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
2 # 大愛彼岸花
西方古典音樂是一個體系。而你現在處於一個盲人摸象的階段。摸到了一些東西,但是不知道具體在什麼位置。聽的都是一些孤立的樂曲,沒有將它們和完整的一首作品聯絡起來,也沒有和整個西方古典音樂的背景聯絡起來。
首先,你可以從現在自己熟悉的範圍出發,由點及面。比如說,你聽了柴可夫斯基的花之圓舞曲,你知道這是哪部作品中的選曲嗎?它是舞劇《胡桃夾子》選曲,那麼你不妨將《胡桃夾子》中的其它曲子也聽一下,順帶了解一下這部劇的故事情節。你會在其中聽到許多耳熟能詳的旋律。既然聽了《胡桃夾子》,那麼老柴的另一部著名舞劇《天鵝湖》是否也可以涉獵一下呢?
對於你已經聽熟的其它曲子,也可以這樣去擴充套件。
另外,有許多術語有必要了解一下。就從曲名開始。圓舞曲,小夜曲,夜曲,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等等都是些什麼東西,網上都可以查資料,很方便。
按時代風格介紹一些有代表性、並且相對通俗的曲子給你。
巴洛克時期(1600~1750)
帕赫貝爾 卡農 Pachelbel Canon 卡農意為輪唱。此曲中,小提琴分為三組,第一組最先出現,第二組晚四小節出現,演奏與第一組同樣的曲調來追趕第一組,第三組比第二組再晚四小節出現,演奏同樣曲調來追趕第二組。仔細聽的話,每一段旋律都會在三個聲部之間輪迴三遍,又和同時進行的其它旋律疊加在一起。
維瓦爾第 四季 蝦米音樂 這一共是四首曲子,春、夏、秋、冬,每首都有三個樂章,所以共有十二首。體裁是小提琴協奏曲。
這一時期的巨匠是J.S.巴赫,但是他的作品大多相對深奧,早期不建議入坑。推薦這兩首曲子:
Bach:Jesus bleibet meine Freude [Jesus, Joy of Man"s Desiring] (耶穌,人類的歡樂)
Johann Sebastian Bach: Suite No.3 in D, BWV 1068 - II. Air (G弦上的詠歎調)
古典時期(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初)
古典就聽三大巨匠。注,這三位的作品都很海量,而且絕大部分都通俗易懂。古典時期是西方音樂確立規則的時期,所以這一時期的音樂結構最嚴謹、邏輯最清楚,適合入門者欣賞。所以反而推薦得比較少了,放心大膽地去聽就可以。除了貝多芬作品100號之後的晚期作品有些怪怪的,可以先繞過。
第一是海頓,交響樂之父。
Franz Joseph Haydn: Symphony No.94 in G Major, Hob.I:94 - "Surprise" - 2. Andante 既然是交響樂之父就推薦交響曲。這是著名的“驚愕”交響曲第二樂章。因突然出現的強音令人驚愕而聞名。交響曲是套曲形式,共有四樂章。建議此樂章聽完後,將另外三樂章也聽一下。這樣才是聽完了一首完整的作品。在完整作品的語境中,更有助於你去理解單個的樂章。(在給定的連結中,點選專輯封面,即可進入完整專輯的曲目單。把帶有“Surprise”標題的四首曲子全部打勾即可。)
第二,“神童”莫扎特。
莫扎特的最高成就在歌劇。先推薦一段歌劇選段,魔笛中的《夜後詠歎調》:
Mozart: The Magic Flute, Queen of the Night - Aria N° 14
然後來一首鋼琴協奏曲K466: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 K.466 (Cadenzas: Ludwig van Beethoven) - 1
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常與歌劇有千絲萬縷的聯絡,比如這首鋼協與前面的《夜後詠歎調》。
協奏曲與交響曲一樣是套曲形式,這是第一樂章,後面還有兩個樂章。
第三,“樂聖”貝多芬。眾所周知他的最高成就也在交響曲。
