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泰生堂說中醫

    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所以對於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溼痺證等陽虛證來說,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防暑是養生保健的關鍵

    大暑氣候炎熱,暑氣逼人,心氣容易虧損,是中暑發生的高危期。人體容易出現頭暈、心悸、大量出汗等症狀,所以大暑節氣防暑是關鍵。

    養生食譜推薦

    南瓜塊300克,綠豆200克,薏米50克,山藥片30克,鹽適量。

    鍋內放清水、綠豆、薏米,以大火燒開,撇去浮沫。加入南瓜、山藥燒開後改用小火慢燉,至南瓜、山藥成糊,綠豆酥爛,加鹽調味即可出鍋。大暑食用此湯可防上火。

    養生藥膳方推薦

    綠豆、蘆根各100克,紫蘇葉15克,姜10克。將蘆根、姜、紫蘇葉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煎湯,去渣,留湯汁備用。綠豆洗淨,與煎好的湯汁一同放入鍋中煮熟即可。

    此粥可幫助人體排除毒素,還能和胃止嘔、利尿解毒,同時也適用於溼熱嘔吐及煩渴、小便赤澀等,適合大暑時節食用。

    運動養生

    身體健康的人,可以做一些幅度較大的運動,發發汗,使身體有一種舒服的暢快感。身體虛弱的人群及老人、小孩可選擇運動量小且平緩的運動。

    大暑時節高溫酷熱,人們易動“肝火”,會出現心煩意亂、思維紊亂、急躁焦慮等症狀。這是“情緒中暑”所引起的。

    醫學研究者認為,人的神經細胞對夏日的氣溫、氣壓、溼度和氣流等氣象要素的變化極度敏感,高溫的氣候會影響人體的情緒調節中樞,繼而影響大腦的神經活動和激素的分泌。因此,此時節應該儘量保持心情平靜,切莫動“肝火”。

  • 2 # 參度養生

    1、伏天吃麵解暑氣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中伏”,意思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屬“三伏”,“三伏”中又以“中伏”最熱。中伏意味著天氣更加炎熱,這時候吃什麼好?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很顯然中伏吃麵是最佳選擇。

    吃了頭伏的餃子,到了二伏的時候,人們就該吃麵了。北方人吃“撈麵”要打滷,配菜碼,炒菜俗稱“四大碟拌麵菜”,如:炒麵筋絲、炒肉絲香乾、炒雞蛋、炒蝦仁。撈麵滷也豐富多樣:三鮮滷,肉片、香乾、麵筋滷,炸醬滷,麻醬滷,花椒油滷,夏天吃爽口、省事、方便,還有西紅柿雞蛋滷、螃蟹滷、皮皮蝦滷。

    2、伏天遇暑天,養生很重要

    益氣養陰,多喝粥

    桑拿天,天氣溼悶,容易耗氣傷陰,出現虛弱無力等症狀。因此,除了及時補水,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強體質。

    3、解熱祛暑,多吃苦

    苦味食物不僅清熱,還能解熱祛暑、消除疲勞。所以,大暑時節,適當吃點苦味食物,可健脾開胃、增進食慾,不僅讓溼熱之邪對您敬而遠之,還可預防中暑,可謂一舉兩得。

    關於大暑的一些諺語

    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

    大暑不暑,五穀不鼓。

    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

    小暑大暑不熱,小寒大寒不冷。

    大暑無酷熱,五穀多不結。

    大暑連天陰,遍地出黃金。

    大暑大雨,百日見霜。

    大暑小暑,淹死老鼠。

    大暑展秋風,秋後熱到狂。

    小暑吃黍,大暑吃谷。

    小暑怕東風,大暑怕紅霞。

    小暑大暑,有米不願回家煮。

  • 3 # 養生站樁

    大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太陽位於黃經120°。大家都知道“熱在三伏”,大暑一般處在三伏裡的中伏階段。這時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都處在一年中最熱的階段,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而且全國各地溫差也不大。

