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梁甫長吟
-
2 # 喜怒無償
三宮六院是以故宮的建築而命名的。三宮六院都在故宮的內廷。三宮指皇帝居住的乾清宮、皇后居住的坤寧宮、以及乾清宮和坤寧宮中間的交泰殿。取自易經。有天地交合,康泰美滿之意。
六院,其實是十二院。三宮東、西兩側各有六宮。東路六宮”即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永和宮和延禧宮;“西路六宮 ”為:永壽宮、翊坤宮、 儲秀宮、鹹福宮、長春宮、太極殿(啟祥宮) 。因各宮均為庭院格局建築,故稱為“東六院”和“西六院”。
北京故宮是明朝和清朝兩個朝代的皇宮。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的中軸線上的中心點。是中國最偉大的建築物。以三大殿為中心。分外朝和內廷。
外朝的中心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稱三大殿。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內三宮。是皇帝皇后居住的正宮。
皇帝是不是隻有七十二個妃子。每個皇帝都不一樣。有的還後宮佳麗三千呢。按清朝制,後宮共分8個等級。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其中皇后1人,皇貴妃1人,貴妃2人,妃4人,嬪6人,貴人、常在、答應沒有固定人數。按每個皇帝不同情況而定。
歷史上妃子最多的皇帝,秦始皇的後宮號稱超過萬人。《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先帝后宮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這數量就不少,最後估計都陪葬了;漢武帝,後宮數萬人。漢武帝曾說,可一日不食,不能一日無婦人;晉武帝,開始怕老婆。老婆死了以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全國停止一切事物,選妃。有隱瞞不報,一律論罪。相傳後宮也餘萬人之眾,因為妃嬪眾多不知道該臨幸誰,就採用了雨露均霑的方法。坐著羊車,羊走到哪裡吃草就到了那臨幸嬪妃;唐玄宗,白居易寫先帝侍女八千人,白居易寫後宮佳麗三千人,其實元朝這個數目。李隆基的後宮高達4萬人。玄宗一朝長安城內有大內、大明、興慶三宮和東宮大內、上陽兩宮。有宮女達4萬人。遠遠超出72嬪妃的數目。
李隆基楊玉環。
當然,歷史上有一位皇帝只有一個老婆。那就是明孝帝朱佑樘。只有皇后張氏。一生無妃嬪。可惜英年早逝。明史評價其恭檢有制,勤政愛民。
朱佑樘
-
3 # 老王春秋觀史
三宮六院,七十二妃這在中國的民間流傳的很廣,大概意思就是指皇帝嬪妃成群,美女如雲。這對於很多尋常百姓中的男性來說是很羨慕的事情,認為皇帝有這麼多美女,真的是豔福無邊啊。可是人們從來沒有想過為何會有三宮六院,皇帝為何要娶這麼多老婆。對於三宮六院的真正含義也不理解,只是知道皇帝身邊美女多就羨慕嫉妒恨。那麼,何為三宮,何為六院?皇帝到底有多少妃子?
三宮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含義不同在中國歷史上,三宮最早出現在《禮記》中:“王后六宮,諸侯夫人三宮也。”這裡講的很明白了,六宮指的是王后的居所即寢宮,也用來代指王后,三宮就是諸侯夫人的居所,也代指諸侯夫人。在《周禮-天宮內宰》中也有記載:"王后帥六宮之人。"所以說,在封建社會以前,三宮指的就是諸侯的夫人的居所,也是諸侯夫人的代稱,六宮才是指的王后。
等到了封建社會,隨著諸侯國的一步步消失,三宮的含義也跟著發生了變化。在漢代,通常把太后,皇后和皇帝稱為三宮。但並不是絕對的,就像到了唐朝唐穆宗的時候,就把太皇太后、太后、皇后稱為三宮。既然三宮變了,六宮也跟著變化了,六宮到了封建社會也就變成了皇帝后妃所居住的場所。我們今天所說的三宮其實是明清以後的說法。這時的三宮一般是指后妃居住的中宮和東西兩宮。就像以前用六宮代指王后一樣,中宮一般特指皇后,同時也是皇后的居所,西宮指的是嬪妃居住的地方,東宮一般是太后的居所,但東宮有時候也是太子的居所。