貝交三“英雄”、五“命運”、六“田園”、九“合唱”(即歡樂頌)都已為人熟知,你可自行欣賞(在我所推薦專輯中都有)。在此推薦貝多芬第七交響曲:
Beethoven: Symphony No.7 In A, Op.92 - 1. Poco sostenuto - Vivace
Beethoven: Symphony No.7 In A, Op.92 - 2. Allegretto
Beethoven: Symphony No.7 In A, Op.92 - 3. Presto - Assai meno presto
Beethoven: Symphony No.7 In A, Op.92 - 4. Allegro con brio
浪漫時期(幾乎貫穿19世紀)
舒伯特。
這位是我私心喜愛的一位作曲家。從題主描述來看你也已經接觸過他的音樂,死神與少女,沒猜錯的話小夜曲應該也是他的。
舒伯特的最高成就在藝術歌曲,人稱藝術歌曲之王。前面提到的兩首都是他的藝術歌曲。
推薦這首吧,水上吟:Auf dem Wasser zu singen, D.774
這張專輯裡面有不少舒伯特的歌曲名作,紡車旁的格麗琴、聖母頌、鱒魚等。都可以聽一下。可惜沒有魔王,可自行搜尋,到處都有。
另外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全曲推薦。每首都很好聽。蝦米音樂
聲樂作品其實比較好懂,歌詞在講些啥你去看看翻譯,就懂個八九不離十了。這裡有《磨坊女》的劇情介紹和每首歌詞翻譯:美麗的磨坊女_百度百科
門德爾松。
以前一直覺得門德爾松太甜,人畜無害,意思不大。直到有一天我聽了韋伯,我才發現,門德爾松還是無愧於天才之名的。
推薦的話,就這首《仲夏夜之夢序曲》吧,好聽得停不下來:Felix Mendelssohn: Overture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Op.21
這張專輯基本囊括了門德爾松的重要作品,交響曲蘇格蘭、義大利、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兩首鋼協、仲夏夜之夢、無詞歌等等。有興趣都可以聽一下。門德爾松特別適合新入坑的樂迷,好聽,清新。
再來一首無詞歌吧,威尼斯船歌:Felix Mendelssohn: Lieder ohne Worte, Op.30 - No. 6. Allegretto in F sharp minor "Venetian Gondola Song"
舒曼。
舒曼這人比較瘋,他的曲子除了《童年情景》的“夢幻”以外還真的沒什麼適合推薦給入門者的。
Traumerei
勃拉姆斯。
通俗一點的話,就是《匈牙利舞曲》了吧。第五首最有名,但我更喜歡第六首。Johannes Brahms: Hungarian Dance No. 6 (orch. Schmeling) 這張專輯是全集,包括全部21首。都可以聽聽的。
其實勃拉姆斯最重要的都是些嚴肅的作品,交響曲、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等。但都比較深刻,規模也比較大。這裡就不推薦了。人到中年以後,聽勃拉姆斯會慢慢聽出味道。
再推薦一首他的晚期鋼琴小品,也是他成就比較高的一類作品。
Brahms: 6 Piano Pieces, Op.118 - 2. Intermezzo in A 作品118,套曲共六首,專輯裡都有。這是第二首,應該是勃拉姆斯晚期小品當中最有名的一首。Intermezzo意為間奏曲。個人感受,這首有點像曾經的戀人在垂暮之年再次見面,回憶過去的感覺。有很多類似於卡農那樣一唱一和的段落。
肖邦。
肖邦好作品也很多啊。適合入門者的就推薦一些規模小一點的吧。
夜曲,題主應該聽過些了。肖邦夜曲型別很多,有比較通俗的,比如9之1,9之2,也有比較深刻嚴肅的。雖然規模小,對欣賞的要求並不低。推薦一首48之1吧:夜曲,作品48,C小調,第一號
