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居說歷史
-
2 # ww3721王建文
朱元璋能滅陳友諒張世誠,鄱陽湖之戰的勝利是決定性的勝利,有一戰定乾呻的偉大勝利,為統一全國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這個以少勝多。這是徐達首戰設伏得勝。也是使陳友諒軍久攻洪都堅城受挫不利己告成的。
在朱元璋由於徐達率軍攻廬州馳援安豐的小明王。陳友諒乘虛攻陷吉安無為猛攻洪都。朱元璋急召徐達從廬州來會師。水舟師北進江鄱陽湖湖口,九江口和南湖嘴,在康郎山。徐達身先土卒大敗。陳友諒軍前鋒斬殺幹伍以上。打出威風,使敵膽寒,不敢再戰鄱陽湖。陳友諒擁有兵力六十萬人,巨樓艦數十艘朱元璋只二十萬人,都是小船,交戰開始又是徐達身先諸將指揮拚殺,一舉擊潰陳友的前鋒部隊,殲敵幹五獲大艦一隻。軍威大振。繼而朱元淖讓徐達守應天府防張土誠,自己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殲其主力。再後來水陸截擊,全殲陳軍於突圍之際。
戰前朱元璋根據西面,強勢的陳友諒輕狂擴張,大肆征伐。東面張士誠專意保守特點。主動引誘陳友諒來攻池州並用南京城,城池堅因地形複雜的有利條件,設伏讓陳友諒求勝心切,更有朋友康戍才寫信作作降,採取誘敵深入設伏於江東盧龍山(獅子山)。胡大海到信州威脅陳友諒側面,進行牽制。輕信得陳友諒以為勝利在握,不待張土誠合作。就一頭進入伏擊圈。朱元璋當然伏兵四起,水陸夾擊,把爭相登艦而逃,卻被退潮擱淺在淺水裡鉅艦裡被殺或淹水而死很多。陳友諒損失巨大百餘條大船不動自己乘小舟回到江州,朱元璋乘勝佔領安慶,太平,信州,袁州等,又乘陳友內訌三年內中佔蘄州,黃州丶興國,黃梅,廣濟,樂平,撫州收撫龍守軍,得瑞州,吉安和臨江。實力大增控制鄱陰湖湖口,地域擴充套件到江西大部。
1363年,張士誠的部呂珍,圍攻小明王,韓林兒。都城安豐,他急向朱元璋告急,朱元璋向安豐發兵,攻破應天襯障屏安豐打擊張士誠想發展勢力阻止其強大,親自去救援安豐,呂珍己經入城了。劉福通被殺。朱元璋趕走呂珍,帶韓林兒返回應天府稱吳王
。陳友諒乘朱軍主力去安豐,猛攻洪都,戰吉安,臨無為。守洪都城朱軍將士浴血奮戰,死守洪都,堅持朱軍等回來。朱元璋調攻廬州的徐達回來令洪都守軍再堅守一月,疲憊陳軍,守住涇江口,南湖嘴。切斷陳友諒歸路。又派兵扼守武陰渡,以防陳軍逃跑。親率水師二十萬由松門(都昌)進入都陽湖。對陳友諒形成包圍之勢,陳軍想撤t離洪都之圍。被徐達身先土卒迎戰。歷史上規模空前,激烈的水戰在鄱陽湖中展開雙方的船都著烈火,朱元璋對陳友諒巨大樓艦聯結佈陣數十里,望之如山,氣勢驚人。
對其巨大船陣進退不便。用小船隊配備大小火炮,火銃,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槍,神機箭和弓弩近敵船格鬥。先發火器,次用弓弩。後用短兵進行戰鬥。徐達的身先衝入敵陣無畏戰鬥精神,鼓舞大家。雙方展開激戰,擊敗陳軍前鋒船陣,獲大鉅艦一艘。俞通乘風發炮,擊中敵樓船陣中軍艦二十餘隻朱元璋座航也擱淺被圍險遭不測,戰了一天。雙方傷亡眾多不分勝負。
次曰朱元璋,領水師再戰,船小隻能仰攻敵樓船,接連受挫。部將郭興建議用火攻破敵。黃昏時分,湖面吹東北風。朱元璋用勇敢戰士駕駛7艘漁船裝滿火藥柴薪燃油深入進刀敵艦內順風放火,風急火烈,速蔓連天一時烈火沖天 湖水盡紅 轉眼之間燒燬陳軍不知多少鉅艦,陳友諒兄弟二個和大將陳普略也被燒死。