所謂的六院六院是後來的叫法,以前稱作六宮,特指王后的居所,也代指王后。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六宮也就變成了六院(苑),到這時已經不是專指皇后(王后)了,而是把后妃所居宮院(苑)代指后妃,到了唐代更是如此,這時候的六院已經是泛指後宮的后妃了。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李賀《貝宮夫人》中的"六宮不語一生閒,高懸銀牓照青山",所指的"六宮"皆指的是后妃,而不是專指皇后,到了明以後,更是用三宮六院來泛指后妃。
明清以後用三宮六院來泛指后妃我們今天所熟悉的三宮六院一詞就是從明清時候開始興起的叫法。之所以這樣叫,這是和明清兩朝的皇宮建築故宮的格局分不開的。故宮內以乾清門為界,南為外朝,北為內廷。"三宮六院"都在故宮的內廷。三宮又稱後三宮,指的是皇帝居住的乾清宮、皇后居住的坤寧宮,以及位於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的交泰殿。六院並不是只有六個院子,而是十二院。在三宮的東、西兩路各有六宮,即東路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永和宮和延禧宮,西路永壽宮、翊坤宮、 儲秀宮、鹹福宮、長春宮、太極殿(啟祥宮) 。因各宮均為庭院格局建築,故稱為"東六院"和"西六院"。儘管故宮的建築以九為建制,但作為內廷,卻用六來代替,就是因為要符合後立六宮的說法。
三宮六院由於都在內廷,也就是皇帝的家,生活在這裡的都是皇帝的后妃,也因此從明朝開始就用三宮六院來泛指后妃了。
七十二妃只是泛指和用來劃分后妃等級,並不是說皇帝只有這麼多妃子皇帝的后妃從諸侯時代起,根據有關的記載就不止七十二個,因此七十二妃在人們的說法中也只是用來泛指皇帝后宮人數眾多罷了,並不是只有七十二個。《管子·小匡》記載:"九妃六嬪,陳妾數千"。《禮·昏儀》中記述的在周代后妃體制中:"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可見早在諸侯時期,國君的妻妾已多不勝數了。所以說,並不是說皇帝的後宮中只有七十二個妃子,生活在後宮中的女子除了皇帝的親屬,其他女子都有可能是皇帝的妃子。
另外,七十二妃也是一種為后妃劃分等級的方法。
漢代的后妃爵列八品:即1.皇后,2.夫人,3.美人,4.良人,5.八子,6.七子,7.長使,8.少使。到了漢武帝、漢元帝的時候,後宮三千嬪妃又擴至十四個等級。即1.昭儀,2.婕妤,3.婧娥,4.容華,5.美人,6.八子,7.充依,8.七子,9.良人,10.長使,11.少使,12.五官,13.順常,14.無涓,共和、娛靈、保林等。東漢時又化繁為簡,六宮僅有皇后、貴人之稱,其下只設美人、宮人、采女三等。
到了三國魏晉時期后妃制又有所變化,自夫人以下魏定爵秩十二等。魏太祖於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儀、 婕妤、容華、美人。文帝時增設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五等。明帝時又增設淑妃、昭華、修儀(除去了順成)三等。晉參照漢魏之制於皇后下設貴嬪、夫人、貴人為三夫人;又設淑妃、淑媛、淑儀、修華、 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還有美人、才人等,其位亦在九嬪以下。至此,後宮的等級劃分基本成型,後來雖說還有變化,但也只是稍有變化。
-
4 # 嗔痴歷史觀
“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實際上是古代皇帝用於管理後宮的一種體系,根據歷史記載此體系始於清朝。在清朝之前,雖然皇帝也有後宮,甚至有的皇帝后宮佳麗三千甚至上萬,只是管理體系不太完整。
至於何為三宮六院,皇帝又是否只有七十二個妃子,這點不妨讓我跟你細說!
一、何為三宮明清以後的體制中,所謂的三宮一般指后妃居住的東宮、中宮、西宮三宮。
但是在明清之前,三宮的居住者還有著更加明顯的區分。根據《禮記》記載:"王后六宮,諸侯夫人三宮也!”
