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哈哈哈
-
2 # 婉兮歷史
中國古代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裡面出現了無數名將功臣,這些人出生入死為的就是將來有一天封侯拜相蔭及子孫,那麼歷朝歷代的名將都被供奉在哪裡呢?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就將蕭何、樊噲等十八個人封侯,首次封賞開國功臣。
漢宣帝時期就設立麒麟閣來紀念與表揚功臣名將,例如大司馬霍光、大司馬張世安等十一人就赫然在列。
東漢光武帝就設立雲臺閣來紀念功臣,後世稱為雲臺二八宿。
以下三國兩晉南北朝都是亂世,一直到唐太宗時期設立凌煙閣來紀念功臣,此次共入圍二十四位,例如長孫無忌、魏徵、房玄齡等人就位列其中。
此後進入五胡亂華時代,一直都沒有時間弄這些,直到南宗理宗時代才令人設立昭勳閣來紀念功臣,此次入圍二十四人,例如司馬光、韓世忠等人都在其中。
到了元朝又是亂世,到了明朝還是朱元璋設立功臣廟,把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等二十一人放在正殿,兩側還有側殿一共是三百零九人。
清朝呢還是到了乾隆時期設立紫光閣,裡面功臣像達二百八十多幅,就不一一細說了。
-
3 # 文史趣話
明朝對歷代帝王的祭祀,有其發展過程。
(一)
最早,也就是在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朝廷祭祀的帝王,只有三皇。
所謂三皇,根據下文可知,當是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
祭祀三皇時,進獻太牢一。
所謂太牢: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備,謂之太牢;也有專指牛為太牢者。
《禮記·王制》雲:
“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
也就是說,天子在祭祀社稷時,用太牢。(其意或為:太牢為天子祭祀所用。)
其時,配享三皇的,是勾芒、祝融、風后、力牧。
(二)
朱元璋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朝廷下令,命天下設立三皇廟,並在每年的春、秋二季進行祭祀。
本年,朝廷又命令相關官員,參考歷代聖帝賢王,選擇其中在中原贍養過人民的三十四位君主(名錄不詳),在同一個廟中祭祀;同時,選擇歷代名臣,從祀於帝王廟。
(三)
朱元璋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禮官上書朝廷,言是:
“古時,曾有過帝王父子、祖孫在一廟之中合祭的情況,這是不符合禮制的。”
於是,朝廷下令,另外設立歷代帝王廟。廟中所祀的帝王,同在一堂,但各自分室。
每年春秋二季,祭祀三皇、五帝、禹湯、文王、武王、漢高祖、光武、唐高祖、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共計一十七位帝王。
比之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的三十四位君主,此時,人數減半。
除以上一十七位君王之外,其他各個朝代守成有功的賢能君王,朝廷命令這些君王陵墓所在地的官方,每年也要前往他們的陵寢進行祭祀。
(四)
朱元璋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朝廷議定,塑歷代帝王冠冕坐像。