肖邦還是喜歡傅聰彈的,特別走心。這張是傅聰的詩情肖邦專輯,包括全部的夜曲還有一些別的小品,其中船歌、幻想波蘭舞曲屬於較大的作品。可以聽一聽。
圓舞曲。基本上都是比較通俗的。Frédéric Chopin: Waltz No.7 in C sharp minor, Op.64 No.2
這張專輯是肖邦的大全集,裡面包括各個鋼琴家彈的。其中disc15就是全部的圓舞曲。都可以聽,沒有一首不好聽。
波蘭舞曲。大俗是英雄波蘭,但不得不承認藝術價值確實很高。Frédéric Chopin: Polonaise No.6 in A flat, Op.53 -"Heroic"
基本上他的波蘭舞曲都挺好聽的,除了Op.61幻想波蘭,比較散,不太好懂(當然我個人很喜歡這首)。disc9和disc10包含全部的波蘭舞曲。
肖邦的第一鋼琴協奏曲。這裡貼出第二樂章:Piano Concerto No.1 In E Minor, Op.11 (2)
還是推薦傅聰的演奏,這張專輯包含肖邦的兩首鋼琴協奏曲。前三首就是第一協奏曲。全曲都可以欣賞一下。Op.11是肖邦年輕時的作品,青春洋溢,又充滿了詩意。
李斯特。
必須有這個人嗎?那麼我只推薦一首,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
Liszt: Hungarian Rhapsody No.2 In C Sharp Minor, S.244
鋼琴版聽得腦仁疼,推薦一個樂隊版的。
柴可夫斯基。
首先就是開頭講過的兩部舞劇了,《天鵝湖》與《胡桃夾子》:蝦米音樂蝦米音樂
鋼琴套曲四季,共十二首小品,從一月到十二月。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六月船歌》了: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Les saisons, Op. 37b - 6. June: Barcarolle
此專輯從第六首開始就是全部的12首四季。
比才。
對這位作曲家我也只聽過兩部作品,歌劇《卡門》和組曲《阿萊城姑娘》。《卡門》放到歌劇那欄講吧。那麼就推薦一下《阿萊城姑娘》,戲劇配樂,共兩組。其中有名的是“小步舞曲”和“法蘭都爾舞曲”:
Georges Bizet: L"Arlésienne Suite No.2, Arranged by E. Guiraud (1837-1892) - Menuet
Georges Bizet: L"Arlésienne Suite No.2, Arranged by E. Guiraud (1837-1892) - Farandole
拉赫瑪尼諾夫。
啊,怎麼這麼快就到他了。想想馬勒、布魯克納之類還是不適合推薦給入門者,而且我自己涉獵也不多。所以浪漫派差不多就這些人了。
當然拉赫最通俗易懂又好聽的作品就是他的第二鋼琴協奏曲了:
Sergei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2 in C minor, Op.18 - 1. Moderato
Sergei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2 in C minor, Op.18 - 2. Adagio sostenuto
Sergei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2 in C minor, Op.18 - 3. Allegro scherzando
三個樂章都推薦,第一樂章,有種俄羅斯大山大河的氣概,第二樂章,美得讓人心醉。
蝦米上還有拉赫自己演奏的版本,不過是單聲道,音質實在太差,就還是選了阿什肯納齊版。
民族樂派(19世紀後半葉)
民族樂派與浪漫主義時期是有重疊的。一般認為西方音樂正統代表是德奧法意,歐洲大陸上其他國家在音樂方面發展較晚,在19世紀後半葉開始崛起,稱為民族樂派。
