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馨香如故
-
2 # 蹭課貓
首先,那些說不需要模仿的,要麼是天才,要麼就是在跟你開玩笑。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模仿是學習的第一步,通常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寫作這件事有點抽象,以繪畫為例,剛開始的時候簡直要一筆一劃地模仿,一遍又一遍地模仿。
其次,模仿誰呢?當然得是你喜歡和欣賞的作家。怎樣才算是喜歡呢?你看到他的文字想要拍案叫絕,大呼牛X。如果你沒有遇到這樣的作家和文字,說明機緣還沒到,你得一本書一本書地讀,直到找到這樣的作家。不用都讀完,讀第一章甚至是第一頁就夠了。
說說個人經驗,我最喜歡的作家是雷蒙德·錢德勒,當時讀到《長眠不醒》的第一頁,有這樣一段內容:
上方一大塊彩色玻璃,畫著一個身穿黑色鎧甲的騎士正在營救一位小姐。她被綁在樹上,一絲不掛,只有一縷長髮恰好遮羞。騎士不忘禮節,打開了面罩;他撥弄著把那位小姐同樹繫結的繩結,卻毫無進展。我站在下面,心想若是我住在這房子裡,遲早得爬上去幫他一把不可。他好像並沒有真的在盡力。
我當時忍不住咧嘴笑了起來,這傢伙實在是太有趣了。
當然了,外國作品都是翻譯過來的,所以其語言風格也包含了翻譯家的風格。記得王小波說過,最好的語言其實就是翻譯家的語言。(原話忘了)我是比較認同這一點的。
最後,如何模仿?不知道你寫什麼體裁,小說還是雜文(散文)?如果是小說,無非是從環境,人物,情節三個方面著手。
例如,同樣寫一片玻璃,他是怎麼寫的,是非常客觀的白描手法還是夾雜著他的主觀意志的情緒化手法。
又如,同樣寫一個漂亮姑娘,是聚焦於姑娘本身還是主要寫別人對這姑娘的反應。
就在這時,一個夢幻般的人兒走了進來。剎那間,我恍惚覺得酒吧裡似乎鴉雀無聲……彷彿一個指揮家剛剛用指揮棒輕輕一叩樂譜架,然後舉起了手臂,雙手正懸停在半空中,引而不發的那個時刻。
諸如此類!
下圖的那個小孩在幹嘛呢?
-
3 # 80後自由撰稿人嘉沐
誠邀。如果是新手才開始寫作的話,我建議你先問問你自己,為什麼開始寫作,想達成什麼樣的目的。
是想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呢,還是想逐利。
很多人其實開始學寫作,是因為看到自媒體越來越紅火,想給自己添個副業,看能否變現。掙錢這個事情,光明正大憑自己本事掙錢,很正常,不丟人。
但是不管是什麼目的,你要先明白,欲速則不達。寫作從來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正像父母唸叨的那樣,一口氣吃不成一個胖子。那些標榜能讓你一個月月入過萬,或者是二十八天成為爆文作者的課程,基本都是智商稅。
當然這樣的班是可以去學的,為什麼,他能讓你快速的入門,但是遠遠達不到廣告裡面說的快速變現。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投資,你所看到的逆襲,全部都是時間的果實。
至於最開始學寫作,學習哪個作家比較好,我的建議是學你喜歡的擅長的。
曾經有一個打算專攻自媒體平臺投稿的網友私聊問我,怎麼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更好的變現。
我問他想提高哪一方面的,他說他想學習怎麼對人物的描寫,以及故事的轉承啟下。
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這個是他的短板。
我問他,如果以你最擅長的文體投稿的話,能不能過稿?
他的回答是否定的。
連最擅長的都過稿堪憂,那麼憑什麼你覺得人家會為了你自己都覺得寫的不好的短板買單呢?
一定要學會揚長避短,不是說補齊短板沒有用,而是做你擅長的更容易產生收益。
同一個賽道,人家開11路步行,你卻開著寶馬在狂飆,你覺得哪個更快?