    夏季養生做得好,就可以「冬病夏治」,幫助調整體質。

    趁著一年中最炎熱、陽氣最旺的時候,適度曬太陽、運動強身、少吃生冷,協助改善體質,減少在冬季好發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氣喘、風溼等陽虛症。

    而夏天因身體新陳代謝較快,血液迴圈加劇,心臟負擔也隨之加重,所以夏季要養「心」,特別是銀髮族,要保持心情舒暢,千萬不要暴怒生氣,以防心臟病發作。養心可以吃一些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苦茶、蓮子芯等,以收清心涼血、解暑去熱、健脾利胃之效。同時紅色入心,夏天盛產的桑葚、紅西瓜、葡萄柚、胡蘿蔔、西紅柿、紅棗也是養心好食物。

    這時候的養生第一要訣就是要避免中暑。

    養生食譜推薦:三色清暑湯

    材料:番茄2個、鮮雞蛋2個、黃瓜1根。調料:食用油、蔥花、鹽、雞精、香油、清湯。

    做法:

    1、番茄洗淨,用開水燙一下,過涼後剝皮去子切成片;雞蛋打入碗中攪拌均勻;黃瓜洗淨切成斜片備用。

    2、鍋內倒油燒至六成熱,放入蔥花煸香後倒入清湯,大火燒開,放入黃瓜片、番茄片滾開,再倒入蛋液,順時針推勻成大片蛋花,放入適量的鹽和雞精,淋入香油即可。

    注意:黃瓜味道清香,水分含量大,有清熱解暑、消腫利水之功效。下鍋時間不宜過長,以免水分流失,影響口感。

  • 4 # 程氏針灸程凱

    大暑是一年中溫度最高熱的時間,高溫酷熱易中暑熱,傷暑寒;心火旺盛易情緒中暑。要從清熱解暑防暑熱,溫陽散寒祛寒溼,平心靜氣防情緒中暑,祛溼等相應的養生原則方面幫助我們安全“度暑”。

    1、振奮心陽

    大暑時節,自然界烈日炎炎,陽氣旺盛,人與自然順應,機體處於“陽盛於外而虛於內”的狀態,腠理開洩,汗液增多,加上暑熱之氣逼人,易導致人體陽氣宣發太過而陽氣內乏,極易生“三暑”。《素問‧藏氣法時論》記載“古人行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人體臟腑功能活動與自然界四時陰陽消長節律統一,所以,五臟治療也要順應季節的變化。因此,要抓住大暑的有利時機,溫補陽氣,使人體陽氣旺盛以抵禦邪氣侵襲,將“三暑”制止於未發之時。夏應心,應以振奮心陽為主。

    中醫認為,“溫補莫過於灸法,能壯人陽氣,益人真陰”艾灸是溫補陽氣最佳的方式,我們可以透過艾灸以下四個穴位以振奮陽氣。

    巨闕穴:位於肚臍與劍胸聯合上,肚臍上6寸。在任脈上,心經募穴,募穴是臟腑精氣輸注於腹部的穴位,也是募集心經氣血的地方,它可以將來自胸腹部的物質全部輸送到心經上,具有調理心經,振奮心陽,通心經以活絡的作用,對於胸痛,心煩,記憶力減退等有明顯效果。

    關元穴:位於肚臍下3寸。在任脈上,屬於小腸經募穴,是小腸精氣彙集之穴,因心與小腸相表裡,關元穴又被稱為“第二心臟”,具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的作用,常用於心臟病的急救,也是中醫治療心臟系統疾病的首選大穴。艾灸關元穴還具有補腎壯陽,溫通經絡,理氣和血,補虛易損,強壯一身陽氣的作用,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古今都可作為保健的要穴。

