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野後人論歷史

    蒙恬到底是久經沙場的名將,同時也是富有政治謀略的元老。當李斯、趙高的偽詔到達軍中時,蒙恬的反映是,要求扶蘇上書證實事情的真偽。因為秦始皇把幾十萬軍隊交給蒙恬統領,這本身就是對他的十分信任,何況又命皇帝長子、素有賢名的扶蘇做自己的監軍呢?但愚忠的扶蘇本著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儒家的死教義,乾脆來個痛快,直接抹脖子了事。扶蘇一死,蒙恬只能乖乖就範。好好一盤可以翻盤的棋就這樣被扶蘇下死了。

  • 2 # 凱撒視界

    我設身處地的推斷一下,矯詔能夠成功,關鍵不在那封篡改過的詔書,而在於趙高李斯偽造始皇未死的假象所打的那個時間差。

    趙高李斯是矯詔,而非篡改遺詔,而且是始皇剛死就改了詔書發給扶蘇。再加上他們在始皇駕崩後的措施:遺體放車裡,親信宦官陪侍,每走一處奉上飯食、百官奏事,宦官在車裡批閱奏章,為掩蓋屍體腐爛氣味在車上放鮑魚……從七月駕崩,到九月回咸陽,一個多月的時間裡,營造出始皇還活得好好的假象,瞞過了天下人。

    這樣做的目的和最終結果,就是扶蘇接到詔書後,堅信這是他父皇親自給他下的命令與審判。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扶蘇在嬴政身邊幾十年,清楚的知道嬴政是個什麼樣的人。始皇嬴政是那個時代最強大的人,沒有之一。無論精力、魄力、意志力,還是要麼不做、要麼做絕、狠辣無情的性格,都不是任何人可以抗衡的,不是手握一些兵馬就能對抗的。不然他也不可能成為平滅六國、一統天下的祖龍。從扶蘇因為一句話就被貶到邊塞多少年就可以看出一斑。始皇罩在扶蘇頭上和心裡的陰影太大了。作為兒子和臣子,扶蘇是半點跟老子對抗的心都不敢興起的,除了乖乖去死,他不敢有任何其它的想法和舉動。

    至於蒙恬,扶蘇都死了,他如果不奉詔,則師出無名。而且他也只是懷疑,並不確定始皇是不是真死了。(這種假設,對於秦始皇的臣子來說一定很艱難。)所以沒有反抗被下獄了。等胡亥身登大寶、掌握大權之後,連二十多個親兄弟都殺了個乾乾淨淨,再殺小小一個蒙恬自然不在話下。

    (現想現敲,拒絕貼上)

  • 3 # 人間正道70

    這是歷史必然。理由有三個,一是秦律嚴苛。嚴苛自然體現在程式上,詔書之所以能至,需要皇帝同意、玉璽、專人傳遞等完備的程式手續。嚴苛還體現在違背詔命的處罰和矯詔的嚴重後果。二是扶蘇忠孝。公子扶蘇賢且忠孝,為臣,君敕令臣自盡,這是常有的事,這也是秦朝很照顧面子的處罰方式。為子,父親令其自盡,孝子賢孫豈能違背。三是資訊不對稱。作為觀者,知矯詔,但當時情況,秦始皇死了之後,密不發喪的,知者僅僅趙高、李斯、胡亥三人,隨同出巡的人皆不知秦始皇已死了,天下何人知,秦始皇屍體發臭,以鮑魚附之,至胡亥登基才釋出。試問三人中誰會給扶蘇通風報信呢,唯一可能的李斯都明哲保身了,豈敢洩露。扶蘇估計有質疑,但一定想不到秦始皇已死,而是還在頒佈的詔書,其豈敢不死。蒙恬深受秦始皇信任,統兵三十萬,有質疑,但也未必敢想始皇已死,僥倖希望戒解始皇前而有生機。後扶蘇已自殺,已無輔佐之人,再遭催促,想即使始皇即使死了,以其家室也不能反叛,遂自盡。其實縱觀此事,主要還是因為資訊所致,二人又忠,故死是必然。

  • 4 # 虎皮貓大人的三哥

    趙高在歷史上,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奸臣、小人的代名詞,這主要源於他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為了得到更大的權力,置一國的安危於不顧,置百姓的存亡於不顧,暗地裡偽造了一份秦始皇的遺詔,並且透過指鹿為馬將一系列與自己不合的官員斬殺。但是,這些事情他一個人根本不可能做得到,為什麼他能夠成功篡改遺詔?

