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梧桐樹邊羽
-
2 # 福州小菜
這兩句出自唐代上官儀的《入朝洛堤步月》
全文如下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寬廣的洛水悠遠安詳地流著,氣定神閒地驅馬走在洛河長堤。鵲鳥在即將天亮之際飛過,蟬兒的鳴叫映和著秋天的晨風。
作者簡介上官儀(608年-665年),字遊韶,陝州陝縣(今河南三門峽市陝州區)人,唐朝宰相、詩人,才女上官婉兒的祖父。早年曾出家為僧,後以進士及第,歷任弘文館直學士、祕書郎、起居郎、祕書少監、太子中舍人。他是初唐著名御用文人,常為皇帝起草詔書,並開創"綺錯婉媚"的上官體詩風。龍朔二年(662年),上官儀拜相,授為西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麟德元年十二月(665年1月),因為唐高宗起草廢后詔書,得罪了武則天,被誣陷謀反,下獄處死。中宗年間,因上官婉兒受中宗寵信,追贈上官儀為中書令、秦州都督,追封楚國公。
創作背景劉餗《隋唐嘉話》載,唐高宗“承貞觀之後,天下無事。儀獨持國政。這詩是上官儀任宰相時所作,大約在龍朔(唐高宗年號,661—663)年間。
上官儀獨持國政,志得意滿。在民風開放、崇尚陽剛氣質的唐朝,不論是文官還是武官,上朝時都普遍喜歡騎馬。從皇帝到宰相再到文人學士,幾乎人人都以騎馬為樂趣,不管是上朝還是日常生活,能騎馬時大家還是更願意騎馬。這一點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樣,“武官騎馬,文官坐轎”是古代官員的是在南宋以後才出現的。
唐朝為了城市管理的方便,實行的是坊市制,主要表現為將住宅區(坊)和交易區(市)嚴格分開,並用法律和制度對交易的時間和地點進行嚴加控制。坊市制至遲在西周時便開始萌芽,“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百姓和官員都是嚴格按照劃定的範圍作息,就像關在牢籠裡一般,而唐朝上朝的時間又比較早,一般為卯時,也就是早上五到七點。能夠上朝本身就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又何況是身為宰相的上官儀。身份為宰相、地位獨持國政、才情開創“綺錯婉媚”的上官體詩風,無不高人一等,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轡,那種志得意滿的神情無不溢於言表。
詩詞賞析古人寫詩,通常寄物抒情,首句言水,脈脈廣川流,寫小溪時歡快明亮,流水叮咚;寫大河時一瀉千里,一望無際。平淡的描寫,通過細膩的手筆,一改原先媚俗豔麗的風氣,使得整個詩歌的“畫風”顯得更加清新自然。第二句,驅馬歷長洲,上官儀當時是宰相,也要在宮門外的洛堤上等候上朝覲見,但是由於身份高貴,無形中養成的氣質自然高人一等,策馬揚鞭來到洛堤,尤其是一個歷字,經過長堤,無形中像是檢閱部隊一樣,獨樹一幟。第三句鵲飛山月曙,引用曹操《短歌行》的典故,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一方面表現了天下太平國泰民安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做到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同時,天亮之時,喜鵲飛舞,借景抒懷,酣暢豁然。後世辛棄疾也用過,明月別枝驚鵲,同樣利用小清新的文筆,來抒發自己怡然自得的心境。結尾蟬噪野風秋,通過蟬和風的對比,一燥一涼展示了自己內心的安祥和喜悅,同時也通過噪和野兩字表明瞭自己內心其實還是有一點對政治上的擔心。
結語:初唐在文學史上無疑是一個比較暗淡的時期,還遺留著六朝時期奢靡豔麗的文風,作品大多都是讓人不敢恭維的。六朝的文章,常以文風豔麗稱,只因其特好雕詞飾藻,為意象而意象,無病呻吟居多,言之有物極少,而上官儀對於唐朝詩歌的發展貢獻,主要體現在對於詩歌中景物的描述上,通過細膩的手筆,一改原先媚俗豔麗的風氣,使得整個詩歌的“畫風”顯得更加清新自然。同時他歸納整理了前代人對於詩歌中使用對仗的方式,提出了經典的“六對”“八對”之說,對於後來詩歌的發展還是有著一定的貢獻的,這首詩就是其代表作之一,全詩通過寫景,在原先六朝的基礎上更加註重詩的格式,追求聲律之美,清新自然,媚麗脫俗,生動的再現了獨持國政滿足心態。
-
3 # 老街味道
問題:“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是什麼意思?前言
這兩句詩出自初唐詩人上官儀的一首絕句,《洛堤曉行》:
