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
2 # 香姐逛歷史
在歷史上,姜維明明控制了蜀漢大部分軍隊,為什麼還要害怕區區黃皓?
特別是在諸葛亮死後,魏延和楊儀鬧僵,最終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而楊儀死後,姜維逐漸成為了蜀軍的核心人物。但是為了防範將領擁兵自重,魏、蜀、吳三國的君主都採取種種措施來限制和防範軍事統帥。
公元246年,費禕在年初的宴會上,被郭循刺殺身亡,這是蜀漢政壇上的一件大事,也可能是姜維避禍沓中的真正原因。史書上說,郭循是魏國安排的刺客(魏國確實喜歡使用刺客),在郭循刺殺成功敵國大員(丞相)後,魏國下詔書追封其為長樂鄉候,並讓他的兒子繼承爵位。
這裡有很大的疑問:費禕是蜀漢的鴿派人物,在當政期間一直壓制著鷹牌姜維的北伐,每次只給萬人規模,使得魏國國富民安。這樣一個人物掌握朝政對魏國來說是好事啊,魏國沒有理由要換一個鷹派人物當政來打自己啊。
聯絡到姜維一直被費禕壓制,鬱郁不得志,在費禕死後,陳壽在《三國志.姜維傳》裡很有深意地如此記錄道:“十六年春,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立刻姜維統兵規模上了一個臺階,從不足萬人,到數萬人。
姜維明顯是費禕遇刺案的最大受益者,而且這個郭循還是姜維俘獲並舉薦給朝廷的,姜維算是引路人。郭循在宴席上光天化日下當眾刺殺費禕,根本沒有考慮退路,當場被殺死,這分明是死士的作為。
如果蜀漢朝廷對這件刺殺案存有疑慮,那麼姜維就不可信任了,但是朝廷苦無證據,或者姜維作為蜀漢後期軍中的核心,在當時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既然已經損失了一名丞相,難不成還要再損失一個大將軍?
蜀漢朝廷匆匆結案後,默認了魏國派遣刺客行恐怖主義的事實,等於洗脫了姜維的嫌疑。但是姜維並沒有能夠成為諸葛亮一樣的大權在握的權臣,劉禪開始親近黃皓。接任費禕職位的是陳坻。在黃皓的引薦下,劉禪十分信任陳坻——沒辦法,大將軍統兵在外,內政必須要找一個信的過的人。陳坻與黃皓交好,因此劉禪也越加寵信黃皓。
姜維曾寫過奏章,說黃皓等人弄權,不能信任,讓劉禪殺死黃皓。可是劉禪回覆的檔案非常佛系:黃皓是一個宦官、是個小人,你大人不計小人過,算了。姜維沒有扳倒黃皓,反而把自己弄成了黃皓的對立面。姜維擔心繼續留在成都有性命之憂,於是自請屯田沓中。
公元263年,諸葛瞻帶領士兵前往江油阻止鄧艾奇襲成都失敗,慨然說道:身為國家之臣,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進不能守江油,此三罪也,何得返?於是自殺謝罪。
可見,在諸葛瞻這樣的名臣之後的眼裡,黃皓、姜維是一樣需要得到制約的人物,也可以看出,姜維已經有些不聽從朝廷制約了,所以諸葛瞻才會說“外不能制姜維”。但是姜維統管大兵在外,這些在朝廷裡掌管具體事務的官員,如果直接制約姜維,就會形成費禕一樣的將相失和的局面。黃皓居中制約,這些朝臣反而可以將得罪姜維的工作都說成是黃皓從中作梗。如此,大家面子上都能過的去。
