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陳之煜

    不算,趙國雖然長平之戰後國力大削,但還有一戰之力,李牧還是跟秦國多次戰鬥,勝多敗少。最慘的我覺得是燕國,到了最後已經不是沒有辦法了,燕太子要派荊軻刺秦王。可是他們沒想過,秦王要是死了也是要滅他報仇,沒死也要滅,因為燕國已經拔老虎鬚了,所以我覺得燕國最慘。

  • 2 # 衣賜履讀通鑑

    先擺一下被秦國滅掉的六國哈。

    戰國的凜冬——六國紛紛覆滅,宛如風中落葉

    衣賜履按:從前359年商鞅變法,到前230年南韓亡國,歷129年;之後,到222年齊國亡國,六國覆滅只用了8年時間。用129年時間做準備,最後閃電般出擊,不得不說,秦國真的很厲害。這129年間,秦國共打仗91場,勝85場,負6場(我數的,也許有誤,但出入不會大,這是怎麼樣的一個勝負記錄啊!)。今天擺一擺六國的滅亡,這時到了戰國時代的嚴冬,秦軍如同呼嘯的寒風,所過之處,六片枯葉,隨風飄落。

    第一名:南韓

    前230年,秦國內史勝(姓不詳),率軍攻陷新鄭(韓首都,河南省新鄭市),生擒韓王韓安,南韓亡國(前333年至前230年,立國104年)。南韓之亡,使戰國時代急劇結束。這是六國中最先滅亡的一國,從此形勢大變,十年之內,其他五國,一掃而光。

    衣賜履說:南韓早就被打慫了,何時亡國只是個時間問題。前246年,為了消耗秦國國力,無法東征,派水利家鄭國去秦國修鄭國渠,在仲山(東仲山,陝西省涇陽縣西北境)開山掘道,引涇水沿北山注入洛河的灌溉渠(鄭國渠於陝西省蒲城縣東南,注入洛河,東西長一百五十餘公里)。修渠過程中,秦國發現了南韓的陰謀,打算誅殺鄭國。鄭國說,修渠確實能夠為南韓延長几年壽命,但是這條灌溉渠如果修成了,秦國將享受萬世的福利。秦國覺得他說的有理,命他繼續主持這項工程(秦國的這種肚量,讓人欽佩)。用挖出的泥土填高低窪地區,並覆蓋在鹼質土地上,使荒蕪之地變成良田,多達四萬多頃,每畝的收成都高達六斛四升,秦國更加富庶。南韓的“疲秦良策”真是如同抱薪救火啊!

    第二名:趙國

    前228年,王翦破邯鄲,生擒趙幽繆王趙遷。前太子趙嘉(趙遷的哥哥),集結殘兵敗將,跟皇族數百人,投奔代郡(河北省蔚縣),繼承王位,稱代王。趙國逃亡官員紛紛投奔,跟燕國部隊結盟,駐防上谷(河北省懷來縣)。

    前222年,秦將王賁攻擊趙國首都代郡(河北省蔚縣),生擒趙王趙嘉,趙國亡國(前326年至前222年,共立國105年)。

    衣賜履說:我寧可把趙國算作第二個滅亡的,代王趙嘉建立的小朝廷,就如同大明亡國之後,永曆帝朱由榔在西南邊陲成立的南明小朝廷一樣,把它當成大明還存在的理由實在太牽強了。實際上,六國中唯一有實力而且願意和秦國拼一下的,就只有趙國,我在李牧那一章裡已經講過,李牧死,趙國亡;趙國亡,六國摧枯拉朽。可以說,前228年趙國滅亡之後,秦國剩下的事情就是收拾殘局,無非多用幾年時間而已。

    第三名:魏國

    前225年,秦國大將王賁攻擊魏國,堵截黃河水,淹沒魏都大梁(河南省開封市)。三月,城垣崩塌,魏王魏假投降,立即斬首,魏國亡國(前369年至前225年,立國145年)。

    衣賜履說:魏國和南韓的情況類似,也是殘廢一個,隨時準備挨收拾。可惜了大好的一個信陵君,當時的情形,只有他能夠振臂一呼,其他幾國響應,大軍出動,立即把秦軍趕回函谷關。倘若他不是王子,沒準兒他哥魏安釐王魏圉還能用他,可惜啊可惜,呵呵

    第四名:楚國

    前226年,秦將王賁進攻楚國,攻陷十多座城。秦王嬴政詢問將軍李信說,我想要奪取楚國,根據你的推測,需要出動多少人的軍隊才夠?