格里格(挪威)。
這又是我特別喜歡的一位作曲家了。話不多說,直接上戲劇配樂《培爾·金特》。你會發現裡面很多首都很耳熟能詳,比如第一組第一首晨曲、第三首安妮特拉之舞、第四首山妖洞中、第二組最後一首索爾維格之歌。全曲推薦。
Edvard Grieg: Peer Gynt Suite No.1, Op.46 - 1. Morning Mood
Edvard Grieg: Peer Gynt Suite No.1, Op.46 - 2. Aase"s Death
Edvard Grieg: Peer Gynt Suite No.1, Op.46 - 3. Anitra"s Dance
Edvard Grieg: Peer Gynt Suite No.1, Op.46 - 4. 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
Edvard Grieg: Peer Gynt Suite No.2, Op.55 - 1. The Abduction of the Bride
Edvard Grieg: Peer Gynt Suite No.2, Op.55 - 2. Arabian Dance
Edvard Grieg: Peer Gynt Suite No.2, Op.55 - 3. Peer Gynt"s Return Home
Edvard Grieg: Peer Gynt Suite No.2, Op.55 - 4. Solveig"s Song
再推薦他的抒情鋼琴小品。最有代表性的當然就是《致春天》。我第一次聽到是在2001年上海音協的考級曲裡,當時就把我給聽傻了,怎麼還有這麼好聽的曲子啊。
6. To the Spring
再把幾首我很喜歡的格里格小品推薦一下:
蝦米音樂 不知為什麼現在曲名都不顯示了,這首是arietta
蝦米音樂 夜曲
蝦米音樂 特羅爾德豪根的婚禮日
可以在蝦米上搜搜grieg lyric pieces,有不少專輯。
德沃夏克(捷克)。
德沃夏克我聽得也不多。就推薦他最有名的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吧。第二樂章是最有名的,這個曲調應該也聽得很熟哦。
德沃夏克雖說是捷克民族樂派,但是在“自新大陸”中,他大量採用的是新大陸的黑人曲調。也算是一種民族風格吧。
Laro
這張專輯裡面前四首就是全曲了,有興趣可以點進去都聽聽,都滿好聽的。
斯美塔那(捷克)。
斯美塔那的話就推薦他的大俗曲《伏爾塔瓦河》吧。俗歸俗,但真的很好聽,而且也特別適合入門者,音樂形象非常鮮明,一聽就懂。
蝦米音樂
穆索爾斯基(俄羅斯)。
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曲子。以“漫步主題”(就是第一段)串起一小段一小段的樂曲,每首樂曲都有個標題,代表一副圖畫。
蝦米音樂 這裡面是全曲。這個版本音質有點略渣。但其他合適版本也不太好找。就醬吧。
林姆斯基-科薩科夫(俄羅斯)。
他的話就是《天方夜譚》吧,又名《舍赫拉查德》。很有風情的一組曲子。
蝦米音樂 這張專輯裡面的前四首就是。
還有一首《野蜂飛舞》也是大家很熟悉的。
蝦米音樂
阿爾貝尼茲(西班牙)。
專輯裡的西班牙語看得很懵逼。隨便推薦幾首西班牙組曲裡的選曲吧。
Isaac Albeniz : Tango 探戈,吉他版
蝦米音樂 這首不知道該咋翻譯,就是很耳熟
Sevilla (Sevillanas) 塞維利亞
民族樂派就先這樣。接下來是近現代,20世紀的作品。
德彪西。
德彪西與拉威爾都被稱為印象派。對這兩位我的經驗是,乍聽他們的鋼琴作品容易聽不懂,但樂隊作品都很好懂。樂隊聽多了,對他們的語彙熟悉了,再聽鋼琴也就聽得進去了。
德彪西比較有代表性的樂隊作品就是《牧神午後》前奏曲了。
蝦米音樂
鋼琴作品,一個貝加莫組曲中的《月光》肯定是最有名的:
蝦米音樂
其它比如前奏曲中的《亞麻色頭髮的少女》、阿拉伯風格第一首也都太有名了。推薦一首版畫集裡的《塔》吧,個人覺得此曲是有點東南亞風格的:
蝦米音樂
再推薦一首,《西部世界》里老是出現的reverie(可翻譯為回憶):
Debussy: Reverie
拉威爾。
這位與德彪西是齊名的,乍聽之下風格也差不多。其實多聽聽發現差別還是蠻大的。
他最有名的樂隊作品應該就是《波萊羅》了(是一種西班牙舞曲),可是這首曲子我從小到大從來沒覺得好聽過。
蝦米音樂
對拉威爾不是很有感。鋼琴再推薦一首《水戲》吧:
蝦米音樂
巴托克。
巴托克這人我挺喜歡的。可惜能推薦給入門者的不多,一般都會覺得比較難聽。就推薦《羅馬尼亞民間舞曲六首》吧。這套曲子其實也很有民族樂派的感覺,就是非常鄉土的味道:
蝦米音樂
格什溫。
格什溫的主要特點就是把爵士樂元素融合進了古典音樂中。
最有名的當然就是《藍色狂想曲》。此曲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動畫片,推薦一下:
迪士尼動畫版 藍色狂想曲_土豆_高畫質影片線上觀看
哈恰圖良。
說是前蘇聯人,前蘇聯民族很多,他其實是亞塞拜然人,作品也是帶有強烈的亞塞拜然風格。
他的鋼琴組曲《伊凡的冒險》很不錯,可惜搜尋不太到。
就推薦一下大俗的《馬刀舞》吧:
Sabre Dance from Gayaneh
斯特拉文斯基。
這位老兄也算是二十世紀裡面相對好懂的。最有名的三大舞劇,《彼得魯士卡》《火鳥》《春之祭》。
就推薦一首《火鳥》中的“魔王卡茨之舞”吧,在這張專輯第5碟有《火鳥》與《春之祭》兩部作品:
Igor Stravinsky: The Firebird (L"Oiseau de feu), Ballet - Infernal dance of all Kashchei"s subject"s
好了,近現代也先介紹這些。然後終於可以介紹這張碟了,絕對是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古典入門必聽之選:
蝦米音樂
這張碟包含了三大入門神曲:
普羅科菲耶夫的《彼得與狼》、布里頓《青少年管絃樂指南》、聖桑《動物狂歡節》。
都是頂級作曲家為普及古典音樂——尤其是管絃樂知識精心創作的,還帶有解說(此版本為普通話解說),非常良心。聽完,主要可以熟悉管絃樂隊中各種樂器的音色,也對大型樂曲的創作手法有一定的瞭解。
-
3 # 楊俠20
古典音樂分很多種的。音樂一般是某種情緒的表達,或者敘事,或者場景描述……就像畫一樣有的畫人物,有的畫神,有的畫山水,有的畫故事,有的只是一種圖案,比如地板磚,地攤上的裝飾圖案,沒具體的意義。古典音樂可以從一些簡單的小品開始,或者一些敘事的音樂,比如梁祝,天鵝湖……你可以買本音樂欣賞書,看看再聽,能學個樂器更好。
-
4 # Cpop音樂高潮
1、操千曲而後曉聲:聽慣了各種音樂之後,你自然對古典音樂有所涉獵
2、從小被洗腦:從小就受到周圍喜歡古典音樂的人薰陶,那麼你會近墨者黑
3、你本身屬性喜歡這種音樂型別
4、裝高大上
回覆列表
這部音樂與以往法國歌劇音樂不同之處在於,它不再只是寫那些王公貴族的感官享樂或歷史中峨冠博帶人物的假大空了,也不再鋪排豪華氣派的場面和耀眼排場的舞臺效果,也不僅是浪漫主義簡單的抒情。它藉助了法國自然主義作家的文學作品來彌補法國歌劇的先天不足,描寫的只是遠在普羅旺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阿來城小鎮附近農村姑娘真實的生活和平凡的情感。比才徹底彎下腰來,再不像以前那些歌劇家們那樣“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般吃涼不管酸了。
這部歌劇的音樂是比才形成自己風格的標誌,它以嶄新的音樂形象宣告:他不再只是跟在羅西尼、梅耶貝爾或奧芬巴赫、古諾的屁股後面學步了。樸素,洗盡鉛華,平凡,親切感人,這是我聽《阿來城姑娘》後的感受。無論是略帶憂傷的前奏曲,或是小步舞曲跳躍出來的鄉村的淳樸風情,或是小慢板裡溫柔動人的抒情,或是最後那節日般的歡快,年輕蓬勃的情緒,被Sunny曬得健康的膚色和暖洋洋的感覺,塵土飛起瀰漫著的氣息和鄉間飄閃著的獨特味道,讓人感到是那樣的值得親近,而不再濃妝豔抹招搖在巴黎假模假式和縱慾的燈紅酒綠之中。
