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新解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剌太師也先遣使2000餘人貢馬,詐稱3000人,嚮明朝中央邀賞,由於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按實際人數給賞,並減去馬價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就製造釁端。也先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內地騷擾。

    此時明朝皇帝的老師宦官王振作惡,開始只是派兵應對也先,後來煽動英宗親征。明正統十四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鈺據守北京,然後和王振率官員100多人,帶領50萬大軍從北京出發。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等護駕從徵。

    大軍經居庸關出長城,到宣府向西去到大同。計劃從大同北上,與瓦剌在明帝國邊境決戰。明軍剛到達大同,獲得太監郭敬的密報,得知瓦剌已做好準備。此時天氣已經開始轉涼,其實中國每次出征草原,一般會選擇春天出發,避免冬天天氣太冷,無辦法補給。明軍立即從大同班師,開始時直接向南走經過王振家鄉蔚州,半路改變主意,改經宣府會居庸關。50萬大軍途中已經浪費大量時間。

    明軍派吳克忠與朱勇率領的兩部大軍共五六萬人斷後,但在在鷂兒嶺慘敗全軍覆沒。明朝大軍到土木堡時,王振突然要求安營紮寨,而此時離懷來城只有十里路,只要趕入城就沒事了。其實王振要等他的私人物品,變成明軍當晚就被瓦剌圍。郭懋帶領明軍打了一夜的仗才頂住瓦剌軍的攻擊,之後也先偽裝詐降,想等懷來城的軍隊救,而王振便下令讓軍隊前進,結果明軍大敗,英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明軍總共50萬,全部是精銳,而且明軍是有火槍的,瓦剌軍後來圍北京時,只有1萬多人,根本上明軍不可能輸的,但是每一步都指揮錯誤,得到了這次的土木堡之變。

  • 2 # 炭子衝卯刀

    也許是天命吧,前兩朝是仁宣盛世,而在英宗的教育問題上也有一定的瑕疵,他親近內侍王振,且並無經韜偉略,安國治邦之志。早年間張太后在,王振不敢肆意妄為,張太后去世後,他終有了實現報復的機會。那時三楊已經垂暮,恰逢蒙古也先來犯,他鼓動皇帝去土木堡御駕親征,大臣勸不得,後來情報探得也先大軍連戰連捷,王振害怕帶著十萬大軍班師回朝,還要去他家鄉炫耀下,又怕踩了老鄉的莊家(典型的沒事找抽型)。耽擱了最佳的撤退路線和時間,然後駐紮在土木堡,幾乎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被樊忠錘殺,亦不能平民憤。後由其侄子代其受凌遲之懲。

    英宗並不是個不分是非的人,並且很宅心仁厚。對於王振的問題,他很自責,他也怪大臣不能告訴他事情的真相。他能在蒙古活下來,並且還能回到明廷就說明了一些問題。連蒙古人都死心塌地的對他好。只是識人不明,包括後來的石曹。他是個好人,對國家卻沒有什麼好處。

  • 3 # 北風hxn

    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瓦刺,結果在土木堡兵敗被俘。成就了大明建國以來第一場對外戰爭的大敗。此戰傷亡十萬以上,大明帝國的精英遭到一場血洗。

          將帥無能,累及三軍。

          朱祁鎮大軍出發時,大同守將西寧侯宋瑛和總兵武進伯朱冕5萬大軍在陽和口與也先的3萬騎兵發生了大規模野戰,然而明軍全軍覆沒,這兩位侯爵伯爵也以身捐國。宋瑛和朱冕都是開國功臣之後,他們可不是什麼紈絝子弟,他們一直在軍營中打磨,熟悉軍事,然而就是這樣的將領也在野戰中全軍覆沒,可見這時的大明軍隊已經不是朱元璋時代的百戰雄師了。

          可惜明英宗對這個危險的訊號全然不顧。行軍到宣府時,隨軍大臣極力請求皇帝駐紮在宣府。駐紮宣府其實是最好的選擇,一來這裡有雄關鎮守,佔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二來中原王朝歷來都是以步兵為主,若以步兵孤軍深入,與敵騎兵對抗,必然被動挨打,如遭遇狼群一樣,被反覆撕咬。正是追不上,逃不掉。

          一心效仿先帝,立功心切而又不懂軍事的朱祁鎮那裡聽得了這些勸告?