如果你覺得你什麼文體都不太在行怎麼辦?可以選擇你喜歡看的進行模仿。
比如你喜歡青春疼痛文學,可以看看郭敬明和安妮寶貝
比如喜歡詩歌,可以看看顧城。
一千個觀眾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4 # 秦一農夫
一個作家如果想形成自已獨特的文筆,農夫認為長篇小說《創業史》的作者,已故著名作家柳青是應該學習的首選。在這方面,柳青和陳忠實已為我們作出了很好的典範。
凡是讀過陳忠實的中篇小說《初夏》,《藍袍先生》,《四妹子》或長篇小說《白鹿原》的讀者,都會驚奇地發現,陳忠實的文筆是十分接近柳青的《狠透鐵》和《創業史》的。其語言風格,樸實無華,行文遣詞,通俗易懂,尤其是在人物的外型刻畫及心理描寫方面,如出一轍。掩卷沉思,狠透鐵,樑生寶,白嘉軒,鹿子霖……一個個活脫脫的關中漢子的形象,躍然紙上。形象的人物外型,地道的長安方言,更使讀者感到親切和真實。讀柳青和陳忠實的作品,猶如在和一個關中老農在談天的感覺。
為什麼會這樣呢?一九六零年,當柳青的《創業史》出版時,陳忠實還是一個高中未畢業的學生。
當時,愛好文學的陳忠實讀了《創業史》後,如獲至寶,他把《創業史》讀了一遍又一遍,深為作家柳青的語言風格所感動。因為陳忠實的家鄉,西安東郊西蔣村和柳青落戶的長安縣黃甫村實際只有幾十裡遠,同樣的風俗習慣,同樣的長安方言,熟悉的人物形象,一下子拉近了他和作家柳青的距離。陳忠實心裡暗暗下定決心,把柳青作為他的偶像,他甚止不惜翻爛了二十多本柳青的作品。
就這樣,當陳忠實七十年代發表在《延河》雜誌上的《接班之後》等初期作品,已明顯顯示出,"非常接近柳青文筆的特點。
這個現象不但說明柳青落戶農村,體驗生活,終於寫出"鉅著"的成功,同樣說明陳忠實學習柳青的文筆也是十分成功和圓滿地。
-
5 # 桂本坤
我認為,自己想成為作家或是文學家,不必去學任何一位寫作的人。什麼樣的人就寫什麼樣的文章。“文章”是通過意境演化而成為文字,“意境”又來源於知識的積累。寫長篇小說的人,應該精通政治、經濟、哲學、自然科學,等許多學科。實際上一本長篇小說,就是一本社會“詞典”,沒具備這些知識的人,寫出來的要麼是“魔幻”;要麼是“垃圾”;要麼就是“亂彈琴”。這是第一。第二,文學家要有鮮明的政治主場,要有愛憎分明的情懷。“錯”與“對”,是一錘定音。不屈於某一統治階級。第三,精通某一現實社會上的事物。能“切中”要害。第四,一部好的長篇小說,能推動社會進步,使社會健康、文明發展。第五,具備寫長篇小說的人應具備“三力”,想象力、記憶力、觀察力。第六,就是“語言表答能力”,這“能力”自然形成。每一位大文學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語言;這“語言”又是獨特風格。這風格來源於“自己”的數年的鍛鍊寫作。沒有“十年寫作成為文學家”的人。既使有人稱他為“作家”,那麼也是一個“借盜”作家。也是一個不合格的作家。第七,真正的好長篇小說,語言永不過時。
真正從事文學創作,學寫長篇小說的人,不能總求急於去“發表”,去“追隨”,“去從師”;急於發表的作品,是不及格的作品;去追隨寫出來的作品,是被人嚼過、缺少味道的作品。去從師的作品,是“不離圈”的作品,呈現不出“重大”意義。
我認為,學寫長篇小說的人,就是自己堅持寫,天天寫、年年寫,數十年後,你才有可能成為寫長篇小說的文學家。
當然,語文基礎不好的人,就不能把時間浪費在這上面。
-
6 # 一流鏟史官
要形成自己的文筆,就別學別人了,別人的松子學得再像還是別人的,要從自己內心出發,經驗出發,思考出發,那才是你自己的,我覺得可以先從自己的生活開始,寫下自己的經歷,用父親的話術,用母親的觀察,奶奶的善良,爺爺的教誨和老人見識,我覺得這樣更容易,不用謝。
-
7 # 華李子
提高自己的文筆可以,文讀林清玄、余光中。哲思可讀周國平。
經典之作給值得讀。
不要刻意去模仿,形成自己的風格。還是由心而發。
齊白石曾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
8 # 阿鼎AD
見到這個提問,我就想起來了香港文化傳播集團董事長汪雷說的話:讀了你的《異邦流浪女》,感覺你寫的小說有艾蕪的風格。這就是我自己的文筆,要形成自己的文筆風格,不是學習哪一個作家就可以的。汪雷是知名作家,他的一篇小說《女俘》曾經導致大型文學刋物《江南》停刋,那時,連胡耀邦都出面過問了。他七十年代當知青時,就出版過好幾部長篇,去香港後,他旗下有家國際文化出版公司,怎麼形成自己的文筆?但凡成功的作家,年輕時無不是博覽群書,每個人至少學習過二三十位作家。我這幾天的回答,提到過國家一級作家,貴州苗族的李必雨,他寫的作品充滿傳奇色彩,形成了自己喜歡的文筆。上午提到過雲南的著名作家也是詩人于堅,他的文章竟被全國高考語文試巻的選作分析題,他表示:“想都沒想過,我都答不上來。于堅的文筆,無論寫詩寫散文,就是一點,有深度!而李必雨的文筆,最重要一點,有生活!