    內關穴:位於前臂掌側,從腕橫紋向上移動2寸,觸控到兩個比較明顯的肌腱之間。在心包經上,所謂“心胸內關謀”,心臟和胸部的疾病都可以用內關穴來調理,具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的作用,也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對於心動過緩,心動過速都具有較好的療效,是心律不齊患者的首選大穴。

    公孫穴:位於足部內側,第一蹠趾關節前方的赤白肉際處。為脾經的絡穴,是八脈交會穴,通衝脈。透過艾灸公孫穴起到健脾生血,益氣活血,調節五臟的作用,使原本氣血不足的的心臟氣血充足,心血得養,心神安寧。

    每天對這四個穴位艾灸15~20分鐘,以面板潮紅為度,可以起到較好的振奮心陽,寧心安神,補益心血的作用。

    在這個悶熱的節氣當中,我們還可以看見很多中、老年人、缺乏鍛鍊的人、慢性病史的人特別的難受,不能正常的出汗,自身的代謝也就主動或被動性減緩。對於此類人群,我們建議在這樣的氣候中,做一些調動心肺功能,振奮心陽的有氧運動如擺臂大步走。動作要領:走路的時候,儘量把雙臂前後擺動起來,前手擺臂伸展儘量高過頭頂,後手擺臂要隨勢後襬伸直,行走的時候,儘量邁大步,行走快慢儘量因人而異,最好走到氣微喘,心跳在100次左右。此動作雖小,但每天傍晚在公園堅持運動30分鐘,可以取得頗大療效。走路時雙臂大幅度的前後擺動,心跳容易加快,可以對心臟產生較好的鍛鍊效果,提高心臟活力。而且走的時候上肢大幅度擺臂,腿在大步快速邁進,這樣上下相隨,全身肌肉骨骼都運動起來,因此可以達到較好的舒經活血,消脂減重的目的。

    2. 健脾助運化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幫助腸胃消化水谷,吸收精華,輸送到心肺及全身,上供心血的再生。脾統血,脾具有統攝血液,使血液在脈道中正常執行而不會外溢,使肌肉豐滿,四肢強健。在大暑節氣,長江中下游地區易突發雷陣雨,空氣中溼氣較重,脾喜躁惡溼,脾虛易惹溼,溼亦容易傷脾,導致脾運化水谷失職,從而出現食慾不振,睏倦乏力,腹脹便溏等症狀。所以大暑節氣也要強調脾陽的作用,在這樣的節氣中既要清熱祛溼,又要增強脾運化代謝祛溼的能力。其實簡單的說,這個能力是身體的綜合能力。除了消化、吸收、在飲食營養代謝等角度的能力之外,還有身體每天在運動、在生活過程當中、包括身體在代謝中激素的分泌,導致身體內分泌出現的變化。糖脂代謝後的產物等一系列環節都歸脾管理。所以脾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長夏對應五行中的土,五臟之中的脾也對應五行中的土,長夏是調理脾胃的好時機。

    中醫認為,脾主四肢,多做肢體運動可健運脾胃,去溼氣,任何“有點喘,留點汗”的的運動,都有助於將溼氣發散出來,有助於氣血迴圈,加強機體的代謝能力,下面教大家一個既可以助脾運化,也可以提高身體的心肺功能的健脾和胃功,具體操作步驟如下:取站立姿勢,兩腳與肩同寬,人體上的肩井穴,位於第七頸椎棘突與肩峰端的中點,想象著肩井對準腳心,同時用意念想著兩手合谷穴,向左轉腰,右手合谷對著左邊章門穴,左手合谷對著左京門,轉正,稍停,再向右轉腰,左手合谷對著右章門穴,右手合谷對著右京門,這樣反覆做,不拘於時,不拘於次數,根據每人體質強弱,可多可少,微微出汗既可,忌大汗。合谷具有調氣和血的作用,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章門穴在肝經上,為脾募穴,有理氣疏肝,和胃止痛,健運後天之本的作用,位於腹側,腋中線第十一肋骨端稍下處,屈肘合腋時,當肘尖盡處。京門穴為腎募穴,腎為先天之本,故刺激京門可起到補腎益陰,強壯先天之本的作用,在側腰部,章門穴後1.8寸,當第十二肋骨遊離端的下方。帶脈繞腰一圈,約束諸經,轉腰可起到疏通帶脈,調節全身臟腑的作用。其次,腸道位於肚臍周圍,轉腰可刺激腸道,有利於促進新陳代謝,起到升清降濁,消積通便的作用,讓停滯於腰腹部的水溼,痰溼,膏脂漸消,有助於控制肥胖,溼去脾健。再者,轉腰過程中,腸道是有規律性運動,這樣刺激可以讓腹部的交感神經興奮,盆腔內臟器運動幅度加強,提高代謝,並不斷改變腹壓,加強脾胃功能。

