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淡水邊的混沌煙火

    你問的這個問題是很多家長,老師,學生共同思考的一個問題,我們的政策制定者,決定用中高考來選拔人才,我們的中考,和高考有兩個重要的目的:畢業和升學,畢業在這裡我就不在說了,重點來說一下升學,升學就是要升到更高的學校,現在社會上有這樣的一種認識:就是不上名小學就考不上名中學,考不上名中學就上不來名高中,不上名高中就考不上名大學,所以大多數的家長都要集中精力,如果可以直接上名小學,不上名小學的參加各種補習班,爭取中學的時候可以進入名校,不進補課班怎麼辦?如何提高?小學的簡單的問題家長可以在課後,週末幫助孩子,但是初中,高中,估計家長都不會,不交給補課班還有什麼辦法呢?

    說一個在網上看到的,一些名校一個班只有40,最多50人,普通學校的班裡最多有70多人,名校的學生的基礎更好,家長的配合度更高,老師的水平更強,他們要考慮的學生確少,所以普通學校和名校面臨的問題都不是一致的。

    再說一個身邊的事例,一個教育局副局長在開會的時候強調任何老師不可以開補習班,但是會後卻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老師那裡補習。

    所以,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中高考的制度,我們只可以適應它.

  • 2 # 依依老師帶倆娃

    素質教育到底是什麼?拋開官方定義的話,以我們社會的普遍理解,似乎素質教育就是以學生愉快的玩為宗旨,只要一提到學習和考試,確切的說只要提到學習書本知識,不管是學校 老師 還是培訓班,似乎就是脫離了素質二字的,就是罪大惡極的。

    如同一個新生的嬰孩,即使不上學,他也每天都在有意無意的學習,比如學習如何吃飯 穿衣 說話。

    儘管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沒有太高的技術含量,但是你不難發現,一個被教得很好的孩子和沒人肯花心思管的孩子還是有著極大的區別的。儘管他們可以一樣長大一樣入幼兒園,可是有的孩子自理能力就很強,老師就可以很省心,甚至可以幫助老師照顧其他小朋友,有的孩子卻連獨立吃飯能成為問題。

    那麼我們能不能說這種對幼兒必備技能的培訓也是一種脫離素質教育的應該被人嗤之以鼻的行為呢?想必養過孩子的人答案都是否定的,因為他知道孩子自理能力越強,他就越省心也越放心。他不必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吃不飽,受欺負,因為他已經教會了孩子足夠的應對能力。

    學習分為很多種,幼兒吃飯用勺子拿筷子穿衣服學說謝謝、對不起是一種學習。那麼當他到達一定年齡和水平,課本的科學文化知識也是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學習內容。人類文明歷史悠久,而一個個體想要掌握這些文明的精粹,在學校接受老師的傳授正是極為高效的學習方式。

    何況,文化知識的學習本身就隸屬於素質教育,只是素質教育不僅僅與其對等而已。那麼假如素質教育中的這項內容我沒有在學校時間內學好,我是否可以選擇另外的時間再次培訓強化呢?

    比如課後回家請教老師、父母、同學,去圖書館、網上尋找資料,亦或是去輔導班花錢買老師的勞動。這些都如同幼兒園的孩子吃不飽飯請老師加飯或者回家再補餐都是一樣的道理啊!

    為什麼去培訓班就要得到詬病?就要被指責違背了素質教育?何況培訓班老師付出勞動,利用知識賺錢,而學生花費錢財買來知識,非常合理合法的交易,這有什麼不妥當?

    如果你擔心的是學生壓力太大,休息時間不足等等諸如此類的,那麼大可不必擔心,要知道上學卻學不會要比去補習痛苦多了!我相信多數補課的學生都是寧願受補課之苦也不願忍無知之痛!