以此來看,在更早的時期,其實三宮是居住諸侯夫人,而六宮才是王后居住。也就是說在更早以前,其實三宮居住者的地位還是不夠顯赫的,只是隨著時代發展以及體制改革,最後到了明清時期才形成完整規範體系,統一將三宮範指后妃居住地。
皇宮圖片
二、何為六院六院在唐朝之前是用來指皇后居住的地方,自唐朝之後開始有所變化,也用來範指后妃。比如白居易的詩“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就可以看出來唐朝的時候概念已經發生變化。
從唐朝再逐漸發展到明清時代,就規範管理,將三宮六院統一用於指代后妃,至於具體后妃的級別與等級,又有其它相關管理體制。
三、古代皇帝是否只有七十二個妃子?從歷史材料記載來看,七十二妃子僅僅是用來指代皇帝后宮妃子的,但是真實數量遠遠多於這個數字。
《管子·小匡》即言:“九妃六嬪,陳妾數千”。哪怕是最早的諸侯時期,也有記載妃子數千,所以七十二這個資料明顯偏少。
秦漢之時開始建立中國封建社會的后妃制度,將皇帝變成整個制度中心,其餘皇后后妃皆須伺候皇上。
但是秦朝比較短暫,完善的后妃體系又到漢朝才有起色,漢代的后妃爵分為八品:即1.皇后,2.夫人,3.美人,4.良人,5.八子,6.七子,7.長使,8.少使。
後來漢武帝時期又從八品擴為十四個等級,東漢時期再次化繁為簡,不斷變化。
幾乎每個朝代對后妃級別的體制都有所區別,但是最終不外乎皇后最大,其餘根據先後順序以及皇上喜愛程度逐級排序。
妃子圖片
要是級別最低的,可能就藏在深宮大院裡,一輩子見不到皇帝,更別談恩寵有加。
所以,從種種歷史記載以及體制改革來看,古代皇帝后妃遠遠不止七十二個,有的可能幾千,甚至上萬都不足為奇。
結語時代在不斷進步,歷史變革才有了今天我們擁有的一切,至於那些所謂的封建時代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子,我們瞭解一番作為對特定歷史時期的探究即可,切勿盲目崇拜,導致走上錯誤道路。
-
5 # 尋根拜祖
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泛指皇帝后宮的女人,其實皇帝的女人遠遠不止這麼點。中國幾千年歷史,若干個王朝,每個朝代後宮的制度和嬪妃的稱謂,都不一樣,所以,很多字面意思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三宮釋義古代皇宮建築群龐大,但也有一定規制,主體建築居中,前面是臨朝聽政,舉行重大活動的公共場所,後面是皇帝和皇后的寢宮,因為位居中央,所以稱為“中宮”,漸漸地“中宮”成了皇后的代名詞。
皇太子的宮殿一般在東側,所以,“東宮”一般泛指太子宮。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的宮殿在西側,所以,“西宮”一般指太后或太皇太后宮。
中宮、東宮和西宮,俗稱三宮。當然,東西兩側的建築,肯定遠遠不止太子宮和太后宮,但只有他們的宮殿,被稱作東西二宮。
不過,這個叫法在明清以後比較成熟,各個朝代有差異,如唐以前,把皇后宮、太后宮及太皇太后宮,稱為三宮。
六院釋義六院最早也叫六宮,西周時期,稱王夫人的居住地叫“宮”,《周禮》規定,王可以有六宮,諸侯可以有三宮。當然,無論是六宮或三宮,嫡夫人只能有一個。比如王的六宮,由一位嫡夫人,和五位庶夫人構成,由王后負責管理,所以皇后(王后)也稱作“六宮之主”。
當然,1+5模式並非王或皇的全部女人,只是最有地位的六位夫人而已,其她還有很多有品級,和沒有品級的嬪妃。毫無疑問,只有這些六宮夫人,可以有自己獨立的“院”。
慢慢地“六院”已不足以劃分剩餘嬪妃的等級,“六院”的數量明顯也不夠了,所以這個詞逐漸失去了原來的意義,僅僅泛指地位比較高的嬪妃,實際數量各朝不一樣。
嬪妃們居住條件的差異其實從字面就大致可以看出,她們待遇的差別非常大。“宮”是指建築群,由多個院和殿構成,能住在這種環境裡的,除了皇后,只有極少數特別受寵的嬪妃,才有可能享受得到。比如趙合德,漢成帝特地為她單獨建了一座“昭陽宮”,華美程度比她姐姐趙飛燕有過之而無不及。
“院”是指由正房和偏房構成的獨立封閉居所,地位高的嬪妃可以一人獨居一院,地位稍低的嬪妃,可能幾個人合住一院。
對絕大多數地位低下的嬪妃來說,就沒有那個好命了,她們需要住“集體宿舍”,頂多獨立房間。有些嬪妃幾乎等同於宮女,想混個單間都不容易,別說“院”和“宮”了。
還有一些地位較低的嬪妃,乾脆依附在地位較高的嬪妃門下,相當於貼身心腹丫鬟,當然在宮或院裡混個單間問題不大,至少不需要擠大通鋪。
這就不難理解,宮裡女人們為什麼勾心鬥角,哪怕為了一張舒服的床位,也值得鬥一鬥吶!