朱元璋乘勢猛攻,殺了二幹餘人,再一日雙方又戰。陳友諒瞅準朱元璋旗艦展開猛攻,朱元璋剛離開原艦,旗艦就被擊碎。第四日,俞通海率突擊艦隊,深入陳軍之中似入無人之境,朱軍士氣大振,發起猛烈攻擊後,陳軍敗退,陳友諒只收擾殘部轉為防卸不敢再戰。
朱元璋乘勝進攻扼左蠡,控制江水上游。陳友諒亦退保諸磯,又相持三天 ,陳軍屢戰屢敗越戰越不利,有兩大將見大勢已去投降了朱軍。陳軍內部更加軍心動搖,更無鬥志 陳友諒以殺俘虜出氣把全部俘虜殺掉以洩憤撒氣。
朱元璋卻將俘虜全部送還,瓦解陳軍士氣,很得人心。在陳軍想退入長江,設定木柵大舟火筏於江中。奪取蘄州興國,控制長江上游。堵敵歸路,伺機殲敵一個月後,陳友諒兵團在湖中兵疲糧盡力竭。獨注一注,冒死突圍。
1363年八月二十六日,由南湖嘴突圍想進長江回武昌,行至江西湖口時,遭朱軍猛攻 無法前進,又起涇江又遭付友德伏擊 陳友諒也中箭而死。軍隊潰敗。5十萬餘投降。友德等撐輕舟,受傷數處,殺百人與諸將擊退陳軍在涇江口。此戰陳友諒全軍覆沒。投降戰死。使朱元璋得到陳友諒地盤陳友諒兒陳理投降在武昌從七月二十日徐達首戰開始到八月二十六月結束有三十一七天是陳朱兩家註定生死戰爭,以朱元璋勝利結束主要原因朱元璋從戰略上圍困死敵人使在長期戰爭中斷糧 以後軍心動搖,師老兵厭土氣低落一敗再敗最後潰敗。
-
3 # 99北極狐
朱元璋與劉基設計,先命胡大海進攻信州,斷陳友諒後援,再命部下康茂才詐降作陳友諒的內應。
引漢軍主力進入朱元璋在應天城外龍灣設下的埋伏中,結果漢軍被朱元璋軍隊大敗,隨後朱元璋攻取太平、安慶、信州等地。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重新整理軍制。北結察罕帖木兒、密通方國珍,而與正面的陳友諒部進行會戰。同年攻克江州、南康、建昌、撫州等地。
次年,佔領龍興,改洪都府(今江西南昌)。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張士誠派部將呂珍圍攻退守安豐的小明王韓林兒及丞相劉福通,朱元璋不顧劉基反對,派軍北上解安豐之圍,結果劉福通戰死,韓林兒被朱元璋救出。
此後,韓林兒被朱元璋安置在滁州,仍然被奉為皇帝。陳友諒趁朱元璋主力軍北上,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根據地,首先圍攻洪都,但朱元璋侄朱文正堅守洪都兩個多月,待朱元璋親率二十萬部隊馳援,陳友諒大軍改往鄱陽湖與朱元璋大軍交戰,史稱“鄱陽湖之戰”。
陳友諒自恃鉅艦出戰,採用炮攻,朱元璋險些負傷被擒。隨後,朱元璋利用東北風而改用火攻,致使陳友諒部大量受損。之後朱元璋利用鄱陽湖水位降低便於小舟活動,改為分兵水路圍攻陳友諒。陳友諒中箭身亡,漢軍潰敗。隨後朱元璋圍攻武昌,並盡佔湖北各地。
-
4 # 詹姆斯老鄉
朱元璋在戰勝陳友諒的艦隊時用了兩個辦法(戰術):1、巧借東北風火攻2、利用地勢分兵圍攻。
朱元璋戰勝陳友諒的艦隊是在他們的生死大戰“鄱陽湖大戰”上發生的。大戰之前,朱元璋派大部隊北上去營救小明王,而陳友諒則偷襲朱元璋的根據地洪都。洪都在堅守了兩個月後朱元璋帶兵增援洪都,雙方在鄱陽湖約戰。
陳友諒擁有六十萬水軍,朱元璋擁有二十萬水軍(還又大部分不是水軍),這是一場兵力懸殊的戰役。第一回合,陳友諒擁有鉅艦和人數上的優勢,上來就憑藉這兩個優勢對朱元璋的水軍進行了炮擊。朱元璋部隊寡不敵眾在第一回閤中敗下陣來,而且朱元璋差點被俘虜。第二回合,朱元璋查看了兵書學到了三國時候的火燒曹軍的戰術。恰巧鄱陽湖當天是東北風,朱元璋順勢借用東北風用火攻擊陳友諒的艦隊。陳友諒擁有的是大型的軍艦,在順風火攻之下行動不便損失慘重,被迫向岸邊撤退。第三回合,陳友諒的部隊已經撤離到距岸邊比較近的地方,朱元璋看準了陳友諒所處的地勢(水位比較低,大船行動不方便),隨後採用的分兵使用小船對陳友諒的部隊進行圍攻。陳友諒大敗,被亂箭射殺,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中取得勝利。