朱元璋指示:
“伏羲、神農之時,還沒有衣裳之制,故,不要為這二位帝王加冕服。”
隨即,朝廷進行郊祀。
所謂郊祀,即古代於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此年郊祀之時,祔祭了歷代帝王。
因郊祀祔祭,於是,朝廷便省去了本年在歷代帝王廟進行的春祭。
到了本年仲秋,朝廷仍舊派遣官員,前往歷代帝王廟進行祭祀。
(五)
朱元璋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以武成王(即太公望,姜子牙)從祀歷代帝王廟,去除其王號,罷除其舊有的武成王廟祭祀。
(六)
朱元璋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禮官經過選擇,上呈能夠始終保全名節的歷代名臣共計三十五人,從祀於歷代帝王廟。
對此,朱元璋指示:
“趙普有負宋太祖,此人不忠,不可從祀。元代的木華黎,是安童的四世祖,不可以祭祀其孫而去除其祖。可以讓木華黎從祀,罷除安童從祀。可讓伯顏從祀,去除阿術從祀。”
朱元璋又說:
“漢代的陳平、馮異;宋代的潘美,都應該從祀。”
沒過多久,朱元璋說是:
“周文王雖然是周受天命的根基所在,但是,其始終恪守人臣之節;唐高祖雖然擁有天下,但全是依憑唐太宗之力;周文王、唐高祖可勿於歷代帝王廟祭祀;這二位,只在其陵寢之地祭祀。另外,還需增祀隋文帝。”
本年,歷代帝王廟發生火災。
於是,朝廷下令,在欽天山之陽(即雞籠山,今江蘇南京解放門內雞鳴山;山南為陽)改建歷代帝王廟。
此次改建歷代帝王廟時,去除了隋文帝。
(七)
再後來,又有變化:
子午卯酉年,朝廷傳旨:
歷代帝王,只在其陵寢進行祭祀,停職在歷代帝王廟進行祭祀之事。
(八)
明神宗(朱厚熜)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罷除歷代帝王從祀南郊制度。
禮官上請,既然罷除歷代帝王的郊祀祔祭,那麼,就增加在南京歷代帝王廟的春祭,朱厚熜沒有許可。
隨後,朱厚熜下令,在京師(北京)建造歷代帝王廟,每年的仲春、仲秋入廟祭祀;同時,罷除南京歷代帝王廟的祭祀。
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春,京師歷代帝王廟還沒有建成,於是,本年的春祭,朱厚熜就在文華殿進行。
(九)
京師歷代帝王廟剛剛建成之後,朱厚熜還親至廟中,進行祭祀。
這一年,修撰姚淶上請,罷除對元世祖的祭祀。對此,禮官論議之後,認為不可。朱厚熜聽從了禮官的建議。
(十)
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給事中陳棐又上言,建請罷除對元世祖的祭祀,朝廷予以採納。於是,乃罷祀元世祖,並罷除從祀的木華黎等五人。
(十一)
至此,明朝的歷代帝王廟基本定製。
每年的仲春(農曆二月)、仲秋(農曆八月),皇帝都會派遣大臣,前往歷代帝王廟,進行祭祀。
定製之後,明朝歷代帝王廟中,所祭祀的帝王,其詳如下:
1、太昊伏羲氏
或作宓羲、包犧、庖犧、伏戲、慮犧、犧皇、皇羲,風姓。相傳始作八卦,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神話中的人類始祖,與女媧氏兄妹為婚,制嫁娶,正姓氏。影象為蛇身人首。
2、炎帝神農氏
遠古人民以採集漁獵生活;相傳,至神農氏,始教民用木製耒、耜,耕種,從事農業生產;神農氏嘗百草,始有醫藥,治療疾病。
3、黃帝軒轅氏