    趙高是個聰明人,擅長辭令,熟悉獄法,書法好,辦事能力強,屬內廷宦官中的佼佼者,其23歲入宮,在宮中深耕多年,與奏始皇之子胡亥走得較近,秦始皇對其很為賞識,指令其教授胡亥法令,決獄。在做胡亥老師期間,與胡亥結下友情,深得胡亥信任。趙高大概在40歲左右,被秦始皇任命為中車府令。

    中車府是個機構,負責管理皇宮車馬。中車府令,是中車府的負責人,此官職位雖不太高,但責任重大,不僅負責車馬,也負責乘車人安全,同時,兼著上傳下達,處理一些日常事務,屬皇帝貼身之人。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後一次東巡,丞相李斯、趙高、胡亥等隨同,先後到雲夢、丹陽、錢唐,登會稽山,祭大禹,而後返回。在返回途中,到沙丘,始皇病重,自知難好,於是賜公子扶蘇(秦始皇大兒子)書信,內容是:“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意思是,讓扶蘇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蒙恬(此前扶蘇被派往蒙恬部隊任監軍),然後回到咸陽主持葬禮……。”書信封好後,還沒有發出去,秦始皇嬴政即病逝。遺詔落入趙高手裡。

    趙高想立胡亥為帝,扣留秦始皇賜大兒子扶蘇書不發,為達到目的,他三勸胡亥稱帝。男人哪個不想當皇帝呢?胡亥雖然覺得這樣做不妥,屬於篡位呀,但禁不住皇帝寶座的誘惑,還是答應了趙高。

    趙高知道,沒有丞相李斯的贊同和參與,這事成不了。於是,便以試探、說服、威脅的手段,迫使李斯與他站在一起。趙高利用李斯貪戀權位之心,對李斯百般勸說。李斯雖然知道這事大逆不道,卻沒有采取斷然措施,相反,考慮來考慮去,還是昧著良心答應了趙高,並與之合謀矯詔。

    趙高偽造秦始皇遺詔說:“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扶蘇自殺於上郡,蒙恬請囚。胡亥被立為二世皇帝。

    後人每讀至此,不免唏噓,一來是為扶蘇感到惋惜,二來則是陷入深深的困惑與不解,而此困惑又恰好借了當年蒙恬之口敘述出來。

    接到詔書的扶蘇泣而入內室,正欲自殺,卻遭到了蒙恬的制止,蒙恬對扶蘇說,“陛下常年居外,又沒有立太子,但既然陛下派我領三十萬軍隊守邊,又讓您來監軍,這是何等的重任!如今只憑一個使者帶來的詔書,您就準備自殺,怎知其中無詐?不如再向陛下請命,若還是如此,再死不遲”。

    蒙恬之言本是至情至理,但扶蘇卻並沒有採納,而是選擇立即自殺。難道公子扶蘇當真沒有懷疑過這詔書之真偽嗎?為什麼他不願意復請命呢?這還得從趙高說起。

    趙高的陰謀

    《史記》上記載趙高說,“秦王聞高強力,通於獄法,舉以為中車府令”。趙高因為精通律法而被任命為中車府令,後來還因此成為胡亥的老師,而他此生的飛黃騰達也仰仗於其對秦律的精通。且看趙高在矯詔中是如何寫的:

    “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耗,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

    前面幾句只是鋪墊,欲加之罪,任趙高如何說都行,最後一句“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才是關鍵。公子扶蘇必須死的原因就在於趙高在詔書中給他扣上了“不孝”的罪名。

    對於這一點,扶蘇自然是看出來了。所以在蒙恬勸阻扶蘇的時候,他說了一句:“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有不少人認為扶蘇是愚孝,其實不然,因為在秦朝不孝是明明確確寫入律法之中的罪名。秦朝重視孝治與家庭倫理,並將其入法,不孝之行不僅要判罰,而且是近乎於瘋狂的重判。