           添油戰術,駐兵死地。

           接近土木堡,發現有瓦刺也先軍隊跟蹤咬尾。於是派出吳克忠迎戰,這吳克忠是蒙古降將,精通騎兵戰術,帶領了一支3萬人左右的騎兵部隊去攔截尾隨的瓦刺軍隊。結果不久後就有噩耗傳到明英宗耳裡,吳克忠數萬騎兵全軍覆沒。

          朱祁鎮還不甘心,再派老將朱勇領騎兵4萬去攔截瓦刺軍,朱勇是明英宗最後的希望,他曾經隨著朱棣北伐蒙古,經驗豐富。可惜監軍劉惜輕敵冒進,朱勇被迫跟隨,結果一起進入了瓦刺早已準備的埋伏圈,結果4萬精銳再來個全軍覆沒。就這樣,瓦刺的也先部憑著3萬騎兵,打贏了3場大戰,斬殺了大明十多萬精銳部隊。   

    這是典型的添油戰術,一個毫無指揮經驗的皇帝胡亂指揮的結果。經過這兩場戰鬥,朱祁鎮身邊的精銳所剩不多,騎兵幾乎盡失。

    可怕的是接到探子來報,前面不遠河流區域有一支兩萬左右的瓦刺騎兵攔住去路。 

    朱祁鎮馬上蒙圈了,驚魂之下發現不遠處有一個小山崗,於是馬上決定全軍退守小山崗上。——這個地方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也是數萬大明軍官魂歸之地。因為,這是一個軍事上的絕地——沒有水源。

    沒有水,一天都受不了,三天人就會口渴而亡。瓦刺本來對這個防守嚴密的小山崗也無可奈何,可是現在正是八月,驕陽似火,明軍隨身帶的水很快就喝乾了。總不能被活活渴死吧?於是移軍去附近的河流取水。在移動過程中軍陣還保持嚴密,但到了河流附近,口渴難耐計程車兵再也不能保持陣型了,亂做一團,瓦刺軍隊趁此機會馬上發動進攻。

    很快屍橫遍野,餘下下的和明英宗跪地投降。這些人在餘生中也是為奴為婢,也不知有多少人能再踏回大明國土、家鄉的土地。

     

     

  • 4 # Z先生評說歷史

    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兵敗,被瓦刺活捉,個人結合史料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一窺究竟:

    一、皇帝親征非本人所願。

    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瓦刺首領也先發起戰爭。蒙古騎兵分為四路,從四個不同的方向對大明帝國分別發動了進攻。其中第一路攻擊遼東,第二路攻擊甘肅,第三路攻擊宣府,最後一路由也先自己統領,攻擊大同。明朝將領節節敗退,戰爭就此全面爆發。

    大同前線的敗報不斷傳到北京,大家注意,並非是皇帝本人所願,而是在大宦官王振,也就是皇帝的老師的慫恿、煽惑、挾持下,皇帝發起了親征。這個王振還真有這個能量,當時明英宗寵信宦官王振。張太后病逝,元老三楊或死或貶,王振更加擅作威福,無所忌憚,竟盜走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禁內臣干預朝政所立之鐵碑。從此,大權獨攬,廣植私黨,使其侄王山為錦衣衛指揮,王林為錦衣衛僉事,其黨羽個個升官進祿,飛黃騰達。他又排斥異己,陷害忠良。

    是皇帝身邊的宦官王振,一個不會打仗卻想打仗的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把皇帝拉了過去,為自己施展所謂的才能加足砝碼。