鄱陽湖大戰是中國歷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不得不承認朱元璋很懂得天時地利人的作用。歷史有的時候也是驚人的相似,鄱陽湖大戰與百年前的赤壁之戰是這麼的相似。如果陳友諒能及時發現在鄱陽湖大戰中自己所處的劣勢,及時改正,並且在鄱陽湖大戰中取得勝利,那麼歷史是不是會被重新改寫呢?
-
5 # 妙眼看歷史
鄱陽湖之戰,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決戰以朱元璋的完全勝利而告終。陳友諒艦堅兵廣反而被擊敗,朱元璋是如何取的勝利的?
首先,朱元璋在洪都堆積大量糧草,採取堅壁挫銳的計謀,派遣朱文正頑強堅守,抗擊陳友諒。朱文正發揮了卓越的指揮才華,沉著應戰,洪都的城牆被多次攻破,朱文正且戰且築,堅守洪都85天,大量消耗陳軍的有生力量,為朱元璋戰略儲備贏得了時間。最終,陳友諒撤圍,朱軍獲得戰略性勝利。朱文正也成為鄱陽湖之戰的最大功臣。
洪都之戰的意義不僅為朱元璋贏得了時間,並且大大鼓舞了朱軍計程車氣。在此戰之前,朱元璋兵力不及陳友諒三分之一,且陳友諒戰艦堅固高大數量龐大,使朱軍上下不少將士有懼戰心理。而洪都之戰,朱文正用少量兵力把陳友諒60萬大軍拖了85天,這大大鼓舞了朱元璋將士計程車氣。
此後,陳友諒與朱元璋在鄱陽湖上展開決戰。
朱元璋先分兵據守鄱陽湖口,斷其退路,繼而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殲其主力。陳友諒軍將鉅艦聯結佈陣,展開數十里,氣勢奪人。朱元璋針對其鉅艦首尾連線,不利進退,採用小船機動靈活的特點,採用火攻方法大量摧毀陳友諒的鉅艦陣,戰場上朱元璋由劣勢逐步轉變為優勢。
陳友諒下令把抓到的俘虜全部殺掉以洩憤。而朱元璋卻反其道而行之,將俘虜全部送還,並悼死醫傷,瓦解陳軍士氣,從而大得人心。陳友諒節節敗退,朱元璋派兵於湖口,堵敵歸路,待機殲敵,陳友諒被困湖中,軍糧殆盡,計窮力竭。最終陳友諒孤注一擲,冒死突圍,被朱元璋的伏兵阻擊,中箭身亡。
陳友諒被擊敗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總結以下幾點:
一、久攻洪都不下,貽誤戰機。洪都久攻不下時,應分兵兩路,一路包圍洪都,一路東下直取金陵。艦固兵廣,士氣高昂,一舉拿下金陵。
二、居艦固兵廣,輕視朱元璋,進入鄱陽湖後,不留退路,未分兵駐守湖口。從而讓朱元璋困於湖心,軍糧殆盡,軍心不穩。
三、鉅艦聯結佈陣。赤壁之戰,曹操悲劇再次上演。
四、殺俘虜,反而被朱元璋利用,瓦解了自己士氣。
可見朱元璋之所以擊敗陳友諒,在戰略戰術,步兵排兵,鼓舞鬥志,瓦解對方士氣上都高於陳友諒。
-
6 # 歷史名將錄
大家知道朱元璋成為皇帝后仁愛子民,然而皇位坐到一半,竟然有人野心勃勃,想要奪取自己的皇位。這個人就是陳友諒。他原本是農民起義領袖的手下,他不僅僅殺死了徐壽輝,還掌握了他手下的部隊,自從1358年來,陳友諒勢力越來越強大,攻打了朱元璋的很多城池。佔領了安慶、龍興、瑞州、邵武、吉安……勢力越來越大。面對這種情況,朱元璋怎麼能掉以輕心?
