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沉的經遠
-
2 # 伴她久久6
個人認為他就是個很識時務的人。三國不知道你說的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但不管哪個,裡面的孟達的確都是先降蜀漢,後降曹魏,再之後又有降吳蜀之意,從表面上看的確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而且放在曾今的歷史背景這樣的人的確不怎麼受人待見,但如果熟讀三國的人可以不難發現,其實孟達是個頭腦精密,思維敏捷的人,每次投降都有原因可尋,而且每次降的都有價值,每次都改變著三國曆史的發展,他真的是三國中舉足輕重的人物,“識時務者為俊傑”的代表
-
3 # 香茗史館
呂布也不過是個“三姓家奴”,孟達卻是個地地道道的“四姓家奴”,一生先後三次背主,結果最後一次崴了腳。先是投奔劉璋;劉備滅了劉璋之後,孟達又轉投了劉備;東吳偷襲荊州時,孟達又拒絕援助關羽,關羽戰敗被殺後又轉投了曹魏;最後又背叛曹魏,結果事洩兵敗,被司馬懿所殺。
△孟達
背劉璋投劉備建安初年,天下饑荒,孟達便和法正一起入蜀,依附了劉璋。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親自率兵討伐荊州,生性懦弱的劉璋於是派任與曹操交好,曹操則加劉璋為振威將軍,封其兄為平寇將軍。劉璋於是又派張松到曹操那裡,結果張松因曹操怠慢自己,回來後便勸說劉璋與曹操斷絕恭喜,轉而與劉備交好。於是劉璋又派法正去和劉備結盟,隨後派法正和孟達率數千士兵幫助劉備抵禦曹操。
△劉璋
建安十七年(212年),張松事件爆發,劉璋和劉備反目,劉備掉頭攻打劉璋。雙方交戰歷時三年,到建安十九年(214年)時,劉備兵圍成都,劉璋在簡雍的勸說下投降,劉備則把劉璋遷至公安。
蜀地平定之後,孟達轉而投效劉備,劉備封其為宜都太守。
背劉備投曹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孟達奉令從秭歸北攻房陵,殺死房陵太守蒯祺。之後又繼續進攻上庸,劉備擔心孟達難以獨自取勝,於是命劉封自漢中乘沔南下去統領孟達的軍隊,劉封率軍與孟達在上庸合兵之後,逼降了上庸太守申耽。
△孟達
同年末,關羽圍困襄樊,並多次要求劉封和孟達派兵相助,但劉封和孟達卻以上庸三郡佔領不久,不敢輕易離開為由拒絕。
關羽兵敗被殺後,孟達一方面擔心因為沒派援軍而被治罪,另一方面孟達和劉封也多有不和,常受到劉封侵凌,於是便率領所部四千餘人投降了曹魏。
背曹魏投蜀漢孟達投降曹魏之後,在曹丕手中倒是頗受重用,任散騎常侍、建武將軍,還被封為平陽亭侯,曹丕還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任命孟達為新城太守。同時,孟達又與桓階和夏侯尚交好,還曾與夏侯尚和徐晃一起攻打劉封。
△曹丕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病逝,此時桓階、夏侯尚也都已經去世,孟達便在魏國失去了根基,而曹叡因為孟達之前的“不良記錄”,對其並不信任,這令孟達心中不安,總是擔心自己被清洗。
諸葛亮在得知孟達的處境後,便寫信給他意圖使其重新歸屬蜀漢,而孟達卻陷入了猶豫之中,既沒有同意,但也沒有明確拒絕。後來,與孟達素來不和的魏興太守申儀得知了孟達與諸葛亮通訊的事情,於是上書報告孟達通敵。
△司馬懿
司馬懿得知此事後,一邊寫信安撫孟達,暗中則調遣軍隊防止有變。孟達得知司馬率軍前來後,這才下定決心反叛曹魏,不過他判斷司馬懿至少要三十日才能到達,結果沒想到司馬懿只用了八天時間,狂奔一千二百里便趕到,完全打亂了孟達的部署。