姜維如果以死士刺殺黃皓這樣的實權派,費禕之事殷鑑不遠,難保不會惹火燒身。上奏章請求皇帝誅殺黃皓,皇帝一個太極打了回來,明顯不希望再出現一個權臣。中國曆朝歷代,在王朝初期的開創期和上升期結束之後,都不同程度的出現了皇帝開始越來越信任太監的情況,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對外臣越來越不信任,所以要用太監和牽制和制衡外臣。
-
3 # 歷史哨聲
題主說出了一個視角性的問題:作為蜀漢大將軍的姜維為什麼害怕一箇中常侍的黃皓
有些答主認為是姜維根本沒有控制蜀漢軍隊。
根據《三國志》可以得知:
1、蜀漢全部兵力有10萬;
2、蜀漢滅亡時漢中只有1萬人;
3、蜀漢滅亡時永安只有不到1萬人;
4、姜維投降鍾為時兵力有5萬。
因此推測下蜀漢的兵力分佈:
姜維屯田沓中兵力是5萬;
漢中、永安、南中等邊境防守兵力最少要3萬人;
兩項合計就是8萬人。也就是說鄧艾進攻成都時,劉禪最多有2萬兵力。
簡單說,姜維基本控制了蜀漢能夠調動的兵力。因此說姜維沒有控制蜀漢大部分兵力是不成立。
姜維率軍吞吐沓中的根本原因是支援姜維的人太少,姜維一心要保兵權只要姜維不再成都,劉禪就不能罷免姜維的大將軍職務,這才是姜維不肯回成都的原因。《三國志》中沒有一個文官或武將是被黃皓所殺。那些認為黃皓殺姜維的說法,是沒有事實依據的。
事實是:黃皓在蜀漢朝廷中得到的官吏支援比姜維更高。
黃皓能夠執政,就在於蜀漢官吏支援黃皓。黃皓的盟友有:尚書令陳祗、右大將軍陳祗。當時姜維並無盟友。
事實上,要罷免姜維大將軍的,除了黃皓,還有諸葛瞻、董厥、樊建等大臣。
姜維遭到了事實上的孤立,這才是姜維率軍出走沓中不走的真相。
-
4 # 史海泛舟擺渡人
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軍隊的實際控制權一直掌握在劉禪的手中,姜維勢力最大的時候,也僅僅控制了蜀漢的幾萬北伐軍隊,並沒有控制蜀漢的全部軍隊。而且姜維的軍隊需要蜀漢各地提供給養,如果姜維不經過劉禪同意擅殺黃皓,劉禪只要切斷姜維大軍的給養,就能夠制服姜維。
姜維的實力有多強在姜維北伐時期,蜀漢國內的總兵力大約有10萬人,其中在巴蜀地區(成都一帶)有2萬—3萬人的駐軍,南中方面有1萬—2萬人的駐軍,江州永安一帶還有1萬人左右的駐軍,漢中地區有2萬人左右的駐軍。(漢中駐軍屬於姜維管理)
除去駐守成都、南中、永安的兵力,姜維實際控制的蜀漢軍隊,充其量只有5萬人左右。(包括漢中軍團)由於姜維控制的軍隊都屬於野戰部隊,這些軍隊都部署在蜀漢北部的邊境附近,糧食和衣物都需要朝廷供給。
劉禪需要平衡由於姜維只控制了蜀漢一半左右的軍隊,糧草後勤還需要依靠著朝廷供給,姜維想要強迫劉禪“清君側”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實際上劉禪對於黃皓和姜維的爭端心知肚明,而且劉禪還故意縱然這種爭鬥,因為只有黃皓和姜維不和,劉禪才能夠保證大權在握。
