地出現了繁榮安定的局面,是蜀漢軍隊法紀嚴明,戰鬥力很強。諸葛亮嚴刑治蜀,表現了他有傑出的治國才能。

    諸葛亮與劉禪(劇照)

    第三,求全選拔人才,但過於謹慎,不敢放手重用人才。

    諸葛亮深知人才的重用性,他歷來十分重視人才的選拔和培養,他有一套選拔人才的方法。在《將苑》中,諸葛亮提出考察人才“七法”:“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他對於選拔人才十分重視,並且非常嚴格,比如,他在選接班人時,可以說是慎之又慎,自從他開始北伐時,便一直再尋找能堪當大任、繼承他的北伐事業的傑出人才,對後來,才遇上了文武雙全、很有謀略的姜維。

    諸葛亮強調:“治國之道,務在舉賢”;他在總結漢朝的人才政策時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所以傾頹也。”諸葛亮十分重視“賢才”,他說:“柱以直木為堅,輔以直士為賢”,他要求蜀漢的官吏應當“忠”“直”“勤”“謹”,能“奉職循理”。

    只是,諸葛亮在選人才、用人才和信任人才方面似乎存在著不足之處。他的人才政策過分謹慎,對於對有膽有識、敢做敢為的將領和文臣似乎不敢放手去使用,過分求全責備,察之過密,待之過嚴,常常對有開拓性的人才棄而不用。比如,他對於謀略出眾、有膽有識的魏延一直不敢重用,他一直抓住魏延有傲氣,不順從的缺點不放。諸葛亮北伐曹魏時,魏延屢次提出很好的應對策略,諸葛亮皆將其否決。比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提出建議,他針對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的特點,請求帶領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他判定夏侯楙定會棄城逃走,蜀軍奇襲必成。而諸葛亮認為此計太懸危,因而棄而不用。其實,後來不少軍事家認為,魏延的奇襲計劃是一條妙計。而諸葛亮錯用守街亭,反而致使蜀軍大敗。

    諸葛亮不僅在選人用人的問題上過分謹慎,在治政方面也是太勤勉謹慎了,他事必躬親,不敢放手讓屬下去做。受託孤之命後,“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結果,自己累死累活,使自己變得“寢不安席,食不甘味”,這是高層管理者所忌諱的缺點,而諸葛亮卻將其作為自己管理的優點。諸葛亮鞠躬盡瘁的精神是值得敬佩的,但他事必躬親的管理方法是不足取的。

    在管理策略方面,諸葛亮不如曾國藩高明。曾國藩知人善任,用人才之所長,他大膽提拔有能力的接班人,用其優點,不忌諱其缺點,比如,李鴻章在很多方面並不出色,但他的政治眼光十分敏銳,曾氏提攜他為第一接班人,讓他組建淮軍;左宗棠性情暴躁,我行我素,但有氣魄,有謀略,有韌勁,會打仗,雖然經常頂撞曾氏,曾國藩還是提拔他,果然讓左氏幹出了一番大事業。

    而諸葛亮卻不一樣,他事事躬親,挑選接班人太嚴格了,魏延有才有略,疑而不用;馬謖足智多謀,但言過其實,不能獨當一面,他卻用之為先鋒,結果失掉街亭;姜維雖文武雙全,頗有謀略,但韜略有餘而謹慎不足,最後徹底失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營銷策劃方案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