後來,司馬懿兵圍上庸十六天,孟達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城破之後孟達被殺,傳首京師。
孟達先投劉璋,後轉投劉備,又叛歸曹魏,最終又再叛曹魏,真可謂“四姓家奴”,
-
4 # 大飛熊騎士
孟達和法正是對基友,他們一起入蜀,成了東州集團的人物,又一起奉命到荊州迎接劉備,但此後的結果,二人的命運卻大相徑庭。法正成了讓劉備言聽計從,在蜀漢舉足輕重的人物。孟達卻在上庸過得十分憋屈,最後不得已成了叛將。
孟達的反覆背叛,固然令人不齒,不過他對劉備至少是欣賞和認同的,要不是形勢所迫,估計他不太會背叛劉備。這是為何?第一,孟達背叛劉璋選擇劉備,這屬於擇主,和張松,法正,李嚴等一樣。第二,孟達是東州集團最早支援劉備的人物之一,好友法正,李嚴都在蜀漢混得也不錯。第三,孟達和劉備關係也不錯,孟達雖然背叛,臨走還寫信給劉備可見一般。第四,如果孟達沒有背叛蜀漢,以他在東州集團的地位,是輪不到李嚴擔任託孤大臣的。當時,法正病逝,黃權降曹,就輪到孟達了。第五,孟達一度表現不錯,軍事上主動出擊拿下房陵,上庸。所以,孟達是有軍功的,但是關鍵問題和過失,也出在這裡。
(孟達若留守宜都,可增加蜀漢荊州的縱深)
根據《三國志.法正傳》,孟達為副將和法正各領二千兵馬,到荊州接劉備入蜀。劉備見到了法正和孟達,自然十分高興,於是帶了法正入蜀,而讓孟達並了這四千人馬,鎮守宜都,這是江陵附近的要地。隨後,劉備一路吞併巴蜀,漢中,孟達則帶著部曲從秭歸攻打房陵港。沒有記載孟達是奉命,還是主動攻打的房陵,不過這次軍事行動是配合漢中的。因為,蜀漢拿下東三郡,漢中的西南面,蜀中的西面就有了一個穩固的屏障。而且,劉備已經奪取了益州,孟達駐軍宜都的意義並不大,這是從正面的影響來看待。如果從負面的影響來說,由於宜都的孟達部抽走,導致關羽北伐時,蜀漢荊州的防守力量和縱深的不足。所以,如果孟達是奉命行事,自然情有可原,如果是擅自進攻,那證明孟達功利之心很強。
當然,從孟達後來的行為和發生的事情來說,孟達擅自攻打房陵港的可能性較大。因為,孟達攻下房陵後,劉備急忙派劉封去統領孟達軍。這個為何?第一,孟達兵少,只有四千部曲。第二,孟達士兵殺死了蒯祺,他是荊州豪族“三蒯”之一,也是諸葛亮的姐夫,估計引起荊州集團的不滿。但是,諸葛亮應該沒有責怪孟達。第三,正史上記載,劉備怕孟達“難以獨任”。可見,如果孟達是奉命行事,哪來的“難以獨任”之說,應該是孟達是功利心和野心強烈,於是攻打東三郡來達到建功立業的目的。其實,這也無可厚非,孟達能力也不差,只是殺了蒯祺就被動了。這讓孟達成了劉封的手下,還被欺辱。此後,關羽敗亡,荊州丟失,孟達既沒有救援,又多少辜負了當年劉備讓他任宜都太守的期望,於是便投降了曹魏。
只是沒想到曹丕對孟達還挺不錯,待遇也好,這把孟達胃口養得更大了。曹丕去世,曹睿繼位後,孟達日子不好過了,自然又留戀起了蜀漢。只是,孟達的野心太大,想以東三郡作為資本,在蜀漢和東吳之間爭取最大利益,結果失去了寶貴的時間,被司馬懿所攻破身死。所以孟達死在野心的貪婪上,是咎由自取。
-
5 # 邏輯文史游
從魏國“星探”對孟達的考察來看,孟達算得上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在曹丕在位的那幾年,孟達也是十分受到曹丕的敬重,可以說一時間在曹營當中有著極高的人氣。
但坑就坑在曹丕太短命,而與孟達交好的魏國高官們也先後去世,導致孟達漸漸地風光不再,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剛公開的懟孟達,可以說那段日子的孟達滿肚子都是怨念。而諸葛亮得知了這位蜀國舊將的遭遇,就多次寫書邀他“回家”,孟達看到丞相的真跡也是感動不已,思來想去覺得還是在蜀地會更安心些,於是打包好行李,準備迎接丞相來接他。