    秦律中的“孝道”

    首先,秦朝對於父母狀告子女不孝制定了一條特殊的法律通道。

    秦朝通常將訴訟分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即官府受理和官府不予受理兩種情況。

    對於家庭內部矛盾的訴訟,官府通常是不會受理的,但有一例除外。如果父母狀告子女不孝,甚至在沒有任何理由和證據的情況下,官府必須受理,而且還會對“不孝子”處以謁殺的極刑。

    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中就明文規定了,老人狀告子女不孝時,官府不必履行對於一般犯罪告發時的三次原宥的程式,而應該立即逮捕以免逃跑。

    秦簡《封診式》裡記載了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個士伍控告自己的兒子不孝,請求官府將其處以死刑,於是官府立即命人前去抓捕。除了謁殺,還有謁遷之刑,也就是流放。同樣是《封診式》中記載,一士伍向官府請求將自己的兒子處以斷足之刑並流放至蜀地,令其終生不得返還。

    由此可以看出,在秦朝如果父母告子不孝,不需要任何理由,官府就會對被告立即判刑並執行。

    而這也就是扶蘇立死不疑的原因。趙高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才針對扶蘇寫下了這份偽詔。而當這份偽詔擺在扶蘇面前的時候其實就已經註定了他的結局,如果扶蘇不死就會背上不孝的罪名,這在秦朝來說是十分嚴重的汙名,而趙高也可以藉此來打擊扶蘇。況且扶蘇性格仁厚,必定會選擇赴死,這一點想必也是被趙高考慮在內的。

    另外,扶蘇即便不死在朝中也是孤立無援,否則秦始皇的已駕崩的訊息不會傳不到他的耳中。

    秦始皇死後,胡亥當上了皇帝,也就是秦二世。趙高一直和蒙家有仇,現在又掌握了國家大權,因此一心想要除掉蒙家的人。於是他趁機對胡亥說:“其實先帝很早就想立您為太子,讓您繼承皇位了。可是蒙毅卻在先帝面前說您沒有足夠的才能治理國家,不應該立您為太子。還說扶蘇比您強多了,他才適合做太子。”皇帝聽了非常生氣,把蒙毅也關進了大牢。蒙毅經不住嚴刑拷打,不久,就死在了獄中。

    蒙毅死後,趙高又挑撥皇帝,讓皇帝再派使者去殺蒙恬。蒙恬知道自己一定要死,就希望使者能幫他轉達幾句話給皇上。蒙恬說:“我們蒙家世世代代對秦國一片忠心,多次為國家立下大功,皇上怎麼能懷疑我們呢?雖然我現在被關在這裡,但我手下有三十多萬士兵,如果想造反的話,現在也來得及。可是我並沒有這樣做,那是因為我對皇上仍是忠心耿耿啊!不知道皇上有沒有聽過周成王聽信小人讒言錯怪忠臣周公旦的故事。最終周成王知錯能改,殺死了造謠的人,重新重用了周公旦。正因為周成王犯了錯能夠立即改正,所以國家才能昌盛。皇上不該聽信小人的話,懷疑我們這些忠臣啊!希望皇上也懸崖勒馬,否則國家將會滅亡。”

    使者聽完後說:“我是執行命令來殺你的,我可不敢把你的話說給皇上聽。”蒙恬無奈,長嘆了一口氣,吞下毒藥自殺死了。

  • 5 # 萬乃石

    我們現在看趙高假傳聖旨能奏效很可笑,那是因為我們比扶蘇、蒙恬他們多了三千年的歷史經驗,這就是歷史連續性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在秦代,作為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王朝,大量的制度都是相當不完善的。雖然秦國以法治國,好像制度很多很嚴,但實際上這些制度都是為百萬級人口單位制定的,並沒有考慮到一個上千萬人口,幅員如此遼闊的帝國該用哪些制度來統治。