  • 3 # 恰媽聊教育那些事

    國家提倡素質教育,是希望孩子能得到德智體美勞的全方面發展,而不是成為考試的機器。現在國家不讓中小學舉辦培訓班,不準老師私底下補習都是國家提倡素質教育的實踐。但為什麼還會有各種補習班在市場上經久不衰,甚至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我認為有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從自我需求來看。確實有些孩子在應有的教育中未能有很好的效果,當然這個原因多方面的:孩子自身努力程度、家長的關注度、孩子受教育的教育質量等,家長覺得孩子有必要透過報補習班提高強化知識。

    第二:從外部需求來看。國家設立的中考、高考制度,看的就是分數,現在有的省市政策中考有一半人才能讀高中,而高中選拔制讀大學也是透過考試,既然是考試,那分數是唯一衡量指標,如何提高分數?如何在慢中求快,快中求好,除了日常上課,便寄望於各種補習班了。

    第三:從教育大環境看。國內教育優質資源有限,重點高中、重點初中、重點小學,甚至重點幼兒園都甚少,有些學校是對口學區,有些學校要考,家長們都想把孩子送這樣所謂的好學校,未來考到更好的大學,他們把提高孩子成績的方法也傾向於培訓班。

    第四:現有的各種炒作。線上線下的培訓班把自己包裝的似乎飛上不可,似乎不上孩子就會落下很多,在這樣的氛圍下,家長們不管初衷想不想報班,都會跟潮流去報班。

    第五:迴歸素質教育的本義。我們談及素質教育主要是德育,更全面地說是德育+學習能力(分數是衡量的一個重要標準),所以,考試分數高低確實也是一項重要指標。這也催生了各種補習班層出不窮。而去掉分數的素質教育是不確定不完整的。

    第六:看中外對比。國外的教育真的很好嗎?國外教出來的孩子就一定很優秀嗎?非也!國外教育寬進嚴出,也會有學分制來衡量學生學習能力,並非像很多人想的那麼輕鬆。在教育方面,國內的教育其實比大多數國家要強很多。

    總之:國家政策提倡素質教育關注德語的發展,而學習能力確實也是重要的一項考核指標,然後社會存在著競爭,就會有補習班的存在,這也是很正常的現象。我們做家長的,其實也不必太焦慮,有質量的陪伴孩子、關注孩子內心的成長,塑造孩子的好性格,讓孩子成為三觀正的人,全方面提升哈了孩子的情商和智商,比寄望於報各種培訓班,更重要。

  • 4 # 柳暗花明在這村

    我認為這並不矛盾。

    黨的十九大提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中國中小學生文化基礎知識比較紮實,而創新實踐能力相對薄弱,必須切實加強對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指導,補上實踐育人短板。

    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也就是有社會實踐能力的人才。這是國家發展,走向富強之路的需要。

    2020屆高考生,迎來了新的招生改革政策,取消所有奧數培訓班.取消所有文化考試冠軍加分,加強全面發展,綜合素質評價將納入高考範疇,重點是在音樂、舞蹈、美術、書法等興趣特長。這些都是教育部為了推行素質教育的舉措。

    但是家長看到的是眼前的利益,孩子考高分,進名校,是家長們追求的目標

    家長們更現實,畢竟考一個好分數,進入一所理想的學校,直接關係到孩子的未來發展。

    就目前這種環境來看考試好學校,與有好的未來基本上是可以劃等號的。家長們對各種補習班趨之若鶩,這就不難理解了。

    結束語:隨著高考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我想這種矛盾是一定會得到解決的,大家拭目以待吧。

  • 5 # 雲舒遙

    一、我認為素質教育和補習班並不是完全對立衝突的,它們在內容方面可以有部分是相互補充的。

    1、 我認為的素質教育不簡單的是彈琴、跳舞、書法、繪畫…素質教育更多的應該是對孩子情緒管理、思維方式、學習習慣、情操陶冶、生活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和鍛鍊。彈琴、跳舞、書法、繪畫……這些都只是情操陶冶的一部分,並不能完全代表素質教育。

    2、素質教育的有些部分家長能在家裡獨立完成,比如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鍛鍊孩子獨立的生活能力等。但有些部分家長可能需要尋求外部的幫助,比如情緒管理、思維訓練、興趣培養等,這些部分家長可以找資料學習,也可以交給相關的專職機構。