傳說為少典之子,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居姬水,又姓姬;國於有熊,故亦稱有熊氏。敗姜姓部落首領炎帝於阪泉;與九黎族首領蚩尤戰於涿鹿,擊殺蚩尤;又北逐葷粥;遂被各部落尊為部落聯盟首領;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傳說黃帝時期,發明創造甚多,如建造宮室、舟車,養蠶、繅絲、織帛,作甲子,調歷,造字,制音律,明醫藥,作算數等等;為中原各族之共同祖先。
4、帝金天氏
即少昊,一作少皞,傳說為遠古黃帝之子,姬姓,名摯,字青陽;一說號金天氏;以別於太昊,故稱少昊。相傳以鳥名官,設有工正、農正,司手工業、農業。春秋時郯國為其後裔。
5、帝高陽氏
即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相傳十歲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稱高陽氏;居於帝丘。其事蹟類神話:少昊之時,九黎亂德,民神雜糅。顓頊繼位,命重為南正,司天以屬神,命黎為火正,司地以屬民,使民神不相侵擾,是謂“絕地天通”。又傳星與日辰之位皆在北維,顓頊之所建。傳在位七十八年。
6、帝高辛氏
即帝嚳,嚳或作告、俈;傳為黃帝曾孫,堯之父;生而神異,自言其名曰夋;代高陽氏為帝,稱高辛氏。在位七十年。傳帝嚳四妻四子:元妃有邰氏女姜嫄,生后稷。次妃有娥氏女簡狄,生契。次妃陳鋒(一作豐)氏女慶都,生放勳(堯)。次妃娵訾氏女常儀,生帝摯。近人云,帝嚳當為上古東方部落領袖,與帝俊為一人,卜辭稱高祖夋。
7、帝陶唐氏
即堯,名放勳;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族首領;初居於陶,後遷居唐,故稱陶唐氏,史稱唐堯。相傳曾設官掌時令,定曆法;命鯀治洪水未成;諮詢於四嶽,選擇舜為繼承人;察舜行事三年,命舜攝政。死後由舜繼位,史稱禪讓。一說,堯晚年德衰,為舜所囚而奪其位。
8、帝有虞氏
即舜,姚姓,一作媯姓,號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當為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傳由四嶽薦舉,堯命舜攝政,舉八元、八愷;巡行四方,除去鯀、共工、驩兜、三苗四凶。堯死,繼帝位,選用賢人,以禹為司空,治洪水,遂以禹為繼承人;又命棄、契、皋陶、垂、益、伯夷、夔、龍等治理民事,天下大治;巡行南方,死於蒼梧之野,葬於九疑,是為零陵。一說舜被禹放逐,死於蒼梧。在位三十九年(近人研究,舜與帝俊、帝嚳可能為一人)。
9、夏禹王
即禹,或作夏禹、大禹;姒姓,名文命;鯀子。鯀治水無功,舜命禹為司空繼續治水;禹親歷各地疏通江、河,平洪水,理山川,別土地等級,制定貢賦。相傳舜選禹為繼任人。舜卒,得各部族擁戴為天子;建立夏代,號夏後。傳說曾鑄象徵國家之神器九鼎;又傳禹年百歲,卒於會稽。今紹興有禹陵。
10、商湯王
即湯,亦作天乙、大乙、成湯;名履;契之後裔;自契至湯十四世,主癸之子。建都於亳;任用伊尹執政,先後攻滅葛、豕韋、顧、昆吾;夏桀無道,湯發兵滅之,連續獲勝於有娥、鳴條,滅夏,建立商朝。在位三十年。
11、周武王
姬姓,名發;文王子,嗣為西伯。遵文王滅商遺志,盟諸侯於孟津,興師伐紂;牧野之戰大勝,滅商,建立周王朝,都鎬;分封諸侯;滅商後二年而死。在位十九年。
12、漢高祖皇帝
即劉邦;沛人,字季。秦末為泗水亭長;秦二世元年陳勝起義,劉邦起兵響應,稱沛公;初屬項梁,與項羽所部併為反秦主力。漢王元年,攻佔咸陽,秦王子嬰降,約法三章,除秦苛法;項羽入關,大封諸侯王,劉邦為漢王;不久與項羽戰,漢王五年,戰勝項羽,即皇帝位,建立漢朝。漢承秦制,中央集權;先後討滅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遷豪強於關中;重本抑末,發展農業而抑制商賈;以秦律為依據,制定漢律九章。在位八年。