陳友諒最鼎盛時期,一共佔領了足足當代中國四個省那麼大。而朱元璋當皇帝時,領地只有中國一個省那麼大。面對這樣的情況朱元璋把陳友諒當成了第一敵手。是個人面對這種威脅都會提高警惕。
後來這野心勃勃的陳友諒,仰仗著自己兵力的旺盛強大,十分驕傲,到處攻打城池,也得了不少收穫,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最後竟然被朱元璋打敗了。
1360年,陳友諒攻克了安慶下游的池州,被朱元璋深感威脅。朱元璋知道後就派人去攻池州。後來,陳友諒隨著勢力的強大,竟然想取朱元璋的老巢。這就爆發了龍灣戰役。
朱元璋大怒,實現了保御模式。他擔心陳友諒一旦和張士誠聯合,自己就完了。當時處於夏天,陳友諒在登基儀式完成後,便派人到張士誠處告知,張士誠什麼都沒有說。就在一邊準備看一場好戲。
朱元璋商議對策時,劉伯溫站了出來,他說“主降及奔者,可斬也。”意思是那些想逃跑的人,該殺就殺,不要留情。這樣表明了自己對戰的決心,也有利於鞏固軍心。其次他還告訴朱元璋,“陳友諒已經驕傲自滿了,等著他們進來,我們埋伏好擊敗他就很容易了。按照天理,後面行動的人,容易奪取威勢。” 朱元璋覺得有道理。然後就按照這樣的想法去做了。朱元璋設計讓陳友諒的朋友去寫信引陳友諒出來。這位朋友還故意告訴陳友諒,江東橋是獨木橋。
陳友諒一聽十分高興,本就驕傲自大,這麼一聽更加放鬆警惕了,覺得自己肯定會取勝。
陳友諒一到,結果發現那並不是獨木橋。他才意識到是自己上了當。陳友諒呼喚康茂才很多聲,一句迴應也沒有。結果,陳友諒處於被動,就被逼開始應戰。
毫無疑問,在沒有準備下,自己處於被動地位,加上朱元璋的軍隊擅長鼓舞士氣,陳家軍又在戰船上處於不利的地位。最後,陳友諒戰敗,被一舉擊潰了。
其實,陳友諒的失敗是有原因的,他為人本就不講義氣,在最初時,竟然連自己的首領都敢殺。雖然首領並不厲害,但就這樣殺死跟謀朝篡位有什麼兩樣?導致軍心不再傾向於他。這樣一個人,誰還敢跟著呢?因此很多人都離開陳友諒投奔朱元璋去了。
其次,陳友諒的謀略不及朱元璋。朱元璋的手下劉伯溫就如三國裡的諸葛亮。此戰全靠劉伯溫的智慧錦囊。其實在朱元璋當時的兵力來看,他的勢力只佔對方的三分之一而已。朱元璋最後能夠取勝,完全是因為劉伯溫。
-
7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公元1363年,陳友諒趁朱元璋北上救援安豐的劉福通,後方空虛之機,統帥60萬大軍,乘坐數百艘戰船直撲江西洪都,拉開了與朱元璋決戰的序幕。
雖然朱元璋大軍北上,但他對陳友諒早走防備。他整頓城防,並讓他的侄子朱文正統領鄧愈、趙德勝、薛顯等大將鎮守。面對陳友諒來者不善,朱文正靜心防禦,命諸將分守各城門,自己率領2000精騎往來救援。在洪都保衛戰中,朱文正顯出了自己傑出的軍事才能,以4萬士兵,硬是在洪都阻止陳友諒大軍85天。最後終於等來了朱元璋的援軍。
本來救援安豐的朱元璋,聽的洪都被圍,立刻回師,救援洪都。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此時,形勢對朱元璋十分不利。陳友諒有60多萬大軍,又佔據上游,朱元璋有20萬大軍,佔據下游。在交戰中,朱元璋親自佈陣,並針對大船靈活不變,採用火攻,大敗陳軍。當然,這一仗,朱元璋勝的也十分不易,損失了程國勝、丁普良等幾十員戰將和數萬名士兵。但最終卻把陳友諒困到了鄱陽湖。於是,陳友諒決定率領百餘艘樓船突圍,但卻遭到了常遇春等人頑強阻擊,在混戰中,陳友諒中箭身亡。太子善兒和平章姚天詳等被俘。最終為其36天,最大規模的水戰,以朱元璋順利而結束。隨著朱元璋勝利,陳友諒的地盤全部歸朱元璋。