    3、上述的專職機構可能就是相應補習班。補習班也不只是課程的輔導,現在很多補習班是為了訓練孩子的思維能力、幫助孩子學會管理情緒等,這部分正是素質教育的某些部分。

    所以,我說素質教育和補習班在內容上是可以相互補充的。

    二、素質教育和補習班之間的衝突

    1、衝突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時間分配的問題。為了讓孩子取得好成績,家長會給孩子選擇關於課程輔導的補習班,時間不夠分配給素質教育,自然就出現題主描述的問題。

    2、衝突的時間

    素質教育和補習班不是一直衝突的,在孩子學齡之前,這種衝突並不顯著。只有在孩子升學階段(小學到高中),家長逐漸更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這種衝突才會顯現。

    3、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平衡素質教育和補習班

    根據以上分析,平衡素質教育和補習班最好的方法就是錯時管理。

    素質教育集中於升學階段之前進行,這個時間段不僅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興趣愛好以及鍛鍊生活能力的好時機,也可以避開升學壓力。而且這個階段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能力,對孩子取得好成績也有幫助,隨之而來的結果就是需要報的補習班可能減少。時間有盈餘,可以繼續進行部分素質教育。如此進入良性迴圈,素質教育和補習班可以得到一定的平衡。

    4、怎樣客觀看待素質教育和補習班之間的衝突

    雖然上述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平衡素質教育和補習班,但它們的衝突並不能完全避免。有所取捨,不同時間段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客觀地看待這種衝突。

    我們不是一方面喊著素質教育的口號,一方面又對補習班趨之若鶩,我們只是在孩子不同階段,選擇側重不同的教育方式。

  • 6 # 小島語文

    今年看了鄧超的《銀河補習班》,感慨萬千,這真是一部用心感受當下教育思考的電影。有很多片段和故事,作為老師的我感同身受。老師對於不成器的孩子,往往有一個固有的認知,雖然自己時刻反省著,教育要公平,要用平等的愛去對待班上的每一位學生。然而看到電影中,教導主任偏激地說:煤球再怎麼洗也變不成鑽石的時候,我感受到了老師的無奈。因材施教這四個字,背後蘊含的教育方法,可能需要老師一輩子去實踐。

    究竟我們給孩子創造的教育,什麼才是最好的模式?是一擲千金去上最好的學校,享受最好的教育資源?還是拼盡全力讓孩子去上補習班,做一個海淀家長?電影裡給出了答案,儘管家長的教育模式不適合當下的應試教育,但是家長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去上補習班。也就是不強迫孩子學習,哪怕所有人都說孩子是個笨蛋,家長也會堅定地告訴孩子,爸爸相信你不是,永遠不是!

    1、 家長的信任

    我們的家長一旦收到老師的告狀,比如孩子犯了什麼錯?孩子的學習有哪些問題?甚至要請家長到學校去接受訓斥,我們的家長第一時間,都不是去溝通和調查真相,而是選擇相信老師。我們不會相信孩子,這是我們教育中最大的問題。前不久發生的因為班主任長期辱罵成績不好的女學生,孩子回家和父母說,家長也不相信,直到孩子錄下了100多條辱罵的語音,將近20多個小時的錄音,才讓父母相信這個事實。而這一切,孩子已經遭受了半年多這種來自老師的可怕的教育。

    當電影中,鄧超的孩子,被所有人認為是個笨蛋、學習成績差、被老師放棄,只有孩子的爸爸始終信任孩子。我們不僅反思,在教學實踐中,太多的學生被老師貼過標籤,什麼小動作多、不認真、愛搗亂、學習不好、沒救了……其實,這都屬於教育的不負責。