    二、作戰準備一塌糊塗

    涉足過軍事的人都明白一個基本的軍事理論:戰爭打的是經濟。所以充足的後勤準備和保障才是一場戰爭能取得勝利的根本。我們看一看土木堡之變前的準備:1449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鈺據守北京,然後和王振率官員100多人,帶領東拼西湊的20萬大軍從北京出發。那你們知道七月中旬才接到邊關發生戰事的情報。也就是從決定皇帝親征到部隊出發,用了不足5天的時間,那能準備個毛啊,也為這次出征失敗埋下了最大的伏筆。

    三、作戰指揮者是門外漢,典型的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支軍隊的實際指揮者是誰?皇帝大人嗎?不是,對了,就是大部分心裡的那個名字:死太監王振。

    在夢境中的王振是始終天真地認為,只要大軍出發,看見敵人,一擁而上,就能得到勝利。二十萬大軍就在這個白痴的引導下,沿居庸關、懷來,向大同挺進,而前方等著他們的,是死亡的圈套。

    八月一日,大軍來到了大同,但王振在聽了敗將郭敬的戰爭彙報後,慫了,司禮監王振,也就是個奴才。他決定班師回京,先由紫荊關入京。結果到八月三日,走了五十里,隊伍突然停了下來,然後接到命令,所有的部隊立刻轉向,回到大同,沿來時的居庸關回京。原因竟然是王振怕士兵踩壞土地裡的糧食,據說,那些地都是他的。

    好吧,八月十日,來回折騰士氣低沉的大軍到達了宣府。這時也先的部隊發起了進攻,設伏全殲了朱能五萬的後衛部隊。

    三天後,明軍趕到了土木堡,只要進入二十五里外的懷來,就沒有後續的事了,結果這位太監為了等自己的一千多輛車,大軍沒有進城。

    十四日夜,也先突然發動攻擊,明軍促不提防,全軍敗退,但由於人數眾多,也先不敢過於深入,明軍於是趁此機會結成緊密隊形,並挖掘壕溝,準備長期作戰。八月十五日,也先突然派來使臣,表示願意和談,王振十分高興,立刻派出曹鼎參與和談,此時,似乎是為了表示誠意,也先的軍隊已退去。面對這種情況,熟知兵法的兵部尚書鄺埜冷靜地進行了分析,他認為這是也先軍隊的詭計,不能輕信,應該固守待援。

    也就在這個時刻,王振卻命令“大軍立刻越出壕溝,馬上轉移!”

    不出鄺埜所料,大軍出發僅三里,已經消失的也先軍隊就出現了,“鐵騎揉陣而入,奮長刀以砍大軍”。經過長期奔波,被王振反覆折騰得士氣已經全無的二十萬大軍終於到達了極限,並迎來了最後的結局——崩潰。

    二十萬大軍潰敗,五十餘位大臣戰死,皇帝大人朱祁鎮被活捉,當然,最應該死的王振也死了。

    八月十六日,快馬加鞭的訊息傳回北京。

    至此,這場糊塗、恥辱的皇帝親征結束。

  • 5 # 一蓑煙雨任平生xy

    土木堡之變發生在正統十四年。此時的朱祁鎮,由於原先掌政的其祖母和三楊老臣相繼離世,已經親政的明英宗正值二十多歲,難免年輕氣盛。當時,蒙古的瓦刺時不時的派兵騷擾中原,做為皇帝的朱祁鎮難免對瓦刺放肆的侵略行為心生不滿。為了有效打擊瓦刺,毫無任何帶兵經驗的朱祁鎮竟然想仿效其父來了一個御駕親征,想借此展露拳腳,樹立威信,揚立國威。

    儘管當時大臣們都反對,但是獲得朱祁鎮崇信的宦官王振為了阿諛奉承,就繼續慫恿皇帝出征,朱祁鎮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