-
9 # 清風亦味
關鍵是從自己的興趣愛好看。
要形成自己的文筆,可先泛覽名家著作,再挑選自己感興趣的細讀。就象寫字,先選好自己喜歡的字帖再臨摹之後才形成自己的文筆。像魯迅的雜文,金庸敘述體和古龍的對話體
-
10 # 戰國策陳永佳
不要刻意去模仿別人,要做真實的自己。
經歷多了,對生活就有所感悟;挫折多了,對人生就有許多感慨!
要做到“我手寫我詩,我口唱我歌”,才能真正寫出好作品,祝你好運!
-
11 # 夏途途
寫文章應該像蜜蜂,採百家之長,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文風。
講真的,沒必要刻意地模仿誰。
說到模仿,我想到了冰心。
冰心就是模仿泰戈爾的文風。
但是她沒有泰戈爾的童真,輕盈,空靈和可愛,她裝腔作勢,生硬做作。
張愛玲毒舌道:冰心的清婉往往流於做作。
又說:“把我同冰心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
你看,這最高級別的模仿,依然讓人不屑一顧。
至於誰的文章最好?
“文無第一”。
沒有最好的文筆,只有你最欣賞的風格。
人生閱歷不同,閱讀和審美品味不同,又或者成長的大時代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學審美情趣。
比如王小波的小說《黃金時代》。
許多人尖聲叫好。
可我卻不以為然。
再比如文壇大師沈從文的成名之作《邊城》。
已經被收錄到中文系教科書《現代文學作品選》中。
我反覆看了幾遍,覺得不過如此。
我最欣賞的小說《圍城》,錢鍾書所作,也有人認為很一般。
所謂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向你推薦一些我喜歡的作家吧。散文類:朱自清、蕭紅、汪曾祺、豐子愷、余光中、席慕容、琦君、劉亮程、李娟等。
小說類:張愛玲,錢鍾書,莫言,路遙,餘華,金庸,梁羽生等。
新生代作家,我比較喜歡大冰和張嘉佳。
外國文學:《小王子》,《昆蟲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根》《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堅持三年了。小有收穫。
最大的感悟就是:
1剛寫時,儘量別用那些華麗的詞藻。
2用最簡潔的話,把一件事交待清楚就行。
3寫作需要磨礪,也需要天分。
多讀多寫。一起加油吧。 -
12 # 大悔憶智冰
首先,作家強烈的個性除來自自身閱歷外,還來自所崇拜的作家。
作家們總是追隨自己的偶像,就連魯迅那麼獨立,也有所追隨。他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白話小說,同時也是對俄國果戈裡同名小說的模仿,雖然只是形式上的借鑑,但果戈裡對魯迅的啟發很大。
如果縮小範圍,“自己文筆”僅指獨有的語言習慣和語言表達的獨到之處,同樣需要在廣泛的閱讀的基礎上,從選擇追隨自己敬仰的作家開始。
魯迅的語言格言一般精煉,和他從小學習、背誦古文有著密切關係,雖然他口頭反文言甚至主張廢除漢字。
其次,須有獨立思考能力。
對於語言的選擇、錘鍊,得有標準,標準是什麼,這得有作者的獨立思考與判斷。對於偶像的學習,得自己能夠消化,不能照搬,不能停留於模仿水平。就像學書法要臨帖,也要能夠出帖,在熔鑄大家的基礎上有自家面目獨到之處。
其三,須有豐富獨特閱歷。
文筆從來是依附於作者的人生的,一個庸庸碌碌隨波逐流的人,不可能有獨特的文筆。一個八面玲瓏的人,文筆一定四平八穩,一個滿足於美滿幸福的人,不太可能有著悲劇意識。幽默搞笑也不能無病呻吟,以喜劇表達悲劇才是深刻,而這深刻體驗和領悟來自深刻的悲劇閱歷。
其四,須有獨特天賦。
顧城、海子、餘秀華是無法模仿的,因為他們除了人生不同於常人,還生來有著與眾不同的感知與認識生活的個性,例如情感特別豐富,感受特別強烈,看問題的角度與眾不同。
其五,回到問題,形成自己文筆學習哪個作家好?