歷代嬪妃的等級和數量(不含皇后)周朝
一等:夫人3人;二等嬪9人;三等世婦27人;四等御妻81人
秦朝
一等:夫人;二等美人;三等良人;四等八子;五等七子;六等長使;七等少使(各等數量不詳)
西漢
一等:昭儀;二等婕妤;三等娙娥;四等傛華;五等美人;六等八子;七等充依;八等七子;九等良人;十等長使;十一等少使;十二等五官;十三等順常;十四等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各等數量不詳)
東漢
一等:貴人;二等美人;三等宮人;四等采女(各等數量不詳)
隋朝
一等:夫人3人(貴妃、淑妃、德妃);二等嬪9人(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三等世婦27人(婕妤12人、美人才人共15人);四等御妻81人(寶林20人、御女24人、采女37人)
唐朝
唐初:
一等:夫人4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二等嬪9人(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三等世婦27人(婕妤9人、美人9人、才人9人);四等御妻(寶林27人、御女27人、采女27人)
唐高宗:
一等:夫人2人(贊德);二等嬪4人(宣儀);三等世婦10人(承閨5人、承旨5人);四等御妻34人(衛仙6人、供奉8人、侍櫛10人、侍巾10人)
唐玄宗:
一等:妃3人(惠妃、麗妃、華妃);二等儀6人(淑儀、德儀、賢儀、順儀、婉儀、芳儀);三等美人4人;四等才人7人;五等尚宮2人、尚儀2人、尚服2人
宋朝
一等: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宸妃);二等嬪(昭儀、昭容、修媛、修儀、修容、充媛、婉容、婉儀、順容、貴儀);三等姬(婕妤);四等姬(美人);五等姬(才人);六等姬(國夫人);七等姬(夫人);八等姬(紅霞帔、侍御)
明朝
一等:貴妃;二等妃;三等昭儀;四等婕妤;五等美人;六等才人;七等貴人;八等選侍;九等淑女(數量不定;後期增加皇貴妃,為一等)
清朝
一等:皇貴妃1人;二等貴妃2人;三等妃4人;四等嬪6人;五等貴人(不固定人數);六等常在(不固定人數);七等答應(不固定人數)
從以上分類看,似乎皇帝的嬪妃數量並不多,與佳麗三千,甚至號稱萬人的說法相去甚遠。其實,以上羅列的都是有名分的嬪妃,絕大多數女人是得不到名分的,即便得到了皇帝的寵幸。那些地位比較低下的宮女,在得到皇帝寵幸後,如果皇帝不喜歡,只有為皇帝誕下子嗣(至少女兒)後,才有可能獲得名分。
後宮心酸事如此一看,要從數千佳麗中脫穎而出,難度一點不比前朝的男人們謀求升遷小,一輩子見不到皇帝的還是大多數。如果碰上個混蛋皇帝,就自認倒黴吧。說兩個後宮女人的艱難升遷道路。
宋仁宗生母李宸妃
李宸妃就是民間傳說《狸貓換太子》的主角之一,她本是出家人,有一次宋真宗皇后劉娥去進香,一眼相中了李氏,將她帶入宮中為侍女。劉娥不育,就讓李氏代自己侍奉宋真宗,生下宋仁宗。
但按宮中的規矩,宋仁宗必須歸到劉娥名下。所以宋仁宗即位後才知道自己的身世。李氏生下仁宗後,被晉升為才人,宋仁宗即位後,劉娥晉升她為順容。
兒子當皇帝,母親才混到個二等嬪妃,這裡面肯定有劉娥的私心。不過,李氏毫無怨言,一直小心侍奉劉娥。直到李氏病重,劉娥再次加封她為宸妃。
後來宋仁宗被人挑撥離間,說破了他的身世,並謠言劉娥虐殺李宸妃。宋仁宗憤怒之下,開啟母親尚未安葬的靈柩,發現李宸妃面容安詳,所受禮節均是皇后標準。他感慨,謠言中傷差點害人。這恐怕就是《狸貓換太子》故事的雛形,並不符合事實。
明光宗生母王恭妃