    不過這也難怪,法律都是有滯後性的,制度更是有滯後性。你不可能在汽車發明之前制定交通法規,也無法在電氣時代預見到資訊化社會會出現哪些問題。

    對於矯詔這種事,在小範圍內其實成功的可能性真的不大。因為大家都很熟,而且資訊傳遞的半徑很小,大家所知的資訊還都非常新鮮。比如說信陵君竊符救趙,晉鄙雖然核對了虎符,但還是不相信信陵君真的是授王命而來,他要派自己人回去問問是不是這麼回事兒,如果不是朱亥能夠當場擊殺晉鄙,這個假傳聖旨的計劃肯定黃了。這是因為對於晉鄙來說,信陵君被奪權的資訊還非常新,還在有效期內,魏王突然之間讓信陵君接替自己這件事非常不合情理。

    而由於空間距離已經產生了質變,對於扶蘇和蒙恬來說,他們掌握的資訊都已經基本失效了,根本沒有手段對新來的資訊進行核實,只能相信這個假聖旨。

    好在我們的文明始終的連續的,前面出現的這些漏洞,後來者就會想辦法彌補。

    首先就是防偽,聖旨按照重要程度安排了不同的做工用印,而且會派相應級別的官員進行宣讀。這樣你首先就造不出來,造出來了也沒有合適的人送過去。

    第二就是各種審查備份制度,從書寫到備案再到稽核都有專門的人,如果不是皇帝的意思,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讓你案發身死。

    第三就是秋後算賬,即便是過五關斬六將把聖旨送出去了,後面的事兒也收不了場,所有參與作假的人都別想跑。

    最後是越來越成熟的文官制度兜底,到了宋明時期,明顯不合情理的聖旨會被直接懟回去。

  • 6 # 歷史天窗
    趙高矯詔並不高明,為何公子扶蘇和將軍蒙恬仍然被除掉?

    趙高、李斯矯改始皇遺詔的確並不高明,至於長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先後因此而喪命的結局,實在是令人所嘆惋。公元前210年,始皇暴病沙丘,隨即駕崩。秦始皇臨終前曾立下最後一道遺詔,內容為:“急速召回我兒扶蘇趕回咸陽操辦喪事”。由此可見,當時秦始皇心中對於長子扶蘇還是頗具信任的。但不幸的是,遺詔尚未發出,秦始皇便突然駕崩了,而此時遺詔已經順利被趙高所截獲。事後,趙高欲圖擁立始皇第18子胡亥為帝。但是按照宗法制的話,始皇死後,於情於理都應該由長子扶蘇接替皇位,如此這般的話,“扶蘇之死”我們就不難理解了。

    趙高曾聯同丞相李斯將始皇之遺詔私自改為:“朕巡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蒙恬將師數十年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耗,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蒙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此遺詔主要包括兩件事:①殺扶蘇、②殺蒙恬。趙高、李斯之所以要殺扶蘇和蒙恬,其根本原因是這兩人的存在勢必會阻礙胡亥登基、趙高專權。

    其一:始皇死因不明,遺詔難辨真假(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歷史上對於秦始皇“暴斃沙丘”的真正死因尚無明確記載,但是根據秦始皇死後所發生的一切事情來看,我個人認為,秦始皇之死其實是趙高和胡亥等人聯手密謀的一場“宮廷政變”。其目的顯而易見,就是為了實現趙高成功擅權專政。因為秦始皇突然暴斃,父親死訊傳至扶蘇耳中之時,扶蘇聽聞後便悲慟欲絕。正當扶蘇深陷悲傷不能自拔之時,趙高篡改的詔書又頃刻而至,扶蘇面對著父皇的“旨意”,便毅然選擇了自盡。

    時值手握三十萬雄兵的蒙恬當時曾勸阻扶蘇,但是面對扶蘇的死,蒙恬曾與旁人道:始皇巡遊東南,命我握兵在外,戍守邊陲。如今只憑借一紙空文,怎知其中有詐?於是蒙恬當即大聲痛斥了使者,但是卻主動交出了兵權,被逮捕入獄。公元前210年,胡亥以“為臣不忠”之由將蒙氏兄弟賜死。蒙恬坦然面對,最終吞藥自盡。

    其二:扶蘇的心理陰影,蒙恬的師出無名(扶蘇太孝,蒙恬太忠)