除了選擇自己崇拜的作家,還要考慮作家的強烈個性、深刻思想和語言藝術造詣。
簡言之,研究、學習那些個性特別強烈語言文筆獨特的作家。
僅中國作家文筆獨特的就很多,這裡不展開文學常識來炫耀,總之你只須選自己特別喜歡的、崇拜的作家就可以了,不必從理論上去選擇比較。
外國作家語言獨特的也多,不過由於語言經過翻譯很難領會其獨特。
作家的語言,首先和最終,都是以自己的喜好來判斷、打分,不必在乎別人的評價。當然,文筆不等於個性,得有公共標準,如精煉、冷峻、華美、沖淡、汪洋恣肆、雅極反俗之類,這得長期練習,形成功力。
小心學習,大膽創新,這兩者要結合起來。狂妄自大要有,謙恭好學、兢兢業業也要有,不然就會隨大流或者說大話說空話甚至不及格而自以為是顧盼自雄,自我評價與客觀事實相差太大。我小說《學渣快樂》裡那個學渣,他總認為他一下筆就一定魯迅,可他連文言文都看不懂,對魯迅,他是似懂非懂。這種不肯下苦功夫的浮躁的模仿不可取,最多就學到一點皮毛,更談不上將大師的語言功夫內化為個性創新的基礎。杜甫對於自己的基因,十二萬分自信,認為“詩是吾家事”,但他依舊“讀書破萬卷”,熔鑄百家,何況普通人,怎麼能夠輕易地“形成自己的文筆”!
關於自己文筆的形成,還是老格言一句:成功等於天才加勤奮。
-
13 # 喜歡養花的男人
“形成自己的文筆,學習哪個作家比較好?”,這個怎麼答?
個人認為,剛開始寫作的時候,不要考慮自己的文筆如何,你只要不停地去寫就可以了,當然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要不停地讀。
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文筆完全可以龐雜,龐雜的最終目的會形成一種沉澱。
就比如說讀,很多人都挑名作家的作品來讀,當然可以,但你也完全可以隨著自己的性兒不挑作家、只選作品,不管你讀誰的書、也不管你讀完之後記住多少,總會有一些東西變成寫作的養料來共你成長。
你說讀幾本?對不起,要以百為基數來計算,直到你根本記不住你到底閱讀過多少書籍。
你問光這麼讀,哪兒還有時間去寫?