為什麼陳友諒60萬大軍,被朱元璋20多萬大軍擊敗,其原因:
陳友諒戰略失敗,在交戰之初,陳友諒驕傲輕敵,自恃兵力雄厚,把所有部隊調到洪都,沒有派足夠兵力扼守長江和鄱陽湖要津渡口,置退路而不顧,又沒有圍點打援的部署,阻止朱元璋對洪都增援,最終埋下敗亡的禍根。如果此時,陳友諒放棄洪都,先攻取應天,而朱元璋一到湖口,就先派人封鎖鄱陽湖入長江的出口,切斷陳友諒歸路,又派兵駐紮五陽渡,阻止漢軍難逃,掌握戰爭主動。
陳友諒不得人心。陳友諒先後兩次殺死自己主人,稱帝后,生活腐化,並向群眾徵收賦稅,增加手段。同時,陳友諒部隊上下嬌矜,法令縱馳,軍紀敗壞,得不到當地武裝支援。加上陳友諒性雄猜,好以權術馭下,嫉賢妒能,弒主篡位,將士更是離心離德,相繼倒向朱元璋。在陳友諒進退兩難之際,為洩憤,他斬殺俘虜士兵,而朱元璋聽到後,卻反其道而行之,釋放所有俘虜,有傷的還給藥物治療,最終陳友諒的漢軍,紛紛叛逃到朱元璋處。
陳友諒策略失當,決戰地點選在了鄱陽湖,陳友諒本來有大船優勢,朱元璋軍隊船隻小,不利於仰攻,傷亡不小,於是朱元璋採用部將建議,發動火攻。徵調了7艘漁船,裝載火藥等易燃物品,令廖永忠、俞通海率敢死隊員衝向陳友諒水寨,一下燒到了水寨中的幾百艘戰艦,大船轉動不變,霎時煙炎沖天,湖水盡赤,死者大半,次後,陳友諒連戰皆敗。
-
8 # 十點烏托邦
公元1356年三月,朱元璋攻佔集慶,該元集慶路為應天府。這時,朱元璋剛剛在應天立足,腳跟還沒站穩。長江一帶大概有三個勢力,朱元璋“論兵強莫如友諒,論財富莫如士誠”,是三者之中最弱的。
但是,朱元璋卻先後打敗了陳友諒和張士誠。那麼,朱元璋是如何打敗陳友諒的?我們先看一場戰役——龍江戰役。
龍江戰役朱元璋攻下應天后,又相繼攻佔了鎮江、廣德、長興、常州等地,把應天周圍的戰略據點基本上佔領,保證了應天的安全,鞏固了江南。
在打徽州時,朱元璋親自去拜訪徽州大儒朱升,向他請教奪取天下的大計。朱升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大悅,採取了朱升的戰略方針。
可是,正當朱元璋鞏固江南,發展朱家軍勢力之時,長江上游的陳友諒坐不住了,看到朱元璋的勢力不斷擴大,就準備親征朱元璋。
陳友諒的實力是在朱元璋之上,而且朱元璋夾在陳友諒和張士誠之間,如果兩個人聯手,朱元璋必敗。不過朱元璋還是有所準備的,先前和劉基分析天下大勢時,認為:“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定中原,王業可成也。”
於是,面對陳友諒的突然來襲,朱元璋利用康茂才與陳友諒的舊情,讓康茂才聯絡陳友諒,約為內應。這樣一來,陳友諒中計,不等與張士誠會合,就急速東下攻打朱元璋,結果在龍江大敗。
龍江戰役,朱元璋大敗陳友諒,應天轉危為安。其次,這一戰之後,朱元璋的實力雖然還是不夠陳友諒的強大,但是有得一拼。