    古人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可天公不作美,大雨連綿,朱祁鎮就動了撤軍的想法,宦官王振卻建議繞道蔚州再班師回朝,因為王振老家就是蔚州,他想帶著皇帝在父老面前溜一圈,以便顯示自己“衣錦還鄉,”然而正是這樣的愚蠢建議導致了明軍的悲劇,宛如無頭蒼蠅一般的二十多萬明軍,就這樣在土木堡成為了瓦刺虎狼之師的枕邊肉,他們利用騎兵優勢,圍困住了臃腫的明朝軍隊,繼而切斷了水源,直接導致明軍軍心渙散,朱祁鎮組織了幾次突圍也均以失敗而告終。數日後,瓦刺發動了總攻,明朝精銳幾乎損失殆盡,跟隨親征的文武大臣,大多死於亂軍之中,明英宗被瓦刺士兵逮個正著,做了俘虜,歷史上稱“土木堡之變”。

  • 6 # 火哥小都

    明朝與周邊少數民族之間衝突越演越烈,其中最讓人們記憶深刻的就應屬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是一場明朝與北邊蒙古之間的戰爭,明朝50萬人馬被蒙古3萬鐵 騎屠殺殆盡,慘烈程度在中國歷史上十分罕見。

    1447年,蒙古瓦剌“太師淮王”派貢使2000進京朝貢,卻詐稱3000人以騙取朝 廷賞賜,還提出了明蒙聯姻的要求,這些要求都遭到明朝大太監王振的拒絕。 以此 為藉口,親率三路南下大軍進人明朝北疆大同、遼東以及宣府。

    瓦剌軍勢如破竹, 連破塞外諸軍事堡壘。在諸路敗報頻傳之時,年僅23歲的明英宗在王振力勸之下決 定親征蒙古瓦剌。1447年陰曆七月十七日,英宗帶著王振以及臨時組建的50萬大軍出征塞北。在此之前,朝廷大臣紛紛勸阻英宗皇帝千萬不要“御駕親征”。

    因為僅 僅幾萬敵寇,犯不著皇帝親自出馬。但是,英宗卻想效仿自己的祖宗太祖、成祖那 樣跨馬出征,不顧大臣的勸阻執意出征。加上王振想要抓住機會立大功以樹立威信 的心理,力勸英宗出征,這也更堅定了英宗親征的信心。

    浩浩蕩蕩五十萬大軍出發,朝廷之中三分之二的官員隨駕出征。 八月抵達大 同,瓦剌部見狀佯裝避去,實際是想要誘敵深入。王振在太監郭敬的勸導之下決定 退兵。13天之後,明軍退至懷來以西的土木堡,被追擊而來的蒙古瓦剌軍幾面圍 攻,明軍幾十萬大軍在飢渴交迫之下,潰不成軍,幾乎被屠殺殆盡。

    明英宗被瓦剌 軍俘虜,王振被殺。明朝50萬大軍在蒙古瓦剌三萬鐵騎面前毫無招架的能力,從常理說即使是採取 人數戰術,也不至於敗得如此之慘烈,但是明朝軍隊卻敗了。 這其中原因也錯綜複雜。

    首先,明朝出征的50萬大軍是在倉促之中組建而成,毫無戰鬥力可言。更何況 在長達一個月的行軍旅途之中,沿途隨行役夫十多萬,軍隊補給不足,從出征的第 一天開始,大軍內部就陷入了混亂之中。毫無戰鬥力可言的50萬明朝大軍在面對經 年累月從戰爭中走出來的蒙古瓦剌鐵騎時,毫無抵抗力可言。

    第二,從雙方領導人而言。明太祖、明成祖一生戎馬,屢經戰陣,而明英宗僅 僅是金籠貴鳥,哪裡見過真戰場,在指揮軍隊上毫無經驗。真正指揮明軍的太監王 振,出身社會底層,根本沒有多少文化知識,也沒有軍隊實際指揮經驗。

    在作戰過 程之中,王振還一意孤行,為了一己私慾改變了軍隊撤退路線,本來明朝大軍應該 經大同由居庸關回北京,而王振想要衣錦還鄉顯擺一下,就決定改道由紫荊關入 京。 疲憊不堪的明朝大軍又驚惶退走,在到達距王振的家鄉蔚州40裡之時,他又決 定改道仍從居庸關入京。