姜維曾經找劉禪請求殺死黃皓,然而劉禪只是讓黃皓給姜維道歉,仍然重用黃皓的黨羽。姜維害怕遭到黃皓的迫害,帶著三四萬大軍到沓中屯田,劉禪也默許姜維在沓中擁兵,並沒有幫助黃皓打擊姜維。
劉禪對姜維並沒有完全信賴黃皓只是一個宦官,縱然他有天大的野心,也無法直接威脅到劉禪的統治。而姜維是一個擁兵數萬的將領,時時刻刻都可能造反奪取皇位。再加上姜維的性格豁達,喜歡豢養死士,劉禪對姜維並沒有完全的信任。
實際上即使是蜀漢的北伐軍隊,也沒有完全控制在姜維的手中。姜維在沓中屯田的時候,蜀漢晚期的名將廖化和張翼都沒有跟隨姜維。一直到了漢中被魏軍攻佔,廖化和張翼接受劉禪的命令,率領軍隊北上救援的時候,姜維才帶領軍隊跟他們會合。
姜維的人緣很差眾所周知,黃皓在蜀漢內部的人緣很差,蜀漢有正義感的大臣,都想要殺死黃皓。而姜維在蜀漢內部的人緣,跟黃皓也差不了太多。經常跟著姜維北伐的廖化和張翼,都對姜維好大喜功的性格很不滿意。
蜀漢朝廷內部的文臣,都認為姜維北伐勞民傷財,姜維是蜀漢的“罪人”。就連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兵敗自殺的時候,也要把姜維和黃皓怒罵一番。總的來說,姜維在蜀漢國內的人緣確實不怎麼樣,如果姜維真的起兵殺死黃皓,那麼蜀漢官吏們恐怕要“喜除二害”,敲鑼打鼓的慶賀一下。
總結姜維自始至終都沒有控制蜀漢的全部兵權,蜀漢後期的最高權利,一直都掌握在劉禪的手中。劉禪對姜維並沒有完全的信任,他一方面希望利用姜維北伐,另一方面又利用黃皓來制衡姜維。再加上蜀漢朝廷內部的官員,都對姜維北伐存在意見,縱然姜維怒髮衝冠殺死黃皓,也肯定不是劉禪的對手,只能落得跟黃皓同歸於盡的結局。
-
5 # 三國逐鹿
黃皓不但餐食著蜀漢的文官,就連手握重兵的姜維,也也對黃皓又恨又怕,有人說姜維既然手握重兵,又為何會懼怕區區黃皓,個人認為這是有著深刻的原因的,以下依據演義內容做簡要分析。
黃皓也逐漸阿諛奉承,處心積慮的往上爬。董允經常厲萬正色的警告黃皓,不要奉承劉禪,不然沒有什麼好下場。黃皓因懼怕董允,一時間並沒有什麼實權。
由於姜維在外征戰,朝中基本沒人能抗橫黃皓。他有大肆排除異己,總覽朝政。劉禪聽信讒言,不理朝政,就連自己的親弟弟劉永,也十多年不見。其他官員但凡得罪黃皓的,都基本沒好下場,一時間黃皓權傾朝野。
其一黃皓權傾朝野,有黨羽的庇護。黃皓是沒有什麼本事,但他有很多同黨。很多官員都與黃皓狼狽為奸,就連諸葛瞻、董厥等人,也將就黃皓,沒能及時指責黃皓的錯誤,阻止黃皓的行為。
致使黃皓膽子越來越大,後來姜維覺得黃皓禍國殃民,想處理黃皓的時候,為時已晚,他在朝中已經搬不倒黃皓了。比如當時右將軍閻宇,身無寸之功,只因逢迎黃皓,得到重爵位。
然而劉禪卻聽信黃皓的讒言,說姜維屢次北伐無功,可讓閻宇代替他。於是後主連發三道詔書,令姜維班師。無奈之下姜維只能撤軍。演義曾這樣記載:
姜維又奏報:黃皓奸巧專權,乃靈帝時十常侍也。姜維請求後主殺掉黃皓。而後主卻說:黃皓乃趨走小人,縱然專權,也無所作為。當年董允痛恨黃皓,我也經常責怪他。
他勸說姜維,身負諸葛亮的重託,有興復漢室的責任,不能因一時衝動,就斬殺黃皓。畢竟後主隊黃皓寵愛有佳,如果天子震怒,禍及將軍,豈不辜負諸葛亮的重託。姜維聽從郤正的勸告,只能放棄。
你是如何看待黃皓的?