    李信說,二十萬。

    嬴政又問老將王翦,王翦說,非六十萬人的大軍不可。

    嬴政說,老王啊,你是真老了,膽子都沒了!

    於是派李信、蒙恬率領二十萬大軍進攻楚國。王翦稱病,返回故鄉頻陽(陝西省富平縣)。

    前225年,李信進攻平輿(河南省平輿縣),蒙恬攻擊寢城(安徽省臨泉縣),大破楚軍。李信再攻鄢陵(河南省鄢陵縣),再破楚軍。於是率軍西進,與蒙恬在城父(安徽省亳州市東南)會合。但楚軍尾隨在後,秦軍三天三夜無法休息,楚軍大破李信軍,攻陷兩個營寨,斬殺七個都尉。李信率殘部逃奔回秦國。

    嬴政聞訊,暴跳如雷。暴跳之後,想了想,還是親自前往頻陽向老王翦道歉,說,老王啊,我沒有采用你的建議,李信果然大敗受辱。現在雖然你患了病,但難道就忍心拋下我不管嗎?!

    王翦仍推辭說,我實在病得不能領兵打仗了。

    嬴政說,行啦行啦,趕緊起來,我聽你的不就行了?

    王翦說,大王,你非要讓我去打楚國,非六十萬人不可!

    嬴政咬著後槽牙說,靠!就這麼說。

    於是,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出發,嬴政親自送行到霸上(陝西省西安市東霸河畔)。王翦說,大王,我這一去啊,又危險又辛苦,我家的老宅子又漏雨了,我還沒來得及修呢,我家的地也不長莊稼,你看是不是給我整點好地好房子啥的?

    嬴政皺了皺眉,說,老王,你現在應該想的是打仗,打了勝仗難道我還會虧待你不成?

    王翦說,身為大王您的將領,戰功再大也封不了侯,所以趁著現在您還待見我,要點賞賜田宅,為子孫留下產業啊。

    嬴政聽後哈哈大笑。

    王翦率軍抵達武關,又陸續派遣五位使者向嬴政請求賞賜。有人說,將軍啊,您這樣向大王討吃要喝的,是不是有點過分啊?

    王剪說,幼稚!大王心性粗暴而多猜忌,我這次出來,帶了全國的兵馬,大王能放得下心嗎?我若不借多求賞賜田宅為子孫謀立產業,表示我不過想當個富家翁,大王就會懷疑我是不是要謀反了。

    柏楊先生注:專制體制下,從沒有過真正的精誠團結,領袖每天都在擔心部下背叛,部下也每天都在擔心被領袖懷疑背叛。這種心理狀態構成的政治舞臺,自然充滿詭譎詐欺。因為這種緣故,貪汙腐敗不能絕跡,領袖希望部屬貪汙腐敗,以轉移他對政權的野心。部下也用貪汙腐敗表示志僅於此,來保全保家。當然,必須有背叛能力的官員,才能這樣。否則,一旦貪汙案發,還是要吃官司。其中自有微妙的分際,不投入實際官場,不易明瞭。

    前224年,王翦奪取陳丘(河南省淮陽縣)以南土地,抵達平輿。楚國動員全國所有可以動員的兵力迎戰。王翦下令堅守營寨不與楚軍交鋒。楚人多次到營前挑戰,秦軍始終也不出戰。王翦每天讓士兵休息、洗沐,搞好伙食,並親自與他們共同進餐。過了一段時間,王翦派人調查,軍中進行什麼嬉戲啊?回答說,官兵經常比賽投擲石頭,已超過軍中規定的距離了。王翦說,軍隊可以作戰了。楚軍既然無法與秦軍交鋒,就揮師向東。王翦率軍追擊,大敗楚軍,直追到蘄縣(安徽省宿州市南)之南,斬楚國統帥項燕(陳勝、吳廣起義時,就打著項燕的旗號),又佔領不少城市。