    如此反覆折騰,軍隊行程拖了八天之久,使得瓦剌軍直追 而上,在土木堡消滅了 50萬明朝軍隊。瓦剌軍首領卻是善於用兵、懂得心理戰之 人。在土木堡一戰之前,他就先截斷了明軍的水源,使得50萬明軍飢渴交迫,亂成 一團。

    同時為了麻痺明軍,還假意講和,在明軍鬆懈下來的時候再大舉進攻,此時 的明軍已經毫無抵抗力,任人宰割。第三,明朝軍隊領導集團內部混亂不堪,大部分將領因為反對皇帝親征,遭到 王振的迫害,許多善戰的將軍、將士敢怒不敢言。

    土木堡之戰,毫無疑問,是一件偶發性事性,戰略戰術上的失誤使得明軍50萬 大軍全軍覆沒。

  • 7 # 輪臺戍卒

    明英宗為何在“土木堡之變”中被擒,有各種說法,有的說綜合實力不行,有的說宦官誤國,有說皇帝昏庸。大體宦官誤國、導致舉措失當,能戰之將沒有發言權,最終崩潰,徹底失去秩序的龐大軍隊如同綿羊,任人砍殺甚至自相踐踏。

    一、遺蹟猶在,英靈供奉於祠

    我在土木堡一帶生活過過很長時間,近水樓臺的原因我做了一些相關調查,土木堡之戰遺址親自去考察過,土木村裡顯忠祠去祭拜過,往南十幾裡當年明軍取水的洋河也親自考察過。往東約20裡是當年的懷來城,如今已因修建官廳水庫淹沒於水中。

    二、指揮混亂,良機多次錯過

    眾所周知的一些過程不再贅述,當時因為大太監王振的原因繞圈耽誤了行程,大軍行至宣府之前蒙古軍隊攝於明軍數量和明軍當年橫掃大漠的餘威,只是尾隨不敢輕易進攻。

    試探性進攻:到宣府看清明軍組織混亂派軍進攻,明軍派成國公朱勇帶數員大將五萬軍隊迎擊,結果全軍覆沒,成國公是明朝最高爵位,而朱勇又是將門虎子,朱棣手下最牛二位將軍之一大將朱能的兒子,可想而知得知此戰如此慘烈的明軍第一選擇應該是全力向下一個較大的懷來縣治所懷來城進發,利用城池固收;第二選擇,再派戰將領軍斷後或者迎擊,主力繼續向懷來撤退。

    可是弔詭的是大軍到達土木堡竟然休整?北京至張家口一帶內外長城之間散佈的村落大都以某某堡命名,這是邊境混雜地區特殊的自保型式,土木堡僅是其中較大的村鎮而已。土木堡向東大約20華里而已,約3-5小時即可到達。而且此時朱能5萬人覆沒的訊息早已傳來,為什麼沒有加把勁向前走走?而是停留在土木堡過夜,結果遭受包圍,大部隊進不了堡子,根本裝不下這多人,水井也不夠用。軍隊在外圍用車輛、土圍子自保。僅僅兩天就斷水了,先後派出幾批人向南約10華里的洋河去取水都被敵軍打回來啦。斷水是致命的。

    堅持幾天終於崩潰,大潰散人越多反而越不利,失去秩序甚至互相踐踏,都拼命往八達嶺方向逃。只有少數將領帶有組織的軍隊突圍了。

    亂軍中根本找不到皇帝。即使找到了也難靠近,即使靠近了成建制有組織的軍隊都是小股連排營級別的,也很難突圍。戰陣核心中確實有人奮力找尋皇帝可惜混亂中人擠人,其中王震被找到擊殺了。

    三、名曰戰爭,實似屠殺。

    看這一戰有多慘烈!我沒查資料憑記憶說的,人數什麼的可能不準確。火器、盔甲丟的滿山遍野,戰後收斂以十萬計。省部級以上高官或將領陣亡100多人,相當於全國軍隊總司令、參謀長和相當於上將的死亡十幾個。