-
6 # 歷史簡單說
姜維是曹魏天水郡的參軍,在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被天水太守馬遵所猜忌,無奈之下就投降了諸葛亮,諸葛亮看出姜維是一個文武雙才之人,所以對其十分的器重。
諸葛亮病逝之前,祕密召集了楊儀、姜維、費禕,安排了後面的事宜,諸葛亮安排讓魏延斷後,而讓姜維次斷。姜維能參加這次會議,可見諸葛亮對他的器重,他在蜀軍中的地位也不低,讓他斷後,也是對他能力的肯定。
諸葛亮之後是蔣琬,蔣琬之後是費禕,姜維被任命為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不過費禕並不熱衷北伐,所以面對積極想北伐的姜維,費禕是制約的,姜維率領的軍隊是沒有超過一萬的。
公元253年,也就是諸葛亮去世後十年,費禕被新投降的魏將郭修給刺殺了,而郭修開始的目標是劉禪,只是一直沒有機會,所以就退而求其次,瞄上了費禕。
這對姜維來說是一個機會,蜀漢的軍權落入了姜維的手裡,但是因為郭修的事情,蜀漢對姜維的態度,是既倚仗,但又有所提防,劉禪在費禕死後,就自已處理政事,並沒有交給姜維。
姜維的北伐與諸葛亮的北伐有一點相似,那就是有勝有負,收效不大,而諸葛亮時期,蜀漢內政是比較好的,而在姜維時期,就不行了,根本就無法支援姜維的北伐。
這時候,蜀漢內部反對姜維北伐的聲音越來越大,尤其段谷之戰,姜維大敗,很多將領與百姓都對姜維表達不滿,姜維無奈之下,效仿諸葛亮自貶三級,以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黃皓雖然是一個宦官,但是很受劉禪寵信,他想扶持右大將軍閻宇,替代姜維,而姜維向劉禪請求殺死黃皓,但是黃皓不肯,姜維只能種麥於沓中,避禍。
姜維手上握有重後,如果兵向成都,是有一定成功的,可是他與諸葛亮一樣,是個忠誠之人,所以他必然不會這樣做,所以即使在劉禪投降之後,他還假降鍾會,希望借鍾會之手復國。
表面上,他怕的是黃皓,其實他怕的是劉禪,以及那些朝中那些反對他北伐之人。
-
7 # 半點書話
董允去世後,陳祗繼任侍中,得到了劉禪的寵信,後官至尚書令、鎮軍將軍,權力已超過大將軍姜維。陳祗為了能使姜維順利北伐,就假意與黃皓交好,從而導致黃皓開始通過他來干預政事。不得不說,是陳祗用手中的權力為黃皓鋪好了操弄權柄的道路。
那麼,陳祗的權力到底有多大?尚書令:只對君主負責,總攬朝中一切政令。
鎮軍將軍:秩位在大將軍、鎮軍大將軍之下,負責征伐背叛、鎮戍四方,屬第三品。
黃皓與大權在握的陳祗結黨,加上劉禪對他的寵信,就可以著手干預蜀漢政事。陳祗死後,黃皓已是隻手遮天、總攬朝政,只要是不奉承不依附他的人,都會被他貶謫或不得入朝,連劉氏宗親也不例外。而且,他為了排擠姜維,在朝中培植了依附自己的將軍閻宇。因此,黃皓在朝中朋黨眾多,姜維有的權力他有,姜維沒有的權力他也有。
而在駐軍沓中種麥之前,姜維連續兩次大敗於魏將鄧艾,損失慘重,已引起民怨。姜維連年北伐未果,黃皓大可煽動大臣齊奏劉禪以“窮兵黷武”之罪名罷免他的職務、削去他的權力,甚至把他處死。
因而,當時的姜維孤立無援,可謂騎虎難下,他怕的不是黃皓一人,而是黃皓的整個勢力。 -
8 # 南朝居士
黃皓是皇帝的祕書,你說他怕不怕?