事情並沒有想象當中的順利,換句話說諸葛亮誘孟達投降的動機其實也是超不明確的,要知道當年正是因為劉封與孟達不出兵營救關羽才導致關二爺落幕的。事後劉封被賜死,孟達怕受罰忙投降魏國。而關羽死後又連帶了劉備伐吳失利等一系列連鎖反應,導致蜀國國力虧損,就算再如諸葛亮般大度,也不得不對孟達耿耿於懷。所以這次關於孟達是否能投降之事,於蜀國而言都不是壞事,若孟達成功投降,蜀國能搶不少地盤;若孟達投降失敗,孟達定會發兵叛亂,到時候和魏國拼個你死我傷也是可以接受的結果。
蜀國從與孟達有矛盾的申儀處找到了突破口,一個詐降之計讓申儀神經緊繃,於是他把孟達要反之事告訴了司馬懿,孟達知道事情敗露連忙奇兵造反。司馬懿也知道孟達是個反覆無常的人,但去出兵已來不及,於是他修書一封以長輩的口吻語重心長的對孟達說:“子度啊,當年文皇帝對你的真心蒼天可鑑,而蜀國上下對你恨之入骨這是公認的,那麼諸葛亮怎麼會輕易就讓你回去呢,這其中一定有詐,你先坐好不要動,我的話你細細理解一下。”
孟達一琢磨覺得確實有道理,就暫時放棄了動亂的念頭。可司馬懿可是對孟達起了殺心的,在安撫他的同時偷偷的派大軍快馬前進,包圍上庸城,誅殺孟達。
所以說,孟達或許是個能力很強的人(至少曹丕是這麼認為),但由於性格問題導致每每在關鍵時候猶豫不決,並且很喜歡不顧大局的意氣用事,終受其害。
如果曹丕能再多活二十年,孟達或許就能體現他的人生價值了。
-
6 # 歷史大學堂
提到三國名人兼牛人呂布,人們會想到“三姓家奴”四個字,而且這幾個字,是羅貫中用來特指呂布的,諷刺他“反覆無常,不忠不義,以身侍賊”。
實際上,真正的呂布不是這樣的,這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的杜撰。
真實的呂布是不是這樣的人,在此不作探討,這裡只想講三國時期另一個人,這人倒是有點“三姓家奴”的意思,先是劉璋的人,後來跳槽到了劉備那邊,再後來又降了曹魏,再再後來又想回到劉備那旮沓,司馬懿知道後,就把他殺了。
他叫孟達。
孟達(?-228),字子度_圖
孟達是建安初年成為劉璋屬下的,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躲避饑荒,和他一起逃荒的還有法正,當時的劉璋是益州牧。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璋做了一件蠢事,聽說曹操將派兵到漢中征討張魯,想到張魯若完蛋,蜀中門戶漢中失守,接著倒黴的就是他,於是怕得不得了,益州別駕張松勸劉璋引進劉備做幫手,劉璋不假思索就同意了。
劉璋派去迎接劉備入蜀的,就是孟達和法正,還分別給了他們兩千人。
這兩人一商量,覺得劉璋既無能又愚蠢,引進劉備明明是引狼入室,他卻把那隻狼當作救命稻草,呆在這種老闆手下還有什麼意思,咱們乾脆投了劉備吧,否則不但沒有發展前途,劉璋若完蛋,咱們也得跟著完蛋。
兩人就這樣跳了槽,成了劉備的人。
與法正不同的是,成為劉備的員工後,法正就一心一意跟著劉備,再也沒有三心二意。
後來果然不出所料,劉備奪了劉璋的地盤,得了西川,然後封法正為蜀郡太守,封孟達為益都太守。
對於這樣的任命,法正倒沒說什麼,愉快地上任去了。
孟達雖然也上任去了,心裡卻很不爽,因為益都太守比蜀郡太守官兒小多了,如果說蜀郡太守是市級幹部的話,益都太守只是個縣級幹部。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 _圖
再說劉備,之所以只給了孟達一個益都太守,比法正的官職低,也是根據個人能力來的。
也就是說,在劉備看來,孟達的能力還是有一點欠缺的,不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大才,不然也不會在建安二十四年孟達攻打上庸時,他擔心孟達難以取勝,而派自己的義子劉封從漢中來協助他,劉封率軍趕到後,與孟達合兵一處,逼降了上庸太守申耽。
劉備怎麼會認為孟達能力有限呢?在搞定上庸之前,孟達不是獨立拿下了房陵嗎?