相對於李氏,王恭妃則要不幸得多。她也是宮女出身,偶然被萬曆皇帝看重,成了臨時發洩工具。想不到王氏懷孕了,萬曆沒有因為第一次當爹而高興,反而竭力賴賬,不承認。
在李太后的主持下,查驗了各種記錄和物證,萬曆這才不得不承認事實。生下朱常洛後,王氏按規矩被冊封為妃,但萬曆皇帝對他們母子實在很糟糕。王恭妃貴為太子的母親,卻長期被幽禁,一直受到鄭貴妃,甚至奴才們的欺凌,以至於哭瞎了雙眼。
直到她病重,在朱常洛的請求下,萬曆才同意兒子去看望生母。據《明史》記載,王恭妃住的宮殿,由於長期鎖閉,鎖被鏽死根本打不開,最後太子讓人砸開鎖,才見到奄奄一息的母親。
王恭妃死後,葬禮極其寒酸,從定陵考古發掘的物證看,她的陪葬品只有少量絲織品,和一些銀器,連用的銀碗都是破出了洞,一件金器都沒有。
更過分的是,兒子貴為太子,母親到死都沒有被晉升為貴妃。
難怪皇宮陰氣重,到處都是女人們的憤懣和哀怨,甚至還有無數曲死的冤魂,江山社稷能長久得了麼!
-
6 # 人皆可為舜禹
大家好,我是司徒,聽我聊歷史,關注我不迷路。三宮
三宮是指皇帝的后妃所居住的中宮和東西兩宮,這其實是明清之後的一些政治體制了。三宮最早的時候是指諸侯夫人的住處,皇帝后妃所住的叫六宮,一直隨著朝代的更替,六宮這個概念也是漸漸的不復存在,後來三宮有的是指皇帝,皇后,皇太后所居住的宮殿,唐代時,穆宗又將兩太后與皇后合稱三宮。
六院六院又稱六苑,在早期是專指皇后所著的地方,但是後來也是沒有那麼的計較就對皇帝后妃們所住的地方統稱為三宮六院。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寫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描寫的就是皇帝的後宮妃子了。
三宮六院的由來三宮六院是跟隨故宮的建造而來的,三宮是指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又稱“後三宮”。六院分別指東路六宮:齋宮、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和永和宮;西路六宮: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長春宮、鹹福宮和重華宮。
古代七十二妃說完妃子們住的地方,接下來要說的就是就這地方的主人。想象一下一個皇宮那麼的大,如果只有七十二個妃子也是太浪費了,七十二妃不過是對皇帝后宮妃子的概數罷了。古代經常說到皇帝的後宮佳麗三千也是一點都不過分的,真的會有這麼多人,皇帝也不是每個後宮的女子都是喜歡的,也有不喜歡的,所以才會有受冷落的,不過大多數受冷落的是因為皇帝根本無法顧及,甚至說皇帝可能都不知道後宮有這號人,所以七十二妃並不是只有七十二個妃子,這點我相信大家都是明白的。
-
7 # aTalks
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泛指皇帝后宮的女人。事實上皇帝的女人有遠遠不止這點的,比如有上萬人後宮的晉武帝司馬炎。
為了廣開“色”源,司馬炎曾下令所有在編人員家庭停止嫁娶,等他人肉搜尋之後解除禁令。他先後挑選了上萬美女入宮,在滅了東吳後,又將吳主孫浩後宮的美女填充到了自己的後宮。
後宮人數多了,每天晚上到底要臨幸哪個妃子,就成為一個讓人十分頭疼的問題。於是司馬炎想出一個辦法,就是坐著羊車,讓羊在宮苑裡隨意行走,羊車停在哪裡他就在哪裡寵幸嬪妃。於是有個宮人便把竹枝插在門上,把鹽水灑在地上,羊因為喜歡鹽水的味道,停下吃食,於是羊車就停在她的宮門口。後宮佳麗如雲,把取捨權交給坐駕“羊先生”的司馬炎,還真是“色”的別出心裁啊。
奢侈腐敗的司馬炎雖然是一個荒淫無度的皇帝,不過也有享受一夫一妻制的皇帝,比如明孝宗朱佑樘。