    其中包括兵部尚書鄺埜、 戶部尚書王佐、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能等大批高階軍臣,要知道尚書是部門一把,戶部尚書在明朝為百官之首。

    甚至連剛從越南戰場凱旋的名將張輔也死在此戰(他是朱棣朱張二大將裡張玉之子也是公爵),這位張輔可是明朝軍隊能打仗的明星級將軍。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軍委主席、國防部等四個正部長、兩員明星級上將、100個省長和中央委員或同級別將軍,一戰全完。這樣慘烈的失敗,皇帝不被俘虜或者被殺才奇怪呢?

    四、大潰敗對比

    對比北宋高粱河之戰,也是數量龐大軍隊的大潰敗。太宗皇帝中箭跑了,但是連五六十歲的趙普、投降的吳國君王錢弘俶、侄子趙德芳等老人或文臣都安然無恙。很大原因這是正在打仗打不過的潰散,相當數量成建制軍隊還有抵抗。而土木之變是被圍缺水乾渴至極的絕望之下的潰敗,和激戰中潰敗完全不同。

    總結來說,宦官當權瞎指揮路線隨便換、皇帝貪玩把行軍當兒戲、用人失當放著張輔等人不用卻用宦官等等原因

  • 8 # 齊君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明朝當時國力已經有點大不如前了,但是還是有著一幫眾多的小弟 每年這些小弟都會給明朝進貢。可是其中一個小弟瓦刺由於隨著國力的上漲開始不服明朝,不想再做明朝的小弟了,每次給明朝進貢的東西都會缺斤少兩,而明朝不想和這幫蠻夷爭討,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隨著瓦刺連年這樣,明朝無法再忍了,於是大斥瓦刺,瓦刺就等著這個機會,於是以明朝撕毀合同嚮明朝分為四路大軍宣戰。明朝防備不及時,被瓦刺連連攻陷。而此時王振為了壓服滿朝文武,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幾天之後,明朝率領50萬大軍反攻,但是由於自己沒有合理的戰術,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物質裝備等資源奇缺,將士們忍飢挨餓,導致將士們戰鬥意志消沉。而對方則是枕戈待旦,蓄謀已久。所以這場戰鬥明軍必敗。由於土木堡之變,明軍徹底損失慘重,國君被俘,差點有著滅國的危險。

  • 9 # 無氣倒被人欺

    明英宗為何在"土木堡之變"中被擒?按照大明史書上面的說法是皇帝重新太監王振,,受王振的慫恿,御駕親征的過程中,王振亂指揮造成明朝大軍被瓦刺部伏擊導致的。

    土木堡之變的後果:明朝的制度在土木堡之變後就走到偏道上了。明朝本來是皇權,勳貴武將,文官三者制衡。土木堡之後就文官勢力開始大擴張,明後期的政治格局基本上變成皇權和文官兩者對立了。皇帝為平衡權利只有兩個辦法:一是加強自己的力量,也就是直接派太監和文官爭權。正德天啟都是如此,正德還可以拉攏武將。二是挑動文官內鬥,掀起黨爭而從中平衡。嘉靖萬曆都是如此. 文官徹底從根本上打斷武將的脊樑,制定標誌性的巡撫領兵的“祖制”的就是于謙此人。