只是對這樣的音樂,當時觀眾的反應極其平淡,它以失敗而告終,就連都德的朋友都擔心這樣壞的效果連累了都德作品本身。
只有在時過境遷之後,同為法華人的朗多米爾才高度讚揚了《阿來城姑娘》的藝術成就,認為是比《卡門》還要精彩的傑作,他說:“《阿來城姑娘》是第一流的傑作。可能比才再也沒有達到像這樣完美的境地。在這首畫面如此美麗、色彩如此絢麗的短小組曲裡,明暗層次細緻精微,樂曲優美動人,引人入勝,有時感情尤為深刻。這完全是舒曼的那種藝術,只是移植在另外一個天地中,屬於另一個種族,處在Sunny明媚的地中海邊。”(注:朗多米爾《西方音樂史》,朱少坤譯,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年。)
《阿來城姑娘》後來改編成兩首組曲,第一首組曲是比才本人改編的,第二首組曲是他的友人改編的,一百多年過去了,現在仍然是音樂會上的保留曲目,常演不衰。如果聽比才,第一步,這兩首組曲是最好的選擇。在這兩首組曲裡,時間不是距離,一百多年前的比才和我們離得是那樣的近,而且是那樣的親近;一百多年的音樂還是那樣的年輕,那樣的健康,彷彿還能夠聽到比才和那幫阿來城姑娘怦怦的心跳。
《阿來城姑娘》寫罷三年後,1875年3月,比才根據梅里美的小說《卡門》改編的歌劇《卡門》在巴黎上演。他為這部新歌劇傾注了全部的心血,上演之前一直忙碌不堪,當然滿懷信心能夠有一個好的結果。誰想到,比《阿來城姑娘》還要悲慘,《卡門》竟然不僅沒有贏得觀眾,反而遭遇了歌劇界的一片罵聲。《卡門》的失敗,對於比才是一種致命的打擊。三個月後,他便突然間心臟病發作與世長辭,還不滿37歲。
《卡門》真正熱銷,是在國外走紅重新返回法國的時候,那已經是五年之後的事情,比才早在地下長眠,享受不到這份榮譽了。
真不敢想象那時的巴黎竟然會如此的良莠不分,藝術的品位是如此的敗壞,他們只能欣賞那些香歌曼舞、紙醉金迷,只能接受陳詞濫調、靡靡之音,只能消化香水脂粉、矯揉造作,只能為豪華排場、高貴上流喝彩。他們怎麼能夠容忍得了卡門這樣的下里巴人,他們連自己本土的阿來城的農村姑娘都不能夠容忍,又怎麼能夠容忍一個帶有野性、被他們認為下流而且來自異邦最底層的卡門呢?他們又怎麼能夠容忍一個完全和他們所謂高貴典雅的音樂美學原則大不一樣的新歌劇出現來與他們分庭抗禮呢?他們把《卡門》和比才一樣視為異教徒。是他們對《卡門》的討伐,才使得比才過早地死去。
現在,還有誰反對或懷疑比才的這部傑作是法國歌劇的里程碑嗎?
它的逼真,恰恰是當時法國歌劇最缺少的,比才為其疏通了已經越發堵塞的血脈。那種來自西班牙吉卜賽的粗獷卻鮮活的音樂元素,正是法國當時軟綿綿的輕歌曼舞或鋪排豪華的大歌劇所沒有的。比才給它們帶來一股清新爽朗的風,那是來自民間、異域的風,是天然、自然的風,它有助於法華人洗去臉上已經塗抹過豔過厚的脂粉,聞聞泥土味,重新接上地氣,還原本來的淳樸卻生命力旺盛的氣息和光澤。
它生氣勃勃的旋律,如同南國海濱澎湃著的浪濤,帶來了撩人的生氣和活人的氣息。它再不是穿上熨帖好的晚禮服、戴上珠光寶氣的首飾和假胸假髮,自命高貴地旋轉於浮華的上流社會,表面金碧輝煌骨子裡卻已是腐爛至極。它以最經濟的音樂手段所蘊涵著的豐富的內涵,所瀰漫著的簡潔而有力的表現力,是同那個時代繁文縟節的時尚相對立的,它所帶來的刺激性和新鮮感也就分外鮮明。而管絃樂隊所呈現的豐富色彩和迸射的現代活力,更是如同西班牙地中海的熱帶Sunny和沙灘以及波光瀲灩的海面,是在以前法國的歌劇裡看不見的。那些歌劇的陳腐色彩,在它的面前,已經如同老人斑或沒落貴族斑駁脫落的老宅門了。