安豐之圍朱元璋打敗了陳友諒後,應天安穩了一段時間,朱元璋不斷地發展自己的勢力。可是好景不長,張士誠為了向元朝示好,派兵包圍了安豐,小明王被困,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援。
當時,朱元璋能在應天發展,有一點重要原因是安豐這個屏障。正因為有小明王駐守的安豐抵擋住了元軍,朱元璋才能安心發展,只需要對付陳友諒和張士誠就可以。
可是,這時的北方紅巾軍亂成一鍋粥,如果安豐失利,朱元璋可能直接面對元軍。這樣一來,朱元璋就有大麻煩了,四面楚歌。
但是,如果朱元璋去救小明王,與張士誠交戰,就有可能面臨腹背受敵之勢。但是,畢竟還是龍鳳政權的臣子,也是為了不丟掉應天的屏障。
最終,朱元璋還是決定去解安豐之圍。
腹背受敵朱元璋率大軍救援安豐,大軍一到,安豐之圍就解決了。可是,朱元璋果然遇到了“腹背受敵之勢”,陳友諒趁機來襲。
公元1363年,陳友諒乘朱元璋率軍隊援救安豐的小明王,就率軍攻打洪都。
洪都一破,應天必定不保。
當時,駐守洪都的是朱元璋的親侄子朱文正和大將鄧愈,兩人率部下浴血奮戰,“友諒盡攻擊之術,而城中備禦萬方,殺傷甚眾”。面對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巨型戰艦數百艘,洪都整整堅守了八十五天,為朱元璋回師救援爭取了重要的時間。
朱元璋聞訊回師,命令大將徐達、常遇春放棄包圍廬州,轉向洪都,他也親率二十萬大軍解洪都之圍,在鄱陽湖與陳友諒展開生死之戰。
鄱陽湖大戰,生死決戰當時,陳友諒見洪都久攻不下,朱元璋的援軍又快到,就放棄進攻洪都。朱元璋率水師進軍到鄱陽湖康郎山時,陳友諒的鉅艦就守在那等著朱元璋,兩軍交戰。
這時,朱元璋軍隊士氣雖盛,卻沒有陳友諒的那些鉅艦,士兵進攻如同攻城,陳友諒那邊是從上往下打,朱元璋這邊是從下向上打,朱元璋一直處於不利地位。
朱元璋利用陳友諒的船隻首尾相連,尾大不掉,就下令將戰船分為二十隊,並備好火器弓箭,在靠近敵船的時候,就發射火器和弓箭。
其次,朱元璋組織敢死隊,利用火攻的辦法,在小船上裝滿火藥乾柴。敢死隊的將士趁著東北風,乘風縱火,衝向敵船。陳友諒的船為了做法方便,首尾相連,無法分開,一船點燃,就立馬蔓延開來。
朱元璋趁陳友諒大軍混亂之際,率軍突進,一場混戰下來,陳友諒損失慘重,兩個弟弟和丞相戰死。但是,朱元璋的損失也不小,主要將領丁普郎、張志雄戰死。
兩軍連續作戰幾天後,精疲力盡,朱元璋就開始玩起了心理戰。朱元璋寫信給陳友諒說:“公乘尾大不掉之舟,殞兵敝甲,與吾相持。以公平日之強暴,正當親決一死戰,何徐徐隨後,若聽吾指揮者,無乃非丈夫乎。”
陳友諒看到來信後,大怒,下令扣留了來使,把俘虜的將士全部殺死。可是,朱元璋反其道而行之,對俘虜的將士,傷的治傷,病的治病,全部釋放,還祭奠陳友諒的弟侄將士。
這樣一來,朱元璋成功站在道德的制高點。
後來,朱元璋派兵控制湖口,陳友諒困在湖中,還不斷使用心理戰術,攪亂漢軍軍心。陳友諒被困,軍糧已盡,便到洪都搶糧。結果糧食沒搶到,還損失了不少船隻將士。
八月中旬,陳友諒作困獸之鬥,冒死突圍,不幸被流矢射中眼睛身亡。陳友諒手下大將張定邊用小舟載著陳友諒的遺體,帶上陳友諒之子陳理,趁夜色逃回武昌。
欲擒故縱,武昌告破陳友諒一死,部下將士紛紛投降,朱元璋先回到應天,採用“窮寇勿追,欲擒故縱”之法。這一年的十月,朱元璋讓徐達守應天防止張士誠偷襲,親率大軍征討武昌。