也許在劉備看來,戰鬥剛開始,房陵太守蒯祺(諸葛亮的大姐夫)就被孟達的兵殺了,導致房陵群龍無首,很容易拿下,於是在他看來,孟達雖然拿下了房陵,卻不是憑他的本事拿下的,無法證明他的能力。
這也是後來拿下上庸後,劉封被提升為副軍將軍,而孟達什麼也沒撈到的原因。
孟達是什麼感受,可想而知,這可能也是後來他拒絕救援關羽的原因。
樊城之戰_圖
關羽是建安二十四年十月被東吳大將呂蒙偷襲荊州,佔了他的大本營江陵,被困樊城、襄陽的。
那時關羽正在與樊城守將曹仁對峙,被呂蒙偷襲後,關羽立時處於兩面受敵的被動局面,要求劉封和孟達派兵救援,卻遭到拒絕,理由是“山郡初附,未可動搖”。
如果說孟達拒絕救援關羽,是因為未能得到提升而心懷不滿的話,那麼劉封也拒絕救援,就沒有道理了。
有人分析說,這是因為劉封認為陷阱不可跳——在他看來,東吳之所以圍困關羽,是因為他們想把他和孟達吸引過去,然後來個一網打盡。
實際上劉封不救關羽的原因,除了這個還有他對關羽的不滿,因為當初劉備收他為義子時,曾遭到關羽反對。
無論他們是怎麼想的,反正闖了大禍,關羽失敗被殺,他們難辭其咎,至少在劉備看來,關羽的遭遇,與他們見死不救有很大關係。
他們拒絕救援,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認為“戰無不勝”的關二爺肯定能搞定,用不著他們去“添亂”,哪想到他如此“不經打”,以至於失敗被殺。
如果關羽贏了,他們也許屁事沒事,如果說他們的行為有一絲絲賭的性質的話,他們賭的就是這個。
沒想到“賭”輸了。
關羽敗走麥城_圖
闖了大禍,劉封像什麼也沒發生一樣,但孟達不能跟他比,人家可是老大的義子,而他除了是為劉備賣命的一個普通將領,什麼也不是,所以他唯一的選擇是三十六計走為上,帶著自己的家眷和親兵四千人投了曹魏。
之前總是遭劉封欺負,導致他們長期不和,也是孟達背蜀投魏的原因之一。
後來曹丕掛了,孟達又想跳槽了,原因是“自以久在疆場,心不自安”。
這話令人費解:為什麼久在疆場會心裡不安呢?
“與吳蜀固好”——《晉書·宣帝紀》中的這句話,似乎揭開了他為何心不自安的秘密。
原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不止徐庶一個!
而且從“與吳蜀固好”這句話來看,孟達竟然還與吳國保持著友好關係!
這是幾個意思呢?難道他是在給自己留後路,而且留了還不止一條?