    2、 寫好作文,就是用眼觀察,用心體驗

    我們的家長喜歡給孩子安排一切,遇到不會做的題、不懂的事,不恥下問的時候,家長還覺得孩子不錯,學習有進步了。電影中,鄧超教育兒子的時候,採取的就是這樣的教育方式,遇到問題,你的腦袋要一直想。我們習慣給孩子答案,卻從來不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獨立思考,是我們當代小學生普遍的問題。

    這可能就是我們教育中需要反思的地方,為什麼看了那麼多書?仍然寫不好一篇作文?因為孩子沒有用心體驗,用眼觀察。每年春天,學校門口都有賣蠶寶寶的小攤販,孩子買回去養蠶,可是我很少遇到優秀的養蠶觀察作文,為什麼?因為連基本的採桑葉孩子都做不到,通常,養蠶就是父母去代勞。我們的父母花了大價錢送孩子去補習班提高作文能力,卻不願意讓孩子親力親為去體驗生活,這怎麼能寫好作文?

    3、 真正熱愛學習,不需要父母的強制

    在電影中,孩子問了爸爸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啊?這也是孩子們日常最喜歡問的,為什麼要寫作業?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考試?電影中的金句不斷,對這個問題的解釋是:清華北大隻是過程不是目的。人生就想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連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正式因為我們缺乏讓孩子對學習有正確認知的教育,導致我們的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那些每次考試結束,就讓孩子們去撕書、扔書的行為,真的能讓孩子發洩嗎?教育的目的不是這樣的,而真正懂得學習的人,是不會做把書本撕爛的事。因為孩子已經明白,學習是沒有重點的,考上大學只是學習的一個過程,而人生也沒有固定的選項,學習是伴隨一生的事。我們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讓他們明白這件事。關於《銀河補習班》這部電影,大家都有什麼觀影感受嗎?歡迎分享對教育的看法,留言評論。

  • 7 # 大路口人

    我個人認為這種現象很正常。只是有些家長的做法不可取。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素質教育。以下便是我百度所得,我們不妨可以先來看看。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但也並非絕對對立的概念,因為兩者在詞義上本來就並非反義詞 。”

    我不知你說的補習班是不是單純的語文、數學等學科的輔導班。如果不是,那我們就可以談一些話題了。

    我一個朋友的孩子,一讓他做作業,就不高興,但愛音樂,吹拉彈唱,可以一整天不疲倦,父母無奈,改變教育方法,以提升音樂為主業,週六、週日全在相關的機構提升特長,最後,考進了一本的藝術院校。我個人認為,這是家長的明智決定,素質教育就是要讓每個孩子的長處發揮到極致。

    現在大學,也有許多的特長類招生。作為家長,若是發現孩子有哪方面的特長,就應積極培養,特別是作為藝術類的特長,只從學校裡、課堂裡的學習,是達不到專業要求的。

    接下來,再談談課外補習學科類的現象。個人認為,是家長的焦慮心情所致。到了小學,每次考試,都會有一個成績。99分、95分、88分……面對分數,有些家長就不淡定了,總覺得別人家長孩子能考99分,我們家的孩子也必須努力一把。於是,就萌生了報補習班的念頭,殊不知,孩子的學習,關鍵看孩子是否會聽課,而不是去補課。因此,我想說,當決定給你的孩子報補習班的時候,得去聽聽老師的建議。聽聽老師的分析,看看自己的孩子是否需要補習。需要再去做,不然,會加劇孩子的厭學心理。

    另外,個人認為,有一部分孩子為了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也確實需要補習的,這也無可厚非。其一,家長沒有能力輔導的。記得同事曾經給我發過一段影片,影片裡是一個農村爺爺在教孫子讀課文,明明是“站如松、臥如弓”硬是被他讀成了“站如轟,鱷魚公”,還有一些家長,拼音讀不準,英語讀不準。面對這樣的情景,家長如果想省錢,可以利用學校發的音訊檔案放給孩子聽,另一方面,可以參加相關的培訓,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特別是到了小學高段或初高中,對於一些接受能力不強的孩子,課後參加一些適量的輔導班,也有助於提升他學習的自信心。其二,有的家長工作時間和孩子不同步,擔心孩子課務落下的,也可以適當地參加一些課外的補習,這樣有利於監管孩子的學業。在我身邊,這樣提升學習成績成功的案例也有。我想要表達的是,我並不推薦每個孩子都去補習,但,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不盲目,不跟風,看孩子的狀態,選擇適合孩子的學習內容,學習途徑,就是最好的素質教育。多年以後,有的孩子成為科學家,有的孩子成為商人,有的孩子成為工人,各個身心健康,這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需要學校、社會、老師、家長的合力。

  • 8 #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我們一方面提倡素質教育”中的“我們”是誰?