    前223年,王翦、蒙武生擒楚王羋負芻,設立楚郡,楚國亡國(自前741年至前223年,共立國519年)。

    衣賜履說:楚國的面積是七國中最大的。楚國難滅,不在其強,而在其大,20萬大軍進入楚境,略一分散,就如同湯鍋裡撒胡椒麵,一下子就不見了。王翦要60萬大軍,估計是有考慮,一方面與楚軍打仗,另一方面,佔領的城市勢必要分兵把守。至於與楚軍的決戰,總覺得文學性高於史料性。

    第五名:燕國

    前227年,荊軻刺殺失敗後,嬴政暴跳如雷,派王翦進攻燕國,在易水(海河支流,流經河北省易縣南)以西跟燕趙聯軍會戰,大破燕趙聯軍。

    前226年,十月,王翦攻陷燕國首都薊城(北京市),燕王姬喜跟太子姬丹,率軍突圍,退保遼東(郡政府設襄平【遼寧省遼陽市】),秦將李信緊追不捨。代王趙嘉寫信給姬喜,要求交出姬丹。姬丹逃亡,躲在衍水(今地不詳)中,姬喜派人殺掉姬丹,把人頭獻給秦軍。

    前222年,秦將王賁急攻遼東,生擒燕王姬喜,燕國亡國(前333年至前222年,共立國111年)。

    衣賜履說:所謂燕趙聯軍,趙國就是代王趙嘉那點人馬,已不足慮。看姬喜和姬丹這父子兩個都什麼東西。燕國亡國較晚,沒別的原因,就是距秦國遠而已。燕國國君,除了燕昭王姬平(用樂毅的那位)之外,一個比一個爛蒜,提都提不起來。

    第六名:齊國

    前265年,齊襄王田法章逝世,子田建繼位,年紀還小,由太后主持國政。齊國東靠大海,不與秦國相鄰。而那時秦國日夜不停地進攻韓、趙、魏、燕、楚等國,這五國分別忙於調兵自救,無暇他顧,所以齊王田建即位四十多年未遭逢過戰亂。太后即將去世時,告誡田建說,群臣中可以任用的是某某。

    田建說,請讓我把名字寫下來。

    太后說,好。

    但等到田建取來筆和木牘,準備記下她的話時,太后卻說,我已經忘記了。

    衣賜履說:田建當齊王都四十多年了,還不知道該任用誰,朝廷上下就那麼幾個人,還得用筆記下來,這段對話彷彿是一個小品,讓人啞然失笑。我猜,記這段故事的人可能與田建母子有仇,所以把他倆寫得狀如白痴。

    太后去世後,後勝出任齊國的宰相,他大量接受秦國為挑撥齊國君臣關係而送給他的金銀財寶(後勝就是齊國的郭開,)。而齊國的賓客進入秦國時,秦國又給以重金,使這些賓客回國後都反過來為秦國說話,勸說齊王去朝拜秦王,不必整治、修建用作攻戰的防備設施,不要去援助那五個國家進攻秦國。秦國也即因此得以滅掉了五國。

    前221年,秦將王賁率軍從燕國向南進攻齊國,突然攻入都城臨淄,齊華人沒有敢於抵抗的。秦國派人誘降田建,約定封給他五百里的土地,田建於是便投降了,齊國亡國(前359年至前221年,立國139年)。但是秦國卻將他遷移到共邑(河南省輝縣市),軟禁在松柏樹林之間,衣食不繼,最終被餓死。

    衣賜履說:看田建的下場,再回頭想想燕國太子姬丹夢想脅迫秦王嬴政退還各國土地,不是痴人說夢嗎?齊國在最後的四五十年間,始終與秦國保持友好關係,對其他五國的求救從不理會,包括長平之戰時趙國借糧,被太后斷然拒絕。我們說,齊國短視,最終被秦國所滅是理所當然的。然而,換個角度看問題行不行?比如,瑞士,幾百年來,不管誰和誰打,它始終保持中立,國際上許多重要機構都設定在瑞士,重要的會議也在瑞士召開。都是中立,為什麼瑞士可以生存,而齊國就滅亡了呢?呵呵。