    如果運動量不夠,或運動後還是填補不了脾自身缺失的能力,我們可以選擇三伏灸。

    從上期學習小暑節氣中我們都明白三伏灸是以“冬病夏治”為原理,在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也是人體陽氣最為旺盛的時期,將中藥敷貼在特定穴位上,給人體以溫熱刺激,透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來調節臟腑功能,溫補人體陽氣以治療秋冬發作的疾病,對於胃腸道疾病如胃腸功能低下、慢性胃腸炎、腹脹便溏等都具有較好療效。大暑節氣,對於脾虛失運的患者我們可以選擇脾俞,胃俞,三焦俞,陰陵泉,進行貼敷。

    脾俞: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為脾的背俞穴,以健脾為主;

    胃俞:位於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為胃的背俞穴,以和胃助消化為主

    三焦俞:位於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為三焦的背俞穴,以通調水道,去溼以助健脾為主;

    以上三個穴位合用,既可以健脾和胃以治其本,又可以通調水道去溼以治其標。貼敷穴位並不僅僅是刺激某個穴位,而是以點帶面,透過熱傳導,刺激區域性範圍,上述的三個穴位的位置接近腸道體表投影的位置,同時艾灸還可以促進盆腔內臟腑的功能,提高胃腸的蠕動情況。

    陰陵泉:位於脛骨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陰,水也,陵,土丘也,泉,水聚集之處也,顧名思義,此穴為脾經經水的匯合之處,具有排滲水溼的功能,陰陵泉的深部為小腿的動、靜動脈循經處,穴位貼敷可加速血液迴圈,從而促進代謝,排除水溼。除了在三伏天對陰陵泉進行三伏灸外,還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單獨應用火艾灸,藉助艾火的純陽熱力與藥力給人以溫熱性刺激,透過經絡腧穴的傳導,可以健脾祛溼,調節臟腑的陰陽平衡。具體操作為:採用艾條懸灸,距離陰陵泉穴垂直兩釐米,每次30分鐘左右,以患者穴位區域性有舒適的溫熱感為宜。

    3. 去溼

    當你去益了心、健了脾之後,我們要做什麼呢?祛溼。就像我們開中藥、做針灸治療,每個階段治療目的不同。當我們發揮了治療作用,達到了治療目的之後,我們才可以做另外的事情。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目的,在早期初夏時是益心;夏中是健脾;現在到了夏末緊接著秋初之時,我們要做的是除溼。

    長夏時節,自然界中溼氣比較重濁的時節,在此時我們的食物當中可適當的加一些除溼的東西,比如大家熟知的薏米、赤小豆,白扁豆。但是這往往在服用初期效果明顯,後期就不明顯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早期沒有很好的益心、健脾陽,因此作用不太明顯。現在到了利溼的時間,如果前面您已經做了益心健脾的準備,那麼現在就可以做利溼的工作了,像赤小豆、薏米熬粥就適合了。

    在穴位上也是如此,之前有介紹益心的艾灸穴位、貼敷穴位,也有介紹健脾的動作、鍛鍊的方法,現在要做的是祛溼。溼邪要向下清利,很難從上面透發出來,就要想辦法讓溼從大便小便排出。