“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作為明朝的第九位皇帝,曾受到內閣首輔朱國楨很高的推崇和評價。很多人對朱佑樘的印象多是停留在他的治國方面,而忽略了他在人品上也有重大成就。朱佑樘只寵愛張皇后一個女人,是中國最早一夫一妻制的踐行者,明孝宗不近女色的故事也成為千古史家奇談。正是這樣的潔身自好嚴於律己,最終開創了“弘治中興”的盛世奇觀,而“弘治中興”也成為明孝宗被明朝人稱為千古一帝的由來。
-
8 # 鬼山楓語
某些答案沒弄明白,說明清的時候,三宮裡面中宮指皇后,東宮指太子宮,西宮指太后或太皇太后宮。這可能嗎?我們俗話說的三宮六院都是指皇帝的老婆,又不指他全家,帶上兒子老媽合適嗎?還是聽我分析。
先說太子和東宮的問題商周時代就開始用東宮指太子,所以《詩經》中已經出現了東宮這個詞: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意思是出嫁的女子是齊侯的女兒,衛侯的妻子,齊太子的妹妹,邢侯的小姨子。
後世一直沿用東宮這個稱呼來指代太子,不管太子住不住在東側宮殿,大家都稱太子為東宮,就像老鼠崽子不老但是還叫老鼠一樣,固定稱謂,而我們所說的三宮六院都是女性,和太子沒有半點關係。
關於三宮六院三宮六院這個詞在明清之前就已經出現,比如元代劇本《金水橋陳琳抱妝盒》:
著你傳示六宮,明日都往御園中尋訪金彈去。其拾得者,即令奏聞,無得違誤。(陳琳雲)領旨。(向古門雲)兀那三宮六院,妃嬪綵女等聽者:明日聖駕親到御園,打一金彈。金彈落處,有拾得者,奏獻御前,聖駕即幸其宮。劇情是皇帝無子,夜觀天象發現最近會得兒子,就決定在御花園打一金彈,後宮中哪個女子撿到就被皇帝臨幸,以順天意,殿頭官讓陳琳給六宮傳旨,陳琳就喊了起來:三宮六院都聽著,大家給自己拼機會去雨露共沾吧。
元劇這段話同時提到了六宮和三宮六院,六宮和三宮六院都是指皇帝的女人,絕對不包括太子和太后,皇帝的兒子和老媽去撿金彈很不合適,對不對?六宮就是三宮六院,就像我們把四方叫四面八方一樣。
古代特權階級的男子正妻只有一個,妾數目不定,說三妻四妾並不是說他真有三個正妻,這是語法對仗,三妻和四妾是一個意思,三和四泛指多個,妻和妾泛指老婆。三宮六院也是如此,三宮和六院是一個意思,宮和院都是宮,但三和六的數量有點來歷。
《周禮》說:王后帥六宮之人。鄭玄解釋:正寢一, 燕寢五,合為六宮。意思是王后有正式居所一個,其它居所五個,統稱六宮。
周朝用六宮特指天子的王后。
有答案說:王的六宮,由一位嫡夫人,和五位庶夫人構成。明顯錯誤,天子的正室不叫夫人,只稱王后,下來確有夫人這個職位,但數量為三,絕對不會有五位庶夫人,其實王后一個人就擁有六宮。
三宮是諸侯之妻的居所。諸侯之妻不能叫後,稱為夫人,居所有三宮。《禮記》的《祭義》裡說道:及大昕之朝,君皮弁素積,卜三宮之夫人、世婦之吉者,使入蠶於蠶室。鄭玄註解說道:諸侯夫人三宮,半王后也。諸侯夫人有三宮,是王后的一半。
周朝用三宮特指諸侯的正妻。
戰國時期諸侯開始稱王,不把天子放在眼裡,再後來秦國統一天下,秦王又變成皇帝,三宮六宮的含義就變了。
六宮開始代表皇后,後來泛指所有後妃。白居易的《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可見唐朝的時候六宮泛指所有後妃。
三宮在漢代指天子、太后、皇后,後來泛指所有後妃。宋代汪元量的詩:第九筵開盡帝妃,三宮端坐受金卮。由此可見至少宋代開始用三宮泛指帝妃。
這就是六宮和三宮六院的來歷和變化。
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三宮六院有多少后妃?是不是七十二個?