脈脈廣川流,驅馬歴長洲。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一、脈脈廣川流,驅馬歴長洲。這首詩又名《入朝洛堤步月》,在拂曉的月光中,洛水靜靜的流淌。
《古詩·迢迢牽牛星》中有句:“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脈脈:相視無言的樣子,廣川,指東都洛陽的洛水 。擬人化的流水,似乎在享受著和平安詳的美好時代。上官儀驅馬而行,緩緩地行駛在洛水河堤上。
唐朝劉餗《隋唐嘉話》記載過上官儀的風采:
高宗承貞觀之後,天下無事。上官侍郎儀獨持國政,嘗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轡,詠詩云:“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鵲飛山月曉,蟬噪野風秋。”音韻清亮,群公望之,猶神仙焉。
二、上官儀的風采《隋唐嘉話》 記載了南北朝至唐開元年間的故事,其中以唐太宗和武后兩朝為多。
此時的上官儀正是自己最為得意的時候,正是這種得意,令他看不到滅頂之災的到來。
唐高宗李治繼承了唐太宗的基業,此時不能完全說天下無事,唐高宗幾次討伐西突厥、高麗、百濟也消耗了一些國力。但是高宗時期唐朝的疆域廣大,社會安定,是唐朝逐步強盛的階段。
但是,唐太宗給唐高宗留下的輔佐大臣長孫無忌與褚遂良或者被殺、或者被貶。因為他們都在與武則天的鬥爭中失敗。
龍朔二年(662年),上官儀拜相,授為西臺侍郎 。這首詩就是寫於這一時期。
當時武則天羽翼漸漸豐滿,在各派勢力明爭暗鬥之中,宰相如同走馬燈一樣。唐高宗時期任命了47個宰相。看不清形勢的上官儀注定是一個悲劇人物。
三、上官家的悲劇在武則天勢力越來越大的時候,唐高宗也開始對其不滿。這時候,上官儀成了高宗反對武則天的工具,受命起草廢后詔書。
武則天得到訊息後向高宗申辯,首鼠兩端的皇帝把責任推給了上官儀,結果上官儀成了武后的眼中釘。不久就尋找機會誣陷上官儀謀反, 上官儀下獄後與兒子上官庭芝一起被處死,家產抄沒。
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婉兒入宮為奴,後來竟然又受到武則天的賞識,成為了少見的巾幗宰相。武則天倒臺後,李隆基起兵清楚韋后勢力時,因為擔心上官婉兒的影響力,一併將其剷除。上官一家,兩代人物貴極人臣,但是都落得個悲慘下場。
結束語看到上官儀的下場,難免會在腦海裡回味其“驅馬歴長洲”的場景。神仙一般的風采,煙雲一般的富貴,轉瞬而逝。
-
4 # 古今尋
這一句詩出自唐代名相上官儀的《入朝洛堤步月》。全文如下: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詩名即點明,是入朝時在洛堤所見有感而作。洛堤即洛水河堤,表明作者是在當時的東都洛陽。廣川,即洛水。脈脈,形容水流的樣子,流水脈脈。歷是經過的意思。長洲,指馬經歷過的洛堤。這一句詩的意思就是:“洛水脈脈的流著,我騎著馬從洛堤去入朝!”
後一句“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指作者見到的景色。曙,指天亮的時候;本句意思就是“在這個秋天,曙光剛露出的時候,月亮還在山邊掛著,樹林裡蟲鳴雀躍,知了也開始鳴叫!”
這首詩描寫的是山水情趣,給人呈現出一幅晨景美圖,彷彿讓人置身畫中,隨著作者一起觀看沿河兩岸的美景。上官儀可能一般人不大瞭解,但是他的孫女,上官婉兒,武則天時代的才女,可是名動一時!
回覆列表
謝邀。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是什麼意思?
先不看出處和作者,能不能理解這兩句詩的意思?
這並沒有難度啊。
“脈脈”是詩歌熟詞,“脈脈不得語”,出自《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脈脈不得語”就是寫牛郎織女隔著銀河對望,無語凝噎的那份相見不能相擁的狀態。發展到後來“含情脈脈”這個成語,指無聲地用自己的眼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無聲、柔情似水,就是“脈脈”兩個字的意象。
“廣川”,川就是河流,“脈脈廣川流”,就是指一條寬廣的河靜靜地流淌。
“驅馬歷長洲”。“歷”,經歷,經過。“長洲”在這裡是對應著“廣川”,寬大的河流自然有長長的河堤。我騎著馬經過長長的河堤。
安靜、寬廣、巨集大、合正,我們通過這兩句詩,能夠讀出詩人那種氣定神閒、萬事不驚的神態來。
寬廣的河水安安靜靜地流淌,我也不說話,騎著高頭大馬沿著長長的河堤慢慢行走。
這是在幹啥呢?又是誰,才有這種安定天下、志得意滿的心態呢?