歷史上的名太監,基本都是皇帝最親近、信任的人,他們是皇帝的助手,本身是不具有權力,
他們是皇帝身邊人,皇帝的身邊人別看官職低,或者沒有官職,但地位高啊,比如杜甫最引以為傲的就是做過拾遺,是皇帝身邊“拾遺補缺”的,官街很低,人稱杜拾遺。再比如侍中又叫“執虎子”,虎子是尿壺,就是給皇帝端尿壺的,而尚書最早是漢朝的“六尚”之一,就是端茶遞水寬衣沐浴的,後來成了宰相。
“秦漢侍中本丞相史,不過掌虎子、捧唾壺等事。而晉以後之侍中,乃宰相也。”《文獻通考·職官四》。當皇帝權力受限了,會把權力過渡給宦官,讓他們去行使權力,這樣宦官才有權力,而不是宦官本身有權力。
漢朝宦官一般是小黃門、後來就是中常侍、侍中,
侍中到了魏晉就成了實際上的宰相了,唐朝“三省六部制”,門下省的老大就是侍中,那是真宰相
《新唐書·百官志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宦者傳論》:“稱制下令,不出房闈之間,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國命。手握王爵,口含天憲,非復掖廷永巷之職,閨牖房闥之任也。”《後漢書·朱穆傳》“當今中官近習,竊持國柄,手握王爵,口含天憲,運賞則餓隸富於季孫,呼嗡則令伊、顏化為桀跖。”姜維權力再大,他都是外臣,是皇帝防著的人,他如果不給黃皓面子,就是打皇帝的臉,除非他想造反了,
實際上,只要他敢拿黃皓怎麼樣,就等同造反了,
所以,別看你是封疆大吏、手握重兵,皇帝派個太監都能把你收拾的服服帖帖的,因為這個人代表的就是皇帝。
-
9 # 大國布衣
央視版電視劇《三國演義》裡有一段場景說的就是姜維請求後主殺黃皓之事,蜀漢景耀五年(262年)姜維正在北伐前線與鄧艾相持不下,黃皓收受曹魏賄賂乃慫恿後主急詔姜維回成都。姜維回來後知是黃皓慫恿後主讓其班師回朝,乃直趨後宮,奏請後主處死黃皓。後主對姜維言:“黃皓不過是一小人,大將軍不用太在意,”便招黃皓至姜維面前,黃皓看到姜維撲通就跪下,帶著苦腔說:“大將軍饒命、奴才事奉陛下,無越事。”,後主接話說:“大將軍已經饒你了,還不謝過大將軍”,黃皓於是叩謝而去。
這個情景是很耐人尋味的,不明就裡的人會以為黃皓真的怕姜維,殊不知黃皓在朝中枝連葉附,關係硬的很,姜維當面在後主面前揚言要殺他,黃皓能不記在心裡要報仇?姜維回去以後深感不安,於是請求外放去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
黃皓是三國裡宦官干政的第一人,能夠做到讓蜀漢掌軍權第一人的大將軍姜維都要靠外放沓中屯田來避禍,由此可見此人絕不是一般的人物。
黃皓作為一個宦官還是有兩把刷子的,除了慣於阿諛奉承討好後主之外,黃皓還經常用神鬼巫術來欺瞞頗為迷信的劉禪。黃皓能說會道,在朝中結黨營私組織自己的權利集團,與他關係密切的侍中、尚書令陳坻,二人更是同聲共氣、互為表裡。陳坻死後,黃皓欲發囂張跋扈,甚至做到專秉朝政的地步。