答案是各朝各代數目不定,七十二隻是古人常用的數字,形容很多。
《禮記》有周代的后妃制度: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後世有的按照這個制度建立過後妃,比如隋煬帝就老老實實制定了一套,數目不變,他的表兄弟唐高宗也這麼幹過。
其餘的皇帝后妃數目不定。
多的例如晉武帝,後宮近萬人,他也不知道每天要臨幸誰,就坐個羊車在宮裡瞎轉,羊車停哪他就住哪。少的例如光緒帝,只有一後二妃。當然還有更少的,那就是明孝宗朱佑樘,此人極其特別,不設妃嬪不納宮女,一生只愛張皇后一人。
從來沒有哪個皇帝固定設過七十二妃。
故宮與三宮六院百度說三宮六院一詞是由故宮的建築而來,那元代雜劇中的三宮六院又怎麼說?那時候還沒有故宮,劇中能說三宮六院,可見元代時民間已經有這個詞了。
百度的內容不可全信。
現在說說清代的三宮六院和故宮。
李自成從北京撤退的時候放了一把火,紫禁城裡剩下的宮殿不多,清代開國後重建。
故宮中間的三大宮殿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乾清宮是皇帝居所,交泰殿用來舉辦皇后生日慶典等活動,坤寧宮清代用來祭神,三處宮殿沒有給后妃住,因此故宮的後三宮根本不是三宮六院所指的三宮。
故宮有西六宮和東六宮,總數不止六個,而且裡面的宮殿也不全是給后妃們住,比如清代景陽宮是收藏圖書的,也就是御書房。
所以用故宮結構解釋三宮六院沒有意義。
回覆列表
三宮六院乃是皇族住的地方 皇帝也不止72個妃子
三宮六院體系 對於皇帝的后妃,俗言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的提法,其實這只是一種泛泛之談,皇帝后妃的編制歷朝歷代雖大略近似,然而在名目上和數量上並不相同。
三宮
民間所謂的三宮,一般是指后妃居住的中宮和東西兩宮,其實這是明清以後的體制,三宮最早乃是指諸侯大人所而之處、而天子后妃所居乃曰六宮。《禮記》言:"王后六宮,諸侯夫人三宮也。"《周禮?天宮內宰》言:"王后帥六宮之人。"鄭玄注六宮曰:"正寢一, 燕寢五,合為六宮。"六宮為皇后居住之所,所以往往用六宮代指皇后,如同後世用中宮代指皇后一樣。隨著封建社會的建立,諸侯的消亡,三宮的含義有了變化。漢代就以皇帝、太后、皇后合稱為三宮,又稱太皇太后、太后、皇后為三宮。唐代穆宗時又將兩太后與皇后合稱三宮。
六院
六院作六苑,皆以後妃所居宮院(苑)代指后妃。六宮的概念至唐代已非專指皇后,而泛指后妃了。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李賀《貝宮夫人》中的“六宮不語一生閒,高懸銀牓照青山”,所言“六宮”皆指后妃,而不是專指皇后。明以下遂泛稱后妃為三宮六院。
七十二嬪妃
所謂七十二嬪妃,不過是泛指皇帝后宮人數的眾多,實際上皇帝后宮侍妾的數目遠比七十二為多。《管子·小匡》即言:“九妃六嬪,陳妾數千”。《禮·昏儀》則言周代后妃制曰:"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可見早在諸侯時期,國君的妻妾已甚眾了。秦漢之時秉承周制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后妃制,以皇帝為中心,皇帝之母稱皇太后,祖母稱太皇太后,嫡妻稱皇后。由於秦的時代短暫,所以完備的后妃體制及其等級劃分實際執行於漢代。漢代的后妃爵列八品:即1.皇后,2.夫人,3.美人,4.良人,5.八子,6.七子,7.長使,8.少使。自漢武帝、漢元帝始,後宮三千嬪妃又擴至十四個等級。即1.昭儀,2.婕妤,3.(女聖)娥,4.容華,5.美人,6.八子,7.充依,8.七子,9.良人,10.長使,11.少使,12.五官,13.順常,14.無涓,共和、娛靈、保林等。東漢時又化繁為簡,六宮僅有皇后、貴人之稱,其下只設美人、宮人、采女三等。
三國魏晉時期后妃制又有所變化,自夫人以下魏定爵秩十二等。魏太祖於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儀、 婕妤、容華、美人。文帝時增設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五等。明帝時又增設淑妃、昭華、修儀(除去了順成)三等。晉參照漢魏之制於皇后下設貴嬪、夫人、貴人為三夫人;又設淑妃、淑媛、淑儀、修華、 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還有美人、才人等,其位亦在九嬪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