    以前有介紹腹部中段、側腹肌、腰肌的鍛鍊方法,在這裡介紹下腹部的鍛鍊方法,加速盆腔的血液迴圈、促進腹壓、促進神經興奮,讓代謝向下排出的功能健運起來。怎麼做呢?其實有個簡便的方法,坐著就可以完成。現在讓我們一起邊學習,邊練習祛溼兼調節盆腔的方法。

    具體方法:取坐位時吸氣,隨吸氣挺胸,氣吸到胸部,腹部做收腹動作。憋著氣收著腹,此時胸部壓力增加,造成橫隔以下腹部壓力增加;在腹部內收的情況下,腹部往裡的壓力增加,整個腹壓都會加強;吸氣收腹,憋住了氣,在這樣的情況下做會陰的收縮,即提肛,此動作要有節律,1提2放3提4放……..做十次後放鬆呼氣(即提、放各五次)。然後再吸氣憋住如上法,如此反覆。

    這個動作看似很簡單,但是效果非常好,為什麼呢?因為在讓腹壓增加的情況下,透過肛周的括約肌和盆骶肌的收縮作用,可人為的讓腹壓波動。在底部肌肉有節律的收縮過程中,盆腔底部的神經可以得到刺激,於是膀胱、直腸的功能得到興奮。

    便秘、排便無力的患者,下腹寒涼、腹型肥胖(贅肉多,鴨梨樣蘋果)的患者,只要堅持做這個動作,就能改善上述狀況,還可起到減肥的作用,體重均勻下降、排便通暢,腹部寒涼的狀況也會適當減輕。這種鍛鍊不依賴於什麼場地,隨時隨地都可以做,養成習慣鍛鍊可讓機體功能不斷的旺盛起來。

  • 5 # 只有營養師知道

    酷暑反是排寒的好時機

    今天就是大暑了,顧名思義,大暑給我們帶來的炎熱感覺是一年中最盛,特別是午後出門要曬死幾個兄弟。樹葉蔥蔥郁郁,蟬鳴聲響遍大街小巷,萬物生氣勃勃,意味著大暑的到來。雖然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但同時也是最容易生髮陽氣的季節,是給身體臟器“排寒”的最好日子。我們在酷暑的夏季因為總是汗流浹背,燥熱不安,脾氣怪,所以總愛吃一些生冷瓜果、冷飲、冰棒,這些食物雖然的確可以把火氣壓下去,但同時也等於是把體內的“陽氣”給重重打壓,傳統醫學裡“需則生內寒”,如果體內的陽氣不足,則身體虛弱,於是寒氣就悄悄侵入了。

    避免過度陽氣的損耗

    另外,夏季我們也總是喜歡沖涼、吹風扇、開空調,家裡有空調wifi西瓜,也就是到了人生巔峰了,不過如果長期如此,我們的體表累積寒氣,內部食物壓抑了陽氣,外部又給施加寒氣,雪上加霜,寒氣就更容易在天機漸涼的秋冬威脅我們的健康。那些夏季愛吹空調,整天待在空調房裡的朋友們,愛吃冷飲,愛吃冰棒兒的朋友們在秋季染上咳嗽基本上就是咳一個秋天,冬天也更容易手腳冰涼,怕冷,活力差,一些朋友可能會因為寒氣入侵痛經更厲害。所以即便是在酷熱的大暑,我們也應當注意避免過多含量食物的攝入,這時候增補一些陽氣,反而是更利於體內寒氣排外的好時機。酷暑時養身的方式其實很簡單,就是“不要過度損耗陽氣”,我們酷熱難耐的時候可以少吃點冷飲,少喝點冰凍飲料,平時多喝常溫飲品,在輕鬆閒暇心平氣和的時候泡一杯溫茶,邊喝邊看看書,賞賞花,那是最好的。