13、漢光武皇帝
即劉秀;南陽蔡陽人,字文叔;漢高祖九世孫。王莽末,爆發農民大起義,劉秀與兄劉起兵舂陵,加入綠林軍,大破莽兵於昆陽,鎮壓並收編銅馬等農民軍。建武元年稱帝,定都洛陽;鎮壓赤眉軍,討平公孫述、隗囂等,統一全國;屢詔釋放奴婢,免罪徒為庶民,減輕租稅徭役,興修水利,裁併四百餘縣,精簡官吏,朝廷中加重尚書職權,地方上廢除掌軍權之都尉,加強了中央集權。在位三十三年。
14、唐太宗皇帝
即李世民;唐高祖李淵次子;隋末,勸父舉兵反隋,征服四方,成統一之業。高祖武德元年,為尚書令,進封秦王;先後鎮壓竇建德、劉黑闥等起義軍,討平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據勢力;武德九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李建成及弟李元吉,遂立為太子;旋受禪即帝位,尊父為太上皇。銳意圖治,善於納諫,去奢輕賦,寬刑整武,使海內昇平,威及域外,史稱貞觀之治;鐵勒、回紇等族尊之為“天可汗”。在位二十三年,以服“長生藥”中毒死。諡文皇帝。
15、宋太宗皇帝
即趙炅;宋太祖趙匡胤之弟;初名匡義,後改光義,即位後改名炅。宋太祖開寶六年封晉王。開寶九年即位,改元太平興國;對割據政權繼續各個擊破;太平興國三年,平海軍陳洪進、吳越王錢俶相繼納土;太平興國四年,親征,平北漢;乘勝攻遼,於高梁河大敗而歸。雍熙三年,再命將三路攻遼,大敗,遂行守內虛外政策。在位二十二年,加強中央集權,收節度使所領支郡,擴大科舉取士,建崇文院,編纂《太平御覽》等書,加強“重文”風氣。淳化中,鎮壓王小波、李順起義。
以上歷代帝王,共十五位,分別祭祀在五室之中。
每次祭祀,每室進獻太牢一。
每次祭祀,行三獻之禮。
所謂三獻,即古代祭祀時,獻酒三次,即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合稱“三獻”。
每次祭祀,七奏樂章。
每次祭祀,舞八佾。
所謂八佾,亦作“八溢”;亦作“八羽”;古代天子用的一種樂舞。佾,舞列,縱橫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
歷代帝王有從祀。
所謂從祀,也就是配享,陪祭;指古代廟祠祭祀中,常設的、次於主要祭祀物件但與其密切關聯的祭祀物件。
歷代帝王的從祀,皆為各代名臣,其詳如下。
1、風后
黃帝之臣。黃帝曾夢大風吹天下塵垢皆去,求天下姓風名後者,得之於海隅,以為相。又傳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風后奉帝命作指南車以別四方。
2、力牧
黃帝之臣。黃帝曾夢見有人執千鈞之弩,驅羊萬群。醒後占夢,以為千鈞之弩喻力大,驅羊萬群喻能牧民為善。乃依夢意求得力牧於大澤,任以為將。
3、皋陶
或作咎繇。偃姓。舜命作掌刑法之官。以正直稱。禹繼位,委之以政,被選為繼承者。早死,未繼位。春秋時英、六之君為其後裔。
4、夔
堯時舉用為樂正。舜時命夔為典樂。擊石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百獸率舞。授樂於國之子弟。使正五聲,協六律,和諧八音。
5、龍
堯時已舉用。舜命為納言,掌帝命之出入。
6、伯夷
相傳姓墨胎氏,名允,字公信。商朝末年孤竹國(今河北龍南)人。原為孤竹國君長子;其父欲立次子叔齊,當父死後,叔齊不肯繼位,讓位於他,他不受;後與其弟叔齊奔周。周武王伐商,兄弟二人叩馬苦諫。商亡,兩人均逃隱於首陽山,恥食周粟,采薇為生,最後餓死。
7、伯益
