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戴草帽的小老鼠

    《三國演義》始終把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當做正面人物來寫,這是為什麼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關羽在民間的地位影響

    自三國以來,關羽在民間的地位始終很高,大受老百姓喜愛。據考證,現存最早的關公廟建於三國時期,從這可以看出關羽備受推崇由來已久。從宋代開始,一來順應群眾心理,二來為方便思想控制,統治者把民間推崇已久的關羽封為神。到了《三國演義》作者所處的明朝時期,關羽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已是穩如泰山,而歷代文人詩文裡講到關羽,也多是推崇至極。 所以關羽必須是正面人物,既然關羽如此,那麼與他關係密切的劉備和張飛也必然是正面的。

    第二、劉備、關羽和張飛的傳說故事較多。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是在史實的基礎上做一定的藝術加工而成,即人們所講的“七分史實,三分虛構”,而這個三分虛構,並非作者全部憑空想象,而是參考了大量的民間傳說。比如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哭荊州、長坂坡吼退曹軍、單刀赴會等故事,成書前就以評話、傳奇、雜劇等方式流傳已久。所以,就算作者有心要推倒劉備兄弟三人穩固的正面形象,做起來也是很難的。

    第三、封建正統觀念的影響

    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劉備作為漢朝劉氏宗族爭奪天下,這在情理上易於被人們接受。羅貫中也不能免這個俗,所以對劉備集團給了明顯的同情。由於蜀漢沒有如願統一天下是事實,只得把他們的失敗歸於更多的客觀原因,所以在小說裡,我們總是在劉備等人身上看到很多很多的可惜,讓人情不自禁的會想“劉備本來是能成功的,只不過是如何如何”。曹操和孫權作為外姓人,就被作者有意無意的寫成了投機者,所以在小說中,作者多次稱曹操為“操賊”,孫權則被稱為“碧眼兒”。

    另外,劉備陣營里老百姓喜愛的人物較多。同樣是《三國演義》成書前,有關諸葛亮、趙雲的民間傳說也已流傳已久,諸多客觀因素加上作者本人的主管傾向,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當然是以正面形象活躍在小說裡了。

  • 2 # 蕭湘居士__

    蜀吳魏,既稱三國,一方也沒有正統,應該說各立山頭,自立為王。正統應是劉協的漢獻帝,但你說誰也不聽他,更無人擁護他。他定名為獻帝隨時奉獻天下。一個挾子令諸侯令出其手,視帝皇如小孩。一個大折皇叔品牌,當時買覆時咋無皇叔之輩呢?一個得地理優勢,劃江而治江東俊英守國。歷史定性稱三國,實存叛逆之嫌無疑。這就是英雄造時勢吧。

  • 3 # KNIFE耐夫

    肯定“擁劉”派是因其愛國愛民,作者在美化劉備的同時,對追隨劉備的孔明、龐統、關羽、張飛、趙雲、黃忠等忠臣義士都予以盡情的歌頌,對此,人們的認識也是有分歧的。

    而這是作者根據“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所描述的重要部分,因此,給予這些忠義之土什麼樣的評價,對判斷這個思想的是非是十分重要的。

    有人認為:作者在《三國演義》裡塑造“忠臣義士”的形象,“大力鼓吹忠義等封建倫理觀念,是屬於封建性糟粕。”並指出:在《三國演義》裡,“無論他的主子是誰,只要為其主子效死,就被作為‘忠臣義士’來讚揚”,“這種描寫,實際上是引導讀者全忠盡義,為維護封建統治服務,舊時曾起過相當有害的作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4月第一版)在《三國演義》裡,不僅讚揚忠於劉備的孔明、關羽、張飛,對為曹操效死的典韋,為孫權拼命的周泰,為許貢報仇的三家客,都予以讚揚,確是“只要為其主子效死”,便贊為“忠臣義士”,這反映了作者的封建倫理觀念。關羽這個形象也被爾後的封建統治者作為忠義典型大力宣揚,把他抬到無限崇高的地位,引導人們為其“全忠盡義”,確是起過“有害的作用”。

    但是,必須指出的是,人民對忠臣的歌頌和封建統治者的宣揚,是各從其相反的立場、目的和角度出發,是有本質的區別的。我們不能因封建統治者的推祟而否認關羽這個英雄形象。在《三國演義》裡,著重歌頌的還是為劉備“全忠盡義”的孔明、關羽、張飛,而這些“忠臣義士”都為人民所喜愛,即使在解放後,有關評價孔明、關羽、張飛的論文,大都把他們作為正面人物來肯定,讚許他們的忠義行為。如果把作者歌頌的這些“忠臣義士”也列入封建性糟粕,是否妥當?而對於人民這麼喜愛這些英雄又作何解釋? 在封建社會的歷史上,為主效忠、為友盡義之士何止萬千,可是,人民並非個個都為之唱讚歌?何故?這是由於人民對效忠盡義之士是區別對待的:為主效忠而於國於民有害的,人民輒咒罵之;而於國於民有利的,人民則歌頌之。

    例如楚國的屈原,是有名的忠臣,他熱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主張對內實行“美政”,對外聯齊抗秦,可是卻遭到群小諂毀而被放逐,終於以身殉理想。死前,他悲憤地寫下《離騷》等光輝詩篇,揭露、指斥群小違法亂紀、昏君誤國之罪,‘表現了詩人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千載所稱頌。