    順應氣候,自然出點汗

    平時不要總呆在空調房裡,在酷熱難耐的時候可以開半會兒空調,溫度不宜低於25度為宜。上班工作的朋友不好改變中央空調的溫度,或不便關掉空調,可以平均半小時到戶外走動走動,接受正常溫度,夏季出點小汗其實是很好的天然祛溼方式,但如果長期在陰冷涼快中度過,反而更容易累積溼氣,損傷脾臟。身上出汗太多不要立馬洗澡,靜下來等它們稍微幹一會兒,至少是剩下小汗的時候再洗澡,否則汗水又遭到抑制,毛孔大開,這時候洗澡溼氣更容易入侵。

    避免熬夜傷神,保證充足休息時間

    夏季我們可能會容易陰虛氣短,一些症狀可以體現出來,例如吃辣容易口角生瘡,手腳心發熱,總是想開空調吹風扇,身體總一陣一陣發熱,氣短,輕體力活就氣喘吁吁等。如果總加班熬夜,心裡憂慮的事情太多,就會損傷津液,夏季白日長夜晚短,夜晚更容易缺乏充足休息時間,這些事情都會有損津液。加上夏季是吃大排檔,外出聚餐的大好時光,我們總愛吃一些重口味,麻辣鮮香,大魚大肉,這些食物導致脾胃負荷加重,運化能力減弱,食物更難以轉化為我們所需的津液,時間一長,陰津損耗較大,無法調和陽氣,就可能生內熱。所以給自己補點眠,補點氣是不錯選擇(如可以吃點黃芪粥),適當運動。

  • 6 # 王桂真營養師

    每年的7月22日到24日之間,當太陽黃經到達120°時,便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暑節氣。大暑節氣正值“中伏”前後,烈日炎炎,天氣酷熱,溫度基本達到了夏季的最高峰。所以,大暑養生應注重靜養,注意防暑降溫。

    大暑時節,是天氣最讓人們酷熱難耐、悶熱潮溼的時期,大暑養生的重點應放在防暑降溫上,尤其應注意室內的降溫。在日常起居方面,應儘量避免長時間在烈日下進行勞作、正午烈日正濃時出門。出汗之後不宜正對風扇或空調直吹,並應及時更換衣物。大暑天氣炎熱,早睡早起、適當午睡,保持充足的睡眠、注意勞逸結合,可有效緩解白日裡的疲憊狀態,讓自己精力充沛。

    大暑時,受高溫、高溼的影響,極易出現食慾下降、乏力等現象,飲食應以清淡為主,並宜多吃燥溼健脾、益氣養陰的食物,如可多食苦瓜、蓮藕、西瓜、薏米、冬瓜、山藥、大棗、蜂蜜、百合等食物。高溫易使人體出汗量大,容易耗氣傷陰,除了飲食上保持清淡外,還應多喝水、常食粥、多吃富含的水分的新鮮水果,可熬煮綠豆湯、泡茅根水等用於日常的部分飲水,也可用熱水泡幹橘皮加適量冰糖代茶飲,常飲有理氣開胃、燥溼化痰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大暑時節雖多高溫,但卻不宜過度貪涼,如經常喝冷飲、經常喜歡吃剛從冰箱中取出的食物等,否則可能會傷及人體陽氣,並對胃腸道造成損傷。

    大暑時,過度的運動不但會引起人們大量出汗,還易致人中暑,應儘量減少運動,或選擇低強度、舒緩柔和的運動專案,如散步、快走、八段錦、太極拳等,並宜把運動的時間放在清晨或傍晚氣溫相對較低的時候。運動過後,應及時補充水分,喝水時應放慢速度,忌快速吞嚥以及飲用冷飲,否則可能會引發急性胃腸道疾病。老年人外出鍛鍊,即使是在清晨或者傍晚,也最好有年輕人在旁陪伴,以免出現急性事件時可以得到及時的救治。