    扶蘇生前主張以懷柔安撫六國遺民,並且就始皇“焚書坑儒”一事持有不同態度,因此最終導致了“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的結果。始皇疏遠長子扶蘇,並不意味著秦始皇就不看重扶蘇了。明朝張居正曾以“仁懦”二字來評價扶蘇,故始皇令扶蘇前往蒙恬軍中為監軍的懲罰,則更像是在鍛鍊扶蘇,為其之後繼承秦朝帝位而做準備。但是始皇的這一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卻給了扶蘇很大的心理陰影。

    上邊提到:蒙恬曾以“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的話語嚴詞反駁了使者,由此可見,蒙恬對秦始皇死後極其忠心不二的。但如果蒙恬舉兵叛亂,恐怕也是師出無名,畢竟當時趙高、李斯等人已經搶先控制住了秦始皇的遺詔。

  • 7 # 仰望星空的小蝸牛

    寫在前面:

    公元前210年,對於大秦帝國來講註定是不同尋常。這一年中國第一位職業皇帝——秦始皇死在巡遊途中,趙高、胡亥和李斯成功發動了“沙丘之變”。由此引發了一連串的歷史事件:誘逼李斯變節、隱瞞始皇之死、改寫始皇遺詔、賜死公子扶蘇、胡亥登基等等,那麼公子扶蘇和將軍蒙恬之死,真的是趙高一人矯詔所致麼?不是!趙高只是矯詔的發起者、倡議者和執行者,而在矯詔的過程中起到決定作用的卻是胡亥和李斯,還有當事者扶蘇和蒙恬。套用“亡六國者,非秦也,乃六國也”的句式,“殺扶蘇蒙恬者也,非趙高也,乃扶蘇蒙恬也”。今天,我們就聊一聊公元前210年趙高矯詔的前前後後……

    趙高其人

    趙高的祖輩原本是趙國貴族的後裔,秦滅了趙國後,趙高作為亡國的貴族後裔在秦國是不招人待見的,由於趙高母親因為犯罪受了刑,身體有了殘疾,被政府統一安置刑滿釋放人員勞動工廠裡工作,趙高也是隨其母親一起勞作。應該說趙高從小的生活環境不是很美麗,加之自己的趙國被秦國所滅,趙高的心裡對秦國是充滿仇恨的。但懂的隱忍的趙高並沒有像”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軻一樣採取刺殺秦王的硬手段,而是刻苦讀書,熟讀秦國法律,寫的一手好字,駕車騎馬的技術也是相當了得,不知什麼什麼時候入了皇宮做了宦官(不一定是太監),趙高憑藉著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最終贏得了秦始皇的賞識,坐上中書令,負責安排皇帝坐車騎馬出行等事務的官員,並因為熟諳秦律成了胡亥的老師。

    始皇無奈出巡是趙高矯詔成功的先決條件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可是第一次出巡,而是其一統天下後的第五次出巡,當然也是最後一次出巡。話說秦始皇出巡的前一年的公元前211年,出現了兩件事與秦始皇有關的事:一件事有隕石墜落,這原本不是啥大不了的事,可是不知怎麼回事,隕石上居然刻有”始皇死而地分“的的字,這可激怒了秦始皇,於是在查詢刻字未果的情況下,秦始皇下令將隕石周圍的老百姓全部殺了;另一件事則是秦始皇的使者在從關東返回首都咸陽的途中,有人將刻有”今年祖龍死“的玉石交給了使者。這兩件原本就是有人故意為之的事,讓秦始皇寢食難安,不得其解,秦始皇就求助了算命的占卜一下,得出的卦語是:遊徙吉。於是就將3萬多老百姓遷到黃河以北的榆中地區,接下來第二年就開啟了其第五次出遊,也就是最後一次出遊。

    應該說秦始皇第五次出遊是不得已而為之的,50好幾的秦始皇已是垂暮之年,不宜遠行,但為了緩解所謂的凶兆,只好將避免國破家亡的希望寄託來占卜算卦上來,沒有辦法才選擇了出遊。

