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下古麒
-
2 # 智慧蓋爾2d0
沒辦法,兩難之間,沒有誰對誰錯,假如中國亡於日本,李戰略是對的,新疆丟了比亡國強,中國沒亡,李就錯了,所以不要爭論了。
-
3 # 弓目
李鴻章只管發家致富,海防,塞防礙李中堂屁事!只要有回扣。啥都行,都是賺錢的工具。啥教賣國?左宗棠死心眼,把胡雪巖也連累死了。李鴻章羨慕嫉妒恨,惱羞成怒,三百萬回扣打了水漂,狠死了左宗棠。所以中法戰爭打勝了,也讓李鴻章給“黒”了。割地賠款照舊,吃回扣照舊。
-
4 # 使用者7683406466421
簡單來講李鴻章是在總結了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大清是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的打擊下國門洞開割地賠款備受屈辱的,因此他認為,洋人之中所強悍者無不是駕船自海上而來,因此他經過簡單的判斷得出結論:今後威脅大清安全的主要來自東南海上,而陸地則相對安全穩定,因此建議朝廷把軍費和防務投入到對近海的防務上,而內陸西北則可以棄之不顧或者不以為意……
-
5 # 京寧話說歷史
1.當時中國陸疆和海疆同時面臨危機時清政府朝野上下的一場正常爭論。
2.李鴻章目光短淺,左宗棠深謀遠慮。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看,因左宗棠力主收復新疆,新疆還是中國的領土,左宗棠因此也成為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
6 # 告鳥之
李鴻章的想法是對的。清王朝的首都在北京,新疆確實是有些邊長莫及了。但近代以來最大危脅來自海上,外敵一旦登陸塘沽清政府就得考慮遷都,沒有海防,北京就沒戰略縱深。而新疆距北京遙遠,相對而言就不是那麼緊迫。
-
7 # 王祖蔭1
這個問題好像以前提過,本人也應邀回答過。清朝後期,風雨飄搖,有即將壽終正寢之態。最明顯的是,沒錢了!列強四面進襲咋辦?李鴻章說當然保住精華,即關內18省。這需要加強海防。左宗棠說,你蠢,丟了新疆,”藩籬盡失”,關內守得住嗎?陸防不可怠。朝迋合議、都有理。但沒錢兼顧。左將軍你自籌軍需西征吧。於是左宗棠開始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主帥自籌軍費討伐外敵內賊之壯舉。居然收復了中國這一塊近1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實在是可歌可泣,功炳千秋。
-
8 # 甬城阿斌
李鴻章認為國家財政只這麼點錢,要東西兼顧不現實,同時也認為新疆沒有什麼用處,不急於收回,應集中財力搞海防,從後來的實際情況看,他的認識有很大偏差。
一、新疆一失,陝甘便大受威脅,正如左宗棠所說,雖欲閉關(指玉門關)自守,勢有未能。因此新疆是非收復不可的,即使砸鍋賣鐵也要辦這件事!否則,丟失了六分之一的領土,就成了千古罪人!
二、新疆收復後,塞防海防之爭就不存在了,按理說中國可以集中財力搞海防,建立一支強大的海、陸軍,有效地阻止敵人從海上侵犯。但事實如何?在甲午戰爭中,北洋陸軍一敗塗地,北洋海軍全軍覆沒!這說明:即使放棄塞防,也搞不好海防,反而白白丟棄了新疆!可見問題不在於塞防海防之爭,而在於當政的人是腐敗還是英明!1949年共和國初創,各方面都很困難,就因為以毛澤東為首的領導集體英明,短短十幾年內,東面出兵到北韓抗美,南下幫助越南抗法,西面又大破印度軍隊,保障了邊界安寧,塞防海防都搞得象銅牆鐵壁一樣,誰敢覬覦?晚清政府已經爛透了,無論怎麼也搞不好!
-
9 # 陳悅漫步海邊
大背景:西域待定、東南告警
北洋大臣李鴻章、船政大臣沈葆楨,均看到了日本對中國的野心,認為應該急速加強海軍建設,防範日本。
而與此同時,陝甘總督左宗棠已經基本平定了西北迴亂,目睹中亞浩罕國軍官阿古柏強佔新疆南部的情況,左宗棠準備揮師規復。
李鴻章的意見
海防建設需要大筆經費,而倘若陸路出兵新疆,必然也需要大筆經費,二者似乎無法兼顧。以李鴻章、沈葆楨為代表的一派,認為目下的危機在於海疆,於是上奏持海防為重的觀點,其主要的理由是“新疆不復,於肢體元氣無傷;海疆不守,則腹心之大患愈棘”,認為對待新疆可以不出動大軍,而是採取招撫,使之稱為藩部,由此騰出經費迅速加強海防。
左宗棠的意見
陝甘總督左宗棠的意見則認為新疆的緊迫性遠遠高於海防,認為新疆是蒙古的門戶要害,蒙古則是京師的屏障,如果內陸方向不守,京師同樣也會受到威脅。
清政府的決策
-
10 # 滄海拾遺錄
19世紀70年代的清末海防與塞防之爭,本質上並沒有走極端,以李鴻章為首的海防優先派和以左宗棠為首的塞防優先派出發點都是為了維護大清的國家安全和核心利益,只是著眼點和考慮重點不同而已。李鴻章認為東部沿海關係到朝廷門戶安全,主張著重發展海軍,拒敵於國門之外,但考慮到朝廷經費實在有限,因此主張放棄與朝廷核心地帶較遠的新疆。下面就海防與塞防之爭簡要地分析一下。