    土木堡之變的重大疑點:1.明朝永樂時期,置天津及通州左衛倉,且設北京三十七衛倉。益令天下府縣多設倉儲,預備倉之在四鄉者移置城內。而且從北京到宣府一路,就有七個大型糧倉,分別是,新開口堡倉、張家口堡倉、西陽河堡倉、萬全右衛倉、萬全左衛倉、渡口堡倉、李信屯堡倉,儲備著明朝的“作戰軍糧”,這七個大型糧倉皆是由兵部直接排程,但是在北伐期間,七個糧倉居然沒有一顆糧食增援“缺糧”的北征軍,後方負責後勤的是兵部侍郎:于謙!而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土木堡慘案後,代理兵部尚書于謙僅用六天時間,便將七個糧倉裡所有糧食盡數運至京城,效率反差之大耐人尋味. 2.明軍六師從大同往懷來走的一路上,蒙古人尾隨追擊,為什麼這一路駐紮的明軍,比如大同的郭登、宣府的楊洪,都沒有出來阻擋,而是眼睜睜看著蒙古軍隊追著皇帝打,不救皇帝,是什麼罪,他們不清楚?最奇怪的是,郭登、楊洪等人事後不但沒事,反而加官進爵了?這是怎麼回事?最符合邏輯的推測是:楊洪早就算到皇帝、王振及文武官員們根本回不了京城!所以楊洪等人才敢於不救駕。而如果新皇帝要追究他的不救之罪,不僅有朝廷重要官員出面保他,而且還會加官進爵。後來果然是這樣,新皇帝想要追究楊洪的不救之罪,果然有朝廷重要官員出面保他,並給楊洪加官進爵。而這個人是:于謙! 縱觀整個“土木堡之變”有一個人:于謙!始終貫穿於其中。明英宗大軍出征,負責後勤的兵部侍郎于謙為什麼沒把大軍所需的糧草運到前線大軍?事後兵部也沒有一個人因拖延運糧而被問罪?不救皇帝的邊軍將領也沒有一個人因此獲罪,反而能在於謙的保護下加官進爵?而這些人都是主政山西十八年的山西巡撫于謙的部屬!透過土木堡之變,留守文官們一舉做掉了壓在他們頭上的三座大山(強勢皇帝、強勢太監、武將勳貴集團),迅速搶佔了他們留下的政治真空地帶。皇帝直轄的中央軍隊(三大營)被文官們“改革”,景泰時﹐兵部尚書于謙對京營編制進行改革,從土木堡逃回來的三大營十幾萬人中選精銳十萬。分十營團練﹐以備緊急呼叫﹐稱十團營。十團營由總兵官一人統領﹐兵部尚書或都御史一人為提督,監軍一人。各營分設都督﹐號頭官﹑都指揮﹑把總﹑領隊﹑營隊等官。京營規制至此一變。從此,皇帝的軍權被剝奪,武將勳貴被邊緣化,軍權徹底落到了文官集團的手中,皇帝再也不能直轄軍隊了。十團營首任提督就是兵部尚書于謙兼任。之後文官集團再在制度上做手腳,創立巡撫領兵制度,巡撫領兵制度從根本上斷絕了武將靠自身軍功發展成起足夠勢力的可能,以堅決防止武將集團東山再起!而巡撫領兵制度就是景泰年間由於謙確立的。 文官們創立的巡撫領兵制度則徹底打垮了勳貴武將的勢力,導致明朝文官集團徹底做大,幾乎架空了皇權。文官集團在土木堡之變前就掌握了輿論和行政大權,在土木堡之變後,又掌握了軍事大權,可謂一手握著筆桿子,一手握著槍桿子,皇帝都可以隨便欺負,平民百姓就更別說了,天下還有誰可以與之抗衡?

    回首明英宗為何在"土木堡之變"中被擒?這個問題,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因為大明的官僚集團把明英宗給出賣了。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明英宗以為敵人是草原上的瓦刺部落,實際上卻是來自內部,這也是明英宗後來能鹹魚翻身,馬上就剮了于謙的緣故!