他的心不自安,完全有可能來自這個原因,所以曹丕一死,再也沒人罩著他了,他害怕新主人饒不了他,又想來個三十六計走為上。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_圖
也不知孟達的這個心理,諸葛亮是如何瞭解到的,反正諸葛亮知道後,就“陰欲誘達”,希望他重歸蜀漢,正不知如何是好的孟達,也樂得舊領導伸出橄欖枝,並與諸葛亮約定了起兵的日子。
關鍵時刻,他卻犯了一個大錯,如此機密的事情,竟然與人商量,結果被他們出賣。
司馬懿知道後,擔心孟達突然起兵,先給他寫了一封信,是把他穩住,免得他突然發難而不好收拾。
孟達當然不會傻到相信司馬懿的程度,但關鍵時刻他又犯了一個大錯,以為司馬懿帶兵來討伐他,需要先向天子請示,得到批准後才會發兵,一來二去,至少需要一個月。
哪知司馬懿根本不向上面請示,立即率兵日夜兼程,僅用八天時間就抵達了新城。
而在這之前,諸葛亮提醒過孟達,叫他提防司馬懿這一手,誰知他沒聽進去,不相信司馬懿敢不經批准擅自行動。
枉自他在那邊呆了那麼久,對司馬懿一點也不瞭解。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_圖
成大事者,就要有敢於不受條條框框約束、當機立斷的勇氣和擔當。
待司馬懿大軍出其不意地兵臨城下,孟達才給諸葛亮寫信,驚歎他沒想到司馬懿竟然如此神速。
但是晚了,別說是諸葛亮,神仙也救不了他。
公元228年(太和二年)正月,司馬懿下令攻城,堅守了十六天後,孟達外甥鄧賢和部將李輔開城投降,他則被自己的部下申耽一槍刺死,司馬懿砍下他的腦袋,傳示洛陽。
縱觀孟達的一生,雖然他的反覆無常有這樣那樣的原因,甚至還遭受過不公平待遇,但他的所作所為,無疑也是一種沒有“職業道德”的表現。
這種人的存在,對“單位”來說就是一顆定時炸彈,本事越大隱患越大,最終的下場,不是自我爆炸,就是被排爆!
文:沙塵暴
-
7 # 歷史雲頂
三國時期,天下混亂,魏、蜀、吳三國鼎立,戰亂頻起,諸侯爭霸。三國時期有很多家喻戶曉的英雄,溫酒煮華雄的關羽、草船借箭的諸葛亮,英勇神武的趙雲,這些名將驍勇善戰、實力雄厚。曹魏勢力中擁有五大謀士與五子良將,其中個個是文武雙全,其中數徐晃最為出眾,為曹操贏得許多勝利,在官渡之戰、白狼山之戰中表現出眾。對於徐晃的結局有傳聞說是死於孟達的手下,這是真的嗎?孟達真的有這麼厲害嗎?
孟達在三國時期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存在,他曾經三次移主,他也是三國時期的將領。孟達早期是劉璋手下的一個將領,後來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投靠了劉備,在劉備的陣營中大放異彩,為劉備取得了好幾處地域,併成功的升官加爵。然而此時的劉備卻對孟達有所懷疑。關羽在一次戰爭中處境危急,向孟達請求支援,卻被拒絕。孟達後來在劉備的奚落之下,便帶領軍隊去投靠了曹魏。孟達並不是一個忠誠守義的正派人物,他在投靠曹魏後依然蠢蠢欲動。孟達在曹魏深受曹操的器重,被升為了大將軍、封為了諸侯,甚至將西南的政權握在了手中,然而他最終還是背棄了曹魏。
劉備指派諸葛亮帶領軍隊北伐,此次北伐十分重要,帶足了糧草與強將,在諸葛亮的帶領之下,很快便接連奪下了好幾座城池。此事使曹魏人人心惶惶,對即將到來的蜀漢軍隊十分恐懼。曹魏朝廷內,孟達聽聞蜀漢軍隊的強勢進攻,為保全自身的安全、謀求良好的前程,便準備借過往的情義,打算帶領軍隊參加諸葛亮的北伐戰爭。