    反正一定不包括我。

    我並不反對搞“素質教育”,但是我總有自己的選擇權利吧?

    如果說“有人”提出來“素質教育”就是“不學習”,那麼我寧願不要這種素質教育。

    學習的本身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什麼很多人總是願意選擇性的失明呢?

    而很多人認為報班就一定是為了應試,就是一定是在壓迫、逼迫孩子學習,這裡面的主要原因我認為是——太多人從骨子裡就認為“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可是這些人卻並不知道,甚至根本不能理解,真的有很多人是可以做到愛學習、會學習、喜歡學習的……

    反對“應試教育”最核心的是反對“唯分數論”

    “唯分數論”是應試教育中非常極端的一種體現,為了分數可以犧牲掉孩子的其他方面的學習、教育,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如此。

    而且,基於這點也使得學生們的學習非常的機械和低效,往往為了分數會採取簡單而又粗暴的學習方式——例如強記(死記硬背)、題海戰術、犧牲掉其他素養的提升而追求“分數”……

    從國學發展以及個人發展的長遠角度來看這種教育的方式是不科學的也是有害的——大量的原本並不擅長“綜合學科”的但是在某些方面非常突出的學生失去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機會;過度的唯分數論教育使得學生的視野除了分還是分,知識面窄、知識的運用能力差;“高分低能”成為一代又一代學生的“標籤”……

    所以要搞“素質教育”,從這個角度來說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另外一個問題:小學談素質教育最多,初中談的就少了,而到了高中貌似只有宣傳的時候才會去提這些……

    報班和素質教育衝突嗎?

    有些情況下是衝突的!

    例如明明孩子是不需要去報班學習的——例如那些盲目跟風的、校內學習問題不解決卻想著從校外解決的、以為報了班成績就一定好的……

    正是因為上述情況表現的太過“突出”——孩子累、家長累,反而沒啥效果。

    所以這就讓很多人認為“補課沒用”、“不可有害”等等。而且會基於這些認識分析、找出一套有一套的理論來支撐自己的觀點。

    我只能說,堅持這種觀點的人是因為你站的太低了,而且非常的片面和武斷。

    這個道理就好比有些雜技演員,他們經過專業的訓練可以去完成一些高難度的動作、表演,而一些並沒有這些基礎的人再不去解決基礎問題的情況下也去模仿,這種情況不受傷才叫奇怪,不是嗎?

    為什麼“補課”不絕?

    或者說為什麼無論輿論怎麼說,無論大家怎麼講補課沒用,還是有很多人依舊“我行我素”?

    除了大家分析的常見原因之外我在補充兩個很多人可能根本“看不到”(或者是不想看到)的原因——課內教育滿足不了自己孩子的客觀需求。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小學、初中教育文化課部分的內容可以說是一種“通識教育”,而所謂的“教育規律”也是按照部分人的需求來設定的,那麼大家可以想想,這個標準是以那些學習能力強的為標準還是學習能力差的還是學習能力中等的呢?

    我認為是以學習能力比較差的為基準的!

    因為義務教育本身就肩負著“掃盲”的工作,所以它的難度設定本身並不高,而且加上現在的各種減負,例如作業減負、教輔減負等等,使得原本就比較“基礎”的教育,就變得更加基礎了,這完全不能滿足那些學有餘力孩子們的需求——難道大家認為只有讓那些學有餘力的孩子每天去陪著那些連基礎都學不明白的學生混日子、玩就對了?為什麼這部分孩子不能夠去提高一下自己呢?是什麼心理反對這些孩子去提高呢?