  • 10 # 某刀電動車垃圾中垃圾

    土木堡之變的起因: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也先遣使2000餘人貢馬,詐稱3000人,嚮明朝邀賞,以次充好虛報數量,(因為也先大致上或表面上統一瓦剌)改變較為公平的互市,開始勢力膨脹勒索,明朝肯定不吃這一套,要求嚴查數量按實際質量賞賜。這樣雙方就有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勒索不行就改為明搶。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7月也先派三路大軍進攻明朝調起戰端。其中右路進攻甘肅左路進攻遼東中路有野先率主力進攻大同。大同邊境ba敗報不斷傳到北京,朝廷震動。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蠱惑下御駕親征,朝廷六部內閣大臣皆不同意,但不起作用。

    1449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鈺留守北京,然後和王振帶領約20萬大軍(號稱50萬)從北京出發。英國公張輔(張玉之子 四朝老臣 靖難安南征伐蒙古)、成國公朱勇(朱能之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等文武百官護駕出征。他們很多人都沒有再回來,尤其可惜的是張輔這位沙場老將沒有得到善終死在亂軍之中,這也許也是做將軍的宿命吧。

    而也先在大同擊敗明軍,明軍損失慘重大同鎮守太監在敗軍當中逃脫(此人後來,見到大太監王振誇張地說出了也先部隊的恐怖戰鬥力好像都是什麼刀槍不入的妖魔鬼怪)。也先部隊這時士氣高漲磨刀霍霍,準備進攻北京。當情報傳來,明軍出動50萬大軍,也先摸不透這支部隊的真實實力故而派出多隻偵查騎兵偵察這支龐大的明軍主力部隊的動向和真是實力。

    明軍,這時的真實狀況是50萬大軍短短準備了20天左右就出徵。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隻明軍主力部隊不知也先部隊的真實實力,也沒有充分的準備。不明白自己的真實實力,這隻明軍已經沒有明成祖朱棣時的強大戰鬥力。那種可以和蒙古騎兵,正面肉搏的實力。

    再說說雙方的指揮官也先vs朱祁鎮(實力是王振),在指揮作戰上,這水平差距應該是拳王和一個小學生的差距吧!

    皇帝御駕親征明軍計程車氣應該非常高,但是在王振這個太監的指揮之下行軍路線毫無章法毫無意義的隨意更改,士兵在長時間無意義的行軍之下疲憊不堪怨聲載道,滿腹怨言代替了高昂計程車氣。而也先軍隊剛剛在大同擊敗明軍,士氣高昂,磨刀霍霍,準備再幹一票大的。

    也先發現這隻明軍行軍毫無章法決定攻擊明軍試探明軍的實力。明軍發現也先的意圖,派遣成國公朱勇(朱能之子)五萬應對。這支明軍在有準備的情況下與也先部作戰。史料記載非常簡單“鷂兒嶺中伏全軍皆沒”,短短一句話顯示了也先的指揮能力和軍隊恐怖的戰鬥力,朱勇好歹是武將也是名將之後,和也先的指揮能力都有巨大的差距,拿太監王振和也先比,估計也先都會覺的丟人。

    五萬明軍力戰為明英宗朱祁鎮爭取了寶貴的時間,明軍主力撤退至土木堡,距離軍事重鎮懷來約30裡,距離居庸關約60裡。史書記載王振為自己的幾千輛大車,命令宿營土木堡等候。兵部尚書力建進入居庸關,王振不允。兵部尚書再次力建進入懷來,王振一意孤行不允。不管是居庸關還是懷來,無論從城防工事,後勤保障等方面也比土木堡(相當於也外)宿營要好的多,即便被圍困也可固守待援。

    明軍主力宿營土木堡,也先的軍隊迅速包圍。土木堡地勢高沒有水源,唯一水源在堡外被也先部控制,兵馬飢渴難耐軍心大亂(和馬謖失街亭相似)。也先為麻痺明軍以便消滅明軍提出和談的把戲,併為表示誠意撤出水源一側的軍隊,暗中佈置重兵。王振中計下令移營就水,飢渴難耐的明軍紛紛湧向河邊,場面混亂不堪,毫無陣型可言,也先騎兵趁勢殺出(步兵對騎兵只有列陣方有勝算,否則就只有被屠殺的命運)。王振一意孤行軍事作戰命令一錯到底大錯鑄成,兵敗如山倒。

    明英宗朱祁鎮被擒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茄子黃萎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施肥與茄子黃萎病有什麼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