    大暑時節,由於天氣原因,許多疾病都是高發期,如胃腸道疾病、中暑、營養不良、心腦血管類疾病等。大暑時節的溫度幾乎到達了整個夏季的頂峰,高溫潮溼的天氣常使人們貪涼、貪冷,極易引發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消化系統功能紊亂等胃腸道疾病,而進食不正常也比較容易導致人們出現營養不良的狀況;暑熱引起的食慾不暢、心情煩躁,常會影響體內的供血不足,大量的出汗如不及時補充水分,也會導致血液的粘稠,這些都是誘發心腦血管類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應該引起人們的足夠的重視。

    夏季的高溫悶溼天氣,不但會讓人食慾不振,還易使人體因大量出汗而缺失水分,所以夏天不但應該堅持清淡飲食,還應注意補充水分、多食粥。下面就推薦兩款比較適合大家大暑時節食用的粥品。

  • 7 # 自律人生2021

    大暑到了,大暑有什麼說法?有那些養生方法?

    首先了解大暑的特點,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這時正值“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這個節氣雨水多,諺語說:“小暑大暑,淹死老鼠。”

    大暑三候為:“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大暑時,一候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溼。第三候是說時常會有大的雷雨出現。這大雨使暑溼減弱,天氣開始轉向立秋。

    大暑養生的重要性

    大暑時分氣候炎熱,酷暑多雨,所以暑溼之氣比較容易乘虛而入,而且因為暑氣很盛,心氣比較容易虧耗,特別是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難以抵擋酷熱暑溼,從而導致疰夏、中暑等病。

    對於疰夏,常要採取芳香悅脾,闢穢化溼的方法,減少食量,清淡飲食,少吃油膩,以使脾健胃和。夏季預防中暑應注意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在烈日下曝曬;注意室內降溫;睡眠要充足;講究飲食衛生。當出現心悸、胸悶、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全身明顯乏力、頭昏、四肢麻木、口渴、噁心等症狀時,就可能是中暑先兆。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到通風陰涼處休息,同時喝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等。

    在養生保健中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意思是說一些在冬季比較容易發作的病應該在夏季治療,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溼痺症等陽虛證。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也是陽氣最旺盛的時節,對很多病來說都是最佳的治療時期。

    大暑天氣,合理飲食,注重飲食的營養作用,是減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證。

    夏季的飲食調養應當以暑天的氣候特點為基礎。由於夏令氣候炎熱,容易傷津耗氣,因此常可選用一些藥粥來滋補身體。

    “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藥粥對老年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都是適宜的

    大暑季節規律生活,起居須知!

    大暑時節,炎熱的程度到達高峰。在日常起居上,睡眠要充足,不可在過於睏乏時才睡,並且睡眠前不可做劇烈的運動。睡時要先睡眼,再睡心,逐漸進入深層睡眠。不可露宿,室溫要適宜,不可過涼或過熱。房中不可有對流的空氣,即“穿堂風”。

    早晨醒來,要先醒心,再醒眼,並在床上先做一些保健的氣功,如熨眼、叩齒、鳴天鼓等,再下床。早晨可到室外進行健身,但運動量不可過大,以身體微汗為度。當然,最好選擇散步或靜氣功為宜。氣溫高的中午不要外出,而居室溫度亦不可太低。

    眾所周知,面板覆蓋在人體表面,具有保護、感覺、調節體溫、分泌、排洩、代謝等多種功能。面板上有幾百萬個汗毛孔,每天約排汗。汗液在面板表面蒸發可帶走熱量。當外界氣溫超過35℃,人體的散熱主要依靠面板汗液蒸發,加速散熱,使體溫不至過度升高。大暑節氣中,有些人光著脊樑,誤以為這樣涼快,事實上如果光著脊樑,面板就會從外界吸收熱量,且不能透過蒸發的方式達到散熱的目的而感到悶熱。