景耀二年(259年),樊建擔任尚書令(丞相),至此由樊建、董厥、諸葛瞻三人統領朝政,總攝國事。姜維常常領兵在外打仗,黃皓居中玩弄權柄,作為諸葛亮兒子的諸葛瞻及鎮南大將軍董厥都將就庇護黃皓,沒能夠糾正劉禪的錯誤,阻止黃皓的行為,黃皓因此更加肆無忌憚,只有樊建偏不與黃皓和好往來。由此可見黃皓的專擅弄權,除了後主的寵溺放縱,更多的還是朝中要員的放任不官,眼看著一個宦官干預朝政卻無所作為。
蜀漢景耀六年(263年)曹魏五路大軍伐蜀,同年後主出成都投降,蜀漢亡。司馬昭因為黃皓禍國殃民,將他凌遲處死。三國第一大宦官不是死於自己人之手竟是被敵國處死,真是一種悲哀。
-
10 # 田原鄉野
姜維,諸葛亮指定的軍事接班人,蜀漢的大將軍,掌握著國家絕大部分的主力軍隊,擔負著蜀漢安危,光復漢室的重任。而黃皓,一個小小的宦官,劉禪身邊的一個奴才,在蜀漢政權裡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黃皓的能力卻能讓姜維感到害怕,為了儲存自己而假託屯田避禍。
黃皓:(公元226一263年),比劉禪小12歲,自入宮當宦官後,為人十分奸佞,奴顏媚骨,善於揣摩,迎合聖意,深得劉禪喜愛,信任。劉禪是一國之主,雖然沒有父親劉備那樣的雄才大略,復興漢室之志。但劉禪絕對不可能昏庸到良莠不辨,分不清君子和小人。其時,劉禪是很看透黃皓的,在劉禪的心中,黃皓只不過是一個趨走小人。
劉禪登上蜀漢皇位,諸葛亮在世期間,蜀漢軍政大權把持在諸葛亮手中,雖然諸葛亮鞠躬盡瘁,一心為天下百姓,江山社稷,沒有一點私心,諸葛亮在世,凡國事必親自過問,安排,完全沒有考慮劉禪作為皇帝應該有的權力,威嚴。諸葛亮病危時,按劉禪的意思,又安排好了個人身後蜀漢軍,政領導人選,在當時的蜀漢政權,諸葛亮代表的是先主劉備遺志,有絕對的權威,劉禪不能不從,但劉禪是有個人主見和想法的。只是鑑於國家形式,保留了個人思想,仍然走諸葛亮路線。
黃皓,一個宦官,足不出宮的太監,有多大膽量敢同位高權重的姜維抗衡,有人支援,給他膽量,這個人就是劉禪,劉禪放縱黃皓胡作非為,其實是利用黃皓髮洩個人情緒。劉禪寵信黃皓,公私不分,最終導致黃皓禍亂朝政,社會不和諧,讓蜀漢跑步奔向滅亡。
回覆列表
費禕去世三年後,衛將軍姜維被任命為蜀漢大將軍,大將軍一職等於就是蜀漢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手握全國兵權,之後姜維就開始了北伐,如同當年諸葛亮北伐一樣,姜維前後進行了十一次北伐之多,直到蜀漢滅亡的前一年,姜維還在北伐。
姜維雖然手握兵權,又官居大將軍一職,但是姜維並不敢過長時間待在朝廷,大部分時間姜維不是在外征戰,就是在外屯田,姜維之所以不敢像諸葛亮一樣,不打仗的時候就回到朝廷,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原因就是姜維因為看不慣宦官黃皓在進行弄權,因此向劉禪上書建議殺了黃皓,但是劉禪不同意,只是命令黃皓向姜維道歉,並沒有任何處罰黃皓的舉動,姜維見皇帝劉禪如此處理黃皓,同時又擔心黃皓會來報復自己,於是就離開朝廷到沓中屯田,簡單地說就是:姜維害怕黃皓會趁他在朝廷時陷害他。
黃皓只是劉禪寵信的一個宦官,姜維為何會如此怕黃皓呢?