    說白了,很多人不過就是不希望“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而已,哦,我說錯了, 他們會說“成績好不代表別的也好”,所以我這裡就改成“不希望別人家的孩子成績更好!”這樣可以了嗎?

    而且很多人總是特別的一廂情願的認為:那些報班的孩子他們只會學習!

    現實真的是這樣嗎?

    為什麼我們看到的越來越多的是孩子是不但學習好而且是綜合素質、綜合能力樣樣都很好呢?

    原因其實一點都不難,因為一個會學習、愛學習的孩子,他們更懂得學,而好的學習能力能夠讓他們對更多事物建立更深的興趣,並且基於這種能力的保證能夠讓他們在學很多事情上的效率會更高。

    舉一個比較生活的例子: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一些人,同樣都是全新接觸一樣新事物的時候,有些人的接受能力或運用能力會高出其他人很多,我們常說“這人真聰明”,實際上一定是他聰明嗎?未必,往往最大的可能是因為他已經習慣去思考問題了!換句話說就是:他們的學習能力強。

    自己做不好的不要總是嫉妒比人能做好,與其這樣不如花點時間去學習一下別人為什麼能夠做的好

    您說呢?

  • 9 # 李小汪老西

    我們一方面提倡素質教育,另外一方面對各種補習班趨之若鶩,出現這種極其矛盾的情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提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人,要麼是自己家沒有孩子在上學,要麼是自己家的孩子已經畢業,要麼是他們根本就不玩國內的高考。

    南京大學教育學院的某教授曾經寫過一篇,題目為《底層放棄教育,中產過度焦慮,上層不玩高考》的文章。

    這篇文章的題目,其實就大致概括了國內當前不同群體的教育狀況。

    的確,現在不論是老師,教育管理部門還是家長,很多人都在談論素質教育。如果你對素質教育沒有一點自己的看法,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在做教育。

    從教育的終極價值上來看,素質教育確實非常重要,因為素質教育更注重對於人的思想素質、能力、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多方面的培養,而應試教育只關注學生的成績,只關注學生能否考上比較好的學校。

    但也要明白一點,任何事情都不是沒有成本的,不是說你談談理想,理想就會自動實現,而是需要有很多前提條件。

    舉一個簡單例子,假設現在你口袋只有10元錢,並且你已經三天沒有吃飯,此時你是願意選擇去買一本發財致富的書,還是願意選擇去買一碗麵?

    相信大部分人的選擇是去買一碗麵,因為此時你沒有選擇,擺在你面前最重要的問題是生存問題,而不是致富的問題。

    你確實可以選擇用這10塊錢,去買一本致富的書,在理解書的精髓之後,有較大的可能也能夠賺10萬、100萬,但如果連生存都沒有解決好,何談有10萬,甚至100萬的收入?

    素質教育難道不是這樣的嗎?

    就拿個性發展來說,如果孩子的天賦是喜歡學習,喜歡做物理、化學等理論方面的研究,那麼此時還比較好辦,你只需要給他提供足夠大的學習材料,孩子還是有較大的可能,能夠成為頗有建樹的物理學家、化學家。

    但如果孩子的興趣愛好是喜歡彈鋼琴,喜歡畫畫,而你的家庭經濟條件非常一般,當地的教育水平也非常落後,那麼此時該怎麼辦呢?這對很多家長,甚至對於很多老師來說,肯定是一個非常頭疼的問題。

    再比如,素質教育提倡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提倡培養學生的能力。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當然沒有錯,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

    假設幾個孩子現在非常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也非常強,性格樂觀開朗,但就是學習成績不太好,從長遠上來看,這個孩子很有可能能夠成為企業家、發明家,但很遺憾的是,我們的教育評價體系沒有給這類學生太多的機會,如果一個學生沒有任何科研成果,沒有在奧賽中獲得獎項,沒有發表過任何論文,即便是他的心理素質非常好,有較強的創新精神,他連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資格都沒有,更別提考上比較好的大學。