或作伯翳、柏翳。舜命伯益為虞,掌管草木鳥獸。又佐禹治水,有功,賜姓嬴,為古代嬴姓諸侯之祖。禹選伯益為繼承人,伯益讓於禹子啟而避居箕山之陽。一說,因爭奪君位而為啟所殺。
8、伊尹
商代人,名伊,一名摯。尹,官名。相傳為家內奴隸,乃有莘氏女陪嫁之媵臣。受湯賞識,舉用;佐商滅夏,綜理國事。湯卒後,歷佐外丙、仲壬二君。仲壬死,太甲立,不遵湯法,不理國政,為伊尹放逐於桐;三年,太甲悔,乃接歸復位。至沃丁時死。一說,太甲當立而伊尹篡位自立,放逐太甲。七年後,太甲潛歸,殺伊尹。
9、傅說
名或作兌。武丁時大臣。傳說為傅巖築牆之奴隸。武丁夢得聖人,名曰說,求於野;乃於傅巖得之,舉以為相,國大治。
10、周公旦
姓姬,名旦。周武王弟。武王即位,他輔政伐紂滅商。周朝建立,被封於魯,但不就封,留於朝中輔政。因食邑在周,稱為周公。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年幼,他攝行王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不服,聯合紂子武庚及東方夷族反叛;他率兵東征,平定叛亂,繼續大規模分封諸侯,並興建洛邑,作為東都;又吸取先代歷史經驗,釐定禮樂刑罰制度,主張“明德慎罰”,使周朝統治得以鞏固;後成王年長,乃返政於成王;其政治思想見於《尚書》的《大誥》、《多土》、《無逸》、《立政》等篇。
11、召公奭
姓姬,名奭。因食邑於召,故稱召公。曾佐周武王滅商。封於燕,為周代燕國始祖。本人不就國,留於朝中輔政,只以長子就封。周成王時,任太保,負責治理陝以西地方,和周公旦同為三公。周公攝政,他曾猜疑,經解釋,轉而支援周公平定東方叛亂;所在有治績,甚得民和。
12、太公望
或作姜尚。西周齊國國君。東海人,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家貧,釣於渭濱,文王遇之,與語,大悅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佐周文王、周武王為計滅商,有大功。周武王時,尊為師尚父;封於齊,都營丘,為齊之始祖;至國修政,民多歸之;留周為太師;有徵伐五侯九伯之權。兵書《六韜》傳為所作。
13、召穆公虎
即召穆公。西周大臣。召公奭後代。名虎。任周厲王、周宣王大臣。周厲王暴虐,“華人”圍攻王宮,他把太子靖藏匿在家,以其子替死。周厲王死後,擁立太子靖繼位,即周宣王。曾率軍戰勝淮夷,並奉命經營謝邑(今河南唐河南),封申伯。遺物有“召伯虎簋”
14、方叔
西周人。周宣王時卿士。曾率兵車三千輛南征荊楚,北伐玁狁,有功於周。
15、張良
西漢沛郡城父人,字子房。祖與父相繼為韓相。秦滅韓,良圖復韓,募力士於博浪沙狙擊始皇未中,遂更姓名;傳說逃亡至下邳,遇黃石公,受《太公兵法》;秦二世元年,聚眾響應陳勝。後從劉邦,為主要謀士;劉邦率軍攻入咸陽,良與樊噲力勸劉邦閉宮室府庫,還軍霸上;於鴻門宴上為劉邦解除危難;楚漢戰爭時,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皆為劉邦所採納。高帝六年,封留侯;晚好黃老,學辟穀之術。卒諡文成。
16、蕭何
西漢泗水沛人。初為沛主吏掾;從劉邦入關,獨收秦相府律令圖書藏之,以是漢知天下關塞險要,郡縣戶口;劉邦王漢中,以蕭何為丞相;又薦韓信為大將;楚漢相拒,留守關中,轉輸士卒糧餉,使軍中給食不乏。劉邦稱帝,論何功第一,封酇侯;後定律令制度,協助漢高祖消滅陳豨、韓信、黥布等,封相國。漢高祖死後,事漢惠帝,病危時,薦曹參繼相。卒諡文終。有《九章律》,今佚。
17、曹參