    胡亥隨行出遊是趙高成功矯詔的重要因素

    秦始皇前四次出巡,是沒有皇子陪同的,主要就是防止皇帝發生意外,皇子覬覦皇權趁機發動政變的。但秦始皇的第五次出巡,皇子胡亥卻出現在陪同的隊伍之中,這裡沒有史料來說明原因,當然也不會有。但我們可以推理看看胡亥隨行出遊的原因:表面上來看,秦始皇年老體弱,胡亥作為皇子要求陪同照顧自己父親,同時也為了增長閱歷,秦始皇批准其陪同也是情有可原地;但還有一種原因就是,胡亥的老師趙高,想讓自習的學生贏得秦始皇的賞識,一旦胡亥做了皇帝后,趙高可就能風光起來了;當然還有一個陰暗猜想,趙高預感秦始皇此次出遊凶多吉少,故意讓胡亥一同前往,好讓胡亥做皇帝,這個陰暗猜想是我認為是不成立的,要是趙高真的能掐會算,預知未來,那他應該在出行前將詔書擬好帶著。胡亥隨行出遊到底是因為什麼,現在不得而知,但正因為胡亥的隨行陪同成就了趙高矯詔成功的重要的因素,可能這就是命吧!

    善後未做打算是趙高成功矯詔的必要條件

    自秦始皇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位職業皇帝之後,皇位的繼承、國本的選擇,就成了皇家的大事。也正因為秦始皇沒處理好自己駕崩之後的皇位繼承問題,所以才讓趙高矯詔有了可乘之機,要是秦始皇在出遊將遺詔像清朝一下放在“正大光明”牌匾後面,就不會有“沙丘之變”了。那麼為啥秦始皇沒那麼做呢?一方面因為第一次當皇帝沒有啥經驗;另一方面是因為秦始皇不相信自己會死,他以為會長命百歲,最起碼也會按照算卦的說,遊徙則吉嗎。也正因此,秦始皇根本沒有對自己的後事,以及誰接班等等進行安排,在秦始皇的心裡還想著派出求取仙藥的徐福會給他帶來意外的驚喜呢。種種原因秦始皇沒有留下遺囑,只留下了“由公子扶蘇主持喪禮”的沒有歷史依據的不是遺囑的遺詔,這就給趙高成功矯詔留下了可乘之機。

    誘逼李斯變節是趙高矯詔成功的關鍵因素

    趙高矯詔成功並發動了“沙丘之變”其主要參與者有趙高、胡亥和李斯三人。胡亥雖然是秦始皇的兒子,但沒有什麼可以拿得出手的功勞,社會經驗也幾乎沒有,而趙高作為中車令,雖然是秦始皇的近臣,平時給遞個小話還可以,但以趙高和胡亥兩人在權力和威望想成功矯詔那是不可能的。於是趙高就鎖定了李斯,史料中記載,趙高最開始向李斯坦露政變主張時,李斯時將堅決反對,並大加斥責地。但趙高並沒有放棄,而是給李斯分析起了厲害關係,趙高稱,假若未來公子扶蘇做來皇帝,蒙恬與蒙毅兄弟兩肯定會得到重用的,到時候你李斯丞相之位就恐怕難保了,莫不如現在和我一起來個假傳密詔,扶持胡亥上位,你我一定會飛黃騰達滴。這一波威逼利誘,原本政治立場就不是很堅定的李斯動搖了,在權衡利弊之下,這個當初信奉老鼠哲學的李斯選擇站在趙高這一邊。

    要知道李斯可是個很角色,原本出身低微,在楚國做個小吏的李斯,憑藉自己的能力,成為秦國曆史上,不對是中國歷史上叱吒風雲人物。李斯幫助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大業,制定了影響中國2000多年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提出了郡縣代替分封制受用至今,以小篆統一了秦國文字……應該說,秦國曆史上,好多重要的決策方針都是李斯提出並實施的。李斯這樣一個在秦國位極人臣的風雲人物,加入到趙高矯詔隊伍裡,起到的作用絕不是錦上添花,而是旁人無可替代,更是趙高和胡亥所無法取代的關鍵作用。