    又如岳飛、文天祥也是南宋時有名的忠臣,由於他們的忠君愛國行為,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故能流芳百世,被贊為民族英雄。

    同樣,孔明、關羽、張飛是忠於“愛民如子”的仁君劉備,”而他們的理想是統一天下,讓人民過太平日子,這正是人民的願望,故得到人民的愛戴。

  • 4 # 健康小蟲

    謝謝誠邀,簡答一下。劉備,草根逆襲,雖然之前有皇室血統,但是也是從無到有,本身智慧手段厲害;其次關羽,忠義之神,成就了後來的關老爺;最後張飛,忠膽猛將,二人的背景更是普通,然而三人湊一起造就了三國之一的蜀國,相對於曹操(梟雄),孫權(世襲皇位,沒多大故事可寫),他們三人更適合正面來寫,

  • 5 # 泥人161

    我想象中,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時候,很有可能依據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的評書為借鑑,所以偏向於蜀,將劉關張的形象寫和民間傳說沒有多大的出入,使劉關張為三國演義裡的正義之形象。

  • 6 # 冀東1952

    華人,特別是傳統的讀書人,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三綱五常思想,認為忠君才是正統。把當時是天下大亂,英雄群起,各創江山的西漢後期歷史,按儒家之思想塑造成文。

  • 7 # 何運超

    今天理解三國演義小說,要區分羅貫中的版本和毛宗崗的版本略有區別,明代嘉靖版是單回目240則的小說,毛宗崗的才是流行的120回的小說,表面看好像區別不大,但恰恰主題思想上過分渲染了劉備等人的正統。

    羅貫中是擁劉沒有錯,這是光復漢室的基調,漢家政權在明代初期是一個時代主旋律,這就理解為什麼羅貫中為什麼擁劉了。而且從歷代史學典籍來說,作為一個讀書人,羅貫中也清楚,劉備的蜀漢既是需要的正統也是民間老百姓的心聲,在民間沒有多少人,或者說能讀書識字的讀書人,或者喜歡聽戲的百姓會真的喜歡曹操或孫權,這從唐代的詩歌,宋代的話本,元代的戲曲都能感受到,羅貫中寫小說,且不說什麼市場受眾,至少從喜好角度也是一種召喚,他不可能違背這個基本審美趨勢。

    第三,羅貫中也是懂得兵家學說,喜歡縱橫家秘術,參與過當時元末義軍的人物。從個人水平來說,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那麼,羅貫中可能也自比某某英雄,說不定是自比諸葛亮一流的人物,喜歡扶弱濟困。即便排除腦袋中的正統觀,他本身也會選擇劉備這種相對弱勢的陣營來展現才幹。透過以上幾個方面就能明白羅貫中為什麼以劉備一方為主。

    但是,即便如此,羅貫中的描寫不是後來毛宗崗的刪改和渲染。好比在最重要的三顧茅廬一段,劉備去拜訪諸葛亮,前面見到書童時,劉備當時就抬出左將軍等一大堆漢朝的封號,書童回了一句話記不了那麼多,搞得劉備很尷尬,可以看到羅貫中對劉備描寫並沒有那麼奉若神明,更看重諸葛亮的境界。毛宗崗就進行了刪改,保全劉備的顏面,所以毛宗崗的版本更強化了所謂正統觀。

  • 8 # 沉默寡言的思考者

    其實,自宋代起,同情劉備集團就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因為蜀漢代表了老百姓對仁義君主賢德大臣的渴望。反觀魏晉以來這種想法有道理。羅貫中其實做得夠客觀了,他雖然以蜀漢為立足點,但是對魏國和吳國也沒有多大偏見,比如張遼典韋許褚太史慈黃蓋甘寧都很精彩

  • 9 # 蜂聞言事

    人性是個巨大的容器,裝得下宇宙萬物中的一切。人心又帶著天然的偏見評價世間一切真善美醜……加上時間這桿秤,公道自會留人間。

    歷史資料有官修和民間兩種形式吧?《史記》是一家之言,陳壽寫《三國志》有沒有官方背景呢?他先前是劉備陣營的人,蜀國滅亡之後加入了曹氏天下。《三國志》雖然是我們公認的史實,也免不了有他個人的情感。

    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形象,羅貫中在設計時肯定會參考史料中的人物背景。也會天然的加入作者個人和大眾的情感。

    歷史資料中的劉備活脫脫一個勵志人物。從河北涿州一個貧苦生存的環境中,一路打到四川,從10多歲到60多歲才當上皇帝。一生奮鬥。劉璋、劉表均讓位於他。戰爭中帶百姓撤離。關羽被殺,他領著兄弟們復仇。入川后修改法律,嚴中有寬,寬嚴適度治國。白帝城託孤。告誡兒子“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等等故事,都為他小說中正義正面的形象,打下了基礎。

  • 10 # 用振江

    張飛這個人吧拿現在的話說、就是個心直氣耿的人、有什麼說什麼不會繞圈子、而切重義氣、在戲中他就是個唱紅臉的、他從不搞什麼陰謀詭計、性格暴躁、粗中無細、是他一生中至命的缺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公式相聲李宏燁走進文聯參加慶祝建國70週年相聲創作活動,有利於相聲業百花齊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