    從戰死沙場人數來看,趙國比較悲哀;從受欺負的角度來看,南韓最悲哀,呵呵。

  • 3 # 晨竹樂縹緲

    趙國太貪,南韓守不住的城池賣給趙國去守!趙國國君和他的臣子大多數弱智的支援。他們覺得趙國透過胡服騎射可以與秦國一決雌雄。他們嘲笑秦國修馳道和運河,以及水利設施。覺得類似蠻夷的部落也要學大禹!嘲笑秦國花費巨資修馳道不等著他們一舉消滅秦國嗎?可是他們太自信了,趙國胡服騎射和其他改革,仍舊不能擺脫奴隸制制度。即便趙國與鄰國秦國改革知道內情。國君也要效仿秦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趙國不是輸在軍隊,而是輸在後勤!秦國硬木導軌軟木枕木,結合馬車軌道節省馬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直道和運河可以將糧草快速運到前線。而趙國運輸成本因為道路崎嶇補給困難。還有秦國遊擊部隊襲擾,趙國也派遊擊部隊掐斷糧道,但是直道的防守比起崎嶇蜿蜒的道路更加難以對付。——對方的驛站防守騎兵隨後就到。步兵就成了騎兵屠殺的活靶子!

    所以趙國後勤拼不過秦國。

    不得已任命趙括進行速戰速絕,可是秦國援軍透過修好的直道迅速到達,層層包圍直至屠殺殆盡!

    廉頗沒錯,錯在趙國糟糕的後勤。趙括不要恥笑,是不得已奉旨。不去以防守為突襲,後期勤勞百姓無力支撐可憐的運輸線。

  • 4 # 關東俠客

    戰國時期最悲哀的國家是楚國。楚國(公元前1115年一公元前223年)壽八百年,是威震中原和南方的泱泱大國。從熊通稱王(楚武王)時期開始向中原發展,楚莊王曾問鼎中原大敗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進入戰國時代楚宣王和楚威王主政楚國四十餘年是楚國曆時上最強大時期。公元前329年楚懷王熊槐繼位重用屈原勵精圖志_,楚國依然很強大。蘇秦主張東方六國合縱抗秦叫合縱,張儀聯合東方五國連秦抗楚叫連橫。當時天下之勢“合縱則楚王,連橫則秦帝”楚國是最有希望統一天下的。楚懷王有一手好牌,但他能力一般重用令尹孑蘭搞亂了楚國。當時楚國和齊國結盟。秦相張儀遊說楚懷王,只要齊楚兩國絕交,秦國願意把兩國之間最富裕的商於之地六百里劃給楚國。楚懷王被忽悠的動了心"閉關絕齊”,這時候秦相張儀聲稱開始只答應劃給楚國六里商於之地。這下楚懷王臉丟大了,氣瘋了興兵討伐秦國。這就是歷史上的張儀“詐楚”事件。戰爭結果秦國勝利斬首楚兵八萬殺楚將屈丐。秦國攻佔楚國漢中六百里的土地。楚懷王十八年秦國軍隊攻佔楚國召陵。楚懷王30年(公元前229年)楚懷王到秦國會盟被秦昭王扣留死在秦國。楚人的顏面丟失殆盡從此一蹶不振。公元前287年楚國的都城郢城被秦軍佔領。此後楚國衰弱下去。公元前223年秦將王剪率六十萬大軍伐楚攻佔壽春,楚王負芻被侈,有八百年曆史的強大楚國撤底滅亡。可以說戰國時期楚國是最囊的國家,於是才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進入楚人靈魂的信念。終於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怒可憐焦土。

  • 5 # 慵懶國王

    在我眼裡,趙國並不是最悲哀的國家。從何說起?有人說,趙國在長平被秦國埋了45萬大軍,令人比較悲哀,但殊不知其他國家被秦國斬首的數字也是十分可怕的。有人說,趙國有良將名臣,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李牧,公子有平原君,可惜他們也只能撐起一個時代,而不能護佑趙國的一生。有人說,趙國有趙武靈王這樣雄才大略的君主,有精銳的騎兵部隊,可惜後來的君主沒有一個是合格的。先後中了兩次反間計,這個國家也是沒有救了。

    趙國的慘,不止是以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其實,這個國家比較作,喜歡惹是生非,忘恩負義。越是強大的國家,越是敢頂撞。趙國在趙國初期中期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國,一直到趙武靈王以後才迅速發展了起來。戰國初期,魏國率先經過政治改革,在六國中開始稱霸。趙國不長眼,多次挑釁魏國, 後來被魏國攻破都城邯鄲,要不是周邊大國施壓,趙國要提前退出七雄行列中。和千乘之國中山國幹架,被人打得灰頭土臉,直到趙武靈王死後才將其攻滅。到了五國伐齊時,趙國多次挑釁齊國,殊不知齊國對其有救國之恩,典型的白眼狼。