    當然如果這個孩子比較幸運,家庭條件比較好,父母願意花錢送孩子出國留學,那麼他很有可能能夠適應國外的教育評價體系,有較大的機率能夠申請到國外一流的大學。

    因此,如果你家的孩子不參加高考,或者是有能力送孩子出國留學,那麼當然就更希望,中小學階段推廣素質教育。

    第二,我們當前的素質教育是不徹底的素質教育,其中重要的一個表現就是,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出現了嚴重的斷裂。

    為了推廣素質教育,減輕學生的負擔,很多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門都出臺了措施,比如嚴禁老師公佈學生的成績、排名,統一採用等級分制,減少考試的次數等。

    但不論怎麼改變,大部分家長並不買賬,甚至有些家長因為學校不公佈學生的成績,投訴老師。

    出現這種尷尬的情況,是因為家長相信一個簡單的道理,我讓孩子上學,因為我相信讀書改變命運,相信只要孩子努力學習,他(她)有較大的可能,能夠過上比現在更好的生活。

    大部分家長也明白,自己給孩子提供不了太多的資源,不可能像王總的孩子一樣,做直播、玩微博都能夠成為網紅,自己家的孩子要想有一個比較好的前途,那麼高考是唯一的途徑。

    義務教育階段提倡減負,不允許公佈學生的成績排名,但是高考仍然在“拔尖招生”。只有讓孩子在高考中取得比較高的成績,才能夠報考比較好的大學,選擇好的專業,進而在畢業的時候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不僅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教育出現了嚴重的割裂,大學教育和高中教育也出現了嚴重的割裂。

    高考志願填報時採用的分數優先的錄取方式,大學的專業設定要求學生要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有些高校的做法更為極端,一方面大學在提倡要推廣素質教育,而另外一方面在高考招生時採用各種辦法搶佔“高考狀元”,甚至某知名大學以學生的高考成績太低,擔心學生畢不了業,把本來符合錄取條件的考生做退檔處理。

    既然高考的錄取模式沒有改變,高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的成績,而不是學生的綜合素質,甚至有些高校把學生的成績,放在比規則意識更高的位置上,那麼老百姓一看就明白,你們只是說說而已,我們千萬不能當真,該要讓孩子報輔導班還要報輔導班,該搞應試教育還要搞應試教育。

    我是“升學與考試”---分享學習方法,關注教育時事,指導升學規劃。

  • 10 # 說文寫作

    筆者認為,這在根本上不是矛盾的。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素質教育並不排斥學習成績,沒有任何人說過,素質教育是可以不看成績的。

    我們國家的素質教育推行了已經有很多年了,但是我們國家人才選拔的機制是以考試為主要標準。這就要求素質教育必須和應試教育相結合才可以。

    如果以考試作為選拔和升學的主要標準的話,那麼成績就非常的重要,學生家長不遺餘力的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就是為了提高分數,能夠在考試中取得更優異的成績。從而能夠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

    筆者認為,在中國,目前人才選拔的大背下,各位家長不能一味地排斥應試教育,因為這種人才選拔方式是最適合我們國家的,我們可以假設,如果我們國家大規模的推行素質教育,而不提應試教育的話,在我們國家每年上千萬畢業生就業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會出現大規模的失業潮。說到底還是我們國家文明發展的程度不夠,人民的自覺性不夠,需要有一種強有力的制度來約束人。

    因此,應試教育還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現在各位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在保證孩子學習成績的情況下,讓孩子注重品德,情商等方面的培養,這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

    雖然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是也不能像狗熊掰棒子似的,掰一個扔一個。素質教育需要進行,而且是必須大力推廣,但應試教育也不能忽視,而且是有些必須存在的必要性。

    因此,筆者認為報各種補習班原則上並不是對抗素質教育,這其實也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學習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入手千元機,榮耀9X和紅米哪個好點?或者還有哪些其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