    風邪可引起多種疾病,傷人常在不經意之間。大暑時節天氣悶熱,晚上也酷熱難耐。有些人喜歡納涼至深夜,甚至貪涼而露宿於外;或睡於電風扇下,直吹取涼。這些都是不好的習慣。中醫指出:“夏夜避風如避箭。”夏季雖熱,但仍陰氣逼人,下半夜風也很涼,尤其在室內過道的風力比較大。而夏季人體面板毛孔開洩,入睡之後,肌體抵抗力較弱,極易遭受風邪的侵襲。

    大暑時節的滋補原則

    夏季養生:“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溼。”在盛夏防暑邪,在長夏防溼邪。長夏是每年陰曆六月,大暑時節正當長夏。長夏最適宜養津液。這樣不但能安度盛夏,對防病健身、延年益壽也大有好處。同時又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從而傷害了體內的陽氣,“春夏養陽”。也就是說,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飲食宜減苦增辛。

    大暑時節氣候炎熱,萬物生長旺盛,人體氣血趨向體表,從而形成陽氣在外、陰氣內伏的生理狀態。所以夏天食物應以清熱消暑、健脾益胃、清淡爽口、利水滲溼、易於消化為佳。

    妙方巧治大暑常見病——中暑

    中暑是發生於夏季或高溫作業時的一種急性病症,屬於中醫學“暑厥”、”暑風”、”閉證”的範圍。長時間受到烈日暴曬或氣溫過高是導致本病的主要因素。臨床表現輕者可見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者可突然昏迷、肢厥、面色蒼白、呼吸不勻、血壓降低、高熱等。本病患者以老年人、身體虛弱者及長期臥床的患者與產婦為多見。

    以下偏方可緩解中暑,減輕痛苦。

    1新鮮薄荷方

    【原料】新鮮薄荷30克,大米60克,冰糖20克。

    【製法】先將薄荷加水煎湯,待其冷卻,再用大米煮粥,快熟時加入冰糖、薄荷湯,再煮一二沸,即可。

    【用法】每日兩次。

    【主治】中暑。

    2鮮竹葉方

    【原料】鮮竹葉10克,鮮薄荷葉2克,綠茶5克。

    【製法】將鮮竹葉、鮮薄荷葉、綠茶開水沖泡,代茶飲用。

    【用法】量隨意。

    【主治】中暑。

    3苦瓜方

    【原料】苦瓜1個,綠茶適量。

    【製法】將苦瓜上端切開,去瓤,裝入綠茶,把苦瓜掛於通風處陰乾。取下洗淨,連同茶葉切碎,混勻。每服10克,以沸水衝沏,代茶頻飲。

    【用法】每日一次。

    【主治】中暑發熱、口渴煩躁、小便不利等症。

    4青竹葉方

    【原料】青竹葉1把,鮮藿香葉30克,茶葉10克,青蒿15克。

    【製法】先將竹葉、藿香、青蒿三味加水煎湯,取汁衝沏茶葉,代茶飲用。

    【用法】每日一劑。

    【主治】中暑高熱、汗出、口渴、煩悶、噁心、嘔吐等症。

  • 8 # 張太順734

    大署到了,也進入了中伏,也是夏季裡最熱的時候,人們常說:”冷在三九,熱在中伏。上蒸下煮,扇子不能離手。”在我們農村還有一句農言:頭伏蘿蔔,二伏芥,三伏裡頭撒白菜。

    進入了大署,天氣悶熱,也到了下雨多的天氣裡,各個地方都很潮溼,曬乾的東西也開始反潮。在這種悶熱潮溼的季節裡,人們的身體健康很重要,要注意養生之道。晨起散步,午間午睡午覺。天氣悶,熱,身體疲乏,容易中暑,出汗也多,要多喝白開水,清茶水,要多吃點水果蔬菜。多喝點綠豆湯防署。

    在這悶熱潮溼的天氣裡,祝朋友們身體健康!清涼心爽一夏。(草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呂布已超神!清線發育賊快,輕鬆碾壓邊路,打法如何?