西漢泗水沛人。秦時,為沛獄掾,蕭何為主吏;秦末,與蕭何同隨劉邦起事,屢立戰功。高祖六年,封平陽侯;曾任齊相九年,並從劉邦擊破陳豨、英布;任齊相時,用蓋公所言黃老之術,清靜無為,與民休息;初與蕭何友善,及為將相,有隙;蕭何將死,推薦繼相。為惠帝丞相三年,一遵蕭何約束,有“蕭規曹隨”之稱。卒諡懿。
18、陳平
西漢河南陽武人。家貧,好學。秦末,陳勝起事,事魏王咎為太僕;後從項羽入關,任都尉;旋歸劉邦,任護軍中尉,為謀士,建離間項羽、范增、籠絡韓信之計,均為採納。劉邦為匈奴圍於平城,以計賂匈奴閼氏,得出;漢高祖六年,封曲逆侯。漢惠帝、呂后、漢文帝時,歷任丞相。呂后死,陳平與太尉周勃等合謀,誅諸呂,迎立文帝;任丞相。卒諡獻。
19、周勃
西漢泗水沛人。秦時以織薄曲為生,又常為人吹簫給喪事,後以中涓從劉邦起於沛,屢破秦軍。從擊項羽,定天下。漢高祖六年,封絳侯;漢初,從劉邦平定韓王信、陳豨及盧綰之亂;為人質直敦厚,高祖以為可屬以大事。漢惠帝時,任太尉;呂后死,諸呂欲危劉氏,周勃與陳平定計誅諸呂,漢室以安。漢文帝立,拜右丞相;懼功高招禍,又不諳政事,稱病辭職;陳平死,復相,旋免。卒諡武。
20、鄧禹
東漢南陽新野人,字仲華。少遊學長安,與劉秀親善。新莽末,從劉秀鎮壓銅馬軍;勸秀以河北為基地,收民心,待機取天下,得信任;又以前將軍破劉玄之將王匡、成丹等;光武帝劉秀即位,拜大司徒,封酇侯,渡河入關,多方招降,所部號稱百萬;後屢為赤眉軍所敗,被免大司徒;復拜右將軍,擊破延岑;封高密侯,行司徒事。漢明帝時,拜太傅。卒諡元。
21、馮異
東漢潁川父城人,字公孫。好讀書,通《左氏春秋》、《孫子兵法》。新莽末,以郡掾監五縣,為王莽拒劉秀。後歸劉秀,為主簿,從破王郎,平河北。為人謙退不伐,每所止舍,諸將並坐論功,異退處樹下,軍中號“大樹將軍”。劉秀即帝位,封陽夏侯;任徵西大將軍,擊敗赤眉軍於崤底;後攻公孫述、隗囂,卒于軍。諡節。
22、諸葛亮
三國蜀琅邪陽都人,字孔明。東漢末避亂隆中,躬耕讀書,自比於管仲、樂毅,時有“臥龍”之稱。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劉備屯新野,三顧茅廬,諸葛亮陳據有荊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結好孫權、共抗曹操之策,出而為劉備主要謀士;次年,曹操南爭荊州,出使東吳,孫劉聯合抗曹,獲赤壁之勝,劉備據有荊州;建安十九年,入蜀增援劉備,定成都,任軍師將軍,鎮守成都。劉備稱帝,任丞相,錄尚書事;張飛死後,領司隸校尉。章武三年,受遺詔輔佐劉禪,封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東和孫權,南平諸郡,北爭中原,多次出兵攻魏;與魏將司馬懿對峙於渭南,病卒於五丈原軍中。諡忠武。傳制木牛流馬,用於山地轉運,又革新連弩,能同發十箭。有《諸葛亮集》輯本。
23、房玄齡
名或作喬。唐代齊州臨淄人,字喬。房彥謙之子。隋開皇時舉進士,為隰城尉;唐兵入關中,歸李世民,任秦王府記室。唐高祖武德中,與長孫無忌等策劃玄武門之變。唐太宗貞觀元年,為中書令,封邢國公;後任尚書右僕射,改魏國公;監修國史;貞觀十一年,徙梁國公。居相位十五年,與杜如晦共掌朝政,世稱“房謀杜斷”。進司空,累表固辭。卒諡文昭。曾受詔重撰《晉書》。
24、杜如晦
唐代初京兆杜陵人,字克明。初為秦王府兵曹參軍,擢陝州總管府長史,進陝東道大行臺司勳郎中,兼文學館學士;從李世民征伐,常參謀帷幄,剖斷如流,深為時輩所服;李世民立為太子,授左庶子,遷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唐太宗貞觀二年,以本官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號為稱職;貞觀三年,進右僕射,仍領選事;與房玄齡共掌朝政,臺閣制度,憲物容典,率二人裁定。當世稱良相,必曰“房、杜”。卒諡成。