讀與寫不矛盾,邊讀邊寫即可,你要大量地些,要以千為基數來計算,日記、百字小文、幾句話的心情都算,直到你根本記不清你寫過多少東西,直到你拿起筆來可以毫不費勁地寫一篇你想寫的文章,這時候,我覺得你自己的寫作風格就快出來了。
為什麼要大量的閱讀?我覺得不是為了學誰的走筆風格,而是為了今後寫作的文字組織能力,有一點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你總覺得讀完一本書之後,對你的寫作不發生影響,其實你錯了,不管你讀哪一種文學作品,都會有一些東西“潤物細無聲”地沉澱在你的“寫作營養池”中,
最後,這些沉澱漸漸合攏、凝聚、歸一,你的寫作風格就出來了。
-
14 # 五歲菡寶誦讀古典
文字是記錄心聲的工具,形成自己的文筆,要開啟自己的心性。
用自己的心,去體悟世間萬物的靈動,去體悟人間滄海桑田的變化。
如果不能用心去生活,去體會,看百家書,也可能形成不了自己的風格。
李白的詩,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當心空靈到極點,就能感知天地之間的靈動和玄妙
所以,要想形成自己的文筆,首先讓自己安靜下來,學會觀察自己,瞭解自己,自古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當學會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自己的習性的時候,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的體悟到他人的喜怒哀樂。
我們的文筆,寫的都是以我們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對世界的感知,每個人對同一件事情,同一個人物,同一個風景,都會有不同的感悟,只有當自己空靈到一定境界,才能包容更多的人事物,文字傳遞的東西才能更有包容性,廣大性,才能開啟更多人的心扉
看看毛主席24歲寫的心之力,那種磅礴大勢,那種雄韜偉略,那種道濟蒼生。
所以,要有自己的文斌,還要有大願,破除自我
-
15 # 葉子故事園
什麼事都沒有生下來就會的,很多事情都是從模仿開始,然後慢慢有了自己的風格。寫作也是如此——寫作,從模仿開始。
練書法一開始也是臨帖。各種風格的帖子都臨摹到差不多了,便開始慢慢有了自己的風格。普通的書法家一輩子都在臨摹,把名家的字型描摹得形神具備了,也是一種成就。高階的書法家會在臨摹之後開創自己的書法,比如宋徽宗的瘦金體,毛澤東的毛體,歐陽詢的歐體等等。
為什麼要模仿別人的作品?寫作也一樣,開始的時候也是在臨摹,模仿,不過這個跟書法不一樣,不能完全照搬,完全照搬就是抄襲,是要被罵的。只能模仿,模仿結構、框架,模仿其皮其肉,但不能照搬其的筋骨,得巧妙,有道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好會抄不會抄。還有說:常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偷。
這是提問者的問題,值得學習的作家有很多,各人都有各人的風格,雖然大多文人寫作領域都很寬泛,但總有特別突出的方面讓我們記住,比如:歐·亨利的故事情節突轉法,吳承恩擅長設計障礙挖坑法,林清玄格物致知微小事物感悟道理的啟迪法,朱自清情感類文章總讓人念念不忘,畢淑敏善於通過小故事講大道理,《福爾摩斯探案全集》是英國作家阿瑟·柯南道爾創作的小說集,特點是懸疑……
真的是無知者無畏啊,現在想起來老臉還紅紅的。
關於模仿和借鑑關於模仿和借鑑的話題,很多牛掰的人也幹過。李白曾經模仿過崔浩的《黃鶴樓》的韻腳寫了一首《鸚鵡洲》: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模仿痕跡之重,使得很多李白的崇拜者也羞於談起。莫言坦言自己的作品多年來一直模仿一位日本作家的作品,直到很久的後來才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模仿和借鑑是學習的過程,寫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才是創作。學習別人的風格,再形成自己的風格,就是從小白邁向大師的過程。
-
16 # 紅塵彌勒
學習哪個作家也無助於閣下形成自家風格的文筆。
如果作家都能輕易學習追隨,那不就千篇一律毫無二致了嗎?那也就不需要什麼作家了,人人可學、人人皆學,這個世界上,還有必要存在作家這個職業嗎?
再告訴你一點,任何模仿都是暫時的,不可持久的,更難以深入到骨子裡,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而且,作家自身那種遊刃有餘的創作情態是你永遠也無法照搬的,你不是他,你也永遠成不了他。
每一個這個世界上的個體,都有自我的個性展現,不可能諸人皆雷同,作家更需要如此,因為同一個性下的創作,第一個是奇蹟,第二個就是模仿,第三個就必死無疑了。
我們都應該記得“邯鄲學步”的寓言故事。看著人家的步符好,看著人家的儀態好,就想學習人家的步履,結果就是連自己早先的步伐都忘了,只能慘兮兮的爬著回去。
仿學作家的文筆,亦是如此。
尤為關鍵的一點,你不是作家肚子裡的蛔蟲,也不知道作家所要表達的意圖,就是仿,也只能是隻言片語的零打碎敲,這和作家的本旨相去甚遠,你都能模仿得來嗎?