    尤其是長平之戰前夕,本來南韓就想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上黨太守不想降秦,去問問趙國願不願意接受。結果,趙王和平原君短視,眼紅送上門的好處,二話不說照單全收。於是,趙國與秦國之間沒有了緩衝地帶,直接對上了,曠世之戰是再所難免的。長平一戰,趙國元氣大傷,隨之而來的是邯鄲保衛戰,要不是魏國、楚國前來救援,趙國又將提前謝幕戰國舞臺。但是,在公元前245年,趙國攻取魏國繁陽,說翻臉就翻臉。如果當初在邯鄲保衛戰時,信陵君沒有組織魏國馳援,僅憑趙國的力量難以抵抗秦國數十萬精銳的大軍,再說楚國黃歇帶的軍隊也是觀望為主。

    趙國在長平邯鄲之戰後元氣大傷,不好好休養生息,反而與燕國、齊國、魏國繼續發動戰爭。公元前241年,五國聯軍在函谷關被秦軍擊敗,合縱聯盟從此解散。從公元前236年開始,連年進攻趙國,趙國根本沒有喘息之機,最終在公元前228年被滅。在秦趙對決最後的巔峰時刻,趙國還善存二十萬大軍。結果率先被秦軍殲滅十餘萬,但李牧的出場,兩場大戰圍殲秦軍也有十五萬之多,可以說是最後的勝利。

    可是,此時的趙國已是強弩之末,軍隊疲憊,國內又發生大饑荒,人心不穩。就算李牧不死,趙國也難以維繼。因為,燕國、齊國兩個鄰國與趙國有著長久而深遠的仇怨。魏國只剩下都城,楚國又不搭界,國際援兵已經破滅。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戰爭,已經拖垮了這個國家。不能說它悲哀,只能說自作自受。

    在我眼裡,悲哀的是一直在夾縫中討生活的南韓,可以說是七雄中最弱的國家。不僅土地少,而且還地處齊國、魏國、秦國、楚國四國的包圍中,發展空間不足,四面受敵。在史書上,基本屬於被欺負被侵略的一方。而且,是第一個被滅亡的國家(公元前230年)。最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前375年,那個令人討厭的鄭國終於被滅了,而且還是南韓,並且把都城遷到了這裡。南韓在韓昭侯時期進行了變法,國力得到了增強,維繫著數十年的和平生活。

    南韓的四個噩夢

    但從魏國稱霸後,南韓迎來了第一個噩夢。因為它成為了魏國與齊國爭霸的資本,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就是南韓被魏國攻擊,齊國救援的。到了秦國與楚國爭霸,南韓也難以倖免,被秦國拉上了戰車,基本淪為炮灰,這是南韓第二個噩夢。

    隨著齊國在齊閔王手上蒸蒸日上,南韓成為了齊國的小弟,連自己國家的君主繼承都受到齊國的干預,可謂是卑微到塵埃裡去了。齊國強大,秦國不爽,南韓又成為了秦國與齊國爭霸的物件。這是南韓第三個噩夢。恐怕,也只有公元前284年的五國伐齊,南韓軍隊能在聯軍中向齊國報了一仇。到了趙國崛起,秦國與趙國爭霸了,南韓夾在了中間,成為了緩衝地帶,上黨郡丟了,這是第四個噩夢。 以上是戰國時代諸侯爭霸的四大階段,南韓只能成為備受欺凌、宰割的魚肉。

    縱觀南韓的歷史,與秦國密不可分,對上秦國基本上是挨刀的。以下幾場大的戰役:

    公元前318年,五國聯軍進攻秦國函谷關,被秦國擊敗。

    公元前317年,秦國與南韓大戰於脩魚,韓被斬首八萬,主將被俘。

    公元前308年,秦國與南韓大戰於宜陽,韓被斬首六萬。

    公元前293年,秦國在伊闕破魏韓聯軍,聯軍被斬首二十四萬。

    公元前275年,秦國擊敗南韓暴鳶,韓被斬首四萬。

    公元前264年,秦國拔南韓九城,韓被斬首五萬。

    公元前256年,秦國拔南韓兩城,韓被斬首四萬。

    公元前244年,秦國取南韓十二城

    公元前241年,五國聯軍再度與秦戰於函谷關,數十萬大軍被秦國圍殲。

    公元前230年,秦滅韓。

    所以說,南韓的悲哀,是在於鄰居們的強大。魏、齊、楚、趙、秦等五國先後稱霸,夾在中間的南韓,算是倒了八輩子黴了。至於燕國,兩者不相鄰,而且燕國是戰國時期最被忽視的國家,也只有在樂毅伐齊時刷了個存在感。

    魏國算是悲哀榜第二,最早實行變法,有著百年稱霸的基業,先天性很強,可惜後期的君主大多昏庸之輩,信陵君若能取而代之,說不定魏國的命運會有所改觀。魏國的人才流失最為嚴重,從早期的商鞅、範睢、張儀,到秦始皇時期的尉繚,曾流亡到魏國的孟嘗君、廉頗等,都不能為魏王所用,徒為他國做了嫁衣。

  • 6 # 嘟嘟讀讀

    戰國已經淪落到比慘的地步。成功者都相似,而失敗者各有各的悲哀。我認為最悲哀的有三個:趙魏楚;其中我認為最悲哀的是:魏國;因為幫助秦國崛起的關鍵人物基本上都來自魏國。趙國從趙武靈王后,魏國從魏文侯、魏武侯之後,是黃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

    魏國有一個人跑到了秦國,進行了變法,讓秦國迅速強大了起來,他得名字叫商鞅。而後一直攻擊魏國。

    魏國有一個人被羞辱,跑到了秦國為相,憑藉著一條舌頭騙取了楚國魏國上千裡土地。

    魏國朝堂上權力鬥爭,不支援河西之地得白圭,導致河西之地落入秦國手裡,白圭有個兒子叫白虎,白虎生了各兒子叫——白起。

    魏國貴族把一個人獻策得人門牙打落,打得昏死過去扔到廁所,在他身上撒尿;這個人裝死逃走到了秦國,而後成為了傾國得丞相,他叫——范雎。他為秦國制定了一個策略——遠交近攻。

    秦趙長平之戰,最可能得最大好處得不是趙國,而是魏國和楚國。

    趙國的悲哀是在長平之戰出了名的,秦國白起坑殺了趙國40萬人。最悲哀的是,這一仗不是輸在戰場上,而是輸在了宮廷裡。趙孝成王聽信倡後及奸臣郭開的讒言,用趙括換掉了廉頗。

    長平之戰其實秦國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在長平之戰前,秦國派使者到楚、魏國、齊國遊說,說誰支援趙國,打完仗就先滅誰。所以在秦國傾盡全國之力攻打趙國的時候,其他三個都坐視不管。尤其是魏國,自己有十萬軍隊(後來邯鄲之戰,信陵君竊符救趙)可以支援趙國,打贏了,可以獲得趙國的感恩,可以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可以收回河西之地。

    從趙武靈王后,秦國也一直不敢攻打趙國。因為一個人打了一場殲滅戰——閼於之戰,趙括的老爹趙奢的成名之戰,也是最早提出”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理論——閼於地形狹長,如兩鼠相搏,勇者勝。這一戰,趙奢全殲四萬秦軍,導致秦國從此不敢打趙國。趙國也成了秦國東出的夢靨,秦趙長平之戰其實是秦國在All in的賭博,秦國的籌碼其實和趙國的籌碼相當,秦國賭的是齊國、魏國、楚國不會支援趙國。

    秦昭王得知趙國換了趙括,立刻把白起秘密調回前線,並且嚴令——誰敢說前線換乘了白起,殺他全家。幹完這件事,秦昭王覺得還不夠,於是親自跑到前線——發動河西十五歲以上得男子全部參加戰鬥,賜給所有參戰老百姓一級爵位,爵位不僅僅是榮耀,還可以免稅抵罪等。呼啦啦一下從二十萬變成了60萬,此外還讓婦女也參加運輸糧草。這一仗,秦國是All in。贏了就是天下霸主從此東出無阻礙,輸了就只能永久龜縮在函谷關裡。