25、李靖
唐代雍州三原人,字藥師,一說本名藥師。姿貌魁秀;少有文武材略,通書史,譽稱“有王佐才”。唐高祖時,拜行軍總管,蕭銑平,招降嶺南四十九州,又曾鎮壓輔公祏軍。唐太宗即位,授刑部尚書、兼檢校中書令,轉兵部尚書;破突厥,封代國公,遷尚書右僕射;吐谷渾侵邊,復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又改衛國公。卒諡景武。後人錄其論兵語,為《李衛公兵法》。
26、郭子儀
唐代華州鄭縣人。以武舉累遷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唐玄宗時,安祿山亂,為朔方節度使,敗史思明於河北。唐肅宗即位,官關內河東副元帥,配合回紇兵收復長安、洛陽;以功擢中書令,後封汾陽郡王。唐代宗時,僕固懷恩叛,聯回紇、吐蕃攻唐;郭子儀馳數十騎說回紇,與唐聯兵以拒吐蕃。唐德宗立,尊為尚父,罷兵權。世稱郭汾陽,亦稱郭令公。卒諡忠武。
27、李晟
唐代洮州臨潭人,字良器。初從河西節度使王忠嗣,鳳翔節度使高昇召補列將;因擊羌、党項、吐蕃有功,累遷至開府儀同三司;以右金吾衛大將軍為涇原、四鎮、北庭都知兵馬使,封合川郡王。朱泚反,李晟收復京師,以功拜司徒兼中書令;改封西平郡王。唐德宗嘗曰:“天生李晟,為社稷萬人,非為朕也。”李晟好善嫉惡,理家嚴,達禮敦教。卒,諡忠武。
28、曹彬
宋代真定靈壽人,字國華。五代後漢乾德中,為成德軍牙將;仕後周歷河中都監,遷引進使。入宋遷客省使,以軍功改左神武將軍,俄兼樞密承旨;宋太祖乾德二年,伐蜀,為都監,下峽中郡縣,清介廉謹,所至悅服;後又從徵太原;開寶七年,任昇州西南路行營馬步軍戰榷都部署,徵南唐,克金陵,不妄殺一人;師還,拜樞密使、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使。宋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雍熙三年,與潘美等北伐契丹,連下州縣,後為耶律休哥所敗,退至岐溝關兵潰;責授右驍衛上將軍。宋真宗即位,複檢校太師、同平章事,召拜樞密使。卒諡武惠。
29、潘美
宋代大名人,字仲詢。從後周世宗徵高平,以功遷西上閤門副使。入宋,以行營都監從徵李重進。荊湖平,授潭州防禦史。宋太祖開寶三年,以賀州路行營諸軍都部署徵嶺南;次年,揮師廣州,滅南漢,與尹崇珂同知廣州兼市舶使;開寶七年,以昇州道行營監徵南唐;次年,平金陵;開寶九年秋,副党進伐北漢。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為北路都招討兼判太原行府事,滅北漢;繼徵范陽,知幽州行府事;及班師,兼三交都部署,留屯以御契丹。雍熙三年,宋以三路北伐契丹,為雲、應、朔等州都部署;以指揮不當,名將楊業陷敵陣亡,坐削秩;後加同平章事。卒諡武惠。
30、韓世忠
宋代延安人,字良臣,晚號清涼居士。家貧無產業,年十八,以敢勇從軍。宋徽宗宣和二年,隨王淵鎮壓方臘。宋欽宗即位,遷武節大夫,以千卒敗李複數萬兵。宋高宗建炎三年,苗傅、劉正彥反,韓世忠率所部發平江,苗傅、劉正彥敗遁,追擒之,送行在誅殺;授武勝昭慶軍節度使、浙西制置使,守鎮江;以八千眾阻十萬金兵渡江,與兀朮相持黃天蕩達四十八日。紹興初,鎮壓建安範汝為起事;紹興四年,大破金人與劉豫之兵於大儀鎮,時論以此舉為中興武功第一;紹興六年,授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置司楚州;在楚十餘年,屢挫偽齊及金兵,金人不敢犯;紹興十一年,與岳飛、張俊同被召入朝,任樞密使,解除兵權。韓世忠詆排和議,疏檜誤國。後罷為醴泉觀使,自此杜門謝客,絕口不言兵事,時跨驢攜酒,縱遊西湖。岳飛冤獄,世忠獨詰檜曰:“‘莫須有’,何以服天下!”宋孝宗時,追封蘄王,諡忠武。