至於創作中試圖摹寫一些作家的故事情節和語言張力,還是稍覺可行的,只是在初期,也只能是在初期,找到一些試探性的寫作規律,然後融會貫通,變成你自己的創作套路。
作者的最終目的,是樹立一個卓爾不群的你自己,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盲從者。
-
17 # 松竹笛
要形成自己的文筆,在下覺得首先必須要求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應有自己的發現和思考,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習慣、語言風格、和語景文風,併力求有與別個不同或者說不一樣的發見和新意,又能緊貼、符合時代潮流,還必須有相當的文字功力,自己筆端流出來的文字可讀性強,有一定的文采。這與一個人長期的閱讀習慣的形成和努力堅持密不可分。
若問起學哪位作家的寫作風格好,這與各人心目中喜歡的作家和自己在長期閱讀習慣在寫作中形成的有意無意的受哪位作家影響有關。譬如喜歡《紅樓夢》的,會鍾情於曹雪芹先生的文采;喜歡讀魯迅先生文章的又會不一樣;喜歡朱自清或張愛玲的則又有另一種側重等等。
總之文無定論,愚以為,博採眾長,自成文風即可。可有點像錢鍾書先生的幽默,也可有點像路遙先生的深沉,以及有點像陳忠實老師的《原》味(白鹿願)……但必須要有自個的“味道”,即形成自己的觀點文字。是為淺見。謝謝!
-
18 # 步妥
首先要適合
打鐵自身硬
強扭的瓜不甜
追求意境看古龍
追求細節看江南
追求直白看土豆
-
19 # 閒言碎語不逾矩
讀書(學習)應該“雜食”,似乎沒必要特別偏嗜“哪個作家”;因為作品能“傳之後世”的所有作家,其作品無疑都值得借鑑、取法。
但畢竟因個人時間有限,不妨稍微“擴而大之”——把對自己口吻、情趣、思想的同類作家的作品作為自己的案頭必備之書,假以時日,精讀深悟,攝其神,蛻其形,在勤奮練筆的累積中以期逐漸“形成自己的文筆”(就是一般所謂的“藝術特點”)。
所有偉大的作家,其“自己的文筆”無疑都是多姿多彩的,而絕非單調、單純,可以“一目瞭然”、一學即會的。
倘受某個特定作家影響太深,對非大家的寫作者而言,不僅難以“形成自己的文筆”,還可能會步入照貓畫虎的誤區而執迷不悟。
-
20 # 是九泗啊
莫要借鑑,只寫就是。多讀多看,你會慢慢有自己的邏輯。當你覺得你之前寫的東西狗屁不通,難以入眼的時候,那就可以了。
回覆列表
所謂文筆,通常是指寫文章時遣詞造句的能力,那些睿智的、精妙的、新鮮的、帶有自己獨特氣場的文字。
我認為形成自己的文筆,需要長期的廣泛的閱讀積累和不斷的練筆練習,恐怕看一兩本書,或者模仿學習一兩個作家的作品,短期內是無法做到的。
沈從文,杜拉斯、張愛玲、三島由紀夫、託斯托耶夫斯基……每一個成功的作家,都攜各自獨特風格的詞句敘述各自的故事,他們可以輕易組織起靈動、散淡、驚豔的語言,散亂的文字被他們安排得繁花似錦,閱讀並揣摩那些非凡的句子,笨拙的模仿都是有意義的。
作家孫犁說過這樣一句話:"要像追求真理那樣去追求語言"。儘量不要寫"月亮像小船"、"春姑娘踏著輕柔的腳步來了"、"我的心像大海的波濤"這一類不鹹不淡的句子,這些句子沒什麼不好,但也確實好不到哪裡去,人們不約而同反覆使用,讓它成了俗套,顯得不真誠,乏味,太過於現成,被大多數人不經大腦的使用,人云亦云的話,說說就罷了,不要寫出來。
一定可以找到更好的表達方式,好的文筆它放射出脫俗之美。我相信它一定來自於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斷。
多閱讀,多思索,同時也不要畏懼表達自我,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實現厚積薄發,就能更準確豐富自如的表達自己,久而久之,自己的語言就會有獨特的印記,從平常之中脫穎而出。
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一個詞一個詞琢磨,一句話一句話推敲,一個段落一個段落錘鍊。總有一天,你的文字會讓自己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