    這時候得魏國還在觀戰,魏王一副皇上不急太監急得眼神看著信陵君。楚國也不發兵,齊國覺得自己跟秦國不接壤,借糧食給趙國得罪秦國沒必要。最後得結果是,長平之戰趙國失敗,東方五國再無抵禦秦國進攻得能力。

    到了邯鄲之戰,信陵君終於看不下去了,偷了魏王得兵符,調晉鄙得軍隊去救援了趙國,終於才算讓趙魏免去了唇亡齒寒得災難。

  • 7 # 五味社

    和大國相比,小國的命運更為悲慘,它們不得不在大國博弈中充當棋子,甚至根據大國政治需要,屢次復國,又屢次滅國,這便是陳,蔡兩國。

    陳國為大舜的後裔,以奉帝舜祀。春秋初年,陳國多次參加諸侯會盟,擁有一定的影響力。楚國崛起後,陳國成為楚國主要的進攻目標,多次亡於楚國,有多次復國。

    陳國每次復國的背後是大國的自身利益,前兩次復國,是楚王為博得好名聲。第三次復國是魏韓兩國打敗楚國後,擁立的另一位楚國王子,藉此對楚國王位造成威脅。第四次復國,是魏國借陳國牽制楚國,並且博得“存亡繼絕”的好名聲。

    另外,蔡國的命運和陳國類似,都是楚國主要的攻擊目標,每次復國的背後都是為牽制楚國。

    但陳蔡兩國最終沒能逃脫被楚國滅亡的結局。

  • 8 # XGC上善若水

    趙國不是最悲哀的國家。相對而言趙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不亞於秦國。

    趙國從政治、經濟、軍事、制度方面比其他諸侯國更強。趙武靈王最注重“胡服騎射”更實惠。趙國更加純碎的軍事改革,是由於地處北夷,與戎狄雜居,“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是符合趙國的國情,再加上趙武靈王本人雄才大略、運籌帷幄。

    什麼是“胡服騎射”呢?是指戰國時的趙國,趙武靈王為了國家強大,根據趙國的地理環境與胡人雜混,總結東胡、匈奴籌作戰的特點對趙國進行的軍事改革。趙武靈王發現東胡兵、匈奴兵打仗時的裝備,他們善於騎射,服裝短襖窄袖,戰時輕便利落等特點對趙國軍隊及百姓施實的“著胡服"“習騎射”取人之長補其短。

    趙國和秦國的改革是相對成功的。二者的強大也讓戰國中後期歷史故事更加精彩,除了秦趙兩國外,其它的諸侯國也都相繼改革了,象魏國文候圖強,楚國吳起變法,齊國成王從諫如流,南韓申不害術治,燕國昭王新正,這些國家隨著君王的笨蛋致使改革付諸東流。

    秦趙兩國的較量,是趙國俱備先天優勢,而秦國靠後天的努力,加上上天的眷顧,才是趙武靈王被困死沙丘行宮。

  • 9 # 世界史圖鑑

    不是簡直罪有應得

    長平之戰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戰例,其慘烈程度堪稱中國史之最,也是秦國統一六國的重要轉折點。秦昭王時期,秦國派白起東攻南韓取得野王。南韓,由此與上黨失去聯絡。上黨郡守馮亭看上黨不保,便將上黨獻與趙國禍水東引。在秦昭襄王派出大將率先攻上黨與趙國再上黨對戰。趙國將軍廉頗見秦軍銳不可擋,避戰不出挫其銳氣。此時趙國內部建議與秦媾和,餘卿反對無效。秦國趁機大肆宣揚,消除六國反秦聲浪。使得此次六國沒能組成反秦聯軍。

    秦國的宰相應侯範睢,使用離間計,買通趙國寵臣郭開造謠誹謗廉頗。使得趙王對於廉頗心生嫌隙。此時武安君白起被臨陣換將,成為秦國在長平主戰場的第一統帥而趙國廉頗換為趙括輕易出擊被白起分割包圍。使得趙軍大規模投降,最終坑殺20萬。而事實上,長平之戰始於秦國攻南韓,結果最後使得趙國損失40萬精壯。可以說最大的得利者是南韓,南韓獻上黨17郡。南韓得以存活,不費一兵一卒,達到戰略目的。而秦趙為了搶奪上黨大打出手。戰爭的勝利,使得秦國統一六國的最大障礙。趙國就此衰弱。死亡40萬主力軍,秦國完美的跨越了這一門檻。