孟達暗地裡向諸葛亮表達心意,渴望迴歸蜀漢陣營。然而此事早已被蜀漢重臣司馬懿發現,自孟達投靠曹魏,老奸巨猾的司馬懿早已對孟達心生懷疑。司馬懿設下一計,表面對待孟達一如往常,實際上指派徐晃前往孟達陣營。此時的孟達卻十分欣喜,他認為自己勢力強盛,不論司馬懿,哪怕是曹魏君主的到來也不能奈何於他,在孟達沾沾自喜的時候,徐晃已經帶領兵馬直逼城下。曾有傳言,徐晃死於孟達的箭下,然而事實上卻不是如此,歷史上的徐晃逝世於公元227年,而諸葛亮北伐是在公元228年,所以,徐晃並不是死在孟達的手上,而是病逝,壽終正寢。
所謂的“孟達斬殺徐晃”不過是謠言,孟達也並未有歷史上的那般厲害,武力值很普通,他只不過是辜負情義、三次背叛君主的小人。孟達的一生中並沒有什麼英勇的事蹟,不過是靠著數次投敵所獲得的榮譽,他的貪心最終讓他走向滅亡。
-
8 # 談古論金
孟達先背叛劉璋投奔劉備,又背叛劉備投奔曹魏,最後又與諸葛亮暗通訊息想要回歸蜀漢,因此被普遍認為是一個立場不堅定的反覆之人。
很多對孟達的評價也體現了這一點,劉曄認為他『苟得之心,而恃才好術,必不能感恩懷義』,費詩認為『孟達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後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
然而,站在歷史的角度,單純進行道德評價意義不大,我們需要看孟達之所以如此背後的原因。
(孟達字子度,《三國演義》中做子慶)
211年,益州牧劉璋派遣法正、孟達各帶2000士兵迎接劉備,孟達藉機投靠劉備(法正也是),劉備讓他代替張飛擔任宜都太守,堪稱非常信任與重用。
219年,關羽戰敗後,孟達因為畏罪加上與劉封不和,率部曲4000餘家投降曹魏。
後人多論孟達此人唯利是圖,是一個標準的實用主義者,因此才會反覆無常,這當然也有道理,但是我們可以透過更深入的觀察,瞭解孟達背後的故事——先說一點,孟達所帶的部曲,實際上是扶風郡一帶的流民,他們為避戰禍,跟隨孟達進入相對安定的益州,孟達作為其領頭人,需要為這些人及其後代謀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
孟達投奔劉備與投降曹魏,固然與謀求自身官位爵祿有關,然而也有作為這一支武裝力量首腦要為其謀利益的考量,從這一點看,被稱為『呂布第二』的他確實與呂布很像,雖然被汙名化,其實還是有其深層原因的。
-
9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孟達的歷史告訴我們:為什麼許多人才華橫溢,卻在哪裡都早早遇到天花板?
將相之才、卿相之器、樂毅之量孟達歸順魏國後,曹丕十分高興,派出了許多善於識人者前去看看。
這些識人者回來後,紛紛表示:孟達這個人,文武兼資,有“將相之才”、“卿相之器”。
而曹丕親自面見孟達時,孟達也“進見閒雅,才辯過人,眾莫不矚目”!
直到西晉時,傅玄還寫到:“論者多稱(孟達)有樂毅之量”。我們有機會去看看孟達的幾封書信:給劉備的辭職信,給劉封的勸降信,給朝廷舉薦人才的奏書,其文采確實不一般!
可是,就這樣一位被人普遍看好的人才,為何卻總是遇到天花板,連續跳槽,最終落下反覆無常的罵名呢?