但是,朱元璋征討武昌,卻遭到陳友諒手下將領的抵抗,武昌久攻不下。直到第二年二月,朱元璋攻下城東的高冠山,佔據了制高點,又大敗了嶽州援軍。這時,朱元璋又採取了心理戰術,不斷勸降。
最終,陳理投降,陳友諒建立的大漢政權被朱元璋消滅。
結語朱元璋能夠擊敗陳友諒的,首先是朱元璋正確的作戰計劃,利用陳友諒的船隻尾大不掉之勢,採取火攻的辦法,將士浴血奮戰。
但是,從歷史角度來看朱元璋能打贏,並不是偶然。
陳友諒和朱元璋這場較量中,朱元璋是一直處於弱勢的,無論是地盤還是軍隊,都不如陳友諒。但是,陳友諒一早就殺死了徐壽輝,自己稱帝,又為人強暴,不得人心。而朱元璋相反,一直都尊奉小明王,四面楚歌之時也沒有投降元朝,檯面的功夫可以說做得很足,收買了人心。
其次,陳友諒手下肯賣命的將領屈指可數,只有張定邊一個叫得出名;朱元璋手下將帥一堆,徐達、常遇春等。
最重要的是,朱元璋本身有大才,而且身邊謀臣也眾多,而陳友諒一直都是馭人而用,對部下很嚴厲,他的意見誰都不敢違背。也就是說,整個大漢政權都是陳友諒一個腦袋做決定,一錯再錯,進攻洪都不直取應天就是個重大戰略錯誤。
參考文獻/資料:
《明史紀事本末》
《朱元璋傳》/商傳
-
9 # 使用者4703067198513
從戰略角度考慮,朱元璋和陳友諒必有一戰。元朝已經腐朽,滅亡早晚事。安撫張士誠,集中兵力對付陳友諒是決定奪取天下關鍵一戰。經歷了洪都血戰,到鄱陽湖大戰。在敵強我若情況下,朱元璋採用假死示弱態勢,讓敵軍大意。然後採用火攻,焚燒陳友諒戰船,分化瓦解,各個擊破
回覆列表
鄱陽湖水戰,我曾做過類似的考證回答,《明史》中對這一戰描寫很詳細,從中我們分析一下。
陳友諒兵六十萬,聯巨舟為陣,樓櫓高十餘丈,綿亙數十里,具有壓倒性的優勢。朱元璋兵力,二十萬餘,且多小艇,少有大船,採用戰術“分軍十一隊御之”,火器、弓弩以次而列。
這一幕和赤壁之戰是不是很熟悉,從明面上看陳友諒佔據優勢,但有一弱點“不利進退”,朱元璋軍船小,碰撞硬剛處於劣勢,但機動靈活,朱採取的戰術“分軍十一隊御之”,和二戰中德國海軍的狼群戰術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戰,朱元璋攻破陳友諒的要點,我概括為一下幾點。
1、朱善於鼓舞士氣。與敵作戰,狹路相逢勇者勝,未戰先怯為兵家大忌,在戰前和戰爭修整間隙,朱元璋對手下大將發表形勢分析演說,穩定了軍心,保證了攻擊氣勢。
2、朱元璋軍隊戰鬥力強。朱元璋這支農民起義軍和其他軍隊不一樣,在成立之初,朱便注重軍隊紀律建設,禁止剽掠百姓,禁止軍中私藏民婦民女,違令必斬,久而久之,形成了較強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3、朱戰術佈置合理。面對鐵索連舟,如果一味發起正面突擊,肯定被動佔下風,朱採取的分為十一隊,輪番進攻襲擾,充分發揮了小船機動靈活的特點,而火炮、弩次序交替發射,保證了進攻的連續性,充分發揮了火力長處。
4、以火攻破連環。這場戰役的轉折點,在於局勢僵持階段,朱元璋軍等來了順風,從而採用火攻計謀,讓敢死隊員乘填滿火藥易燃物的船衝擊敵陣,大獲成功。
我們來看下這場精彩的戰鬥過程:
戰爭開始,朱元璋即命徐達、常遇春、廖永忠、俞通海等率軍發起了進攻, 徐達身先士卒,率部奮勇向前,最後擊敗敵前軍,殺一千五百人,並繳獲鉅艦一艘,軍威因此大振。