即使我們聽不全《卡門》全劇,僅聽聽它的序曲、《哈巴涅拉舞曲》、《波希米亞之歌》這樣幾個片斷,也足以算上享受了。序曲中的《鬥牛士進行曲》,大概是現在最為流行的音樂了,哪怕人們不知道誰是比才,也不會不知道它那歡快的節奏和明朗的旋律,經常在我們的各種晚會和舞蹈比賽或體操、冰上芭蕾比賽中響起。《哈巴涅拉舞曲》中那突出的三連音加快的節奏富於魔鬼般的誘惑力,《波希米亞之歌》中那漸漸加強的旋律和不斷加快的速度瀰漫著安達盧西亞民歌熱烈的氣氛和色彩,都是那樣具有經久不衰的活力。比才確實是一個天才,他讓法國的歌劇步入了一個從未有過的新天地而為世界上所有的人所喜愛。
如今對《卡門》的讚揚已經比比皆是,巴黎更是早已經忘記了對比才的冷落和謀殺,而把由《卡門》帶來的榮譽花環戴在自己的脖子上來向人炫耀了。
特別值得記住的是尼采,他當時看了《卡門》之後,就給予了熱情的讚揚。針對曾經風靡整個歐洲的瓦格納歌劇,尼采說比才“是對瓦格納歌劇美學的控訴”,“《卡門》是歌劇永恆的典範”。在以後的日子裡,尼采禁不住對《卡門》的喜愛,一連看過20次。他高度評價了《卡門》:“比才的音樂在我聽來很完美。它來得輕鬆、來得優雅、來得時尚。它可愛,它並不讓人出汗。‘所有好的必定是輕鬆的,所有神聖的必定有著輕盈的步子’:這是我審美的第一準則。這一音樂是淘氣的、精緻的、又是宿命的:因而它也是流行的,它的優雅屬於一個民族,而不僅僅屬於個人。它豐富、它明確。它建設、它生成、它完整:就是在這種意義上它與音樂中的息肉、與‘沒完的旋律’形成了對比。在此之前,舞臺上還上演過比這更悲慘、更痛苦的事件嗎?而這一切又是怎樣做到的呢?沒有裝神弄鬼!沒有烏七八糟的弄虛作假!”(注:弗烈德里希·尼采《尼采反對瓦格納》,陳燕茹、趙秀芬譯,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年。)
尼采進一步表達對比才的喜愛之情:“我嫉妒比才有如此的勇氣表達出這樣強烈的情感,這種情感在受過教化的歐洲音樂中是絕對找不到表達方式的——這是一種南方的、黃褐色的、被太陽灼傷的情感……那快樂是金黃色午後的快樂,是怎樣的愉悅呀!”(注:弗烈德里希·尼采《尼采反對瓦格納》,陳燕茹、趙秀芬譯,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年。)
如果我們說在19世紀的前期,羅西尼給奄奄一息的義大利歌劇帶來了重整旗鼓的復興,那麼在19世紀的中期,比才就把法國追慕浮華缺乏生命力的歌劇帶到了一個生機昂揚的嶄新的高峰,使得法國終於有了和當時德國和義大利歌劇高峰抗衡的自己的歌劇。儘管只有一部《卡門》,但比才的一支筆抵得了十萬毛瑟槍。
羅西尼和比才,他們毫無愧色地一個代表著19世紀上半葉義大利歌劇的高峰,一個則代表著19世紀下半葉法國歌劇的高峰。比才的《卡門》就是具有這樣非凡的意義,他不僅以如此一部作品和羅西尼比肩而立,同時也和作品數目龐大的瓦格納對峙,具有四兩撥千斤的力量。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19世紀由於羅西尼的努力,義大利歌劇曾經影響著法國歌劇的發展,可見義大利歌劇的力量。可是,當時和羅西尼同時代的音樂家貝里尼(V.Bellini,1801—1835,如門德爾松一樣英年早逝)、唐尼采蒂(G.Donizetti,1797—1848,和舒曼一樣不到40歲患上精神分裂症),他們所創作的歌劇已經很少能夠見到了,而和比才同時代的奧芬巴赫、古諾呢,他們的《霍夫曼的故事》、《浮士德》,和《卡門》一樣還在世界上常演不衰。
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羅西尼是比才的老師,比才從羅西尼那裡學到了歌劇入門的第一步。但是,義大利以後的音樂家們學習歌劇創作找的老師卻不是本國的羅西尼,而偏偏是法國的比才,諸如普契尼(G.Puccini,1858—1924)、馬斯卡尼(P.Mascagni,1863—1945)、列昂卡瓦羅(R.Lenocavallo,1858—1919)的歌劇創作,無一不是以《卡門》為自己的範本。
我不知道如何解釋這樣的現象。也許,它同羅西尼37歲放棄歌劇創作一樣,也是一個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