不順利的第一份工,已暴露孟達問題孟達的父親是曾被任命為涼州刺史的孟他(但似乎沒有上任)。良好的教育,扶鳳的尚武之風,孟達成為了一位文武雙全的人物。這樣的人物,本應是亂世中的瑰寶,閃閃發光。
可是,孟達的第一份工作卻很不順利。
孟達和好友法正一起到益州,投奔劉璋。對於這段經歷,《法正傳》說的是:“既不任用,又為其州邑俱僑客所謗無行,志意不得”。
這段經歷,暴露了孟達的缺點:不善於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這個缺點,影響了他一生。
孟達和法正似乎都有這種問題。後來,法正得志後,睚眥必報,被人所詬病。
法正,作為謀主,他的缺點,尚能讓別人幫忙擦屁股。但是,孟達,想要成為獨當一面的人物,這樣的缺點就讓人很不放心了!胸懷大志,身負才幹,卻無所作為,因此,法正與張松“常竊嘆息”。作為法正的好友,孟達自然也是“不滿派”的代表人物了。
投奔劉備,似得明主,迎來史詩級機遇人生總會出現機遇,藉著迎劉備的機會,孟達和法正一起投奔了劉備。
劉備對孟達的印象很好。在平定益州後,讓沒有參加平益州作戰的孟達做了宜都太守。
早先的張飛,後來的陸遜,都做過宜都太守。這個崗位重要性就不必多說了吧!在平定益州、爭奪漢中的戰鬥中,鎮守宜都的孟達都沒有參戰。可是,孟達沒有等多久。公元219年,平定漢中的劉備下令孟達進攻房陵,攻略上庸。
上庸,連結漢中與荊州,不論對關羽北伐還是漢中防防,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用武之機,終於來了!
錯殺一人,深失人望,淪為副手孟達打仗有兩把刷子了,二話不說,就把房陵打了下來。可是,就在此時,孟達犯下了一個大錯:孟達的軍士,殺掉了房陵太守蒯祺。
殺掉敵人太守,不算什麼特別不好的事,問題是:蒯祺不是一般人。
首先,蒯祺,是諸葛亮的親姐夫!
由於兄長諸葛瑾很早就去東吳為官,諸葛亮和姐姐的關係很不一般。其次,蒯祺,來自荊州大族蒯家。
荊州大族中,蒯、龐、蔡、黃、習各家關係盤根錯節。所以,殺掉蒯祺,無疑是對荊州派的大打擊!
偏偏此時,劉備集團內部,荊州、益州、東州,各派的關係十分微妙。
因此,不管是孟達故意殺掉,還是孟達計程車兵擅自殺害,孟達兵殺蒯祺,充分暴露出:孟達不具備處理複雜人際關係的能力,他連如此敏感的人際關係意識都沒有。
因此,劉備“恐達不能獨當”,讓劉封率軍會和孟達,孟達歸劉封統屬。
千古之謎,或許是千古奇冤隨後的一段歷史,成了孟達被人指摘的主要“黑歷史”——-不救關羽。
有說法是,當關羽攻襄樊時,派人來調劉封、孟達軍。劉封原本想出戰,但孟達說:“劉備本來猶豫要不要立你為世子,但關羽說你是養子,怎麼可以做世子?”因此,劉封按兵不動。關羽戰敗身死,劉封、孟達之不救,也成了“千古罪人”。平心而論,這個事情,很可能是劉封給孟達扣的屎盆子。
當時,劉封為主將,調不調兵,劉封說了算。
而劉封與孟達,政治派別本來就不同,又很快“不睦”。孟達怎麼可能敢和互不信任的劉封說這樣的話呢?劉封又怎麼可能因為孟達的話而決定不出兵呢?
遭受侵凌,瀟灑跳槽後來,劉封被劉備責備時,罪責為兩條:“侵凌孟達,不救關羽”。
欺凌孟達的罪責,排在不救關羽前面!而後來諸葛亮給孟達寫信時也說:“當初都是劉封欺凌你,辱沒了先帝用賢之名”。
據說,劉封奪去了孟達的鼓樂隊。這鼓樂隊可不是升旗唱歌用的,是作戰的指揮系統。也就是,劉封徹底剝奪了孟達的獨立指揮權!