首先要解釋一個誤區,不要總認為大將軍手握全國兵權,就沒有人敢對付他,這是錯誤的,因為兩個原因:
1、大將軍是國家的官職,即使身為大將軍也不能隨意調動國家的軍隊,調動軍隊仍然需要最高統治者的命令,姜維是大將軍,但是除了對外戰爭打仗之外,姜維根本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力,再說了,姜維的大將軍一職是皇帝劉禪任命的,如果皇帝解除了姜維的官職和兵權,那麼姜維什麼也不是,幾個普通士兵就能抓住他。
2、大將軍手中的兵權,那是國家的兵權,不是大將軍的私兵,士兵效忠的是國家,不是大將軍這個人,況且姜維雖然身為大將軍,也是不敢培養私兵的,那可是謀反,是死罪。
另外,姜維與諸葛亮有著本質的不同,諸葛亮是丞相領益州牧,又是輔政大臣,掌管了蜀漢的兵權和政權,皇帝劉禪只是國家名義上的象徵,所有的軍國大事都由諸葛亮一人決斷,諸葛亮北伐,就等於是蜀漢的國家意志,但姜維沒有諸葛亮的權力,姜維身為大將軍,但是沒有錄尚書事,沒有錄尚書事,也就沒有政治權力,政治權力那可是比兵權更高一級的權力,政治權力可以罷免姜維大將軍一職,只要姜維不是大將軍,那肯定會被黃皓陷害致死的。
姜維想通過正常的途徑,也就是向皇帝劉禪上書扳倒黃皓,但是劉禪沒有處理黃皓,反而是護著黃皓,姜維就看到從正常政治途徑是扳不倒黃皓的,因為有劉禪撐腰,也就是說在政治上,劉禪是傾向於黃皓的。
蜀漢晚期,錄尚書事掌握政治權力的三人分別是:樊建、董厥、諸葛瞻。這三人其實都反對姜維的北伐,尤其是董厥、諸葛瞻兩人,在政治上倒向了黃皓,他們甚至為了扳倒姜維,還與黃皓聯合起來,企圖以右將軍閻宇來代替大將軍姜維。
換句話說,蜀漢朝廷正在進行一場政治鬥爭,一方是董厥、諸葛瞻和黃皓,另一方是姜維,董厥與諸葛瞻想要扳倒姜維的目的,是想阻止姜維的北伐,因為他們認為北伐沒有用,反而連年勞民傷財,再這樣下去蜀漢會滅亡,而黃皓想要扳倒姜維的目的與董厥、諸葛瞻是不一樣的,黃皓只是想單純地報復姜維,因為姜維向皇帝上書明確表示要殺了自己,黃皓能不報復嗎?這可是性命之危機。
錄尚書事的另一人樊建雖然沒有與黃皓聯合,但是也反對姜維的北伐,也算是姜維的政敵,因為政治理念不同,所以姜維雖然身為大將軍,其實在蜀漢朝廷中是處於弱勢地位,如果姜維繼續在朝廷中待下去,那麼很有可能被董厥、諸葛瞻和黃皓以某種理由扳倒,就算是免了姜維的官職,也足讓姜維遭遇到毀滅性打擊。
政治鬥爭是非常殘酷的,身為皇帝的劉禪因為昏庸無能,造成了蜀漢朝廷晚期內鬥不止,同時重用奸妄小人黃皓,也足以說明劉禪重小人輕君子,皇帝不英明,朝廷就會烏煙瘴氣,各種政治鬥爭就會接踵而至,姜維有必要繼續待在朝廷嗎?萬一哪天皇帝劉禪聽了黃皓或者諸葛瞻等人的建議,把姜維給免職了的話,那姜維基本上就沒有活路了。
姜維是大將軍,唯一自保的辦法就是對外征戰或者在外屯田,因為只有這樣,姜維才能牢牢控制蜀漢兵權,姜維這樣做等於是讓自己在執行蜀漢的公務,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朝廷那幫人無法對姜維下手,或者投鼠忌器,因為姜維是公務在身,朝廷如果罷免姜維或者抓捕姜維的話,姜維可是同數萬士兵在一起,一個弄不好,就會造成兵變,這也是為什麼姜維只有待在外面的原因。
由於當時北伐幾乎遭到了蜀漢所有官員的一致反對,姜維也不敢再繼續貿然北伐,所以只能躲在沓中屯田,以躲過朝廷的迫害,另外,因為姜維帶兵在外,萬一有對自己不利的情況時,姜維還可以來一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以圖自保。
雖然董厥、諸葛瞻、黃皓等人是反對姜維的,但真正能決定姜維命運的人是皇帝劉禪,劉禪雖然能力有所平庸,但自從諸葛亮去世之後,好歹也掌控蜀漢朝廷29年,是可以自己做決定而不受制於人的皇帝,但是在當時,劉禪的諸多型度卻是取決於黃皓,至少在姜維看來,劉禪是寵信黃皓的,雖然一次兩次劉禪可能不會聽黃皓的意見處理姜維,但是姜維在朝廷中不可能不犯錯,一旦犯錯,黃皓就會設法在劉禪耳邊說姜維的壞話,那麼姜維的結局可想而知,所以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官職再高的權臣,其實也怕皇帝身邊的小人,即使只是個宦官,姜維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