31、岳飛
宋代相州湯陰人,字鵬舉。農家出身。徽宗宣和中從軍,以功遷秉義郎,隸宗澤部下。宋高宗建炎元年,上書反對京師南遷,被奪官;改從王彥,與金兵戰於太行山;復隨宗澤守開封,任統制;宗澤死,隨杜充南下;建炎四年,敗金兵於常州、鎮江,收復建康;後參與平定李成、曹成等割據勢力,擢任都統制。紹興四年,大破金與偽齊兵,收復襄陽等六郡,任清遠軍節度使;紹興五年,鎮壓楊麼起事;紹興六年,駐兵襄陽,收復洛陽西南部分州縣,聯絡太行山義軍;紹興十年,率師北伐,連敗金兀朮,獲郾城大捷,進軍朱仙鎮;因高宗與秦檜力主和議,一日降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被迫班師;紹興十一年,受召赴臨安,被解兵柄,任樞密副使;旋被誣入獄,以“莫須有”罪名被殺害。宋孝宗時,追諡武穆。宋寧宗時,追封鄂王。有《嶽武穆集》。
32、張浚
宋代漢州綿竹人,字德遠,世稱紫巖先生。張鹹之子;宋徽宗政和八年進士。宋高宗建炎初,歷侍御史、禮部侍郎;建炎三年,金人南侵,留吳門節制軍馬;苗劉之變,約呂頤浩、張俊、韓世忠等勤王復辟有功,除知樞密院事;建議經營關陝,詔以為川陝宣撫處置使;決策治兵與金軍大戰於富平,雖失利,以形勢牽制東南,江淮亦賴以安。紹興五年,除同平章事兼知樞密院,都督諸路軍馬;曾鎮壓楊麼。部署沿江、兩淮諸軍為防禦計,且謀北伐;以酈瓊叛引咎求罷;秦檜用事,被斥近二十年;金完顏亮南侵,復起用。宋孝宗隆興元年,除樞密使,督師北伐,符離之戰失利。旋再相,為主和派排去。卒諡忠獻。有《易傳》、《中興備覽》及文集等。
歷代帝王從祀名臣,共32人,列於歷代帝王廟的兩廡。每廡設定兩個祭壇,每次祭祀時,每個祭壇進獻少牢一。
所謂少牢,古代祭祀燕烹用羊、豕各一者,叫做“少牢”。少牢是諸侯、卿大夫祭祀宗廟時所用的牲畜。少牢在祭品的規格中低於“太牢”。
回覆列表
1.鄧子龍,江西豐城人,明朝著名的抗倭名將。萬曆時期,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日本,但是還有一些封建主擁兵自重。為了轉移矛盾,豐臣秀吉向北韓發動了戰爭,北韓接連戰敗嚮明朝請求援助。隨後,中朝兩國聯軍接連在戰場上取得勝利,收復了漢城。公元1597年,豐臣秀吉病逝,臨死前交待日軍撤回本土。
2.就在日軍將領撤退之時,明朝將領鄧子龍和北韓名將李舜臣聯合出擊,在露梁以西海域爆發了露梁海戰,而鄧子龍就是在這場戰爭中陣亡的。《明史》記載,鄧子龍雖然年過七十,卻依然龍虎精神,為了爭奪首功,帶領200人衝向日軍,殺敵無數。可惜友軍將火器誤投到鄧子龍的船中,因船起火,日軍趁機反撲,鄧子龍力戰而死。
3.鄧子龍死後,受到明神宗朱翊鈞的厚待,被追贈為都督僉事,還有一子因此為官。事情到此應該結束了,可是沒想到還有下文。《清朝野史大觀》記載,清朝入主中原後,順治皇帝親自出宮迎鄧子龍的神位到大內供奉。鄧子龍是明朝將領,為什麼清朝皇帝要大張旗鼓地供奉祭拜呢?
4.原來,努爾哈赤為了攻打明朝,曾到遼東偵察情報,卻被一支前往北韓救援的明軍抓住,交給了當時是抗倭前線副總兵的鄧子龍。鄧子龍見努爾哈赤膽識過人,將來必定有所作為,出於惜才的心理,便把他放走了。後來,努爾哈赤聽說鄧子龍在北韓戰死,就為這位明朝將領立了祠堂。
5.可以說,鄧子龍對大清王朝有再造之恩,沒有他,就沒有努爾哈赤,自然不會有清朝。清軍入關後,鄧子龍的神位被迎入宮內,受清朝皇帝世代供奉,成為清王朝的守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