孟達被迫寫了一封瀟灑的辭職信給劉備。在信中,孟達把自己比做伍子胥、樂毅等被讒言迫害的賢臣。
隨後,孟達顧不上留在西川的妻子家人,投奔了曹丕。
應該說,孟達的這次“被迫跳槽”,劉備、劉封都有責任,但主要原因,還是孟達缺乏獨自處理複雜人際關係的能力。
劉封,既是劉備的假子,也是戰將,身份特殊。如何與這樣的人物相處,需要一定的人際藝術。可是,孟達卻與劉封“數爭不岔”,激怒劉封,這是不明智的。
孟達也用他的表現,順利渡過了“試用期”。
他以一封佳作試圖誘降劉封,又配合夏侯尚、徐晃一起攻取了上庸。
隨後,也與夏侯尚、桓階等大人物也建立了很好的私交,似乎如魚得水。
可是,好景不長,曹丕、夏侯尚、桓階等人都很快去世了。
孟達相對太平的歲月,可能要感謝曹魏陣營中的好朋友——桓階。事實上,早在孟達投魏之初,劉瞱等人就曾經表示孟達靠不住了。而司馬懿,也認為孟達“語多傾巧”,不喜歡孟達。
但是,孟達的好朋友桓階是曹魏集團中的穩定器。早在曹操時期,他就經常各方周旋、勸解,排解各派之間的相互攻訐。
可是,桓階死後,孟達就沒有人為他擦屁股了。漸漸地,孟達再次陷入孤立中。
欲再投蜀,自恃才智,兵敗身死。諸葛亮,敏銳把握到了孟達的危機,於是,寫信誘降孟達。
孟達允諾,雙方書信往來,商議機宜。
事實上,敵國之間的書信往來,被查獲的可能本來就很大。三國時期,類似的資訊截獲非常常見,何況,孟達和諸葛亮、李嚴是頻繁書信往來呢?
曹睿給孟達的信,無非是穩住孟達而已,怎麼能順著本意來理解呢?
可是,得知洩露的孟達卻“自恃才智”,麻木大意。面對諸葛亮的提醒,他算了道數學題:司馬懿想打我,先要派人稟報天子吧。天子回信,又要時間吧,司馬懿再來,怎麼也要一個月。一個月的時間,我們城池早就穩固了!
可是,司馬懿只用了八天,就到了上庸城下!孟達倉促應戰,部下開門,孟達兵敗身死。
上庸城三面阻水,易守難攻。如果孟達能不拖大,安撫好軍心,做好防務,堅持守到諸葛亮漢中援軍到達是完全可能的!(事實上,孟達敗後不久,吳蜀兩國的軍隊都接近了上庸,見孟達已敗,退軍。)
漢末魏晉之際,名士看人很準,既然眾一致認為孟達“卿相之才”,孟達自然是有能力的。
可是,這樣的才智卓絕之人,卻在劉璋、劉備、曹魏三處都早早遇到自己的瓶頸,從未真正接近成為“卿相”,甚至被迫跳槽!
真正的“卿相”,不但要自己才智卓絕,還要能夠理解複雜的人際關係。你可以不“同流合汙”,但你要有處理好關係的能力(或強勢壓制,或懷柔處理,或問錢不問心,總之要有一套自己的相處之道)。否則,如何在大規模行動中獲取必要的信任、配合呢?
可是,許多人,不屑於考慮複雜的人際關係,把合作伙伴的情感、利益,看成“世故”,結果,往往得不到支援,早早遇到天花板,無法充分實現自己的價值,讓人遺憾!
願君得道多助,不斷進取。
回覆列表
孟達大概是三國裡最反覆無常的之一吧,本來是劉璋的屬下,後歸順劉備。呂蒙偷襲荊州以後,因孟達和劉封不發兵救關羽而觸怒劉備,又加上和劉封不和,於是孟達又投奔曹魏,受到曹丕賞識而官至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此後又因為曹丕死後曹睿待他一般,就想反曹魏而再歸蜀漢,事敗,被司馬懿擊敗,後被處死。
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各勢力互相征伐,期間因為和主上不和或者其他原因叛變的人也不少,不過一般也就一次,像孟達這樣三番四次叛變的,大概也就呂布能和他媲美。也難怪歷史上涉及他的評價都很低,看不起他的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