    其實第二戰場更加驚心動魄。人們總說秦國總愛使詐,其實秦國也被六國用詐多次,只不過秦國君臣的總體能力優於山東六國,因此中計的機率相比于山東六國大大減少。在長平之戰的第二戰場。應侯范雎和秦王所使用的詐,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個是偷換白起。第二個是造謠廉頗無能,第三個是造謠趙括有為將之能。第四個是造謠山東六國長平之戰即將結束秦與趙國將要和好。對於山東六國來講,馮亭獻計上黨屬於第一次。蘇代說服範睢反間白起屬於第二次。

    這幾次反間計的運用堪比現代的碟中諜 如果不算馮婷被逼無奈,在剩下的幾次反間計當中。基本實行的都非常完美。但其中對於長平之戰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以3000兩黃金收買郭開進而屠殺40萬趙軍。當時六華人心浮動,趙國缺糧,找齊國一粒糧食都不給,有時也無法一味埋怨齊國,畢竟在戰國唯一最成功的合縱險些滅了齊國。從那以後,即便齊國復國。對於合縱連橫之勢表現也極為消極。而當時的南韓,魏國,只要秦國不打自己便安於本分不願鬧事,燕國在樂毅出走之後急劇衰弱,也總與南方的趙國大打出手爭奪土地。

    而楚國雖然國大但自來昏庸,春申君也捲入到政治旋渦,因此一時也難以領軍北上。但最根本的還是源於廉頗與郭開之間的問題,郭開不得不說是趙國亡國的掘墓人。戰國四大名將秦國有兩個,趙國也有分別是廉頗和李牧。但這兩個戰國名將全都死與郭開之手,趙國不滅,豈有天理

  • 10 # 80後阿旭

    趙國是最遺憾最可惜的國家,在趙武靈王的帶領下,趙國的影響力及其軍事力量達到了巔峰,在屬於他的時代,連秦國在他的光芒下也顯得黯淡很多。從武靈王上位初期內憂外患,造成的時勢造英雄。十年光景胡服騎射已大成,滅中山,降胡人,佔胡地,他佔領的這個地方可不是一般的地方,河套地區優良的馬場,佔領此馬場也為後世能抵抗秦國打下了基礎,這裡就不論述在古代騎兵的優勢有多大(指環王電影裡大家可以真實的看到騎兵對於步兵簡直就是屠殺的存在)。武靈王后期,也憑藉著自己的極大影響力,英雄造時勢。當然他是改變的時勢是,竟然把趙國一分為二,分給兩個兒子分別管理,導致沙丘之變一代雄主活活餓死。不過在我看來。趙國的改革,就像短期投資一樣,很快見成效,且效果很好,但比較單一,只是純軍事方面的。秦國的改革,是全方位的,但是效果慢,需要長期積累,整個國家機器全部為戰爭服務,商鞅變法後還隱忍20年,其他國家根本都不知道變法後的實力具體如何。就像鄧小平提出的一樣,穩定壓倒一切,不顧一切的發展。

    總結一下人的性格決定一切,就像武靈王不斷的鍛鍊身體,把身體練的很強壯。但是不修心,內心不夠強大,立儲問題猶豫不決,導致兒子把父親活活餓死的慘劇。可惜了。

    南韓是最悲哀的一個國家。有沒有感覺他一直都是默默無聞。即便戰國七雄,也是知名度最低的一個。在秦國商鞅變法時期,南韓也進行著一場變法,即申不害變法。經過申不害變法後,吏治清明,國力逐漸提升,南韓已逐漸成為中原地區的小霸主。但可能因為韓昭侯被壓抑的太久,急切的想證明變法後的實力。私人以為還是因為韓昭侯對申不害的信任度不夠,說白啦,你總是給我說變法後的各種好,你總得讓我看到東西才可以吧,致使南韓變法過於高調。魏國為了維護自己的霸主地位,命龐涓攻打南韓,變法後所取得的種種成果,也在這場戰爭中損失殆盡。論才能,申不害是不亞於商鞅的法家代表人物。南韓的位置處於四戰之地。導致它根本不可能安定幾十年,進行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須水縣鐵板雞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