俞通海又乘風發火炮焚燒了敵船二十餘艘,敵軍因此被殺及被淹死的人甚多。徐達的先頭部隊衝鋒在前,大火也燒到了徐達的船上,敵人乘機來攻,徐達一邊救火一邊繼續指揮作戰,朱元璋見狀,急忙派人前往援助徐達。由於徐達的力戰,最終敵人退卻了。
陳部第一猛將張定邊發現了朱元璋的座船,“擒賊先擒王”,於是張定邊便揮軍重點襲擊朱元璋的座船,在雙方纏鬥的過程中,朱元璋的座船竟不幸擱淺了,於是船上的將士只得打起了肉搏戰,使得張定邊等人一時無法靠近,危急時刻,常遇春一箭射中了張定邊,張部才不得不退卻。接著,俞通海也率部來援,他坐的船身所激起的大浪一下子湧到了朱元璋的座船那裡,這才讓座船重新啟動了起來,迅速駛離了險境。
朱部廖永忠以飛快的小船追趕準備逃走的張定邊,結果當張定邊等突圍而去時,不僅士卒多有死傷,連張定邊本人也已身中上百隻箭,好在鎧甲護身。過了一會兒,常遇春的船也擱淺了,朱元璋連忙派兵來救。這時正好有一隻被敵人擊敗的船撞上了常遇春的船,此船也才得以重新啟動。
是夜,朱元璋派徐達返回應天主持大局,穩固後方。
第三天早晨,朱元璋親自佈陣,再次對陳部發起了猛攻,陳部先頭部隊有點抵擋不住,被殺死、溺死者不計其數。之前在龍灣之戰中投降朱家軍的猛將張志雄,卻因為桅杆折斷造成船體行動困難,以至於敵人發覺後予以拼命圍攻,走投無路的張志雄只得自刎而死。 朱家軍玩命的衝鋒,卻始終沒能衝亂對方的陣形,而己方悍將丁普郎、餘昶、陳弼、徐公輔等卻相繼戰死,尤其是丁普郎,身中十餘刀,頭都被敵人砍掉了,可是手上仍然拿著兵器,立於船頭而不倒。 這時,右軍退卻的跡象已經很明顯了,朱元璋下令斬殺了十餘位隊長,可仍然無濟於事, 形勢相當危急。 按照《明史紀事本末》中的記載,這時,朱元璋的小舅子、麾下將領郭興上前進言道:“非將士不用命,實敵艦巨大,非火攻不可解去也!”但朱元璋一開始並沒有這麼做,恐怕他是在等待一個恰當的時機——風!
雙方鏖戰到午後,命運再一次眷顧了朱元璋,扭轉乾坤的天賜良機終於到了——東北風起,從朱部陣營向陳部陣營的方向颳去! 於是,朱元璋急命以七艘船滿載荻葦,其中裝滿火藥,再紮上草人,草人身上披好甲冑,各持兵戟,遠看就如同真人一樣。敢死之士駕駛著這些船隻去放火,然後再用準備好的小船逃生。 船隻順風而下,很快就衝到了陳家軍的船陣附近,敢死隊員們便乘風縱火,風急火烈,須臾間船就撞到了敵船上面。火借風勢,陳家軍的數百艘艦隻很快就被點著了,“煙焰漲天,湖水盡赤,死者大半”。其中五王陳友仁、陳友貴及其平章陳普略等都被活活燒死,至於士兵那就更是不計其數了。朱家軍又趁勢衝出,斬首二千餘級。 五王陳友仁是陳友諒的謀主、智囊、主心骨,他這一死,陳友諒當即氣量就短了大半截,由此喪氣不已。
《明史》中載:辛卯,復戰,友諒復大敗。於是斂舟自守,不敢更戰。壬辰,太祖移軍扼左蠡,友諒亦退保渚磯。
戰後朱元璋在分析勝利的原因時指出,“陳友諒兵雖眾,人各一心,上下猜疑,矧(何況)用兵連年,數敗無功”,而我“以時動之師,威不振之虜,將士一心,人百其勇,如鳥鷙搏擊”,所以取勝。
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從來都不只是兵力和裝備,而是部隊凝聚力、戰鬥力、統帥合理部署,希望以後的用兵者能汲取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