    扶蘇蒙恬愚忠是趙高成功矯詔的決定因素

    在狠角色李斯的參與下,趙高十分順利地隱瞞了秦始皇的死訊,併成功地改寫了一份假遺詔:立胡亥為太子,並指責公子扶蘇、將軍蒙恬兩人守邊無功,而且擁兵自重,懷有二心,責令兩人自殺以謝天下。趙高還派人將這份假遺詔送給了扶蘇和蒙恬二人。當時扶蘇和蒙恬兩人手下有三十多萬士兵在手,且公子扶蘇在朝野上下具有很高威望,蒙恬、蒙毅二人也是戰功赫赫,姑且不論這份遺詔有沒有防偽措施,有沒有漏洞,但兩人就不懷疑一下麼?蒙恬是持有懷疑態度的,併力權公子扶蘇弄清楚遺詔真假在做決斷也不遲啊。可是在公子扶蘇腦子裡早已形成了“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就自殺了。之後蒙恬也本著“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理念也自殺了。作為孝子的扶蘇和忠臣的蒙恬二人只是對趙高送來的遺詔持有懷疑的態度,但應該說,這兩人沒想到什麼“清君側”“靖難”之理由來個起兵發難,而是換不猶豫地選擇了服從。

    最後小結

    趙高成功了,發端於矯詔最終扶蘇和蒙恬自殺,“沙丘之變”完美收官,從此陰險毒辣的趙高與昏庸暴虐的胡亥將大秦帝國推向滅亡深淵。這一步步的走來,有始皇出遊和胡亥隨行的先決條件,更有李斯變節丟棄國家忠誠、自身信仰的關鍵因素,還有扶蘇蒙恬愚孝愚忠的決定因素……這一系列事件的組合發酵,成就了“沙丘之變”,但最後李斯也沒保住身家性命被趙高給弄了,“指鹿為馬”權傾朝野的趙高被子嬰送進了墳墓,也算是咎由自取,自食其果,給歷史一個交代吧!

  • 8 # 老施野談

    老施來回答,扯個野談。先說事件經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冬天,秦始皇巡遊會稽,取道海上,北走琅琊,在途中突然患病,秦行至沙丘時病死了。胡亥、李斯、趙高三人決定,封鎖秦始皇病死的訊息,不讓文武百官知道。同時,偽造了秦始皇給丞相李斯的詔書,立胡亥為太子。同時,又偽造了一份賜給長子扶蘇的詔書,讓公子扶蘇和將軍蒙恬一同自殺。

    趙高等人矯詔並不高明,為何公子扶蘇和將軍蒙恬仍然被除掉?

    一、 秦始皇一向身體強壯,死時才四十九歲,應該是死於心腦血管疾病。非常突然,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公子扶蘇和將軍蒙恬,肯定不會也想不到秦始皇會突然去世。因此,接到詔書後,一定以為是秦始皇的本意,而且以秦始皇的宏才大略和一言九鼎,公子扶蘇和將軍蒙恬沒有反抗的意志。

    二、 一份詔書的下達,需要經中車府令、行符璽令趙高和丞相李斯兩人之手,才成完成。而且中車府令趙高和丞相李斯,之前從來就沒有相互勾結的傳言,相反兩人素來不是十分和睦。更重要的是,扶蘇是李斯的女婿,站在正常的角度分析,李斯毫無疑問應該幫著女婿扶蘇。因此,扶蘇和蒙恬根本就不會懷疑到李斯與趙高的相互勾結,共同製造了一份假的詔書。公子扶蘇和將軍蒙恬沒有懷疑的理由。

    三、 蒙恬的弟弟蒙毅官拜上卿,一直是秦始皇身邊最信任最寵愛貼身侍從,每次外出,都是陪同秦始皇同乘一車,在皇宮則一直都是侍從在秦始皇左右。如果秦始皇有什麼變故,或者這份詔書有假,一定會第一時間通知蒙恬。而關鍵是,秦始皇去世時,蒙毅恰好不在身邊,也沒得到任何訊息。而這一切,遠在邊塞的公子扶蘇和將軍蒙恬猜不到的。公子扶蘇和將軍蒙恬沒有正確的情報。

    四、 公子扶蘇仁義忠厚,認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忠君思想,那怕君父的決定是錯誤的或是根本就是假得,也不會去考慮。將軍蒙恬,也是忠義之士,對秦朝、對秦始皇本人,忠心耿耿,堅決執行秦始皇的詔命,雖然對詔書一事有所懷疑,但不敢公開質疑、公開求證,更不敢公開反對。公子扶蘇和將軍蒙恬沒有正當的法理質疑。