寫這首詩的人是唐高宗時期的宰相上官儀。
說到上官儀,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不過他的孫女上官婉兒,在武周時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上官儀這個人物雖然名聲不顯著,但是無論在初唐官場,還是詩壇,都是不可不提的。
於官場,上官家追隨隋煬帝,江都之變中被宇文化及所剿,上官儀因藏匿得以倖免。
到初唐中了進士,在唐太宗手下專領文事,與諸遂良、虞世南、房玄齡等名臣共事。後來無驚無險升到宰相,卻在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內鬥中當了替罪羊被滅門,上官婉兒充入掖庭,開啟了另外一段人生。
於文壇,在高宗前仕途順利,所以上官儀承襲南北朝詩風,格式上精研音韻、對仗;題材上以奉和、應制、詠物為主,內容空泛,重視詩的形式技巧、追求詩的修辭之美。
而在當時,以他個人命名的“上官體”影響極大,成為和初唐四傑、陳子昂分庭抗禮的宮廷詩人派。
上官儀的詩風“綺錯婉媚”,上承楊師道、李百藥和虞世南,下開“文章四友” 和沈佺期、宋之問。不但為格律詩的成型帶出了一大幫人才,還直接作出了對仗方面的研究和規則限定。
在陷入高宗與武后爭鬥的漩渦之前,上官儀的仕途一片昇平氣象。這種氣象反映到詩歌裡面,帶上他本身的詩歌特色,就出現了“脈脈廣川流”這種手法,用含情、溫柔的流水來寫開闊的河流,正是上官儀“綺錯婉媚”的文筆特徵。
同時他作為一個宰相,還是要面對很多問題,不過總的來說天下太平無事,這些小問題對他來說,並非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所以我們能看到他在早朝的路上寫的這首《入朝洛堤步月》:
入朝洛堤步月 上官儀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
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這個時期格律還沒有出現,但是“永明體”對詩歌已經開始有了自身的規範,是以四聲為標準,以清麗通順為原則,並沒有平仄的概念(平仄是武周時期許敬宗韻書提出),所以這首五言要拿格律來看,是不合平仄的。
這就是一首五古,即五言古風。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前兩句寫早朝景色,他身為百官之首,帶領大家驅馬沿洛堤來到皇城外等候。“廣川”指洛水,“長洲”指洛堤。洛堤是官道,路面鋪沙,以便車馬通行,故喻稱“長洲”。
有些人認為上官儀還藉助“牛郎織女”的典故來形容君臣和諧、互相尊敬如愛慕的狀態,可能是有些過度理解了——當然也可能有這個意思。
不過這本來就是上官儀的綺麗寫法,並沒有什麼稀奇。
後兩句是即景抒懷。因為早朝非常早,所以天還沒亮呢。
“鵲飛山月曙”,曙光微明,月掛西山,鵲鳥出林。這可能是當時的實景,也可能是上官儀對身後百官的形容。將人才比作鵲,出自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現在天下大治,人才們都到朝廷中來了,這自然有歌功頌德的意思。
上官體就是後世西昆體、臺閣體的祖宗,無事也要吹捧三分皇家恩德,所以才稱之為應制精品。
最後一句“蟬噪野風秋”,點出時間是秋天,野外的蟬叫得有些令人煩躁,不過入秋了,它們也叫不了多久了。
這是寫實景嗎?是的,但是同樣有指代。“蟬躁”一詞,出自陳朝張正見《賦得寒樹晚蟬疏》:“寒蟬噪楊柳,朔吹犯梧桐。”原本是指失意人士的不平之鳴。
前面剛說了天下太平,人傑輩出,大都歸於朝廷,那麼這裡的蟬鳴自然就是指那些失意者,或者反對派在民間的鼓譟了。
這首上官儀在帶領百官等候上朝之時的小五言詩,不但寫景,還蘊含了誇耀自己身為一朝宰相,執政天下的廣闊胸懷之意。不過以他當時的身份,說這些並沒有自大之嫌。
所以文武百官,一致稱好。
因為“脈脈廣川流”是領導階層最喜歡看到的社會秩序,而“野風、蟬躁”是他們共同的敵人。
正因為立場的一致,加上上官儀風度翩翩,儀容端正,這首五言詩也字正腔圓、節奏平穩、韻腳鮮明,所以百官從之,以為神仙人物。劉餗的《隋唐嘉話》有記載:
高宗承貞觀之後,天下無事。上官侍郎儀獨持國政,嘗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轡,詠詩云:“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鵲飛山月曉,蟬噪野風秋。”音韻清亮,群公望之,猶神仙焉。
誰知道還沒有幾年,這樣的神仙人物就被滅了門,直到四十年後才因為上官婉兒成為昭容而平反。
一入官場命比紙,神仙鬼魅不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