“塞防優先”還是“海防優先”?清廷展開大辯論19世紀60年代,中亞浩罕汗國派遣軍官阿古柏入侵新疆。此時清王朝正集中力量對付帝國東部和東南部的太平天國運動,無暇顧及西部邊疆,阿古柏趁機糾集當地力量攻城略地,成立了哲德沙爾汗國(1865-1877年),史稱“阿古柏之亂”,沙俄也趁亂取得伊犁的控制權。
在平息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清廷終於騰出手來處理威脅帝國安危的其他事項。考慮到清廷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新疆的控制,是否武力收復新疆已是迫切需要討論的議題。1872年,左宗棠上奏朝廷,表達了收復新疆的意思。第二年春,他又針對當前的敵我形勢,明確地提出了收復新疆的具體方案。並指出,要抵禦沙俄,必先穩定新疆,欲收復伊犁,必先收復烏魯木齊。烏魯木齊形勢穩固後,就可明示俄國,伊犁寸土不讓。而同一時期,1874年,日本入侵中國臺灣地區,這就使得東部沿海防禦問題凸現出來。在這種形勢下,清廷展開了一場關於塞防還是海防優先的大辯論。
以直隸總督李鴻章為首的多數派主張放棄新疆,認為新疆不復,於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腹心之大患。還認為即使勉強收復新疆,將來也斷不能久守,且以目前朝廷之力,實在不能專顧西域。左宗棠力排眾議,據理力爭,指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兩者何者為先,要看輕重緩急之分。並進一步分析了當前形勢,指出平定西域可穩固陝甘,拱衛京師,實為長久之計,當務之急。正在兩派相持之際,時任大學士、軍機大臣的文祥力挺左宗棠,認為應先解西域燃眉之急,待塞防穩固之後,再開展海防建設。最終在文祥的推動下,清廷下令武力收復新疆。
收復新疆雖耗費驚人頂兩個半北洋水師,但意義重大截至1878年,清軍擊敗阿古柏,控制新疆大部,軍費就已達2670萬兩;其後剿滅殘餘力量,並駐軍威懾沙俄軍隊,督促其歸還伊犁地區直至1881年中俄簽訂《伊犁條約》,清廷又投入軍費2560萬兩,共計軍費5230萬兩,而1888年成軍的北洋水師耗資也不過2000萬兩白銀左右,耗時6年多收復新疆花費可建設兩個半北洋水師,軍費耗費不可謂不大。這也是當時李鴻章等人力主海防優先的考慮因素,想把有限的軍費盡快鞏固海防,但左宗棠說得很對,塞防和海防都很重要,但新疆收復需要儘早,一旦錯過時機,難上加難。如果丟失新疆,讓外國勢力直逼陝西甘肅,就會對京師和大清核心地帶造成威脅,丟失領土難以向天下人交代。
再說新疆收復鞏固後,沒有後顧之憂,可以騰出時間精力軍費著重充實海防,事後看來,左宗棠考慮得更加深遠全面,乃是長久之計。
回覆列表
題主問的應該是關於清末的新疆主權問題,在阿古柏叛亂髮生之後,因為當時清朝國力有限,國家財政就這麼多,不可能同時搞海軍建設與收復新疆兩件事情,於是清朝朝廷便對於這個問題產生了一次辯論,一方是塞防派,認為應該收復新疆,打壓叛亂,這一方以左宗棠為首,而另一方為海防派,認為國家應該將關注的目光放在海上,加強海防實力,這一方以李鴻章為首。
李鴻章認為海防塞防兩者“力難兼顧”,以“海疆備虛”為由,奏請朝廷暫罷西征,放棄塞防,建議“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這就相當於主動放棄清政府在新疆的主權,拱手相讓,而這在左宗棠看來就是有悖祖法的,他指出西北“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認為放棄新疆不僅僅只是如此簡單的事情,這相當於是在向列強示弱,覺得中國已經無力再顧及邊界事務,會加劇列強對中國的覬覦之心,這從長遠來看也是不利的。
從雙方的立場來看,雙方都沒有錯,畢竟兩者都是刻不容緩的事情,畢竟錢就這麼多,如果投向了塞防,新疆是收復了,可是海防卻上不去了,到時候列強從海上過來就沒有歷史與之對抗。而如果將錢投入了海防,新疆問題就得不到解決了,到時候新疆必失,徹底的失去了清朝在新疆的主權。如果真要怪的話,就只能怪晚清政府自己不爭氣,沒有足夠的錢去顧及兩者。
當時的當權者正是慈禧,慈禧這個時候也犯了難了,看了左宗棠和李鴻章的奏摺之後,她也很清楚兩者的重要性,但是國家的財政卻讓她捉襟見肘,沒錢還真不是個東西啊。這個時候,她還是選擇中庸平衡,一方面,命左宗棠督辦新疆軍務,收復失地;另一方面派李鴻章督辦北洋、沈葆楨督辦南洋海防事宜。只不過,錢還是那麼多,卻分成兩份用,其餘的便讓手底下人自己去想辦法了。
最後的結果也頗令人滿意,左宗棠抱著戰死沙場之心,抬著棺材來到新疆,最終圓滿完成任務,成功的收復了新疆。而另一邊李鴻章等人也使勁渾身解數大搞海防建設,也是辦的有聲有色,風生水起。
所以說,光從這場論戰來看,海防派和塞防派都沒有錯,都是有著充分的理由去支援自己的論點,不過在這個問題上,慈禧也充當著一個重要的角色,使得兩個目的同時達成,雙拳出擊,二者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