    五、最重要的是秦朝法制的威力。自從秦孝公變法以來,一直以嚴刑峻法治國,才贏得了秦國的強盛。法制剛推行的時候,連秦孝公的哥哥都不能免刑,被除以劓刑,割去了鼻子。甚至法制的制定者商鞅本人也不能例外。被秦法通緝的後,商鞅奔走逃竄,沒有一家旅店敢收留他,仰天長嘆:作法自斃。最終落得被五馬分屍車裂的下場。在秦朝峻法之下,公子扶蘇和將軍蒙恬也沒有反抗的勇氣。

    綜合幾個方面的因素,造就這一悲劇的發生,公子扶蘇和將軍蒙恬被除掉,也埋下了秦王朝二世而亡的種子。

  • 9 # 西府趙王爺

    說個不是太主流的觀點,趙高可能沒有矯詔!

    所謂的“沙丘之變”,趙高等人合謀篡改詔書立公子胡亥為帝,以及後來賜死公子扶蘇蒙恬這件事兒,那都是司馬遷一家之言。

    當然了,司馬遷的《史記》有很高的權威性,大家也自然而然的將其作為了依據。

    但前些年出土的《趙正書》,將這一觀點所推翻,即秦始皇傳位胡亥,乃是他自己的決定,並沒有矯詔篡位一說。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

    如果《趙正書》所記非虛,那麼就不存在矯詔一說,公子扶蘇和蒙恬自然也就不存在識破不識破的說法了。

    其實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公子扶蘇為何僅僅憑藉一紙詔書就老老實實自殺了,要知道一同賜死的蒙恬可是申請上訴了的,並沒有死,其乃是後來為趙高所害。而且當時蒙恬還阻止了一下扶蘇自殺,勸他上訴,確認一下這件事兒,而扶蘇卻沒有聽的。

    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蘇為人仁,謂蒙恬曰:“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殺。

    對此司馬遷的解釋很簡單,就是扶蘇是個乖孩子,忠心且孝順,聽爸爸的話。但這樣的說法,顯然不具備說服力,他完全可以採取和蒙恬一樣的做法。

    所以,很可能扶蘇從心裡已經確認秦始皇是真的要殺他!

    父子二人本身就存在著很深的矛盾!

    第一、扶蘇與秦始皇政見不和。

    這一點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向來仁厚的扶蘇對於秦始皇嚴苛的政策是持反對意見的,父子二人多次爭論,在《史記》中扶蘇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被外派到了長城。

    第二、扶蘇有楚國血脈

    秦國與楚國聯姻素來有之,秦宣太后羋月就是楚國公主,所以秦始皇的兒子裡面有楚國血脈很有可能。

    而且在陳勝吳廣起義時,打出的口號中提到了兩個人,一個是楚將項燕、另一個就是扶蘇。陳勝吳廣是楚人,他們打項燕的旗號沒問題;但是為何要打扶蘇的旗號呢?扶蘇再怎麼仁義那也都是秦華人,滅國之仇啊!

    除非扶蘇有楚國血脈!

    而對於秦始皇來說,把秦國數代積累下來的江山交到一個擁有敵國血脈的且與自己政見不和的兒子手裡,這換誰都沒有把握啊!

    所以他壓根都沒有將扶蘇當作繼承人來看待,其將扶蘇派往長城也不是為了歷練,而是為了將其驅離政治中心,以保證日後胡亥的順利繼位。

    因為扶蘇頗有賢名,在民眾甚至一些朝臣裡面都有著很高的威望,如果讓其長久呆在咸陽,培植自己的勢力,很可能到後面就難以控制。

    而將其趕到長城,首先蒙恬是秦始皇心腹,可以監視扶蘇。同時扶蘇也可以對手握重兵的蒙恬起到一個監視作用。

    至於所謂的造反,哪有那麼簡單?將領的家眷、軍隊的補給那都是掌握秦始皇手裡,大可不必擔心其擁兵造反。

    而且蒙恬和扶蘇那都是忠孝之人,幹不出這樣的事來,秦始皇這點眼光還是有的。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扶蘇知道自己對於父親是一個威脅,他是有理由殺自己。當詔書下來,他也就沒有懷疑,直接自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黃豆真的補雌激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